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宗三昧》~ 師傳三十二則 (13)
師傳三十二則 (13)
1. 師傳三十二則
有脈促手足厥冷者。上四條。一為表邪未盡。一為併入陽明。一為邪去欲解。一為傳次厥陰。總以促為陽盛。里不服邪之明驗。雖證見厥逆。只宜用灸以通陽。不宜四逆以回陽。明非虛寒之理。具見言外。所以溫熱發斑。瘀血發狂。及痰食凝滯。暴怒氣逆。皆令脈促。設中虛無凝。
必無歇止之脈也。
【結】結脈者。指下遲緩中。頻見歇止。而少頃復來。不似代脈之動止不能自還也。結為陰邪固結之象。越人云。結甚則積甚。結微則氣微。言結而少力。為正氣本衰。雖有積聚。脈結亦不甚也。而仲景有傷寒汗下不解。脈結代。心動悸者。有太陽病身黃。脈沉結。少腹硬滿,小便不利。
為無血者。一為津衰邪結。一為熱結膀胱。皆虛中挾邪之候。凡寒飲死血。吐利腹痛。癲癇蟲積等氣鬱不調之病。多有結脈。暴見即宜辛溫扶正。略兼散結開痰。脈結自退。嘗見二三十至內有一至接續不上。每次皆然。而指下虛微。不似結促之狀。此元氣驟脫之故。峻用溫補自復。
如補益不應。終見危殆。若久病見此。尤非合脈。夫脈之歇止不常。須詳指下有力無力。結之頻與不頻。若十餘至或二三十至一歇。而縱指續續。重按頻見。前後至數不齊者。皆經脈窒礙。陰陽偏阻所致。蓋陽盛則促。陰盛則結。所以仲景皆為病脈。
【代】代脈者。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名曰代陰。不似促結之雖見歇止。而復來有力也。代為元氣不續之象。經云。代則氣衰。在病後見之。未為死候。若氣血驟損。元神不續。或七情太過。或顛仆重傷。或風家痛家。脈見止代。只為病脈。傷寒家有心悸脈代者。
腹痛心疼。有結澀止代不勻者。凡有痛之脈止歇。乃氣血阻滯而然。不可以為準則也。若不因病而脈見止代。是一臟無氣。他臟代之。真危亡之兆也。即因病脈代。亦須至數不勻者。猶或可生。若不滿數至一代。每次皆如數而止。此必難治。經謂五十動不一代者。以為常也。
以知五臟之期。予之短期者。乍疏乍數也。又云。數動一代者。病在陽之脈也。此則陽氣竭盡無餘之脈耳。所以或如雀啄。或如屋漏。或如弦絕。皆真代脈。見之生理絕矣。惟妊娠惡阻。嘔逆最劇者。恆見代脈。谷入既少。氣血盡並於胎息。是以脈氣不能接續。然在二三月時有之。
若至四月。胎已成形。當無歇止之脈矣。
【散】散脈者。舉之浮散。按之則無。去來不明。漫無根蒂。不似虛脈之重按雖虛。而不至於散漫也。散為元氣離散之象。故傷寒咳逆上氣。其脈散者死。謂其形損故也。可知散脈為必死之候。然形象不一。或如吹毛。或如散葉。或如懸雍。或如羹上肥。或如火薪然。皆真散脈。
見之必死。非虛大之比。經曰。代散則死。若病後大邪去。而熱退身安。泄利止而漿粥入胃。或有可生者。又不當一概論也。古人以代散為必死者。蓋散為腎敗之應。代為脾絕之兆。腎脈本沉。而散脈按之不可得見。是先天資始之根本絕也。脾脈主信。而代脈去來必愆其期。
白話文:
師傳三十二則
脈搏急促,手腳冰冷,大致有四種情況:一是表邪未盡,二是邪氣入侵陽明經,三是邪氣將要消退,四是病邪傳變到厥陰經。總而言之,脈搏急促表示陽氣盛,而臟腑不受邪氣侵犯,這是明顯的證據。即使出現厥逆現象,也只宜用灸法通暢陽氣,不宜用四逆湯回陽,因為這並非虛寒之症,其道理已在文中說明。所以,溫熱病發斑、瘀血導致狂躁、痰飲食物停滯、暴怒氣逆等,都會導致脈搏急促。如果體內虛弱,沒有凝滯之物,就不會有這種持續不斷的脈搏。
結脈是指脈搏按之遲緩,經常出現間歇停頓,但不久又會恢復跳動,這與代脈的停頓不能自行恢復不同。結脈是陰邪凝滯的表現。越人說:「結脈嚴重則積聚嚴重,結脈輕微則氣虛。」意思是說,脈搏結滯而力量微弱,是因為正氣本就衰弱,即使有積聚,脈結也不會很嚴重。但《傷寒論》中提到,傷寒汗出後症狀未解,脈象呈現結代,心悸者;或太陽病患者身黃,脈沉結,少腹硬滿,小便不利者,則另當別論。前者為無血症,後者一種是津液虧損邪氣凝滯,一種是熱邪結聚膀胱,都屬於虛弱夾雜邪氣的病候。凡是寒飲、死血、吐瀉腹痛、癲癇、蟲積等氣機鬱滯的疾病,多見結脈。突然出現結脈,應當用辛溫藥扶助正氣,略微兼顧散結、化痰,脈象自然會好轉。曾見有些脈象在二三十次跳動中,有一次脈搏接續不上,每次都是這樣,而且指下感覺虛弱,不像結脈那樣有力,這是元氣驟然衰竭所致,應當迅速使用溫補藥物,就能恢復。
如果補益無效,最終會危及生命。若久病出現這種脈象,更非正常的脈象。脈搏的間歇停頓並非恆定不變,必須仔細分辨指下是否有力,結脈的頻率快慢。如果十幾次或二三十次跳動才停頓一次,而手指持續感覺到脈搏,重按時頻頻出現,前後脈搏次數不齊,都是經脈阻塞,陰陽失調所致。總而言之,陽盛則脈促,陰盛則脈結,所以《傷寒論》中都把這些列為病態脈象。
代脈是指脈搏跳動後突然停止,不能自行恢復,然後又重新跳動,稱為代陰。這與結脈雖然也有間歇,但恢復跳動時有力不同。代脈是元氣不能連續的表現。《內經》說:「脈象代則氣衰。」病後出現代脈,未必是死兆。但若氣血驟然損傷,元神不能續接,或七情過度,或跌仆重傷,或風寒濕邪等疾病,脈象出現停代,都是病態脈象。《傷寒論》中提到心悸脈代者,腹痛心疼,脈象結澀停代不勻者,凡是疼痛導致脈搏停歇,都是氣血阻滯所致,不能以此為判斷標準。如果沒有疾病,而脈象出現停代,則表示某一臟腑無氣,其他臟腑代償,這是真的危亡徵兆。即使是因病導致脈象代脈,也要脈搏次數不勻者才有可能痊癒。如果每次脈搏跳動次數不足,每次都按數停頓,這就難以治療。《內經》說:「五十次跳動才停頓一次,是正常的。」
由此可以了解五臟的氣血運行情況。短期內脈象忽疏忽數,又說:「多次跳動才停頓一次,疾病在陽經。」這是陽氣耗盡的脈象。所以,有的脈象像雀啄,有的像屋漏,有的像弦斷,這些都是真的代脈,見到這些脈象,生命就將結束了。只有妊娠惡阻,嘔吐非常嚴重者,經常出現代脈,因為飲食少,氣血都集中於胎兒,所以脈氣不能連續。但這只出現在懷孕二三個月,到了四個月,胎兒已成形,就不會有脈象間歇停頓了。
散脈是指脈搏浮散,按之則無,去來不明,漫無根蒂,這與虛脈重按雖虛,但不至於散漫不同。散脈是元氣離散的表現,所以《傷寒論》說:「傷寒咳嗽逆氣,脈象散者死。」是指形體受損。可知散脈是必死之徵,但脈象表現不一,有的像吹毛,有的像散葉,有的像懸雍垂,有的像羹上的浮油,有的像燃燒的柴火,這些都是真的散脈,見到就必死,與虛大脈不同。《內經》說:「脈象代散則死。」但如果病後大邪已去,熱退身安,泄瀉停止,飲食能進,也可能活下來,不應該一概而論。古人認為脈象代散必死,因為散脈是腎氣衰敗的表現,代脈是脾氣衰竭的徵兆。腎脈本沉,而散脈按之不可得見,這是先天之本的根本絕滅。脾脈主信,而代脈去來必愆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