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宗三昧》~ 師傳三十二則 (12)
師傳三十二則 (12)
1. 師傳三十二則
【疾】疾脈者。呼吸之間。脈七八至。雖急疾而不實大。不似洪脈之既大且數。卻無躁疾之形也。疾脈有陰陽寒熱真假之異。如疾而按之益堅。乃亢陽無制。真陰垂絕之候。若疾而按之不鼓。又為陰邪暴虐。虛陽發露之徵。嘗攻先輩治按。有傷寒面赤目赤。煩渴引飲而不能咽。
東垣以姜附人參汗之而愈。又傷寒蓄熱內盛。陽厥極深。脈疾至七八至以上。人皆誤認陰毒。守真以黃連解毒治之而安。斯皆證治之明驗也。凡溫病大熱躁渴。初時脈小。至五六日後。脈來躁疾。大觀發赤者死。謂其陰絕也。躁疾皆為火象。內經有云。其有躁者在手。言手少陰厥陰二經。
俱屬於火也。陰毒身如被杖。六脈沉細而疾。灸之不溫者死。謂其陽絕也。然亦有熱毒入於陰分而為陰毒者、脈必疾盛有力。不似陰寒之毒。雖疾而弦細乏力也。虛勞喘促聲嘶。脈來數疾無倫。名曰行屍。金匱謂之厥陽獨行。此真陰竭於下。孤陽亢於上也。惟疾而不躁。按之稍緩。
方為熱證之正脈。脈法所謂疾而洪大苦煩滿。疾而沉細腹中痛。疾而不大不小。雖困可治。其有大小者。難治也。至若脈至如喘。脈至如數。得之暴厥暴驚者。待其氣復自平。迨夫脈至浮合。浮合如數。一息十至以上。較之六數七疾八極更甚。得非虛陽外騖之兆乎。
【牢】牢脈者。弦大而長。舉之減小。按之實強。如弦縷之狀。不似實脈之滑實流利。伏脈之匿伏澀難。革脈之按之中空也。叔微云。牢則病氣牢固。在虛證絕無此脈。惟濕痙拘急。寒疝暴逆。堅積內伏。乃有是脈。歷考諸方,不出辛熱開結。甘溫助陽之治。庶有克敵之功。
雖然。固壘在前。攻守非細。設更加之以食填中土。大氣不得流轉。變故在於須臾。可不為之密察乎。若以牢為內實。不問所以。而妄行迅掃。能無實實虛虛之咎哉。大抵牢為堅積內著。胃氣竭絕。故諸家以為危殆之象云。
【革】革脈者。弦大而數。浮取強直。重按中空。如鼓皮之狀。不似緊脈之往來勁急。弦脈之按之不移。牢脈之按之益堅也。攖寧生曰。革乃變革之象。雖失常度。而按之中空。未為真臟。故仲景厥陰例中。有下利腸鳴脈浮革者。主以當歸四逆湯。得非風行木末。擾動根株之候乎。
又云。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亡血失精。金匱半產漏下。主以旋覆花湯。得非血室傷憊。中有瘀結未盡之治乎。其男子亡血失精。獨無主治。云岐補以十全大補。得非極勞傷精。填補其空之謂乎。是以長沙直以寒虛相搏例之。惟其寒。故柔和之氣失焉。惟其虛。故中空之象見焉。
豈以革浮屬表。不顧腎氣之內憊乎。
【促】促脈者。往來數疾中忽一止復來。不似結脈之遲緩。中有止歇也。促為陽邪內陷之象。經云。寸口脈中手上擊者。曰肩背痛。觀上擊二字。則脈來搏指。熱盛於經之義。朗然心目矣。而仲景太陽例。有下之後脈促胸滿者。有下之利遂不止而脈促者。有下之脈促不結胸者。
白話文:
師傳三十二則
疾脈:脈搏快速,呼吸一次之間跳動七到八下,雖然急促但脈象不強大,不像洪脈那樣又大又快,也沒有躁疾之形。疾脈又有陰陽寒熱真假之分。如果脈搏快速,按壓卻更堅實,這是陽氣亢盛無制,真陰將絕的徵兆。如果脈搏快速,按壓卻不鼓,這是陰邪暴虐,虛陽外露的徵象。曾聽聞前輩的治療案例:傷寒患者面赤目赤,煩渴引飲卻無法吞咽,東垣先生用生薑、附子、人參讓其發汗而痊癒。又例如傷寒患者蓄熱內盛,陽氣衰竭很深,脈搏快速,每呼吸一次跳動七到八下以上,很多人誤認為是陰毒,守真先生用黃連解毒治療而痊癒。這些都是辨證施治的明證。凡是溫病熱盛、躁渴,初期脈象微弱,到五六天後脈象躁疾,見到發赤者往往會死亡,這是陰氣已絕的緣故。躁疾都是火象,《內經》說:「其有躁者在手」,指的是手少陰、厥陰二經,都屬於火。陰毒患者身體如同被杖打,六脈沉細而疾,灸療也不溫暖者會死亡,這是陽氣已絕的緣故。然而也有熱毒入於陰分而形成陰毒的,脈象必定快速有力,不像陰寒之毒那樣,雖然快速卻弦細乏力。虛勞患者喘促、聲音嘶啞,脈搏快速而無規律,稱為「行屍」,《金匱要略》稱之為「厥陽獨行」,這是真陰竭於下,孤陽亢於上的情況。只有脈搏快速而不躁,按壓稍緩,才是熱證的正脈。脈法所說的「疾而洪大苦煩滿」、「疾而沉細腹中痛」、「疾而不大不小,雖困可治,其有大小者,難治也」,以及脈象像喘息一樣,脈象像數數一樣,因暴厥暴驚而出現的脈象,要等待其氣息恢復自平。如果脈象浮而合,浮合如數,一息十次以上,比六數、七疾、八極更甚,豈非虛陽外越的徵兆嗎?
牢脈:脈象弦大而長,抬起手指脈搏減小,按壓則堅實有力,像弦線一樣,不像實脈那樣滑利流暢,伏脈那樣隱伏澀滯,革脈那樣按壓時中間空虛。叔微說:「牢脈則病氣牢固」,虛證絕對不會出現這種脈象。只有濕痙拘急、寒疝暴逆、堅積內伏的情況下,才會出現這種脈象。歷考諸方,治療方法不出辛熱開結、甘溫助陽之法,才能取得療效。
然而,病邪堅固在前,攻守治療需謹慎。如果再加食填塞中焦,氣機不得運行,病情變化就在一瞬間,豈可不仔細觀察呢?如果單憑牢脈就認為是內實,不問其所以然,而妄行迅速攻邪,能沒有虛虛實實的錯誤嗎?總而言之,牢脈是堅積內著,胃氣衰竭,所以諸家都認為是危殆的徵象。
革脈:脈象弦大而數,浮取時感覺有力挺直,重按則中間空虛,像鼓皮一樣,不像緊脈那樣往來急促,弦脈那樣按壓時不移動,牢脈那樣按壓時更堅實。攖寧生說:「革脈是變革的徵象」,雖然失常,但按壓時中間空虛,還不是真臟受損。所以《傷寒論》厥陰病例中,有下利腸鳴、脈浮革者,治以當歸四逆湯,豈非風行木末,擾動根株的徵兆嗎?
又說,婦女則為半產漏下,男子則為亡血失精。《金匱要略》半產漏下,治以旋覆花湯,豈非血室受損,有瘀結未盡的治療嗎?男子亡血失精,卻沒有主治方法,岐伯用十全大補湯來治療,豈非因極度勞累傷精,填補其空虛之故嗎?所以長沙先生用寒虛相搏來解釋,因為寒,所以柔和之氣消失;因為虛,所以出現中間空虛的脈象。豈能僅憑革脈浮於表而忽略腎氣內虛嗎?
促脈:脈搏快速而急促,中間突然停頓一下再跳動,不像結脈那樣緩慢,中間有停頓。促脈是陽邪內陷的徵象。經書說:「寸口脈中手上擊者,曰肩背痛」,看「上擊」二字,則脈搏跳動有力,熱盛於經脈的意義,一目了然。而《傷寒論》太陽病例中,有下利之後脈促胸滿者,有下利不止而脈促者,有下利脈促不結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