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宗三昧》~ 師傳三十二則 (1)
師傳三十二則 (1)
1. 師傳三十二則
或問:「診切之法,何者為宗?」 答曰:「診切之法,心空為宗。得其旨,言下可了;不得其旨,雖遍讀五車,轉增障礙。只如日月,豈不淨耶?而盲者不見,是盲者過,非日月咎。」 客云:「若爾,則古人歷陳某脈某病,鑿鑿諸例,將有適於用乎?無適於用乎?」 答曰:「大似向泥人祈禱,有時靈應,有時不靈應。」 客云:「法法紕繆,安得滌除玄覽,參五色之診乎?」 答曰:「除卻胸中落索,空空地向己靈上究去。了得浮脈之義,便了得沉脈之義;觸類旁通,諸脈皆了無余蘊矣。夫脈學者,大醫王之心印;非大智慧、大辨才,難以語此。吾嘗疾首生民,不聞炎黃之垂誨,永違仲景之至言。
逮後唐處士《千金方》,直接長沙一脈;又以立法險峻,不易躋攀,乃致造詣日卑,風斯日下。今我不惜廣長,開陳聖教,為眾生運無盡燈;譬諸一燈燃百千燈,冥者皆明,明終無盡。庶不沒宿昔先師垂誨,吾當逐一為汝陳之。
【浮】 浮脈者,下指即顯浮象;按之稍減而不空,舉之泛泛而流利。不似虛脈之按之不振,芤脈之尋之中空,濡脈之綿軟無力也。浮為經絡肌表之應,良由邪襲三陽經中,鼓搏脈氣於外,所以應指浮滿。在暴病得之,皆為合脈;然必人迎浮盛,乃為確候。若氣口反盛,又為痰氣逆滿之徵。
否則,其人平素右手偏旺之故。有始病不浮,病久而脈反浮者,此中氣虧乏,不能內守,反見虛痞之兆。若浮而按之漸衰,不能無假象發見之虞。傷寒以尺寸俱浮為太陽受病;故凡浮脈主病,皆屬於表。但須指下有力,即屬有餘客邪。其太陽本經風寒營衛之辨,全以浮緩、浮緊分別而為處治。
其有寸關俱浮,尺中遲弱者,南陽謂之陽浮陰弱,營氣不足、血少之故。見太陽一經,咸以浮為本脈;一部不逮,虛實懸殊。亦有六脈浮遲,而表熱裡寒、下利清穀者,雖始病有熱,可驗太陽,其治與少陰之虛陽發露不異。又有下後仍浮,或兼促、兼弦、兼緊、兼數之類,總由表邪未盡。
乃有結胸、咽痛、脅急、頭疼之變端。詳結胸、臟結及痞之證,皆為下早,表邪內陷所致。究其脈雖變異,必有一部見浮。死生虛實之機,在關上沉細緊小之甚與不甚耳。惟陽明腑熱攻脾,脈雖浮大,心下反硬者,急需下之,所謂從證不從脈也。其在三陰,都無浮脈;惟陰盡復陽,厥愈足溫而脈浮者,皆為愈證。故太陰例有手足溫、身體重而脈浮者;少陰例有陽微陰浮者;厥陰例有脈浮為欲愈,不浮為未愈者。須知陽病浮遲兼見里證,合從陰治;陰病脈浮,證顯陽回,合從陽治。幾微消息,當不越於聖度也。近世陶尚文浮中沉三法,舉世共推;雖卓立己見,究其所云,不論脈之浮沉遲數,但以按之無力、重按全無者,便是陰證。曷知按之無力者,乃虛散之脈,與浮何預哉?逮夫雜證之脈浮者,皆為風象。如類中風痱之脈浮、喘咳痞滿之脈浮、煩瞑衄血之脈浮、風水皮水之脈浮、消癉便血之脈浮、泄瀉膿血之脈浮。如上種種,或與證相符。]
白話文:
師傳三十二則
有人問診斷脈象的方法,什麼才是根本?我回答說:診斷脈象的根本在於心空(心神清明)。明白了這個道理,就能立刻理解;不明白這個道理,即使讀遍很多書,反而會增加障礙。就像日月一樣,本來是很明亮的,但盲人卻看不到,這是盲人的問題,不是日月的錯。
有人說:既然這樣,古人記載的某種脈象代表某種疾病的例子,究竟有沒有實際用途呢?我回答說:那就像對泥人祈禱一樣,有時靈驗,有時不靈驗。
有人問:那麼,各種方法都互相矛盾,怎麼才能去除雜念,參悟診脈的奧妙呢?我回答說:去除心中雜念,空空地向自身靈性去探究。明白了浮脈的道理,就明白了沉脈的道理,觸類旁通,各種脈象就都明白了。脈學是醫學的精髓,非有大智慧、大辨才,難以理解。我常常為百姓的疾病而憂心,卻未能聽到炎黃的教誨,也未能領悟張仲景的精妙之言。
直到後來讀到唐代處士的《千金方》,才直接承接了長沙醫派的脈法。但是,其方法艱深險峻,不易掌握,因此醫術的造詣越來越低,醫學水平也日益下降。現在我不吝惜時間和精力,闡述聖賢的教誨,為眾生點亮無盡的明燈,就像一盞燈點亮千百盞燈,黑暗都將變光明,光明將永無止境。希望不要辜負前代師長的教誨,我將逐一為你講解。
浮脈:手指輕輕按壓就能感覺明顯的浮起的脈象,按壓後稍減但不會消失,抬起手指時感覺脈搏浮泛流利,不像虛脈按之無力,芤脈按之空虛,濡脈綿軟無力。浮脈是經絡肌表反應的表現,由於邪氣侵襲三陽經脈,衝擊脈氣於外,所以指下感覺脈搏浮滿。在暴病中出現浮脈,都屬於合脈。但必須人迎脈浮盛,才是確切的徵兆。如果氣口反而盛,則是痰氣逆滿的徵兆。
如果不是,可能是此人平素右手脈氣偏旺。有些疾病初期不浮,病久後脈象反而浮起,這是由於中氣虧虛,不能內守,出現虛痞的徵兆。如果脈象浮起,按壓後逐漸減弱,則可能出現假象。傷寒病寸口脈都浮,是太陽經受病。所以凡浮脈主病,都屬於表證。但如果指下有力,則屬於邪氣有餘。太陽經風寒表裡辨證,全憑浮緩、浮緊來區分而施治。
如果寸關脈都浮,而尺脈遲弱,南陽醫家稱之為陽浮陰弱,是營氣不足,血少所致。太陽經脈都以浮脈為本脈,但虛實程度差異很大。也有六脈都浮遲,而表熱裡寒,大便稀溏者,雖然初期有熱象,可以驗證太陽經受病,其治療與少陰經的虛陽外露相似。還有一些疾病,病勢發展到後期脈象仍然浮,或兼見促、弦、緊、數等脈象,都是由於表邪未盡,
而出現胸部結塊疼痛,脅肋部脹滿,頭痛等變化。詳究結胸、臟腑結塊及痞證,都是由於表邪內陷所致。仔細觀察,即使脈象變化,也一定有一部分是浮脈。死生虛實的關鍵,在於關脈沉細緊小程度的差異。只有陽明經腑熱攻脾,脈象雖然浮大,但心下卻堅硬者,需要急用瀉下法,這就是所謂的「從證不從脈」。
三陰經脈一般沒有浮脈,只有陰氣衰竭恢復陽氣,手足溫暖而脈象浮起,才是痊癒的徵象。所以太陰經脈,例如手足溫暖,身體沉重而脈象浮起;少陰經脈,例如陽氣微弱而脈象浮起;厥陰經脈,例如脈象浮起表示將要痊癒,脈象不浮表示尚未痊癒。必須知道,陽病脈象浮遲,同時出現裡證,應該從陰經治療;陰病脈象浮起,症狀表現為陽氣回升,應該從陽經治療。細微的變化,都應符合聖賢的醫學原則。
近世推崇陶弘景的浮中沉三法,舉世公認。雖然有獨到的見解,但仔細研究他所說的,無論脈象浮沉遲數,只要按壓無力,重按完全沒有感覺,就是陰證。哪裡知道按壓無力是虛弱散漫的脈象,和浮脈有什麼關係呢?至於各種雜病的浮脈,都屬於風象,例如中風、痱子、喘咳、痞滿、煩躁、昏迷、鼻衄、出血、風水、皮水、消渴、便血、泄瀉、膿血等疾病的脈象都浮。像上面這些情況,有的與疾病的症狀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