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診宗三昧》~ 師傳三十二則 (6)

回本書目錄

師傳三十二則 (6)

1. 師傳三十二則

十常六七。其於他脈之中。兼見弦象者。尤復不少。在傷寒表邪全盛之時。中有一部見弦。或兼遲兼澀。便是夾陰之候。客邪雖盛。急需溫散。汗下猛劑。咸非所宜。即非時感冒。亦宜體此。至於素有動氣怔忡。寒疝腳氣。種種宿病。而挾外感之邪。於浮緊數大之中。委曲搜求。

弦象必隱於內。多有表邪脈緊。於緊脈之中。按之漸漸減小。縱之不甚鼓指。便當弦脈例治。於浮脈之中。按之斂直。滑脈之中。按之搏指。並當弦脈類看。於沉脈之中。按之引引。澀脈之中。按之切切。皆陰邪內伏。陽氣消沉。不能調和百脈。而顯弦直之狀。良非客邪緊盛之兆。

迨夫傷寒壞病。弦脈居多。虛勞內傷。弦常過半。所以南陽為六殘賊之首推也。他如病瘧寒飲。一切雜病。皆有弦脈。按金匱云。瘧脈自弦。弦數多熱。弦遲多寒。弦小堅者下之瘥。弦遲者可溫之。弦緊者可發汗針灸也。浮大者可吐之。弦數者風發也。以飲食消息主之。飲脈皆弦。

雙弦者寒也。偏弦者飲也。弦數者有寒飲。沉弦者懸飲內痛。他如腹痛鼓脹。胃反胸痹。癥瘕蓄血。中暍傷風。霍亂滯下。中氣鬱結。寒熱痞滿等病。種種皆有弦脈。總由中氣少權。土敗木賊所致。但以弦少弦多。以證胃氣之強弱。弦實弦虛。以證邪氣之虛實。浮弦沉弦。以證表裡之陰陽。

寸弦尺弦。以證病氣之升沉。無論所患何證。兼見何脈。但以和緩有神。不乏胃氣。咸為可治。若弦而勁細。如循刀刃。弦而強直。如新張弓弦。如循長竿。如按橫格。皆但弦無胃氣也。所以虛勞之脈。多寸口數大。尺中弦細搏指者。皆為損脈。盧扁復生奚益哉。

【緩】緩脈者。從容和緩。不疾不徐。似遲而實未為遲。不似濡脈之指下綿軟。虛脈之瞥瞥虛大。微脈之微細而濡。弱脈之細軟無力也。仲景云。陽脈浮大而濡。陰脈浮大而濡。陰脈與陽脈同等者。名曰緩也。傷寒以尺寸俱微緩者。為厥陰受病。厥陰為陰盡復陽之界。故凡病後得之。

咸為相宜。其太陽病。發熱頭痛。自汗脈浮緩者。為風傷衛證。以其自汗體疏。脈自不能緊盛也。緩為脾家之本脈。然必和緩有神。為脾氣之充。若緩甚而弱。為脾氣不足。緩而滑利。則胃氣衝和。昔人以浮緩為傷風。沉緩為寒濕。緩大為風虛。緩細為痹濕。又以浮緩為風中於陽。

沉緩為濕中於陰。蓋濕脈自緩。得風以播之。則兼浮緩。寒以束之。則兼沉緩。若中於陰。則沉細微緩。以厥陰內藏風木之氣。故脈雖沉。而有微緩之象也。

【洪】洪脈者。既大且數。指下累累如連珠。如循琅玕。而按之稍緩。不似實脈之舉按愊愊。滑脈之軟滑流利。大脈之大而且長也。昔人以洪為夏脈。內經以鉤為夏脈。遂有鉤即是洪之說。以其數大而濡。按之指下委曲旁出。固可謂之曰鉤。火性虛炎。所以來盛去衰。按之不實。

白話文:

師傳三十二則

十之常有六七脈象兼見弦象,尤其不少。傷寒表邪盛極時,脈中出現弦脈,或兼見遲脈、澀脈,這是夾雜陰邪的徵兆。雖然邪氣盛,但急需溫散,不宜使用大汗下之藥。即使不是時疫感冒,也應以此為鑑。至於素有氣鬱、心悸、寒疝、腳氣等宿疾,又加上外感邪氣,在浮、緊、數、大的脈象中,需仔細辨別。

弦脈多隱於內,表邪引起的脈緊,按之漸漸減小,放開時不甚鼓指,就應按弦脈論治。浮脈按之斂直,滑脈按之搏指,也應視為弦脈。沉脈按之引長,澀脈按之切實,都是陰邪內伏,陽氣衰弱,不能調和百脈,而顯現弦直的症狀,並非客邪盛的徵兆。

傷寒病後期,弦脈居多;虛勞內傷,弦脈超過一半。所以南陽學派將弦脈列為六種邪氣之首。其他像瘧疾、寒飲、各種雜病,都有弦脈。金匱要略記載:瘧疾脈象自弦,弦數多熱,弦遲多寒,弦小而堅者應瀉下痊癒,弦遲者可溫之,弦緊者可發汗或針灸,浮大者可吐之,弦數者是風邪發作,應以飲食調理為主;飲邪的脈象也都是弦脈。

雙弦脈是寒證,偏弦脈是飲邪,弦數脈是寒飲兼有,沉弦脈是懸飲導致內痛。其他像腹痛、鼓脹、胃反、胸痹、癥瘕、蓄血、中暑、傷風、霍亂、下痢、中氣鬱結、寒熱痞滿等病,都有弦脈。總的來說,都是由於中氣不足,脾土敗壞、肝木賊害所致。弦脈少或多,可判斷胃氣的強弱;弦脈實或虛,可判斷邪氣的虛實;浮弦、沉弦,可判斷表裡及陰陽;寸弦、尺弦,可判斷病氣的升降。無論患何種疾病,兼見何種脈象,只要脈象和緩有力,胃氣不虛,都可治癒。如果弦脈勁細如刀刃,或強直如新張弓弦,或如長竿、橫格,都是弦脈而無胃氣。所以虛勞的脈象,多寸口脈數大,尺脈弦細而搏指,都是損傷的脈象,即使盧扁再世也無濟於事。

緩脈:脈象從容和緩,不疾不徐,看似遲緩但並非真正的遲脈,與濡脈的綿軟、虛脈的虛大、微脈的細弱、弱脈的細軟無力不同。仲景說:陽脈浮大而濡,陰脈浮大而濡,陰陽脈都一樣的,叫做緩脈。傷寒病寸口、尺脈都微緩,是厥陰受病,厥陰是陰氣將盡、陽氣將復的界限,所以病後出現緩脈,都是相宜的。太陽病發熱頭痛,自汗,脈浮緩,是風傷衛氣,因為自汗體表疏鬆,脈象自然不能緊實。緩脈是脾經的本脈,但必須和緩有力,才是脾氣充盛;如果緩甚而弱,是脾氣不足;緩而滑利,是胃氣和暢。古人認為:浮緩是風邪傷陽,沉緩是寒濕傷陰;緩大是風虛,緩細是痹濕;浮緩是風邪侵犯陽經,沉緩是濕邪侵犯陰經。濕脈本來就緩,遇到風邪則兼見浮緩,遇到寒邪則兼見沉緩。如果濕邪侵犯陰經,則脈沉細微緩,因為厥陰經藏風木之氣,所以脈雖然沉,但有微緩的表現。

洪脈:脈象既大且數,指下感覺連綿不斷如串珠,像琅玕(一種玉石)一樣,按之稍緩,不像實脈的充實有力,滑脈的柔軟流利,大脈的粗大而長。古人認為洪脈是夏季的脈象,《內經》認為鉤脈是夏季的脈象,因此有鉤脈就是洪脈的說法。因為洪脈數大而濡,按之指下委曲旁出,所以稱為鉤脈。火性虛炎,所以盛極而衰,按之不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