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宗三昧》~ 師傳三十二則 (10)
師傳三十二則 (10)
1. 師傳三十二則
得非實熱內蘊之徵乎。經云。切其脈口滑小緊以沉者。病益甚在中。又云。溫病大熱。而脈反細小。手足逆者死。乳子而病熱。脈懸小。手足溫則生。寒則死。此條與乳子中風熱互發,言脈雖實大。不至急強。脈雖懸小。四肢不逆。可卜胃氣之未艾。若脈失沖和。陽竭四末。
神丹奚濟。非特主產後而言。即妊娠亦不出於是也。嬰兒病赤瓣飧泄。脈小手足寒。難已。脈小手足溫。泄易已。腹痛。脈細小而遲者易治。堅大而急者難治。洞泄食不化。脈微小流連者生。堅急者死。諦觀諸義。則病脈之逆從。可默悟矣。而顯微又言。前大後小。則頭痛目眩。
前小後大。則胸滿短氣。即仲景來微去大之變辭。虛中挾實之旨。和盤托出矣。
【芤】芤脈者。浮大弦軟。按之中空。中按雖不應指。細推仍有根氣。縱指卻顯弦大。按之減小中空。不似虛脈之瞥瞥虛大。按之豁然無力也。芤為血虛不能濡氣。故虛大如芤。然其中必顯弦象。劉三點以為絕類慈蔥。殊失弦大而按之減小中空之義。蓋虛則陽氣失職。芤則經絡中空。
所以有虛濡無力。弦大中空之異。仲景云。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虛寒相搏。此名為革。革則胃氣告匱。而弦強搏指。按之無根。非芤脈中空之比。按太陽病有脈浮而緊。按之反芤。本虛戰汗而解者。暑病有弦細芤遲。血分受傷者。芤為失血之本脈。
經云。脈至如搏。血溫身熱者死。詳如搏二字。即是弦大而按之則減也。又云。脈來懸鉤浮為常脈。言浮而中空。按之旁至。似乎微曲之狀。雖有瘀積阻滯。而指下柔和。是知尚有胃氣。故為失血之常脈。若弦強搏指。而血溫身熱。為真陰槁竭。必死何疑。凡血脫脈芤。而有一部獨弦。
或帶結促澀滯者。此為陽氣不到。中挾陰邪之兆。是即瘀血所結處也。所以芤脈須辨一部兩部。或一手兩手。而與攻補。方為合法。
【濡】濡脈者。虛軟少力。應指虛細。如絮浮水面。輕手乍來。重手乍去。不似虛脈之虛大無力。微脈之微細如絲。弱脈之沉細軟弱也。濡為胃氣不充之象。故內傷虛勞。泄瀉少食。自汗喘乏。精傷痿弱之人。脈雖濡軟乏力。猶堪峻補峻溫。不似陰虛脫血。純見細數弦強。欲求濡弱。
絕不可得也。蓋濡脈之浮軟。與虛脈相類。但虛則浮大,而濡則小弱也。濡脈之細小。與弱脈相類。但弱在沉分。而濡在浮分也。濡脈之軟弱。與微脈相類。但微則欲絕。而濡則力微也。濡脈之無力。與散脈相類。但散則從大而按之則無。濡則從小而漸至無力也。夫從小而漸至無力。
氣雖不充。血猶未敗。從大而按之即無。則氣無所統。血已傷殘。陰陽離散。將何所恃。而可望其生乎。以此言之。則濡之與散。不啻霄壤矣。
白話文:
師傳三十二則
脈象的實熱與否,並非單純由脈象判斷。經書記載,脈搏滑利而稍緊、沉按的,病情加重,病灶在內臟。又說,溫病高燒,脈搏卻細小,手腳冰冷的,會死亡;嬰兒發熱,脈搏懸浮細小,手腳溫暖則能活,冰冷則會死。這條與嬰兒中風熱症互相印證,說明脈搏雖然實大,但不急促有力;脈搏雖然懸浮細小,四肢也不冰冷,則可預測胃氣尚未衰竭。如果脈象失去和諧,陽氣衰竭,四肢冰冷,則難以挽回。
神丹妙藥的效用,不只針對產後,妊娠期間也適用。嬰兒患赤痢洩瀉,脈搏細小,手腳冰冷的,病情危急;脈搏細小,手腳溫暖的,洩瀉容易好轉。腹部疼痛,脈搏細小而遲緩的容易治癒,脈搏堅實有力而急促的則難治。洩瀉,消化不良,脈搏微弱而綿長流動的能活,脈搏堅實有力而急促的則會死亡。仔細研讀這些記載,就能領悟病脈的順逆變化。而顯微的論述也提到,脈象前大後小,則頭痛眩暈;前小後大,則胸悶氣短。這與仲景“來微去大”的說法相呼應,虛實夾雜的道理,一目瞭然。
【芤脈】芤脈是指脈搏浮大,弦而柔軟,按之則空虛,按壓雖無反應,但細細推按仍能感覺到脈氣;伸直手指則顯得弦大,按壓則減小變空虛,不像虛脈那樣輕浮而空虛,按壓則完全無力。芤脈是因血虛不能濡養氣機,所以顯得虛大如芤。然而其中必定顯現弦象。劉氏認為芤脈像慈蔥,卻忽略了弦大而按之減小中空的特性。虛則陽氣失職,芤則經絡空虛,所以才會虛弱無力,弦大中空。仲景說:“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虛寒相搏,此名為革。革則胃氣告匱。”而弦脈有力搏擊手指,按之無根,則與芤脈中空不同。太陽病有脈浮緊,按之反芤,本虛汗出而解者;暑病有弦細芤遲,血分受傷者。芤脈是失血的基本脈象。
經書記載,脈搏有力如搏擊,血溫身熱者會死。仔細體會“如搏”二字,就是弦大而按之則減小。又說,脈來懸鉤浮為常脈,指浮而中空,按之旁達,似乎微曲的樣子,雖然有瘀血阻滯,但指下柔軟,說明尚有胃氣,所以是失血的常脈。如果弦脈有力搏擊手指,而血溫身熱,則是真陰耗竭,必死無疑。凡是失血脈芤,而有一部獨弦,或帶有結節、促澀、滯澀的,這是陽氣不到,夾雜陰邪的徵兆,也就是瘀血凝結的地方。所以芤脈需辨別一部或兩部,或一隻手或兩隻手,並據此施以攻補,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
【濡脈】濡脈是指脈搏虛軟无力,按之虚细,像棉絮浮在水面,輕輕按壓則出現,用力按壓則消失,不像虛脈那樣虛大無力,微脈那樣細如絲線,弱脈那樣沉細柔軟。濡脈是胃氣不足的表現,所以內傷虛勞、洩瀉少食、自汗喘乏、精傷痿弱的人,脈雖然濡軟乏力,仍然可以峻補峻溫,不像陰虛脫血,脈象純見細數弦強,想要見到濡弱的脈象,是絕對不可能的。濡脈的浮軟與虛脈相似,但虛則浮大,而濡則小弱;濡脈的細小與弱脈相似,但弱在沉部,而濡在浮部;濡脈的軟弱與微脈相似,但微則將絕,而濡則力微;濡脈的無力與散脈相似,但散則從大而按之則無,濡則從小而漸至無力。從小而漸至無力,氣雖不充,血猶未敗;從大而按之即無,則氣無所統,血已傷殘,陰陽離散,將如何求生?由此可知,濡脈與散脈,差別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