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鼎宜

《脈經鈔》~ 卷二 (3)

回本書目錄

卷二 (3)

1. 五藏脈證生死十四

肝脈沉之而急,浮之亦然,苦脅下痛(「苦」,原作「若」,據《千金》十一正。《千金》無「下」字),有氣支滿,引少腹而痛(《千金》無「而」字),時小便難,苦目眩頭痛,腰背(《千金》「背」字作「脊」)痛,足為逆寒(《千金》無「逆」字),時癃,女人月信不來(《千金》作「月事」),時無時有。得之少時有所墜墮(《千金》二字乙轉)。

白話文:

肝臟脈象,不論按壓深或淺時,都是沈緊的,患者常感到肋骨下方疼痛,伴隨著腹脹,疼痛會延伸到小腹。有時小便困難,經常頭暈、頭痛,腰背痛,腳部會感到冰冷。偶爾出現排尿不順暢的情況,女性月經失調,有時會來,有時不會來。此病症多半是年輕時有跌倒或受傷所致。

心脈沉之小而緊,浮之不喘,苦心下聚氣而痛,食不下,喜嚥唾,時手足熱,煩滿時忘,不樂,喜太息。得之憂思。

白話文:

心臟脈搏沉細緊密,浮脈不喘。胸悶、腹脹、有心痛感,噁心嘔吐,喜歡吞口水,有時手腳發熱,煩躁不安,有時又會忘記事情,情緒低落,喜歡嘆氣。是由於憂愁思慮過度所致。

脾脈沉之而濡(《病源》三十七沉字疊,「濡」字作「喘」),浮之而虛,苦腹張煩滿,胃中有熱,不嗜食,食而不化(《病源》無「而」字),大便難,四肢苦痹,時不仁。得之房內,月使不來(《病源》作「月事」),來而頻並(《病源》無「頻」字。使、當作信)。

白話文:

脾脈沉降卻很潤澤(《病源》三十七沉字重複,「濡」字寫成「喘」),浮現卻很虛弱,煩躁腹脹,胃裡有熱,不想吃東西,吃了也不消化(《病源》沒有「而」字),大便困難,四肢疼痛麻木,有時失去知覺。是由於房事過度導致,月經不來(《病源》作「月事」),來了也頻繁不正常(《病源》沒有「頻」字,使字應寫成信字)。

肺脈沉之而數,浮之而喘(喘脈見《內經》。袁校云:當作濡。誤),苦洗洗寒熱,腹滿,腸中熱,小便赤,肩背痛,從腰以上汗出。得之房內,汗出當風。

白話文:

肺部的脈象如果沉細而數,浮起來又會出現喘息(喘脈在《內經》中記載,袁校勘認為應該是「濡脈」,這裡是誤寫),會感到冷熱交替,腹脹,腸道發熱,小便發紅,肩背疼痛,腰以上出汗。這是由於房事過度,在出汗時受到風寒造成的。

腎脈沉之大而堅,浮之大而緊(二句《千金》十九:「大而」二字均乙轉),苦手足骨腫,厥而陰不興,腰脊痛,少腹腫,心下有水氣,時脹閉,時泄。得之浴水中身未乾而合房內,及勞倦發之(《脈經》六)。

白話文:

腎脈深按時脈搏粗大而堅硬,淺按時脈搏粗大而緊(《千金方》十九中「大而」兩字均為乙轉),手腳骨頭腫脹,四肢發冷而陰氣不升,腰脊痠痛,小腹腫脹,心下有水氣,有時脹氣便祕,有時腹瀉。這類疾病是由於在洗澡後身體未乾就同房,以及勞累過度引起的(《脈經》六)。

上以五藏脈一浮一沉辨其主病。

脈來浮大者,此為肺脈也。脈來沉滑堅如石(「堅」字依袁校本補,泰定本空一字,居敬本不空),腎脈也。脈來如弓弦,肝脈也。脈來疾去遲,心脈也。△脈來見而不見為病,病有淺深,但當知如何受邪(《脈經》一)。

白話文:

脈搏浮而有力,這是肺脈。脈搏沈穩滑動,堅硬如石,這是腎脈。脈搏像拉緊的弓弦,這是肝脈。脈搏來去都很快,這是心脈。△脈搏忽隱忽現是生病的徵兆,病情的深淺不同,只要知道是怎麼受邪氣影響的(《脈經》第一卷)。

上言四藏脈象之常,末言以不見常脈為病。

肺脈之來也,如循榆葉曰平,如風吹毛曰病,狀如連珠者死,期丙丁日禺中日中(禺中,謂日在巳也)。

白話文:

肺經的脈象平穩時,就像順著榆樹葉流動一樣;脈象如風吹毛一樣浮散,表示有病;脈象好像一串珠子一樣連續出現,預示著死亡,死亡的時間會在丙丁日或午時(巳時,上午 9-11 點)。

心脈之來也,如反筍莞大曰平,如連珠曰病,前曲後居如帶鉤者死,期壬癸日人定夜半(居通倨。鉤疑是句,古通為蜎字)。

白話文:

心脈跳動,如筍子般大,稱為正常;如連串珍珠般,表示有病;前半段彎曲,後半段平貼像帶鉤的,預示著死亡,會在壬癸日人靜夜半時發作。

肝脈之來也,搏而弱曰平,如張新弓弦曰病,如雞踐地者死,期庚辛日晡時日入。

脾脈之來也,阿阿如緩曰平,來如雞舉足曰病,如鳥之啄、如水之漏者死,期甲乙日平旦日出。

腎脈之來也,微細以長曰平,來如彈石曰病,去如解索者死,期戊己日食時日昳,黃昏雞鳴(《脈經》十)。

上五藏平脈、病脈及死之日與時。

肝脈來濯濯如倚竿,如琴瑟之弦,再至曰平,三至曰離經病,四至曰脫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盡,足厥陰脈也。

白話文:

肝經脈搏跳動,像依靠著竹竿一樣,像琴瑟的弦一樣。脈搏跳動兩次表示正常。脈搏跳動三次表示超出正常範圍的病態。脈搏跳動四次表示精氣衰竭。脈搏跳動五次表示死亡。脈搏跳動六次表示壽命終了。這是足厥陰肝經的脈象。

心脈來累累如貫珠滑利,再至曰平,三至曰離經病,四至曰脫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盡,手少陰脈也。

脾脈萇萇而弱(「萇」,《千金》十五上、《病源》十五俱作「長」。疑上「萇」字為「來」之誤),來疏去數(「數」《千金》作「概」。注:一作「數」)。再至曰平,三至曰離經病,四至曰脫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盡,足太陰脈也。

白話文:

脾經脈絡細長而虛弱,脈來時緩慢,退去時就快。如果脈來緩慢,退去也緩慢,稱為「平脈」;如果脈來三遍後仍緩慢,稱為「離經病」;如果脈來四遍後仍緩慢,稱為「脫精」;如果脈來五遍後仍緩慢,則可能死亡;如果脈來六遍後仍緩慢,則稱為「命盡」。這是足太陰脾經的脈象。

肺脈來汛汛(《病源》十五「汛」上有「而」字。《千金》作「泛泛」),輕如微風吹鳥背毛,再至曰平,三至曰離經病,四至曰脫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盡,手太陰脈也。

白話文:

肺部的脈象來勢洶湧,輕得像微風吹過鳥的羽毛,等到脈象平穩時,表示健康正常。脈象來勢兩次時,表示偏離正常狀態;三次時,表示已經傷害到精氣;四次時,表示精氣耗盡;五次時,表示死亡;六次時,表示生命耗盡。這是手太陰肺經的脈象。

腎脈(疑有來字)沉細而緊,再至曰平,三至曰離經病,四至脫精,五至死,六至命盡,足少陰脈也(脈經三)。

白話文:

腎絡的脈象如果沉細而緊,第二次仍然如此表示平和,第三次仍然如此表示偏離正道而致病,第四次仍然如此表示精液耗盡,第五次仍然如此表示死亡,第六次仍然如此表示生命終了。這是足少陰腎經的脈象。

上五條首二句雜篡經言,形容五藏之脈,再至曰平五句見《難經》。《難經》統言,此必以五藏分載之,殊詞費。

白話文:

前面五條中的前兩句是摘取經書中的話,用來描繪五臟之脈絡,後面「再至」說的五句話出自《難經》。《難經》中綜合地談論了這些內容,如果按照五臟分別列舉,就會顯得詞句重複,浪費篇幅。

2. 五藏病證治法十五

肝病其色青,手足拘急,脅下苦滿,或時眩冒,其脈弦長,此為可治,宜服防風竹瀝湯秦艽散。春當刺大敦,夏刺行間,冬刺曲泉,皆補之。季夏刺太衝,秋刺中郄,皆寫之。又當灸期門百壯,背第九椎、五椎五十壯。

白話文:

肝病的顏色發青,手腳僵硬抽搐,肋骨下方感到疼痛和脹滿,偶爾會出現頭暈目眩,脈搏細長,這種情況是可以治療的,適合服用防風竹瀝湯、秦艽散。春季應針刺大敦穴,夏季針刺行間穴,冬季針刺曲泉穴,這些都是補穴位。夏季末針刺太衝穴,秋季針刺中郄穴,這些都是瀉穴位。另外還要灸期門穴100壯,背部第9椎、第5椎各灸50壯。

心病其色赤,心痛短氣,手掌煩熱,或啼笑罵詈,悲思愁慮,面赤身熱,其脈實大而數,此為可治(《千金》十三下有「宜服」二字,注云:闕宜服者藥)。春當刺中衝,夏刺勞宮,季夏刺大陵,皆補之。秋刺間使,冬刺曲澤,皆寫之(原注:此是手厥陰心包絡經,《千金》註文作心主包絡)。又當灸巨闕五十壯,背第五椎百壯。

白話文:

患有心臟疾病的人,臉色發紅,心痛氣短,手掌發熱,有的人還會哭笑罵罵,悲傷憂慮,面紅身熱。他們的脈搏有力、跳動快,這是可以治療的。

春天應針刺中衝穴,夏天應針刺勞宮穴,立夏應針刺大陵穴,這些都是補充的手法。秋天應針刺間使穴,冬天應針刺曲澤穴,這些都是瀉法。

另外應灸巨闕穴50次,背上的第五椎穴100次。

脾病其色黃,飲食不消,腹苦脹滿,體重節痛,大便不利,其脈微緩而長,此為可治,宜服平胃丸、寫脾丸、茱萸丸附子湯。春當刺隱白,冬刺陰陵泉,皆寫之。夏刺大都,季夏刺公孫,秋刺商丘,皆補之。又當灸章門五十壯,背第十一椎百壯。

白話文:

脾臟出現問題時,臉色會發黃,消化不良,腹脹腹痛,四肢關節痠痛,大便不通,脈象微弱、緩慢而綿長,此為可治之病。

應服用的藥丸:

  • 平胃丸
  • 寫脾丸
  • 茱萸丸
  • 附子湯

四季穴位治療:

  • 春季:刺隱白穴(足太陰脾經)
  • 冬季:刺陰陵泉穴(足太陰脾經)
  • 夏季:刺大都穴(足陽明胃經)
  • 季夏季:刺公孫穴(足太陰脾經)
  • 秋季:刺商丘穴(足太陰脾經)

這些穴位治療方式均以瀉法為主。

艾灸治療:

  • 章門穴(足太陰脾經):灸50壯
  • 背部的第十一椎:灸100壯

肺病其色白,身體但寒無熱(《千金》十七「但寒」二字乙轉),時時咳(《病源》十五上有「欲」字),其脈微遲為可治,宜服五味子補肺湯瀉肺散。春當刺少商,夏刺魚際,皆寫之。季夏刺太淵,秋刺經渠,冬刺尺澤,皆補之。又當灸膻中百壯,背(《千金》無「背」字)第三椎二十五壯。

白話文:

肺部疾病的症狀:面色蒼白、身體寒冷無發熱。

患者時常咳嗽,脈搏微弱且遲緩,表示可治。

應服用五味子大補肺湯和瀉肺散等藥物。

在不同的季節,應針灸不同的穴位:

  • 春季:針刺少商穴
  • 夏季:針刺魚際穴
  • 初秋:針刺太淵穴
  • 秋季:針刺經渠穴
  • 冬季:針刺尺澤穴

此外,還可以灸膻中穴100壯,以及督脈第三椎25壯。

腎病其色黑,其氣虛弱,吸吸少氣(當作呼吸),兩耳苦聾,腰痛,時時失精,飲食減少,膝以下清,其脈沉滑而遲,此為可治,宜服內補散建中湯腎氣丸、心病。春當刺湧泉,秋刺伏留(即伏溜),冬刺陰谷,皆補之。夏刺然谷,季夏刺太谿,皆寫之。又當灸京門五十壯,背第十四椎百壯(以上並《脈經》)。

白話文:

腎臟疾病時,臉色發黑;身體虛弱;氣息微弱,感覺呼吸不順暢;雙耳失聰;腰痛;經常遺精;食慾不振;膝蓋以下清冷;脈象沉緩滑動,這是可以治療的。適合服用內補散、建中湯、腎氣丸等補腎方劑。春天的話刺湧泉穴,秋天的話刺伏留(即伏溜)穴,冬天的話刺陰谷穴,這些都是補腎的穴位。夏天的話刺然谷穴,季夏的話刺太谿穴,這些都是瀉腎的穴位。此外,還可以在京門穴灸50壯,在背部第14椎處灸100壯。(以上治療方法均摘自《脈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