《脈經鈔》~ 卷一 (17)
卷一 (17)
1. 三部虛實(下)九
上胃實熱。
右手關上脈陽虛者(三字《病源》三十作「浮為陽」),足陽明經也(《病源》作「其脈虛者,病苦唇口乾」,無餘文)病苦脛寒不得臥,惡(《千金》十六有「風」字)寒,洒洒目急(目系急也),腹中痛(《千金》無「中」字)虛鳴(原注:外臺作「耳虛鳴」),時寒時熱,唇口乾,面目浮腫。
上胃虛寒。
右手關上脈陰陽俱實者,足太陰與陽明經俱實也,病苦脾張腹堅痛(《千金》十五上「痛」字作「搶」),脅下痛,胃氣不轉,大便難,時反泄利,腹中痛,上衝肺肝,五藏並喘鳴(並,一作「立」。《千金》作「主」),多驚,身熱汗不出,喉痹,精少。
上脾、胃俱實。
右手關上脈陰陽俱虛者,足太陰與陽明經俱虛也,病苦胃中如空狀,少氣不足以息,四逆寒,泄注不已。
上脾、胃俱虛。
右手尺中神門以後脈陰實者,足少陰經也,病苦痹,身熱心痛,脊脅相引痛,足逆熱煩。
上腎實熱。
右手尺中神門以後脈陰虛者,足少陰經也,病苦足脛小弱,惡風寒(《千金》無「風」字),脈代絕,時不至,足寒,上重下輕,行不可以(《千金》無「可以」二字)按地,少腹張滿,上搶胸脅,痛引肋下(《千金》十九作「上搶胸痛,引脅下」)。
上腎虛寒。
右手尺中神門以後脈陽實者,足太陽經也,病苦轉胞(二字《千金》乙轉。胞,古通脬)不得小便,頭眩痛,煩滿,脊背強。
上膀胱實熱。
右手尺中神門以後脈(《病源》二十九有「浮為陽」三字)陽虛者,足太陽經也,病苦肌肉振動,腳中筋急,耳聾,忽忽不聞,惡風,颼颼作聲(《病源》作「耳鳴忽然不聞,惡風」,無末四字)。
上膀胱虛寒。
右手尺中神門以後脈陰陽俱實者,足少陰與太陽經俱實也,病苦顛疾,頭重與目相引痛,厥欲起走(《千金》十九無「起」字),反眼,大風多汗。
上腎、膀胱俱實。
右手尺中神門以後,脈陰陽俱虛者,足少陰與太陽經俱虛也,病苦心痛。若下重,不自收篡反出,時時苦洞泄、寒中泄(「泄」字,據《千金》疑衍),腎與心俱痛(原注:一說云腎有左右,膀胱無二,今用當以左腎合膀胱,右腎合三焦○並《脈經》二)。
上腎、膀胱俱虛(此篇以浮為陽,候府,沉為陰,候藏。藏府各有虛實,與上篇同又增出俱虛俱實十二條,合前共三十六條)。
白話文:
上胃實熱:
右手寸關部位的脈象,如果關上脈呈現陽虛的現象(註:有古籍記載為「浮為陽」),代表是足陽明經的病變。這種情況下,會出現小腿發冷無法入睡、怕冷、身體微微發抖、眼睛發澀、肚子痛並有腸鳴、時而發冷時而發熱、嘴唇和口乾、面部和眼瞼浮腫等症狀。
上胃虛寒:
右手寸關部位的脈象,如果關上脈呈現陰陽兩虛的現象,代表是足太陰經和陽明經都出現了問題。這種情況下,會出現脾臟腫脹、腹部堅硬疼痛、脅肋下疼痛、胃氣不順暢、大便困難、時而腹瀉、腹痛、氣逆上衝到肺和肝、五臟發出喘鳴聲、容易驚恐、身體發熱但不出汗、喉嚨腫痛、精液減少等症狀。
上脾、胃俱實:
右手寸關部位的脈象,如果關上脈呈現陰陽都虛的現象,代表是足太陰經和陽明經都虛弱了。這種情況下,會出現胃部感覺空虛、氣短不足以呼吸、四肢冰冷、腹瀉不止等症狀。
上脾、胃俱虛:
右手尺脈神門穴後的脈象,如果呈現陰實的現象,代表是足少陰經的病變。這種情況下,會出現肢體麻木、身體發熱、心痛、脊椎和脅肋相互牽引的疼痛、腳部發熱煩躁等症狀。
上腎實熱:
右手尺脈神門穴後的脈象,如果呈現陰虛的現象,代表是足少陰經的病變。這種情況下,會出現小腿無力、怕風寒、脈搏微弱且不規則、腳冷、身體上重下輕、行走困難、小腹脹滿、氣向上衝到胸脅、疼痛牽引到肋下等症狀。
上腎虛寒:
右手尺脈神門穴後的脈象,如果呈現陽實的現象,代表是足太陽經的病變。這種情況下,會出現膀胱功能失常導致小便困難、頭暈頭痛、煩躁脹滿、脊背僵硬等症狀。
上膀胱實熱:
右手尺脈神門穴後的脈象,如果呈現陽虛的現象(註:有古籍記載為「浮為陽」),代表是足太陽經的病變。這種情況下,會出現肌肉震顫、腳部筋脈抽緊、耳聾、聽力時好時壞、怕風、耳內有颼颼的聲音等症狀。
上膀胱虛寒:
右手尺脈神門穴後的脈象,如果呈現陰陽都實的現象,代表是足少陰經和太陽經都出現了問題。這種情況下,會出現癲癇、頭部沉重且眼睛也疼痛、想跑卻站不穩、眼球上翻、容易出汗等症狀。
上腎、膀胱俱實:
右手尺脈神門穴後的脈象,如果呈現陰陽都虛的現象,代表是足少陰經和太陽經都虛弱了。這種情況下,會出現心痛。如果伴有下墜感,無法控制排便,時常腹瀉、感受寒氣而腹瀉。腎臟和心臟都會感到疼痛(註:古籍有說左腎與膀胱相關,右腎與三焦相關,現在這裡採用左腎與膀胱相關的說法)。
上腎、膀胱俱虛:
(這篇醫學論述認為,浮脈表示陽,代表身體的表層;沉脈表示陰,代表身體的內部。臟腑各有虛實,如同上一篇的內容。這篇又增加了陰陽俱虛、陰陽俱實共十二條,加上之前的內容,共有三十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