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宗三昧》~ 師傳三十二則
師傳三十二則
1. 師傳三十二則
或問診切之法。何者為宗。答曰。診切之法。心空為宗。得其旨。言下可了。不得其旨。雖遍讀五車。轉增障礙。只如日月。豈不淨耶。而盲者不見。是盲者過。非日月咎。客云。若爾則古人歷陳某脈某病。鑿鑿諸例。將有適於用乎。無適於用乎。答曰。大似向泥人祈禱。有時靈應。
有時不靈應。客云。法法紕繆。安得滌除玄覽。參五色之診乎。答曰。除卻胸中落索。空空地向己靈上究去。了得浮脈之義。便了得沉脈之義。觸類旁通。諸脈皆了無余蘊矣。夫脈學者。大醫王之心印。非大智慧。大辨才。難以語此。吾嘗疾首生民。不聞炎黃之垂誨。永違仲景之至言。
逮後唐處士千金方。直接長沙一脈。又以立法險峻。不易躋攀。乃致造詣日卑。風斯日下。今我不惜廣長。開陳聖教。為眾生運無盡燈。譬諸一燈燃百千燈。冥者皆明。明終無盡。庶不沒宿昔先師垂誨。吾當逐一為汝陳之。
【浮】浮脈者。下指即顯浮象。按之稍減而不空。舉之泛泛而流利。不似虛脈之按之不振。芤脈之尋之中空。濡脈之綿軟無力也。浮為經絡肌表之應。良由邪襲三陽經中。鼓搏脈氣於外。所以應指浮滿。在暴病得之。皆為合脈。然必人迎浮盛。乃為確候。若氣口反盛。又為痰氣逆滿之徵。
否則其人平素右手偏旺之故。有始病不浮。病久而脈反浮者。此中氣虧乏。不能內守。反見虛痞之兆。若浮而按之漸衰。不能無假象發見之虞。傷寒以尺寸俱浮。為太陽受病。故凡浮脈主病。皆屬於表。但須指下有力。即屬有餘客邪。其太陽本經風寒營衛之辨。全以浮緩浮緊分別而為處治。
其有寸關俱浮。尺中遲弱者。南陽謂之陽浮陰弱。營氣不足。血少之故。見太陽一經。咸以浮為本脈。一部。不逮。虛實懸殊。亦有六脈浮遲。而表熱裡寒。下利清穀者。雖始病有熱。可驗太陽。其治與少陰之虛陽發露不異。又有下後仍浮。或兼促兼弦兼緊兼數之類。總由表邪未盡。
乃有結胸咽痛。脅急頭疼之變端。詳結胸臟結及痞之證。皆為下早。表邪內陷所致。究其脈雖變異。必有一部見浮。死生虛實之機。在關上沉細緊小之甚與不甚耳。惟陽明腑熱攻脾。脈雖浮大。心下反硬者。急需下之。所謂從證不從脈也。其在三陰。都無浮脈。惟陰盡復陽。
厥愈足溫而脈浮者。皆為愈證。故太陰例有手足溫。身體重而脈浮者。少陰例有陽微陰浮者。厥陰例有脈浮為欲愈。不浮為未愈者。須知陽病浮遲兼見里證。合從陰治。陰病脈浮。證顯陽回。合從陽治。幾微消息。當不越於聖度也。近世陶尚文浮中沉三法。舉世共推。雖卓立己見。
究其所云。不論脈之浮沉遲數。但以按之無力。重按全無者。便是陰證。曷知按之無力者。乃虛散之脈。與浮何預哉。逮夫雜證之脈浮者。皆為風象。如類中風痱之脈浮。喘咳痞滿之脈浮。煩瞑衄血之脈浮。風水皮水之脈浮。消癉便血之脈浮。泄瀉膿血之脈浮。如上種種。或與證相符。
或與證乖互。咸可治療。雖內經有腸澼下白沫。脈沉則生。脈浮則死之例。然風木乘脾之證。初起多有浮脈。可用升散而愈者。當知陰病見陽脈者生。非若沉細虛微之反見狂妄躁渴。難於圖治也。
【沉】沉脈者。輕取不應。重按乃得。舉指減小。更按益力。縱之不即應指。不似實脈之舉指愊愊。伏脈之匿於筋下也;沉為臟腑筋骨之應。蓋緣陽氣式微。不能統運營氣於表。脈顯陰象而沉者。則按久愈微。若陽氣鬱伏。不能浮應衛氣於外。脈反伏匿而沉者。則按久不衰,陰陽寒熱之機。
在乎纖微之辨。傷寒以尺寸俱沉為少陰受病。故於沉脈之中辨別陰陽。為第一關捩。若始病不發熱。無頭痛。而手足厥冷脈沉者。此直中陰經之寒證也。若先曾發熱頭痛。煩擾不寧。至五七日後。而變手足厥冷。躁不得寐而脈沉者。此厥深熱深。陽邪陷陰之熱證也。亦有始本陽邪。
因汗下太過。而脈變沉遲。此熱去寒起之虛證也。有太陽證下早。胸膈痞硬。而關上小細沉緊者。此表邪內陷。陽分之結胸也。若能食自利。乃陽邪下陷。陰分之臟結矣。有少陰病自利清水。口乾腹脹。不大便而脈沉者。此熱邪陷於少陰也。有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
麻黃附子細辛湯溫之。是少陰而兼太陽。即所謂兩感也。此與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身體痛。當溫之。宜四逆湯之法。似是而實不同也。有寸關俱浮。而尺中沉遲者。此陽證夾陰之脈也。若沉而實大數盛。動滑有力。皆為陽邪內伏。沉而遲細微弱。弦澀少力。皆屬陰寒無疑。
有冬時伏邪。發於春夏。煩熱躁渴。而反脈沉。足冷。此少陰無氣。毒邪不能發出陽分。下虛死證也。凡傷寒溫熱。時疫感冒。得汗後脈沉。皆為愈證。非陽病陰脈之比。有內外有熱。而脈沉伏。不數不洪。指下澀小急疾。無論傷寒雜病。發於何時。皆為伏熱。不可以其脈之沉伏。
而誤認陰寒也。至如腸澼自利而脈沉。寒疝積瘕而脈沉。歷節痛痹而脈沉。伏痰留飲而脈沉。石水正水而脈沉。胸腹結痛而脈沉。霍亂嘔吐而脈沉。鬱結氣滯而脈沉。咸為應病之脈。若反浮大虛澀。或雖沉而弦細堅疾。為胃氣告匱。未可輕許以治也。
【遲】遲脈者。呼吸定息。不及四至。而舉按皆遲。不似澀脈之參伍不調。緩脈之去來徐緩也。遲為陽氣不顯。營氣自和之象。故昔人皆以隸之虛寒。而人迎主寒濕外襲。氣口主積冷內滯。又以浮遲為表寒。沉遲為裡寒。遲澀為血病。遲滑為氣病。此論固是。然多有熱邪內結。
寒氣外郁。而見氣口遲滑作脹者。詎可以脈遲概謂之寒。而不究其滑澀之象。虛實之異哉。詳仲景有陽明病脈遲。微惡寒而汗出多者。為表未解。脈遲頭眩腹滿者。不可下。有陽明病脈遲有力。汗出不惡寒。身重喘滿。潮熱便硬。手足濈然汗出者。為外欲解。可攻其里。又太陽病脈浮。
因誤下而變遲。膈內拒痛者為結胸。若此皆熱邪內結之明驗也。當知遲脈雖現表證。亦屬臟氣不充。不能統攝百骸。所以邪氣留連不解。即有腹滿而頭眩脈遲。陽分之患未除。禁不可下。直待里證悉具。然後下之。聖法昭然,豈不詳審慎重乎。遲為陽氣失職。胸中大氣不能敷布之候。
詳遲為在臟一語。可不顧慮臟氣之病乎。
【數】數脈者。呼吸定息六至以上。而應指急數。不似滑脈之往來流利。動脈之厥厥動搖。疾脈之過於急疾也。數為陽盛陰虧。熱邪流薄於經絡之象。所以脈道數盛。火性善動而躁急。故傷寒以煩躁脈數者為傳。脈靜者為不傳。有火無火之分也。即經盡欲解。而脈浮數。按之不芤。
其人不虛。不戰汗出而解。則知數而按之芤者。皆為虛矣。又陽明例云。病人脈數。數為熱。當消穀引食。而反吐者。以發汗。令陽氣微。膈內虛。脈乃數也。數為客熱。不能消穀。胃中虛冷。故吐也。又胃反而寸口脈微數者。為胸中冷。又脈陽緊陰數為欲吐。陽浮陰數亦吐。
胃反脈數。中氣大虛。而見假數之象也。人見脈數。悉以為熱。不知亦有胃虛。及陰盛拒陽者。若數而浮大。按之無力。寸口脈細者。虛也。經曰。脈至而從。按之不鼓。諸陽皆然。病熱而脈數。按之不鼓甚者。乃陰盛拒陽於外而致病。非熱也。形證似寒。按之鼓擊於指下者。
乃陽盛拒陰而生病。非寒也。丹溪云。脈數盛大。按之而澀。外有熱證者。名曰中(平聲)寒。蓋寒留血脈。外證熱而脈亦數也。凡乍病脈數。而按之緩者為邪退。久病脈數。為陰虛之象。瘦人多火。其陰本虛。若形充色澤之人脈數。皆痰濕鬱滯。經絡不暢而蘊熱。其可責之於陰乎。
若無故脈數。必生癰疽。如數實而吐臭痰者為肺癰。數虛而咳涎沫者為肺痿。又歷考數脈諸例。有云數則煩心者。有云滑數心下結熱者。皆包絡火旺而乘君主之位也。有云細數陰虛者。水不制火。真陰虧損也,有云數為在腑者。陽邪干陽。臟氣無預也。有云數則為寒者。少火氣衰。
壯火食氣也,大抵虛勞失血。喘嗽上氣。多有數脈。但以數大軟弱者為陽虛。細小弦數者為陰虛。非若傷寒衄血之脈浮大。為邪伏於經。合用發汗之比。諸凡失血。脈見細小微數無力者為順。脈數有熱。及實大弦勁急疾者為逆。若乍疏乍數。無問何病。皆不治也。
【滑】滑脈者。舉之浮緊。按之滑石。不似實脈之愊愊應指。緊脈之往來勁急。動脈之見於一部。疾脈之過於急疾也。仲景云。翕奄沉。名曰滑。滑者緊之浮名也。言忽浮忽沉。形容流利之狀。無以過之。滑為多血少氣之脈。而昔人又以滑大無力。為內傷元氣。曷知滑脈雖有浮沉之分。
卻無無力之象。蓋血由氣生。若果氣虛。則鼓動之力先微。脈何由而滑耶。惟是氣虛不能統攝陰火。而血熱脈滑者有之。嘗考諸內經。有脈滑曰病風。緩而滑曰熱中。脈浮而滑曰新病。脈盛滑堅者曰病在外。脈弱以滑是為胃氣。滑者陰氣有餘也。則知滑脈之病。無虛寒之理。
他如傷寒溫熱時行等病。總以浮滑而濡者為可治。故先師論脈。首言大浮數動滑為陽。而雜病以人迎浮滑為風痰。緩滑為中風。氣口緩滑為熱中。滑數為宿食。尺中弦滑。為下焦蓄血。又嘔吐而寸口遲滑,為胸中實。下利而關上遲滑。為下未盡。厥逆而脈滑。為里有實。詳此則滑脈之病。
可不言而喻。即經有滑者陰氣有餘一語。是指陰邪搏陽而言。豈以陰氣有餘。多汗身寒之病。便可目為血多。又以滑大之脈。牽合無力。而為內傷元氣乎。平人肢體豐盛。而按之綿軟。六脈軟滑。此痰濕漸漬於中外。終日勞役。不知倦怠。若安息則重著痠疼矣。夫脈之滑而不甚有力者。
皆浮滑緩滑濡滑微滑之類。終非無力之比。滑為血實氣壅之脈。悉屬有餘。婦人身有病而脈和滑者為孕。臨產脈滑疾者曰離經。若滑而急強。辟辟如彈石。謂之腎絕。滑不直手。按之不可得。為大腸氣予不足。以其絕無和緩胃氣。故經予之短期。
【澀】澀脈者。指下澀滯不前。內經謂之參伍不調。叔和喻以輕刀刮竹。通真子譬之如雨沾沙。長沙又以瀉漆之絕。比擬雖殊。其義則一。不似遲脈之指下遲緩。緩脈之脈象紆徐。濡脈之來去綿軟也,良由津血虧少。不能濡潤經絡,所以澀澀不調。故經有脈澀曰痹。寸口諸澀亡血。
澀則心痛。尺熱脈澀為懈㑊。種種皆陰血消亡。陽氣有餘。而為身熱無汗之病。亦有痰食膠固中外。脈道阻滯。而見澀數模糊者。陰受水穀之害也。金匱云。寸口脈浮大。按之反澀。尺中亦微而澀。知有宿食。有發熱頭痛。而見浮澀數盛者。陽中霧露之氣也。霧傷皮腠。濕流關節。
總皆脈澀,但兼浮數沉細之不同也。有傷寒陽明腑實。不大便而脈澀。溫病大熱而脈澀。吐下微喘而脈澀。水腫腹大而脈澀。消癉大渴而脈澀。痰證喘滿而脈澀。病在外而脈澀。婦人懷孕而脈澀。皆證脈相反之候。間有因胎病而脈澀者。然在二三月時有之。若四月胎息成形之後。
必無虛澀之理。平人無故脈澀。為貧窘之兆。尺中蹇澀則艱於嗣。金匱云。男子脈浮弱而澀則無子。精氣清冷。其有脈塞而鼓如省客。左右旁至如交漆。按之不得如頹土。皆乖戾不和。殊異尋常之脈。故素問列之大奇。
【虛】虛脈者。指下虛大而軟。如循雞羽之狀。中取重按。皆弱而少力。久按仍不乏根。不似芤脈之豁然中空。按久漸出,澀脈之軟弱無力。舉指即來。散脈之散漫無根。重按久按。絕不可得也。虛為營血不調之候。叔和以遲大而軟為虛。每見氣虛喘乏。往往有虛大而數者。
且言血虛脈虛。獨不詳仲景脈虛身熱。得之傷暑。東垣氣口脈大而虛者。為內傷於氣。若虛大而時顯一澀。為內傷於血。凡血虛之病。非顯澀弱。則弦細芤遲。如傷暑脈虛為氣虛。弦細芤遲為血虛。虛勞脈極虛芤遲。或尺中微細小者。為亡血失精。男子平人脈虛弱微細者。善盜汗出。
則氣血之分了然矣。慎齋有云。脈洪大而虛者防作瀉。可知虛脈多脾家氣分之病。大則氣虛不斂之故。經云。脈氣上虛尺虛。是謂重虛。病在中。脈虛難治。仲景有脈虛者不可吐。腹滿脈虛復厥者不可下。脈陰陽俱虛。熱不止者死。可見病實脈虛。皆不易治。蓋虛即是毛。毛為肺之平脈。
若極虛而微。如風吹毛之狀。極虛而數。瞥瞥如羹上肥者。皆為肺絕之兆也。惟癲疾之脈虛為可治者。以其神出舍空。可行峻補。若實大為頑痰固結。搜滌不應。所以為難耳。
【實】實脈者。重濁滑盛。相應知參舂。而按之石堅。不似緊脈之迸急不和。滑脈之往來流利。洪脈之來盛去衰也。實為中外壅滿之象。經云。邪氣盛則實。非正氣本充之謂。即此一語。可為實脈之總歸。夫脈既實矣。諒虛證之必無也。證既實矣。諒假象之必無也。但以熱邪亢極而暴絕者有之。
其為病也。實在表則頭痛身熱。實在裡則䐜脹腹滿。大而實者。熱由中發。細而實者。積自內生。在傷寒陽明病。不大便而脈實則宜下。下後脈實大。或暴微欲絕。熱不止者死。厥陰病。下利脈實者。下之死。病脈之逆。從可見矣。蓋實即是石。石為腎之平脈。若石堅太過。
辟辟如彈石狀。為腎絕之兆矣。其消癉鼓脹堅積等病。皆以脈實為可治。若泄而脫血。及新產驟虛。久病虛羸。而得實大之脈。良不易治也。
【弦】弦脈者。端直以長。舉之應指。按之不移。不似緊脈之狀如轉索。革脈之勁如弓弦也。弦為風木主令之脈。故凡病脈弦。皆陽中伏陰之象。虛證誤用寒涼。兩尺脈必變弦。胃虛冷食停滯。氣口多見弦脈。傷寒以尺寸俱弦。為少陽受病。少陽為樞。為陰陽之交界。如弦而兼浮兼細。
為少陽之本脈。弦而兼數兼緩。即有入府傳陰之兩途。若弦而兼之以沉澀微弱。得不謂之陰乎。經言寸口脈弦者。脅下拘急而痛。令人嗇嗇惡寒。又傷寒脈弦細。頭痛發熱者屬少陽。此陽弦頭痛也。痛必見於太陽。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此陰弦腹痛也。痛必見於少腹。
皆少陽部分耳。少陰病欲吐不吐。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者。此胸中實。當吐之。若膈上有寒飲乾嘔者。不可吐。急溫之。詳此。又不當以兼沉兼澀概謂之陰。弦遲為胸中實也。審證合脈。活法在人。貴在心手之靈活耳。歷診諸病之脈。屬邪盛而見弦者。十常二三。屬正虛而見弦者。
十常六七。其於他脈之中。兼見弦象者。尤復不少。在傷寒表邪全盛之時。中有一部見弦。或兼遲兼澀。便是夾陰之候。客邪雖盛。急需溫散。汗下猛劑。咸非所宜。即非時感冒。亦宜體此。至於素有動氣怔忡。寒疝腳氣。種種宿病。而挾外感之邪。於浮緊數大之中。委曲搜求。
弦象必隱於內。多有表邪脈緊。於緊脈之中。按之漸漸減小。縱之不甚鼓指。便當弦脈例治。於浮脈之中。按之斂直。滑脈之中。按之搏指。並當弦脈類看。於沉脈之中。按之引引。澀脈之中。按之切切。皆陰邪內伏。陽氣消沉。不能調和百脈。而顯弦直之狀。良非客邪緊盛之兆。
迨夫傷寒壞病。弦脈居多。虛勞內傷。弦常過半。所以南陽為六殘賊之首推也。他如病瘧寒飲。一切雜病。皆有弦脈。按金匱云。瘧脈自弦。弦數多熱。弦遲多寒。弦小堅者下之瘥。弦遲者可溫之。弦緊者可發汗針灸也。浮大者可吐之。弦數者風發也。以飲食消息主之。飲脈皆弦。
雙弦者寒也。偏弦者飲也。弦數者有寒飲。沉弦者懸飲內痛。他如腹痛鼓脹。胃反胸痹。癥瘕蓄血。中暍傷風。霍亂滯下。中氣鬱結。寒熱痞滿等病。種種皆有弦脈。總由中氣少權。土敗木賊所致。但以弦少弦多。以證胃氣之強弱。弦實弦虛。以證邪氣之虛實。浮弦沉弦。以證表裡之陰陽。
寸弦尺弦。以證病氣之升沉。無論所患何證。兼見何脈。但以和緩有神。不乏胃氣。咸為可治。若弦而勁細。如循刀刃。弦而強直。如新張弓弦。如循長竿。如按橫格。皆但弦無胃氣也。所以虛勞之脈。多寸口數大。尺中弦細搏指者。皆為損脈。盧扁復生奚益哉。
【緩】緩脈者。從容和緩。不疾不徐。似遲而實未為遲。不似濡脈之指下綿軟。虛脈之瞥瞥虛大。微脈之微細而濡。弱脈之細軟無力也。仲景云。陽脈浮大而濡。陰脈浮大而濡。陰脈與陽脈同等者。名曰緩也。傷寒以尺寸俱微緩者。為厥陰受病。厥陰為陰盡復陽之界。故凡病後得之。
咸為相宜。其太陽病。發熱頭痛。自汗脈浮緩者。為風傷衛證。以其自汗體疏。脈自不能緊盛也。緩為脾家之本脈。然必和緩有神。為脾氣之充。若緩甚而弱。為脾氣不足。緩而滑利。則胃氣衝和。昔人以浮緩為傷風。沉緩為寒濕。緩大為風虛。緩細為痹濕。又以浮緩為風中於陽。
沉緩為濕中於陰。蓋濕脈自緩。得風以播之。則兼浮緩。寒以束之。則兼沉緩。若中於陰。則沉細微緩。以厥陰內藏風木之氣。故脈雖沉。而有微緩之象也。
【洪】洪脈者。既大且數。指下累累如連珠。如循琅玕。而按之稍緩。不似實脈之舉按愊愊。滑脈之軟滑流利。大脈之大而且長也。昔人以洪為夏脈。內經以鉤為夏脈。遂有鉤即是洪之說。以其數大而濡。按之指下委曲旁出。固可謂之曰鉤。火性虛炎。所以來盛去衰。按之不實。
然痰食瘀積阻礙脈道。關部常屈曲而出。此與夏脈微鉤。似同而實不類也。洪為火氣燔灼之候。仲景有服桂枝湯。大汗出。大煩渴不解。脈洪為溫病。溫病乃冬時伏氣所發。發於春者為溫病。發於夏者為熱病。其邪伏藏於內而發出於表。脈多浮洪而混混不清。每多盛於右手。
亦有動滑不常者。越人所謂行在諸經。不知何經之動也。當此不行內奪。反與解表。不至熱交營度不已也。若溫熱時行。證顯煩渴昏熱。脈反沉細小弱者。陽病陰脈也。有陽熱亢極。而足冷尺弱者。為下虛之證。皆不可治。又屢下而熱勢不解。脈洪不減。謂之壞病。多不可救。
洪為陽氣滿溢。陰氣垂絕之脈。故藹藹如車蓋者為陽結。脈浮而洪。身汗如油為肺絕。即雜病脈洪。皆火氣亢甚之兆。若病後久虛。虛勞失血,泄瀉脫元。而見洪盛之脈。尤非所宜。惟憫濁下賤。脈多洪實。又不當以實熱論也。
【微】微脈者。似有若無。欲絕非絕。而按之稍有模糊之狀。不似弱脈之小弱分明。細脈之纖細有力也。微為陽氣衰微之脈。經言寸口諸微亡陽。言諸微者。則輕取之微。重按之微。氣口之微。尺中之微。皆屬氣虛。故所見諸證。在上則為惡寒多汗少氣之患。在下則有失精脫瀉少食之虞。
總之與血無預。所以縈縈如蜘蛛絲者。仲景謂陽氣之衰。嘗見中風卒倒而脈微。暑風卒倒而脈微。皆為虛風之象。其脈多兼沉緩。若中寒卒倒而脈微。為陰邪暴逆。所以微細欲絕也。而傷寒尺寸俱微緩。為厥陰受病。病邪傳至此經。不特正氣之虛。邪亦向衰之際。是以俱虛。
不似少陰之脈微細。但欲寐耳。詳二經之脈。同一微也。而有陰盡復陽。陽去入陰之異。即太陽經病之脈微。而有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為無陽者。有面有熱色。邪未欲解,而脈微者。有陰陽俱停。邪氣不傳。而脈反微者。若以微為虛象。不行攻發。何以通邪氣之滯耶。
必熱除身安而脈微。方可為欲愈之機。若太陽證具。而見足冷尺微。又為下焦虛寒之驗。可不建其中氣。而行正發汗之例乎。
【緊】緊脈者。狀如轉索。按之雖實而不堅。不似弦脈之端直如弦。牢革之強直搏指也。緊為諸寒收引之象。亦有熱因寒束。而煩熱拘急疼痛者。如太陽寒傷營證是也。然必人迎浮緊。乃為表證之確候。若氣口緊堅。又為內傷飲食之兆。金匱所謂脈緊頭痛。風寒腹中有宿食也。
仲景又云。曾為人所難。緊脈從何而來。假令亡汗若吐。以肺裡寒。故令脈緊也。假令咳者。坐飲冷水。故令脈緊也。假令下利。以胃中寒冷。故令脈緊也。詳此三下轉語。可謂曲盡緊脈為病之變端。而少陰經中。又有病人脈陰陽俱緊。反汗出者。亡陽也。此屬少陰。法當咽痛而復吐利。
是謂緊反入里之微驗。又少陰病脈緊。至七八日。下利脈暴微。手足反溫。脈緊反去。為欲解也。雖煩。下利必自愈。此即緊去人安之互辭。辨不可下脈證中。則有脈來陰陽俱緊。惡寒發熱。則脈欲厥。厥者。脈初來大。漸漸小。更來漸漸大。是其候也。此亦緊反入里之互辭。
因誤下而陽邪內陷。欲出不出。有似厥逆進退之象。故言欲厥。脈雖變而緊狀依然。非營衛離散。乍大乍小之比。而脈法中。復有寸口脈微。尺脈緊。其人虛損多汗。知陰常在。絕不見陽之例。可見緊之所在。皆陽氣不到之處。故有是象。夫脈按之緊如弦。直上下行者痙。若伏堅者為陰痙。
總皆經脈拘急。故有此象。若脈至如轉索。而強急不和。是但緊無胃氣也。豈堪尚引日乎。
【弱】弱脈者。沉細而軟。按之乃得。舉之如無。不似微脈之按之欲絕。濡脈之按之若無。細脈之浮沉皆細也。弱為陽氣衰微之候。夫浮以候陽。今浮取如無。陽衰之明驗也。故傷寒首言弱為陰脈。即陽經見之。亦屬陽氣之衰。經言寸口脈弱而遲。虛滿不能食。寸口脈弱而緩。
食卒不下。氣填膈上。上二條。一屬胃寒。一屬脾虛。故皆主乎飲食。又形作傷寒。其脈不弦緊而弱。太陽中暍。身熱疼重而脈微弱。可見脈弱無陽。必無實熱之理。只宜辨析真陽之虛。與胃氣之虛。及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耳。在陰經見之。雖為合脈。然陽氣衰微已極。
非峻溫峻補。良難春回寒谷也。惟血痹虛勞。久嗽失血。新產及老人久虛。脈宜微弱。然必弱而和滑。可卜胃氣之未艾。若少壯暴病而見脈弱。咸非所宜。即血證虛證。脈弱而兼之以澀。為氣血交敗。其能榮爨下之薪乎。
【長】長脈者。指下迢迢而過於本位。三部舉按皆然。不似大脈之舉之盛大。按之少力也。傷寒以尺寸俱長。為陽明受病。內經又以長則氣治。為胃家之平脈。胃為水穀之海。其經多氣多血。故顯有餘之象。然必長而和緩。方為無病之脈。若長而浮盛。又為經邪方盛之兆。亦有病邪向愈而脈長者。
仲景云。太陰中風。四肢煩疼。陽脈微。陰脈澀。而長者為欲愈。蓋風本陽邪。因土虛木乘。陷於太陰之經。而長脈見於微澀之中。疼熱發於諸陽之本。詢為欲愈之徵。殊非病進之謂。且有陰氣不充。而脈反上盛者。經言寸口脈中手長者。曰足脛痛是也。此與秦越人遂上魚為溢。
遂入尺為覆。及上部有脈。下部無脈。關格吐逆。不得小便。同脈異證。不可與尺寸俱長之脈。比例而推也。
【短】短脈者。尺寸俱短。而不及本位。不似小脈之三部皆小弱不振。伏脈之一部獨伏匿不前也。經云。短則氣病。良由胃氣厄塞。不能條暢百脈。或因痰氣食積。阻礙氣道。所以脈見短澀促結之狀。亦有陽氣不充而脈短者。經謂寸口脈中手短者。曰頭痛是也。仲景云。汗多重發汗。
亡陽譫語。脈短者死。脈自和者不死。又少陰脈不至。腎氣絕。為屍厥。傷寒六七日。大下後。寸脈沉而遲。手足厥冷。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唾膿血者難治。戴同父云。短脈只當責之於尺寸。若關中見短。是上不通寸為陽絕。下不通尺為陰絕矣。曷知關部從無見短之理。
昔人有以六部分隸而言者。殊失短脈之義。
【大】大脈者。應指滿溢。倍於尋常。不似長脈之但長不大。洪脈之既大且數也。大脈有虛實陰陽之異。經云。大則病進。是指實大而言。仲景以大則為虛者。乃盛大少力之謂。然又有下利脈大者為未止。是又以積滯未盡而言。非大則為虛之謂也。有六脈俱大者。陰不足。陽有餘也。
有偏大於左者。邪盛於經也。偏大於右者。熱盛於內也。亦有諸脈皆小。中有一部獨大者。諸脈皆大。中有一部獨小者。便以其部。斷其病之虛實。且有素稟六陽。或一手偏旺偏衰者。又不當以病論也。凡大而數盛有力。皆為實熱。如人迎氣口大緊以浮者。其病益甚在外。氣口微大。
名曰平人。其脈大堅以澀者脹。乳子中風熱。喘鳴肩息者。脈實大而緩則生。急則死。乳子。是指產後以乳哺子而言。非嬰兒也。產後脈宜懸小。最忌實大。今證見喘鳴肩息。為邪氣暴逆。又須實大而緩。方與證合。若實大急強。為邪勝正衰。去生遠矣。此與乳子而病熱。脈弦小。
手足溫則生。似乎相左。而實互相發明也。傷寒熱病。譫語煩渴。脈來實大。雖劇可治。得汗後熱不止。脈反實大躁疾者死。溫病大熱不得汗。脈大數急強者死。細小虛澀者亦死。厥陰病下利脈大者虛也。以其強下之也。陰證反大發熱。脈虛大無力。乃脈證之變。內證元氣不足。
發熱脈大而虛。為脈證之常。虛勞脈大,為血虛氣盛。金匱云。男子平人脈大為勞。氣有餘便是火也。所以瘦人胸中多氣而脈大。病久氣衰而脈大。總為陰陽離絕之候。孰謂大屬有餘。而可恣行攻伐哉。若脈見乍大乍小。為元神無主。隨邪氣之鼓動。可不慎而漫投湯液耶。
【小】小脈者。三部皆小。而指下顯然。不似微脈之微弱依稀。細脈之微細如髮。弱脈之軟弱不前。短脈之首尾不及也。夫脈之小弱。雖為元氣不足。若小而按之不衰。久按有力。又為實熱固結之象。總由正氣不充。不能鼓搏熱勢於外。所以隱隱略見滑熱之狀於內也。設小而證見熱邪亢盛。
則為證脈相反之兆。亦有平人六脈皆陰。或一手偏小者。若因病而脈損小。又當隨所見部分而為調適機用。不可不治也,假令小弱見於人迎。衛氣衰也。見於氣口。肺胃弱也。見於寸口。陽不足也。見於尺內。陰不足也。凡病後脈見小弱。正氣雖虛。邪氣亦退。故為向愈。設小而兼之以滑實伏匿。
得非實熱內蘊之徵乎。經云。切其脈口滑小緊以沉者。病益甚在中。又云。溫病大熱。而脈反細小。手足逆者死。乳子而病熱。脈懸小。手足溫則生。寒則死。此條與乳子中風熱互發,言脈雖實大。不至急強。脈雖懸小。四肢不逆。可卜胃氣之未艾。若脈失沖和。陽竭四末。
神丹奚濟。非特主產後而言。即妊娠亦不出於是也。嬰兒病赤瓣飧泄。脈小手足寒。難已。脈小手足溫。泄易已。腹痛。脈細小而遲者易治。堅大而急者難治。洞泄食不化。脈微小流連者生。堅急者死。諦觀諸義。則病脈之逆從。可默悟矣。而顯微又言。前大後小。則頭痛目眩。
前小後大。則胸滿短氣。即仲景來微去大之變辭。虛中挾實之旨。和盤托出矣。
【芤】芤脈者。浮大弦軟。按之中空。中按雖不應指。細推仍有根氣。縱指卻顯弦大。按之減小中空。不似虛脈之瞥瞥虛大。按之豁然無力也。芤為血虛不能濡氣。故虛大如芤。然其中必顯弦象。劉三點以為絕類慈蔥。殊失弦大而按之減小中空之義。蓋虛則陽氣失職。芤則經絡中空。
所以有虛濡無力。弦大中空之異。仲景云。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虛寒相搏。此名為革。革則胃氣告匱。而弦強搏指。按之無根。非芤脈中空之比。按太陽病有脈浮而緊。按之反芤。本虛戰汗而解者。暑病有弦細芤遲。血分受傷者。芤為失血之本脈。
經云。脈至如搏。血溫身熱者死。詳如搏二字。即是弦大而按之則減也。又云。脈來懸鉤浮為常脈。言浮而中空。按之旁至。似乎微曲之狀。雖有瘀積阻滯。而指下柔和。是知尚有胃氣。故為失血之常脈。若弦強搏指。而血溫身熱。為真陰槁竭。必死何疑。凡血脫脈芤。而有一部獨弦。
或帶結促澀滯者。此為陽氣不到。中挾陰邪之兆。是即瘀血所結處也。所以芤脈須辨一部兩部。或一手兩手。而與攻補。方為合法。
【濡】濡脈者。虛軟少力。應指虛細。如絮浮水面。輕手乍來。重手乍去。不似虛脈之虛大無力。微脈之微細如絲。弱脈之沉細軟弱也。濡為胃氣不充之象。故內傷虛勞。泄瀉少食。自汗喘乏。精傷痿弱之人。脈雖濡軟乏力。猶堪峻補峻溫。不似陰虛脫血。純見細數弦強。欲求濡弱。
絕不可得也。蓋濡脈之浮軟。與虛脈相類。但虛則浮大,而濡則小弱也。濡脈之細小。與弱脈相類。但弱在沉分。而濡在浮分也。濡脈之軟弱。與微脈相類。但微則欲絕。而濡則力微也。濡脈之無力。與散脈相類。但散則從大而按之則無。濡則從小而漸至無力也。夫從小而漸至無力。
氣雖不充。血猶未敗。從大而按之即無。則氣無所統。血已傷殘。陰陽離散。將何所恃。而可望其生乎。以此言之。則濡之與散。不啻霄壤矣。
【動】動脈者。厥厥動搖。指下滑數如珠。見於關上。不似滑脈之諸部皆滑數流利也。動為陰陽相搏之候。陽動則汗出。陰動則發熱。是指人迎氣口而言。然多有陰虛發熱之脈。動於尺內。陽虛自汗之脈。動於寸口者。所謂虛者則動。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金匱有云。脈動而弱。
動則為驚。弱則為悸。因其虛而旺氣乘之。惟傷寒以大浮數動滑為陽。是專主邪熱相搏而言。非虛勞體痛。便溺崩淋脈動之比。而婦人尺脈動甚。為有子之象。經云。陰搏陽別。謂之有子。又云。婦人手少陰脈動甚者。妊子也。以腎藏精。心主血。故二處脈動。皆為有子。辨之之法。
昔人皆以左大順男。右大順女為言。然妊娠之脈。往往有素稟一手偏大偏小者。莫若以寸動為男。尺動為女。最為有據。
【伏】伏脈者。隱於筋下。輕取不得。重按澀難。委曲求之。附著於骨。而有三部皆伏。一部獨伏之異。不似短脈之尺寸短縮。而中部顯然。沉脈之三部皆沉。而按之即得也。伏脈之病。最為叵測。長沙有趺陽脈不出。脾不上下。身冷膚硬。少陰脈不至。令身不仁。此為屍厥等例。
詳伏為陰陽潛伏之候。有邪伏幽隱而脈伏不出者。雖與短脈之象有別。而氣血澀滯之義則一。故關格吐逆。不得小便之脈。非偏大倍常。即偏小隱伏。越人所謂上部有脈。下部無脈是也。凡氣鬱血結久痛。及疝瘕留飲。水氣宿食。霍亂吐利等脈。每多沉伏。皆經脈阻滯。營衛不通之故。
所以妊娠惡阻。常有伏匿之脈。此又脈證之變耳。在傷寒失於表散。邪氣不得發越。而六脈俱伏者。急宜發汗。而脈自復。劉元賓曰。伏脈不可發汗。謂其非表脈也。而潔古又言。當以麻黃附子細辛湯發之。臨病適宜。各有權度。不可執一。若六七日煩擾不寧。邪正交併而脈伏者。
又為戰汗之兆。如久旱將雨。六合陰晦。雨過庶物皆蘇也。不可以伏為陰脈。誤投辛熱。頃刻崑崙飛焰矣。
【細】細脈者。往來如發。而指下顯然。不似微脈之微弱模糊也。細為陽氣衰弱之候。傷寒以尺寸俱沉細。為太陰受病。太陰職司敷化之權。今為熱邪所傳。營行之氣。不能條暢百脈。所以尺寸皆沉細。不獨太陰為然。即少陰之脈。亦多沉細。故仲景有少陰病脈沉細數。不可發汗之禁。
此皆外陰內陽。非若嚴冬卒中暴寒。盛夏暑風卒倒。內外皆陰之比。內經細脈諸條。如細則少氣。脈來細而附骨者積也。尺寒脈細。謂之後泄。頭痛脈細而緩為中濕。種種皆陰邪之證驗。所以胃虛少食。冷涎泛逆。便泄腹痛。濕痹腳軟。自汗失精。皆有細脈。但以兼浮兼沉。
在尺在寸。分別而為裁決。如平人脈來細弱。皆憂思過度。內戕真元所致。若形盛脈細。少氣不足以息。及病熱脈細。神昏不能自持。皆脈不應病之候。不可以尋常虛細論也。
【疾】疾脈者。呼吸之間。脈七八至。雖急疾而不實大。不似洪脈之既大且數。卻無躁疾之形也。疾脈有陰陽寒熱真假之異。如疾而按之益堅。乃亢陽無制。真陰垂絕之候。若疾而按之不鼓。又為陰邪暴虐。虛陽發露之徵。嘗攻先輩治按。有傷寒面赤目赤。煩渴引飲而不能咽。
東垣以姜附人參汗之而愈。又傷寒蓄熱內盛。陽厥極深。脈疾至七八至以上。人皆誤認陰毒。守真以黃連解毒治之而安。斯皆證治之明驗也。凡溫病大熱躁渴。初時脈小。至五六日後。脈來躁疾。大觀發赤者死。謂其陰絕也。躁疾皆為火象。內經有云。其有躁者在手。言手少陰厥陰二經。
俱屬於火也。陰毒身如被杖。六脈沉細而疾。灸之不溫者死。謂其陽絕也。然亦有熱毒入於陰分而為陰毒者、脈必疾盛有力。不似陰寒之毒。雖疾而弦細乏力也。虛勞喘促聲嘶。脈來數疾無倫。名曰行屍。金匱謂之厥陽獨行。此真陰竭於下。孤陽亢於上也。惟疾而不躁。按之稍緩。
方為熱證之正脈。脈法所謂疾而洪大苦煩滿。疾而沉細腹中痛。疾而不大不小。雖困可治。其有大小者。難治也。至若脈至如喘。脈至如數。得之暴厥暴驚者。待其氣復自平。迨夫脈至浮合。浮合如數。一息十至以上。較之六數七疾八極更甚。得非虛陽外騖之兆乎。
【牢】牢脈者。弦大而長。舉之減小。按之實強。如弦縷之狀。不似實脈之滑實流利。伏脈之匿伏澀難。革脈之按之中空也。叔微云。牢則病氣牢固。在虛證絕無此脈。惟濕痙拘急。寒疝暴逆。堅積內伏。乃有是脈。歷考諸方,不出辛熱開結。甘溫助陽之治。庶有克敵之功。
雖然。固壘在前。攻守非細。設更加之以食填中土。大氣不得流轉。變故在於須臾。可不為之密察乎。若以牢為內實。不問所以。而妄行迅掃。能無實實虛虛之咎哉。大抵牢為堅積內著。胃氣竭絕。故諸家以為危殆之象云。
【革】革脈者。弦大而數。浮取強直。重按中空。如鼓皮之狀。不似緊脈之往來勁急。弦脈之按之不移。牢脈之按之益堅也。攖寧生曰。革乃變革之象。雖失常度。而按之中空。未為真臟。故仲景厥陰例中。有下利腸鳴脈浮革者。主以當歸四逆湯。得非風行木末。擾動根株之候乎。
又云。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亡血失精。金匱半產漏下。主以旋覆花湯。得非血室傷憊。中有瘀結未盡之治乎。其男子亡血失精。獨無主治。云岐補以十全大補。得非極勞傷精。填補其空之謂乎。是以長沙直以寒虛相搏例之。惟其寒。故柔和之氣失焉。惟其虛。故中空之象見焉。
豈以革浮屬表。不顧腎氣之內憊乎。
【促】促脈者。往來數疾中忽一止復來。不似結脈之遲緩。中有止歇也。促為陽邪內陷之象。經云。寸口脈中手上擊者。曰肩背痛。觀上擊二字。則脈來搏指。熱盛於經之義。朗然心目矣。而仲景太陽例。有下之後脈促胸滿者。有下之利遂不止而脈促者。有下之脈促不結胸者。
有脈促手足厥冷者。上四條。一為表邪未盡。一為併入陽明。一為邪去欲解。一為傳次厥陰。總以促為陽盛。里不服邪之明驗。雖證見厥逆。只宜用灸以通陽。不宜四逆以回陽。明非虛寒之理。具見言外。所以溫熱發斑。瘀血發狂。及痰食凝滯。暴怒氣逆。皆令脈促。設中虛無凝。
必無歇止之脈也。
【結】結脈者。指下遲緩中。頻見歇止。而少頃復來。不似代脈之動止不能自還也。結為陰邪固結之象。越人云。結甚則積甚。結微則氣微。言結而少力。為正氣本衰。雖有積聚。脈結亦不甚也。而仲景有傷寒汗下不解。脈結代。心動悸者。有太陽病身黃。脈沉結。少腹硬滿,小便不利。
為無血者。一為津衰邪結。一為熱結膀胱。皆虛中挾邪之候。凡寒飲死血。吐利腹痛。癲癇蟲積等氣鬱不調之病。多有結脈。暴見即宜辛溫扶正。略兼散結開痰。脈結自退。嘗見二三十至內有一至接續不上。每次皆然。而指下虛微。不似結促之狀。此元氣驟脫之故。峻用溫補自復。
如補益不應。終見危殆。若久病見此。尤非合脈。夫脈之歇止不常。須詳指下有力無力。結之頻與不頻。若十餘至或二三十至一歇。而縱指續續。重按頻見。前後至數不齊者。皆經脈窒礙。陰陽偏阻所致。蓋陽盛則促。陰盛則結。所以仲景皆為病脈。
【代】代脈者。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名曰代陰。不似促結之雖見歇止。而復來有力也。代為元氣不續之象。經云。代則氣衰。在病後見之。未為死候。若氣血驟損。元神不續。或七情太過。或顛仆重傷。或風家痛家。脈見止代。只為病脈。傷寒家有心悸脈代者。
腹痛心疼。有結澀止代不勻者。凡有痛之脈止歇。乃氣血阻滯而然。不可以為準則也。若不因病而脈見止代。是一臟無氣。他臟代之。真危亡之兆也。即因病脈代。亦須至數不勻者。猶或可生。若不滿數至一代。每次皆如數而止。此必難治。經謂五十動不一代者。以為常也。
以知五臟之期。予之短期者。乍疏乍數也。又云。數動一代者。病在陽之脈也。此則陽氣竭盡無餘之脈耳。所以或如雀啄。或如屋漏。或如弦絕。皆真代脈。見之生理絕矣。惟妊娠惡阻。嘔逆最劇者。恆見代脈。谷入既少。氣血盡並於胎息。是以脈氣不能接續。然在二三月時有之。
若至四月。胎已成形。當無歇止之脈矣。
【散】散脈者。舉之浮散。按之則無。去來不明。漫無根蒂。不似虛脈之重按雖虛。而不至於散漫也。散為元氣離散之象。故傷寒咳逆上氣。其脈散者死。謂其形損故也。可知散脈為必死之候。然形象不一。或如吹毛。或如散葉。或如懸雍。或如羹上肥。或如火薪然。皆真散脈。
見之必死。非虛大之比。經曰。代散則死。若病後大邪去。而熱退身安。泄利止而漿粥入胃。或有可生者。又不當一概論也。古人以代散為必死者。蓋散為腎敗之應。代為脾絕之兆。腎脈本沉。而散脈按之不可得見。是先天資始之根本絕也。脾脈主信。而代脈去來必愆其期。
是後天資生之根本絕也。故二脈獨見。均為危亡之候。而二脈交見。尤為必死之徵。
【清】清脈者。輕清緩滑。流利有神。似小弱而非微細之形。不似虛脈之不勝尋按。微脈之軟弱依稀。緩脈之阿阿遲縱。弱脈之沉細軟弱也。清為氣血平調之候。經云。受氣者清。平人脈清虛和緩。生無險阻之虞。如左手清虛和緩。定主清貴仁慈。若清虛流利者。有剛決權變也。
清虛中有一種弦小堅實。其人必機械峻刻。右手脈清虛和緩。定然富厚安閒。若清虛流利。則富而好禮。清虛中有種枯澀少神。其人雖豐。目下必不適意。寸口清虛。洵為名裔。又主聰慧。尺脈清虛。端獲良嗣。亦為壽徵。若寸關俱清。而尺中蹇澀。或偏小偏大。皆主晚景不豐。
及艱子嗣。似清虛而按之滑盛者。此清中帶濁。外廉內貪之應也。若有病而脈清楚。雖劇無害。清虛少神。即宜溫補以助真元。若其人脈素清虛。雖有客邪壯熱。脈亦不能鼓盛。不可以為證實脈虛。而失於攻發也。
【濁】濁脈者。重濁洪盛。騰湧滿指。浮沉滑實有力。不似洪脈之按之軟闊。實脈之舉之減小。滑脈之往來流利。緊脈之轉索無常也。濁為稟賦昏濁之象。經云。受谷者濁。平人脈重濁洪盛。垂老不得安閒。如左手重濁。定屬汙下。右手重濁。可卜庸愚。寸口重濁。家世卑微。
尺脈重濁。子姓鹵莽。若重濁中有種滑利之象。家道富饒。濁而兼得蹇澀之狀。或偏盛偏衰。不享安康。又主夭枉。似重濁而按之和緩。此濁中兼清。外圓內方之應也。大約力役勞勩之人。動徹勞其筋骨。脈之重濁。勢所必然。至於市井之徒。拱手曳裾。脈之重濁者。此非天性使然歟。
若平素不甚重濁。因病鼓盛者。急宜攻發以開泄其邪。若平昔重濁。因病而得蹇澀之脈。此氣血凝滯。痰涎膠固之兆。不當以平時澀濁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