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宗三昧》~ 師傳三十二則 (7)
師傳三十二則 (7)
1. 師傳三十二則
然痰食瘀積阻礙脈道。關部常屈曲而出。此與夏脈微鉤。似同而實不類也。洪為火氣燔灼之候。仲景有服桂枝湯。大汗出。大煩渴不解。脈洪為溫病。溫病乃冬時伏氣所發。發於春者為溫病。發於夏者為熱病。其邪伏藏於內而發出於表。脈多浮洪而混混不清。每多盛於右手。
亦有動滑不常者。越人所謂行在諸經。不知何經之動也。當此不行內奪。反與解表。不至熱交營度不已也。若溫熱時行。證顯煩渴昏熱。脈反沉細小弱者。陽病陰脈也。有陽熱亢極。而足冷尺弱者。為下虛之證。皆不可治。又屢下而熱勢不解。脈洪不減。謂之壞病。多不可救。
洪為陽氣滿溢。陰氣垂絕之脈。故藹藹如車蓋者為陽結。脈浮而洪。身汗如油為肺絕。即雜病脈洪。皆火氣亢甚之兆。若病後久虛。虛勞失血,泄瀉脫元。而見洪盛之脈。尤非所宜。惟憫濁下賤。脈多洪實。又不當以實熱論也。
【微】微脈者。似有若無。欲絕非絕。而按之稍有模糊之狀。不似弱脈之小弱分明。細脈之纖細有力也。微為陽氣衰微之脈。經言寸口諸微亡陽。言諸微者。則輕取之微。重按之微。氣口之微。尺中之微。皆屬氣虛。故所見諸證。在上則為惡寒多汗少氣之患。在下則有失精脫瀉少食之虞。
總之與血無預。所以縈縈如蜘蛛絲者。仲景謂陽氣之衰。嘗見中風卒倒而脈微。暑風卒倒而脈微。皆為虛風之象。其脈多兼沉緩。若中寒卒倒而脈微。為陰邪暴逆。所以微細欲絕也。而傷寒尺寸俱微緩。為厥陰受病。病邪傳至此經。不特正氣之虛。邪亦向衰之際。是以俱虛。
不似少陰之脈微細。但欲寐耳。詳二經之脈。同一微也。而有陰盡復陽。陽去入陰之異。即太陽經病之脈微。而有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為無陽者。有面有熱色。邪未欲解,而脈微者。有陰陽俱停。邪氣不傳。而脈反微者。若以微為虛象。不行攻發。何以通邪氣之滯耶。
必熱除身安而脈微。方可為欲愈之機。若太陽證具。而見足冷尺微。又為下焦虛寒之驗。可不建其中氣。而行正發汗之例乎。
【緊】緊脈者。狀如轉索。按之雖實而不堅。不似弦脈之端直如弦。牢革之強直搏指也。緊為諸寒收引之象。亦有熱因寒束。而煩熱拘急疼痛者。如太陽寒傷營證是也。然必人迎浮緊。乃為表證之確候。若氣口緊堅。又為內傷飲食之兆。金匱所謂脈緊頭痛。風寒腹中有宿食也。
仲景又云。曾為人所難。緊脈從何而來。假令亡汗若吐。以肺裡寒。故令脈緊也。假令咳者。坐飲冷水。故令脈緊也。假令下利。以胃中寒冷。故令脈緊也。詳此三下轉語。可謂曲盡緊脈為病之變端。而少陰經中。又有病人脈陰陽俱緊。反汗出者。亡陽也。此屬少陰。法當咽痛而復吐利。
白話文:
師傳三十二則
痰、食、瘀積阻礙經脈運行,脈搏常呈現彎曲的狀態。這與夏季脈象略微彎曲相似,但實際上並不相同。脈象洪大是火邪燔灼的徵象,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中提到服用桂枝湯後,大量出汗、口渴不止、脈象洪大的情況,是溫病的表現。溫病是冬季伏藏的邪氣在春季或夏季發作,冬季伏藏的邪氣在春季發作稱為溫病,在夏季發作則稱為熱病。邪氣潛伏於內,然後發於外,脈象多浮洪而混濁不清,往往右手更明顯。
也有脈象動而滑利,不規律的情況,古代醫家越人稱之為行於諸經,卻不清楚是哪條經脈的動。此時不宜採取攻邪內治的方法,反而應該解表,以免熱邪深入營分,無法控制。如果遇到溫熱流行病,病人出現煩渴、昏熱等症狀,脈象卻沉細微弱,這是陽病陰脈的表現。如果出現陽熱亢盛,而足部冰冷、尺脈微弱,則屬於下焦虛寒,這兩種情況都難以治療。如果多次瀉下,而熱勢未解,脈象洪大未減,稱為壞病,大多難以救治。
脈象洪大是陽氣充盛,陰氣將絕的徵象。脈象洪大如車蓋般的是陽結;脈浮洪,汗出如油的是肺絕。總之,各種疾病出現脈象洪大,都是火氣亢盛的徵兆。如果病人病後久虛,或因勞損失血、泄瀉損傷元氣而出現脈象洪大,則更不宜輕舉妄動。只有那些體質濁弱的人,脈象多洪實,也不應簡單地診斷為實熱。
微脈,是指脈象似有似無,將要消失但尚未消失,按之略覺模糊,不像弱脈那樣明顯微弱,也不像細脈那樣纖細有力。微脈是陽氣衰微的表現。醫書上說寸口脈微弱,就是陽氣衰亡。所謂諸微,是指輕按微弱、重按微弱、氣口微弱、尺脈微弱等,都屬於氣虛。因此,所見症狀,在上焦則為惡寒、多汗、氣短;在下焦則有遺精、泄瀉、少食等。
總而言之,微脈與血無關。脈象細如蜘蛛絲,張仲景認為是陽氣衰弱的表現。曾見中風、中暑卒倒而脈微者,都是虛風的徵象,脈象大多兼見沉緩。若中寒卒倒而脈微,則為陰邪暴逆,所以脈象微細欲絕。而傷寒病寸口、關脈都微弱緩慢,是厥陰經受病,病邪傳到此經,不僅正氣虛弱,邪氣也趨於衰竭,所以都虛弱。
這與少陰經脈象微細,只是想睡覺不同。仔細比較二經脈象,雖然都微弱,但有陰氣耗盡而恢復陽氣,和陽氣衰竭而進入陰氣的區別。太陽經病的脈象微弱,但伴有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則表示陽氣不足;有面部紅熱,邪氣尚未消退,而脈象微弱的,則表示陰陽俱停,邪氣不傳;脈象反而微弱的,如果將微弱當作虛弱的徵象,而不採取攻邪發汗的治療方法,怎麼能疏通邪氣的阻滯呢?
必須熱退、身體舒適,脈象微弱,才可以認為是將要痊癒的徵兆。如果太陽經證候俱全,而出現足部冰冷、尺脈微弱,這是下焦虛寒的表現,難道不應該先扶助中氣,再行發汗嗎?
緊脈,是指脈象像絞索一樣,按之雖然堅實但不堅硬,不像弦脈那樣端直如弦,也不像牢革脈那樣強直有力地搏動手指。緊脈是寒邪收引的表現,也有熱邪因寒邪束縛而導致煩熱、拘急、疼痛的情況,例如太陽經寒傷營氣的證候就是如此。但是,必須是人迎脈浮緊,才是表證的確切徵候。如果氣口脈緊堅,則是內傷飲食的徵兆。《金匱要略》中說脈緊頭痛,是風寒邪氣與宿食停滯在腹部。
張仲景還說,曾有人向他提出,緊脈是怎麼來的。例如,出汗或嘔吐後,肺部陽氣虛寒,所以導致脈緊;例如,咳嗽的人,喝了冷水,所以導致脈緊;例如,腹瀉,是因為胃中寒冷,所以導致脈緊。仔細分析這三種情況,可以說完整地闡述了緊脈的病理變化。而在少陰經中,還有一些病人脈象陰陽俱緊,反而出汗,這是陽氣衰亡的表現,這屬於少陰經證候,常伴有咽喉疼痛、嘔吐、腹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