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診宗三昧》~ 口問十二則 (3)

回本書目錄

口問十二則 (3)

1. 問初診久按不同說

問脈有下指浮大,按久索然者;有下指濡軟,按久搏指者;有下指微弦,按久和緩者,何也?

答曰:夫診客邪暴病,應指浮象可證;若切虛羸久病,當以根氣為本。如下指浮大,按久索然者,正氣大虛之象。無問暴病久病,雖證顯灼熱煩擾,皆正衰不能自主,隨虛陽發露於外也。

下指濡軟,久按搏指者,里病表和之象。非臟氣受傷,則堅積內伏,不可以脈沉誤認為虛寒也。下指微弦,按久和緩者,久病向安之象。氣血雖殆,而臟氣未敗也。然多有證變多端,而脈漸小弱,指下微和,似有可愈之機者,此元氣與病氣俱脫,反無病象發現,乃脈不應病之候。

非小則病退之比。大抵病人之脈,初下指雖見乏力,或弦細不和,按至十餘至漸和者,必能收功。若下指似和,按久微澀不能應指,或漸覺弦硬者,必難取效。設病雖牽纏,而飲食漸進,便溺自調,又為胃氣漸復之兆。經云:安穀者胃,漿粥入胃,則虛者活。此其候也。

白話文:

【問初診久按不同說】

有人問到,有時候把脈時,一開始觸摸會感覺脈象浮大,但持續按壓後卻變得毫無力道;有時候一開始脈象柔軟,但持續按壓後卻變得強勁有力;也有時候一開始脈象微微緊繃,但持續按壓後卻變得平和緩慢,這是為什麼呢?

回答是,對於突發性的疾病,通常一開始按脈就能得到一些證據;然而對於長期虛弱的病情,我們更應該關注身體的基本能量狀況。一開始脈象浮大,但持續按壓後卻變得毫無力道,這代表體內的正氣已經嚴重虛弱。無論是突發性還是長期的疾病,即使患者出現高熱煩躁的症狀,這都顯示出體內的正氣已經無法自我調節,只能隨著體內虛弱的陽氣在體外表現出來。

脈象一開始柔軟,但持續按壓後卻變得強勁有力,這代表體內有疾病,但表面看起來還算健康。這不一定代表臟腑受到損傷,有可能是體內有堅固的積塊,不能因為脈象沉下就誤判為虛寒。脈象一開始微微緊繃,但持續按壓後卻變得平和緩慢,這代表長期疾病的病情正在好轉。雖然氣血可能仍處於危險狀態,但臟腑的能量尚未完全潰敗。

然而,有些情況下,病情可能會瞬息萬變,脈象漸漸變得細弱,但在按壓下卻有種平和感,似乎有康復的跡象,但實際上這是體內元氣與病氣同時脫離,反而沒有明顯的疾病症狀出現,這是脈象並不能反映疾病真實狀況的情況。

這並不是病情減輕的徵兆。總的來說,對於病人的脈象,一開始按脈即使感覺到無力,或者脈象細弱不協調,但如果持續按壓十幾次後逐漸變得平和,那麼病情肯定能得到改善。反之,如果一開始按脈感覺還算平穩,但持續按壓後卻變得微澀,無法順應手指,或者感覺越來越緊繃,那麼病情很可能無法得到改善。然而,如果病勢雖然纏綿,但飲食逐漸增加,排泄也能自行調節,這代表胃氣正在慢慢恢復。經典中說,飲食正常的人胃氣旺盛,一旦米粥進入胃部,虛弱的人就能活下來。這就是其中的徵兆。

2. 問病同脈異病異治同

問:有病同而脈異,病異而脈同,病同而治異,病異而治同,何也?

答曰:夫所謂病同而脈異者,人在氣交之中,所感六淫七情,八風九氣,一時之病,大率相類,故所見之證,亦多相類;而人之所稟,各有偏旺偏衰之不同,且有內戕神志,外役肢體,種種懸殊,脈象豈能如一?

如失血證,脈有浮大而芤者,有小弱而數者,傷胃及臟之不同也;氣虛證,有氣口虛大而澀者,有氣口細小而弱者,勞傷脫泄之不同也。病異而脈同者,內傷夾外感,陽證夾陰寒,虛中有實結,新邪挾舊邪,表裡交錯,為患不一,而脈之所現,不離陰陽寒熱虛實之機,其細微見證,安得盡顯於指下哉?

如太陽中風,癱瘓不仁,脈皆浮緩,一為暴感之邪,一為久虛之病;虛勞骨蒸,病瘧寒熱,關尺皆弦緊,一為腎臟陽虛,一為少陽邪盛;可不互參脈證,一概混治乎?病同而治異者,風氣之病,時氣之病,瘧痢之病,內傷虛勞之病,初起見證,往往相似;

而人之所稟,各有貞脆,且有多火多痰多氣,平時之資質既殊,病中之調治自異。如金匱之短氣有微飲者,從小便去之,苓桂朮甘湯主之;腎氣丸亦主之;消渴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滑石白魚散、茯苓戎鹽湯並主之。若治病不求其本,不問脈證之真象假象,但見病醫病,殊失逆從反正之旨矣。

病異而治同者,所見之證雖異,總不外乎邪正之虛實。如傷寒尺中脈遲之營氣不足,陽邪內陷之腹中痛,虛勞裡急之悸衄失精,並宜小建中湯;伏氣鬱發之熱病,太陽中熱之暍病,並宜白虎湯;寒疝之腹急脅急,產後之腹中疴痛,並宜當歸生薑羊肉湯。豈以一方主治一病,而不達權變之用哉?

白話文:

詢問的主題是關於疾病相同但脈象不同,疾病不同但脈象相同,疾病相同但治療方法不同,疾病不同但治療方法相同的情況,這是為什麼呢?

回答是:疾病相同但脈象不同的情況,由於人處在氣候交換之中,受到的外感和內傷可能各不相同,即使病症表現大致相同,但每個人體質有偏旺或偏衰的差異,加上內心壓力和身體勞損的不同,脈象當然不能一概而論。

例如,失血癥的患者,脈象可能呈現浮大而芤,也可能呈現小弱而數,這取決於傷害的是胃還是臟腑;氣虛的患者,脈象可能氣口虛大而澀,也可能氣口細小而弱,這取決於是勞損還是脫泄。疾病不同但脈象相同的情況,如內傷加上外感,陽性病症加上陰寒,虛實交雜,新舊疾病交錯,這些病症雖然表現多元,但脈象通常呈現陰陽寒熱虛實的特徵,細微的差異在脈診上難以完全顯現。

例如,太陽中風和癱瘓無知覺的病症,脈象都可能呈現浮緩,但一個是突然的感染,另一個則是長期的虛弱;虛勞骨蒸和瘧疾寒熱,關尺脈象都可能呈現弦緊,但一個是腎臟陽虛,另一個則是少陽邪氣旺盛。因此,我們不能只看脈象或病症,就一概地進行治療。

疾病相同但治療方法不同的情況,如風氣病、時氣病、瘧疾、痢疾、內傷虛勞等病,初期的病症往往相似,但每個人體質有強有弱,有的多火,有的多痰,有的多氣,平時的體質不同,生病時的治療自然也就不同。

例如,《金匱要略》中提到,對於短氣伴有輕微水飲的患者,應通過小便排出,可以使用苓桂朮甘湯或腎氣丸;對於消渴症伴尿量少的患者,可以使用蒲灰散、滑石白魚散或茯苓戎鹽湯。如果治病只看表面的病症,不深入探討根本原因,不考慮脈象和病症的真實狀況,只是見病就醫,就違背了逆從反正的原則。

疾病不同但治療方法相同的情況,儘管病症表現不同,但基本上不外乎邪正虛實的問題。例如,對於傷寒尺中脈遲的營氣不足、陽邪內陷的腹中痛、虛勞裡急的心悸衄血失精,都可以使用小建中湯;對於伏氣鬱發的熱病、太陽中熱的暍病,都可以使用白虎湯;對於寒疝的腹部和脅部急痛、產後的腹部疼痛,都可以使用當歸生薑羊肉湯。治療並不是一方只能治一種病,而是要懂得靈活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