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診宗三昧》~ 脈位 (1)

回本書目錄

脈位 (1)

1. 脈位

或問古人以三部分別臟腑。而大小二腸之脈。或隸之於兩寸。或隸之於兩尺。未審孰是孰非。願示一定之理。以解學人之惑。答曰。皆是也。皆非也。似是而非者也。緣經無顯論。所以擬議無憑。要知兩手三部。咸非臟腑定位。不過假道以行諸經之氣耳。觀靈樞經脈。雖各有起止。

各有支別。而實一氣相通。故特藉手太陰一經之動脈。以候五臟六腑十二經之有餘不足。其經雖屬於肺。實為胃氣所主。以臟腑諸氣。靡不本之於胃也。五臟別論云。氣口何以獨為五臟主。胃者水穀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臟氣。氣口亦太陰也。是以五臟六腑之氣。

白話文:

有人問古人將臟腑分成三部分,而大小腸的脈絡,有人說歸屬於兩寸,有人說歸屬於兩尺,不知道哪個說法正確。希望能提出明確的道理,解答學者的疑惑。

我回答:都對,也都錯,看似對其實不對。因為經文中並沒有明確的論述,所以推測起來沒有憑據。要知道,兩手三部,都不是臟腑的固定位置,只是借此來運行經絡之氣而已。

看靈樞經脈篇,雖然各經脈都有起點和終點,也有分支,但其實都是一氣相通。因此特別藉由手太陰經的動脈,來觀察五臟六腑十二經的盈虛狀況。這條經絡雖然屬於肺,實際上是胃氣所主,因為五臟六腑的氣,都源於胃。五臟別論中說,氣口為何獨為五臟之主,因為胃是水穀之海,六腑的源頭。五味入口,儲藏在胃裡,以滋養五臟之氣。氣口也是太陰。所以五臟六腑之氣,……

皆出於胃。變見於氣口。經脈別論云。食氣入胃。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氣歸於權衡。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營衛生會云。人食氣於谷。谷入於胃。以傳於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行脈中。衛行脈外。即此三段經文。可以默識其微矣。

或言兩手六部。既非臟腑脈位。何脈要精微論中有逐部推之之法耶。曰。此即所謂假道以行諸經之氣耳。吳草廬曰。醫者以寸關尺。輒名之曰此心脈。此肺脈。此脾脈。此肝脈。此腎脈者。非也。五臟六腑。凡十二經。兩寸關尺。皆手太陰之一脈也。分其部位。以候他臟之氣耳。

白話文:

人體所有的氣都源自胃,並透過氣口顯露出來。經脈別論記載,食物進入胃,轉化為氣後,再進入肺。肺主宰全身脈絡,氣最終匯集於心臟。心臟平衡,氣口便會穩定,以此判斷生死。營衛生會中提到,人體吸收食物中的精華,食物進入胃後,再傳輸到肺,五臟六腑都靠吸收氣來運作。氣的精華部分稱為營氣,運行於脈絡之中,較濁的部分稱為衛氣,運行於脈絡之外。

有人可能會問,兩手六部既非臟腑脈位,為何脈要精微論中會有逐部推之之法呢?這其實是藉由手部脈象來推測其他經脈氣息的方法。吳草廬說,醫生以寸關尺來診脈,就說那是心脈、肺脈、脾脈、肝脈、腎脈,這是錯誤的。五臟六腑以及十二經脈,在寸關尺三部位,都屬於手太陰肺經,只是根據部位不同,來推測其他臟腑的氣息。

脈行始於肺。終於肝。而復會於肺。肺為出氣之門戶。故名氣口。而為六脈之大會。以佔一身焉。李瀕湖曰。兩手六部。皆肺之經脈。特取以候五臟六腑之氣耳。非五臟六腑所居之處也。即內經所指臟腑部位。乃是因五行之氣而推。火旺於南。故心居左寸。木旺於東。故肝居左關。

金旺於西。故肺居右寸。土旺於中。而寄位西南。故脾胃居於右關。水旺於北。故居兩尺。人面南。司天地之化。則左尺為東北也。東北為天地始生之界。人在胎息之中。則兩腎先生。以故腎曰先天。在五行則天一生水。水性東行。膀胱為水注之器。腎司北方之令。又居下部。

白話文:

脈絡運行與臟腑關係

脈絡的運行起始於肺,最終到達肝臟,然後又回到肺。肺是氣體出入的門戶,所以叫做「氣口」,也是六脈匯聚之處,藉此可以推測全身的狀況。

李瀕湖說:兩手六脈都屬於肺經,只是透過脈象來觀察五臟六腑的氣息變化,而非五臟六腑實際所在的部位。

《內經》所指的臟腑部位,是根據五行之氣推測出來的。 火氣旺盛於南方,所以心臟位於左手寸脈;木氣旺盛於東方,所以肝臟位於左手關脈;金氣旺盛於西方,所以肺臟位於右手寸脈;土氣旺盛於中央,但寄居於西南方,所以脾胃位於右手關脈;水氣旺盛於北方,所以腎臟位於左右尺脈。

人面朝南,主宰天地之變化,所以左手尺脈代表東北方。 東北方是天地萬物開始生成的地方,人在母胎中尚未出生時,腎臟最先發育,所以腎臟稱為先天之本。在五行中,天一生水,水的特性是往東方流動,膀胱是儲存水液的器官。腎臟主管北方的氣息,又位於身體的下部。

則其氣化從此而推也宜矣。然腎本有二。同居七節左右。右者獨非腎乎。獨不主精氣乎。獨不司閉蟄封藏之令乎。蓋人身同乎造物。凡呼吸運動。稟乎乾健。臟腑軀殼。合於坤輿。以分野言。則腎當箕尾燕冀之界。其地風高土厚。水都潛行地中。結成煤火。以司腐熟之權。

人應其氣。則三焦之火。從此交通。況三焦鼎峙兩腎之間。以應地運而右轉。是雖右尺偏相火。為生人生物之源。因有命門之號。其實兩腎皆有水火。原無分於彼此。以故岐伯於寸關二部。俱分左右。尺獨不分者。一皆主乎腎也。腎為先天一氣之始。故首言尺內兩旁。則季脅也。

尺外以候腎。尺裡以候腹。腹者。大小二腸在其中矣。膀胱亦在其中矣。以經氣言之。平居無病之時。則二腸之氣。未嘗不隨經而之寸口也。以病脈言之。則二腸司傳化之任。病則氣化不順。而為留滯。又必驗之於尺矣。曷觀長沙論中。凡正陽明腑證。必尺中有力。方用承氣。

白話文:

因此,氣化從腎開始推動,是應該的。然而,腎本有左右兩腎,同居於七節左右,右腎獨不屬於腎嗎?獨不主宰精氣嗎?獨不掌管閉藏封藏的指令嗎?因為人體與天地造化相合,凡是呼吸運動,都稟承了乾天的健壯之氣,臟腑軀殼則合乎坤地的廣大,以地理位置來說,腎臟應該位於箕尾燕冀的區域,那裡地勢高聳,土層厚實,水氣潛藏地中,形成煤火,掌管著腐熟的權柄。

人體應和這種氣息,三焦之火便從此溝通。況且三焦鼎立於兩腎之間,應和著地運而向右轉動。雖然右尺偏相火為生人生物之源,因此有命門之稱,但事實上兩腎皆有水火,並無彼此之分。因此,岐伯在寸關二部都分左右,唯獨尺部不分,這都是因為尺部主宰著腎臟。腎臟為先天一氣之始,所以首先提到尺內兩旁,也就是季脅。

尺外用來候診腎臟,尺裡用來候診腹部。腹部,大小二腸都在其中,膀胱也在其中。以經氣來說,平時無病的時候,二腸的氣息從未不隨著經脈而至寸口。以病脈來說,二腸掌管著傳化之任,生病時氣化不順,而造成留滯,就必須在尺部驗證。從長沙論中可以觀察到,凡是正陽明腑證,必定尺部有力,才能使用承氣湯。

此非尺裡以候腹之一驗乎。吾故曰。皆是也。皆非也。似是而非者也。蓋尺外者。尺脈之前半部也。尺裡者。尺脈之後半部也。前以候陽。後以候陰。人身背為陽。腎附於背。故外以候腎。腹為陰。故里以候腹也。東方生木。木應肝而藏於左。故借左關以候肝膽之氣。土居中位而旺於四季。

獨以長夏濕土氣蒸之時。為之正令。故經以之分隸右關。所謂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內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內以候脾。膈者。膈膜之謂。中焦所主。膽在中矣。中附上者。附尺之上而居於中。即關脈也。肝為陰中之陽臟。亦附近於背。故借左關之外以候肝。內以候膈。右關之前以候胃。

白話文:

這不是用尺來測量腹部的方法。我因此說,這些都是,這些都不是,看起來像是卻不是。因為尺外指的是尺脈的前半部分,尺裡指的是尺脈的後半部分。前半部分用來診斷陽氣,後半部分用來診斷陰氣。人體背部屬陽,腎臟附於背部,所以用尺外來診斷腎臟。腹部屬陰,所以用尺裡來診斷腹部。東方生木,木應肝臟,藏於左側,所以借用左關脈來診斷肝膽之氣。土居於中央,四季都旺盛。

只有在長夏濕土氣蒸的時候,才是土氣的正令,所以經脈以這個時間來分屬右關脈。所謂中附上,指的是左外用來診斷肝臟,內用來診斷膈膜;右外用來診斷胃,內用來診斷脾臟。膈膜指的是膈膜,是中焦所主。膽臟位於中焦,中附上指的是附於尺脈之上而位於中間,也就是關脈。肝臟是陰中之陽臟,也靠近背部,所以借用左關脈的外側來診斷肝臟,內側來診斷膈膜。右關脈的前側用來診斷胃臟。

後以候脾。脾胃皆中州之官。以臟腑言。則胃為陽。脾為陰。故外以候胃。內以候脾也。火生於木而應乎心。合乎脈。謂之牡臟。牡者陽也。左為陽。寸為陽中之陽。故宜候之左寸。金生於土而應乎肺。與胃一氣貫通。而主西方金氣。故經以之候於右寸。所云上附上。右外以候肺。

內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內以候膻中。膻中者。心主之宮城。胞絡之別名。胸中者。膈膜之上皆是也。上附上者。言上而又上。則寸口也。五臟之位。惟肺最高。故右寸之前以候肺。後以候胸中。心為虛靈之臟。而為君主之火。性喜上炎。又喜附木而燔。然其行令。皆屬胞絡。

白話文:

「後以候脾」指的是通過脈象來觀察脾的狀況。脾和胃都是中焦的器官。如果從臟腑的角度來說,胃主司消化功能,屬陽;脾則主管運化水谷精微,屬陰。因此,我們在外脈診察時主要觀察胃的脈象,在內診察時則主要觀察脾的狀況。

「火生於木而應乎心」是指心主火,心的脈象可以反映木(肝)的狀態,這是因為心與肝在生理上是相輔相成的。心的脈象強烈有力,被稱為「牡臟」,「牡」即指陽性。在脈象診斷中,通常會觀察左側的脈象,尤其是左寸部,因為它代表著心的功能。

「金生於土而應乎肺」則表示肺主金,肺的脈象可以反映土(脾)的狀態。肺與胃在氣機方面是一體貫通的,主司西方金氣。因此,在脈象診斷中,通常會觀察右側的脈象,尤其是右寸部,以瞭解肺的狀況。

「上附上」是指在診察脈象時,先從上到下進行,最後回到寸口處。這裏提到,肺的脈象位置較高,因此通常會先從右側的脈象開始診察,接著再觀察胸中的脈象。心主神明,是君主之火,其脈象特點是喜上行且容易受到肝(木)的影響。然而,心的脈象反應的是胞絡(心包)的功能。

「羶中者。心主之宮城。胞絡之別名」指的是羶中穴,它是心主(心包)的宮殿,也是胞絡的別名。羶中穴位於胸骨下端,兩側肋骨之間。

「胸中者。膈膜之上皆是也」指的是胸腔,它包含了膈膜以上的所有器官和組織。

「上附上者。言上而又上。則寸口也」是指在診察脈象時,從上至下,最後回到寸口(手腕內側的一個脈象點),這是一個總結性的步驟,確保對整個脈象的全面評估。

故左寸之前以候心。後以候膻中之氣也。詳本篇六部。但言五臟。不及六腑。而獨不遺其胃者。以經絡五臟。皆稟氣於胃。五臟之本也。臟氣不能自致於手太陰。必因胃氣乃至手太陰也。原夫兩手六部。雖皆肺經之一脈。而胃氣實為之總司。足陽明一經。與諸經經經交貫。為後天氣血之本源。

即先天之氣。亦必從此而化。每見陰虛血耗之人。日服六味四物。不得陽生之力。則陰無由而長也。或問六部皆屬肺經。皆主胃氣。以推臟腑之病。敬聞命矣。而靈樞十二經。獨以人迎寸口言者。何也。曰。此辨別臟腑諸經之盛衰。及外內諸邪之綱主也。夫寸口即是氣口。又謂脈口。

白話文:

因此,左手寸關尺部位之前,可以診斷心臟狀況。之後則可以診斷膻中部位的氣息。詳細內容請參閱本篇的六部內容。雖然只講了五臟,沒有提及六腑,但唯獨沒有遺漏胃的描述,是因為經絡和五臟都依靠胃氣。胃是五臟的根本,臟氣無法自行到達手太陰經,必須藉由胃氣才能到達手太陰經。

原本兩手六部雖然都屬於肺經的一部分,但胃氣實際上是它們的總管。足陽明經與其他經脈互相交貫,是後天氣血的根本來源,甚至先天之氣也必須從這裡轉化。經常看到陰虛血耗的人,每天服用六味地黃丸和四物湯,卻沒有陽氣生成的力量,陰氣就無法得到滋養。

有人會問,六部都屬於肺經,都與胃氣有關,以此推測臟腑疾病,我明白了。但靈樞經十二經中,為何只用人迎脈和寸口脈來論述呢?這是用來分辨臟腑經絡的盛衰,以及外內邪氣的綱領。寸口脈是氣口,又稱為脈口。

以配人迎。昔人所謂關前一分。人命之主。即此脈也。復問其後諸經之脈。又以三倍再倍一倍言者。此又何耶。曰。三陰三陽之謂也。逆其旨。則手足太陰謂之三陰。故盛者寸口大三倍於人迎。手足少陰謂之二陰。故盛者寸口大再倍於人迎。手足厥陰謂之一陰。故盛者寸口大一倍於人迎。

在陽經則不然。其手足陽明謂之二陽。以二經所主津液最盛。故盛者人迎大三倍。手足太陽謂之三陽。以二經所主津液差少。故盛者人迎只大再倍。手足少陽謂之一陽。以二經所主津液最少。故盛者人迎僅大一倍也。或言人迎主表。氣口主裡。此言人迎主腑。氣口主臟者。何也。

白話文:

以人迎脈作為基準,古人認為關前脈只有一分之寬,是人命之主。接著問及其他經脈,為何三陰三陽的脈象要以三倍、再倍、一倍來描述?這是因為三陰三陽之分。逆著其意,手足太陰為三陰,所以寸口脈的盛度是人迎脈的的三倍。手足少陰為二陰,所以寸口脈的盛度是人迎脈的兩倍。手足厥陰為一陰,所以寸口脈的盛度是人迎脈的一倍。

陽經的情況則不同。手足陽明為二陽,因其主導津液最盛,所以盛時人迎脈會大三倍。手足太陽為三陽,因其主導津液稍少,所以盛時人迎脈只會大兩倍。手足少陽為一陽,因其主導津液最少,所以盛時人迎脈僅會大一倍。有人說人迎脈主表,氣口脈主裡,也有說人迎脈主腑,氣口脈主臟,這是什麼意思呢?

蓋人迎主表。氣口主裡。是主邪氣而言。人迎盛堅者傷於寒。氣口盛堅者傷於食也。此言人迎主腑。氣口主臟。是指經氣而言。原未嘗指腑臟也。以人迎主在津血。津血灌注六腑。而偏麗於左。氣口主在神氣。神氣鍾於五臟。而偏麗於右。此陰陽血氣流行之道。以上下言之。

則寸為陽。尺為陰。以左右言之。則人迎為陽。氣口為陰。須知人之血氣。與流水無異。水性東行。若得風湧。即隨之而逝。不可拘於南北也。人身經脈營運亦然。雖血喜歸肝。氣喜行脾。而有左右之屬。若得其火。即隨之而上炎。得其風。則隨之而外擾。變幻之機。靡所不至。

豈復拘於部分哉。

白話文:

人迎脉象反映表面的情况,气口脉象反映内里的情况。这是指邪气而言。人迎脉象强劲紧实,说明受寒了;气口脉象强劲紧实,说明饮食过量了。这里指的是人迎脉象主司腑,气口脉象主司脏,是指经气而言,并没有直接指代腑脏。人迎脉象主要反映津液血液,津液血液灌注六腑,偏向左边;气口脉象主要反映神气,神气集中在五脏,偏向右边。这就是阴阳血气运行的规律。

从上下而言,寸脉为阳,尺脉为阴;从左右而言,人迎脉象为阳,气口脉象为阴。要知道人体的气血就像流水一样,水性向东流,遇到风吹就会随之改变方向,不会拘泥于南北方向。人体的经脉运行也是如此,虽然血液喜欢归于肝脏,气喜欢行于脾脏,但也有左右之分。遇到热气就会向上炎热,遇到风气就会向外扰动,变化无穷,无所不在。

又怎么会拘泥于局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