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診宗三昧》~ 口問十二則 (1)

回本書目錄

口問十二則 (1)

1. 問三焦命門脈

門人問曰。讀師傳諸義。發智慧光。如大火聚。掃卻胸中無限陰霾矣。但某等根器疏陋。尚有積疑未泮。如三焦命門。各有歧說。未獲定鑑。願師垂誨真銓。以破學人之惑。答曰。夫所謂命門者。即三焦真火之別名也。以其職司腐熟之令。故謂之焦。經謂中精之府。言其所主精氣也。

又云。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者。言其氣化之象也。岐伯曰。寸以射上焦。關以射中焦。尺以射下焦。此言三焦之脈位也。射者。自下而射於上。其脈即分屬寸關尺。凡鼓動之機。靡不本諸三焦。則知六部之中。部部不離三焦之氣也。三焦為真火之源。故有命門之號。

白話文:

門人問道:「我們研讀師傅傳授的醫理,智慧之光如大火般聚集,掃除了心中無盡的迷霧。然而我們根基淺薄,仍然有一些積累的疑惑未解,例如三焦和命門,各自有不同的說法,尚未得到確定的解答。懇請師傅指點迷津,以破除我們學生的困惑。」

師傅回答:「所謂的命門,其實就是三焦真火另一個名稱。因為命門負責腐熟五臟六腑的任務,所以稱為焦。經書上說命門是中精之府,說明它掌管著精氣。

再者,經書上說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是指三焦氣化的狀態。岐伯說:「寸脈可以診察上焦,關脈可以診察中焦,尺脈可以診察下焦。」這是指三焦的脈位所在。射者,是由下向上射,其脈路分別屬於寸關尺。凡是人體的鼓動機制,無不源於三焦之氣,由此可知六部之中的每一部,都離不開三焦之氣。三焦是真火之源,因此又稱為命門。」

難經獨以右尺當之。而脈訣復有男女左右之分。男以精氣為主。故右尺為命門。女以精血為主。故左尺為命門。是命門之診。尤重在乎尺內也,三焦鼎峙兩腎之間。為水中之火。既濟陰陽。趙氏所謂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為性命之主宰。故曰命門。越人謂其有名無形者。

以火即氣。氣本無形。非若精津血液之各有其質也。然以氣化為無形則可。以三焦為無形則不可。靈樞本藏云。腎應骨。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疏腠理者。三焦膀胱急。毫毛美而粗者。三焦膀胱直。稀毫毛者。三焦膀胱結也。詳此明言厚薄急結之狀。

詎可謂之無形乎。

白話文:

難經與脈訣關於命門的論述

難經單獨以右尺脈來診斷命門,而脈訣則認為男女左右脈診有別。男性以精氣為主,所以右尺脈為命門;女性以精血為主,所以左尺脈為命門。

診斷命門,尤其重視尺脈內側。三焦位於兩腎之間,如同鼎足而立,是水中之火,調和陰陽。正如趙氏所言:「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命門是性命的主宰,所以稱為「命門」。越人則認為命門有名無形

以火即氣,氣本無形,不像精津、血液等有具體的物質形態。但氣化為無形則可以理解,而說三焦無形則不可。靈樞本藏記載:「腎應骨,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疏腠理者,三焦膀胱急。毫毛美而粗者,三焦膀胱直。稀毫毛者,三焦膀胱結也。」由此可知,三焦膀胱是有厚薄、急結等具體形態的。

2. 問神門脈

復問神門為心經之動脈。而王氏又云。神門決斷。兩在關後者。是指尺中腎脈而言。其故何也。答曰。神門之脈有二。如前所言神門即是命門。命門即是三焦。屬於七節之上。故於尺中求之。以尺為六脈之根也。越人云。人之有尺。譬如樹之有根。水為天一之元。先天之命根也。

若腎脈獨敗。是無根矣。此與諸脈之重按有力為有根。脈象迥異。而為腎氣之所司則一也。如虛浮無根。是有表無里。孤陽豈能獨存乎。若尺內重按無根。不獨先天腎水之竭。亦為後天不足之徵。仲景所謂營氣不足。血少故也。脈微所云。是指心經動脈而言。按氣交變論中。

歲水太過一節。內有神門絕者死不治。言水勝而火絕也。其穴在掌後兌骨之端。即如人迎與氣口並稱。皆主關前一分而言。其穴在喉之兩旁。乃足陽明之動脈。能於是處求諸經之盛衰乎。可知神門二說。各有主見。各有至理。不可附會牽合而致疑殆也。

白話文:

神門脈指的是心經的動脈,但王氏認為神門和決斷兩個穴位在關後,指的是尺中腎脈。這是因為神門脈有兩個,一個是命門,命門又是三焦,屬於七節之上,所以要在尺中尋找,因為尺是六脈之根。就像樹有根一樣,水是先天之命根,腎脈若衰敗就如同無根。所以尺脈重按有力代表有根,虛浮無根則代表有表無里,孤陽難以獨存。尺內重按無根,不僅代表先天腎水不足,也代表後天不足,也就是仲景所說的營氣不足、血少。脈微是指心經動脈。歲水太過,神門絕就會死,這是水勝火絕。神門穴位於掌後兌骨之端,人迎和氣口則位於喉之兩旁,是足陽明動脈。由此可知神門有兩個解釋,各有其道理,不可混淆。

3. 問衝陽太谿脈

問衝陽太谿。皆足之動脈。每見時師求之於垂斃之時。驗乎不驗乎。答曰。是即仲景趺陽少陰也。嘗聞氣口成寸。以決死生。未嘗決之於二處也。或謂以此本屬胃與腎脈。雖變其名。仍當氣口尺中診之。脈法以寸口趺陽少陰三者並列而論。是即寸關尺三部之別號。但未明言其故耳。

喻嘉言釋仲景平脈首條云。條中明說三部。即後面趺陽少陰。俱指關尺而言。然何以止言趺陽少陰。蓋兩寸主乎上焦。營衛之所司。不能偏於輕重。故言寸口。兩關主乎中焦。脾胃之所司。宜重在右。故言趺陽。兩尺主乎下焦。宜重在左。故言少陰。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但二處動脈。

猶可求其絕與不絕。非推原某脈主某病也。設閨中處子。而欲按其足上之脈。殊為未便。

白話文:

衝陽和太谿都是足部的動脈。經常看到醫師在病人垂死之際,會去探查這兩個脈位。請問這樣做有效嗎?

衝陽和太谿,其實就是仲景所說的「趺陽」和「少陰」。我曾經聽說,氣口(脈搏)以寸來判斷生死,從未見過有人同時診斷兩個位置的。

有些人認為,衝陽和太谿分別屬於胃經和腎經的脈絡。雖然名稱有所改變,但仍然應該按照氣口尺中法來診斷。

脈法中以寸口、趺陽、少陰三者並列討論,其實就是寸關尺三部脈位的別稱,只是沒有明言原因罷了。

喻嘉言在《釋仲景平脈首條》中說明瞭這三部脈位,就是後面所說的「趺陽」和「少陰」,都指的是關尺脈。那麼,為什麼只說「趺陽」和「少陰」呢?

因為兩寸脈主司上焦,負責營衛之氣,不能偏向輕重,所以稱之為寸口。兩關脈主司中焦,負責脾胃之氣,應該以右脈為主,所以稱之為「趺陽」。兩尺脈主司下焦,應該以左脈為主,所以稱之為「少陰」。

我完全贊同這樣的說法。只是,這兩個位置的動脈……

解釋:

這段文字主要討論了中醫脈診中「衝陽」、「太谿」與「趺陽」、「少陰」的關係,以及為何在垂死之際會診斷這兩個脈位。

  • 衝陽、太谿與趺陽、少陰: 文中指出,衝陽和太谿實際上就是仲景所說的「趺陽」和「少陰」。
  • 寸口、關、尺: 文中提到「寸口、趺陽、少陰」其實就是「寸關尺」三部的別稱,只是沒有明言原因。
  • 三部脈位主司: 喻嘉言認為,寸脈主司上焦,關脈主司中焦,尺脈主司下焦。
  • 垂死之際診斷: 因為衝陽和太谿分別屬於足陽明胃經和足少陰腎經,而這兩個經脈分別與中焦、下焦相關,所以醫師在病人垂死之際會診斷這兩個脈位,以瞭解其脾胃和腎氣的狀態。

注意事項:

4. 問反關脈

昔人所云反關之脈。但言脈位之異。未審所見之脈,與平常之人可例推乎。抑別有所異乎。答曰。凡脈之反關者。皆由脈道阻礙。故易位而見。自不能條暢如平常之脈也。其反關之因。各有不同。而反關之狀。亦自不一。有胎息中驚恐顛仆而反關者。有襁褓束縛致損而反關者。

有幼時跌僕動經而反關者。有齠齔疳積。伐肝太過。目連劄而左手偏小。有似反關者。有大驚喪志。死絕復甦而反關者。有一手反關者。有兩手反。關者。有從關斜走至寸而反關者。有反於內側。近大陵而上者。有六部原有如絲。而陽谿列缺。別有一脈大於正位者。有平時正取側取俱無。

白話文:

古人曾提到一種叫做「反關脈」的脈象,指的是脈搏的位置異常。這裡並未明確指出所見的脈象是否與常人相同,還是有其他特殊之處。回答是:通常來說,「反關脈」都是因為脈道受阻,所以脈搏會移位出現,因此無法像正常脈搏一樣流通順暢。反關脈的原因各不相同,表現形式也有多樣。例如,可能因懷胎期間受到驚嚇、摔倒或意外導致反關脈;也可能因嬰兒時期被過度束縛、摔傷、年幼時疾病導致反關脈;還有可能是因病弱、消化不良、過度損害肝臟、眼睛問題、左手縮小等情況下出現。又或者因大驚失色、生命垂危後蘇醒的情況下出現反關脈。此外,還有可能出現單手反關、雙手反關、脈搏從關部斜行至寸部、脈搏在內側接近大陵點向上行、脈搏原本細小但在陽谿和列缺部位出現較粗大的另一脈,以及平時無論正取還是側取都摸不到脈搏的情況。

覆手取之而得者。有因病而正取無脈。覆手診之乃得者。總皆陰陽伏匿之象。有傷寒欲作戰汗。脈伏而誤認反關者。大抵反關之脈。沉細不及。十常八九。堅強太過者。十無二三。欲求適中之道。卒不易得也。亦有諸部皆細小不振。中有一粒如珠者。此經脈阻結於其處之狀。

故其脈較平人細小者。為反關之常。較平人反大者絕少。不可以為指下變異。謂之怪脈也。凡遇反關殊異平常之脈。須細詢。其較之平時稍大。即為邪盛。比之平時愈小。即為氣衰。更以所見諸證參之。

白話文:

覆手就能摸到脈象的,是因為疾病導致脈象沉伏而正常脈象摸不到。覆手診脈才摸到的,都是陰陽氣機隱藏的表現。有些人得了傷寒,想要發汗,但脈象沉伏,誤以為是反關脈。通常來說,反關脈沉細而微弱,十次有八九次都是這樣,而脈象堅強有力過頭的,十次只有一兩次。想要找到適中的脈象,往往很難。也有一些人,四肢的脈象都細小微弱,但其中有一處脈象如珠子般,這是經絡氣血阻塞在該處的表現。

因此,脈象比平常人細小的,就是反關脈的常態。而比平常人脈象大的,則很少見,不能當作指下變化的異象,稱之為怪脈。凡是遇到反關脈或其他不同於平常的脈象,都要仔細詢問,如果比平時稍大,就是邪氣盛;如果比平時更小,就是氣虛衰弱。還要結合其他症狀綜合判斷。

5. 問人迎氣口脈

門人問曰。人迎主表。氣口主裡。東垣內外傷辨。言之詳矣。而盛啟東又以新病之死生。系乎右手之關脈。宿病之死生。主乎左手之關尺。斯意某所未達。願聞其義云何。答云。病有新久。證有逆順。新病穀氣猶存。胃脈自應和緩。即或因邪鼓大。因虛減小。然須至數分明。

按之有力。不至濁亂。再參語言清爽。飲食知味。胃氣無傷。雖劇可治。如脈至濁亂。至數不明。神昏語錯。病氣不安。此為神識無主。苟非大邪瞑眩。豈宜見此。經云。脈浮而滑。謂之新病。脈小以澀。謂之久病。故新病而一時形脫者死。不語者亦死。口開眼合。手撒喘汗遺尿者。

白話文:

有人問道,人迎脈象主表,氣口脈象主裡,東垣先生在《內外傷辨》中已經詳細說明了。然而盛啟東先生又說新病的生死繫於右手關脈,宿病的生死則主乎左手關尺脈,這個觀點我實在不明白,希望能解惑。

回答說,疾病有新舊之分,症狀也有逆順之別。新病的穀氣尚存,胃脈理應和緩,即使因邪氣鼓脹而脈大,或因虛弱而脈小,也必須脈象清晰,按之有力,不至濁亂,並且還要觀察病人言語清爽,飲食知味,胃氣未傷,即使病情嚴重也仍可治療。如果脈象濁亂,脈搏不清,神志昏迷,言語錯亂,病情不安,這就是神識無主,除非是受到極度邪氣侵襲而昏迷不醒,否則怎麼會出現這些症狀呢?經書上說:「脈浮而滑,謂之新病;脈小而澀,謂之久病。」所以新病如果突然昏厥就必死無疑,不說話也是死亡的徵兆,嘴巴張開,眼睛閉合,手腳無力,呼吸急促,出汗,小便失禁,都是死亡的徵兆。

俱不可治。新病雖各部脈脫。中部獨存者。是為胃氣。治之必愈。久病而左手關尺軟弱。按之有神。可卜精血之未艾。他部雖危。治之可生。若尺中弦緊急數。按之搏指。或細小脫絕者。法在不治。蓋緣病久胃氣向衰。又當求其尺脈。為先天之根氣也。啟東又云。診得浮脈。

要尺內有力。為先天腎水可恃。發表無虞。診得沉脈。要右關有力。為後天脾胃可憑。攻下無虞。此與前說互相發明。言雖異而理不殊也。

白話文:

所有病症都無法治療。新病雖然各部位脈象都虛弱,只有中部的脈象還存在,這代表胃氣尚存,治療一定能痊癒。久病而左手關尺脈軟弱,按壓時還有脈搏,可以預測精血尚未衰竭,其他部位即使危急,治療也能存活。如果尺脈弦緊,按壓時搏動手指,或是細小虛弱消失,就屬於無法治療的範疇。因為病程長久,胃氣逐漸衰弱,因此要觀察尺脈,因為它是先天之氣的根本。啟東又說,診斷出浮脈,要觀察尺脈內是否有力,代表先天腎水可以依靠,發汗治療無需擔心。診斷出沉脈,要觀察右關脈是否有力,代表後天脾胃可以依賴,攻下治療無需擔心。這些說法互相補充說明,雖然表達方式不同,但道理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