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鼎宜

《脈經鈔》~ 卷二 (17)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7)

1. 百病死生脈法二十二

診傷寒熱盛,脈浮大者生,沉小者死。

傷寒已得汗,脈沉小者生,浮大者死。

溫病三四日以下得汗,脈大疾者生,脈細小難得者,死不治(難得,謂細小之至,難尋覓也。《病源》十卷溫病下同,七卷並下條屬傷寒,作「脈盛大者生,細小者死」)。

溫病(《病源》七作「診人」)穰穰大熱(《千金》「穰穰」作「時行」。注云:《脈經》「時行」作「欀欀」,從木),其脈細者死。溫病下利,腹中痛甚者,死不治。

溫病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千金》另行)。○厥逆汗出,脈堅強急者生,虛緩者死。

溫病(《病源》七作:「凡病人」。《千金》作「熱病」)二三日,身體熱,腹滿(《病源》作「身軀熱,脈疾」),頭痛,食飲如故,脈直而疾者(《病源》無「而疾」二字。《千金》「疾」字作「絕」)八日死。○四五日頭痛,腹滿而吐(四字《病源》作「脈疾喜吐」。

《千金》作「腹痛」),脈來細強(《病源》無「強」字),十二日死。八九日頭不疼(《病源》作「脈不疾」),身不痛,目不赤,色不變而反利,脈來牒牒,按之不彈手(《病源》「手」下有「指」字),時大,心下堅,十七日死。

熱病七八日,脈不軟不散者(原注:一作「不喘不數」。按、與《病源》九同),當喑。喑後三日,溫(《病源》無「溫」字)汗不出者死(《病源》此節置下條後)。

熱病七八日,其(據前後文及《千金》,知「其」字衍)脈數細,小便不利,加暴口燥,脈代,舌焦乾黑者死(《千金》「干」字作「枯」。《病源》九作「脈微小,口乾脈代,舌焦黑者死」)。

熱病未得汗,脈盛躁疾,得汗者生,不得汗者難差(《病源》無此條)。

熱病已得汗(《病源》九無五字,下文置下節後),脈靜安者生,脈躁者難治。

熱病已得汗,常大熱不去者亦死(原注:「大」,一作「專」。《病源》九無「大」字)。

熱病已得汗,熱未去,脈微躁者,慎不得刺治(《千金》有「也」字)。

熱病發熱,熱甚者(《千金》只一「熱」字),其脈陰陽皆竭,慎勿刺。不汗出,必下利。

診人被風不仁,痿厥,其脈虛者生,緊急疾者死。(《病源》一作:「虛數者生」。緊字作「牢」。《千金》「緊」字作「堅」)。

診癲病,虛則可治,實則死。

癲疾(《千金》作「又云」)脈實堅者生(脈下《病源》二有「緊弦」二字),脈沉細小者死(《千金》合上條)。

癲疾脈搏大滑者,久久自巳,其脈沉小急實(《病源》二:「實」字作「疾」)不可治,小堅急亦不可療(「療」,《瘍源》作「治」,知唐人避諱改)。

診頭痛目痛,久視(原注:一作「卒視」)無所見者死。

白話文:

百病死生脈法二十二

診斷傷寒,如果發燒很嚴重,脈象浮大有力,表示病情會好轉;如果脈象沉小無力,表示病情會惡化。

傷寒病已經發汗後,如果脈象沉小無力,表示病情會好轉;如果脈象浮大有力,表示病情會惡化。

溫病發病三四天內,如果發汗後,脈象洪大且跳動快速,表示病情會好轉;如果脈象細小且難以觸摸,表示病情危重,難以治癒。(難以觸摸,是指脈象細小到難以尋覓。《病源》十卷溫病篇與此相同,七卷與下面的條文屬於傷寒,寫作「脈象盛大表示病情會好轉,細小表示病情會惡化」。)

溫病(《病源》七寫作「診人」)發熱持續且高燒不退(《千金》「穰穰」寫作「時行」。註解說:《脈經》「時行」寫作「欀欀」,從木),如果脈象細小,表示病情危重。溫病出現腹瀉,腹部疼痛劇烈,表示病情危重,難以治癒。

溫病發汗不出,或者發汗後汗液未能到達足部,表示病情危重。(《千金》另有記載)。另外,如果出現四肢厥冷、出汗,脈象堅強有力且跳動急促,表示病情會好轉;如果脈象虛弱無力且跳動緩慢,表示病情會惡化。

溫病(《病源》七寫作:「凡病人」。《千金》寫作「熱病」)發病兩三天,身體發熱,腹部脹滿(《病源》寫作「身體發熱,脈象急促」),頭痛,食慾正常,如果脈象直而跳動急促(《病源》沒有「而疾」二字。《千金》「疾」字寫作「絕」),八天後會死亡。如果發病四五天,頭痛,腹部脹滿且嘔吐(這四個字,《病源》寫作「脈象急促且喜嘔吐」。《千金》寫作「腹痛」),脈象細而有力(《病源》沒有「強」字),十二天後會死亡。如果發病八九天,頭不痛(《病源》寫作「脈象不急促」),身體不痛,眼睛不紅,臉色不變,反而出現腹瀉,脈象微弱,按壓脈搏時感覺不到彈性(《病源》「手」字後有「指」字),時大時小,心下部位堅硬,十七天後會死亡。

熱病發病七八天,脈象不柔和、不散亂(原注:一說「不喘不數」。按,與《病源》九相同),應當會失聲。失聲後三天,如果沒有發汗,就會死亡(《病源》此段文字放在下一條之後)。

熱病發病七八天,如果脈象細數,小便不暢,加上突然口乾舌燥,脈搏出現間歇,舌頭焦乾變黑,表示病情危重。(《千金》「干」字寫作「枯」。《病源》九寫作「脈象微小,口乾脈搏間歇,舌頭焦黑,表示病情危重」。)

熱病尚未發汗,如果脈象盛大且跳動急促,發汗後表示病情會好轉;如果沒有發汗,表示病情難以治癒。(《病源》沒有這條記載)

熱病已經發汗(《病源》九沒有這五個字,下文放在下一段之後),如果脈象平靜安穩,表示病情會好轉;如果脈象躁動不安,表示病情難以治癒。

熱病已經發汗,如果高熱仍然不退,也會死亡(原注:「大」,一說「專」。《病源》九沒有「大」字)。

熱病已經發汗,高熱未退,如果脈象微弱且跳動急促,要謹慎不可使用針刺治療(《千金》有「也」字)。

熱病發熱,如果發熱嚴重(《千金》只有一個「熱」字),脈象陰陽皆竭,要謹慎不可使用針刺治療。如果不出汗,必然會腹瀉。

診斷病人因風邪而導致麻木,四肢無力,手足厥冷,如果脈象虛弱,表示病情會好轉;如果脈象緊急且跳動急促,表示病情會惡化。(《病源》一說:「虛數的脈象表示病情會好轉」。緊字寫作「牢」。《千金》「緊」字寫作「堅」)。

診斷癲病,如果脈象虛弱,表示可以治療;如果脈象實盛,表示病情危重。

癲疾(《千金》寫作「又說」),如果脈象實堅,表示病情會好轉(脈象下《病源》二有「緊弦」二字),如果脈象沉細無力,表示病情危重(《千金》與上條合併)。

癲疾如果脈象洪大且滑利,病情會慢慢自行痊癒;如果脈象沉小急促有力(《病源》二:「實」字寫作「疾」),難以治療,脈象小而堅硬急促,也無法治癒(「療」,《瘍源》寫作「治」,推測是唐人為了避諱而改)。

診斷頭痛眼痛,如果長時間(原注:一說「突然」)注視卻看不清楚東西,表示病情危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