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診宗三昧》~ 師傳三十二則 (8)

回本書目錄

師傳三十二則 (8)

1. 師傳三十二則

是謂緊反入里之微驗。又少陰病脈緊。至七八日。下利脈暴微。手足反溫。脈緊反去。為欲解也。雖煩。下利必自愈。此即緊去人安之互辭。辨不可下脈證中。則有脈來陰陽俱緊。惡寒發熱。則脈欲厥。厥者。脈初來大。漸漸小。更來漸漸大。是其候也。此亦緊反入里之互辭。

因誤下而陽邪內陷。欲出不出。有似厥逆進退之象。故言欲厥。脈雖變而緊狀依然。非營衛離散。乍大乍小之比。而脈法中。復有寸口脈微。尺脈緊。其人虛損多汗。知陰常在。絕不見陽之例。可見緊之所在。皆陽氣不到之處。故有是象。夫脈按之緊如弦。直上下行者痙。若伏堅者為陰痙。

總皆經脈拘急。故有此象。若脈至如轉索。而強急不和。是但緊無胃氣也。豈堪尚引日乎。

【弱】弱脈者。沉細而軟。按之乃得。舉之如無。不似微脈之按之欲絕。濡脈之按之若無。細脈之浮沉皆細也。弱為陽氣衰微之候。夫浮以候陽。今浮取如無。陽衰之明驗也。故傷寒首言弱為陰脈。即陽經見之。亦屬陽氣之衰。經言寸口脈弱而遲。虛滿不能食。寸口脈弱而緩。

食卒不下。氣填膈上。上二條。一屬胃寒。一屬脾虛。故皆主乎飲食。又形作傷寒。其脈不弦緊而弱。太陽中暍。身熱疼重而脈微弱。可見脈弱無陽。必無實熱之理。只宜辨析真陽之虛。與胃氣之虛。及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耳。在陰經見之。雖為合脈。然陽氣衰微已極。

非峻溫峻補。良難春回寒谷也。惟血痹虛勞。久嗽失血。新產及老人久虛。脈宜微弱。然必弱而和滑。可卜胃氣之未艾。若少壯暴病而見脈弱。咸非所宜。即血證虛證。脈弱而兼之以澀。為氣血交敗。其能榮爨下之薪乎。

【長】長脈者。指下迢迢而過於本位。三部舉按皆然。不似大脈之舉之盛大。按之少力也。傷寒以尺寸俱長。為陽明受病。內經又以長則氣治。為胃家之平脈。胃為水穀之海。其經多氣多血。故顯有餘之象。然必長而和緩。方為無病之脈。若長而浮盛。又為經邪方盛之兆。亦有病邪向愈而脈長者。

仲景云。太陰中風。四肢煩疼。陽脈微。陰脈澀。而長者為欲愈。蓋風本陽邪。因土虛木乘。陷於太陰之經。而長脈見於微澀之中。疼熱發於諸陽之本。詢為欲愈之徵。殊非病進之謂。且有陰氣不充。而脈反上盛者。經言寸口脈中手長者。曰足脛痛是也。此與秦越人遂上魚為溢。

遂入尺為覆。及上部有脈。下部無脈。關格吐逆。不得小便。同脈異證。不可與尺寸俱長之脈。比例而推也。

【短】短脈者。尺寸俱短。而不及本位。不似小脈之三部皆小弱不振。伏脈之一部獨伏匿不前也。經云。短則氣病。良由胃氣厄塞。不能條暢百脈。或因痰氣食積。阻礙氣道。所以脈見短澀促結之狀。亦有陽氣不充而脈短者。經謂寸口脈中手短者。曰頭痛是也。仲景云。汗多重發汗。

白話文:

師傳三十二則

這是脈象緊緊地收縮,氣血內陷的微弱徵兆。又少陰病脈象緊緊的,到了五六七天,下痢,脈象突然變弱,手腳反而溫暖,脈象緊緊的感覺消失了,這是病將要痊癒的跡象。即使病人感到煩躁,下痢也會自行痊癒。這就是脈象由緊轉鬆,病人安好的意思。在辨別是否需要下瀉藥的脈證中,有些脈象陰陽都緊緊的,惡寒發熱,則脈象將要厥逆。所謂厥逆,就是脈象一開始來勢很大,漸漸變小,再來又漸漸變大,這就是它的徵兆。這也是脈象由緊轉鬆的另一種說法。

因為錯誤下瀉藥而導致陽邪內陷,想要出來卻出不來,呈現類似厥逆進退的樣子,所以說將要厥逆。雖然脈象有所變化,但緊緊的狀態依然存在,這不是營衛離散,忽大忽小的樣子。但在脈法中,也有寸口脈微弱,尺脈緊緊的情況,病人虛損多汗,知道陰氣常在,卻完全看不到陽氣的跡象。可見脈象緊的地方,都是陽氣到達不了的地方,所以才有這樣的現象。如果脈象按下去緊緊的像弓弦一樣,直上直下走動的,是痙攣;如果像伏在裡面堅硬的,是陰性痙攣。

總之都是經脈拘緊,所以才有這樣的現象。如果脈象像扭曲的繩索,而且強勁急促而不和緩,這只是脈象緊,沒有胃氣,怎麼能再繼續拖延呢?

【弱脈】弱脈是指脈象沉細而柔軟,按下去才能感覺到,抬起手指就好像沒有脈一樣,不像微脈按下去就要斷掉,濡脈按下去好像沒有,細脈浮沉都細弱。弱脈是陽氣衰微的徵兆。一般用浮脈來診斷陽氣,現在浮脈卻感覺不到,這是陽氣衰微的明顯證據。所以傷寒論一開始就說弱脈是陰脈,即使在陽經見到,也是陽氣衰微的表現。經書上說,寸口脈弱而遲,虛滿不能進食;寸口脈弱而緩,吃東西馬上就吐出來,以上兩條,一條是胃寒,一條是脾虛,所以都與飲食有關。又,如果出現傷寒的症狀,脈象卻不是弦緊而是弱脈;太陽中暑,身體發熱疼痛嚴重,脈象微弱,可見脈象弱沒有陽氣,就一定沒有實熱的道理,只需要辨別真陽虛弱,胃氣虛弱,以及夏天受涼喝冷水,寒邪侵入皮膚所造成的。在陰經見到這種脈象,雖然是合脈,但陽氣衰微已經到了極點,

如果不峻猛溫補,很難像春天回暖一樣讓寒邪消退。只有血痹、虛勞、久咳失血、產後以及老人久病虛弱,脈象才應該是微弱的,但是一定要弱而和緩滑利,才能判斷胃氣沒有衰竭。如果少壯之人突然得病而出現弱脈,都是不應該出現的。即使是血證虛證,脈象微弱而兼有澀滯,就是氣血交敗,還能像燒火一樣維持生命嗎?

【長脈】長脈是指脈象往下延伸很遠,超過了正常位置,三部都這樣,不像大脈抬起手指感覺很大,按下去用力很少。傷寒論說寸口、關脈都長,是陽明受病。內經也說脈象長表示氣血調和,是胃氣平和的脈象。胃是水谷之海,經脈氣血充足,所以明顯有餘。但是一定要長而和緩,才是沒有疾病的脈象。如果長而浮盛,又是經絡邪氣盛的徵兆。也有一些病邪將要痊癒時脈象變長的。

仲景說,太陰中風,四肢煩躁疼痛,陽脈微弱,陰脈澀滯,而脈象長的,是將要痊癒的徵兆。因為風本來是陽邪,因為脾土虛弱,肝木乘克,陷入了太陰的經脈,而長脈出現在微弱澀滯之中,疼痛發熱出現在諸陽之本,可以說這是將要痊癒的徵兆,絕對不是病情加重的意思。而且,也有一些陰氣不足,而脈象反而上盛的。經書上說,寸口脈中,手部脈象長的,表示足脛疼痛。這與秦越人說,脈象上行如魚游溢,

下行如覆蓋,以及上部有脈,下部沒有脈,關格呃逆,小便不利,同脈異證,不能用寸口、關脈都長的脈象,來推斷。

【短脈】短脈是指寸口、關脈都短,沒有達到正常位置,不像小脈三部都小弱不振,伏脈只有一部隱藏不現。經書上說,脈象短表示氣虛,是因為胃氣受阻,不能條暢百脈,或者因為痰氣食積,阻礙氣道,所以脈象呈現短澀促結的樣子。也有陽氣不足而脈象短的。經書上說,寸口脈中,手部脈象短的,表示頭痛。仲景說,出汗太多,再次大量出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