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宗三昧》~ 脈象 (3)
脈象 (3)
1. 脈象
瘦人肌肉淺薄。胃氣外泄。即發熱頭痛。脈來浮數。多屬於火。但以頭之時痛時止。熱之忽重忽輕。又為陰虛火擾之候也。惟發熱頭痛。無間晝夜。不分重輕。人迎浮盛者。方是外感之病。亦有表邪兼挾內火者。雖發熱頭痛。不分晝夜輕重。而煩渴躁擾。臥寐不寧。皆邪火爍陰之候。
雖宜辛涼發散。又當顧慮其陰。獨形瘦氣虛,顏白唇鮮。衛氣不固者。最易傷風。卻無內火之患矣。矧吾江南之人。元氣最薄。脈多不實。且偏屬東方。木火最盛。治之稍過。不無熱去寒起之慮。而膏粱之人。豢養柔脆。調適尤難。故善治大江以南病者。不難遍行宇內也。但要識其所稟之剛柔。
情性之緩急耳。西北之人。慣拒風寒。素食煤火。外內堅固。所以脈多沉實。一切表裡諸邪。不傷則已。傷之必重。非大汗大下。峻用重劑。不能克應。滇粵之人。恆受瘴熱。慣食檳榔。表裡疏豁。所以脈多微數。按之少實。縱有風寒。只宜清解。不得輕用發散。以表藥性皆上升橫散。
觸動瘴氣。發熱漫無止期。不至津枯血竭不已也。經云。西北之氣。散而寒之。東南之氣,收而溫之。所謂同病異治也。是以他方之人。必問方隅水土。旁觀者以為應酬套語。曷知其為察脈審證用藥之大綱。故操司命之權者。務宜外息諸緣。內心無惴。向生死機關下個竿頭進步工夫。
自然不落時人圈繢。當知醫門學問。原無深奧難明處。但得悉其要領。活法推求。便可一肩擔荷。又何必蒐羅百氏。博覽群書。開鑿尋文解義之端。愈滋多歧之惑哉。
白話文:
脈象
瘦弱之人肌肉薄弱,胃氣外泄,容易發熱頭痛,脈象浮數,多屬火邪。但若頭痛時有時無,發熱時輕時重,則可能是陰虛火擾。只有持續發熱頭痛,晝夜不分輕重,且人迎脈浮盛,才是外感疾病。也有表邪夾雜內火的情況,雖然發熱頭痛晝夜不分輕重,但伴有煩渴、躁擾、睡眠不安,則是邪火傷陰。
治療雖宜用辛涼發散之法,但也要考慮其陰虛的情況。體形消瘦、氣虛、面色蒼白、唇色鮮紅、衛氣不足的人,最容易受風寒侵襲,卻未必有內火之患。尤其江南地區的人,元氣普遍較弱,脈象多不實,且偏屬東方,木火之氣最盛,治療稍有不慎,容易出現寒邪入侵的情況。而那些飲食豐盛、體質柔弱的人,調養更是困難。因此,善於治療長江以南疾病的人,就能夠在全國各地行醫。但必須辨別患者的體質強弱和性情急緩。
西北地區的人,習慣抵禦風寒,平時飲食清淡,體質強健,所以脈象多沉實,即使患病,病情也較嚴重,必須使用大汗、大瀉等峻猛的治療方法才能奏效。滇粵地區的人,經常遭受瘴熱侵襲,習慣食用檳榔,體質疏鬆,所以脈象多微弱而數,按之較虛,即使患風寒,也只宜清解,不能輕用發散的藥物,因為發散藥性容易上行擴散,觸動瘴氣,導致發熱無止無休,甚至耗傷津液血液。
古籍記載:「西北之氣,散而寒之;東南之氣,收而溫之。」這就是所謂的「同病異治」。因此,治療外地病人,必須詢問其居住地水土情況。旁觀者可能認為這是客套話,卻不知這是診脈、審證、用藥的大原則。
所以,行醫之人,務必摒除雜念,專心診治,精益求精,自然就能脫穎而出。要知道,醫學並非深奧難懂,只要掌握要領,活學活用,就能勝任。不必蒐羅百家醫書,博覽群書,反而會增加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