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宗三昧》~ 脈象 (2)
脈象 (2)
1. 脈象
脈不能滑。不知獨受營氣之先。營行脈中之第一關隘。若肺不傷燥。必無短澀之理。即感秋燥之氣。亦病肺耳。非肺氣之本燥也。若浮而無力。按之如風吹毛。但毛無胃氣也。加以關尺細數。喘嗽失血。陰虛陽擾。雖神丹不能復圖也。若毛而微澀。又為庚金氣予不足之象矣。
若諸部皆毛。寸口獨不毛者。陽虛濁陰用事。兼挾痰氣於上也。諸部不毛。氣口獨毛者。胃虛不能納食。及為泄瀉之徵也。腎主癸水而應乎冬。脈得收藏之令。而見於筋骨之間。按之沉實,而舉指流利。謂之曰石。然必沉濡而滑。是謂胃氣。乃腎之平脈。若指下形如引葛。按之益堅。
石多胃少之脈也。若弦細而勁。如循刀刃。按之搏指。但石無胃氣也。若按之雖石。舉之浮緊。又為太陽壬水受邪之象矣。若諸脈不石。左寸獨石者。水氣凌心之象。右關獨石者。沉寒傷胃之象也。可知五脈之中。必得緩滑之象。乃為胃氣。方為平脈。則胃氣之驗。不獨在於右關也。
況內經所言。四時之脈。亦不出乎弦鉤毛石。是知五臟之氣。不出五行。四時之氣。亦不出於五行。故其論脈。總不出五行之外也。但當察其五脈之中。偏少衝和之氣,即是病脈。或反見他臟之脈,是本臟氣衰,他臟之氣乘之也。每見醫守六部之繩墨。以求臟腑之虛實者。是欲候其人。
不識聲形笑貌,但認其居處之地也。若得其聲形笑貌,雖遇之於殊方逆旅,暗室隔垣,未嘗錯認以為他人也。猶之此經之脈見於他部,未嘗錯認以為他經之病也。至於臨病察脈,全在活法推求,如診富貴人之脈,與貧賤者之脈,迥乎不侔。貴顯之脈,常清虛流利,富厚之脈常和滑有神。
賤者之脈。常濁壅多滯,貧者之脈。常蹇澀少神,加以勞勩則粗硬倍常。至若嘗富貴而後貧賤,則營衛枯槁,血氣不調。脈必不能流利和滑。久按索然。且富貴之證治。與貧賤之證治。亦截然兩途。富貴之人。恆勞心腎。精血內戕。病脈多虛。總有表裡客邪。不勝大汗大下。
全以顧慮元氣為主。略兼和營調胃足矣。一切苦寒傷氣。皆在切禁。貧賤之人。藜藿充腸。風霜切體。內外未嘗溫養。筋骸素慣疲勞。臟腑經脈。一皆堅固。即有病苦憂勞。不能便傷神志。一以攻發為主。若參耆桂附等藥。咸非是輩所宜。惟嘗貴後賤。嘗富後貧之人。素享豐腴。
不安粗糲。病則中氣先郁。非但藥之難應。參耆或不能支。反增鬱悒之患。在所必至。非特富貴之脈證。與貧賤懸殊。即形體之肥瘠。亦是不同。肥盛之人,肌肉豐厚。胃氣沉潛。縱受風寒。未得即見表脈。但須辨其聲音涕唾。便知有何客邪。設鼻塞聲重。涕唾稠黏。風寒所傷也。
若雖鼻塞聲重。而屢咳痰不即應。極力咯之。乃得一線黏痰。甚則咽齶腫脹者。乃風熱也。此是肥人外感第一關鍵。以肥人肌氣充盛。風邪急切難入。因其內多痰濕。故傷熱最易。惟是酒客濕熱。漸漬於肉理。風邪易傷者有之。否則形盛氣虛。色白肉鬆。肌腠不實之故。不可以此膠執也。
白話文:
脈象
脈搏不能滑利。無法單獨感受營氣先行的狀態。營氣在脈中運行,脈象是第一個關卡。如果肺部沒有受損傷或乾燥,就不會有短澀的脈象。即使感受秋燥之氣,也是肺部生病了,並非肺氣本身就乾燥。如果脈象浮而無力,按之如風吹毛髮般,這表示缺乏胃氣。再加上關、尺脈細數,伴隨喘嗽、失血、陰虛陽擾等症狀,即使是神丹妙藥也難以痊癒。如果脈象細微而略澀,則表示庚金之氣不足。
如果各部位脈象都細微,只有寸口脈不細微,則表示陽虛而陰寒之氣盛行,並且夾雜痰氣在上焦。如果各部位脈象都不細微,只有氣口脈細微,則表示胃氣虛弱,不能消化食物,以及泄瀉的徵兆。腎主癸水,應於冬季,脈象應當順應收藏之令,體現於筋骨之間,按之沉實,而手指滑利,稱之為石脈。但必須沉而濡潤且滑利,才是正常的胃氣,是腎臟的正常脈象。如果指下感覺像牽引葛藤般,按之更加堅實,
這是石脈多而胃氣少的脈象。如果脈象弦細而有力,如同沿著刀刃般,按之搏動手指,則表示石脈而缺乏胃氣。如果按之雖是石脈,但抬起手指時感覺浮緊,則是太陽壬水受邪的徵象。如果各部位脈象都不是石脈,只有左寸脈是石脈,則表示水氣凌犯心臟;只有右關脈是石脈,則表示寒邪傷及胃部。可知五脈之中,必須是緩和滑利的脈象,才是正常的胃氣,才是平脈,所以胃氣的驗證,不只在於右關脈。
況且《內經》所說的四時脈象,也不脫離弦、鉤、毛、石四種脈象。可知五臟之氣,不脫離五行;四時之氣,也不脫離五行。所以論述脈象,總體上不脫離五行之外。只是應該觀察五脈之中,哪個部位氣血不足或衝和之氣不足,就是病脈;或者反而出現其他臟腑的脈象,這是本臟氣衰,其他臟腑之氣乘虛而入。經常看到醫生拘泥於六部脈診的規範,用來探求臟腑虛實,
這是想要判斷病人的情況,卻不認識病人的聲音、形貌、神情和舉止,只認其居住的地方。如果能夠認識病人的聲音、形貌、神情和舉止,即使在陌生的旅店或隔牆暗室遇到,也不會錯認成他人。同樣的,此經脈象如果出現在其他部位,也不應該錯認為其他經脈的病症。至於臨證察脈,完全在於活潑的推求,例如診斷富貴人的脈象和貧賤人的脈象,大相徑庭。貴顯之人的脈象,常是清虛流利;富厚之人的脈象,常是平和滑利而有神氣。
貧賤之人的脈象,常是濁滯壅塞;貧困之人的脈象,常是拘急澀滯而少神氣,再加上勞碌,則會更加粗硬。至於曾經富貴而後貧賤的人,則營衛氣血枯槁,氣血失調,脈象必然不能流利和滑,久按則索然無力。而且富貴之人的證治和貧賤之人的證治,也是截然不同的兩條路。富貴之人,經常勞心傷腎,精血內耗,病脈多虛,總是有表裡客邪,不能承受大量的汗出或瀉下。
完全以保護元氣為主,略微兼顧和調營氣、胃氣即可。一切苦寒傷氣的藥物,都應該避免。貧賤之人,粗茶淡飯充飢,風霜侵體,內外都未曾得到溫養,筋骨早已習慣勞累,臟腑經脈都比較堅固,即使有病痛勞累,也不能很快傷及神志,治療原則是以攻邪為主。像參、耆、桂、附等藥物,都不是這類人適合的。
惟有曾經富貴而後貧賤、曾經富厚而後貧困的人,平素享受豐腴,不適應粗糙的食物,生病時中氣先鬱滯,不只是藥物難以奏效,參、耆等藥可能起不到扶正的作用,反而增加鬱悒之患,這是必然的結果。不僅富貴人的脈象和貧賤人的脈象有很大差別,就連形體的肥瘦也大不相同。肥胖之人,肌肉豐厚,胃氣沉潛,即使感受風寒,也不一定馬上出現表證脈象,
但須辨別其聲音、涕唾,就能知道有何客邪。如果鼻塞聲重,涕唾稠黏,這是風寒所傷。如果鼻塞聲重,但咳嗽痰液卻不馬上出來,用力咳嗽才能咳出少許黏稠痰液,甚至咽喉腫脹,這是風熱。這是肥胖體質外感的第一個關鍵。因為肥胖體質的肌氣充盛,風邪難以迅速侵入,由於體內多痰濕,所以容易感受風邪而傷熱。但是,酒客濕熱,逐漸浸漬於肌肉組織,風邪容易傷及體質的人也存在。否則,形體壯盛而氣虛,面色蒼白,肌肉鬆弛,肌膚組織不實,就不可以這樣一概而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