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診宗三昧》~ 脈象 (1)

回本書目錄

脈象 (1)

1. 脈象

或問人身脈位。既無一定之法。但以指下幾微之象。推原臟腑諸病。益切茫無畔岸。願得顯示至教。開我迷云。答曰:汝等今日各從何來?或言某從西南平陸而來,或言某由西北渡水而來,或言某於東南仄徑遇師於不期之中。因諭之曰:良由汝等識吾居處,得吾形神。故不拘所從,皆可邂逅,否則覿面錯過矣。

故欲識五臟諸病。須明五臟脈形。假如肝得乙木春升之令而生。其脈若草木初生。指下軟弱招招。故謂之弦,然必和滑而緩,是為胃氣。為肝之平脈。若弦實而滑,如循長竿,弦多胃少之脈也。若弦而急強。按之益勁。但弦無胃氣也。加以發熱。指下洪盛。則木槁火炎而自焚矣。

白話文:

有人問起人體脈位的診斷方法,說沒有固定法則,只是憑藉手指下微小的變化,推斷臟腑的病症,實在是難以捉摸。希望得到明確的指導,解開我的困惑。我回答說:你們今天各從哪裡來?有人說從西南平原而來,有人說從西北渡水而來,有人說在東南狹窄小路中意外遇到老師。於是,我告訴他們:是因為你們認識我的住處,知道我的身形神態,所以不論從何處來,都能與我相遇。否則,就算面對面也錯過了。

因此,想要了解五臟的病症,必須清楚五臟的脈象。比如,肝臟得木氣春升之氣而生長,它的脈象就像草木初生,手指下軟弱而微弱,所以叫做弦脈。但必須是和緩滑潤,才是正常的肝脈。如果弦脈實而滑,像沿著長竿滑動,就是弦脈偏盛、胃氣不足的脈象。如果弦脈緊而強,按下去更加有力,那就只有弦脈而沒有胃氣,加上發熱,手指下脈象洪盛,就代表肝木枯竭,火氣旺盛,如同自燃一般。

所謂火生於木,焚木者,原不出乎火也。若微弦而浮,或略帶數,又為甲木之象矣。若弦脈見於人迎,肝氣自旺也。設反見於氣口,又為土敗木賊之兆。或左關雖弦,而指下小弱不振,是土衰木萎之象,法當培土榮木,設投伐肝之劑,則脾土愈困矣。若弦見於一二部,或一手偏弦,猶為可治。

若六脈皆弦,而少神氣,為邪氣混一不分之兆。靈樞有云。人迎與寸口氣大小等者,病難已。氣者,脈氣也,凡脈得純臟之氣。左右六部皆然者。俱不治也。或肝病證劇六部絕無弦脈,是脈不應病,亦不可治。舉此以為諸脈之例,不獨肝臟為然也。心屬丙丁而應乎夏。其脈若火之燃薪。

白話文:

火由木生,焚燒木材的火本來就源於木。如果脈搏稍微弦緊浮動,或略帶數,就代表肝氣旺盛。但如果弦脈出現在氣口,則代表脾土衰敗,肝木也受到影響。如果左關脈弦緊,但指下脈卻微弱無力,則代表脾土衰弱,肝木也衰敗,應該採取培土滋養肝木的方法。如果直接使用抑制肝氣的藥物,反而會加重脾土的虛弱。如果弦脈只出現在一二部,或只有一手偏弦,還有治療的機會。

如果六脈都弦緊,但精神萎靡,則代表邪氣混雜,無法分清。靈樞經中說:人迎脈和寸口脈大小相等,病很難治好。氣指的是脈氣,如果脈搏都能夠得到純粹臟腑的氣,左右六部都這樣,則病難以治癒。如果肝病嚴重,六部脈搏都沒有弦緊的現象,則代表脈象不反映病情,也無法治癒。以此類推,其他脈象也遵循同樣的原理,不只是肝臟如此。心臟屬丙丁,應於夏季,其脈象如同火燃燒柴薪。

指下累累。微曲而濡。故謂之鉤。然必虛滑流利。是為胃氣。為心之平脈。若喘喘連屬。其中微曲。鉤多胃少之脈也。若瞥瞥虛大。前曲後居。但鉤無胃氣也。若虛大浮洪。或微帶數。又為丙火之象。故鉤脈見於左寸。包絡之火自旺也。或並見於右寸。火乘金位之兆。設關之外微曲。

又為中宮有物阻礙之兆也。脾為己土而應於四季。雖稟中央濕土。常兼四氣之化而生長萬物。故其脈最和緩。指下紆徐而不疾不遲。故謂之緩。然於和緩之中。又當求其軟滑,是謂胃氣。為脾之平脈。若緩弱無力。指下如循爛綿。緩多胃少之脈也。若緩而不能自還。代陰無胃氣也。

白話文:

手指下方的脈搏,一節一節的,稍微彎曲又濕潤,所以稱為鉤脈。但必須虛浮滑利,才是胃氣,是心臟平和的脈象。如果脈搏跳動得很急促,並且其中微微彎曲,鉤脈多而胃氣少的脈象。如果脈搏跳動得很快,虛弱又大,前面彎曲後面停留,只有鉤脈沒有胃氣。如果脈搏虛弱、大而浮動,又略帶數,這是丙火之象。因此,鉤脈出現在左手寸關尺上的寸脈,是包絡之火旺盛的徵兆。如果同時出現在右手寸關尺上的寸脈,則是火克金的徵兆。如果在寸關尺上的關脈外側微微彎曲,是中焦有阻礙的徵兆。

脾臟屬土,應於四季,雖然秉承中央濕土的特性,但常兼具四氣的變化,而生長萬物。因此,脾臟的脈象最為平和緩慢,手指下方的脈搏緩慢流動,不快也不慢,所以稱為緩脈。但在平和緩慢中,還要尋找其軟滑,這是胃氣,是脾臟平和的脈象。如果脈搏緩弱無力,手指下方的脈搏像在摸棉花一樣,緩脈多而胃氣少的脈象。如果脈搏緩慢,但不能自然恢復,這是代陰沒有胃氣的脈象。

若脈雖徐緩而按之盈實。是胃中宿滯蘊熱。若緩而澀滯。指下模糊。按之不前。胃中寒食固結。氣道阻塞之故耳。若緩而加之以浮。又為風乘戊土之象矣。設或諸部皆緩。而關部獨盛。中宮濕熱也。諸部皆緩。寸口獨滑。膈上有痰氣也。諸部皆緩。兩尺獨顯弦狀。豈非肝腎虛寒。

不能生土之候乎。肺本辛金而應秋氣。雖主收斂。而合於皮毛。是以不能沉實。但得浮弱之象於皮毛間。指下輕虛。而重按不散。故謂之毛。然必浮弱而滑。是為胃氣。為肺之平脈。若但浮不滑。指下澀澀然如循雞羽。毛多胃少之脈也。昔人以浮澀而短。為肺臟平脈、意謂多氣少血。

白話文:

如果脈搏雖然緩慢,但按壓時卻飽滿充實,這是胃中積存食物,蘊藏熱氣。如果脈搏緩慢又澀滯,手指按下去模糊不清,按壓時不能向前移動,這是胃中寒涼食物凝結,氣道阻塞造成的。如果脈搏緩慢,並且還浮起,這是風氣侵犯脾土的表現。

如果各個部位的脈搏都緩慢,只有關部脈搏強盛,這是中焦濕熱。如果各個部位的脈搏都緩慢,只有寸口脈搏滑利,這是膈膜上有痰氣。如果各個部位的脈搏都緩慢,只有兩尺脈搏顯著而弦狀,這難道不是肝腎虛寒,不能滋生脾土的徵兆嗎?

肺屬金,應秋氣,雖然主收斂,但與皮毛相合,因此不能沉實,只能在皮毛間呈現浮弱的脈象,手指按下去輕虛,重按也不會散開,所以稱為毛脈。但如果浮弱又滑利,這是胃氣,是肺的正常脈象。如果只浮而不滑,手指按下去澀澀的,像是在撫摸雞毛,這是毛多胃少的脈象。古人認為浮澀而短,是肺臟的正常脈象,意思是氣多血少。

脈不能滑。不知獨受營氣之先。營行脈中之第一關隘。若肺不傷燥。必無短澀之理。即感秋燥之氣。亦病肺耳。非肺氣之本燥也。若浮而無力。按之如風吹毛。但毛無胃氣也。加以關尺細數。喘嗽失血。陰虛陽擾。雖神丹不能復圖也。若毛而微澀。又為庚金氣予不足之象矣。

若諸部皆毛。寸口獨不毛者。陽虛濁陰用事。兼挾痰氣於上也。諸部不毛。氣口獨毛者。胃虛不能納食。及為泄瀉之徵也。腎主癸水而應乎冬。脈得收藏之令。而見於筋骨之間。按之沉實,而舉指流利。謂之曰石。然必沉濡而滑。是謂胃氣。乃腎之平脈。若指下形如引葛。按之益堅。

白話文:

脈搏不應滑利,則不知道是否單獨受營氣的先導影響。營氣運行在脈絡中的第一道關隘,若肺部沒有受燥邪侵犯,則脈象不會出現短澀的現象。即使感受秋燥之氣,也應歸咎於肺部生病,而非肺氣本就乾燥。若脈象浮而無力,按之如風吹毛,只說明身體缺乏胃氣。若再加上關脈和尺脈細數,伴隨喘咳失血,則屬於陰虛陽擾,即使使用神丹也難以恢復。若脈象毛而微澀,則說明庚金之氣不足。

若其他部位脈象皆呈毛象,只有寸口脈不呈毛象,則代表陽虛濁陰主事,並伴有痰氣上逆。若其他部位脈象不呈毛象,只有氣口脈呈毛象,則說明胃虛不能進食,或有泄瀉的徵兆。腎臟主癸水,與冬季相應,脈象應當呈現收藏之象,反映在筋骨之間。按之沉實,而舉指流利,稱為石脈,但必須沉濡而滑,才是胃氣充足,腎氣平和的脈象。若指下觸感如牽引葛藤,按之更加堅硬,則非正常現象。

石多胃少之脈也。若弦細而勁。如循刀刃。按之搏指。但石無胃氣也。若按之雖石。舉之浮緊。又為太陽壬水受邪之象矣。若諸脈不石。左寸獨石者。水氣凌心之象。右關獨石者。沉寒傷胃之象也。可知五脈之中。必得緩滑之象。乃為胃氣。方為平脈。則胃氣之驗。不獨在於右關也。

況內經所言。四時之脈。亦不出乎弦鉤毛石。是知五臟之氣。不出五行。四時之氣。亦不出於五行。故其論脈。總不出五行之外也。但當察其五脈之中。偏少衝和之氣,即是病脈。或反見他臟之脈,是本臟氣衰,他臟之氣乘之也。每見醫守六部之繩墨。以求臟腑之虛實者。是欲候其人。

白話文:

脈象“石”的解釋

脈搏摸起來像石頭一樣,硬而無彈性,稱為“石脈”。

  • 石脈而弦細勁,如循刀刃,按之搏指,但石無胃氣: 這種脈象代表胃氣不足。
  • 按之雖石,舉之浮緊,又為太陽壬水受邪之象: 這種脈象代表太陽經脈受邪氣侵襲。
  • 諸脈不石,左寸獨石者,水氣凌心之象: 左寸脈獨有石脈,代表水氣上犯心臟。
  • 右關獨石者,沉寒傷胃之象: 右關脈獨有石脈,代表寒邪傷胃。

脈象與五臟六腑的關係

五脈之中,緩滑的脈象纔是正常脈象,代表胃氣充足。

  • 內經中所言四時之脈(春、夏、秋、冬),亦不出弦、鉤、毛、石四種脈象,說明五臟之氣不出五行,四時之氣亦不出五行,所以論脈時,總離不開五行。
  • 在五脈之中,如果出現偏少、衝、和等異常脈象,則代表有病。
  • 也有可能出現其他臟腑的脈象,這是因為本臟氣衰弱,其他臟腑的氣乘虛而入。

醫者應如何診察脈象

醫者應當注意五脈之中是否有異常脈象,並結合其他症狀來判斷病因,不可拘泥於六部之繩墨(固定的理論),只追求臟腑的虛實。 這樣才能真正瞭解病人的病情。

不識聲形笑貌,但認其居處之地也。若得其聲形笑貌,雖遇之於殊方逆旅,暗室隔垣,未嘗錯認以為他人也。猶之此經之脈見於他部,未嘗錯認以為他經之病也。至於臨病察脈,全在活法推求,如診富貴人之脈,與貧賤者之脈,迥乎不侔。貴顯之脈,常清虛流利,富厚之脈常和滑有神。

賤者之脈。常濁壅多滯,貧者之脈。常蹇澀少神,加以勞勩則粗硬倍常。至若嘗富貴而後貧賤,則營衛枯槁,血氣不調。脈必不能流利和滑。久按索然。且富貴之證治。與貧賤之證治。亦截然兩途。富貴之人。恆勞心腎。精血內戕。病脈多虛。總有表裡客邪。不勝大汗大下。

白話文:

不認識一個人外貌聲音和笑聲,但可以根據他的住處來辨認他。

就像我們即使不認識一個人,但只要知道他的住處,即使在異鄉他鄉,或是昏暗的房間隔著牆壁,也能夠認出他,不會把他錯認為他人。

至於診斷疾病時,觀察脈象,需要依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判斷。

比如,富貴人家和貧寒人家,他們的脈象就會有很大差別。

全以顧慮元氣為主。略兼和營調胃足矣。一切苦寒傷氣。皆在切禁。貧賤之人。藜藿充腸。風霜切體。內外未嘗溫養。筋骸素慣疲勞。臟腑經脈。一皆堅固。即有病苦憂勞。不能便傷神志。一以攻發為主。若參耆桂附等藥。咸非是輩所宜。惟嘗貴後賤。嘗富後貧之人。素享豐腴。

不安粗糲。病則中氣先郁。非但藥之難應。參耆或不能支。反增鬱悒之患。在所必至。非特富貴之脈證。與貧賤懸殊。即形體之肥瘠。亦是不同。肥盛之人,肌肉豐厚。胃氣沉潛。縱受風寒。未得即見表脈。但須辨其聲音涕唾。便知有何客邪。設鼻塞聲重。涕唾稠黏。風寒所傷也。

白話文:

治療疾病要以保護元氣為首要原則,稍微兼顧一下調和營氣、調理脾胃就足夠了。所有寒涼傷氣的藥物都要嚴格禁止。貧窮的人,經常吃粗糙的食物,受風寒侵襲,身體內外長期得不到溫暖,筋骨習慣性疲勞,臟腑經脈都比較堅固。即使生病、辛苦勞累,也不會馬上影響到精神。治療以攻邪為主。像人蔘、黃耆、桂枝、附子等藥物,都不適合這種人服用。只有曾經富裕後來貧窮,或者曾經貴後來賤的人,因為過去享用過豐盛的食物,

第二段

不安粗糲。病則中氣先鬱。非但藥之難應。參耆或不能支。反增鬱悒之患。在所必至。非特富貴之脈證。與貧賤懸殊。即形體之肥瘠。亦是不同。肥盛之人,肌肉豐厚。胃氣沉潛。縱受風寒。未得即見表脈。但須辨其聲音涕唾。便知有何客邪。設鼻塞聲重。涕唾稠黏。風寒所傷也。

不習慣吃粗糙的食物,一旦生病,就容易導致中氣鬱滯。不僅藥物難以起效,人蔘、黃耆可能也無法支撐,反而會加重鬱悶之症,這是必然的。不光是富貴和貧賤的脈象不同,即使是身體肥瘦也存在差異。肥胖的人,肌肉豐厚,胃氣沉潛,即使受風寒,也未必馬上就能在脈象上顯現。但只要觀察他們的聲音和鼻涕,就可以知道是什麼邪氣入侵。如果鼻塞聲音沉重,鼻涕濃稠粘稠,就是風寒所致。

若雖鼻塞聲重。而屢咳痰不即應。極力咯之。乃得一線黏痰。甚則咽齶腫脹者。乃風熱也。此是肥人外感第一關鍵。以肥人肌氣充盛。風邪急切難入。因其內多痰濕。故傷熱最易。惟是酒客濕熱。漸漬於肉理。風邪易傷者有之。否則形盛氣虛。色白肉鬆。肌腠不實之故。不可以此膠執也。

瘦人肌肉淺薄。胃氣外泄。即發熱頭痛。脈來浮數。多屬於火。但以頭之時痛時止。熱之忽重忽輕。又為陰虛火擾之候也。惟發熱頭痛。無間晝夜。不分重輕。人迎浮盛者。方是外感之病。亦有表邪兼挾內火者。雖發熱頭痛。不分晝夜輕重。而煩渴躁擾。臥寐不寧。皆邪火爍陰之候。

白話文:

肥人感冒

如果雖然鼻子塞住,聲音沉重,但咳嗽痰液卻遲遲不出來,需要用力地咳才吐出一絲粘痰,甚至咽喉腫脹,這就是風熱。這是肥人外感的第一個關鍵症狀。因為肥人肌肉氣血充盈,風邪不易侵入,但由於體內痰濕多,所以容易傷熱。不過,對於經常飲酒的人,濕熱漸漸積聚在體內,風邪更容易侵入。否則,體型壯實但氣虛,面色蒼白,肌肉鬆弛,肌膚腠理不緊密,就不會出現這種情況。

瘦人感冒

瘦人肌肉薄弱,胃氣容易外泄,一發熱就會頭痛,脈搏浮數,大多屬於火邪。但如果頭痛時有時無,熱症時重時輕,則屬於陰虛火擾。只有發熱頭痛,不分晝夜,熱度時輕時重,人迎脈浮盛,纔是真正外感之病。也有一些表邪兼夾內火的患者,雖然發熱頭痛,不分晝夜輕重,但同時伴隨口渴煩躁,睡眠不安,都是邪火灼傷陰液的表現。

雖宜辛涼發散。又當顧慮其陰。獨形瘦氣虛,顏白唇鮮。衛氣不固者。最易傷風。卻無內火之患矣。矧吾江南之人。元氣最薄。脈多不實。且偏屬東方。木火最盛。治之稍過。不無熱去寒起之慮。而膏粱之人。豢養柔脆。調適尤難。故善治大江以南病者。不難遍行宇內也。但要識其所稟之剛柔。

情性之緩急耳。西北之人。慣拒風寒。素食煤火。外內堅固。所以脈多沉實。一切表裡諸邪。不傷則已。傷之必重。非大汗大下。峻用重劑。不能克應。滇粵之人。恆受瘴熱。慣食檳榔。表裡疏豁。所以脈多微數。按之少實。縱有風寒。只宜清解。不得輕用發散。以表藥性皆上升橫散。

白話文:

雖然適合用辛涼的方法來發散風寒,但也要顧慮到患者的陰氣。如果患者體型瘦弱、氣虛,面色蒼白、嘴脣鮮紅,說明衛氣不足,容易受風寒侵襲,但卻沒有內火的問題。特別是我們江南地區的人,元氣本來就比較虛弱,脈象多不實,而且屬於東方,木火之氣旺盛。治療時稍有不慎,就會出現寒氣退去、熱氣上來的問題。而那些生活富裕、身體嬌弱的人,調節起來更加困難。所以,善於治療江南地區疾病的人,就能夠在天下各地行醫了。只要能辨別患者的體質是偏於剛強還是柔弱,

以及他們性情的緩慢或急躁就可以了。西北地區的人,習慣於抵禦風寒,經常吃粗糧,用炭火取暖,所以身體內外都比較強健,脈象多沉實。各種表裡之邪,如果不侵犯他們,則無妨;一旦侵犯,必將造成嚴重的後果。只有用大量汗出、大便瀉下,以及猛烈的藥物,纔能夠應付。滇粵地區的人,經常受到瘴氣和酷熱的影響,習慣於吃檳榔,身體表裡都比較疏鬆,所以脈象多微弱而數,按之不實。即使有風寒,也只需要清解即可,不能輕易使用發散的藥物。因為發散藥物的特性都是向上橫向散發。

觸動瘴氣。發熱漫無止期。不至津枯血竭不已也。經云。西北之氣。散而寒之。東南之氣,收而溫之。所謂同病異治也。是以他方之人。必問方隅水土。旁觀者以為應酬套語。曷知其為察脈審證用藥之大綱。故操司命之權者。務宜外息諸緣。內心無惴。向生死機關下個竿頭進步工夫。

自然不落時人圈繢。當知醫門學問。原無深奧難明處。但得悉其要領。活法推求。便可一肩擔荷。又何必蒐羅百氏。博覽群書。開鑿尋文解義之端。愈滋多歧之惑哉。

白話文:

觸碰到瘴氣,就會發熱,而且持續不斷,直到體液枯竭也不會停止。經書上說,西北的氣息,散開後就會寒冷,東南的氣息,收斂後就會溫暖。這就是所謂的同病異治。所以,外地的人,一定要先了解當地的水土,旁觀的人以為這是應酬套話,哪裡知道這是診脈、審查病情、用藥的大綱。因此,掌握生死權柄的人,一定要注意外在環境的影響,內心要鎮定,在生死關頭要努力進步。

自然而然就不會落入世俗的圈套。應該知道醫學的知識,本質上並沒有深奧難懂的地方,只要掌握其要領,用心研究,就可以獨當一面。又何必收集各種書籍,廣泛閱讀,鑽研文字解釋?只會更加迷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