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診宗三昧》~ 經絡

回本書目錄

經絡

1. 經絡

或問奇經諸脈。何以異於十二經。而以奇字目之。答曰。夫十二經者。經脈之常度也。其源各從臟腑而發。雖有枝別。其實一氣貫通。曾無間斷。其經皆直行上下。故謂之經。十五絡者。經脈之聯屬也。其端各從經脈而發。頭緒散漫不一。非若經脈之如環無端也。以其斜行左右。

遂名曰絡。奇經為諸經之別貫。經經自為起止。各司前後上下之陰陽血氣。不主一臟一腑。隨邪氣之滿溢而為病。故脈之發現諸部。皆乖戾不和。是古聖以奇字稱之。非若經氣之常升。絡氣之常降也。所以者何。蓋緣經起中焦。恆隨營氣下行極而上。故其診在寸。絡起下焦。

恆附營氣上行極而下。故其診在尺。雖經有明諭。而世罕究其旨者。通評虛實論云。經絡皆實。寸脈急而尺緩。言經中所受之邪。既隨經而盛於上,絡氣雖實。當無下陷之邪。則尺部不為之熱滿矣。次云絡氣不足。經氣有餘。脈口熱滿。尺部寒澀。有餘則熱滿。是指邪氣而言。

非經氣之充實也。不足則寒澀。絡氣本虛之驗也。又云。經虛絡滿者。尺部熱滿。脈口寒澀。絡滿亦指邪氣。以經中之邪陷於絡。故尺部為之熱滿也。按金匱云。極寒傷經。極熱傷絡。蓋經受寒邪而發熱。絡受熱邪。而傳次溢入於奇經矣。然經絡之脈。雖各有疆界。各有司屬。

各有交會。而實混然一區。全在大氣鼓運。營血灌注。方無偏勝竭絕之虞。經云。氣主煦之。血主濡之。又言邪在氣。氣為是動。邪在血。血為所生病。是以十二經脈。各以分隸氣血之所屬也。其經絡二字。方書中靡不並舉。曷知絡脈皆不離本經之部分。雖十二經外別有陰絡陽絡脾之大絡三種。

而為病亦不殊本經之血氣也。蓋絡脈之病。雖略亞於本經。然邪伏幽隱。氣難升散。不似經脈之循經上下。易於開發也。而奇經又為十二經之約束。若臟氣安和。經脈調暢。八脈之形。無從而見也。即經絡受邪。不至滿溢。與奇經亦無預也。惟是經絡之邪熱滿。勢必溢入於奇經。

所以越人有溝渠滿溢。諸經不能復拘之喻。試推傷寒之邪。皆從陽維而傳次三陽。從陰維而傳次三陰。未嘗循十二經次第也。或有臟氣內結,邪氣外溢。竟從奇經受病者有之。復問八脈之形象與病苦。可得聞乎。答曰。在經有也。吾嘗考諸經中。言衝脈直上直下而中央牢。病苦逆氣裡急。

督脈直上直下而中央浮。病苦脊強。不得俯仰。任脈橫寸口邊。丸丸緊細而長。病苦少腹切痛。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陽維尺外斜上至寸而浮。病苦寒熱。溶溶不能自收持。陰維尺內斜上至寸而沉。病苦心痛。悵然失志。陽蹺寸口左右彈。浮而細綿綿。病苦陰緩而陽急。

陰蹺尺內左右彈。沉而細綿綿。病苦陽緩而陰急。帶脈中部左右彈而橫滑。病苦腹痛。腰溶溶若坐水中。內經所言奇經之脈象如是。凡遇五癇七疝。項痙背強。發歇不時。外內無定之證。剛勁不倫。殊異尋常之脈。便於奇經中求之。或問奇經之奇字。昔人咸以奇偶之奇為訓。

未審孰是。因語之曰。讀書須要自立主見。切勿浮澼澼地隨人腳跟。設泥昔人奇偶之說。不當有陰陽維蹺之配偶也。坐客皆舉手稱善。請著玉版。以為奇恆之別鑑。

白話文:

有人問到,為什麼奇經脈絡會被特別標示,與十二正經不同?回答是:十二正經是常規的脈絡,它們各自從臟腑開始發出,雖然有分支,但實際上是一氣呵成,沒有任何中斷。這些經脈都是垂直上下行走的,因此被稱為「經」。而十五絡脈是連接這些經脈的網絡,它們從經脈的末端發出,分佈廣泛,不像經脈那樣形成一個閉環,而是斜向左右延伸,因此被稱為「絡」。

奇經脈絡是其他經脈的補充,每條經脈都有自己的起點和終點,負責調節全身的陰陽血氣,並不專門管理某個臟腑,而是隨著邪氣的過剩而引起疾病。因此,當我們在身體各部位檢查脈搏時,會發現脈象異常,不協調,這就是古人用「奇」這個字來形容的原因。與經氣通常上升,絡氣通常下降的情況不同。

這是因為經脈起源於中焦,跟隨營氣下行到極限再上行,因此診斷時主要看寸部;而絡脈起源於下焦,跟隨營氣上行到極限再下行,因此診斷時主要看尺部。雖然古籍中有明確的指示,但世人很少深入理解其中的意義。《通評虛實論》提到,如果經絡都實滿,寸脈會緊張,而尺脈會放鬆,表示邪氣已經沿著經脈向上蔓延,絡脈雖然實滿,但沒有邪氣向下滲透,因此尺脈不會出現熱滿的症狀。

接下來的描述是,如果絡脈氣血不足,經脈氣血有餘,寸脈會熱滿,尺脈會冷澀。這裡的「有餘」指的是邪氣,而不是正常的經脈氣血充盈。「不足」則表示絡脈本身已經虛弱。又說,如果經脈虛弱,絡脈實滿,尺脈會熱滿,寸脈會冷澀。這裡的「絡滿」同樣指的是邪氣,因為邪氣從經脈進入絡脈,導致尺脈出現熱滿的症狀。

根據《金匱要略》記載,極寒會損傷經脈,極熱會損傷絡脈。這是因為經脈受到寒邪侵襲而發熱,絡脈受到熱邪影響,邪氣就會流入奇經。然而,經脈和絡脈雖然各自有界限,各自管轄不同的區域,各自有交會點,但實際上它們是一個整體,依靠大氣的運轉和營血的灌注,才能保持平衡,避免氣血過盛或耗盡的風險。《黃帝內經》提到,氣主溫暖,血主滋潤,邪氣在氣,氣就會運動,邪氣在血,血就會生病。因此,十二經脈各自負責管轄特定的氣血區域。

經脈和絡脈兩個詞,在醫書中經常一起出現,但事實上,絡脈總是與它們所在的經脈相關。除了十二正經之外,還有陰絡、陽絡、脾絡等三種絡脈,但它們的病症和本經的血氣問題並無二致。絡脈的病症雖然比本經輕微,但邪氣潛藏深處,很難散發出來,不像經脈那樣沿著經脈上下移動,容易被發現和治療。奇經脈絡對十二正經有約束作用,如果臟腑功能正常,經脈流暢,八脈就不會出現問題。即使經絡受到邪氣侵襲,只要不至於過剩,也不會影響奇經。

但是,如果經絡的邪氣和熱氣過剩,勢必會流入奇經,就像溝渠滿溢一樣,無法再被其他經脈控制。舉例來說,感冒的邪氣會從陽維脈傳播到三陽脈,從陰維脈傳播到三陰脈,並不會按照十二正經的順序傳播。有時候,臟腑內部的邪氣會向外擴散,直接影響奇經,導致疾病發生。你還想知道八脈的特徵和病狀嗎?

回答是:在醫學典籍中有所記載。例如,衝脈直上直下,脈象堅硬,會引起胸悶、腹部緊繃的不適。督脈直上直下,脈象浮動,會引起背部僵硬、彎腰困難的症狀。任脈在寸口邊緣呈現緊繃、細長的圓形脈象,會導致小腹劇烈疼痛,男性可能出現七種疝氣,女性可能出現帶下、腫塊聚集的症狀。陽維脈在尺部外側斜向上延伸至寸部,脈象浮動,會引起寒熱交錯、身體無力的症狀。陰維脈在尺部內側斜向上延伸至寸部,脈象沉潛,會引起心痛、情緒低落、失去意志的症狀。陽蹺脈在寸口左右彈跳,脈象浮動而細微,會導致陰部肌肉鬆弛,陽部肌肉緊繃。陰蹺脈在尺部內側左右彈跳,脈象沉潛而細微,會導致陽部肌肉鬆弛,陰部肌肉緊繃。帶脈在腹部中間左右彈跳,脈象橫向滑動,會引起腹痛,腰部像坐在水中的感覺。

《黃帝內經》中對奇經脈絡的特徵描述如上所述。遇到癲癇、疝氣、頸部僵硬、背部僵硬、發作不定、內外不確定等症狀,如果脈象剛硬、異常,與常規脈象不同,應該從奇經脈絡中尋找原因。有人問,為什麼奇經脈絡要用「奇」這個字來表示?過去的人通常認為「奇」指的是奇數和偶數的差異,但不知道這種解釋是否正確。我告訴他,讀書要建立自己的觀點,不要盲目跟隨他人。如果遵循過去人關於奇數和偶數的說法,那麼陰維脈和陽蹺脈就不應該成對出現。在座的聽眾都舉手錶示贊同,請求將這段話刻在玉版上,作為奇恆之別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