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宗三昧》~ 脈位 (2)
脈位 (2)
1. 脈位
此非尺裡以候腹之一驗乎?吾故曰,皆是也,皆非也,似是而非者也。蓋尺外者,尺脈之前半部也;尺裡者,尺脈之後半部也。前以候陽,後以候陰。人身背為陽,腎附於背,故外以候腎;腹為陰,故里以候腹也。
東方生木,木應肝而藏於左,故借左關以候肝膽之氣。土居中位而旺於四季,獨以長夏濕土氣蒸之時,為之正令,故經以之分隸右關。所謂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內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內以候脾。膈者,膈膜之謂,中焦所主;膽在中矣。
中附上者,附尺之上而居於中,即關脈也。肝為陰中之陽臟,亦附近於背,故借左關之外以候肝,內以候膈;右關之前以候胃,後以候脾。脾胃皆中州之官;以臟腑言,則胃為陽,脾為陰;故外以候胃,內以候脾也。
火生於木而應乎心,合乎脈,謂之牡臟;牡者陽也。左為陽,寸為陽中之陽,故宜候之左寸。金生於土而應乎肺,與胃一氣貫通,而主西方金氣,故經以之候於右寸。所謂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內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內以候膻中。膻中者,心主之宮城,胞絡之別名;胸中者,膈膜之上皆是也。
上附上者,言上而又上,則寸口也。五臟之位,惟肺最高,故右寸之前以候肺,後以候胸中。心為虛靈之臟,而為君主之火,性喜上炎,又喜附木而燔;然其行令,皆屬胞絡;故左寸之前以候心,後以候膻中之氣也。
詳本篇六部,但言五臟,不及六腑,而獨不遺其胃者,以經絡五臟,皆稟氣於胃,五臟之本也。臟氣不能自致於手太陰,必因胃氣乃至手太陰也。原夫兩手六部,雖皆肺經之一脈,而胃氣實為之總司。足陽明一經,與諸經經經交貫,為後天氣血之本源;即先天之氣,亦必從此而化。每見陰虛血耗之人,日服六味、四物,不得陽生之力,則陰無由而長也。
或問:六部皆屬肺經,皆主胃氣,以推臟腑之病,敬聞命矣;而靈樞十二經,獨以人迎寸口言者,何也?
曰:此辨別臟腑諸經之盛衰,及外內諸邪之綱主也。夫寸口即是氣口,又謂脈口,以配人迎。昔人所謂「關前一分,人命之主」,即此脈也。
復問:其後諸經之脈,又以三倍、再倍、一倍言者,此又何耶?
曰:三陰三陽之謂也。逆其旨,則手足太陰謂之三陰,故盛者寸口大三倍於人迎;手足少陰謂之二陰,故盛者寸口大再倍於人迎;手足厥陰謂之一陰,故盛者寸口大一倍於人迎。在陽經則不然。其手足陽明謂之二陽,以二經所主津液最盛,故盛者人迎大三倍;手足太陽謂之三陽,以二經所主津液差少,故盛者人迎只大再倍;手足少陽謂之一陽,以二經所主津液最少,故盛者人迎僅大一倍也。
或言人迎主表,氣口主裡;此言人迎主腑,氣口主臟者,何也?
白話文:
脈位
這不是單純用尺脈診斷腹部的方法。所以說,這些診斷方法,都對,也都錯,像是對卻又不完全對。因為尺外指的是尺脈的前半部,尺裡指的是尺脈的後半部。前半部診斷陽氣,後半部診斷陰氣。人體背部屬陽,腎臟附著於背部,所以尺外診斷腎臟。腹部屬陰,所以尺裡診斷腹部。東方屬木,木應肝臟,藏於左側,所以藉由左關脈診斷肝膽之氣。土居於中央,四季都旺盛,
尤其在長夏濕土之氣蒸騰的季節最為盛行,所以經脈以此劃分右關脈。所謂中附上,左外診斷肝臟,內診斷膈膜;右外診斷胃,內診斷脾臟。膈膜,就是指膈肌,是中焦所主管的部位;膽臟也在中焦。中附上,指的是靠近尺脈上方,位於中間的位置,也就是關脈。肝臟是陰中之陽的臟器,也靠近背部,所以藉由左關脈的外側診斷肝臟,內側診斷膈膜;右關脈的前半部診斷胃臟,
後半部診斷脾臟。脾胃都是中焦的臟器,從臟腑的特性來說,胃屬陽,脾屬陰,所以外側診斷胃,內側診斷脾臟。火生於木,應於心臟,與脈搏相合,稱為牡臟,牡代表陽,左側屬陽,寸脈是陽中之陽,所以應該診斷左寸脈。金生於土,應於肺臟,與胃氣相通,主西方金氣,所以經脈以此診斷右寸脈。所謂上附上,右外診斷肺臟,
內診斷胸中;左外診斷心臟,內診斷膻中。膻中,是心臟主管的宮殿,也是胞絡的別稱。胸中,指的是膈膜以上部位。上附上,指再往上,就是寸口脈。五臟之中,唯有肺臟位置最高,所以右寸脈前半部診斷肺臟,後半部診斷胸中。心臟是虛靈的臟器,是君主之火,性喜上炎,又喜歡依附於木而燃燒,然而其運行,都屬於胞絡。
所以左寸脈前半部診斷心臟,後半部診斷膻中之氣。詳細參考本篇六部,只講五臟,沒提到六腑,唯獨沒有遺漏胃臟,是因為經絡五臟,都從胃臟獲得氣息,胃是五臟的根本。臟腑之氣無法自行到達手太陰經,必須藉由胃氣才能到達手太陰經。本來兩手六部,雖然都是肺經的一條脈絡,但胃氣實際上是總管。足陽明經,與其他經脈相互貫通,是後天氣血的根本,
也就是先天之氣,也必須由此化生。經常見到陰虛血耗的人,每天服用六味地黃丸、四物湯,得不到陽氣生髮的力量,陰氣就無法滋長。有人問,六部都屬於肺經,都主管胃氣,以此推斷臟腑的疾病,敬請指示。靈樞十二經,為什麼單獨用人迎脈和寸口脈來說明呢?因為這是區分臟腑各經脈的盛衰,以及外內各種邪氣的綱領。寸口脈就是氣口,也稱為脈口,
與人迎脈相對應。古人所謂關前一分,是人命的根本,就是這條脈絡。又問,後面各經脈的脈象,為什麼用三倍、再倍、一倍來說明呢?這是指三陰三陽。反過來理解,手足太陰經稱為三陰,所以盛的時候,寸口脈比人迎脈大三倍;手足少陰經稱為二陰,所以盛的時候,寸口脈比人迎脈大兩倍;手足厥陰經稱為一陰,所以盛的時候,寸口脈比人迎脈大一倍。
在陽經則不一樣,手足陽明經稱為二陽,因為這兩條經脈主管的津液最盛,所以盛的時候,人迎脈比寸口脈大三倍;手足太陽經稱為三陽,因為這兩條經脈主管的津液較少,所以盛的時候,人迎脈只比寸口脈大兩倍;手足少陽經稱為一陽,因為這兩條經脈主管的津液最少,所以盛的時候,人迎脈只比寸口脈大一倍。有人說人迎脈主表,氣口脈主裡,也有人說人迎脈主腑,氣口脈主臟,這是為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