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宗三昧》~ 師傳三十二則 (2)
師傳三十二則 (2)
1. 師傳三十二則
或與證乖互。咸可治療。雖內經有腸澼下白沫。脈沉則生。脈浮則死之例。然風木乘脾之證。初起多有浮脈。可用升散而愈者。當知陰病見陽脈者生。非若沉細虛微之反見狂妄躁渴。難於圖治也。
【沉】沉脈者。輕取不應。重按乃得。舉指減小。更按益力。縱之不即應指。不似實脈之舉指愊愊。伏脈之匿於筋下也;沉為臟腑筋骨之應。蓋緣陽氣式微。不能統運營氣於表。脈顯陰象而沉者。則按久愈微。若陽氣鬱伏。不能浮應衛氣於外。脈反伏匿而沉者。則按久不衰,陰陽寒熱之機。
在乎纖微之辨。傷寒以尺寸俱沉為少陰受病。故於沉脈之中辨別陰陽。為第一關捩。若始病不發熱。無頭痛。而手足厥冷脈沉者。此直中陰經之寒證也。若先曾發熱頭痛。煩擾不寧。至五七日後。而變手足厥冷。躁不得寐而脈沉者。此厥深熱深。陽邪陷陰之熱證也。亦有始本陽邪。
因汗下太過。而脈變沉遲。此熱去寒起之虛證也。有太陽證下早。胸膈痞硬。而關上小細沉緊者。此表邪內陷。陽分之結胸也。若能食自利。乃陽邪下陷。陰分之臟結矣。有少陰病自利清水。口乾腹脹。不大便而脈沉者。此熱邪陷於少陰也。有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
麻黃附子細辛湯溫之。是少陰而兼太陽。即所謂兩感也。此與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身體痛。當溫之。宜四逆湯之法。似是而實不同也。有寸關俱浮。而尺中沉遲者。此陽證夾陰之脈也。若沉而實大數盛。動滑有力。皆為陽邪內伏。沉而遲細微弱。弦澀少力。皆屬陰寒無疑。
有冬時伏邪。發於春夏。煩熱躁渴。而反脈沉。足冷。此少陰無氣。毒邪不能發出陽分。下虛死證也。凡傷寒溫熱。時疫感冒。得汗後脈沉。皆為愈證。非陽病陰脈之比。有內外有熱。而脈沉伏。不數不洪。指下澀小急疾。無論傷寒雜病。發於何時。皆為伏熱。不可以其脈之沉伏。
而誤認陰寒也。至如腸澼自利而脈沉。寒疝積瘕而脈沉。歷節痛痹而脈沉。伏痰留飲而脈沉。石水正水而脈沉。胸腹結痛而脈沉。霍亂嘔吐而脈沉。鬱結氣滯而脈沉。咸為應病之脈。若反浮大虛澀。或雖沉而弦細堅疾。為胃氣告匱。未可輕許以治也。
【遲】遲脈者。呼吸定息。不及四至。而舉按皆遲。不似澀脈之參伍不調。緩脈之去來徐緩也。遲為陽氣不顯。營氣自和之象。故昔人皆以隸之虛寒。而人迎主寒濕外襲。氣口主積冷內滯。又以浮遲為表寒。沉遲為裡寒。遲澀為血病。遲滑為氣病。此論固是。然多有熱邪內結。
寒氣外郁。而見氣口遲滑作脹者。詎可以脈遲概謂之寒。而不究其滑澀之象。虛實之異哉。詳仲景有陽明病脈遲。微惡寒而汗出多者。為表未解。脈遲頭眩腹滿者。不可下。有陽明病脈遲有力。汗出不惡寒。身重喘滿。潮熱便硬。手足濈然汗出者。為外欲解。可攻其里。又太陽病脈浮。
白話文:
師傳三十二則
脈象的診斷,有時會與病情表現互相違背,但都能夠用來治療。雖然《內經》記載腸鳴瀉下白色泡沫,脈沉則生,脈浮則死的例子,然而風木乘脾的病症,初期多數會有浮脈,但可以用升散的方法治癒。由此可知,陰病出現陽脈是好的預兆,這和脈象沉細虛微,卻反見狂躁口渴,難以治療的情況不同。
沉脈是指輕輕按壓時沒有反應,用力按壓才能感覺到。抬起手指再按壓,即使放鬆手指,脈搏也不會立刻跟隨手指移動,這與實脈的明顯搏動、伏脈隱藏在筋膜下的情況不同。沉脈反映臟腑筋骨的情況,主要是因為陽氣衰弱,不能夠統率營氣於體表,脈象顯現陰象而沉者,則按壓久後才會逐漸微弱。如果陽氣鬱滯,不能夠浮現於體表,脈象反而隱伏而沉者,則按壓久後也不會減弱。陰陽寒熱的機理,在於細微的辨別。傷寒論中,寸口脈皆沉,說明少陰經受病。因此,在沉脈中區分陰陽,是診斷的第一個關鍵。
如果疾病初期沒有發熱、頭痛,而手足厥冷脈沉,這是直中陰經的寒證。如果先前曾發熱頭痛、煩躁不安,到第五七天後,變成手足厥冷、躁動不安、睡不著,而脈沉,這是厥深熱深,陽邪陷陰的熱證。也有些情況是本為陽邪,因汗下過度,而脈象變得沉遲,這是熱邪已去寒邪上升的虛證。有些太陽病症下利較早,胸膈痞硬,而關上脈小細沉緊,這是表邪內陷,陽分之結胸。如果能吃能自利,則是陽邪下陷,陰分之臟結。有些少陰病自利清水,口乾腹脹,不大便而脈沉,這是熱邪陷於少陰。有些少陰病剛得病,反而發熱脈沉,可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溫補,這是少陰兼太陽,也就是所謂的兩感。這與疾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身體疼痛,應該溫補,宜用四逆湯的法則相似,但實際上卻不同。
寸關俱浮,而尺脈沉遲,這是陽證夾陰的脈象。如果脈沉而有力,脈數有力,動滑,都是陽邪內伏。如果脈沉而遲細微弱,弦澀少力,則都屬於陰寒無疑。
冬天伏藏的邪氣,在春夏發作,煩熱躁渴,而脈反沉,足冷,這是少陰無氣,毒邪不能發洩於陽分,是下虛死證。凡傷寒溫熱、時疫感冒,出汗後脈沉,都是痊癒的徵兆,這與陽病陰脈的情況不同。有內外有熱,而脈沉伏,不數不洪,指下澀小急疾,無論傷寒雜病,發於何時,都是伏熱,不可以其脈之沉伏,而誤認為陰寒。至於腸鳴瀉下而脈沉,寒疝積聚而脈沉,歷節痛痹而脈沉,伏痰留飲而脈沉,石水正水而脈沉,胸腹結痛而脈沉,霍亂嘔吐而脈沉,鬱結氣滯而脈沉,都是應病之脈。如果反而是浮大虛澀,或者雖然沉卻弦細堅疾,則是胃氣衰竭,不可輕易下判斷治療。
遲脈是指呼吸平穩,脈搏每分鐘少於四次,而無論輕按重按都遲緩,這與澀脈的脈象不調、緩脈的脈象緩慢不同。遲脈代表陽氣不顯,營氣和緩的現象。因此古人大多認為屬於虛寒。而人迎脈主寒濕外襲,氣口脈主積冷內滯,又以浮遲為表寒,沉遲為裡寒,遲澀為血病,遲滑為氣病,這個論斷固然正確,然而有很多熱邪內結,寒氣外鬱,而出現氣口脈遲滑脹滿的情況,難道可以因為脈遲就概括為寒證,而不去探究其滑澀的現象,虛實的差異嗎?仔細研讀《傷寒論》,有陽明病脈遲,微惡寒而汗出多的,是表邪未解;脈遲頭眩腹滿者,不可下瀉;有陽明病脈遲有力,汗出不惡寒,身重喘滿,潮熱便硬,手足濈然汗出者,是表邪將解,可以攻其裡。還有太陽病脈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