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經鈔》~ 卷二 (4)
卷二 (4)
1. 五藏脈證相反十六
肝病胸滿脅脹,善恚怒叫呼,身體有熱,而復惡寒,四肢不舉,面目白(《千金》十一無「目」字),身體滑,其脈當弦長而急(「急」,俗本誤作「脈」),今反短澀,其色當青而反白者,此是金之剋木,為逆,十死不治。
心病煩悶少氣,大熱,熱上蕩心(「蕩」,《千金》十三作「湯」,通用字),嘔吐咳逆,狂語,汗(「汗」,《千金》作「脫」)出如珠,身體厥冷,其脈當浮,今反沉濡而滑,其色當赤而反黑者(「反」,《千金》作「復」),此是水之剋火,為大逆,十死不治。
脾病其色黃(據前後條,三字疑衍),體青失溲,直視,唇反張,爪甲青,飲食吐逆,體重節痛,四肢不舉,其脈當浮大而緩,今反弦急,其色當黃而反青者,此是木之剋土,為大逆,十死不治。
肺病身當有熱,咳嗽短氣,唾出膿血,其脈當短澀,今反浮大,其色當白而反赤者,此是火之剋金,為大逆,十死不治。
腎病手足逆冷,面赤目黃(《病源》十四無此八字),小便不禁,骨節煩疼,少腹結痛,氣衝於心,其脈當沉細而滑(《病源》作「其脈當沉澀」),今反浮大,其色當黑而反黃者,此是土之剋水,為大逆,十死不治(並《脈經》六與十七難,義相出入)。
白話文:
[五臟脈證相反十六]
如果是肝臟疾病,病人會感到胸部悶脹、脅部脹痛,易怒且大聲吼叫,身體感覺發熱但又怕冷,四肢乏力,臉色蒼白,身體濕滑。肝病的脈象應呈現弦長緊繃的狀態,然而現在卻變得短而滯澀,顏色應該是青色,卻變成了白色。這代表金剋制木的情況,屬於逆向發展,病情嚴重到近乎無法治療。
若是心臟疾病,病人會感到煩躁悶悶,呼吸困難,高燒,熱度讓人心神不寧,出現嘔吐、咳嗽、逆氣、說胡話,汗水如珠般滴落,身體冰冷。心病的脈象應是浮動的,但現在卻變得沉弱而滑順,顏色應該是紅色,卻變成了黑色。這表示水剋制火的現象,屬重大逆向發展,病情嚴重到近乎無法治療。
對於脾臟疾病,病人皮膚呈現黃色(根據上下文,此句可能有誤),皮膚呈青色,大小便失禁,眼神直瞪,嘴脣翻開,指甲泛青,飲食後反胃嘔吐,身體沉重,關節疼痛,四肢乏力,脈象應是浮大緩慢,現在卻變得弦急。顏色應該是黃色,卻變成了青色,這代表木剋制土的現象,屬於重大逆向發展,病情嚴重到近乎無法治療。
肺部疾病,病人身體會感覺發熱,咳嗽且呼吸短促,吐出膿血。肺病的脈象應是短而滯澀,現在卻變得浮大。顏色應該是白色,卻變成了紅色。這表示火剋制金的現象,屬於重大逆向發展,病情嚴重到近乎無法治療。
腎臟疾病,病人手腳冰冷,面色紅潤,眼睛泛黃,小便失禁,骨節煩疼,下腹部結痛,氣衝至心臟。腎病的脈象應是沉細滑順,現在卻變得浮大。顏色應該是黑色,卻變成了黃色,這代表土剋制水的現象,屬於重大逆向發展,病情嚴重到近乎無法治療。(以上描述與《脈經》第六章和第十七章的內容相互呼應)。
2. 藏府氣絕證候十七
據《千金》二十八,通篇出扁鵲,以《脈經》未標出,姑錄之。
病人肝絕八日死,一曰二日死(五字原作註文,今改,下不復出)。何以知之?面青但欲伏眠,目視而不見人,汗出如水不止(原注:「汗」一作「泣」)。
病人膽絕七日死。何以知之?眉為之傾。
病人筋絕九日死,一曰八日死。何以知之?手足爪甲青,呼罵不休。
病人心絕一日死,一曰目亭亭二日死。何以知之?肩息回視,立死。
病人小腸絕(《千金》無「小」字。注云:一云小腸)六日死。何以知之?髮直如干麻,不得屈伸,自汗不止。
病人脾絕十二日死,一曰五日死。何以知之?口冷足腫,腹熱臚脹,泄利不覺,出無時度。
病人胃絕五日死,一曰腓腸平九日死。何以知之?脊痛腰中重,不可反覆。
病人肉絕六日死,一曰足腫九日死。何以知之?耳干舌皆腫(「皆」,疑為「唇」。《千金》無「皆」字),溺血,大便赤泄。
病人肺絕三日死。何以知之?口張,但氣出而不還。一曰鼻口虛張,短氣。
病人大腸絕不治。何以知之?泄利無度,利絕則死。
病人腎絕四日死,一曰人中平七日死。何以知之?齒為暴枯,面為正黑,目中黃色,腰中欲折,自汗出如流水。
病人骨絕,齒黃落,十日死。
諸浮脈無根者皆死(《脈經》四。《千金》下有「已上五藏六府為根也」九字,疑孫真人註文。已,古通以。孫以藏府病證類敘於前,故曰以上五藏六府為根也)。
上五藏五府(六腑中無三焦)三主(筋肉骨也。五主中無皮毛)氣絕死期,皆以證言,惟末一條以脈言。
白話文:
根據《千金》第二十八卷,此篇出自扁鵲之手,因《脈經》未有標示,姑且記錄如下。
如果患者的肝臟功能完全喪失,會在八天內死亡,也有說法是在兩天內死亡。如何得知?臉色發青,只想趴著睡覺,眼神呆滯,看不見人,汗水像水一樣不停流下。
膽囊功能完全喪失的患者,會在七天內死亡。如何得知?眉頭會往下垂。
若患者肌肉組織功能完全喪失,會在九天內死亡,也有說法是在八天內死亡。如何得知?手指和腳趾的指甲會變青,持續不斷地呼叫或罵人。
心臟功能完全喪失的患者,會在一天內死亡,也有說法是眼睛直視無神,在第二天死亡。如何得知?呼吸困難,目光呆滯,立刻會死亡。
小腸功能完全喪失的患者,會在六天內死亡。如何得知?頭髮變得像乾草一樣直挺,無法彎曲,且不停流汗。
脾臟功能完全喪失的患者,會在十二天內死亡,也有說法是在五天內死亡。如何得知?口脣冰冷,雙腳腫脹,腹部發熱且脹大,無法控制地拉肚子,排便時間無規律。
胃部功能完全喪失的患者,會在五天內死亡,也有說法是在九天內死亡。如何得知?脊椎疼痛,腰部沉重,無法翻身。
肌肉組織功能完全喪失的患者,會在六天內死亡,也有說法是在九天內死亡。如何得知?耳朵乾燥,舌頭或可能是嘴脣腫脹,尿血,大便呈現赤色,且不停拉肚子。
肺部功能完全喪失的患者,會在三天內死亡。如何得知?嘴巴張開,只出氣卻不進氣。另一說法是鼻子和嘴巴虛弱地張開,呼吸短促。
大腸功能完全喪失的患者,無法治療。如何得知?拉肚子程度無法控制,拉肚子停止後就會死亡。
腎臟功能完全喪失的患者,會在四天內死亡,也有說法是在七天內死亡。如何得知?牙齒突然枯萎,臉色烏黑,眼白呈黃色,腰部感覺像要斷裂,汗水像流水一樣不停流出。
骨頭功能完全喪失的患者,牙齒會變黃並脫落,在十天內死亡。
所有浮動的脈象,若沒有根本的脈象支撐,都代表死亡。
上述提及的五臟五腑(六腑中未包含三焦)以及三大主要組織(筋、肉、骨,其中未包含皮毛)功能完全喪失,其死亡期限都是根據症狀判斷,唯有最後一條是以脈象判斷。
3. 五藏雜論十八
肝主胸中喘,怒罵,其脈沉,胸中必窒,欲令人推按之,有熱鼻窒(疑有脫誤。舊附下條據宋本析出)。
凡有所墜墮,惡血留內,若有所大怒,氣上而不下,積於左脅下則傷肝(舊附下條)。
肝傷者其人脫肉,又臥(「又」,疑為「久」字,形誤),口欲得張,時時手足青,目瞑,瞳人痛,此為肝藏所致也(藏下當脫傷字,據心傷者一條,知此為仲景逸文)。
愁憂思慮則傷心,心傷則苦驚,喜忘善怒(舊附下條)。
心傷者其人勞倦一條,出仲景,不錄。
形寒寒飲則傷肺,以其兩寒相感,中外皆傷,故氣逆而上行(舊附下條)。
肺傷者,其人勞倦則咳唾血,其脈細緊浮數皆吐血,此為躁擾,嗔怒得之(躁,舊誤操),肺傷氣壅所致也(此亦當是仲景逸文)。
凡有所用力舉重,若入房過度,汗出如浴水則傷腎。
凡有所擊僕,若醉飽入房,汗出當風則傷脾(舊附下條,此類盡本《內經》)。
脾傷則中氣陰陽離別,陽不從陰,故以三分候死生(此條七卷末重出,作脾傷即中風,陰陽氣離別,陰不從陽,故以三分候其死生)。
脾氣弱,病利下白,脾垢大便堅,不能更衣,汗出不止,名曰脾氣弱,或五液注下青黃赤白黑(並出《脈經》六)。
上五藏受傷證候。
肺乘肝即為癰腫,心乘肝必吐利(《千金》十一:二句乙轉)。
腎乘心必癃。
肝乘肺必作虛滿(宋本及《千金》十七無「滿」字。○並出《脈經》六,脾腎門失引)。
上五藏相乘證候。
病人鼻下平者胃病也,微赤者病發癰,微黑者有熱,青者有寒,白者不治,黑者胃先病。○微燥而渴者可治,不渴者不可治,臍反出者,此為脾先落(原注:一云:「先終」。○《脈經》六)。
上胃病相鼻下法並及可治與不治證,末節言脾先落則臍出。
胃中有癖,食冷物者,痛不能食,食熱則能食(此條疑仲景逸文。《千金》十五上作「冷物即病,不能食,有熱物即欲食」。○《脈經》六)。
上以能食不能食,分胃中宿食之冷熱。
白話文:
[五藏雜論十八]
-
肝臟問題會導致胸口喘不過氣,容易生氣罵人,脈象顯示下沉,胸口會感到悶塞,讓人想要去推拿按摩,若有熱氣則會鼻塞。(可能有遺漏或錯誤)
-
如果從高處跌落,惡血淤積在體內,或者極度憤怒,氣息上衝不下,積聚在左側脅下,這就會傷害到肝臟。
-
肝臟受損的人肌肉會消瘦,長期躺臥,嘴部會不自覺地張開,偶爾手腳會呈現青色,眼睛閉合,瞳孔疼痛,這是因為肝臟受損所導致的。
-
過度煩惱憂慮會傷害心臟,心臟受損後容易驚嚇,記憶力減退且易怒。
-
形體寒冷,或是飲用冰冷飲料也會傷害肺臟,因為身體內外都受到寒氣影響,所以氣息會往上沖。
-
肺臟受損的人,勞累疲倦時會咳嗽且帶有血絲,脈象細緊浮數,都是吐血的前兆,這是因為焦躁和怒氣所導致的。
-
若過度用力或舉重,或是房事過度,汗水如洗澡般,則會傷害腎臟。
-
若遭受打擊或醉酒飽餐後房事,汗流浹背後吹風,則會傷害脾臟。
-
脾臟受損,體內的陰陽失去平衡,陽氣無法跟隨陰氣,因此可以用三段時間來判斷生死。
-
脾氣虛弱,會有下痢白濁的症狀,脾臟功能不佳則會便祕,無法排便,汗水不停,稱之為脾氣虛弱,或五種體液會呈現青、黃、紅、白、黑的顏色。
-
以上都是五臟受損的徵兆。
-
肺臟影響肝臟,可能會產生腫瘤;心臟影響肝臟,可能會嘔吐和腹瀉。
-
腎臟影響心臟,可能會造成小便困難。
-
肝臟影響肺臟,可能會造成虛弱和腹脹。
-
病人鼻子下方的顏色正常,代表胃部健康;若是紅色,可能是發炎;黑色代表有熱氣;青色代表有寒氣;白色代表病情嚴重,無法治療;黑色則表示胃部先一步生病。
-
若病人稍微感到乾燥和口渴,病情可以治療;但若完全沒有口渴感,則無法治療。肚臍反覆突出,這表示脾臟功能已經衰竭。(原文註解:有一說是「首先死亡」)
-
胃部有異物,食用冷食會疼痛,無法進食;食用熱食則可以進食。(此條可能為仲景遺失的文獻,《千金》十五上寫的是「吃冷食就會發病,無法進食;有熱食就會想進食」)
-
以上是以能否進食來分辨胃中宿食的性質是冷還是熱。
4. 奇經病候十九(據李時珍《奇經考》改)
診得陽維脈浮者,暫起目眩;陽盛實者,苦肩息,洒洒如寒。
診得陽維脈沉大而實者,苦胸中痛,脅下支滿,心痛(支,《明堂孔穴針灸治要》作榰,古通用)。○診得陰維(四字當衍)如貫珠者,男子兩脅下實,腰中痛,女子陰中痛,如有創狀(舊另條,今並)。
診得帶脈左右繞臍腹,腰脊痛沖陰股也。
兩手脈浮之俱有陽,沉之俱有陰,陰陽皆實盛者(《奇經考》無「實」字),此為沖督之脈也。沖督之脈者(《奇經考》:「者」字作「為」)十二經之道路也。沖督用事,則十二經不復朝於寸口,其人皆苦恍惚,狂癡(奇經考皆苦二字作「若」。無下十字)。不者,必當由豫有兩心也(不、否,由,猶,並古通用字。
由豫、狐疑也,如有兩心然,故曰兩心也。易豫,猶豫,疑也。《顏氏家訓》書證,猶、獸名也,既聞人聲,乃豫緣木如此上下,故稱猶豫)。
兩手陽脈浮而細微(《病源》二無「陽」字。「而」字作「之」),綿綿不可知(句),俱有陰脈,亦復細微綿綿(《病源》無「復、微」二字,復一誤「腹」)此為陰蹺陽蹺之脈也。此家曾有病鬼魅(《病源》作「痱風」)風死,苦恍惚,亡人為禍也(十七字袁校云衍。一本無。
按《病源》引亦同。且下條與此文義不接,蓋叔和本採自兩書,不得削去而以下條充之也)。
診得陽蹺病拘急,陰蹺病緩(上條統言,此析言)。
尺寸俱浮,直上(《病源》五無二字)直下,此為督脈,腰背強痛(《病源》無下文),不得俯仰,大人癲病,小兒風癇疾。
脈來中央浮,直上下動者(「動」,一誤作「痛」),督脈也,動苦腰背膝寒,大人癲,小兒癇也,宜灸頂上三丸(此條與上條義同文異,亦叔和來自兩書類集之者,故序次紊亂,詳略互殊也。一下有「正當頂上」四字)。
尺寸脈俱牢(原注:一作「芤」),直上直下,此為衝脈(《奇經考》「為」字作「乃」),胸中有寒疝也。脈來中央堅實,徑至關者,衝脈也,動苦少腹病(《奇經考》作「痛」。與宋本同),上搶心,有瘕疝,絕孕(《奇經考》「絕孕」上有「女子」二字),遺溺(「遺下」舊有「失」字。宋本作「矢」,屎借字也。據《瀕湖脈學》引削),脅支滿煩也。
橫寸口邊丸丸,此為任脈。苦腹中有氣,如指(句)搶心,不得俯仰拘急。
脈來(《奇經考》引作寸口脈)緊細實長至關者,任脈也,動苦少腹繞臍下,引橫骨陰中切痛,取臍下三寸(謂關元穴○《奇經考》同。又一條作繞臍痛,男子七疝,女子瘕聚。○並《脈經》二)。
上奇經八脈見於寸口之形狀與其主病。
陰蹺脈急,當從內踝以上急,外踝以上緩。○陽蹺脈急,當從外踝以上急,內踝以上緩。
癲癇瘛瘲,不知所苦,兩蹺之下,男陽女陰(二條據《奇經考》引《脈經》補)。
上言兩蹺當於足踝辨其緩急及男女不同。
白話文:
檢查到陽維脈浮現,會短暫出現頭暈目眩;若是陽氣過盛且實者,會感到呼吸困難,如同寒意瀰漫全身。
檢測到陽維脈呈現沉大且實,會感到胸部疼痛,脅下有撐漲感,以及心痛。
檢測到陰維脈如貫穿的珠子般,男性會感到兩脅下有實感,腰部疼痛,女性則是私密處疼痛,彷彿受創的狀態。
檢測到帶脈在肚臍周圍繞行,會導致腰脊疼痛,甚至影響到陰部和大腿。
雙手脈象,表面都呈現陽性,深層都是陰性,陰陽皆實且旺盛者,這是沖督脈的特徵。沖督脈是十二經絡的通道,當沖督脈運作時,十二經絡不會再反映在寸口,人會感到精神恍惚,可能有精神錯亂的情況。如果不這樣,可能會有猶豫不定的情況,彷彿心中有兩個想法在拉扯。
雙手陽脈浮現且細微,綿綿不絕,同時陰脈也是細微綿綿,這是陰蹻脈和陽蹻脈的特徵。家中可能曾有人因風邪而亡,會感到精神恍惚,亡靈帶來的災禍。
檢測到陽蹻脈病變會導致肌肉拘緊,陰蹻脈病變會導致肌肉鬆弛。
寸口和尺脈都浮現,直上直下,這是督脈,會導致腰背強硬疼痛,無法彎腰或抬頭,成人可能有癲癇,兒童可能有風癇疾。
脈象在中央浮起,直上直下移動,這是督脈,會導致腰背膝部寒冷,成人可能有癲癇,兒童可能有癲癇,應在頭頂灸三丸。
寸口和尺脈都堅固,直上直下,這是沖脈,會有胸中有寒疝的症狀。脈象在中央堅固,直達關節,這是沖脈,會有少腹病的痛苦,向上衝擊心臟,有瘕疝,無法懷孕,失禁,脅下撐漲煩悶。
在寸口邊緣有圓球狀的脈象,這是任脈。會感到腹部有氣,如手指般刺痛心臟,無法彎腰或抬頭,肌肉拘緊。
脈象緊細實長至關節,這是任脈,會有少腹繞臍下疼痛,引發橫骨和私密處劇烈疼痛,在臍下三寸位置取穴治療。
以上是八奇經脈在寸口的表現和主要病症。
陰蹻脈緊急,會從內踝以上緊繃,外踝以上鬆弛。
陽蹻脈緊急,會從外踝以上緊繃,內踝以上鬆弛。
癲癇和抽搐,不知道具體的病因,兩蹻脈的區別在於,男性對應陽蹻脈,女性對應陰蹻脈。
以上描述了兩蹻脈在腳踝部位的緊繃和鬆弛程度以及男女之間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