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宗三昧》~ 脈位 (1)

回本書目錄

脈位 (1)

1. 脈位

或問:古人以三部分別臟腑,而大小二腸之脈,或隸之於兩寸,或隸之於兩尺,未審孰是孰非?願示一定之理,以解學人之惑。 答曰:皆是也,皆非也,似是而非者也。緣經無顯論,所以擬議無憑。要知兩手三部,咸非臟腑定位,不過假道以行諸經之氣耳。觀靈樞經脈,雖各有起止,各有支別,而實一氣相通,故特藉手太陰一經之動脈,以候五臟六腑十二經之有餘不足。其經雖屬於肺,實為胃氣所主,以臟腑諸氣,靡不本之於胃也。五臟別論云:「氣口何以獨為五臟主?胃者水穀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臟氣,氣口亦太陰也。是以五臟六腑之氣,皆出於胃,變見於氣口。」經脈別論云:「食氣入胃,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氣歸於權衡,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營衛生會云:「人食氣於谷,谷入於胃,以傳於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行脈中,衛行脈外。」即此三段經文,可以默識其微矣。

或言:兩手六部,既非臟腑脈位,何脈要精微論中有逐部推之之法耶? 曰:此即所謂假道以行諸經之氣耳。吳草廬曰:「醫者以寸關尺,輒名之曰『此心脈』、『此肺脈』、『此脾脈』、『此肝脈』、『此腎脈』者,非也。五臟六腑,凡十二經,兩寸關尺,皆手太陰之一脈也。分其部位,以候他臟之氣耳。」脈行始於肺,終於肝,而復會於肺。肺為出氣之門戶,故名氣口,而為六脈之大會,以佔一身焉。李瀕湖曰:「兩手六部,皆肺之經脈,特取以候五臟六腑之氣耳,非五臟六腑所居之處也。即內經所指臟腑部位,乃是因五行之氣而推。火旺於南,故心居左寸;木旺於東,故肝居左關;金旺於西,故肺居右寸;土旺於中,而寄位西南,故脾胃居於右關;水旺於北,故居兩尺。」人面南,司天地之化,則左尺為東北也。東北為天地始生之界,人在胎息之中,則兩腎先生,以故腎曰先天。在五行則天一生水,水性東行,膀胱為水注之器,腎司北方之令,又居下部,則其氣化從此而推也宜矣。

然腎本有二,同居七節左右。右者獨非腎乎?獨不主精氣乎?獨不司閉蟄封藏之令乎?蓋人身同乎造物,凡呼吸運動,稟乎乾健;臟腑軀殼,合於坤輿。以分野言,則腎當箕尾燕冀之界,其地風高土厚,水都潛行地中,結成煤火,以司腐熟之權。人應其氣,則三焦之火,從此交通。況三焦鼎峙兩腎之間,以應地運而右轉。是雖右尺偏相火,為生人生物之源,因有命門之號,其實兩腎皆有水火,原無分於彼此。以故岐伯於寸關二部,俱分左右,尺獨不分者,一皆主乎腎也。腎為先天一氣之始,故首言尺內兩旁,則季脅也;尺外以候腎,尺裡以候腹。腹者,大小二腸在其中矣,膀胱亦在其中矣。以經氣言之,平居無病之時,則二腸之氣,未嘗不隨經而之寸口也。以病脈言之,則二腸司傳化之任,病則氣化不順,而為留滯,又必驗之於尺矣。曷觀長沙論中,凡正陽明腑證,必尺中有力,方用承氣。

白話文:

脈位

古人曾將臟腑分為三部,而大小腸的脈位,有人認為在寸口(兩寸),有人認為在尺部(兩尺),莫衷一是。 為此,我解答如下:兩種說法都對,也都不對,更像是似是而非。因為經典中沒有明確的論述,所以難以斷定。

要知道,兩手的六部(寸、關、尺三部,左右手各一套)並非臟腑的精確位置,只不過是藉助這些部位來觀察經絡氣血的運行而已。觀察《靈樞經脈》可知,各經絡雖有各自的起止和分支,但實際上氣血是相互貫通的。我們特別藉助手太陰肺經的動脈,來推測五臟六腑十二經絡的盈虧。雖然肺經歸屬於肺,但實際上它受胃氣所主導,因為臟腑之氣都來源於胃。

《五臟別論》說:「氣口為何獨為五臟之主?」因為「胃者,水穀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貯藏於胃,以滋養五臟之氣,而氣口也是手太陰肺經,所以五臟六腑之氣都來自於胃,並在氣口處有所體現。《經脈別論》說:「食氣入胃,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氣歸於權衡,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營衛生會》說:「人食氣於谷,谷入於胃,以傳於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行脈中,衛行脈外。」從這三段經文中,可以領會其中的奧妙。

有人問:既然兩手六部不是臟腑的精確脈位,那為何《脈要精微論》中還有逐部推斷的方法呢? 因為這正是所謂的「假道以行諸經之氣」而已。吳草廬說:醫生用寸、關、尺來診脈,就說這是心脈、肺脈、脾脈、肝脈、腎脈,這是錯誤的。五臟六腑以及十二經脈,寸、關、尺都屬於手太陰肺經的一脈,只是藉由不同部位來觀察其他臟腑的氣息而已。

脈的運行始於肺,終於肝,然後又回到肺。肺是氣體出入的門戶,所以稱為「氣口」,也是六脈會合之處,可以反映全身的情況。李瀕湖說:兩手六部都是肺經的脈絡,只是藉此觀察五臟六腑的氣息而已,並不是五臟六腑的實際位置。

內經所指的臟腑部位,是根據五行之氣推斷的。火旺於南,所以心居左寸;木旺於東,所以肝居左關;金旺於西,所以肺居右寸;土旺於中,而寄位西南,所以脾胃居於右關;水旺於北,所以腎居兩尺。人面朝南,順應天地之變化,則左尺為東北。東北為天地初生之處,人在胎中時,兩腎先成,所以腎稱為先天。在五行中,天一生水,水性東流,膀胱是貯水的器官,腎主北方,又居下部,所以其氣化的推斷也以此為依據。

但腎本有兩個,同居七節左右,右腎難道不是腎?難道不主精氣?難道不司閉藏的職能?蓋人身與造物相似,呼吸運動稟承乾健之氣,臟腑軀殼合於坤輿大地。從地域上來說,腎當箕尾燕冀(古代星宿名)之處,那裡風高土厚,水都潛藏地下,形成煤炭和火,掌管腐熟之權。人體應其氣,則三焦之火由此溝通。況且三焦鼎立於兩腎之間,應地運而右旋,所以右尺偏屬相火,是人生命的源泉,故稱「命門」。實際上,兩腎都有水火,並無區別。所以岐伯在寸關二部都分左右,尺部卻不分,都是因為都與腎相關。腎是先天一氣的開始,所以先說尺內兩旁是季脅,尺外以候腎,尺裡以候腹部。腹部是大小腸所在,膀胱也在其中。從經氣來說,平常無病時,大小腸之氣也隨著經絡運行到寸口。從病脈來說,大小腸主司傳化,生病時氣化不順,就會停滯,就必須在尺部驗證。觀察《長沙論》可知,凡是正陽明腑證,尺部必有力,才能用承氣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