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診宗三昧》~ 師傳三十二則 (1)

回本書目錄

師傳三十二則 (1)

1. 師傳三十二則

或問診切之法。何者為宗。答曰。診切之法。心空為宗。得其旨。言下可了。不得其旨。雖遍讀五車。轉增障礙。只如日月。豈不淨耶。而盲者不見。是盲者過。非日月咎。客云。若爾則古人歷陳某脈某病。鑿鑿諸例。將有適於用乎。無適於用乎。答曰。大似向泥人祈禱。有時靈應。

有時不靈應。客云。法法紕繆。安得滌除玄覽。參五色之診乎。答曰。除卻胸中落索。空空地向己靈上究去。了得浮脈之義。便了得沉脈之義。觸類旁通。諸脈皆了無余蘊矣。夫脈學者。大醫王之心印。非大智慧。大辨才。難以語此。吾嘗疾首生民。不聞炎黃之垂誨。永違仲景之至言。

白話文:

有人問診斷疾病的方法,什麼是根本原則?答曰:診斷疾病的方法,以心空為根本。領悟了這個道理,便能一語道破。沒有領悟這個道理,即使讀遍五車書,也只會增加障礙。就如日月,本是潔淨的,但盲人卻看不見,這是盲人的過失,不是日月的過錯。

有人說:如果這樣,那麼古人列舉的某種脈象对应某種疾病的例子,是否可以照搬運用呢?答曰:這就好像對泥人祈禱,有時靈驗,有時不靈驗。

有人說:各種方法都有缺陷,如何才能去除迷霧,參悟五色診脈的真諦呢?答曰:要拋開心中一切束縛,虛心向自己的靈性尋求答案。明白了浮脈的道理,便也明白了沉脈的道理,觸類旁通,所有脈象都迎刃而解了。

脈學是醫學之精髓,是醫王的印記,非有大智慧、大辯才,難以言說。我常常為百姓感到悲哀,他們沒有聽聞炎黃的教誨,永遠背離了仲景的至言。

逮後唐處士千金方。直接長沙一脈。又以立法險峻。不易躋攀。乃致造詣日卑。風斯日下。今我不惜廣長。開陳聖教。為眾生運無盡燈。譬諸一燈燃百千燈。冥者皆明。明終無盡。庶不沒宿昔先師垂誨。吾當逐一為汝陳之。

【浮】浮脈者。下指即顯浮象。按之稍減而不空。舉之泛泛而流利。不似虛脈之按之不振。芤脈之尋之中空。濡脈之綿軟無力也。浮為經絡肌表之應。良由邪襲三陽經中。鼓搏脈氣於外。所以應指浮滿。在暴病得之。皆為合脈。然必人迎浮盛。乃為確候。若氣口反盛。又為痰氣逆滿之徵。

否則其人平素右手偏旺之故。有始病不浮。病久而脈反浮者。此中氣虧乏。不能內守。反見虛痞之兆。若浮而按之漸衰。不能無假象發見之虞。傷寒以尺寸俱浮。為太陽受病。故凡浮脈主病。皆屬於表。但須指下有力。即屬有餘客邪。其太陽本經風寒營衛之辨。全以浮緩浮緊分別而為處治。

白話文:

之後,唐朝處士千金方。直接沿著長沙一脈。又因為立法艱難險峻,不易攀登,所以導致學術造詣一天天降低。風氣也因此日益衰落。如今我不吝惜時間和精力,廣泛闡述聖賢的教誨,為眾生點燃無盡之燈。就像一盞燈可以點燃千百盞燈,黑暗處皆能光明,光明永無止境。希望藉此不辜負過去老師的教誨,我將一一為你講解。

浮脈是指,手指向下按壓,就能明顯感受到浮起的脈象。稍微用力按壓,脈象會略微減弱,但不會完全消失。輕輕舉起手指,脈搏就會浮動流暢,不像虛脈按壓無力、芤脈按壓空虛,或是濡脈柔軟無力。浮脈是經絡肌表反應,是因為邪氣侵襲三陽經,導致脈氣鼓動於外,所以按壓時會感到浮滿。在暴病時出現,都是合脈。但必須是人迎脈浮盛,才是確切的徵兆。如果氣口反而盛,則是痰氣逆滿的徵兆。

否則,可能是此人平時右手偏旺的緣故。有些人一開始生病沒有浮脈,但病久了,脈象反而浮起來,這表示中氣虧損,無法守住內部,反而是虛痞的徵兆。如果浮脈按壓時逐漸衰弱,就要小心可能出現假象。傷寒病若寸脈和尺脈都浮,就是太陽經受病。所以,凡是浮脈主病,都屬於表證。但必須指下有力,才屬於有餘客邪。太陽經本經風寒營衛的辨別,完全依靠浮緩浮緊來區分,進而進行治療。

其有寸關俱浮。尺中遲弱者。南陽謂之陽浮陰弱。營氣不足。血少之故。見太陽一經。咸以浮為本脈。一部。不逮。虛實懸殊。亦有六脈浮遲。而表熱裡寒。下利清穀者。雖始病有熱。可驗太陽。其治與少陰之虛陽發露不異。又有下後仍浮。或兼促兼弦兼緊兼數之類。總由表邪未盡。

乃有結胸咽痛。脅急頭疼之變端。詳結胸臟結及痞之證。皆為下早。表邪內陷所致。究其脈雖變異。必有一部見浮。死生虛實之機。在關上沉細緊小之甚與不甚耳。惟陽明腑熱攻脾。脈雖浮大。心下反硬者。急需下之。所謂從證不從脈也。其在三陰。都無浮脈。惟陰盡復陽。

白話文:

如果寸關脈都浮,尺脈又遲弱,南陽醫家稱之為陽浮陰弱,說明營氣不足、血液不足。太陽經脈皆以浮脈為本脈,若脈象不達標準,虛實懸殊。也可能六脈都浮遲,但表熱裡寒,腹瀉清谷,雖然初期有熱症,可驗證太陽經脈,治療方法與少陰經脈的虛陽外露無異。還有瀉後脈仍然浮,或兼有促、弦、緊、數等脈象,都是表邪未盡的表現。

可能會出現結胸、咽痛、脅肋疼痛等變化。詳看結胸、臟結及痞證,都是瀉下過早,表邪內陷所致。雖然脈象有變化,但必有一部脈象浮現,生死虛實的關鍵,在關脈沉細緊小程度的差異。唯獨陽明腑熱攻脾,脈象雖然浮大,但心下反硬者,需緊急瀉下,這就是所謂的“從證不從脈”。三陰經脈都沒有浮脈,只有陰氣盡時才恢復陽氣。

厥愈足溫而脈浮者。皆為愈證。故太陰例有手足溫。身體重而脈浮者。少陰例有陽微陰浮者。厥陰例有脈浮為欲愈。不浮為未愈者。須知陽病浮遲兼見里證。合從陰治。陰病脈浮。證顯陽回。合從陽治。幾微消息。當不越於聖度也。近世陶尚文浮中沉三法。舉世共推。雖卓立己見。

究其所云。不論脈之浮沉遲數。但以按之無力。重按全無者。便是陰證。曷知按之無力者。乃虛散之脈。與浮何預哉。逮夫雜證之脈浮者。皆為風象。如類中風痱之脈浮。喘咳痞滿之脈浮。煩瞑衄血之脈浮。風水皮水之脈浮。消癉便血之脈浮。泄瀉膿血之脈浮。如上種種。或與證相符。

白話文:

手腳冰冷,但後來變暖,脈搏浮起,都是病癒的跡象。太陰證的病患,手腳會溫熱,身體沉重,脈搏浮起;少陰證的病患,陽氣微弱,脈搏浮起;厥陰證的病患,脈搏浮起表示病情將要好轉,不浮起則表示尚未痊癒。必須了解,陽氣病變,脈搏浮而遲緩,同時出現內在症狀,要配合陰氣治療;陰氣病變,脈搏浮起,病症顯露,陽氣回升,要配合陽氣治療。病情微妙變化,不應超過聖人所定的法則。近代醫學家陶尚文提出浮、中、沉三種脈法,受到世人推崇,雖然獨樹一格,但仔細探究,不論脈搏的浮沉遲緩,只要按之無力,重按完全沒有力氣,就是陰氣病變。怎麼能說按之無力是虛散的脈象,與浮沉無關呢?至於雜症的脈搏浮起,都是風邪的表現,例如中風、癲癇的脈搏浮起,喘咳、胸悶的脈搏浮起,煩躁、昏沉、流鼻血的脈搏浮起,風水腫、水腫的脈搏浮起,消瘦、癉病、便血的脈搏浮起,泄瀉、膿血的脈搏浮起,上述種種,或與病症相符。

或與證乖互。咸可治療。雖內經有腸澼下白沫。脈沉則生。脈浮則死之例。然風木乘脾之證。初起多有浮脈。可用升散而愈者。當知陰病見陽脈者生。非若沉細虛微之反見狂妄躁渴。難於圖治也。

【沉】沉脈者。輕取不應。重按乃得。舉指減小。更按益力。縱之不即應指。不似實脈之舉指愊愊。伏脈之匿於筋下也;沉為臟腑筋骨之應。蓋緣陽氣式微。不能統運營氣於表。脈顯陰象而沉者。則按久愈微。若陽氣鬱伏。不能浮應衛氣於外。脈反伏匿而沉者。則按久不衰,陰陽寒熱之機。

在乎纖微之辨。傷寒以尺寸俱沉為少陰受病。故於沉脈之中辨別陰陽。為第一關捩。若始病不發熱。無頭痛。而手足厥冷脈沉者。此直中陰經之寒證也。若先曾發熱頭痛。煩擾不寧。至五七日後。而變手足厥冷。躁不得寐而脈沉者。此厥深熱深。陽邪陷陰之熱證也。亦有始本陽邪。

白話文:

有些病症的表現會互相矛盾,但都可用相同的藥物治療。雖然《內經》中提到腸瀉下白沫,脈沉則生,脈浮則死的情況,但風木乘脾的病症初期多有浮脈,可用升散的藥物治癒。應該知道陰病出現陽脈者會活下來,不像沉細虛微的脈象反出現狂妄躁渴,就難以治療了。

沉脈是指輕輕按壓時沒有反應,用力按壓才感覺得到,抬指時脈搏也減小,再用力按壓時脈搏才稍微明顯,不像實脈那樣抬指時脈搏有力,也不像伏脈那樣隱藏在筋下。沉脈反映了臟腑筋骨的狀況,因為陽氣衰微,無法將營氣輸送到表面,脈象顯現陰氣而沉,按壓久了會變得微弱。如果陽氣鬱積在內,無法浮出表面與衛氣相合,脈象反而隱藏在內而沉,按壓久了也不會減弱。陰陽寒熱的變化機理,就在於細微的辨別。傷寒中尺寸俱沉代表少陰受病,所以辨別沉脈中的陰陽,是第一個關鍵。如果一開始沒有發熱,也沒有頭痛,但手腳冰冷,脈象沉,這是直中陰經的寒證。如果先前曾發熱、頭痛、煩躁不安,到第五七天後,出現手腳冰冷、躁動難眠,脈象沉,這是厥深熱深,陽邪陷陰的熱證。也有些病症一開始就是陽邪。

因汗下太過。而脈變沉遲。此熱去寒起之虛證也。有太陽證下早。胸膈痞硬。而關上小細沉緊者。此表邪內陷。陽分之結胸也。若能食自利。乃陽邪下陷。陰分之臟結矣。有少陰病自利清水。口乾腹脹。不大便而脈沉者。此熱邪陷於少陰也。有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

麻黃附子細辛湯溫之。是少陰而兼太陽。即所謂兩感也。此與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身體痛。當溫之。宜四逆湯之法。似是而實不同也。有寸關俱浮。而尺中沉遲者。此陽證夾陰之脈也。若沉而實大數盛。動滑有力。皆為陽邪內伏。沉而遲細微弱。弦澀少力。皆屬陰寒無疑。

白話文:

如果出汗過多,導致脈象變得沉而遲緩,這是由於熱邪消退後,寒邪入侵導致的虛弱症狀。如果患者在太陽證(感冒初期)很快就出現汗出,胸膈悶脹堅硬,脈象沉緊細小,這是表邪入侵內部,陽氣鬱結於胸部的表現。若患者能自行進食但排泄正常,則表明陽邪已下陷,陰分臟器受損。如果患者出現少陰病(寒邪入侵少陰經)症狀,表現為自行排泄清水,口乾腹脹,不排大便,脈象沉緩,這是熱邪入侵少陰經的表現。若患者剛患少陰病,卻出現發熱,脈象沉緩,則可以使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溫陽散寒,因為這是少陰病兼太陽病,也就是說,寒邪同時侵犯了少陰和太陽經。這種情況與發熱頭痛,脈象反而沉緩,身體疼痛的症狀類似,都應當溫陽散寒,宜用四逆湯的治療方法,雖然症狀相似,但實際上卻有所不同。如果脈象寸關浮而尺中沉遲,這是陽證夾雜陰證的脈象。若脈象沉而有力,脈搏數而有力,是陽邪內伏的表現。若脈象沉而遲,細微而無力,弦澀而無力,則屬於陰寒無疑。

有冬時伏邪。發於春夏。煩熱躁渴。而反脈沉。足冷。此少陰無氣。毒邪不能發出陽分。下虛死證也。凡傷寒溫熱。時疫感冒。得汗後脈沉。皆為愈證。非陽病陰脈之比。有內外有熱。而脈沉伏。不數不洪。指下澀小急疾。無論傷寒雜病。發於何時。皆為伏熱。不可以其脈之沉伏。

而誤認陰寒也。至如腸澼自利而脈沉。寒疝積瘕而脈沉。歷節痛痹而脈沉。伏痰留飲而脈沉。石水正水而脈沉。胸腹結痛而脈沉。霍亂嘔吐而脈沉。鬱結氣滯而脈沉。咸為應病之脈。若反浮大虛澀。或雖沉而弦細堅疾。為胃氣告匱。未可輕許以治也。

【遲】遲脈者。呼吸定息。不及四至。而舉按皆遲。不似澀脈之參伍不調。緩脈之去來徐緩也。遲為陽氣不顯。營氣自和之象。故昔人皆以隸之虛寒。而人迎主寒濕外襲。氣口主積冷內滯。又以浮遲為表寒。沉遲為裡寒。遲澀為血病。遲滑為氣病。此論固是。然多有熱邪內結。

白話文:

冬天時身體潛藏著病邪,到了春夏就會發作,表現為煩躁、口渴,但脈象卻沉伏,雙腳冰冷。這是少陰經氣不足,病邪無法發散到陽氣部位,屬於下虛死證。

凡是傷寒、溫熱病、時疫感冒,在出汗後脈象沉伏,都是痊癒的徵兆,這跟陽病陰脈的表現不同。如果身體內外都有熱,但脈象卻沉伏、不數不洪,指下感覺澀小急疾,無論是傷寒還是其他雜病,發病於何時,都屬於伏熱,不能因為脈象沉伏,就誤以為是陰寒。

像腹瀉、寒疝、積瘕、歷節疼痛、伏痰留飲、石水病、胸腹結痛、霍亂嘔吐、鬱結氣滯等等,這些病症的脈象都屬於應病之脈,也就是說脈象反映了病情的變化。如果脈象反而是浮大虛澀,或是雖然沉伏但弦細堅疾,這就代表胃氣衰竭,不能輕易用藥治療。

遲脈是指呼吸平穩,脈搏跳動緩慢,每分鐘不到四次,而且無論輕按重按都是遲緩的,不像澀脈那樣參差不齊,也不像緩脈那樣來回緩慢。遲脈代表陽氣不足,營氣和緩的現象,所以古人認為它屬於虛寒的表現。人迎脈主寒濕外襲,氣口脈主積冷內滯,因此又將浮遲脈歸為表寒,沉遲脈歸為裡寒,遲澀脈歸為血病,遲滑脈歸為氣病。這種說法固然正確,但也有很多熱邪內結的情況,表現為遲脈。

寒氣外郁。而見氣口遲滑作脹者。詎可以脈遲概謂之寒。而不究其滑澀之象。虛實之異哉。詳仲景有陽明病脈遲。微惡寒而汗出多者。為表未解。脈遲頭眩腹滿者。不可下。有陽明病脈遲有力。汗出不惡寒。身重喘滿。潮熱便硬。手足濈然汗出者。為外欲解。可攻其里。又太陽病脈浮。

因誤下而變遲。膈內拒痛者為結胸。若此皆熱邪內結之明驗也。當知遲脈雖現表證。亦屬臟氣不充。不能統攝百骸。所以邪氣留連不解。即有腹滿而頭眩脈遲。陽分之患未除。禁不可下。直待里證悉具。然後下之。聖法昭然,豈不詳審慎重乎。遲為陽氣失職。胸中大氣不能敷布之候。

白話文:

如果只是單純看到脈象遲緩就判定為寒症,而忽略了脈象滑澀的徵兆和虛實的差異,就太草率了。張仲景在《傷寒論》中也提到,陽明病脈遲緩,伴隨輕微惡寒、大量汗出,屬於表症未解;脈遲緩頭昏腹脹,則不可服用瀉下藥;而陽明病脈遲緩有力,汗出不惡寒,身體沉重胸悶,發熱汗出,大便乾硬,手腳發熱出汗,則屬於外邪欲解,可以攻治內里。另外,太陽病脈象浮,誤用瀉下藥導致脈象變遲,胸膈疼痛,屬於胸中結塊,這些都是熱邪內結的明顯表現。所以,即使脈象遲緩出現於表症,也反映了臟氣不足,無法統攝全身,導致邪氣停滯不散。即使出現腹滿頭昏脈遲,陽分病症未除,也不可服用瀉下藥。必須等到內里證狀都出現了,才能服用瀉下藥。古人的醫學智慧昭然若揭,我們應該謹慎細心,仔細診斷。脈象遲緩代表陽氣不足,胸中氣血無法正常運行。

詳遲為在臟一語。可不顧慮臟氣之病乎。

【數】數脈者。呼吸定息六至以上。而應指急數。不似滑脈之往來流利。動脈之厥厥動搖。疾脈之過於急疾也。數為陽盛陰虧。熱邪流薄於經絡之象。所以脈道數盛。火性善動而躁急。故傷寒以煩躁脈數者為傳。脈靜者為不傳。有火無火之分也。即經盡欲解。而脈浮數。按之不芤。

其人不虛。不戰汗出而解。則知數而按之芤者。皆為虛矣。又陽明例云。病人脈數。數為熱。當消穀引食。而反吐者。以發汗。令陽氣微。膈內虛。脈乃數也。數為客熱。不能消穀。胃中虛冷。故吐也。又胃反而寸口脈微數者。為胸中冷。又脈陽緊陰數為欲吐。陽浮陰數亦吐。

白話文:

詳細解釋「遲為在臟」這句話。難道我們可以忽略臟腑氣血的病變嗎?

「數脈」是指呼吸平穩時,脈搏一分鐘跳動六次以上,而且觸摸時感覺脈搏跳動急促,不像滑脈那樣流暢,也不像厥脈那樣跳動虛弱,更不像疾脈那樣過於急促。數脈代表陽氣過盛、陰氣不足,熱邪在經絡中流動的現象。因此,脈搏跳動頻繁,就如同火焰容易躁動一樣。所以,傷寒患者如果出現煩躁、脈搏跳動頻繁的症狀,表示病情會傳播;如果脈搏平靜,則表示病情不會傳播,這就是有無火氣的差別。如果疾病快痊癒時,脈搏浮而跳動頻繁,按壓時不虛弱,表示患者體質不虛弱,沒有發汗就痊癒了。反之,如果脈搏跳動頻繁,按壓時感到虛弱,就表示患者虛弱。

《陽明脈法》也記載:病人脈搏跳動頻繁,表示有熱症,應該消化食物,但如果反而是嘔吐,就應該用發汗法,讓陽氣減弱,讓胸膈內部虛弱,脈搏就會變得頻繁。這種脈象屬於客熱,不能消化食物,胃中虛寒,所以才嘔吐。如果胃反而出現寸口脈搏微弱而跳動頻繁的現象,就表示胸部寒涼。此外,脈象陽氣緊而陰氣跳動頻繁,表示想要嘔吐;陽氣浮而陰氣跳動頻繁,也表示會嘔吐。

胃反脈數。中氣大虛。而見假數之象也。人見脈數。悉以為熱。不知亦有胃虛。及陰盛拒陽者。若數而浮大。按之無力。寸口脈細者。虛也。經曰。脈至而從。按之不鼓。諸陽皆然。病熱而脈數。按之不鼓甚者。乃陰盛拒陽於外而致病。非熱也。形證似寒。按之鼓擊於指下者。

乃陽盛拒陰而生病。非寒也。丹溪云。脈數盛大。按之而澀。外有熱證者。名曰中(平聲)寒。蓋寒留血脈。外證熱而脈亦數也。凡乍病脈數。而按之緩者為邪退。久病脈數。為陰虛之象。瘦人多火。其陰本虛。若形充色澤之人脈數。皆痰濕鬱滯。經絡不暢而蘊熱。其可責之於陰乎。

白話文:

胃部反胃,脈搏跳動頻繁,這是中氣虛弱所導致的虛假脈象。人們看到脈搏跳動頻繁,都認為是熱症,卻不知道也有胃虛,以及陰氣過盛阻礙陽氣的情況。如果脈搏跳動頻繁且浮大,按下去沒有力量,寸口脈細小,這就是虛症。經書上說:「脈搏跳動但順暢,按下去不鼓脹,這是陽氣虛弱的表現。」疾病發熱,脈搏跳動頻繁,按下去沒有力量,甚至感到阻滯,這是陰氣過盛阻礙陽氣於體表而導致疾病,並不是真正的熱症。身體表現出寒冷的症狀,按下去卻感到鼓擊於指尖,這是陽氣過盛阻礙陰氣而導致疾病,並不是真正的寒症。丹溪先生說:「脈搏跳動頻繁而強勁,按下去感到澀滯,體表有熱症,這就是所謂的『中寒』。這是因為寒氣停留在血脈中,所以外在表現為熱症,而脈搏也跳動頻繁。」凡是剛發病時脈搏跳動頻繁,按下去卻感到緩慢的,是邪氣退去的表現;久病後脈搏跳動頻繁,則是陰虛的表現。瘦弱的人容易上火,他們的陰氣本來就虛弱。如果體型豐滿、面色紅潤的人脈搏跳動頻繁,都是痰濕停滯、經絡不暢而導致熱氣鬱積,怎麼能怪罪於陰虛呢?

若無故脈數。必生癰疽。如數實而吐臭痰者為肺癰。數虛而咳涎沫者為肺痿。又歷考數脈諸例。有云數則煩心者。有云滑數心下結熱者。皆包絡火旺而乘君主之位也。有云細數陰虛者。水不制火。真陰虧損也,有云數為在腑者。陽邪干陽。臟氣無預也。有云數則為寒者。少火氣衰。

壯火食氣也,大抵虛勞失血。喘嗽上氣。多有數脈。但以數大軟弱者為陽虛。細小弦數者為陰虛。非若傷寒衄血之脈浮大。為邪伏於經。合用發汗之比。諸凡失血。脈見細小微數無力者為順。脈數有熱。及實大弦勁急疾者為逆。若乍疏乍數。無問何病。皆不治也。

【滑】滑脈者。舉之浮緊。按之滑石。不似實脈之愊愊應指。緊脈之往來勁急。動脈之見於一部。疾脈之過於急疾也。仲景云。翕奄沉。名曰滑。滑者緊之浮名也。言忽浮忽沉。形容流利之狀。無以過之。滑為多血少氣之脈。而昔人又以滑大無力。為內傷元氣。曷知滑脈雖有浮沉之分。

白話文:

如果沒有原因脈搏就跳得很快,一定會生長癰疽。如果脈搏跳得快而實,並且吐出臭痰,就是肺癰;如果脈搏跳得快而虛,並且咳出涎沫,就是肺痿。

再仔細研究脈搏跳得快的各種情況,有的說脈搏跳得快就心煩,有的說脈搏滑數,心下結熱,這些都是包絡火旺,侵犯了君主之位。有的說脈搏細數是陰虛,水不能制火,真陰虧損;有的說脈搏跳得快是病在腑,陽邪犯陽,臟氣沒有關係;有的說脈搏跳得快是寒症,火氣衰少。

脈搏跳得快是因壯火食氣,總之,虛勞失血、喘嗽上氣,多半會有數脈。但如果脈搏跳得快且軟弱,就是陽虛;如果脈搏細小而弦數,就是陰虛。不像傷寒導致鼻出血的脈搏浮大,那是邪氣伏於經脈,適合用發汗的方法治療。

所有失血症,脈搏細小微數無力是好的,脈搏跳得快有熱,以及實大弦勁急疾是壞的。如果脈搏忽疏忽數,不論是患什麼病,都治不好。

滑脈,是指觸之浮緊,按之滑石,不像實脈的堅實有力,緊脈的往來勁急,動脈的跳動明顯,疾脈的過於急疾。仲景說,忽浮忽沉,叫做滑。滑脈是緊脈的浮名,說的是忽浮忽沉,形容流利滑潤的狀態,沒有比它更貼切的形容。滑脈是多血少氣的脈象,古人又認為滑脈大而無力,是內傷元氣。然而,滑脈雖然有浮沉之分,卻不一定都是內傷元氣。

卻無無力之象。蓋血由氣生。若果氣虛。則鼓動之力先微。脈何由而滑耶。惟是氣虛不能統攝陰火。而血熱脈滑者有之。嘗考諸內經。有脈滑曰病風。緩而滑曰熱中。脈浮而滑曰新病。脈盛滑堅者曰病在外。脈弱以滑是為胃氣。滑者陰氣有餘也。則知滑脈之病。無虛寒之理。

他如傷寒溫熱時行等病。總以浮滑而濡者為可治。故先師論脈。首言大浮數動滑為陽。而雜病以人迎浮滑為風痰。緩滑為中風。氣口緩滑為熱中。滑數為宿食。尺中弦滑。為下焦蓄血。又嘔吐而寸口遲滑,為胸中實。下利而關上遲滑。為下未盡。厥逆而脈滑。為里有實。詳此則滑脈之病。

白話文:

但是並沒有無力的情況。因為血液是由氣生成的,如果氣虛,那麼推動的力量就會先衰弱,脈搏怎麼可能滑呢?只有氣虛不能約束陰火,才會出現血熱脈滑的情況。我曾經研究過《內經》,其中提到「脈滑曰病風」、「緩而滑曰熱中」、「脈浮而滑曰新病」、「脈盛滑堅者曰病在外」、「脈弱以滑是為胃氣」、「滑者陰氣有餘也」,由此可知滑脈的病症,並不存在虛寒的道理。

其他像傷寒、溫熱時行等疾病,總是以脈浮滑而濡濕的狀態為可治的。所以老師論述脈象時,首先說「大浮數動滑為陽」,而雜病方面以「人迎浮滑為風痰」、「緩滑為中風」、「氣口緩滑為熱中」、「滑數為宿食」、「尺中弦滑,為下焦蓄血」,以及「嘔吐而寸口遲滑,為胸中實」、「下利而關上遲滑,為下未盡」、「厥逆而脈滑,為里有實」,詳細觀察這些情況,就能明白滑脈的病症。

可不言而喻。即經有滑者陰氣有餘一語。是指陰邪搏陽而言。豈以陰氣有餘。多汗身寒之病。便可目為血多。又以滑大之脈。牽合無力。而為內傷元氣乎。平人肢體豐盛。而按之綿軟。六脈軟滑。此痰濕漸漬於中外。終日勞役。不知倦怠。若安息則重著痠疼矣。夫脈之滑而不甚有力者。

皆浮滑緩滑濡滑微滑之類。終非無力之比。滑為血實氣壅之脈。悉屬有餘。婦人身有病而脈和滑者為孕。臨產脈滑疾者曰離經。若滑而急強。辟辟如彈石。謂之腎絕。滑不直手。按之不可得。為大腸氣予不足。以其絕無和緩胃氣。故經予之短期。

【澀】澀脈者。指下澀滯不前。內經謂之參伍不調。叔和喻以輕刀刮竹。通真子譬之如雨沾沙。長沙又以瀉漆之絕。比擬雖殊。其義則一。不似遲脈之指下遲緩。緩脈之脈象紆徐。濡脈之來去綿軟也,良由津血虧少。不能濡潤經絡,所以澀澀不調。故經有脈澀曰痹。寸口諸澀亡血。

白話文:

不用說也知道,經書中「滑者陰氣有餘」這句話,是指陰邪攻擊陽氣而言。怎麼可以因為陰氣有餘,出現多汗、身寒的病症,就判定為血多呢?又怎麼可以因為滑脈有力氣不足,就認為是內傷元氣呢?身體正常的人,四肢肥胖,按起來柔軟,六脈軟滑,這是痰濕逐漸浸潤到身體內外造成的。整天勞累工作,卻不知道疲倦,一旦休息就會感到沉重痠痛。

至於脈搏滑而不強,其實是指浮滑、緩滑、濡滑、微滑等類型,並非無力。滑脈是血氣充盈、氣血瘀滯的脈象,都屬於有餘。婦女身體有病,脈象卻和緩滑順,表示懷孕。臨產時脈象滑而迅速,叫做「離經」。如果脈象滑而且急促強勁,像彈石一樣,叫做「腎絕」。滑脈不直抵指尖,按壓時摸不到,叫做「大腸氣不足」。因為完全沒有和緩的胃氣,所以經書給予的預後時間很短。

澀脈是指指尖觸摸時感到澀滯,停滯不前。內經把它稱為「參伍不調」。叔和用輕刀刮竹來比喻,通真子比喻成雨水沾濕沙土,長沙又用瀉漆的狀態來比擬。雖然比喻方式不同,但意思都一樣。不像遲脈的指尖觸摸時感到遲緩,緩脈的脈象蜿蜒曲折,濡脈的脈象來去柔軟。澀脈是因為津液和血液虧損,無法潤滑經絡,所以才會感到澀滯不調。因此,經書中有「脈澀曰痹」、「寸口諸澀亡血」的記載。

澀則心痛。尺熱脈澀為懈㑊。種種皆陰血消亡。陽氣有餘。而為身熱無汗之病。亦有痰食膠固中外。脈道阻滯。而見澀數模糊者。陰受水穀之害也。金匱云。寸口脈浮大。按之反澀。尺中亦微而澀。知有宿食。有發熱頭痛。而見浮澀數盛者。陽中霧露之氣也。霧傷皮腠。濕流關節。

總皆脈澀,但兼浮數沉細之不同也。有傷寒陽明腑實。不大便而脈澀。溫病大熱而脈澀。吐下微喘而脈澀。水腫腹大而脈澀。消癉大渴而脈澀。痰證喘滿而脈澀。病在外而脈澀。婦人懷孕而脈澀。皆證脈相反之候。間有因胎病而脈澀者。然在二三月時有之。若四月胎息成形之後。

白話文:

脈象澀,代表心痛。如果尺脈熱而澀,表示體內陰血虧損,陽氣過盛,導致發熱無汗。也可能是因為痰食積聚,阻礙脈道,導致脈象澀數模糊,這代表陰氣受到水穀的損害。金匱要略說,寸口脈浮大,按壓卻澀,尺中脈也微弱而澀,表示有宿食積存。如果出現發熱頭痛,同時脈象浮澀數盛,代表陽氣中混雜了霧露之氣,霧氣傷了皮膚腠理,濕氣流入關節。

總的來說,脈象澀,只是兼具了浮、數、沉、細等不同特徵。比如傷寒陽明腑實,不排便而脈澀;溫病發熱而脈澀;吐瀉後微喘而脈澀;水腫腹大而脈澀;消瘦口渴而脈澀;痰證喘滿而脈澀;病邪在表而脈澀;婦女懷孕而脈澀,這些情況都是脈象與病症相反的表現。但也有一些因胎病導致脈澀的情況,通常發生在懷孕二、三月的時候,到了四月胎兒成形之後就不會出現。

必無虛澀之理。平人無故脈澀。為貧窘之兆。尺中蹇澀則艱於嗣。金匱云。男子脈浮弱而澀則無子。精氣清冷。其有脈塞而鼓如省客。左右旁至如交漆。按之不得如頹土。皆乖戾不和。殊異尋常之脈。故素問列之大奇。

【虛】虛脈者。指下虛大而軟。如循雞羽之狀。中取重按。皆弱而少力。久按仍不乏根。不似芤脈之豁然中空。按久漸出,澀脈之軟弱無力。舉指即來。散脈之散漫無根。重按久按。絕不可得也。虛為營血不調之候。叔和以遲大而軟為虛。每見氣虛喘乏。往往有虛大而數者。

且言血虛脈虛。獨不詳仲景脈虛身熱。得之傷暑。東垣氣口脈大而虛者。為內傷於氣。若虛大而時顯一澀。為內傷於血。凡血虛之病。非顯澀弱。則弦細芤遲。如傷暑脈虛為氣虛。弦細芤遲為血虛。虛勞脈極虛芤遲。或尺中微細小者。為亡血失精。男子平人脈虛弱微細者。善盜汗出。

白話文:

脈搏澀滯絕非正常現象。一般人若無故脈搏澀滯,就預示著身體虛弱貧乏。若寸脈澀滯,則生育困難。金匱要略中記載,男子脈搏浮弱且澀滯,則無子嗣。精氣不足,氣血冷清。如果脈搏阻塞,鼓動如省親客人般輕微,左右兩旁脈搏交錯如漆,按壓時像鬆軟的泥土般沒有彈性,都是氣血失衡的表現,與一般人脈搏截然不同,所以《素問》將其列為大奇脈象。

虛脈是指手指下感覺脈搏空虛寬大且軟弱無力,如同沿著雞毛滑動的感覺。中等力度按壓時,脈搏感覺虛弱無力,長時間按壓仍有根部,不像芤脈那樣空空如也,按壓久了才慢慢出現,也不像澀脈那樣軟弱無力,一觸即來,也不像散脈那樣鬆散無根,用力按壓都摸不到。虛脈是氣血失調的徵兆。叔和認為遲緩寬大且軟弱的脈象為虛脈,常伴隨氣虛喘乏。也常出現脈搏寬大而頻數的情況。

此外,除了血虛脈虛,仲景還指出脈虛體熱,是因暑熱傷身導致;東垣則認為氣虛脈大而空虛,是因內傷於氣所致。若脈搏空虛而偶爾出現澀滯,則為內傷於血。總之,血虛之病,若不表現為澀滯虛弱,則會表現為弦細、芤遲。如暑熱傷身引起的脈虛為氣虛,弦細、芤遲則為血虛。虛勞的脈象則極度虛弱、芤遲,或寸脈微細小,是因失血耗精所致。男子平時脈搏虛弱微細,則容易盜汗。

則氣血之分了然矣。慎齋有云。脈洪大而虛者防作瀉。可知虛脈多脾家氣分之病。大則氣虛不斂之故。經云。脈氣上虛尺虛。是謂重虛。病在中。脈虛難治。仲景有脈虛者不可吐。腹滿脈虛復厥者不可下。脈陰陽俱虛。熱不止者死。可見病實脈虛。皆不易治。蓋虛即是毛。毛為肺之平脈。

若極虛而微。如風吹毛之狀。極虛而數。瞥瞥如羹上肥者。皆為肺絕之兆也。惟癲疾之脈虛為可治者。以其神出舍空。可行峻補。若實大為頑痰固結。搜滌不應。所以為難耳。

【實】實脈者。重濁滑盛。相應知參舂。而按之石堅。不似緊脈之迸急不和。滑脈之往來流利。洪脈之來盛去衰也。實為中外壅滿之象。經云。邪氣盛則實。非正氣本充之謂。即此一語。可為實脈之總歸。夫脈既實矣。諒虛證之必無也。證既實矣。諒假象之必無也。但以熱邪亢極而暴絕者有之。

白話文:

那麼氣血的區分就清楚了。慎齋說過:「脈搏洪大而虛弱的人要小心會發生腹瀉。」由此可知,虛脈多是脾臟氣分出現的病症。脈搏洪大是因為氣虛無法收斂。經書上說:「脈氣上虛尺脈虛弱,這是重虛,病在內臟,脈虛難以治療。」張仲景說過:「脈虛的人不能催吐,肚子脹滿、脈虛又昏厥的人不能服用瀉藥,脈象陰陽都虛弱,發熱不止的人會死。」由此可見,病症實證但脈象虛弱,都難以治療。因為虛脈就像毛髮一樣,毛髮屬於肺經的平脈。

如果極度虛弱,脈象微弱,像風吹毛髮一樣;或者極度虛弱,脈象又快,像羹湯上的油脂一樣跳動,都是肺經衰竭的徵兆。只有癲癇病的脈象虛弱可以治療,因為這種病症精神失常,神志漂浮不定,可以採取峻猛的補益方法。如果是實證,脈象洪大,那是頑固的痰濕積聚,即使清除也無效,所以難以治療。

【實】實脈是指脈搏沉重、濁滯、滑利、洪大,按壓時像石頭一樣堅硬,不像緊脈那樣急促不和,也不像滑脈那樣來迴流利,更不像洪脈那樣來時盛大,去時衰弱。實脈代表著內外壅塞滿盈的狀態。經書上說:「邪氣盛則脈象實證,不是指正氣充盈。」這句話可以作為實脈的總歸。既然脈象是實證,那麼虛證一定不存在。既然證狀是實證,那麼假象一定不存在。只是因為熱邪過於亢盛而突然死亡的情況除外。

其為病也。實在表則頭痛身熱。實在裡則䐜脹腹滿。大而實者。熱由中發。細而實者。積自內生。在傷寒陽明病。不大便而脈實則宜下。下後脈實大。或暴微欲絕。熱不止者死。厥陰病。下利脈實者。下之死。病脈之逆。從可見矣。蓋實即是石。石為腎之平脈。若石堅太過。

辟辟如彈石狀。為腎絕之兆矣。其消癉鼓脹堅積等病。皆以脈實為可治。若泄而脫血。及新產驟虛。久病虛羸。而得實大之脈。良不易治也。

【弦】弦脈者。端直以長。舉之應指。按之不移。不似緊脈之狀如轉索。革脈之勁如弓弦也。弦為風木主令之脈。故凡病脈弦。皆陽中伏陰之象。虛證誤用寒涼。兩尺脈必變弦。胃虛冷食停滯。氣口多見弦脈。傷寒以尺寸俱弦。為少陽受病。少陽為樞。為陰陽之交界。如弦而兼浮兼細。

白話文:

疾病的表現,如果表證,就會頭疼發熱;如果裡證,就會腹脹滿悶。脈象強勁有力,說明熱氣由內而外發散;如果脈象細小而有力,則說明是內積的病邪。在傷寒陽明病中,如果便秘且脈象強勁有力,就應該瀉下通便;如果瀉下後脈象仍然強勁有力,甚至出現突然昏迷、虛脫、發熱不止的情況,就會危及生命。厥陰病患者,如果腹瀉且脈象強勁有力,瀉下治療也會致命。從這些病症的脈象變化可以看出,脈象反常的嚴重性。

強勁有力的脈象就像石頭一樣堅硬,而石頭是腎臟正常脈象的象徵。如果石頭太硬太過,就會像彈石一樣堅硬,預示著腎臟功能衰竭。對於消瘦、腹脹、堅硬積聚等疾病,只要脈象強勁有力就可以治療。但如果出現泄瀉、失血,或是產後虛弱,久病體虛,卻出現強勁有力的脈象,就很難治療了。

弦脈是指脈象直而長,觸之有彈性,按之不移位,不像緊脈那樣像繩索一樣旋轉,也不像革脈那樣像弓弦一樣堅硬。弦脈是風木主令的脈象,所以凡是出現弦脈的疾病,都是陽中伏陰的表現。虛證誤用寒涼藥物,寸口脈必然會變成弦脈。胃虛寒涼食物停滯,氣口部位多出現弦脈。傷寒病中,如果寸口脈和關脈都出現弦脈,則表明少陽經受病,少陽是陰陽交界的樞紐。如果弦脈同時浮細,則更要警惕。

為少陽之本脈。弦而兼數兼緩。即有入府傳陰之兩途。若弦而兼之以沉澀微弱。得不謂之陰乎。經言寸口脈弦者。脅下拘急而痛。令人嗇嗇惡寒。又傷寒脈弦細。頭痛發熱者屬少陽。此陽弦頭痛也。痛必見於太陽。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此陰弦腹痛也。痛必見於少腹。

皆少陽部分耳。少陰病欲吐不吐。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者。此胸中實。當吐之。若膈上有寒飲乾嘔者。不可吐。急溫之。詳此。又不當以兼沉兼澀概謂之陰。弦遲為胸中實也。審證合脈。活法在人。貴在心手之靈活耳。歷診諸病之脈。屬邪盛而見弦者。十常二三。屬正虛而見弦者。

白話文:

這是少陽經的本脈。脈象弦緊,並且兼有脈搏頻數和緩慢的現象,說明病邪有可能進入府臟,傳遞到陰經。如果脈象弦緊,又兼有沉澀微弱的情況,難道不能稱為陰證嗎?

經書記載,寸口脈弦緊,則患者會出現脅肋下拘急疼痛、呼吸短促畏寒的症狀。另外,傷寒病患者脈象弦細,伴隨頭痛發熱,也屬於少陽經病變。這是陽證引起的頭痛,疼痛主要表現於太陽經部位。陽脈澀滯,陰脈弦緊,通常會導致腹部急痛,這是陰證引起的腹痛,疼痛主要表現於少腹部位。

這些都是少陽經病變的表現。少陰病患者想吐卻吐不出來,剛發病時,手腳冰冷,脈象弦緊而遲,說明胸中氣機實滯,需要用吐法治療。如果膈膜上有寒飲停滯,出現乾嘔,則不適合吐法,需要及時溫補。要注意的是,不能因為脈象兼有沉澀現象就簡單地判定為陰證,弦緊而遲則代表胸中實證。診病時要仔細觀察病證,結合脈象,才能靈活運用治療方法。

在臨牀診治過程中,脈象弦緊,多半是邪氣盛的表現,佔病例的七成左右。但也有部分患者是正氣虛弱導致脈象弦緊。

註釋

  • 少陽:少陽經,中醫經絡學說中的十二經脈之一。
  • 本脈:經脈的本位,主脈。
  • 弦:脈象緊而硬。
  • 數:脈搏頻數。
  • 緩:脈搏緩慢。
  • 入府:病邪侵入內臟。
  • 傳陰:病邪傳入陰經。
  • 沉澀微弱:脈象沉而澀,力度微弱。
  • 寸口脈:中醫診脈部位之一,位於手腕橈骨動脈搏動處。
  • 脅下:胸側肋骨下方。
  • 拘急:緊縮。
  • 嗇嗇:呼吸短促。
  • 惡寒:畏寒。
  • 傷寒:中醫病名,指外感寒邪所致的疾病。
  • 太陽:太陽經,中醫經絡學說中的十二經脈之一。
  • 陽脈:陽經的脈象。
  • 陰脈:陰經的脈象。
  • 少腹:腹部下部。
  • 少陰:少陰經,中醫經絡學說中的十二經脈之一。
  • 欲吐不吐:想吐卻吐不出來。
  • 寒飲:寒邪與水氣結合而成。
  • 乾嘔:空嘔,不吐出食物。
  • 膈:隔膜,位於胸腔和腹腔之間。
  • 溫之:溫補。
  • 弦遲:脈象弦緊而遲。
  • 胸中實:胸中氣機實滯。
  • 審證合脈:仔細觀察病證,結合脈象。
  • 活法:治療方法。
  • 貴在心手之靈活:指診治疾病要靈活運用。
  • 邪盛:邪氣盛。
  • 正虛:正氣虛弱。

十常六七。其於他脈之中。兼見弦象者。尤復不少。在傷寒表邪全盛之時。中有一部見弦。或兼遲兼澀。便是夾陰之候。客邪雖盛。急需溫散。汗下猛劑。咸非所宜。即非時感冒。亦宜體此。至於素有動氣怔忡。寒疝腳氣。種種宿病。而挾外感之邪。於浮緊數大之中。委曲搜求。

弦象必隱於內。多有表邪脈緊。於緊脈之中。按之漸漸減小。縱之不甚鼓指。便當弦脈例治。於浮脈之中。按之斂直。滑脈之中。按之搏指。並當弦脈類看。於沉脈之中。按之引引。澀脈之中。按之切切。皆陰邪內伏。陽氣消沉。不能調和百脈。而顯弦直之狀。良非客邪緊盛之兆。

白話文:

十個病人中大概有六七個,除了脈象本身之外,還會伴隨弦象。尤其不少病人,在傷寒初期,表邪正盛的時候,脈象中會出現弦脈,甚至還會有遲脈或澀脈,這就是夾陰的徵兆。雖然外邪很盛,但是急著用溫散的藥物,或是猛烈的發汗藥物,都不適合。即使不是時節性的感冒,也要考慮這種情況。至於原本就容易動氣心慌、寒疝、腳氣等等宿疾,又加上外感邪氣,在浮脈、緊脈、數脈、大脈之中,要仔細觀察。

弦象一定隱藏在內。很多時候表邪會導致脈象緊緊的,但在緊脈之中,按下去會逐漸變小,放開手時也不怎麼鼓指,這就應該按照弦脈的治療方法。在浮脈之中,按下去感覺收縮直挺;在滑脈之中,按下去感覺搏動手指;這兩種情況也要按照弦脈的類別來看。在沉脈之中,按下去感覺牽拉;在澀脈之中,按下去感覺粗糙;這些都是陰邪內伏,陽氣消沉,無法調和百脈,才顯現出弦直的形狀,並不是外邪旺盛的徵兆。

迨夫傷寒壞病。弦脈居多。虛勞內傷。弦常過半。所以南陽為六殘賊之首推也。他如病瘧寒飲。一切雜病。皆有弦脈。按金匱云。瘧脈自弦。弦數多熱。弦遲多寒。弦小堅者下之瘥。弦遲者可溫之。弦緊者可發汗針灸也。浮大者可吐之。弦數者風發也。以飲食消息主之。飲脈皆弦。

雙弦者寒也。偏弦者飲也。弦數者有寒飲。沉弦者懸飲內痛。他如腹痛鼓脹。胃反胸痹。癥瘕蓄血。中暍傷風。霍亂滯下。中氣鬱結。寒熱痞滿等病。種種皆有弦脈。總由中氣少權。土敗木賊所致。但以弦少弦多。以證胃氣之強弱。弦實弦虛。以證邪氣之虛實。浮弦沉弦。以證表裡之陰陽。

白話文:

等到傷寒病症惡化,脈象多半是弦脈。虛勞內傷,弦脈佔多數。所以南陽醫家將弦脈視為六種惡劣脈象的首位。其他如瘧疾寒飲,各種雜病,都可能出現弦脈。根據《金匱要略》記載,瘧疾的脈象是弦脈,弦數多者為熱,弦遲多者為寒。弦脈小而堅實者,應當瀉下以解除病症;弦脈遲緩者,可用溫熱療法;弦脈緊實者,可用發汗、針灸療法;脈象浮大者,可用吐法;弦脈數者,是風邪發作,需以飲食調節為主。飲酒後的脈象也多為弦脈。

雙弦脈代表寒症,偏弦脈代表飲邪,弦脈數代表寒飲,沉弦脈代表懸飲導致內痛。其他如腹痛鼓脹、胃反、胸痹、癥瘕蓄血、中暑傷風、霍亂滯下、中氣鬱結、寒熱痞滿等病症,各種各樣都會出現弦脈。總體而言,這些疾病都是由於中氣不足,脾土失調所致。根據弦脈的少與多,可以判斷胃氣的強弱;根據弦脈的實與虛,可以判斷邪氣的虛實;根據弦脈的浮與沉,可以判斷表裡和陰陽。

寸弦尺弦。以證病氣之升沉。無論所患何證。兼見何脈。但以和緩有神。不乏胃氣。咸為可治。若弦而勁細。如循刀刃。弦而強直。如新張弓弦。如循長竿。如按橫格。皆但弦無胃氣也。所以虛勞之脈。多寸口數大。尺中弦細搏指者。皆為損脈。盧扁復生奚益哉。

【緩】緩脈者。從容和緩。不疾不徐。似遲而實未為遲。不似濡脈之指下綿軟。虛脈之瞥瞥虛大。微脈之微細而濡。弱脈之細軟無力也。仲景云。陽脈浮大而濡。陰脈浮大而濡。陰脈與陽脈同等者。名曰緩也。傷寒以尺寸俱微緩者。為厥陰受病。厥陰為陰盡復陽之界。故凡病後得之。

咸為相宜。其太陽病。發熱頭痛。自汗脈浮緩者。為風傷衛證。以其自汗體疏。脈自不能緊盛也。緩為脾家之本脈。然必和緩有神。為脾氣之充。若緩甚而弱。為脾氣不足。緩而滑利。則胃氣衝和。昔人以浮緩為傷風。沉緩為寒濕。緩大為風虛。緩細為痹濕。又以浮緩為風中於陽。

白話文:

寸關尺三脈,可以觀察病氣的升降。不論患了什麼病症,也不管脈象如何,只要脈象和緩有力,胃氣充足,就都是可以治療的。如果脈象弦緊細小,像是在刀刃上滑動;或者弦而堅硬直挺,像新拉開的弓弦;或者像沿着長竿滑動;或者像按在橫格上,這些都是只有弦而沒有胃氣的脈象。所以虛勞的脈象,大多寸關脈數大,尺脈細小,按指搏動,都是損傷的脈象,即使是神醫扁鵲復活也無濟於事。

緩脈,是指脈象從容和緩,不急不躁,看似遲緩,但實際上並非遲緩,不像濡脈那樣指下綿軟,不像虛脈那樣忽隱忽現,也不像微脈那樣細微濡弱,更不像弱脈那樣細軟無力。仲景說,陽脈浮大而濡,陰脈浮大而濡,陰脈與陽脈相等的,叫做緩脈。傷寒病,如果寸關尺三脈都微弱緩慢,就是厥陰受病。厥陰是陰氣衰竭,陽氣開始生發的界限,所以凡是病後出現這種脈象,都是不祥之兆。

緩脈大多是適合治療的。比如太陽病,發熱頭痛,自汗脈象浮緩,就是風邪侵襲衛氣的症狀,因為患者自汗,身體腠理疏鬆,脈象自然不能緊實有力。緩脈是脾臟的本脈,但必須和緩有力,才是脾氣充足的表現。如果緩脈過於微弱,就是脾氣不足;如果緩而滑利,就是胃氣充足,運化正常。古人認為,浮緩是風邪侵襲陽氣,沉緩是寒濕之邪,緩而有力是風虛,緩而細小是痹濕,又認為浮緩是風邪侵襲陽氣。

沉緩為濕中於陰。蓋濕脈自緩。得風以播之。則兼浮緩。寒以束之。則兼沉緩。若中於陰。則沉細微緩。以厥陰內藏風木之氣。故脈雖沉。而有微緩之象也。

【洪】洪脈者。既大且數。指下累累如連珠。如循琅玕。而按之稍緩。不似實脈之舉按愊愊。滑脈之軟滑流利。大脈之大而且長也。昔人以洪為夏脈。內經以鉤為夏脈。遂有鉤即是洪之說。以其數大而濡。按之指下委曲旁出。固可謂之曰鉤。火性虛炎。所以來盛去衰。按之不實。

然痰食瘀積阻礙脈道。關部常屈曲而出。此與夏脈微鉤。似同而實不類也。洪為火氣燔灼之候。仲景有服桂枝湯。大汗出。大煩渴不解。脈洪為溫病。溫病乃冬時伏氣所發。發於春者為溫病。發於夏者為熱病。其邪伏藏於內而發出於表。脈多浮洪而混混不清。每多盛於右手。

白話文:

然而,如果體內有痰、食積、瘀血等阻礙了脈道,關部就會呈現彎彎曲曲的狀態,這和夏脈的微鉤雖然看起來有點像,但實際上卻是不同的。洪脈代表著火氣燔灼的徵兆,張仲景在《傷寒論》中提到,服用桂枝湯後,病人大量出汗,並且感到非常口渴,無法解渴,這時候脈象就會呈現洪脈,這就是溫病的表現。溫病是由冬天的伏氣所引起,在春天發病的稱為溫病,在夏天發病的稱為熱病。這種病邪潛伏在體內,然後發散到表面,脈象多為浮洪,並且混濁不清,而且常常在右手比較明顯。

亦有動滑不常者。越人所謂行在諸經。不知何經之動也。當此不行內奪。反與解表。不至熱交營度不已也。若溫熱時行。證顯煩渴昏熱。脈反沉細小弱者。陽病陰脈也。有陽熱亢極。而足冷尺弱者。為下虛之證。皆不可治。又屢下而熱勢不解。脈洪不減。謂之壞病。多不可救。

洪為陽氣滿溢。陰氣垂絕之脈。故藹藹如車蓋者為陽結。脈浮而洪。身汗如油為肺絕。即雜病脈洪。皆火氣亢甚之兆。若病後久虛。虛勞失血,泄瀉脫元。而見洪盛之脈。尤非所宜。惟憫濁下賤。脈多洪實。又不當以實熱論也。

【微】微脈者。似有若無。欲絕非絕。而按之稍有模糊之狀。不似弱脈之小弱分明。細脈之纖細有力也。微為陽氣衰微之脈。經言寸口諸微亡陽。言諸微者。則輕取之微。重按之微。氣口之微。尺中之微。皆屬氣虛。故所見諸證。在上則為惡寒多汗少氣之患。在下則有失精脫瀉少食之虞。

白話文:

有些病症表現為身體滑動不穩定,就像古代越人說的「行在諸經」,不知道是哪條經脈在動。遇到這種情況,不應該使用內服藥物來驅散病邪,反而應該用解表藥物來治療,以免熱邪進入營血,導致病情不斷加重。如果病人出現溫熱症狀,表現為口渴、昏沉發熱,脈象卻是沉細小弱,這就是陽病陰脈,代表著陽氣衰弱。如果病人有陽熱亢盛的症狀,但卻伴隨著腳冷、尺脈微弱,就屬於下虛的表現,這兩種情況都難以治療。如果病人反覆使用瀉下藥物,但熱症仍然沒有消除,脈象仍然洪大,這叫做「壞病」,大多數情況下都無法挽救。

第二段

洪為陽氣滿溢。陰氣垂絕之脈。故藹藹如車蓋者為陽結。脈浮而洪。身汗如油為肺絕。即雜病脈洪。皆火氣亢甚之兆。若病後久虛。虛勞失血,泄瀉脫元。而見洪盛之脈。尤非所宜。惟憫濁下賤。脈多洪實。又不當以實熱論也。

洪脈是陽氣充盈、陰氣衰竭的表現。脈象像車蓋一樣充盈,叫做「陽結」。脈象浮而洪大,且病人汗出如油,叫做「肺絕」。一般來說,各種疾病中出現洪脈,都預示著火氣過盛。如果病人久病之後,出現虛弱、失血、腹瀉等症狀,並且脈象仍然洪大,就更不應該使用溫熱的藥物。但對於一些出身低微的人,他們的脈象常常洪實,也不應該簡單地認為是實熱證。

第三段

【微】微脈者。似有若無。欲絕非絕。而按之稍有模糊之狀。不似弱脈之小弱分明。細脈之纖細有力也。微為陽氣衰微之脈。經言寸口諸微亡陽。言諸微者。則輕取之微。重按之微。氣口之微。尺中之微。皆屬氣虛。故所見諸證。在上則為惡寒多汗少氣之患。在下則有失精脫瀉少食之虞。

微脈,是指脈象若有若無,似欲消失卻又沒有完全消失,按之略有模糊之感,與小弱分明之弱脈、纖細有力之細脈不同。微脈代表著陽氣衰微。醫書中說「寸口諸微亡陽」,是指在寸關尺三部中,輕按微、重按微、氣口微、尺中微,都屬於氣虛的表現。因此,病人會出現上半身畏寒多汗、氣短等症狀,下半身則可能出現遺精、腹瀉、食慾不振等問題。

總之與血無預。所以縈縈如蜘蛛絲者。仲景謂陽氣之衰。嘗見中風卒倒而脈微。暑風卒倒而脈微。皆為虛風之象。其脈多兼沉緩。若中寒卒倒而脈微。為陰邪暴逆。所以微細欲絕也。而傷寒尺寸俱微緩。為厥陰受病。病邪傳至此經。不特正氣之虛。邪亦向衰之際。是以俱虛。

不似少陰之脈微細。但欲寐耳。詳二經之脈。同一微也。而有陰盡復陽。陽去入陰之異。即太陽經病之脈微。而有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為無陽者。有面有熱色。邪未欲解,而脈微者。有陰陽俱停。邪氣不傳。而脈反微者。若以微為虛象。不行攻發。何以通邪氣之滯耶。

白話文:

總而言之,與血氣無關。所以症狀纏綿,如同蜘蛛絲一般。仲景說陽氣衰微,常看到中風昏倒脈搏微弱,暑風昏倒脈搏微弱,都是虛風的表現。脈象多半兼具沉緩的特徵。若是中寒昏倒脈搏微弱,則是陰邪暴逆,所以脈搏微細幾乎消失。而傷寒脈象寸口俱微緩,則是厥陰受病,病邪傳到此經,不僅正氣虛弱,邪氣也處於衰微之際,所以都虛弱。

不像少陰的脈搏微細,只是想睡覺而已。仔細觀察二經的脈象,雖然都是微弱,卻有陰盡復陽、陽去入陰的不同。就如同太陽經病的脈搏微弱,卻有發熱惡寒、熱多寒少的症狀。脈搏微弱表示無陽氣;有面部發熱的顏色,邪氣尚未解除,脈搏微弱表示陰陽俱停;邪氣不傳,脈搏反倒微弱。如果以微弱為虛象,不進行攻發治療,如何通達邪氣的阻塞呢?

必熱除身安而脈微。方可為欲愈之機。若太陽證具。而見足冷尺微。又為下焦虛寒之驗。可不建其中氣。而行正發汗之例乎。

【緊】緊脈者。狀如轉索。按之雖實而不堅。不似弦脈之端直如弦。牢革之強直搏指也。緊為諸寒收引之象。亦有熱因寒束。而煩熱拘急疼痛者。如太陽寒傷營證是也。然必人迎浮緊。乃為表證之確候。若氣口緊堅。又為內傷飲食之兆。金匱所謂脈緊頭痛。風寒腹中有宿食也。

仲景又云。曾為人所難。緊脈從何而來。假令亡汗若吐。以肺裡寒。故令脈緊也。假令咳者。坐飲冷水。故令脈緊也。假令下利。以胃中寒冷。故令脈緊也。詳此三下轉語。可謂曲盡緊脈為病之變端。而少陰經中。又有病人脈陰陽俱緊。反汗出者。亡陽也。此屬少陰。法當咽痛而復吐利。

白話文:

身體必須發熱才能解除病症,脈象微弱時,才能算是病情好轉的徵兆。如果患者出現太陽病症,卻又腳冷尺脈微弱,這就是下焦虛寒的表現。這種情況下,不能直接補中氣,而要按照正發汗的方法來治療。

緊脈是指摸起來像繩索一樣的脈象,按壓時雖然有力,但並不堅實,不像弦脈那樣筆直如同弦線,也不像牢革脈那樣堅硬有力地搏擊手指。緊脈是寒邪收縮的表現,也可能是熱邪被寒邪束縛,導致煩熱拘急疼痛,就像太陽病寒邪傷及營氣的情況一樣。但是,只有人迎脈浮緊纔是表證的明確徵兆。如果氣口脈緊而堅實,就說明是內傷飲食造成的。金匱要略中說過,脈緊頭痛,是因為風寒侵襲,腹中有宿食。

仲景還說過,曾有人問他,緊脈是怎麼來的?他說,如果患者出汗或嘔吐,是因為肺部有寒氣,才會導致脈象緊;如果患者咳嗽,是因為喝了冷水,才會導致脈象緊;如果患者腹瀉,是因為胃中寒涼,才會導致脈象緊。從這三種情況的解釋中,可以看出緊脈的病變端倪。而少陰經中,還有一種情況,患者的脈象陰陽都緊,並且出汗,這是亡陽的徵兆。這種情況屬於少陰病,患者會出現咽痛,並且嘔吐腹瀉。

是謂緊反入里之微驗。又少陰病脈緊。至七八日。下利脈暴微。手足反溫。脈緊反去。為欲解也。雖煩。下利必自愈。此即緊去人安之互辭。辨不可下脈證中。則有脈來陰陽俱緊。惡寒發熱。則脈欲厥。厥者。脈初來大。漸漸小。更來漸漸大。是其候也。此亦緊反入里之互辭。

因誤下而陽邪內陷。欲出不出。有似厥逆進退之象。故言欲厥。脈雖變而緊狀依然。非營衛離散。乍大乍小之比。而脈法中。復有寸口脈微。尺脈緊。其人虛損多汗。知陰常在。絕不見陽之例。可見緊之所在。皆陽氣不到之處。故有是象。夫脈按之緊如弦。直上下行者痙。若伏堅者為陰痙。

白話文:

這就是脈象緊緊地收縮,往裡走,這是疾病輕微的徵兆。又,少陰病人的脈象緊,到了七八天,開始腹瀉,脈象突然變得很微弱,手腳反而變暖,脈象緊緊的感覺也消失了,這是快要痊癒的徵兆。雖然病人感到煩躁,但是腹瀉會自然好轉。這就是脈象從緊變鬆,病人從不安變安寧的互相應證。辨別不可服用瀉藥的脈象證候,就是脈象陰陽都緊,惡寒發熱,這時脈象就要厥。厥,就是脈象一開始很強,慢慢變弱,再慢慢變強,這就是厥的徵兆。這也是脈象從緊變鬆,互相應證。

因為錯誤地服用瀉藥,導致陽氣被邪氣逼入體內,想要出來卻又出不來,就像厥逆進退一樣。所以說要厥。雖然脈象變化了,但緊的狀態仍然存在,這不是營氣和衛氣散失,忽大忽小的表現,而是脈法中,寸口脈微弱,尺脈緊,病人虛損多汗,知道陰氣常在,而陽氣卻完全看不到。可見脈象緊的地方,都是陽氣不到的地方,所以才會出現這樣的現象。脈象按下去緊緊的,像弦一樣,直上直下,這就是痙攣。如果脈象伏在下面堅硬,就是陰痙。

總皆經脈拘急。故有此象。若脈至如轉索。而強急不和。是但緊無胃氣也。豈堪尚引日乎。

【弱】弱脈者。沉細而軟。按之乃得。舉之如無。不似微脈之按之欲絕。濡脈之按之若無。細脈之浮沉皆細也。弱為陽氣衰微之候。夫浮以候陽。今浮取如無。陽衰之明驗也。故傷寒首言弱為陰脈。即陽經見之。亦屬陽氣之衰。經言寸口脈弱而遲。虛滿不能食。寸口脈弱而緩。

食卒不下。氣填膈上。上二條。一屬胃寒。一屬脾虛。故皆主乎飲食。又形作傷寒。其脈不弦緊而弱。太陽中暍。身熱疼重而脈微弱。可見脈弱無陽。必無實熱之理。只宜辨析真陽之虛。與胃氣之虛。及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耳。在陰經見之。雖為合脈。然陽氣衰微已極。

白話文:

總之,經脈都緊繃拘急,才會出現這種現象。如果脈象像繩索一樣緊繃,而且強硬急促不和諧,就表示只是緊繃,沒有胃氣了。怎麼可能還能延續下去呢?

脈象虛弱的人,脈搏沉細柔軟,按下去才能摸到,抬起手指就好像不存在一樣,不像微脈按下去就要消失,濡脈按下去像不存在,細脈浮沉都細小。虛弱是陽氣衰微的徵兆。脈象浮則代表陽氣,現在浮得像不存在一樣,陽氣衰微的明顯證據。因此,傷寒論一開始就說虛弱是陰脈,即使在陽經出現,也屬於陽氣衰微。經書上說寸口脈虛弱而遲緩,就會虛滿不能吃東西;寸口脈虛弱而緩慢,就會吃下去的食物卻無法消化,氣體積聚在膈膜之上。這兩條,一條屬於胃寒,一條屬於脾虛,所以都與飲食有關。另外,即使看起來像是傷寒,但脈象不弦緊反而虛弱,或者太陽中暑,身體發熱疼痛沉重而脈象微弱,都說明脈象虛弱,沒有陽氣,一定沒有實熱的道理。只能辨別是真陽虛弱,還是胃氣虛弱,或是夏日受寒,寒水在皮膚中流動造成的。即使在陰經出現,雖然是合脈,但陽氣衰微已經到了極點。

非峻溫峻補。良難春回寒谷也。惟血痹虛勞。久嗽失血。新產及老人久虛。脈宜微弱。然必弱而和滑。可卜胃氣之未艾。若少壯暴病而見脈弱。咸非所宜。即血證虛證。脈弱而兼之以澀。為氣血交敗。其能榮爨下之薪乎。

【長】長脈者。指下迢迢而過於本位。三部舉按皆然。不似大脈之舉之盛大。按之少力也。傷寒以尺寸俱長。為陽明受病。內經又以長則氣治。為胃家之平脈。胃為水穀之海。其經多氣多血。故顯有餘之象。然必長而和緩。方為無病之脈。若長而浮盛。又為經邪方盛之兆。亦有病邪向愈而脈長者。

仲景云。太陰中風。四肢煩疼。陽脈微。陰脈澀。而長者為欲愈。蓋風本陽邪。因土虛木乘。陷於太陰之經。而長脈見於微澀之中。疼熱發於諸陽之本。詢為欲愈之徵。殊非病進之謂。且有陰氣不充。而脈反上盛者。經言寸口脈中手長者。曰足脛痛是也。此與秦越人遂上魚為溢。

白話文:

不應該使用峻猛的溫熱或補益之法,就像難以讓寒冬的谷地回春一樣。只有血痹、虛勞、久咳失血、產後虛弱以及老年人久虛等情況,脈象才宜微弱,但必須是弱而和緩、滑利,才能預示胃氣尚未衰竭。如果少壯年人突然生病出現脈弱,就不適合使用此法。即使是血證或虛證,脈象微弱又兼具澀滯,說明氣血已經交敗,就像沒有燃料的爐灶,怎麼能夠生火呢?

長脈是指脈搏在指下跳動很遠,超過了正常位置,無論按壓三部都如此,不同於大脈的強勁有力,按下去也比較軟弱無力。傷寒病中,寸關尺都長,說明陽明經受病。內經中也說,脈搏長則氣機通暢,是胃經的正常脈象。胃是水穀之海,其經絡氣血充盈,所以表現出有餘之象。但是,長脈必須和緩有力,才是無病的脈象。如果長脈浮而有力,就是經絡邪氣盛盛的徵兆。也有病邪正在消退而出現長脈的情況。

仲景說,太陰中風,四肢煩疼,陽脈微弱,陰脈澀滯,而脈搏又長,是想要痊癒的徵兆。因為風本屬陽邪,由於脾土虛弱,肝木乘之,侵入太陰經,所以長脈出現在微弱澀滯的狀態中。疼熱則發於陽氣的根本,所以可以預示疾病將要痊癒,並不是病症加重的表現。也有一些陰氣不足,而脈象反而上盛的情況,經書上說,寸口脈中手長,就表示足脛疼痛。這就像秦越人用魚上浮來判斷水溢一樣。

遂入尺為覆。及上部有脈。下部無脈。關格吐逆。不得小便。同脈異證。不可與尺寸俱長之脈。比例而推也。

【短】短脈者。尺寸俱短。而不及本位。不似小脈之三部皆小弱不振。伏脈之一部獨伏匿不前也。經云。短則氣病。良由胃氣厄塞。不能條暢百脈。或因痰氣食積。阻礙氣道。所以脈見短澀促結之狀。亦有陽氣不充而脈短者。經謂寸口脈中手短者。曰頭痛是也。仲景云。汗多重發汗。

亡陽譫語。脈短者死。脈自和者不死。又少陰脈不至。腎氣絕。為屍厥。傷寒六七日。大下後。寸脈沉而遲。手足厥冷。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唾膿血者難治。戴同父云。短脈只當責之於尺寸。若關中見短。是上不通寸為陽絕。下不通尺為陰絕矣。曷知關部從無見短之理。

白話文:

如果脈象進入尺部,卻是覆脈,上部有脈,下部無脈,並且伴隨關格、吐逆、小便不利等症狀,雖然脈象相同,但病症卻不相同,不可用尺寸俱長的脈象來推測。

短脈是指尺寸都短,而且不及本位,不像小脈的三部都小弱不振,而只是伏脈的一部獨自伏匿不前。經書說,脈短代表氣病,原因是胃氣阻塞,不能暢通百脈,可能是痰氣、食積阻礙氣道,所以脈象呈現短澀、促結的狀態。也可能因為陽氣不足而脈短,經書說寸口脈中手短者,叫做頭痛。仲景說,汗多、反覆發汗,陽氣虛脫而譫語,脈短者會死亡,脈象自和者則不會死。還有少陰脈不至,腎氣絕,會變成屍厥。傷寒病發六七天,大下後,寸脈沉而遲,手足厥冷,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吐膿血者很難治癒。戴同父說,短脈應該責之於尺寸,如果關部見短,就是上不通寸,陽氣絕,下不通尺,陰氣絕了。怎麼會知道關部從來沒有見過短脈的道理呢?

昔人有以六部分隸而言者。殊失短脈之義。

【大】大脈者。應指滿溢。倍於尋常。不似長脈之但長不大。洪脈之既大且數也。大脈有虛實陰陽之異。經云。大則病進。是指實大而言。仲景以大則為虛者。乃盛大少力之謂。然又有下利脈大者為未止。是又以積滯未盡而言。非大則為虛之謂也。有六脈俱大者。陰不足。陽有餘也。

有偏大於左者。邪盛於經也。偏大於右者。熱盛於內也。亦有諸脈皆小。中有一部獨大者。諸脈皆大。中有一部獨小者。便以其部。斷其病之虛實。且有素稟六陽。或一手偏旺偏衰者。又不當以病論也。凡大而數盛有力。皆為實熱。如人迎氣口大緊以浮者。其病益甚在外。氣口微大。

白話文:

以前有人用六種脈象來解釋脈象,這就完全錯過了“短脈”的真正含義。

“大脈”指的是手指摸起來滿溢、比平常粗大的脈象,和“長脈”單純地長而不粗不同,也不同於“洪脈”既粗又快。大脈可以分為虛實陰陽的不同情況。《經》上說“大則病進”,是指實大而言。仲景認為“大則為虛”,指的是雖然看起來很粗大,但力量不足。不過,還有一些情況,比如腹瀉時脈象粗大,就表示腹瀉還沒有停止,這是因為腸胃積滯還沒有完全排空,並不是指“大則為虛”。如果六脈都粗大,就表示陰氣不足,陽氣過盛。

如果左側脈象特別粗大,就表示邪氣盛於經脈。如果右側脈象特別粗大,就表示熱邪盛於內。還有一些情況,比如所有脈象都很小,只有一處特別粗大,或者所有脈象都很粗大,只有一處特別小,我們就可以根據那處特別的脈象來判斷病人的虛實。另外,有些人天生六陽偏盛,或者只有一隻手偏旺偏衰,這些就不應該用病來論斷。總之,脈象粗大、又快又有力,都屬於實熱。比如人迎脈和氣口脈都粗大、緊促,而且浮於表面,這就表示病情更加嚴重,而且病邪在體表。如果氣口脈只是稍微粗大,就表示病情比較輕。

名曰平人。其脈大堅以澀者脹。乳子中風熱。喘鳴肩息者。脈實大而緩則生。急則死。乳子。是指產後以乳哺子而言。非嬰兒也。產後脈宜懸小。最忌實大。今證見喘鳴肩息。為邪氣暴逆。又須實大而緩。方與證合。若實大急強。為邪勝正衰。去生遠矣。此與乳子而病熱。脈弦小。

手足溫則生。似乎相左。而實互相發明也。傷寒熱病。譫語煩渴。脈來實大。雖劇可治。得汗後熱不止。脈反實大躁疾者死。溫病大熱不得汗。脈大數急強者死。細小虛澀者亦死。厥陰病下利脈大者虛也。以其強下之也。陰證反大發熱。脈虛大無力。乃脈證之變。內證元氣不足。

白話文:

稱為「平人」,脈象大而堅硬且澀,則屬於脹滿。產婦因為風熱而導致孩子喘鳴、呼吸急促,脈象實大而緩慢,則能活命;脈象急促,則會死亡。這裡的「乳子」,指的是產婦以乳汁哺育孩子,而不是嬰兒。產後脈象應該微弱而小,最忌諱實大。現在出現喘鳴、呼吸急促的症狀,是邪氣突然入侵所致,又需要脈象實大而緩慢,才符合症狀。如果脈象實大急促強勁,代表邪氣超過正氣,離痊癒就更遠了。這和產婦患熱病,脈象弦小,情況不同。

手腳溫暖代表能活,看似和脈象相矛盾,其實是互相說明。傷寒熱病,神志不清、口渴,脈象實大,雖然病情嚴重,但可以治療。出汗後熱度不退,脈象反而實大急促,就會死亡。溫病發高燒不能出汗,脈象大而數、急促強勁,就會死亡;脈象細小虛弱、澀滯,也會死亡。厥陰病症導致腹瀉,脈象大的話,代表虛弱,因為身體正在大量排泄。陰證反而出現發熱,脈象虛大無力,這是脈象和症狀的變化,內在證候是元氣不足。

發熱脈大而虛。為脈證之常。虛勞脈大,為血虛氣盛。金匱云。男子平人脈大為勞。氣有餘便是火也。所以瘦人胸中多氣而脈大。病久氣衰而脈大。總為陰陽離絕之候。孰謂大屬有餘。而可恣行攻伐哉。若脈見乍大乍小。為元神無主。隨邪氣之鼓動。可不慎而漫投湯液耶。

【小】小脈者。三部皆小。而指下顯然。不似微脈之微弱依稀。細脈之微細如髮。弱脈之軟弱不前。短脈之首尾不及也。夫脈之小弱。雖為元氣不足。若小而按之不衰。久按有力。又為實熱固結之象。總由正氣不充。不能鼓搏熱勢於外。所以隱隱略見滑熱之狀於內也。設小而證見熱邪亢盛。

白話文:

發燒的時候脈搏跳動有力,但卻感覺虛弱無力,這是常見的脈象。虛勞導致脈搏有力,是因為氣血不足,而氣卻過盛。金匱要略中說,正常男子脈搏有力屬於勞累過度。氣盛則容易化火,所以瘦人容易氣盛而脈搏有力,久病體虛也會導致脈搏有力。這些都是陰陽失調的徵兆,怎麼能說脈搏有力就是體內有餘,而可以隨意使用攻伐性的藥物呢?如果脈搏忽大忽小,則代表元神失守,容易受到邪氣的影響,難道可以不謹慎地亂用藥物嗎?

小脈是指三部脈象都小,但指下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不像微脈那樣微弱模糊,也不像細脈那樣細如髮絲,更不像弱脈那樣軟弱無力,也不像短脈那樣首尾不足。脈搏小弱雖然代表元氣不足,但如果小而按之不衰,久按有力,則代表實熱固結的狀態。這是因為正氣不足,無法將熱勢鼓動到體表,所以才會隱隱約約感覺到內部的滑熱之象。如果脈搏小而出現熱邪亢盛的症狀,則需要謹慎治療。

則為證脈相反之兆。亦有平人六脈皆陰。或一手偏小者。若因病而脈損小。又當隨所見部分而為調適機用。不可不治也,假令小弱見於人迎。衛氣衰也。見於氣口。肺胃弱也。見於寸口。陽不足也。見於尺內。陰不足也。凡病後脈見小弱。正氣雖虛。邪氣亦退。故為向愈。設小而兼之以滑實伏匿。

得非實熱內蘊之徵乎。經云。切其脈口滑小緊以沉者。病益甚在中。又云。溫病大熱。而脈反細小。手足逆者死。乳子而病熱。脈懸小。手足溫則生。寒則死。此條與乳子中風熱互發,言脈雖實大。不至急強。脈雖懸小。四肢不逆。可卜胃氣之未艾。若脈失沖和。陽竭四末。

白話文:

如果脈象出現相反的情況,就表示有問題。有些人平時六脈都偏向陰性,或是一隻手比較小。如果因為生病導致脈象變小,就要根據病人的情況來調整治療方法。不能不治療,如果脈象在人迎部位很小很弱,表示衛氣不足;如果脈象在氣口部位很弱,表示肺胃虛弱;如果脈象在寸口部位很弱,表示陽氣不足;如果脈象在尺內部位很弱,表示陰氣不足。通常病後脈象變小變弱,雖然正氣虛弱,但邪氣也退了,所以是向好的方向發展。

如果脈象小而滑、實、伏、匿,可能是體內有實熱的徵兆。經書上說:「如果切脈時感覺脈口滑小緊而沉,病情會加重,症狀在內部。」又說:「溫病高熱,但脈象反而細小,手腳冰冷,就會死亡。如果嬰兒發熱,脈象懸小,手腳溫暖就會活,手腳冰冷就會死亡。」這段話和嬰兒中風熱互發的症狀相呼應,說明雖然脈象可能實大,但沒有急強,或者脈象懸小,但四肢不冰冷,就可以推測胃氣還沒有耗盡。如果脈象失去平衡,陽氣耗盡,四肢冰冷,就危險了。

神丹奚濟。非特主產後而言。即妊娠亦不出於是也。嬰兒病赤瓣飧泄。脈小手足寒。難已。脈小手足溫。泄易已。腹痛。脈細小而遲者易治。堅大而急者難治。洞泄食不化。脈微小流連者生。堅急者死。諦觀諸義。則病脈之逆從。可默悟矣。而顯微又言。前大後小。則頭痛目眩。

前小後大。則胸滿短氣。即仲景來微去大之變辭。虛中挾實之旨。和盤托出矣。

【芤】芤脈者。浮大弦軟。按之中空。中按雖不應指。細推仍有根氣。縱指卻顯弦大。按之減小中空。不似虛脈之瞥瞥虛大。按之豁然無力也。芤為血虛不能濡氣。故虛大如芤。然其中必顯弦象。劉三點以為絕類慈蔥。殊失弦大而按之減小中空之義。蓋虛則陽氣失職。芤則經絡中空。

白話文:

神丹藥方有什麼用處呢?不僅僅針對產後婦女,就連懷孕期間也同樣適用。嬰兒患有赤瓣(一種疹子)、腹瀉,脈象細小,手足冰冷,難以痊癒。如果脈象細小但手足溫暖,腹瀉容易止住。如果腹部疼痛,脈象細小而遲緩的容易治癒,堅實而急促的則難治癒。腹瀉不止,飲食不消化,脈象微小而流動緩慢的,會活下來;脈象堅實而急促的,則會死亡。仔細觀察這些意義,就可以默然領悟疾病脈象的逆順變化。

醫書上還提到,脈象前大後小,則頭疼目眩;前小後大,則胸悶氣短。這就如同仲景所說的「來微去大」的變化之語,是虛中挾實的道理,毫不保留地呈現出來了。

什麼是芤脈呢?芤脈是浮大弦軟,按之空虛,中按雖不應指,細推仍然有根氣,縱指卻顯得弦大,按之減小空虛,不像虛脈那樣輕飄虛大,按之便豁然無力。芤脈是因為血虛不能滋潤氣血,所以虛大如芤。但其中一定會有弦象。劉三點認為它類似蔥,卻忽略了弦大而按之減小空虛的意義。這是因為虛則陽氣失職,芤則經絡空虛。

所以有虛濡無力。弦大中空之異。仲景云。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虛寒相搏。此名為革。革則胃氣告匱。而弦強搏指。按之無根。非芤脈中空之比。按太陽病有脈浮而緊。按之反芤。本虛戰汗而解者。暑病有弦細芤遲。血分受傷者。芤為失血之本脈。

經云。脈至如搏。血溫身熱者死。詳如搏二字。即是弦大而按之則減也。又云。脈來懸鉤浮為常脈。言浮而中空。按之旁至。似乎微曲之狀。雖有瘀積阻滯。而指下柔和。是知尚有胃氣。故為失血之常脈。若弦強搏指。而血溫身熱。為真陰槁竭。必死何疑。凡血脫脈芤。而有一部獨弦。

白話文:

所以身體會感到虛弱無力,脈象呈現弦大中空的特徵。仲景說,脈象弦緊且大,弦緊代表氣血衰減,大則代表虛弱,減則代表寒氣,虛弱則代表氣血不足。虛寒相互作用,稱為革脈,革脈表示胃氣衰竭,脈搏弦緊有力,按之無根,與芤脈中空不同。按太陽病,脈象浮而緊,按之則反芤,這是本虛戰汗而解的表現。暑病的脈象為弦細芤遲,表示血分受損,芤脈是失血的本脈。

經書說,脈象像搏動一樣,血溫身體發熱的人會死亡。仔細看「搏動」二字,就是指脈象弦大,按之則減弱。又說,脈象來去懸鉤浮動,這是常脈,表示脈象浮而中空,按之旁至,似有微曲之狀。雖然可能存在瘀積阻滯,但指下柔和,表示尚有胃氣,故為失血的常脈。若脈象弦緊有力,血溫身體發熱,表示真陰枯竭,必死無疑。凡是血脫脈芤,而有一部分獨弦,…。

或帶結促澀滯者。此為陽氣不到。中挾陰邪之兆。是即瘀血所結處也。所以芤脈須辨一部兩部。或一手兩手。而與攻補。方為合法。

【濡】濡脈者。虛軟少力。應指虛細。如絮浮水面。輕手乍來。重手乍去。不似虛脈之虛大無力。微脈之微細如絲。弱脈之沉細軟弱也。濡為胃氣不充之象。故內傷虛勞。泄瀉少食。自汗喘乏。精傷痿弱之人。脈雖濡軟乏力。猶堪峻補峻溫。不似陰虛脫血。純見細數弦強。欲求濡弱。

絕不可得也。蓋濡脈之浮軟。與虛脈相類。但虛則浮大,而濡則小弱也。濡脈之細小。與弱脈相類。但弱在沉分。而濡在浮分也。濡脈之軟弱。與微脈相類。但微則欲絕。而濡則力微也。濡脈之無力。與散脈相類。但散則從大而按之則無。濡則從小而漸至無力也。夫從小而漸至無力。

白話文:

濡脈是指脈象虛軟無力,觸摸時感覺細小,像棉絮浮在水面,輕輕按下去就出現,重按就消失,與虛脈的浮大無力不同,也與微脈的細如髮絲、弱脈的沉細軟弱不同。濡脈代表胃氣不足,常見於內傷虛勞、泄瀉少食、自汗喘乏、精傷痿弱等患者。雖然濡脈虛軟無力,但仍然可以用峻補峻溫的方法治療,與陰虛脫血的細數弦強脈象不同,陰虛脫血患者很難出現濡弱的脈象。

濡脈的浮軟與虛脈相似,但虛脈浮大,而濡脈則小弱。濡脈的細小與弱脈相似,但弱脈在沉分,而濡脈在浮分。濡脈的軟弱與微脈相似,但微脈快要消失,而濡脈只是力氣微弱。濡脈的無力與散脈相似,但散脈從大而按之則無,而濡脈從小而漸至無力。從小而漸至無力,正是濡脈的特徵。

氣雖不充。血猶未敗。從大而按之即無。則氣無所統。血已傷殘。陰陽離散。將何所恃。而可望其生乎。以此言之。則濡之與散。不啻霄壤矣。

【動】動脈者。厥厥動搖。指下滑數如珠。見於關上。不似滑脈之諸部皆滑數流利也。動為陰陽相搏之候。陽動則汗出。陰動則發熱。是指人迎氣口而言。然多有陰虛發熱之脈。動於尺內。陽虛自汗之脈。動於寸口者。所謂虛者則動。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金匱有云。脈動而弱。

動則為驚。弱則為悸。因其虛而旺氣乘之。惟傷寒以大浮數動滑為陽。是專主邪熱相搏而言。非虛勞體痛。便溺崩淋脈動之比。而婦人尺脈動甚。為有子之象。經云。陰搏陽別。謂之有子。又云。婦人手少陰脈動甚者。妊子也。以腎藏精。心主血。故二處脈動。皆為有子。辨之之法。

白話文:

雖然氣不足,血也沒完全損壞,但用力按壓就消失不見,說明氣已經無處統攝,血也受損嚴重,陰陽分離。這樣下去,還能有什麼依仗來期望病人康復呢?由此可見,滋潤和散解方法,差別可謂天壤之別。

動脈脈象,就是指脈搏跳動,在手指下滑動如珠子般,尤其是在關脈部位,不像滑脈那樣全身都滑利流暢。動脈象是陰陽相搏的徵兆,陽氣動則出汗,陰氣動則發熱,這指的是人迎部位的脈象。不過,也有陰虛發熱導致尺脈跳動,以及陽虛自汗導致寸脈跳動的現象。所謂「虛則動」,邪氣所到之處,氣血必然虛弱。金匱要略中記載:「脈動而弱,動則為驚,弱則為悸。」這是因為虛弱導致旺盛的陽氣乘虛而入。只有傷寒病症,表現為大浮數動滑的脈象,才代表著邪熱相搏,並非虛勞體痛、便溺崩淋等脈象動的原因。而婦人的尺脈跳動明顯,則代表懷孕。經書上說:「陰搏陽別,謂之有子。」又說:「婦人手少陰脈動甚者,妊子也。」因為腎臟藏精,心臟主血,所以這兩個部位的脈象跳動,都是懷孕的徵兆。分辨的方法就是觀察這兩個部位的脈象。

昔人皆以左大順男。右大順女為言。然妊娠之脈。往往有素稟一手偏大偏小者。莫若以寸動為男。尺動為女。最為有據。

【伏】伏脈者。隱於筋下。輕取不得。重按澀難。委曲求之。附著於骨。而有三部皆伏。一部獨伏之異。不似短脈之尺寸短縮。而中部顯然。沉脈之三部皆沉。而按之即得也。伏脈之病。最為叵測。長沙有趺陽脈不出。脾不上下。身冷膚硬。少陰脈不至。令身不仁。此為屍厥等例。

詳伏為陰陽潛伏之候。有邪伏幽隱而脈伏不出者。雖與短脈之象有別。而氣血澀滯之義則一。故關格吐逆。不得小便之脈。非偏大倍常。即偏小隱伏。越人所謂上部有脈。下部無脈是也。凡氣鬱血結久痛。及疝瘕留飲。水氣宿食。霍亂吐利等脈。每多沉伏。皆經脈阻滯。營衛不通之故。

白話文:

古人普遍認為左手脈搏有力代表懷男,右手脈搏有力代表懷女。但實際上,孕婦的脈象常有天生一隻手脈搏偏強偏弱的情況。因此,最好的判斷方法是,以寸脈(手腕內側)跳動代表懷男,尺脈(手腕外側)跳動代表懷女,這才更有依據。

伏脈指的是脈象隱藏在筋腱之下,輕輕按觸不到,必須重按才勉強觸摸得到,而且觸摸起來澀滯難以辨別,必須仔細尋找,才發現它附著在骨頭上。伏脈有全身三部脈象都伏,或只有一部脈象伏的不同表現,不像短脈那樣明顯的縮短,也不像沉脈那樣按壓就能觸摸到。伏脈的病症最難預測。比如長沙地區有人趺陽脈(足背部的脈象)消失,脾臟功能失調,身體冰冷、皮膚僵硬,少陰脈(小指側脈象)也不到達,導致身體麻木無知覺,這些都是屍厥(類似昏迷)的症狀。

詳細來說,伏脈是陰陽潛伏的徵兆。有邪氣潛伏在身體深處,脈象就隱藏不顯,雖然和短脈的表現不同,但氣血瘀滯的道理是一樣的。所以,關格(喉嚨阻塞)、吐逆、小便不通的脈象,不是脈搏偏大超過常規,就是偏小隱藏起來,就像越人(古代的醫家)說的“上部有脈,下部無脈”一樣。凡是氣鬱血結久痛,或是疝氣、瘕積(腹內腫塊)、留飲(水濕停滯)、水氣、宿食、霍亂吐瀉等病症的脈象,大多沉伏,都是經脈阻塞、營衛不通造成的。

所以妊娠惡阻。常有伏匿之脈。此又脈證之變耳。在傷寒失於表散。邪氣不得發越。而六脈俱伏者。急宜發汗。而脈自復。劉元賓曰。伏脈不可發汗。謂其非表脈也。而潔古又言。當以麻黃附子細辛湯發之。臨病適宜。各有權度。不可執一。若六七日煩擾不寧。邪正交併而脈伏者。

又為戰汗之兆。如久旱將雨。六合陰晦。雨過庶物皆蘇也。不可以伏為陰脈。誤投辛熱。頃刻崑崙飛焰矣。

【細】細脈者。往來如發。而指下顯然。不似微脈之微弱模糊也。細為陽氣衰弱之候。傷寒以尺寸俱沉細。為太陰受病。太陰職司敷化之權。今為熱邪所傳。營行之氣。不能條暢百脈。所以尺寸皆沉細。不獨太陰為然。即少陰之脈。亦多沉細。故仲景有少陰病脈沉細數。不可發汗之禁。

白話文:

因此懷孕時出現噁心嘔吐,常伴隨著脈象沉伏的現象。這其實是脈象變化的一種表現。在傷寒病初期,如果沒有及時疏散表邪,邪氣無法發散,導致六脈皆沉伏,就應該立即發汗,讓脈象恢復正常。劉元賓認為,沉伏的脈象不適合發汗,因為它不是表脈。但潔古又說,應該用麻黃附子細辛湯來發汗。臨症時要根據具體情況靈活應對,不能墨守成規。如果出現了六七天煩躁不安,邪氣正氣相爭,脈象仍然沉伏,這很可能是戰汗的徵兆,就像久旱將雨,六合陰晦,雨過之後萬物復甦一樣。不能因為脈象沉伏就誤認為是陰脈,盲目使用辛熱藥物,否則就像瞬間點燃了崑崙山上的火焰一樣危險。

細脈是指脈象細小,來去如發,但手指下能明顯感覺到,不像微脈那樣微弱模糊。細脈是陽氣衰弱的徵兆。傷寒病中,如果寸關尺三脈皆沉細,就屬於太陰受病。太陰主司化生之氣,如今被熱邪侵襲,營氣不能流通百脈,所以寸關尺三脈皆沉細。不只是太陰如此,少陰的脈象也常沉細。所以仲景在《傷寒論》中提到,少陰病脈沉細數,不可發汗。

此皆外陰內陽。非若嚴冬卒中暴寒。盛夏暑風卒倒。內外皆陰之比。內經細脈諸條。如細則少氣。脈來細而附骨者積也。尺寒脈細。謂之後泄。頭痛脈細而緩為中濕。種種皆陰邪之證驗。所以胃虛少食。冷涎泛逆。便泄腹痛。濕痹腳軟。自汗失精。皆有細脈。但以兼浮兼沉。

在尺在寸。分別而為裁決。如平人脈來細弱。皆憂思過度。內戕真元所致。若形盛脈細。少氣不足以息。及病熱脈細。神昏不能自持。皆脈不應病之候。不可以尋常虛細論也。

【疾】疾脈者。呼吸之間。脈七八至。雖急疾而不實大。不似洪脈之既大且數。卻無躁疾之形也。疾脈有陰陽寒熱真假之異。如疾而按之益堅。乃亢陽無制。真陰垂絕之候。若疾而按之不鼓。又為陰邪暴虐。虛陽發露之徵。嘗攻先輩治按。有傷寒面赤目赤。煩渴引飲而不能咽。

白話文:

這些都是外陰內陽的表現,不像嚴冬突然中風,暴寒侵襲,或是盛夏酷暑,熱風吹倒,內外皆屬陰邪。 《內經》中關於細脈的論述很多,比如脈細則氣少,脈來細而貼近骨頭,是積聚之症。尺脈寒而細,是後泄之兆。頭痛時脈細而緩,則是中濕的表現。 這些都是陰邪侵犯的徵兆。所以胃虛少食、冷涎泛上、大便稀溏、腹痛、濕痺腳軟、自汗、遺精,這些病症都可能伴隨細脈。 我們需要根據脈象浮沉,以及在尺脈或寸脈的部位,才能做出精準的判斷。

第二段

在尺在寸。分別而為裁決。如平人脈來細弱。皆憂思過度。內戕真元所致。若形盛脈細。少氣不足以息。及病熱脈細。神昏不能自持。皆脈不應病之候。不可以尋常虛細論也。

根據脈象在尺脈或寸脈的部位,分別做出判斷。 比如普通人脈細弱,多半是憂思過度,損傷了精氣。 但如果體型健壯,脈細而氣少不足以呼吸,或者病熱時脈細而神志昏迷,都不能用一般的虛細脈來解釋,這都是脈象不符病情的情況。

第三段

【疾】疾脈者。呼吸之間。脈七八至。雖急疾而不實大。不似洪脈之既大且數。卻無躁疾之形也。疾脈有陰陽寒熱真假之異。如疾而按之益堅。乃亢陽無制。真陰垂絕之候。若疾而按之不鼓。又為陰邪暴虐。虛陽發露之徵。嘗攻先輩治按。有傷寒面赤目赤。煩渴引飲而不能咽。

疾脈是指在一次呼吸的時間內,脈搏跳動七、八次。這種脈象雖然急促,但並不飽滿,不像洪脈那樣又快又大,也沒有躁動不安的表現。 疾脈也分陰陽寒熱真假,比如疾脈但按壓時更硬,是陽氣亢盛,陰氣衰竭的徵兆。 如果疾脈按壓時不鼓起,則是陰邪肆虐,虛陽外露的表現。 我曾經向前輩醫生請教,他說有傷寒病人,面色發紅、眼睛發紅、口渴想喝水卻吞不下,就是這種疾脈的表現。

東垣以姜附人參汗之而愈。又傷寒蓄熱內盛。陽厥極深。脈疾至七八至以上。人皆誤認陰毒。守真以黃連解毒治之而安。斯皆證治之明驗也。凡溫病大熱躁渴。初時脈小。至五六日後。脈來躁疾。大觀發赤者死。謂其陰絕也。躁疾皆為火象。內經有云。其有躁者在手。言手少陰厥陰二經。

俱屬於火也。陰毒身如被杖。六脈沉細而疾。灸之不溫者死。謂其陽絕也。然亦有熱毒入於陰分而為陰毒者、脈必疾盛有力。不似陰寒之毒。雖疾而弦細乏力也。虛勞喘促聲嘶。脈來數疾無倫。名曰行屍。金匱謂之厥陽獨行。此真陰竭於下。孤陽亢於上也。惟疾而不躁。按之稍緩。

白話文:

東垣用生薑和附子配人参發汗治療病人,病就好了。又比如伤寒患者体内积蓄热邪,阳气衰竭得很厉害,脉搏跳动很快,每分钟七八次以上,大家都误认为是阴毒,守真用黄连解毒治疗,病人就康复了。这些都是辨证施治的明证。

凡是温病患者,起初发病时热度很高,口干舌燥,脉搏细小,到了五六天后,脉搏变得躁动而快速,并且眼白发红的人,都会死亡,这是因为阴气已经耗尽了。躁动快速的脉搏都是火邪的表现,内经中记载:“躁者在手”,意思是手少阴和手厥阴两条经脉,都属于火。

阴毒的表现是身体好像被棍子打过一样,六脉沉细而快速,用艾灸也不感到温暖的人,就会死亡,这是阳气已经耗尽的征兆。不过也有热毒侵入阴分而导致阴毒的,这种情况下脉搏一定会又快又强有力,不像阴寒之毒那样虽然快但弦细乏力。

虚劳患者呼吸急促,声音嘶哑,脉搏数快无规律,称为行尸。金匮要略中称之为厥阳独行,这是真阴耗竭于下,孤阳亢盛于上的表现。这种脉象虽然快,但并不躁动,按压的时候稍微有些迟缓。

方為熱證之正脈。脈法所謂疾而洪大苦煩滿。疾而沉細腹中痛。疾而不大不小。雖困可治。其有大小者。難治也。至若脈至如喘。脈至如數。得之暴厥暴驚者。待其氣復自平。迨夫脈至浮合。浮合如數。一息十至以上。較之六數七疾八極更甚。得非虛陽外騖之兆乎。

【牢】牢脈者。弦大而長。舉之減小。按之實強。如弦縷之狀。不似實脈之滑實流利。伏脈之匿伏澀難。革脈之按之中空也。叔微云。牢則病氣牢固。在虛證絕無此脈。惟濕痙拘急。寒疝暴逆。堅積內伏。乃有是脈。歷考諸方,不出辛熱開結。甘溫助陽之治。庶有克敵之功。

雖然。固壘在前。攻守非細。設更加之以食填中土。大氣不得流轉。變故在於須臾。可不為之密察乎。若以牢為內實。不問所以。而妄行迅掃。能無實實虛虛之咎哉。大抵牢為堅積內著。胃氣竭絕。故諸家以為危殆之象云。

白話文:

熱症的正常脈象,脈法中描述為脈搏快速而洪大,伴隨着苦悶煩躁、胸腹滿脹。快速而沉細,伴隨着腹痛。快速但大小不一,雖然虛弱但可以治療。如果脈搏大小不均勻,則難以治療。至於脈搏如喘息般急促,或如數珠般跳動,並且突然昏厥或驚恐,就需要等待其氣息恢復自行平靜。

如果脈搏浮在表面,而且脈搏跳動如同數珠般,每分鐘跳動十次以上,甚至比六數、七疾、八極更為嚴重,這是否是虛陽外泄的徵兆呢?

牢脈,指的是脈象弦大而長,用力按壓時會略微縮小,按壓時感覺堅實有力,如同弦線般,不像實脈的滑實流利,也不似伏脈的隱伏澀滯,更不像革脈的按壓後感覺空虛。叔微說,牢脈代表病氣牢固,虛症中絕不會出現這種脈象。只有濕邪痙攣拘緊、寒疝暴發逆行、堅硬積聚內伏,才會出現這種脈象。歷覽各家醫方,治療牢脈的方法都離不開辛熱開結、甘溫助陽。希望能以此克服病症。

然而,病症如固壘般堅守,攻守之間非同小可。如果再用食物填塞脾胃,使氣血無法流通,變故隨時可能發生,不可不細心觀察。如果將牢脈誤認為內實,不問緣由就貿然使用攻伐之法,難免會出現虛虛實實的錯誤。總之,牢脈代表堅硬積聚內著,胃氣耗竭,所以許多醫家認為這是危殆的徵兆。

【革】革脈者。弦大而數。浮取強直。重按中空。如鼓皮之狀。不似緊脈之往來勁急。弦脈之按之不移。牢脈之按之益堅也。攖寧生曰。革乃變革之象。雖失常度。而按之中空。未為真臟。故仲景厥陰例中。有下利腸鳴脈浮革者。主以當歸四逆湯。得非風行木末。擾動根株之候乎。

又云。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亡血失精。金匱半產漏下。主以旋覆花湯。得非血室傷憊。中有瘀結未盡之治乎。其男子亡血失精。獨無主治。云岐補以十全大補。得非極勞傷精。填補其空之謂乎。是以長沙直以寒虛相搏例之。惟其寒。故柔和之氣失焉。惟其虛。故中空之象見焉。

白話文:

革脈

是指脈象弦大而數,浮取時感覺強直,重按則感覺空虛,如同鼓皮的狀態。它不像緊脈那樣往來勁急,也不像弦脈那樣按之不移,更不像牢脈那樣按之益堅。

攖寧生說:「革脈如同變革的象徵,雖然失常,但按之空虛,還不至於傷及臟腑。」因此,仲景在厥陰例中提到,下利腸鳴,脈浮革者,可用當歸四逆湯治療。這可能是因為風邪侵襲木末,擾動根株所致。

另外,革脈在婦女身上則表現為半產漏下,在男子身上則表現為亡血失精。金匱要略中提到半產漏下,可用旋覆花湯治療。這可能是因為血室受傷虛弱,其中有瘀血未盡所致。至於男子亡血失精,書中沒有明確的治療方法。岐黃補以十全大補湯,可能是因為極度勞損傷精,需要填補其空虛所致。

因此,長沙醫學將革脈歸類於寒虛相搏的範疇。由於寒邪的影響,導致柔和之氣失調;由於虛弱的原因,所以才會出現中空的象徵。

豈以革浮屬表。不顧腎氣之內憊乎。

【促】促脈者。往來數疾中忽一止復來。不似結脈之遲緩。中有止歇也。促為陽邪內陷之象。經云。寸口脈中手上擊者。曰肩背痛。觀上擊二字。則脈來搏指。熱盛於經之義。朗然心目矣。而仲景太陽例。有下之後脈促胸滿者。有下之利遂不止而脈促者。有下之脈促不結胸者。

有脈促手足厥冷者。上四條。一為表邪未盡。一為併入陽明。一為邪去欲解。一為傳次厥陰。總以促為陽盛。里不服邪之明驗。雖證見厥逆。只宜用灸以通陽。不宜四逆以回陽。明非虛寒之理。具見言外。所以溫熱發斑。瘀血發狂。及痰食凝滯。暴怒氣逆。皆令脈促。設中虛無凝。

白話文:

豈以革浮屬表,不顧腎氣之內憊乎。

怎麼能只顧著表面的風寒表症,而忽略了腎氣的內在虛弱呢?

【促】促脈者。往來數疾中忽一止復來。不似結脈之遲緩。中有止歇也。促為陽邪內陷之象。經雲。寸口脈中手上擊者。曰肩背痛。觀上擊二字。則脈來搏指。熱盛於經之義。朗然心目矣。而仲景太陽例。有下之後脈促胸滿者。有下之利遂不止而脈促者。有下之脈促不結胸者。

促脈是指脈搏來得快,但在快速的跳動中,會突然停頓一下,然後再繼續跳動,不像結脈那樣緩慢而持續。促脈是陽邪內陷的表現。經書上說,寸口脈搏在手腕上跳動得很強,像在敲擊一樣,這是肩背疼痛的徵兆。從“上擊”兩個字可以看出,脈搏來得強勁有力,擊打著手指,說明熱邪盛於經絡。而張仲景《傷寒論》中太陽病篇中記載了以下幾種情況:

  • 下利後,脈搏促,胸部滿悶。
  • 下利不止,脈搏促。
  • 下利後,脈搏促,但沒有胸滿。

有脈促手足厥冷者。上四條。一為表邪未盡。一為併入陽明。一為邪去欲解。一為傳次厥陰。總以促為陽盛。裏不服邪之明驗。雖證見厥逆。只宜用灸以通陽。不宜四逆以回陽。明非虛寒之理。具見言外。所以溫熱發斑。瘀血發狂。及痰食凝滯。暴怒氣逆。皆令脈促。設中虛無凝。

還有一種情況是,脈搏促,手腳冰冷。以上四種情況,分別代表著:

  1. 表面的風寒邪氣尚未完全清除。
  2. 邪氣已經侵入陽明經。
  3. 邪氣消退,疾病將要痊癒。
  4. 邪氣傳到厥陰經。

總而言之,促脈是陽氣盛,陰氣不足,身體內部抵抗不了邪氣的表現。雖然出現了手腳冰冷等虛寒症狀,但只適合用艾灸來溫通陽氣,不適合用四逆湯來回陽,因為根本就不是虛寒之症,這點可以從上面的描述中看出來。

所以,像溫熱發斑、瘀血發狂、痰食凝滯、暴怒氣逆等等,這些病症都會導致脈搏促。如果身體內部虛弱,沒有凝聚的陽氣,也會出現促脈。

解釋:

這段文字主要討論了促脈的症狀以及它所代表的病因。作者認為,促脈並不是簡單的虛寒之症,而是陽氣盛而裏虛,內部抵抗不了邪氣的表現。因此,治療促脈時,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不能一味地使用回陽的藥物。

必無歇止之脈也。

【結】結脈者。指下遲緩中。頻見歇止。而少頃復來。不似代脈之動止不能自還也。結為陰邪固結之象。越人云。結甚則積甚。結微則氣微。言結而少力。為正氣本衰。雖有積聚。脈結亦不甚也。而仲景有傷寒汗下不解。脈結代。心動悸者。有太陽病身黃。脈沉結。少腹硬滿,小便不利。

為無血者。一為津衰邪結。一為熱結膀胱。皆虛中挾邪之候。凡寒飲死血。吐利腹痛。癲癇蟲積等氣鬱不調之病。多有結脈。暴見即宜辛溫扶正。略兼散結開痰。脈結自退。嘗見二三十至內有一至接續不上。每次皆然。而指下虛微。不似結促之狀。此元氣驟脫之故。峻用溫補自復。

白話文:

意思

脈象一定不會完全停止。

意思

結脈是指手指按下去感覺脈象緩慢,時常出現停頓,但很快又會恢復跳動,不同於代脈的完全停止。結脈代表著體內有陰邪積聚的現象。古人說,結脈越明顯,積聚的東西就越多;結脈微弱,氣血就虛弱。結脈也代表著正氣衰退,即使有積聚,脈象也不嚴重。傷寒病症中,如果患者發汗後症狀未解,脈象呈現結脈和代脈,心臟跳動不安,或者患者患有太陽病,身體發黃,脈象沉而結,小腹脹滿,小便不順暢,這些情況都屬於無血癥。無血癥可以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體液不足,陰邪積聚;另一種是熱邪停留在膀胱,導致膀胱不通。這些情況都是正氣虛弱,夾雜著邪氣的表現。一般來說,寒飲、瘀血、吐瀉腹痛、癲癇、蟲積等氣機鬱結不調的疾病,都容易出現結脈。一旦出現結脈,就應該使用辛溫藥物來扶正驅邪,同時兼顧散結化痰,這樣結脈就會自行退去。

意思

無血癥可以分為兩種:一是體液不足,陰邪積聚;二是熱邪停留在膀胱。這些情況都是虛弱體內夾雜著邪氣的表現。一般來說,寒飲、瘀血、吐瀉腹痛、癲癇、蟲積等氣機鬱結不調的疾病,都容易出現結脈。如果突然出現結脈,應該使用辛溫藥物來扶正驅邪,同時兼顧散結化痰,這樣結脈就會自行退去。我曾見過一些病人,脈象在二十至三十次跳動中,有一次接不上,每次都這樣,而且手指按下去感覺脈象虛弱,不像結脈那種停頓的狀態。這是元氣驟然衰退的表現,應該使用溫補藥物來治療,這樣就能恢復健康。

如補益不應。終見危殆。若久病見此。尤非合脈。夫脈之歇止不常。須詳指下有力無力。結之頻與不頻。若十餘至或二三十至一歇。而縱指續續。重按頻見。前後至數不齊者。皆經脈窒礙。陰陽偏阻所致。蓋陽盛則促。陰盛則結。所以仲景皆為病脈。

【代】代脈者。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名曰代陰。不似促結之雖見歇止。而復來有力也。代為元氣不續之象。經云。代則氣衰。在病後見之。未為死候。若氣血驟損。元神不續。或七情太過。或顛仆重傷。或風家痛家。脈見止代。只為病脈。傷寒家有心悸脈代者。

腹痛心疼。有結澀止代不勻者。凡有痛之脈止歇。乃氣血阻滯而然。不可以為準則也。若不因病而脈見止代。是一臟無氣。他臟代之。真危亡之兆也。即因病脈代。亦須至數不勻者。猶或可生。若不滿數至一代。每次皆如數而止。此必難治。經謂五十動不一代者。以為常也。

白話文:

如果補益身體的方法不適合,最終就會出現危險的狀態。如果病人已經生病很久,出現這樣的脈象,就更不符合脈象規律了。脈象的停歇不一定固定,需要仔細觀察手指下的力量,脈象的結緊頻率和不頻率。如果十多次或二十三十次跳動後就停一次,而手指持續地感受到脈搏,重按時更常感受到脈搏,前後跳動次數不一致,這些都是經脈阻塞、陰陽失調造成的。這是因為陽氣旺盛則跳動快,陰氣旺盛則跳動結實,所以仲景將這種脈象歸為病脈。

代脈是指脈搏跳動後突然停止,不能自然恢復,然後又繼續跳動。這種脈象稱為代陰,不像促結脈雖然會出現停歇,但恢復後仍然有力。代脈代表元氣不足的徵兆。經書上說,出現代脈就代表氣衰。如果病後出現這種脈象,還不代表死亡。但如果氣血突然損失,元神無法維持,或者七情過度,或者跌倒重傷,或者風寒濕邪入侵,出現脈象停止代脈,這就屬於病脈了。傷寒病患者出現心悸脈代,

腹痛心痛,脈象結澀停止代脈不均勻,凡是有疼痛的脈象停歇,都是氣血阻滯造成的,不能以此作為標準。如果沒有生病就出現脈象停歇代脈,說明某個臟器已經沒有氣了,其他臟器在代替它運作,這是真正的死亡徵兆。即使是因為生病而出現脈象代脈,也需要跳動次數不均勻,纔有可能活下來。如果跳動次數沒有達到一定次數就停止一次,每次都按次數停止,這樣就很難治療。經書上說,五十次跳動不出現一次代脈,纔算正常。

以知五臟之期。予之短期者。乍疏乍數也。又云。數動一代者。病在陽之脈也。此則陽氣竭盡無餘之脈耳。所以或如雀啄。或如屋漏。或如弦絕。皆真代脈。見之生理絕矣。惟妊娠惡阻。嘔逆最劇者。恆見代脈。谷入既少。氣血盡並於胎息。是以脈氣不能接續。然在二三月時有之。

若至四月。胎已成形。當無歇止之脈矣。

【散】散脈者。舉之浮散。按之則無。去來不明。漫無根蒂。不似虛脈之重按雖虛。而不至於散漫也。散為元氣離散之象。故傷寒咳逆上氣。其脈散者死。謂其形損故也。可知散脈為必死之候。然形象不一。或如吹毛。或如散葉。或如懸雍。或如羹上肥。或如火薪然。皆真散脈。

白話文:

想要了解五臟的病況,可以觀察脈象的變化。短時間內,脈搏忽而疏緩,忽而急促,這是陽氣衰竭的徵兆。又說,脈搏數動,像是代脈一樣跳動的,說明病症出現在陽氣的經脈上。這表示陽氣已經消耗殆盡,脈象虛弱無力。因此,脈搏可能會像小鳥啄食一樣輕微,或像屋頂漏水一樣滴答,或像琴絃斷裂一樣斷斷續續,這些都是真代脈,一旦出現,就預示著生命垂危。只有懷孕期間的妊娠惡阻,嘔吐非常嚴重的情況,才會經常出現代脈。因為孕婦飲食不多,氣血都供給胎兒,導致脈氣無法接續,在懷孕初期二三月時,這種情況會出現。

若至四月。胎已成形。當無歇止之脈矣。

如果到了懷孕四個月,胎兒已經成形,就不應該再出現斷斷續續的代脈了。

【散】散脈者。舉之浮散。按之則無。去來不明。漫無根蒂。不似虛脈之重按雖虛。而不至於散漫也。散為元氣離散之象。故傷寒咳逆上氣。其脈散者死。謂其形損故也。可知散脈為必死之候。然形象不一。或如吹毛。或如散葉。或如懸雍。或如羹上肥。或如火薪然。皆真散脈。

散脈是一種脈象,摸上去浮散無力,按下去卻摸不到,脈搏忽隱忽現,沒有根基,不像虛脈那樣,雖然按下去虛弱,但並不會散漫無序。散脈代表元氣散失的現象,所以傷寒病患者出現咳嗽逆氣上衝,如果脈象散散的,就預示著死亡。因為他們的形體已經損壞了。可以知道散脈是必死的徵兆,但散脈的表現形式不一,有的像吹散的毛髮,有的像飄落的樹葉,有的像懸掛的絲線,有的像湯上的浮油,有的像燃燒的柴薪,這些都是真散脈。

見之必死。非虛大之比。經曰。代散則死。若病後大邪去。而熱退身安。泄利止而漿粥入胃。或有可生者。又不當一概論也。古人以代散為必死者。蓋散為腎敗之應。代為脾絕之兆。腎脈本沉。而散脈按之不可得見。是先天資始之根本絕也。脾脈主信。而代脈去來必愆其期。

是後天資生之根本絕也。故二脈獨見。均為危亡之候。而二脈交見。尤為必死之徵。

【清】清脈者。輕清緩滑。流利有神。似小弱而非微細之形。不似虛脈之不勝尋按。微脈之軟弱依稀。緩脈之阿阿遲縱。弱脈之沉細軟弱也。清為氣血平調之候。經云。受氣者清。平人脈清虛和緩。生無險阻之虞。如左手清虛和緩。定主清貴仁慈。若清虛流利者。有剛決權變也。

白話文:

見到某種脈象,必死無疑,這可不是虛誇之談。古籍中記載,出現「代散脈」就會死亡。然而,若病人病後邪氣已除,發熱退去,身體安穩,腹瀉停止,可以進食稀粥,也可能存活,不應一概而論。

古人認為見到「代散脈」就必死,因為「散脈」代表腎臟衰敗的徵兆,「代脈」則代表脾臟機能衰竭的徵兆。腎脈本應沉潛,而「散脈」摸起來卻摸不到,這表示先天之根本已經斷絕。脾脈掌管人的誠信,而「代脈」出現的時間總是延遲,這意味著後天之根本也已斷絕。

所以,這兩種脈象單獨出現,都屬於危急的徵兆,而兩種脈象同時出現,就更代表著必死的預兆。

【清脈】

清脈的表現是脈搏輕輕柔柔,滑利而有精神,看似稍微弱小,但並非十分微細,不同於虛脈摸不到、微脈軟弱無力、緩脈遲緩、弱脈細小無力。清脈代表氣血調和的狀態。古籍記載,人體接受天地精氣就會出現清脈。正常人的脈象清虛和緩,一生不會有險阻。如果左手的脈象清虛和緩,此人一定品行高尚,仁慈善良。若清脈流利,此人性格剛毅果斷,善於應變。

清虛中有一種弦小堅實。其人必機械峻刻。右手脈清虛和緩。定然富厚安閒。若清虛流利。則富而好禮。清虛中有種枯澀少神。其人雖豐。目下必不適意。寸口清虛。洵為名裔。又主聰慧。尺脈清虛。端獲良嗣。亦為壽徵。若寸關俱清。而尺中蹇澀。或偏小偏大。皆主晚景不豐。

及艱子嗣。似清虛而按之滑盛者。此清中帶濁。外廉內貪之應也。若有病而脈清楚。雖劇無害。清虛少神。即宜溫補以助真元。若其人脈素清虛。雖有客邪壯熱。脈亦不能鼓盛。不可以為證實脈虛。而失於攻發也。

【濁】濁脈者。重濁洪盛。騰湧滿指。浮沉滑實有力。不似洪脈之按之軟闊。實脈之舉之減小。滑脈之往來流利。緊脈之轉索無常也。濁為稟賦昏濁之象。經云。受谷者濁。平人脈重濁洪盛。垂老不得安閒。如左手重濁。定屬汙下。右手重濁。可卜庸愚。寸口重濁。家世卑微。

白話文:

清虛脈中有一種細小而堅實的脈象,這種人個性必定嚴謹刻板。右手脈清虛和緩,此人定然富有安逸。如果清虛脈流利,則此人富有且樂善好施。清虛脈中如果帶有枯澀少神的感覺,雖然此人外表富裕,但內心必定不快樂。寸口脈清虛,此人必定出身名門望族,而且聰慧過人。尺脈清虛,此人定能獲得優良的後代,也是長壽的徵兆。如果寸關脈都清虛,而尺脈卻蹇澀或偏小偏大,則此人晚景必定不豐裕,而且難得子嗣。

如果脈象看似清虛,但按壓起來卻滑盛,這是清中帶濁的脈象,代表此人外廉內貪。如果有病但脈象清楚,即使病況嚴重也不會有大礙。如果清虛脈少神,就應該溫補以增強元氣。如果此人平時脈象就清虛,即使有外邪入侵導致發熱,脈象也不會變得強盛。這種情況不能以脈象強盛來判斷病情,以免錯失治療良機。

濁脈指的是脈象沉重濁滯、洪大強盛,脈動如同波浪般湧滿手指,浮沉滑實有力,不像洪脈按之軟闊、實脈舉之減小、滑脈往來流利、緊脈轉索無常。濁脈代表著先天稟賦昏濁的象徵。經書中說:「受谷者濁。」普通人脈象沉重濁滯、洪大強盛,到了晚年就難得安逸。如果左手脈象沉重濁滯,此人必定出身低微;如果右手脈象沉重濁滯,此人必定庸愚。寸口脈重濁,此人家族背景必定卑微。

尺脈重濁。子姓鹵莽。若重濁中有種滑利之象。家道富饒。濁而兼得蹇澀之狀。或偏盛偏衰。不享安康。又主夭枉。似重濁而按之和緩。此濁中兼清。外圓內方之應也。大約力役勞勩之人。動徹勞其筋骨。脈之重濁。勢所必然。至於市井之徒。拱手曳裾。脈之重濁者。此非天性使然歟。

若平素不甚重濁。因病鼓盛者。急宜攻發以開泄其邪。若平昔重濁。因病而得蹇澀之脈。此氣血凝滯。痰涎膠固之兆。不當以平時澀濁論也。

白話文:

脈搏沉重而濁,表示此人性格魯莽。若脈象沉重濁膩中帶有滑利,則家道富裕。若脈象沉重濁膩又伴隨阻塞澀滯,或過於強勁或過於衰弱,則難享安康,甚至可能早夭。若脈象看似沉重濁膩,但按壓時卻和緩,則表示濁中帶清,外圓內方。一般而言,勞動辛苦的人,長期勞損筋骨,脈象沉重濁膩是正常的。但若平常不勞作的市井之人,脈象也沉重濁膩,這就不是天性使然。

若平時脈象不沉重濁膩,因病而變得強盛,則應及時攻邪開泄。若平時脈象沉重濁膩,因病而變得阻塞澀滯,則表示氣血凝滯,痰涎膠固,不能以平常的澀濁脈象來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