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宗三昧》~ 異脈 (1)
異脈 (1)
1. 異脈
異脈者。乖戾不和。索然無氣。不與尋常諸脈相類。內經大奇論。貫列諸脈。摹寫最微。苟非逐一稽研。烏能心領神會。如心脈滿大。癇瘛筋攣。肝脈小急。癇瘛筋攣。二條見證皆同。而脈象迥異。受病各別。其同病異治等法。良有見乎此也。若肝脈驚暴。有所驚駭。脈不至。
若喑。皆驚氣失常。所以肝脈馳驟。氣平自已。毋治也。腎脈小急。肝脈小急。心脈小急。不鼓。皆為瘕。言諸經之脈。皆有小急。但以按之不鼓者為瘕。若縱之鼓指。又為火伏之象。非瘕也。腎肝並沉為石水。並浮為風水。並虛為死。並小弦欲驚。並者。六位皆然。非見一二部也。
白話文:
異脈是指脈象不正常,乖戾不和,毫無生氣,與尋常脈象完全不同。
《內經》中對於各種脈象的描述非常詳細,但如果沒有逐一深入研究,就無法真正理解。例如,心脈滿大、肝脈小急,都可能導致癇瘛筋攣,但脈象迥異,所受的疾病也各不相同。這就是同病異治的道理,在這些脈象中可以得到充分體現。
如果肝脈驚暴,而且伴隨驚駭、脈象微弱,甚至出現失聲,都是驚氣失常所致。
這種情況下,肝脈跳動很快,但只要心氣平靜,自然就會恢復,不需要治療。
腎脈、肝脈、心脈都出現小急、按之不鼓,都是瘕的表現。
雖然各經脈都有可能出現小急,但只有按之不鼓纔算瘕。如果脈象縱而鼓指,則屬於火伏之象,不是瘕。
腎脈與肝脈都沉陷,稱為石水;都浮揚,稱為風水;都虛弱,稱為死水;都呈小弦欲驚之狀,稱為驚水。
這六種情況,是指所有經脈都出現這種情況,而不是僅限於某一兩條經脈。
水脈當沉。以風勢鼓激則浮。浮則重按不乏。虛則按之即空。以水氣內蓄。不當並見虛脈。故死。並小弦欲驚者。以少陽生氣。為陰邪所埋。故惕惕如驚。而實非驚也。腎脈大急沉。肝脈大急沉。皆為疝。心脈搏滑急為心疝。肺脈沉搏為肺疝。疝脈無不弦急者。觀下文三陽急為瘕。
三陰急為疝。則疝瘕之陰陽辨治。可瞭然矣,二陰急為癇厥。厥屬腎。而癇屬心包也。二陽急為驚。聞水音則惕然而驚也。脾脈外鼓沉為腸澼。久自已。肝脈小緩為腸澼。易治。腎脈小搏沉為腸澼下血。血溫身熱者死。心肝病亦下血。二臟同病者可治。其脈小沉澀為腸澼。其身熱者死。
白話文:
脈搏應該沉下去,如果受到風的影響,就會浮起來。浮起來就應該重按,按下去不會消失。脈搏空虛,按下去就會感覺到空空的。因為體內有水氣積聚,不應該同時出現空虛的脈搏,因此會導致死亡。同時出現小弦脈並且想要驚跳,這是因為少陽生氣被陰邪埋沒,所以會感到害怕,好像要驚跳一樣,但實際上並不是真的驚嚇。腎脈大而急並且沉下去,肝脈大而急並且沉下去,都是疝氣。心脈搏動滑利而急促,是心疝。肺脈沉而搏動,是肺疝。疝氣的脈搏總是弦急,可以觀察到。下文中提到三陽脈急是瘕,三陰脈急是疝,這樣就能夠清楚地辨別疝氣和瘕的陰陽屬性。二陰脈急是癇厥,厥屬於腎,而癇屬於心包。二陽脈急是驚恐,聽到水聲就會感到害怕,好像要驚跳一樣。脾脈外鼓而沉,是腸澼,如果時間久了就會自行消失。肝脈小而緩,也是腸澼,比較容易治療。腎脈小而搏動並且沉下去,是腸澼下血,如果身體發熱,就會死亡。心肝疾病也會導致下血,如果兩個臟器同時患病,是可以治療的。如果脈搏小而沉澀,是腸澼,如果身體發熱,就會死亡。
熱見七日死。腸澼之脈。總以緩小為易治。堅搏為難治。外鼓沉者。言雖浮大而根氣不乏也。小搏沉者。陰邪內注而脈顯陰象。不當復見虛陽外擾也。心肝二臟。水火同氣。故同病者易治。脾腎同病。為土崩水竭。故死不治。胃脈沉鼓澀。胃外鼓大。心脈小堅急。皆鬲。偏枯。
男子發左。女子發右。不喑。舌轉可治。三十日起。其從者喑。三歲起。年不滿二十者。三歲死。言胃脈重按則澀。浮取則大。陰血受傷而陽氣失守也。心脈小堅急。陰邪勝而上侮君主也。胃氣既傷。血脈又病。故心下痞鬲。而半體偏枯也。偏枯以男子發左。女子發右為逆。
然雖逆而非不治也。如不喑舌轉。非臟受病。見證雖逆。治亦易起。若喑不能言。腎氣內虧。證雖不逆。治亦難痊。若年不滿二十。氣血方盛之時。而見偏廢之疾。此根氣之夭。不出三年必死也。脈至而搏。血衄身熱者死。脈來懸鉤浮為常脈。血衄身熱而脈來搏指。虛陽外脫。
白話文:
發燒七天就會死。腸道疾病的脈象,整體來說脈搏緩慢微弱的比較容易治療,脈搏強勁有力則比較難治。外鼓沉的脈象,雖然表面看起來脈象浮大,但根氣並沒有衰竭。小搏沉的脈象,是陰邪內侵導致脈象呈現陰性的表現,不應該再出現陽氣外洩的現象。心臟和肝臟,水火同氣,因此同時生病比較容易治療。脾臟和腎臟同時生病,則代表土崩水竭,因此無法治癒。胃脈沉陷且鼓脹粗澀,胃部外鼓且大,心脈微小且堅硬急促,都是膈氣、半身不遂的徵兆。
男性左半身出現半身不遂,女性右半身出現半身不遂,如果沒有失語,且舌頭能轉動,就可以治療。如果從三十歲開始出現半身不遂,則會失語。如果從三歲開始出現半身不遂,且年齡不到二十歲,就會在三年內死亡。這表示胃脈重按則粗澀,輕按則浮大,是陰血受損導致陽氣無法守住的現象。心脈微小且堅硬急促,是陰邪過盛侵犯心臟,導致心臟衰弱的現象。胃氣受損,血脈也出現問題,因此會出現心下痞塞、膈氣以及半身不遂的現象。半身不遂,以男性左半身、女性右半身出現為逆,
雖然逆,但並不代表無法治療。如果沒有失語,舌頭能轉動,表示不是臟腑生病,雖然症狀逆,但治療後很容易恢復。如果失語不能說話,則代表腎氣內虛,雖然症狀不逆,但治療後很難痊癒。如果年齡不到二十歲,氣血正旺的時候就出現半身不遂的病症,這是根氣衰竭的表現,三年之內必然會死亡。脈搏跳動,且有鼻出血、發燒的症狀,就會死亡。脈搏來的時候像懸鉤一樣浮起來,這是正常的脈象。鼻出血、發燒,但脈搏跳動時搏動手指,這是陽氣外洩的現象,也會死亡。
陰血內亡。安得不死。脈來懸鉤浮。言浮而中空之狀。隱然言外。脈至如喘。名暴厥。暴厥者。不知與人言。言暴逆氣浮。故脈喘喘乏力。腎氣不能下守可知。脈至如數。使人暴驚。三四日自已。言暴驚氣亂。故脈至如數。而實未常數。故不須治。脈至浮合。浮合如數。言一息十至以上。
如浮波之合。後至凌前。虛疾而動無常候。是經氣予不足也。脈至如火薪然。言浮數而散。瞥瞥如羹上肥。是心精之予奪也。脈至如散葉。言飄忽無根。是肝氣予虛也。脈至如省客。省客者。言如省問之客。乍見欲言而遲疑不吐。故以脈塞而鼓四字體貼之。是腎氣予不足也。
白話文:
陰血內亡,安得不死。脈來懸鉤浮,這是在描述脈象輕浮,中間卻有空隙,形同懸鉤,說明身體內的陰血已經大量流失,若非及時治療,恐難保性命。脈至如喘,指的是脈搏跳動快速、急促,如同喘息一般。暴厥,指的是突然失去意識或意識模糊,無法與人正常對話,說話時語氣急躁,脈搏跳動快速,這是因為身體突然受到過度驚嚇或疾病突然加劇所導致。脈至如數,指的是脈搏頻率過高,讓人感到驚慌失措,但通常幾天後會自行恢復,這是因為過度驚嚇導致的暫時性神經系統紊亂,無需特別治療。
脈至浮合,指的是脈搏既浮又合,如同浮動的波浪,後到的脈搏似乎凌駕在前面的脈搏之上,這種脈象表明身體虛弱且脈搏節律不穩定。脈至如火薪然,指的是脈搏跳動快速、散亂,形狀如火焰燃燒,這表示心神的虛弱和能量的消耗。脈至如散葉,指的是脈搏跳動時忽左忽右,沒有固定節奏,這顯示肝氣的虛弱。脈至如省客,指的是脈搏節奏緩慢,猶如久別重逢的客人,想要開口說話卻遲疑不決,這表明腎氣的虛弱。
脈至如丸泥。言指下動滑。如循薏苡子。是胃精予不足也。脈至如橫格。言堅強如橫木之拒於指下。是膽氣予不足也。脈至如弦縷。言弦急而強。如轉索之狀。是胞精予不足也。脈至如交漆。交漆者。左右旁至也。言指下艱澀不前。重按則不由正道而出。或前大後細。與綿綿如瀉漆之絕互發。
脈至如湧泉。言寸口洪盛。如泉出穴之湧。而按之散漫。浮鼓肌中。太陽氣予不足也。脈至如頹土之狀。言澀大模糊。如雨中頹土。按之不得。是肌氣予不足也。脈至如懸雍。懸雍者。浮揣切之益大。重按即無。故以齶間下垂之肉喻之。是十二俞之予不足也。脈至如偃刀。偃刀者。
白話文:
脈搏摸起來像泥丸一樣,表示手指觸摸時滑動,像是沿着薏苡子滑動,這是胃精不足的表現。脈搏摸起來像橫着的木棍一樣,表示堅硬有力,如同橫木阻擋在手指下,這是膽氣不足的表現。脈搏摸起來像弦線一樣,表示弦急而強,如同繩索纏繞的狀態,這是胞精不足的表現。脈搏摸起來像交漆一樣,交漆是指左右兩側同時觸摸,表示手指觸摸時感到艱澀難行,用力按壓後也不沿着正常方向跳動,或者前段粗大後段細小,與綿綿如瀉漆般時斷時續交替出現。
脈搏摸起來像湧泉一樣,表示寸口脈搏洪大而盛,如同泉水從洞穴中湧出,但按壓時散漫,浮於肌肉中,這是太陽氣不足的表現。脈搏摸起來像崩塌的泥土一樣,表示脈搏澀滯、粗大而模糊,如同雨中崩塌的泥土,按壓時摸不到,這是肌氣不足的表現。脈搏摸起來像懸雍垂一樣,懸雍垂是指浮脈切時感覺很大,用力按壓後就消失,所以用齶間下垂的肉來比喻,這是十二俞氣不足的表現。脈搏摸起來像偃刀一樣,偃刀指的是……
浮之小急。按之堅大急。五臟鬱熱。寒熱獨並於腎也。脈至如丸。滑不直手。按之不可得。是大腸氣予不足也。脈至如華者。言如花之虛浮。令人善恐。不欲坐臥,行立常聽。是小腸氣予不足也。如上諸脈。古聖目之大奇。洵非尋常可擬。余嘗反復互參。始得其旨。前九條。
咸以脈證異同。究其病之所屬。如脾脈外鼓沉。及胃脈沉鼓澀。胃外鼓大之脈皆彷彿。而為病迥殊。後十四條。又以指下乖異。辨諸經之氣予不足。而悉予之短期。近世但知彈石解索。雀啄屋漏。魚翔蝦游。謂之六絕。若浮合等脈。真臟七診。茫然不知何義。而漫治取謗者有之。
多有病本瀕危。藥之不應。而顯絕脈絕證。如病人身熱脈大。服藥後。忽然微細欲絕。厥冷下利。呃逆不止者死。脈轉躁疾亦死。病人厥逆下利。脈微欲絕。服藥後。脈暴出者死。與厥逆下利。本不能食。今驟能食。為除中者死。同義。又脈來忽沉忽浮。乍疏乍數。來去無次。
白話文:
浮脈微急,按之則堅硬有力且急促,表示五臟鬱熱,寒熱交雜於腎臟。脈象如丸珠般,滑而不直,按之不易觸及,是大腸氣虛不足的表現。脈象如花,虛浮無力,令人容易恐懼,坐臥不安,行立不定,是小腸氣虛不足的表現。這些脈象十分特殊,非尋常脈象可比,我反复參閱古籍,才終於明白其含義。前九條脈象,皆以脈證異同,探究其病因所在。
如脾脈外鼓沉、胃脈沉鼓澀、胃脈外鼓大等脈象,雖然表面相似,但病因卻截然不同。後十四條脈象,則以指下感覺的差異,辨別各經氣虛不足的情況,並依此給予短期治療方案。近世醫者只知彈石解索、雀啄屋漏、魚翔蝦游等六絕之法,卻對浮合等脈、真臟七診等醫理茫然不知,胡亂治療,招致非議。
許多病患病情危重,用藥無效,出現明顯的絕脈絕證,例如病人身熱脈大,服藥後突然脈象微弱欲絕,出現厥冷、下痢、呃逆不止等症狀,或脈象轉為躁急,都將導致死亡。病人出現厥逆、下痢、脈微欲絕,服藥後脈象突然暴出,也將導致死亡。與厥逆下痢,本來不能進食,如今突然能食,也屬於除中而死,同義。還有脈象忽沉忽浮,忽疏忽數,來去無常,也屬於凶兆。
皆不可治。經謂不大不小。病猶可治。其有大小者。為難治也。真臟者。獨弦獨鉤獨毛獨石獨代。而指下堅強。絕無和緩之象。臟氣病氣。打成一片。故曰真臟。見之必死。七診者。獨小獨大獨疾獨遲。諸部皆然。非一部兩部見病脈也。獨熱者。尺炬然熱。獨寒者。尺膚寒是也。
獨陷下者。諸部皆陷伏不應也。真臟悉為死候。七診猶為病脈。其所重全在胃氣。胃主肌肉。故言形肉已脫。九候雖調猶死。七診雖見。九候皆從者不死。胃為五臟之本也。若有七診之病。其脈候亦敗者死矣。前篇匯次逆順。此篇專輯異脈。欲人貫徹其旨。庶無輕諾許治之失。
白話文:
所有這些情況都不可治癒。經書中說,不輕不重,疾病尚可治癒;但若出現大小明顯的病症,則難以治癒。所謂「真臟」,是指獨弦、獨鉤、獨毛、獨石、獨代,且指下堅硬,完全沒有柔和的跡象。臟氣和病氣交融在一起,因此稱為「真臟」。見到這種情況,病人必死無疑。
七診是指獨小、獨大、獨疾、獨遲,所有部位都可能出現這些情況,而非單獨一兩個部位出現病症和脈象。獨熱是指尺脈如炬火般灼熱,獨寒是指尺脈如寒冰般冰冷。
獨陷下是指所有部位都陷伏不應。真臟的徵兆都是死兆,而七診的徵兆還只是病脈。真正重要的是胃氣,胃主肌肉,所以說形體和肉體已脫落,即使九候調和,也會死亡。如果七診的徵兆出現,但九候都正常,則不會死亡。胃是五臟之本,若出現七診的病症,且脈候也衰敗,就會死亡。
前面已經講述了脈象的順逆,這一篇專門講述一些特殊的脈象,希望大家能貫徹理解其精髓,避免輕易承諾治療而犯下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