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宗三昧》~ 異脈 (1)
異脈 (1)
1. 異脈
異脈者。乖戾不和。索然無氣。不與尋常諸脈相類。內經大奇論。貫列諸脈。摹寫最微。苟非逐一稽研。烏能心領神會。如心脈滿大。癇瘛筋攣。肝脈小急。癇瘛筋攣。二條見證皆同。而脈象迥異。受病各別。其同病異治等法。良有見乎此也。若肝脈驚暴。有所驚駭。脈不至。
若喑。皆驚氣失常。所以肝脈馳驟。氣平自已。毋治也。腎脈小急。肝脈小急。心脈小急。不鼓。皆為瘕。言諸經之脈。皆有小急。但以按之不鼓者為瘕。若縱之鼓指。又為火伏之象。非瘕也。腎肝並沉為石水。並浮為風水。並虛為死。並小弦欲驚。並者。六位皆然。非見一二部也。
水脈當沉。以風勢鼓激則浮。浮則重按不乏。虛則按之即空。以水氣內蓄。不當並見虛脈。故死。並小弦欲驚者。以少陽生氣。為陰邪所埋。故惕惕如驚。而實非驚也。腎脈大急沉。肝脈大急沉。皆為疝。心脈搏滑急為心疝。肺脈沉搏為肺疝。疝脈無不弦急者。觀下文三陽急為瘕。
三陰急為疝。則疝瘕之陰陽辨治。可瞭然矣,二陰急為癇厥。厥屬腎。而癇屬心包也。二陽急為驚。聞水音則惕然而驚也。脾脈外鼓沉為腸澼。久自已。肝脈小緩為腸澼。易治。腎脈小搏沉為腸澼下血。血溫身熱者死。心肝病亦下血。二臟同病者可治。其脈小沉澀為腸澼。其身熱者死。
熱見七日死。腸澼之脈。總以緩小為易治。堅搏為難治。外鼓沉者。言雖浮大而根氣不乏也。小搏沉者。陰邪內注而脈顯陰象。不當復見虛陽外擾也。心肝二臟。水火同氣。故同病者易治。脾腎同病。為土崩水竭。故死不治。胃脈沉鼓澀。胃外鼓大。心脈小堅急。皆鬲。偏枯。
男子發左。女子發右。不喑。舌轉可治。三十日起。其從者喑。三歲起。年不滿二十者。三歲死。言胃脈重按則澀。浮取則大。陰血受傷而陽氣失守也。心脈小堅急。陰邪勝而上侮君主也。胃氣既傷。血脈又病。故心下痞鬲。而半體偏枯也。偏枯以男子發左。女子發右為逆。
然雖逆而非不治也。如不喑舌轉。非臟受病。見證雖逆。治亦易起。若喑不能言。腎氣內虧。證雖不逆。治亦難痊。若年不滿二十。氣血方盛之時。而見偏廢之疾。此根氣之夭。不出三年必死也。脈至而搏。血衄身熱者死。脈來懸鉤浮為常脈。血衄身熱而脈來搏指。虛陽外脫。
陰血內亡。安得不死。脈來懸鉤浮。言浮而中空之狀。隱然言外。脈至如喘。名暴厥。暴厥者。不知與人言。言暴逆氣浮。故脈喘喘乏力。腎氣不能下守可知。脈至如數。使人暴驚。三四日自已。言暴驚氣亂。故脈至如數。而實未常數。故不須治。脈至浮合。浮合如數。言一息十至以上。
如浮波之合。後至凌前。虛疾而動無常候。是經氣予不足也。脈至如火薪然。言浮數而散。瞥瞥如羹上肥。是心精之予奪也。脈至如散葉。言飄忽無根。是肝氣予虛也。脈至如省客。省客者。言如省問之客。乍見欲言而遲疑不吐。故以脈塞而鼓四字體貼之。是腎氣予不足也。
白話文:
異脈,是指脈象乖張不協調,氣息微弱,與正常的脈象大相徑庭。內經中對各種脈象的描述詳盡精微,若非逐一深入研究,難以真正理解。例如,心脈充實有力,則見癇症、痙攣;肝脈細小而急促,也見癇症、痙攣。這兩個例子症狀相同,但脈象卻截然不同,所患疾病也各有差異,因此治療方法也大不相同。
例如,肝脈突然跳動劇烈,因受驚嚇而脈象不顯,或伴有失音,都是因驚氣失常所致,此時肝脈奔亂,待氣息平復後自然會恢復,無需治療。腎脈、肝脈、心脈都細小而急促,且按之不鼓,則為瘕病。各種經脈都可能出現脈象細小急促的情況,但只有按之不鼓的才算瘕病。如果按壓時能感覺到搏動,則是火邪伏藏的表現,並非瘕病。腎脈與肝脈都沉弱,則為石水病;都浮弱,則為風水病;都虛弱,則為死症;都細小弦急,則將要驚厥。上述情況指的是六種脈象同時出現,而非只出現其中一兩種。
水脈應當沉弱,但受到風邪的影響則會浮起。脈浮則按壓時也不會消失;脈虛則按壓時感覺空虛。由於水氣內蓄,不應同時出現虛弱的脈象,因此同時出現虛弱脈象則為死症;同時出現細小弦急的脈象,是因為少陽之氣受陰邪阻礙,所以身體會感到不安,如同將要驚厥一般,但實際上並非真正的驚厥。腎脈、肝脈都沉而有力,則為疝氣;心脈搏動有力而滑利,為心疝;肺脈沉而有力,為肺疝。疝氣的脈象都表現為弦急。根據下文所述,三陽經脈急促為瘕病,三陰經脈急促為疝氣,則疝氣和瘕病的陰陽辨證治療方法就清晰明瞭了。二陰經脈急促為癇證和厥證,厥證屬腎,癇證屬心包;二陽經脈急促則為驚證,聽到水聲就會驚悸。
脾脈外鼓而沉弱為腸澼,久而自愈;肝脈輕微緩弱也為腸澼,易於治療;腎脈輕微搏動而沉弱,則為腸澼並伴隨下血,血熱者死。心肝病也可能下血,若心肝同時患病,則可以治療。腸澼的脈象若細小而沉澀,且伴隨發熱,則會死亡。發熱七天不退則死。總而言之,腸澼的脈象,緩弱細小者容易治療,堅實有力者則難以治療。外鼓而沉弱,是指雖然脈象浮大,但根氣充足;小搏而沉弱,是指陰邪內侵,脈象顯現陰虛的表現,而不應再出現陽邪外擾的現象。心肝二臟,水火同氣,所以同時患病者容易治療;脾腎同時患病,則為土崩水竭之象,必死無救。
胃脈沉而有力且澀滯,或胃脈外鼓而有力,心脈細小而堅實急促,都屬於痞證和偏枯。男子發病在左側,女子發病在右側,若不失音,舌頭可以轉動,則可以治療。三十歲以上發病,伴隨失音者,三歲起病,年齡不到二十歲者,則三年內必死。指的是胃脈重按則澀滯,輕按則有力,陰血受損,陽氣失守;心脈細小而堅實急促,陰邪盛而侵犯心臟。胃氣受損,血脈又病,所以心下痞塞,半邊身體枯萎。偏枯症,男子發病在左,女子發病在右,屬於逆證,但是即使是逆證,也並非不可治療。如果沒有失音,舌頭可以轉動,並非臟腑受損,雖然是逆證,但很容易治癒。若失音不能言語,是腎氣內虛,雖然不是逆證,但也很難痊癒。若年齡不到二十歲,氣血正盛的時候,卻出現偏枯這樣的疾病,這是根氣衰弱,不出三年必死。
脈象有力而搏動,伴隨鼻出血和發熱,則會死亡。脈象浮起如懸鉤,為常見脈象;若伴隨鼻出血和發熱,且脈象有力地搏動手指,則為虛陽外脫,陰血內耗,必死無疑。脈象浮起如懸鉤,是指浮而中空。脈象有力如喘息,稱為暴厥,暴厥者,不能與人說話。是指暴逆之氣上浮,所以脈象喘急無力,可知腎氣不能下行固攝。脈象有力而次數正常,使人突然驚恐,三四天後自愈,是指突然驚恐,氣機紊亂,所以脈象有力而次數正常,但實際上並非真的正常,所以不需要治療。脈象有力而浮沉相間,浮沉的次數正常,是指一息十次以上,如同浮波的結合,後來的脈搏壓過前面的,是虛弱的疾病,脈象變化無常,是經氣不足。脈象有力如燃燒的柴火,是指脈象浮數而散亂,如同羹湯表面的油脂,是心神精氣受損。脈象有力如飄落的樹葉,是指脈象飄忽無根,是肝氣虛弱。脈象有力如來訪的客人,是指如同來訪的客人,想要說話,卻猶豫不語,所以用脈象阻塞而有力四字來形容,是腎氣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