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宗三昧
清代醫家張璐所著《診宗三昧》,乃一部在中國醫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脈學專著。此書全稱《石頑老人診宗三昧》,由其子張登編纂而成,於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付梓,是張璐晚年的重要著作之一,集中體現了他對於脈學的深刻體悟與獨到見解。張璐,字子玉,號石頑,山東東平人,為明末清初的醫學大家,以其博學多識,尤精於脈學而聞名。
《診宗三昧》書名中的「三昧」一詞,源自佛教用語,意指正定、妙樂或事物的真諦、核心。《診宗三昧》旨在闡明診斷學,特別是脈學的根本宗旨在於把握其真諦,滌除謬誤,直指病機的核心。這與作者在書中開篇即表達的宗旨緊密相關:他認為當時的醫學界充斥著流弊與謬論,尤其在入門時若未能掌握脈學的正確方法,便會誤入歧途。因此,他立志以「三昧水滌除塵見」,期望能為後學者指明一條通往診斷真理的正道。
全書共一卷,分為十二篇。從內容上看,結構清晰,層層深入,旨在構建一個全面而精深的脈學體系。
書之前篇通常為序言及撰著宗旨的闡述。從提供的文本可見,開篇即藉由郭琇所撰的「序」來引入。序言開宗明義,以「人身猶天地也」的宏大比喻,將人體與宇宙的運作規律相類比。天地失和則災變叢生,人身失和則疾病纏身。人體的心為君主,脈絡如同道路,疾病的表現無不顯現於脈絡之中,這強調了診脈在辨識疾病中的核心地位。郭琇讚揚張璐「察脈辨證,輔虛祛實,應如鼓桡」,並引述張璐關於兩腕寸口為「一身之所主」、「天下之總會」的論述,進一步凸顯寸口診脈的重要性。序言將醫道提升到與「良相」治理國家同等重要的高度,並認為醫者需要具備「運天時於指掌,決生死於須臾」的才能,非泛泛之輩所能及,需要有「經天緯地之才」。這不僅是對張璐醫術的讚譽,也為全書設定了高遠的學術基調。
緊接著的「宗旨」篇,更是直接表達了張璐寫作此書的深層動機和對當代醫學亂象的批判。他痛心於「崇古聖人立一善政。後世輒增一害民之事」,指出當前醫學界的「三種大病」:一是固守家傳、泥古不化、濫用攻伐之術卻不明大道者;二是棄儒從醫、雖博覽群書卻無師傳、專事溫補而極詆苦寒、不通權變者;三是欺世盜名、趨炎附勢、殺人無辜以博取私利者。他認為這三類醫者皆未能得醫學的真諦,甚至指斥第三類為「地獄種子」。為了撥亂反正,他提出要「開個教外別傳,普救夭札底微妙法門」,這表明他認為真正的醫學傳承已經脫離了當時主流的模式,需要另闢蹊徑,直探核心。這個「教外別傳」並非另立門戶,而是強調一種不落文字窠臼、不為習俗所染、能直指本源的活潑醫理,尤其是在指下功夫(即診脈)上,需要「迅掃胸中積染,從新點出個指下工夫」,達到「頓然超悟」的境界,才能「立正宗風」,直接承繼軒岐仲景以來的醫學心法。
「醫學」篇則進一步探討了學習醫學的方法與應當遵循的經典,並對前人醫學著作進行了犀利的評述。張璐認為當時的醫學著作雖汗牛充棟,但多為「竊取狐涎,蒐羅剩語」,缺乏真知灼見。他再次強調「教外別傳」的重要性,指出學習者若入門不正,即使努力亦難以釐清頭緒,診證和用藥便難以準確有力。他明確指出,《靈樞》、《素問》、《傷寒論》、《金匱要略》是「醫門之正法眼藏」,是學習醫學的基礎和核心。然而,這些經典「義深辭簡,質奧難明」,讀者不應「隨人作解」,而應獨立思考,當遇到難解之處時,應勇於突破,力求「頂門迸裂,自然洞若觀火」,達到真正領悟。領悟經典後,再參看古人註釋及諸家學說,方能「不仍其紕繆」,融會貫通。他對劉、張、李、朱四大家的評價也十分中肯,認為他們各有專長,但多「各執一偏」,且其理論與地域、氣候有關,學習者不可生搬硬套,而應「因材教誨」,掌握其「補瀉升沉之理」,並懂得「隨時遷變」。
特別針對脈學著作,張璐的批判尤為嚴厲。他直言自古至今「曾無一家可宗者」,認為流行的偽訣藥性等書是「俚語」,易於習誦但謬誤甚多,甚至希望能將這些書付之一炬。即使是王叔和的《脈經》、楊上善的《太素》等被視為權威的著作,也被他批評為「多拾經語,溷廁雜毒於中」,讀之猶如「金屑入眼」。他認為其他如紫虛、丹溪、攖寧、瀕湖、士材等家的脈學著作,雖「稱譽於時」,但不過是「刻舟求劍,按圖索驥之說」,難以達到「得心應手」的境界。他強調真正的脈學辨識需要「智慧辨才」,能在毫釐之差中測識病機的微細變化。這再次呼應了他「三昧水滌除塵見」的宗旨,指出診脈的最高境界是一種活潑的「悟門」,不拘泥於僵化的條文,而是能「頭頭是道」,與古聖先賢的心法暗合,但卻與當時流俗的「七表八里之法」有著本質的區別。
進入具體的脈學內容後,書中應詳細闡述各種脈象。從介紹可知,《診宗三昧》在第三至六篇系統地介紹了脈的部位、脈象和經絡的關係,這是學習診脈的基礎。脈的部位,通常指寸口部的寸、關、尺三部,以及左右手的區別所對應的臟腑。脈象則是通過指下感受到的脈搏跳動的形態、頻率、節律、力量等。經絡與脈搏緊密相關,是氣血運行的通道,脈象的變化常常反映了經絡氣血的狀況以及臟腑的病變。
第七篇的「師傳三十二則」,是全書的重點之一。它詳細描述了傳統脈學中的三十二種基本和複雜脈象,如浮、沉、遲、數、滑、澀、洪、細、虛、實等。每種脈象都有其特定的形態描述和所對應的病證。張璐對這些脈象的闡述,往往結合臨床經驗和對經典的理解,力求精準,避免模稜兩可,這是他「滌除塵見」努力的體現。通過對這些具體脈象的學習,讀者可以建立起辨識不同病理狀態下脈搏表現的能力。
第八篇的「口問十二則」,採用問答的形式,討論古今醫家在辨證論脈上的異同。這不僅展現了張璐對醫學史的了解,也體現了他批判性繼承的態度。通過比較分析不同時代、不同醫家對同一脈象或病證的論述,可以幫助讀者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脈學的發展和各家學說的特點,從中汲取精華,避免偏頗。
第九至十二篇則擴展到更為複雜和特殊情況下的脈診。包括:
- 逆順脈: 指判斷病情的順逆、預後的好壞。某些脈象提示病情向好(順),某些則提示病情危險(逆)。這是脈診在判斷疾病轉歸中的重要應用。
- 異脈: 指一些不常見或特殊的脈象,這些脈象可能提示罕見病證或特殊的體質狀態,需要醫者有豐富的經驗和辨別能力。
- 婦女及嬰兒諸脈: 這部分內容專門討論婦科和兒科的脈診特點。婦女有其生理特點(如經、帶、胎、產),嬰兒則生理病理均與成人不同,脈象表現也有其特殊性。專門論述這部分內容,體現了《診宗三昧》在應用層面的全面性。
從「色脈」篇的部分內容,我們可以看到張璐對脈的本質有著哲學層面的思考。他提出脈「本營氣所主,為氣血之源」,強調了脈與氣血、臟腑、經絡的內在聯繫。更引人注目的是,他再次運用天地與人身的類比,將脈象變化與天地自然的變化(如潮汐、災變、氣候)相聯繫,認為「窮冬閃電。九夏雹冰。此天地氣交之亂也」,而人居天地氣交之中,「脈象豈能無異」。這種視角將人體的脈動視為宇宙整體脈動的一部分,強調了診脈不僅是觀察人體內部狀態,也是感知人與自然、人與環境之間關係的方式。這也解釋了為何同樣的脈象在不同的時間、地點可能具有不同的臨床意義,呼應了他在「醫學」篇中提到的劉、張、李、朱學說與「地氣」相關的觀點。
總體而言,《診宗三昧》是一部內容豐富、體系較為全面的脈學專著。它不僅詳細闡述了傳統的脈學理論和各種脈象,更重要的在於其批判精神和對醫學本源的探索。張璐通過對前人著作和當時醫學界亂象的尖銳批評,強調學習經典的重要性,但同時提倡獨立思考和臨床實踐相結合,達到對脈學的真切體悟。他將脈學提升到與天地運作規律相通的高度,賦予了診脈更深層次的意義。書中涵蓋了脈位、脈象、經絡、各種具體脈象的辨識、古今異同的探討,以及特殊人群的脈診,為後世學習和研究脈學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然而,如書本基本介紹所提及,《診宗三昧》中也存在一些「蕪雜的內容」,例如在論述清脈、濁脈時,未能完全擺脫《太素脈》中某些「臆說」。這也說明,即使是像張璐這樣的大家,在繼承和發展醫學知識的過程中,也難免受到時代和前人學說的影響。但這並未損害此書作為一部重要脈學經典的地位。
《診宗三昧》的價值,不僅在於其對脈學理論和技法的系統整理和闡述,更在於其所倡導的治學精神:不泥古、不趨俗、重實踐、求真諦。張璐希望通過此書,能幫助後學者「頓然超悟」,掌握診脈的「活法悟門」,從而成為真正能夠洞察病機、救人性命的良醫。此書對後世醫家產生了較大影響,至今仍是研究中醫脈診的重要文獻之一,其排印本在1949年後出版,顯示其學術價值得到了持續的認可。透過《診宗三昧》,我們可以一窺清代前期醫家對傳統診法的繼承、反思與創新,以及他們在複雜多樣的醫學流派中,力圖尋找並確立醫學「正宗」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