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宗三昧》~ 色脈 (1)
色脈 (1)
1. 色脈
或問人身四肢百骸。臟腑經絡諸病。皆取決於三部。究竟脈屬何類。動是何氣。而診之之法。一如古聖所言否。答言。脈本營氣所主。為氣血之源。故能出入臟腑。交通經絡。行於肯綮之間。隨氣上下鼓動。其指下發現之端。或清或濁。或小或大。或偏小偏大。雖言稟賦不同。
實由性靈所發。非可一途而取。縱古聖曲為摩寫形象。以推陰陽寒熱之機。然亦不過立法大義。明眼之士。貴在圓機活潑。比類而推。何難見垣一方人。蓋脈之顯著雖微。而所關最鉅。其受氣在混沌未分之先。流行在胚胎方結之際。天地萬物。靡不皆然。如璇璣玉衡。江海潮汐。
此天地脈運之常也。白虹貫日。洪水滔天。此天地脈絡之病也。窮冬閃電。九夏雹冰。此天地氣交之亂也。天愁雨血。地震生毛。此天地非常之變也。至於夏暑冬寒。南暄北冽,乃天地陰陽之偏。人在氣交之中。脈象豈能無異。時值天地之變。診切安得不殊。試觀草木無心。
其皮乾莖葉,皆有脈絡貫通。以行津液。頑石無知。亦中懷脈理。以通山澤之氣。適當亢熯陰霖。嚴寒酷暑。則木石皆為變色。況於人乎。姑以脈之常度言之。其始從中焦。循肺一經。而之三部。由中達外。為身中第一處動脈。較諸他處不同。古人雖有浮沉滑澀等辨論之法。
然究其源。有形之脈。乃水穀之精所布。稟乎地也。其鼓運之象。是無形之氣所激。稟乎天也。而交通天地之氣。和合陰陽生生不息之機。此則稟乎氣交也。況此氣血之屬。原不可以方圓端倪。即如人之面目。雖五官無異。及細察之。千萬人中。從未有一雷同者。經脈別論云。
診脈之道。觀人勇怯。骨肉皮膚。能知其情。以為診法。故上古使僦貸季。理色脈而通神明。夫色者神氣之所發。脈者血氣之所憑,是以能合色脈。萬舉萬全。得其旨。則心目昭如日月。洵非下士可得而擬議焉。陰陽應象論言。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審清濁而知部分。
視喘息。聽聲音。而知病所苦。觀權衡規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浮沉滑澀。而知病所生。以治則不失矣。此即能合色脈。萬舉萬全之互辭。然其所重。尤在適其性情。故診不知五過四失。終未免為粗工也。邇來病家亦有三般過差。一者匿其病情。令猜以驗醫之工拙。一者有隱蔽難言之病。
則巧為飾詞。以瞞醫師。一者未脈先告以故,使醫溺於成說。略不加詳。雖老成名宿。未免反費推敲。多有自認錯謬。喻之不省者。苟非默運內照。鮮不因誤致誤也。坐次一人問曰。夫子每云。能合色脈。萬舉萬全。設或深閨窈窕。密護屏幃。不能望見顏色。又當何如。曰。
是何言之不聰也。尼父有云。舉一隅。不以三隅反。但須驗其手腕色澤之蒼白肥瘠。已見一斑。至若肌之滑澀。理之疏密。肉之堅軟。筋之粗細。骨之大小。爪之剛柔。指之肥瘦。掌之厚薄。尺之寒熱。及乎動靜之安危。氣息之微盛。更合之以脈。參之以證。則氣血之虛實。
白話文:
色脈
有人問道,人體四肢百骸、臟腑經絡的各種疾病,都取決於三部脈象(寸、關、尺),脈象究竟屬於哪一類,脈動是由什麼氣所致?診斷脈象的方法,是否與古代聖賢所說的一樣?
回答說,脈象的本源是營氣所主宰,是氣血的根本,因此能夠出入臟腑,貫通經絡,運行於身體的關節之間,隨著氣的升降而鼓動。我們在指下所感知到的脈象,或清或濁,或小或大,或偏小偏大,雖然說這與先天稟賦不同,實際上是由人的性情所致,並不能用一種方法就診斷出來。即使古代聖賢刻畫了許多形象生動的脈象描述,用以推測陰陽寒熱的變化機理,但那也只是概括性的法則。有經驗的醫生,貴在靈活運用,舉一反三,就能夠判斷出疾病。
脈象雖然細微,但它所反映的信息卻至關重要。它在人體混沌未分之前就已形成,在胚胎階段就開始運行。天地間萬物,莫不如此。例如,星宿的運行、江海的潮汐,都是天地脈運的常態;白虹貫日、洪水滔天,則是天地脈絡的病態;窮冬閃電、盛夏冰雹,則是天地氣機交感失調;天降血雨、地震,則是天地間非常之變;而夏季酷暑、冬季嚴寒,南方溫暖、北方寒冷,則是天地陰陽失衡的表現。人處於天地氣機交感之中,脈象怎能沒有變化?當天地發生異常變化時,診斷脈象自然也會有所不同。
試看草木無知,但其樹皮、莖葉,都有脈絡貫通,以輸送水分;頑石無靈,也蘊含著脈理,以傳導山澤之氣。適逢乾旱、洪澇、嚴寒酷暑等異常天氣,草木石頭都會變色,何況是人呢?
姑且以脈象的常規來說,脈象的起始於中焦(脾胃),循行於肺經,而到達三部脈位(寸、關、尺),由內而外,是人體中第一個搏動的動脈,與其他部位的脈象有所不同。古代雖然有浮沉滑澀等辨別脈象的方法,但究其根本,有形的脈象,是由水穀精華所形成的,這屬於地的精氣;而脈象的搏動,是由無形的氣所激發的,這屬於天的精氣;而脈象的運行,則是由天地之氣的交感,陰陽和合、生生不息的機制所形成的,這屬於天地之氣的交感。況且氣血的屬性,本就不能用簡單的規矩來衡量,就像人的面貌,雖然五官都一樣,但仔細觀察,千百萬人中,從未有完全相同的。
《經脈別論》說,診脈的方法,要觀察人的勇敢或怯懦,骨骼、肌肉、皮膚的狀況,就能夠了解人的情志。上古時期的僦貸季,能夠通過觀察面色和脈象而通曉神明。面色是神氣的外在表現,脈象是氣血的依託,因此能夠綜合面色和脈象,就能夠做到萬無一失。如果能夠領會其中的奧妙,就會像日月一樣清晰明了,這絕非一般人所能做到。
《陰陽應象論》說,善於診斷的人,觀察面色、按壓脈象,首先要分辨陰陽,審察脈象的清濁,了解疾病的部位;觀察呼吸,傾聽聲音,了解疾病的症狀;觀察體格,了解疾病的本質;按壓脈搏的部位、浮沉、滑澀等,了解疾病的病因。這樣治療就不會出錯了。這就是能夠綜合面色和脈象,做到萬無一失的含義。但是,診脈最重要的是要了解病人的個性,如果不能做到這一點,就會出現診斷失誤,最終只能算是一個粗心的醫生。
近年來,病人也常出現三種錯誤:一、隱瞞病情,試探醫生的水平;二、有隱疾難以啟齒,就編造謊言欺騙醫生;三、在診脈前就說明病情,使醫生過於依賴既有的知識,而忽略了詳細的診斷。即使是經驗豐富的老醫生,也難免會因此犯錯。如果不能靜心思考,往往會因為錯誤而導致更大的錯誤。
有位先生問道:夫子經常說,能夠綜合面色和脈象,就能夠做到萬無一失。如果病人是深閨中的女子,被嚴密保護,不能看到她的面色,那該怎麼辦?
回答說:這是什麼不明智的問題!孔子說過:「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只要檢查手腕的顏色、是否蒼白肥瘦,就能夠看出端倪。至於皮膚的滑澀、毛髮的疏密、肌肉的堅軟、筋腱的粗細、骨骼的大小、指甲的堅韌、手指的肥瘦、手掌的厚薄、手腕的冷暖,以及肢體的活動情況、氣息的盛衰,再結合脈象,參照其他症狀,就能夠判斷氣血的虛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