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診宗三昧》~ 師傳三十二則 (11)

回本書目錄

師傳三十二則 (11)

1. 師傳三十二則

【動】動脈者。厥厥動搖。指下滑數如珠。見於關上。不似滑脈之諸部皆滑數流利也。動為陰陽相搏之候。陽動則汗出。陰動則發熱。是指人迎氣口而言。然多有陰虛發熱之脈。動於尺內。陽虛自汗之脈。動於寸口者。所謂虛者則動。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金匱有云。脈動而弱。

動則為驚。弱則為悸。因其虛而旺氣乘之。惟傷寒以大浮數動滑為陽。是專主邪熱相搏而言。非虛勞體痛。便溺崩淋脈動之比。而婦人尺脈動甚。為有子之象。經云。陰搏陽別。謂之有子。又云。婦人手少陰脈動甚者。妊子也。以腎藏精。心主血。故二處脈動。皆為有子。辨之之法。

昔人皆以左大順男。右大順女為言。然妊娠之脈。往往有素稟一手偏大偏小者。莫若以寸動為男。尺動為女。最為有據。

【伏】伏脈者。隱於筋下。輕取不得。重按澀難。委曲求之。附著於骨。而有三部皆伏。一部獨伏之異。不似短脈之尺寸短縮。而中部顯然。沉脈之三部皆沉。而按之即得也。伏脈之病。最為叵測。長沙有趺陽脈不出。脾不上下。身冷膚硬。少陰脈不至。令身不仁。此為屍厥等例。

詳伏為陰陽潛伏之候。有邪伏幽隱而脈伏不出者。雖與短脈之象有別。而氣血澀滯之義則一。故關格吐逆。不得小便之脈。非偏大倍常。即偏小隱伏。越人所謂上部有脈。下部無脈是也。凡氣鬱血結久痛。及疝瘕留飲。水氣宿食。霍亂吐利等脈。每多沉伏。皆經脈阻滯。營衛不通之故。

所以妊娠惡阻。常有伏匿之脈。此又脈證之變耳。在傷寒失於表散。邪氣不得發越。而六脈俱伏者。急宜發汗。而脈自復。劉元賓曰。伏脈不可發汗。謂其非表脈也。而潔古又言。當以麻黃附子細辛湯發之。臨病適宜。各有權度。不可執一。若六七日煩擾不寧。邪正交併而脈伏者。

又為戰汗之兆。如久旱將雨。六合陰晦。雨過庶物皆蘇也。不可以伏為陰脈。誤投辛熱。頃刻崑崙飛焰矣。

【細】細脈者。往來如發。而指下顯然。不似微脈之微弱模糊也。細為陽氣衰弱之候。傷寒以尺寸俱沉細。為太陰受病。太陰職司敷化之權。今為熱邪所傳。營行之氣。不能條暢百脈。所以尺寸皆沉細。不獨太陰為然。即少陰之脈。亦多沉細。故仲景有少陰病脈沉細數。不可發汗之禁。

此皆外陰內陽。非若嚴冬卒中暴寒。盛夏暑風卒倒。內外皆陰之比。內經細脈諸條。如細則少氣。脈來細而附骨者積也。尺寒脈細。謂之後泄。頭痛脈細而緩為中濕。種種皆陰邪之證驗。所以胃虛少食。冷涎泛逆。便泄腹痛。濕痹腳軟。自汗失精。皆有細脈。但以兼浮兼沉。

在尺在寸。分別而為裁決。如平人脈來細弱。皆憂思過度。內戕真元所致。若形盛脈細。少氣不足以息。及病熱脈細。神昏不能自持。皆脈不應病之候。不可以尋常虛細論也。

白話文:

師傳三十二則

動脈: 動脈跳動微弱,指下滑動,像珠子一樣,多見於關上部位。這與滑脈不同,滑脈在各個部位都滑利。動脈是陰陽相搏的徵象,陽動則出汗,陰動則發熱。一般指人迎脈和氣口,但很多陰虛發熱的脈象,會在尺脈內動;陽虛自汗的脈象,則在寸脈動。所謂「虛者則動」,邪氣聚集的地方,氣血必然虛弱。《金匱要略》說:「脈動而弱」。

動則為驚,弱則為悸,因其虛弱,旺盛之氣乘虛而入。但傷寒脈症中,大浮數動滑的脈象屬於陽證,專指邪熱相搏而言,不包括虛勞體痛、小便異常等脈動的情況。婦女尺脈跳動很厲害,是懷孕的徵兆。《內經》說:「陰搏陽別,謂之有子」,又說:「婦人手少陰脈動甚者,妊子也。」因為腎藏精,心主血,所以這兩個部位脈象跳動,都表示懷孕。辨別方法:

古人認為左脈有力順暢為男,右脈有力順暢為女。但懷孕的脈象,往往有天生就一邊脈象較大較小的人,不如以寸脈跳動為男,尺脈跳動為女,更為準確。

伏脈: 伏脈隱藏在筋下,輕輕按壓摸不到,重按則澀滯難得,需仔細尋找,附著在骨骼上。三部都伏,或只有一部伏,都與短脈(尺寸部位脈象短縮,但中部明顯)和沉脈(三部都沉,但按壓即可觸及)不同。伏脈的病症最難預測,例如長沙地區有趺陽脈摸不到,脾臟功能失調,身體冰冷皮膚僵硬,少陰脈摸不到,導致肢體感覺麻木,這些都是屍厥等症狀。

詳細來說,伏脈是陰陽潛伏的徵象,邪氣潛伏隱匿,脈象就摸不到。雖然與短脈的表現不同,但氣血澀滯的含義相同。所以關格、嘔逆、小便不利等脈象,不是偏大就是偏小隱伏,就像越人說的「上部有脈,下部無脈」一樣。凡是氣鬱血結久痛,以及疝氣、積聚、水腫、宿食、霍亂嘔吐泄瀉等脈象,大多沉伏,都是經脈阻塞,營衛不通造成的。

所以懷孕的妊娠反應惡阻,常有伏脈,這是脈證的變化。傷寒病沒有及時治療表證,邪氣不能發散,六脈都伏,要趕快發汗,脈象就會恢復正常。劉元賓說:「伏脈不可發汗」,認為它不是表證;但潔古又說要使用麻黃附子細辛湯發汗。臨症用藥,各有權衡,不能死板教條。如果六七天煩躁不安,邪正交爭,脈象伏的,則是將要出汗的徵兆,如同久旱將雨,天地陰晦,雨過之後萬物復甦一樣。不可以把伏脈當成陰證,誤用辛熱藥物,片刻就會出現危險。

細脈: 細脈往來如絲,但指下能感覺到,與微脈(微弱模糊)不同。細脈是陽氣衰弱的徵象。傷寒病寸口和尺脈都沉細,是太陰受病。太陰主司運化,現在被熱邪侵犯,氣血運行不暢,所以寸口和尺脈都沉細。不單是太陰,少陰脈也多沉細。所以張仲景有「少陰病脈沉細數,不可發汗」的禁令。

這些都是外在陰寒內在陽虛的情況,不像嚴冬突然中風,盛夏中暑,內外皆屬陰的情況。內經中關於細脈的論述很多,例如「細則少氣」、「脈來細而附骨者積也」、「尺寒脈細,謂之後泄」、「頭痛脈細而緩為中濕」等等,都是陰邪的證據。所以胃虛食少、冷涎泛逆、大便稀溏腹痛、濕痹腳軟、自汗遺精,都有細脈,但要根據脈浮或脈沉,以及在尺脈或寸脈的位置判斷。如果正常人脈象細弱,都是憂思過度,損傷元氣造成的。如果形體壯實而脈象細弱、氣不足以呼吸,以及發熱而脈細、神志不清,都是脈象與病情不相符的情況,不能以一般的虛細來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