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宗三昧》~ 口問十二則 (1)
口問十二則 (1)
1. 口問十二則
2. 問三焦命門脈
門人問曰。讀師傳諸義。發智慧光。如大火聚。掃卻胸中無限陰霾矣。但某等根器疏陋。尚有積疑未泮。如三焦命門。各有歧說。未獲定鑑。願師垂誨真銓。以破學人之惑。答曰。夫所謂命門者。即三焦真火之別名也。以其職司腐熟之令。故謂之焦。經謂中精之府。言其所主精氣也。
又云。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者。言其氣化之象也。岐伯曰。寸以射上焦。關以射中焦。尺以射下焦。此言三焦之脈位也。射者。自下而射於上。其脈即分屬寸關尺。凡鼓動之機。靡不本諸三焦。則知六部之中。部部不離三焦之氣也。三焦為真火之源。故有命門之號。
難經獨以右尺當之。而脈訣復有男女左右之分。男以精氣為主。故右尺為命門。女以精血為主。故左尺為命門。是命門之診。尤重在乎尺內也,三焦鼎峙兩腎之間。為水中之火。既濟陰陽。趙氏所謂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為性命之主宰。故曰命門。越人謂其有名無形者。
以火即氣。氣本無形。非若精津血液之各有其質也。然以氣化為無形則可。以三焦為無形則不可。靈樞本藏云。腎應骨。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疏腠理者。三焦膀胱急。毫毛美而粗者。三焦膀胱直。稀毫毛者。三焦膀胱結也。詳此明言厚薄急結之狀。
詎可謂之無形乎。
白話文:
學生們問道:我們閱讀老師傳授的各種知識,智慧如大火般照亮,清除了我們心中的無盡疑惑。但是我們的學識還是很淺薄,仍有些許疑慮未能解決。比如對於「三焦」和「命門」,眾說紛紜,我們無法確定正確的理解。希望老師能指導我們,破解我們的困惑。
回答是這樣的:所說的「命門」,其實就是「三焦」中的真火的另一種稱呼。因為它的功能是負責消化食物,所以被稱為「焦」。在醫經中提到,它是主管精氣的地方。
又說,上焦像霧,中焦像漚,下焦像瀆,這是形容它們氣化的現象。岐伯說,寸脈反映上焦,關脈反映中焦,尺脈反映下焦,這是講述三焦的脈位。脈象從下向上反映,寸、關、尺分別對應三焦,所有生理活動都源自三焦,因此,我們可以知道,在六部脈象中,每一部分都離不開三焦的影響。三焦是真火的來源,因此被稱為命門。
《難經》單獨以右尺脈代表命門,而脈訣又有男女左右的區分,男性以精氣為主,所以右尺脈為命門;女性以精血為主,所以左尺脈為命門。因此,診斷命門,尤其注重尺脈。三焦位於兩腎之間,像水中的火,調節陰陽平衡。趙氏曾說,沒有這種火,天不能生萬物,人不能生存。它是生命的主宰,所以稱為命門。
然而,有些人認為三焦無形,這並不正確。雖然火即是氣,氣本無形,不像精津血液那樣有實質,但如果說氣化無形是可以接受的,但說三焦無形就不對了。《靈樞·本藏》中提到,腎與骨相應,皮膚細膩的人,三焦和膀胱就厚;皮膚粗糙的人,三焦和膀胱就薄;毛孔大者,三焦和膀胱緊張;毛髮濃密者,三焦和膀胱直;毛髮稀少者,三焦和膀胱結。這些描述清楚地表明瞭三焦的形態特徵,豈能說它無形呢?
3. 問神門脈
復問,神門為心經之動脈,而王氏又云:「神門決斷,兩在關後者。」是指尺中腎脈而言,其故何也?
答曰:神門之脈有二。如前所言,神門即是命門,命門即是三焦,屬於七節之上,故於尺中求之,以尺為六脈之根也。越人云:「人之有尺,譬如樹之有根,水為天一之元,先天之命根也。」
若腎脈獨敗,是無根矣。此與諸脈之重按有力為有根,脈象迥異,而為腎氣之所司則一也。如虛浮無根,是有表無里,孤陽豈能獨存乎?若尺內重按無根,不獨先天腎水之竭,亦為後天不足之徵。仲景所謂「營氣不足,血少故也。」脈微所云,是指心經動脈而言。按氣交變論中:
「歲水太過」一節,內有「神門絕者死不治」,言水勝而火絕也。其穴在掌後兌骨之端,即如人迎與氣口並稱,皆主關前一分而言,其穴在喉之兩旁,乃足陽明之動脈,能於是處求諸經之盛衰乎?可知神門二說,各有主見,各有至理,不可附會牽合而致疑殆也。
白話文:
再進一步詢問,神門是心經的動脈,但王氏又提到:「神門決斷,位於關後的兩脈。」這是指尺脈中的腎脈,為什麼會這樣呢?
回答如下:神門的脈象其實有兩種解詁。如前面所提,神門也就是命門,命門就是三焦,位於人體七節椎之上,因此在尺脈中尋找它,因為尺脈是全身六脈的根本。扁鵲曾說:「人體有尺脈,就像樹有根一樣,水是天一之元,是先天生命的根源。」
如果腎脈獨自衰弱,就等於失去了根本。這和其它脈象在重按時有力表示有根的現象大相逕庭,然而,這些脈象都受腎氣的主宰。如果脈象虛浮無根,這代表有表無裡,單純的陽氣怎麼可能獨立存在呢?如果尺脈在重按時無根,不僅表示先天腎水枯竭,也是後天不足的徵兆。張仲景所說的「營氣不足,血量少」,指的就是這種情況。微脈所描述的,指的是心經的動脈。
在氣交變論中,「歲水太過」一段,裡面有「神門絕者死不治」,這是在說水氣旺盛而火氣衰竭的情況。這個穴位在手掌後方的兌骨末端,如同人迎與氣口一起被提及,都是指關前一分的位置。這個穴位在喉嚨的兩側,是足陽明經的動脈,能夠從這裡看出各經脈的盛衰嗎?由此可知,關於神門的兩種解釋,各自有不同的立場,各自有其道理,不能硬生生地拉在一起,以免產生疑惑和誤解。
4. 問衝陽太谿脈
問衝陽太谿。皆足之動脈。每見時師求之於垂斃之時。驗乎不驗乎。答曰。是即仲景趺陽少陰也。嘗聞氣口成寸。以決死生。未嘗決之於二處也。或謂以此本屬胃與腎脈。雖變其名。仍當氣口尺中診之。脈法以寸口趺陽少陰三者並列而論。是即寸關尺三部之別號。但未明言其故耳。
喻嘉言釋仲景平脈首條云。條中明說三部。即後面趺陽少陰。俱指關尺而言。然何以止言趺陽少陰。蓋兩寸主乎上焦。營衛之所司。不能偏於輕重。故言寸口。兩關主乎中焦。脾胃之所司。宜重在右。故言趺陽。兩尺主乎下焦。宜重在左。故言少陰。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但二處動脈。
猶可求其絕與不絕。非推原某脈主某病也。設閨中處子。而欲按其足上之脈。殊為未便。
白話文:
[問關於衝陽和太谿脈的情況]
有人問起衝陽和太谿脈,這兩者都是腳上的動脈。有時看到醫生在病人瀕臨死亡時會去探查這些脈象,這種方法真的能驗證病情嗎?回答是,這就是張仲景所說的趺陽和少陰脈。曾聽說氣口脈象可以判斷生死,但並不是在這兩個位置進行診斷。有人認為,因為這兩個脈象分別屬於胃和腎的脈象,雖然名字改變了,但仍然應該在氣口和尺中部位進行診斷。脈法中將寸口、趺陽和少陰脈三者並列討論,這實際上是寸、關、尺三個部位的另一種稱呼,只是未明確說明原因。
喻嘉言解釋張仲景《平脈法》的第一條時提到,條文中明確指出的三部,也就是後面提到的趺陽和少陰脈,都是在說關和尺。然而,為什麼只提到趺陽和少陰脈呢?這是因為兩個寸部位主管上焦,由營衛所管理,不能偏重於任何一方,所以被稱為寸口;兩個關部位主管中焦,由脾胃所管理,右側應更為重要,所以被稱為趺陽;兩個尺部位主管下焦,左側應更為重要,所以被稱為少陰。這個觀點與我的看法不謀而合。然而,對於這兩個部位的動脈,我們仍然可以檢查它們是否已經停止跳動,這並不是根據某個脈象來判斷某種疾病。如果要為一位未婚女子檢查她腳上的脈象,那會顯得非常不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