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宗三昧》~ 經絡
經絡
1. 經絡
或問奇經諸脈。何以異於十二經。而以奇字目之。答曰。夫十二經者。經脈之常度也。其源各從臟腑而發。雖有枝別。其實一氣貫通。曾無間斷。其經皆直行上下。故謂之經。十五絡者。經脈之聯屬也。其端各從經脈而發。頭緒散漫不一。非若經脈之如環無端也。以其斜行左右。
遂名曰絡。奇經為諸經之別貫。經經自為起止。各司前後上下之陰陽血氣。不主一臟一腑。隨邪氣之滿溢而為病。故脈之發現諸部。皆乖戾不和。是古聖以奇字稱之。非若經氣之常升。絡氣之常降也。所以者何。蓋緣經起中焦。恆隨營氣下行極而上。故其診在寸。絡起下焦。
恆附營氣上行極而下。故其診在尺。雖經有明諭。而世罕究其旨者。通評虛實論云。經絡皆實。寸脈急而尺緩。言經中所受之邪。既隨經而盛於上,絡氣雖實。當無下陷之邪。則尺部不為之熱滿矣。次云絡氣不足。經氣有餘。脈口熱滿。尺部寒澀。有餘則熱滿。是指邪氣而言。
白話文:
或者問到奇經與眾脈,為什麼會有異於十二經的特點,並用「奇」字來命名。回答說:十二經脈是身體經絡的常態,它的源頭各自源自五臟六腑,雖然有分支,實際上是一股氣貫穿連接,從未斷開。十二經脈都是直線上下運行,因此稱為「經」。十五絡脈則是經脈的連接部分,它的末端各自源自經脈,頭緒散漫不一,不像經脈那樣循環無盡。因為它們斜向左右運行,因此被稱為「絡」。
奇經則是經絡系統中的特別存在,它有自己的起止點,負責調節身體前後上下部位的陰陽血氣,不專屬某個五臟或六腑,而是根據邪氣的滿溢而導致疾病。因此,在身體的各個部位出現的脈象都表現得不合常理,這是古代聖賢用「奇」字來命名的原因。這不是因為經氣通常上升,絡氣通常下降。
這是因為經脈起始於中焦,總是隨著營氣下行至頂點再上升,所以診察時主要集中在寸處。絡脈起始於下焦,總是隨著營氣上行至頂點再下降,所以診察時主要集中在尺處。雖然經脈有明確的指示,但世人很少深入理解其意義。
《通評虛實論》提到:經絡都表現為實症,寸脈緊繃而尺脈緩和,表示經脈受到的邪氣已經上升到上部,絡脈即使表現出實症,因為沒有下陷的邪氣,所以尺脈不會熱滿。其次提到,絡脈氣血不足,經脈氣血有餘,脈口表現熱滿,尺脈表現寒冷乾澀,有餘則熱滿,指的是邪氣的情況。
非經氣之充實也。不足則寒澀。絡氣本虛之驗也。又云。經虛絡滿者。尺部熱滿。脈口寒澀。絡滿亦指邪氣。以經中之邪陷於絡。故尺部為之熱滿也。按金匱云。極寒傷經。極熱傷絡。蓋經受寒邪而發熱。絡受熱邪。而傳次溢入於奇經矣。然經絡之脈。雖各有疆界。各有司屬。
各有交會。而實混然一區。全在大氣鼓運。營血灌注。方無偏勝竭絕之虞。經云。氣主煦之。血主濡之。又言邪在氣。氣為是動。邪在血。血為所生病。是以十二經脈。各以分隸氣血之所屬也。其經絡二字。方書中靡不並舉。曷知絡脈皆不離本經之部分。雖十二經外別有陰絡陽絡脾之大絡三種。
白話文:
這不是因為經脈之氣充實所致。經脈之氣不足,就會出現寒澀的現象,這也是絡脈之氣本虛的表現。又有人說,經脈虛而絡脈滿,就會出現尺部熱滿、脈口寒澀的現象。絡脈滿也指的是邪氣,因為經脈中的邪氣陷入了絡脈,所以尺部才會熱滿。
《金匱要略》中說,極寒傷經,極熱傷絡。這是因為經脈受到寒邪侵襲而發熱,絡脈受到熱邪侵襲,而傳導蔓延至奇經八脈。
雖然經脈和絡脈各自有其疆界和所管轄的部位,以及相互交會的地方,但實際上它們是緊密相連、融為一體的。它們的運作完全依賴於大氣的鼓動和營血的灌注,因此不會出現偏勝或竭絕的情況。
經書上說,氣主煦之,血主濡之。也就是說,氣主溫煦,血主滋潤。又說,邪氣在氣,氣為其所動;邪氣在血,血為其所生病。所以十二經脈各有其所屬的氣血。
經絡二字,醫書中無不並舉。很少有人知道絡脈其實都是從本經分支出來的。雖然十二經脈之外還有陰絡、陽絡以及脾之大絡這三種,但它們也都是從十二經脈分支出來的。
而為病亦不殊本經之血氣也。蓋絡脈之病。雖略亞於本經。然邪伏幽隱。氣難升散。不似經脈之循經上下。易於開發也。而奇經又為十二經之約束。若臟氣安和。經脈調暢。八脈之形。無從而見也。即經絡受邪。不至滿溢。與奇經亦無預也。惟是經絡之邪熱滿。勢必溢入於奇經。
所以越人有溝渠滿溢。諸經不能復拘之喻。試推傷寒之邪。皆從陽維而傳次三陽。從陰維而傳次三陰。未嘗循十二經次第也。或有臟氣內結,邪氣外溢。竟從奇經受病者有之。復問八脈之形象與病苦。可得聞乎。答曰。在經有也。吾嘗考諸經中。言衝脈直上直下而中央牢。病苦逆氣裡急。
白話文:
而生病的病理,也並非與經絡中的血氣不同。因為絡脈的病症,雖然略微比經脈輕微,但邪氣潛伏隱蔽,氣難以上升散發,不像經脈循着經絡上下流動,容易治療。而奇經又像十二經的約束,如果臟腑之氣平和,經脈暢通,八脈的形態便不會出現。即使經絡受到邪氣侵襲,也不至於滿溢,與奇經也沒有關係。只有當經絡的邪熱充盈,勢必會溢入奇經。
所以越人有溝渠滿溢,諸經無法阻止的比喻。試想傷寒的邪氣,都是從陽維經脈傳到三陽經脈,從陰維經脈傳到三陰經脈,從未循着十二經脈的順序傳播。或者有臟腑之氣內結,邪氣外溢,最終從奇經發病的情況。
再問八脈的形態和病痛,可否聽聞?
答曰:在經書中有記載。我曾經考證過經書,書中記載衝脈直上直下,中間堅固。病痛表現為逆氣裡急。
督脈直上直下而中央浮。病苦脊強。不得俯仰。任脈橫寸口邊。丸丸緊細而長。病苦少腹切痛。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陽維尺外斜上至寸而浮。病苦寒熱。溶溶不能自收持。陰維尺內斜上至寸而沉。病苦心痛。悵然失志。陽蹺寸口左右彈。浮而細綿綿。病苦陰緩而陽急。
陰蹺尺內左右彈。沉而細綿綿。病苦陽緩而陰急。帶脈中部左右彈而橫滑。病苦腹痛。腰溶溶若坐水中。內經所言奇經之脈象如是。凡遇五癇七疝。項痙背強。發歇不時。外內無定之證。剛勁不倫。殊異尋常之脈。便於奇經中求之。或問奇經之奇字。昔人咸以奇偶之奇為訓。
未審孰是。因語之曰。讀書須要自立主見。切勿浮澼澼地隨人腳跟。設泥昔人奇偶之說。不當有陰陽維蹺之配偶也。坐客皆舉手稱善。請著玉版。以為奇恆之別鑑。
白話文:
督脈從上到下沿著脊椎正中運行,並且靠近皮膚表面。如果督脈有病,患者會感到脊背僵硬,無法彎腰或仰頭。任脈位於手腕內側寸關尺三部中的寸口部位,脈象細小緊實,而且較長。如果任脈有病,患者會感到下腹部劇烈疼痛,男性可能出現七疝,女性可能出現白帶異常、腹部腫塊等症狀。
陽維脈從腳踝外側斜向上至手腕外側,靠近皮膚表面。如果陽維脈有病,患者會感到寒熱交替,身體虛弱無力,無法控制自己。陰維脈從腳踝內側斜向上至手腕內側,靠近骨頭。如果陰維脈有病,患者會感到心痛,感到沮喪和失落。
陽蹺脈位於手腕兩側,脈象浮而細軟,像一根細絲。如果陽蹺脈有病,患者會感到身體沉重遲緩,而四肢卻感到僵硬疼痛。陰蹺脈位於腳踝兩側,脈象沉而細軟,像一根細絲。如果陰蹺脈有病,患者會感到四肢沉重遲緩,而身體卻感到僵硬疼痛。帶脈位於腰部兩側,脈象橫向滑動。如果帶脈有病,患者會感到腹部疼痛,腰部無力,感覺像坐在水中一樣。
《內經》中記載的奇經脈象如上所述。凡是遇到五癇七疝、項強背強、發作時斷時續、內外無固定規律、身體僵硬不協調、與正常脈象不同的病症,就可以在奇經脈象中尋找病因。有人問“奇經”中的“奇”字是什麼意思?古人大多以“奇偶”的“奇”來解釋。
我認為這種解釋不準確。讀書要獨立思考,不要盲目地追隨他人。如果按照古人的“奇偶”說法,那麼陰陽維蹺就不應該配對了。在場的人都舉手表示同意,並要求將這個論點寫在玉版上,作為區分奇經和常經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