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診宗三昧》~ 口問十二則 (3)

回本書目錄

口問十二則 (3)

1. 問高章綱惵卑損諸脈

旅泊苕溪。偶檢嘉言先生仲景脈法解。坐有同人謂石頑曰。夫脈之顯著共聞者。尚且指下難明。況乎險奧幽微。人所共昧。如高章綱惵卑損之脈。既非恆有之象。何長沙博採古訓。以眩耳目。喻子曲為釋辭。以誇博識乎。答曰。此古聖至微至顯之的訣。不能晦藏於密。一時為之闡發。

豈故為詭異以欺後世耶。其所謂綱者。諸邪有餘之綱領。損者。諸虛積漸之損傷。恐人難於領悟。乃以高章惵卑四字。體貼營衛之盛衰。雖六者並舉。而其所主。實在綱損二脈也。以其辭簡義深。末由窺測。喻子獨出內照。發明其義。惜乎但知高章為高章取象。惵卑為惵卑措辭。

白話文:

在苕溪旅居期間,偶然翻閱嘉言先生仲景脈法解。當時同席之人對石頑說:「脈象明顯易懂的,尚且難以理解,更何況那些隱晦難解、人所不知的脈象呢?比如高章、綱惵、卑損等脈象,並非常見的徵兆。長沙先生何必博採古訓,以眩惑耳目,用曲解的方式來釋義,以誇耀自己的博學呢?」

石頑回答道:「這是古聖人留下的至微至顯的訣竅,不能隱藏於密室之中,需要適時闡發。難道是為了故弄玄虛欺騙後世嗎?所謂綱,是指諸邪有餘的綱領;損,是指諸虛積漸的損傷。恐怕人們難以理解,所以用高章、惵卑四字,來體現營衛盛衰的狀況。雖然六個脈象並舉,但其主要依據,實在是綱損二脈。由於辭簡義深,難以窺測,只有您獨具慧眼,才能發明其義。可惜您只知道高章取象,惵卑措辭,卻不明白其中的深意。」

不知高章為綱脈之紀。惵卑為損脈之基耳。蓋高者。自尺內上溢於寸。指下湧湧。既浮且大。而按之不衰。以衛出下焦。行胃上口。至手太陰。故寸口盛滿。因以高字名之。章者。自筋骨外顯於關。應指愊愊。既動且滑。而按之益堅。以營出中焦。亦並胃口而出上焦。故寸關實滿。

因以章字目之。綱者。高章兼該之象。故為相搏。搏則邪正交攻。脈來數盛。直以綱字揭之。惵者。寸口微滑。而按之軟弱。舉指瞥瞥。似數而仍力微。以衛氣主表。表虛不能勝邪。故有似乎心中怵惕之狀。因以惵字喻之。卑者。諸脈皆不應指。常兼沉澀之形。而按之隱隱。

白話文:

不知道高章是脈象綱脈的關鍵,惵卑則是損脈的根本。高章,是指脈象從尺脈內部向上溢出到寸脈,手指下感覺到脈搏湧動,既浮又大,按下去也不衰減。這是因為衛氣從下焦出發,經過胃的上口,到達手太陰經,所以寸口脈象滿盈,因此用「高」字來命名。章,是指脈象從筋骨外側顯現於關脈,手指感覺到脈搏跳動,既動又滑,按下去反而更堅實。這是因為營氣從中焦出發,也經過胃口,向上到達上焦,所以寸關脈象實滿,因此用「章」字來稱呼。綱,是指高章兩者都包含的象徵,所以兩者相搏,搏動就意味著邪正交戰,脈來數且盛,因此用「綱」字來描述。惵,是指寸口脈象微滑,按下去軟弱,手指感覺到脈搏跳動頻繁,像是數脈,但力量卻微弱。這是因為衛氣主宰人體外表的防禦,外表的防禦虛弱,無法抵抗邪氣,所以脈象呈現出心中恐懼不安的樣子,因此用「惵」字來比喻。卑,是指所有脈象都不應指,經常伴隨著沉澀的形狀,按下去隱隱約約,幾乎感覺不到。

似伏而且澀難。以營氣主裡。裡虛則陽氣不振。故脈不顯。有似妾婢之卑屑不能自主。故以卑字譬之。損者。惵卑交參之謂。故為相搏。搏則邪正俱殆。脈轉衰微。直以損字呼之。而損脈之下。復有遲緩沉三者。言阿阿徐緩。而按之沉實。為營衛俱和。陰陽相抱之象。不過藉此以顯高章等脈。

大都高章綱惵卑損之脈。皆從六殘賊來。其浮滑之脈。氣多上升而至於高。弦緊之脈。邪必外盛而至於章。沉澀之脈。陽常內陷而至於卑。非陰寒脈沉。不傳他經之比。凡此六者。能為諸脈作病。故謂殘賊。縱邪氣盛滿。而汗下克削太過。皆能致虛。虛則脈來惵惵。按之力微。

白話文:

脈象如果像是潛伏而澀滯難以推動,就說明營氣不足,營氣不足則陽氣不振,因此脈搏不明顯,就像妾婢一樣低微卑賤,無法自主,所以用「卑」字來形容。損脈指的是營氣和血氣互相交錯,互相影響,因此互相搏動,搏動就會導致邪氣和正氣都受到損害,脈象就會越來越衰微,所以用「損」字來形容。

損脈以下又分為遲脈、緩脈、沉脈三種,這三種脈象都指的是脈象緩慢,按壓時沉實有力,代表營氣和衛氣都調和,陰陽互相抱持,不過這三種脈象只是用來襯託高章等脈象的。

總之,高章、綱、惵、卑、損等脈象都是由六種殘賊脈象變化而來。浮滑脈象是因為氣盛上升而導致脈象浮高;弦緊脈象是因為邪氣外盛而導致脈象緊弦;沉澀脈象是因為陽氣內陷而導致脈象沉澀。沉澀脈象並不像陰寒脈象沉潛,無法傳導至其他經脈。這六種脈象都能導致其他脈象生病,因此稱為殘賊脈象。即使邪氣盛滿,或者過度使用汗法去削弱邪氣,都會導致身體虛弱,身體虛弱就會導致脈象微弱無力,按壓時力度很小。

逮所必至。至於高章相搏。未有不數盛者。惵卑相搏。未有不弦勁者。所以沉伏之中。尺內時見弦細搏指。則為損脈來至。必難治也。詳高惵之脈。往往見於寸口。章脈每多顯於趺陽。卑脈恆於少陰見之。然惵卑之脈。寸口趺陽未嘗不有也。高章之脈。尺內少陰。從未一見耳。

觀後寸口趺陽少陰諸條。皆言高章惵卑之病。其陰陽死生之大端。端不出大浮數動滑為陽。沉澀弱弦微為陰之總綱。以其非專言傷寒脈法。故長沙另輯平脈法篇。隸諸辨脈法下。由是余昔詮釋纘論。略未之及。茲因同人下問。不覺為之饒舌。

白話文:

凡是脈象到達的地方,必定會出現。當脈象到達高骨處時,必定會出現強盛的脈象;當脈象到達低骨處時,必定會出現弦勁的脈象。因此,在沉伏的脈象中,如果尺內時常出現細弱的搏動,並且指尖可以感覺到弦細的脈象,那麼就是損傷的脈象已經到達,必然難以治療。仔細觀察高骨、低骨的脈象,往往可以在寸口脈出現,章脈大多顯現在趺陽脈,卑脈經常在少陰脈出現。然而,低骨、高骨的脈象,在寸口脈和趺陽脈中也偶爾會出現,而高骨、章脈的脈象,在尺內和少陰脈中,卻從未出現過。

觀察後面的寸口脈、趺陽脈、少陰脈等各條,都提到高骨、低骨、高骨、低骨的病症。其中陰陽死生的大原則,歸根結底就是大浮數動滑為陽,沉澀弱弦微為陰的總綱。由於這篇文章不是專門講述傷寒脈法,所以長沙又另編了平脈法篇,歸屬於辨脈法之下。因此,我以前詮釋傷寒論的時候,並沒有涉及這些內容。現在因為同道朋友提出疑問,我忍不住就多說了一些。

2. 問辨聲色法

或問醫以聲色之辨。為神聖妙用。而審切反居其次。何也。答曰。夫色者神之華。聲者氣之發。神氣為生陽之徵驗。在診察之際。不待問而陰陽虛實之機。先見於耳目間矣。予於傷寒緒論。言之頗詳。姑以大略陳之。色貴明潤。不欲沉夭。凡暴感客邪之色。不妨昏濁壅滯。病久氣虛。

只宜瘦削清癯。若病邪方銳。而清白少神。虛羸久困。而嫵媚鮮澤。咸非正色。五色之中。青黑黯慘。無論病之新久。總屬陽氣不振。惟黃色見於面目。而不至索澤者。皆為向愈之候。若眼胞上下如煙煤者。寒痰也。眼黑頰赤者。熱痰也。眼黑而行步艱難呻吟者。痰飲入骨也。

白話文:

有人问,诊断疾病是否应该主要依靠声色辨别?这确实是神妙的医术,而仔细切脉反而显得次要。为什么呢?因为,脸色是精神的外在表现,声音是气机的外露。精神气正是生命的阳气,是诊断的关键。在诊察时,不必多问,阴阳虚实的情况,就已经从耳目间显露出来。我在《伤寒论》中对此有详细论述,这里只概括说明。脸色以明亮润泽为好,不要沉暗枯槁。凡是突然感受外邪的,脸色可能会昏暗浑浊、滞塞不通;而久病气虚的人,脸色则宜瘦削清癯。如果病邪正盛而脸色却清白少神,或者虚弱久困而脸色却妩媚鲜泽,都不是正常的脸色。五色中,青黑黯淡,无论疾病新旧,都属于阳气不足的表现。只有脸色发黄而不过于枯槁,才是快要康复的征兆。如果眼皮上下像烟灰一样,那是寒痰;眼睛发黑脸颊发红,那是热痰;眼睛发黑,行动困难,呻吟不止,那是痰饮入骨。

眼黑而面帶土色。四肢痿痹。屈伸不便者。風痰也。病人見黃色光澤者。為有胃氣。不死。干黃者。為津液之槁。多凶。目睛黃者。非癉即衄。目黃大煩為病進。平人黑氣起於口鼻耳目者危。若赤色見於兩顴。黑氣出於神庭。乃大氣入於心腎。暴亡之兆也。至於聲者。雖出肺胃。

實發丹田。其輕清重濁。雖由基始。要以不異平時為吉。如病劇而聲音清朗如常者。形病氣不病也。始病即氣壅聲濁者。邪干清道也。病未久而語聲不續者。其人中氣本虛也。脈之呻者。病也。言遲者。風也。多言者。火之用事也。聲如從室中言者。中氣之濕也。言而微。終日乃復言者。

白話文:

眼睛發黑,臉色帶土黃色,四肢麻痺無力,伸縮不方便,這是風痰的症狀。病人看到黃色的光澤,表示還有胃氣,不會死。乾黃色則表示津液枯竭,多半凶險。眼睛發黃,不是患癉病就是流鼻血。眼睛發黃,而且非常煩躁,表示病情加重。身體健康的人,口鼻耳目出現黑氣,是很危險的徵兆。如果兩頰出現紅色,黑氣從頭頂冒出,表示大氣進入心腎,是暴亡的預兆。

至於聲音,雖然是由肺胃發出,實際上是來自丹田,聲音輕重清濁雖然由根本決定,但只要和平時一樣,就是吉兆。如果病情嚴重,但聲音仍然清朗如常,表示形體有病,氣卻沒有病。剛開始生病就氣息阻塞,聲音沙啞,表示邪氣侵犯了清道。病程不久,說話就斷斷續續,表示這個人中氣本來就虛弱。脈搏跳動像呻吟一樣,就是生病了。說話緩慢,是風的症狀。話很多,是火氣旺盛的表現。聲音像是在房間裡面說話一樣,表示中氣濕潤。說話聲音很小,要過一整天才能說話,表示中氣虛弱。

正氣之奪也。衣被不斂。言語善惡。不避親疏者。神明之亂也。出言懶怯。先重後輕者。內傷元氣也。出言壯厲。先輕後重者。外感客邪也。攢眉呻吟者。頭痛也。噫氣以手撫心者。中脘痛也。呻吟不能轉身。坐而下一腳者。腰痛也。搖頭以手捫腮者。齒頰痛也。呻吟不能行步者。

腰腳痛也。診時吁氣者。鬱結也。搖頭言者。里痛也。形羸聲啞者勞瘵。咽中有肺花瘡也。暴啞者。風痰伏火。或怒喊哀號所致也。語言蹇澀者。風痰也。診時獨言獨語。不知首尾者。思慮傷神也。傷寒壞病。聲啞。唇口有瘡者。狐惑也。平人無寒熱。短氣不足以息者。痰火也。

聲色之診最繁。無庸瑣述。以混耳目。

白話文:

正氣受到損傷。衣被不整。言語善惡不分,不分親疏。這是神志混亂的表現。說話懶散膽怯,先重後輕。這是內傷元氣的表現。說話強壯有力,先輕後重。這是外感邪氣的表現。皺眉呻吟,是頭疼。嘆氣用手撫摸胸口,是心窩痛。呻吟不能翻身,坐著時放下腿,是腰痛。搖頭用手摸臉頰,是牙齒臉頰疼痛。呻吟不能行走,是腰腿疼痛。診病時嘆氣,是鬱結。搖頭說話,是腹痛。身體消瘦,聲音嘶啞,是勞累過度,喉嚨中有肺花瘡。突然失聲,是風痰伏火,或是怒喊哀號造成的。語言遲鈍,是風痰。診病時自言自語,前言不搭後語,是思慮過度傷神。傷寒病重,聲音嘶啞,嘴唇口腔有瘡,是狐惑病。身體正常,沒有寒熱,呼吸短促,是痰火。

聲色診病的內容太多,不必細說,以免混淆視聽。

3. 問脈沉因溫補轉劇

門人問曰。嘗聞肥人之脈宜沉。腎肝之脈宜沉。冬月之脈宜沉。於此有人。年盛體豐。冬時腰痛不能轉側。怯然少氣。足膝常逆。證脈皆寒。與腎氣丸不應。轉增寒熱喘滿。何也。答曰。不在證治也。夫肥人之脈沉者。濕傷血脈也。腰痛不能轉側者。濕滯經絡也。怯然少氣者。

濕干肺胃也。足膝常逆者。濕遏陽氣。不能旁達四末也。法當損氣以助流動之勢。則痛者止而逆者溫。反與滋膩養營之藥。則痰濕愈壅。經絡不能條暢。而寒熱喘滿。勢所必至也。昔有朔客。初至吳會。相邀診視。時當夏月。裸坐盤飧。倍於常人。而形偉氣壯。熱汗淋漓於頭項間。

白話文:

門人問道:「我曾經聽說肥胖的人脈象應該沉,腎和肝的脈象也應該沉,冬天的脈象也應該沉。現在有個人,年紀正盛、身體豐滿,冬天腰痛難以翻身,畏寒氣短,足膝經常感到冰冷,脈象皆寒。照理應該服用[腎氣丸],但卻不適合,反而加重了寒熱喘滿的症狀,這是為什麼呢?」

師傅回答:「問題不在於症狀的治療。肥胖的人脈象沉,是因為濕氣損傷了血脈;腰痛難以翻身,是因為濕氣阻滯了經絡;畏寒氣短,是因為濕氣損傷了肺胃;足膝經常感到冰冷,是因為濕氣阻遏了陽氣,無法暢達四肢。正確的方法應該是以損耗氣血的方式來幫助氣血流通,這樣疼痛才能減輕,冰冷才能溫暖。反之,如果服用滋補溫潤的藥物,就會加重痰濕的積聚,經絡無法暢通,寒熱喘滿的症狀就不可避免了。

曾經有一位來自北方的人,初次來到吳地,邀請我診治。當時正值夏季,他赤裸上身盤腿而坐,飯量比平常人多一倍,而且體格健壯、氣勢雄厚,頭頸間不停地流著熱汗。 」

診時不言所以。切其六部沉實。不似有病之脈。惟兩寸略顯微數之象。但切其左。則以右掌抵額。切其右。則易左掌抵額。知為肥盛多濕。夏暑久在舟中。時火鼓激其痰於上。而為眩暈也。詢之果然。因與導痰清濕而安。設不察所苦。但以脈沉。求其病之所屬。失之遠矣。醫之手眼。

可不臨機活潑乎。

白話文:

醫生診斷時,病人沒有說明病況。醫生切脈時,發現六部脈象沉實,不像有病的脈象,只有寸脈略微顯示一些細微的變化。但是,當醫生切左脈時,病人就會用右手掌抵住額頭;切右脈時,病人就會用左手掌抵住額頭。醫生由此判斷,病人是因肥胖、體內濕氣過重所致。再加上夏季暑熱,長時間在船上,內火上炎,導致痰濁上衝,引起眩暈。詢問病人,果真如此。於是醫生給予病人導痰、清濕的藥物,使病人安穩下來。

如果醫生不細心觀察病人的症狀,只憑脈象沉實,去推測病因所在,就會錯失良機,遠離真相。醫生的觀察和判斷,

必須臨機應變,靈活運用,才能精準地對症下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