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診宗三昧》~ 口問十二則 (5)

回本書目錄

口問十二則 (5)

1. 問高章綱惵卑損諸脈

旅泊苕溪。偶檢嘉言先生仲景脈法解。坐有同人謂石頑曰。夫脈之顯著共聞者。尚且指下難明。況乎險奧幽微。人所共昧。如高章綱惵卑損之脈。既非恆有之象。何長沙博採古訓。以眩耳目。喻子曲為釋辭。以誇博識乎。

答曰。此古聖至微至顯的訣。不能晦藏於密。一時為之闡發。豈故為詭異以欺後世耶。其所謂綱者。諸邪有餘之綱領。損者。諸虛積漸之損傷。恐人難於領悟。乃以高章惵卑四字。體貼營衛之盛衰。雖六者並舉。而其所主。實在綱損二脈也。以其辭簡義深。末由窺測。喻子獨出內照。發明其義。惜乎但知高章為高章取象。惵卑為惵卑措辭。不知高章為綱脈之紀。惵卑為損脈之基耳。

蓋高者。自尺內上溢於寸。指下湧湧。既浮且大。而按之不衰。以衛出下焦。行胃上口。至手太陰。故寸口盛滿。因以高字名之。章者。自筋骨外顯於關。應指愊愊。既動且滑。而按之益堅。以營出中焦。亦並胃口而出上焦。故寸關實滿。因以章字目之。

綱者。高章兼該之象。故為相搏。搏則邪正交攻。脈來數盛。直以綱字揭之。惵者。寸口微滑。而按之軟弱。舉指瞥瞥。似數而仍力微。以衛氣主表。表虛不能勝邪。故有似乎心中怵惕之狀。因以惵字喻之。卑者。諸脈皆不應指。常兼沉澀之形。而按之隱隱。似伏而且澀難。以營氣主裡。裡虛則陽氣不振。故脈不顯。有似妾婢之卑屑不能自主。故以卑字譬之。

損者。惵卑交參之謂。故為相搏。搏則邪正俱殆。脈轉衰微。直以損字呼之。而損脈之下。復有遲緩沉三者。言阿阿徐緩。而按之沉實。為營衛俱和。陰陽相抱之象。不過藉此以顯高章等脈。

大都高章綱惵卑損之脈。皆從六殘賊來。其浮滑之脈。氣多上升而至於高。弦緊之脈。邪必外盛而至於章。沉澀之脈。陽常內陷而至於卑。非陰寒脈沉。不傳他經之比。凡此六者。能為諸脈作病。故謂殘賊。縱邪氣盛滿。而汗下克削太過。皆能致虛。虛則脈來惵惵。按之力微。逮所必至。至於高章相搏。未有不數盛者。惵卑相搏。未有不弦勁者。所以沉伏之中。尺內時見弦細搏指。則為損脈來至。必難治也。

詳高惵之脈。往往見於寸口。章脈每多顯於趺陽。卑脈恆於少陰見之。然惵卑之脈。寸口趺陽未嘗不有也。高章之脈。尺內少陰。從未一見耳。

觀後寸口趺陽少陰諸條。皆言高章惵卑之病。其陰陽死生之大端。端不出大浮數動滑為陽。沉澀弱弦微為陰之總綱。以其非專言傷寒脈法。故長沙另輯平脈法篇。隸諸辨脈法下。由是余昔詮釋纘論。略未之及。茲因同人下問。不覺為之饒舌。

白話文:

[詢問關於高、章、綱、惵、卑、損等脈象]

我在苕溪暫住,偶然翻閱了嘉言先生張仲景的脈法解析。同座的一位朋友對石頑說,脈象中明顯且衆所周知的部分,在實際觸診時也難以理解清楚,更何況那些險奧細微、衆人共同迷惑的部分,例如高、章、綱、惵、卑、損等脈象。既然這些脈象並非日常常見,爲何長沙(張仲景)還要廣泛收集古訓,將它們羅列出來,是不是爲了炫耀自己的博學,讓人眼花繚亂?

回答說,這是古代聖人對脈象至微至顯的精妙決斷,無法將其隱藏於深處,一時之間便將其闡明。這難道是爲了故意製造詭異來欺騙後人嗎?所謂綱,指的是各種邪氣過剩的總領;損,則是指各種虛損逐漸積累的結果。擔心人們難以領悟,於是用高、章、惵、卑四個字,具體描繪營衛的盛衰。雖然提到了六個脈象,但實際上主要講的是綱與損這兩種脈象。因爲這些詞簡義深,難以窺測,喻子獨出心裁,從內觀照,闡明瞭其中的意義。可惜的是,只知道高章代表高章的形象,惵卑是惵卑的描述,卻不知道高章是綱脈的紀要,惵卑是損脈的基礎。

高脈,是從尺部內側向上湧至寸部,觸診時感覺洶湧澎湃,既浮又大,而且按壓下去不會減弱,這是因爲衛氣出自下焦,運行到胃上口,直至手太陰肺經,因此寸口處脈象充實,所以用“高”字來命名。章脈,是從筋骨外顯現於關部,應指感強烈,既動且滑,而且按壓下去更加堅實,這是因爲營氣出自中焦,也並從胃口出發,到達上焦,因此寸關部位脈象充實,所以用“章”字來稱呼。

綱脈,是高章同時出現的形象,因此表現爲搏擊狀,搏擊則正邪交攻,脈象快速旺盛,直接以“綱”字來揭示。惵脈,寸口部位脈象輕微滑動,按壓時感覺軟弱,舉指時脈象短暫顯現,看似快速但仍力道微弱,這是因爲衛氣主表,表虛無法抵抗邪氣,所以會有類似心中驚悸的樣子,因此用“惵”字來比喻。卑脈,所有脈象都不明顯,常常伴有沉澀的形態,按壓下去隱約可見,似乎潛伏且澀難觸及,這是因爲營氣主裏,裏虛則陽氣不振,所以脈象不顯著,類似妾婢的卑微無法自主,因此用“卑”字來比喻。

損脈,是惵卑同時出現的情況,因此也表現爲搏擊狀,搏擊則正邪俱殆,脈象變得衰微,直接以“損”字來稱呼。而在損脈之下,還有遲緩沉三種脈象,說明脈象緩慢,按壓下去沉實,爲營衛和諧、陰陽相抱的形象,不過通過這些來彰顯高章等脈象。

總的來說,高、章、綱、惵、卑、損等脈象,都是從六種殘賊脈象發展而來。浮滑脈象,氣多上升至高脈;弦緊脈象,邪氣必定外盛至章脈;沉澀脈象,陽氣常內陷至卑脈。這些不同於陰寒脈沉,不傳其他經絡的情況。這六種脈象都能導致其他脈象病變,因此被稱爲殘賊脈象。即使邪氣旺盛,但如果汗下過度,都會導致虛弱。虛弱時,脈象呈現惵惵狀,按壓時力道微弱,這是必然的結果。至於高章脈象搏擊,不會有不快速旺盛的情況;惵卑脈象搏擊,不會有不弦勁的情況。因此,在沉伏脈象中,尺內時見弦細搏指,這就是損脈到來的標誌,必定難以治療。

詳細地看,高惵脈象通常出現在寸口部位,章脈經常在趺陽部位明顯,卑脈常在少陰部位出現。然而,惵卑脈象在寸口、趺陽部位也並不罕見。高章脈象,在尺內、少陰部位,從未見過。

觀察後續的寸口、趺陽、少陰等條目,都在談論高章、惵卑的病症。陰陽生死的關鍵,不出大浮數動滑爲陽,沉澀弱弦微爲陰的總綱。因爲這些並不是專門講述傷寒脈法,所以長沙另外編輯了平脈法篇,歸類在辨脈法之下。因此,我過去解釋纘論時,並沒有涉及這些。現在因爲同人的提問,不禁多說了幾句。

2. 問辨聲色法

或問醫以聲色之辨,為神聖妙用。而審切反居其次,何也?答曰:夫色者神之華,聲者氣之發。神氣為生陽之徵驗。在診察之際,不待問而陰陽虛實之機,先見於耳目間矣。予於傷寒緒論,言之頗詳。姑以大略陳之。色貴明潤,不欲沉夭。凡暴感客邪之色,不妨昏濁壅滯。病久氣虛,只宜瘦削清癯。若病邪方銳,而清白少神。虛羸久困,而嫵媚鮮澤。咸非正色。五色之中,青黑黯慘。無論病之新久,總屬陽氣不振。惟黃色見於面目,而不至索澤者,皆為向愈之候。若眼胞上下如煙煤者,寒痰也。眼黑頰赤者,熱痰也。眼黑而行步艱難呻吟者,痰飲入骨也。

眼黑而面帶土色,四肢痿痹,屈伸不便者,風痰也。病人見黃色光澤者,為有胃氣,不死。干黃者,為津液之槁,多凶。目睛黃者,非癉即衄。目黃大煩為病進。平人黑氣起於口鼻耳目者危。若赤色見於兩顴,黑氣出於神庭,乃大氣入於心腎,暴亡之兆也。至於聲者,雖出肺胃,

實發丹田。其輕清重濁,雖由基始。要以不異平時為吉。如病劇而聲音清朗如常者,形病氣不病也。始病即氣壅聲濁者,邪干清道也。病未久而語聲不續者,其人中氣本虛也。脈之呻者,病也。言遲者,風也。多言者,火之用事也。聲如從室中言者,中氣之濕也。言而微,終日乃復言者,

正氣之奪也。衣被不斂,言語善惡,不避親疏者,神明之亂也。出言懶怯,先重後輕者,內傷元氣也。出言壯厲,先輕後重者,外感客邪也。攢眉呻吟者,頭痛也。噫氣以手撫心者,中脘痛也。呻吟不能轉身,坐而下一腳者,腰痛也。搖頭以手捫腮者,齒頰痛也。呻吟不能行步者,

腰腳痛也。診時吁氣者,鬱結也。搖頭言者,里痛也。形羸聲啞者勞瘵,咽中有肺花瘡也。暴啞者,風痰伏火,或怒喊哀號所致也。語言蹇澀者,風痰也。診時獨言獨語,不知首尾者,思慮傷神也。傷寒壞病,聲啞,唇口有瘡者,狐惑也。平人無寒熱,短氣不足以息者,痰火也。

聲色之診最繁,無庸瑣述,以混耳目。

白話文:

有人問,醫生透過聲音和麪色來判斷病情,認為這是神聖且巧妙的運用。但為何詳細診查反而退居其次呢?回答是:面色是精神的顯現,聲音是氣血的展現。精神與氣血是生命活力的徵兆。在診察病人時,不需要詢問,就能從視覺與聽覺中初步瞭解病人陰陽虛實的狀況。我在討論傷寒的理論中,對此有詳細的描述。現在簡略的說明一下。

面色最好明亮潤澤,不希望暗淡無光。突然感染外邪的病人,面色可能呈現渾濁阻塞的情況。然而,如果病久氣虛,面色瘦削清癯則是正常的。如果病情嚴重,但面色清白無神;或者身體虛弱長期病痛,但面色卻紅潤有光澤,這都不是正常的面色。五種顏色中,青色和黑色是最暗淡的。不管疾病新舊,都表示陽氣不足。只有當面部出現黃色,但不至於枯槁的,都是病情好轉的徵兆。

例如,眼周圍如煙煤色,是寒痰;眼黑臉紅,是熱痰;眼黑步履艱難,是痰飲入骨;眼黑臉色蒼白,四肢乏力,是風痰。患者如果出現黃色光澤,代表有胃氣,不會死。乾黃色,代表津液枯竭,預後不好。眼睛黃色,可能是黃疸或鼻血。眼睛黃色加上極度煩躁,病情在惡化。正常人如果口鼻耳目出現黑氣,病情危急。如果兩頰出現紅色,額頭出現黑氣,表示心腎功能衰竭,是猝死的徵兆。

至於聲音,雖然源自肺部和胃部,但實際上是從丹田發出的。聲音的高低輕重,雖然由先天決定,但以不與平時差異太大為佳。如果病情嚴重但聲音依然清朗,代表身體雖然生病,但氣血還好。如果一開始生病就聲音沙啞,表示邪氣已侵入清道。如果病不久,但說話斷斷續續,代表此人中氣原本就虛弱。呻吟,代表病情。說話慢,代表風邪。話多,代表火氣旺。聲音像在房間裡說話,代表濕氣重。說話微弱,整天才說一次話,代表正氣衰弱。不整理衣服,說話不分親疏,代表神智錯亂。說話懶惰,先重後輕,代表內傷元氣。說話壯烈,先輕後重,代表外感邪氣。皺眉呻吟,代表頭痛。嘆氣按心,代表胃痛。呻吟無法翻身,單腳下垂,代表腰痛。搖頭按臉,代表牙痛。呻吟無法走路,代表腰腳痛。診療時嘆氣,代表鬱結。搖頭說話,代表內臟痛。形體消瘦,聲音嘶啞,代表勞力過度,咽喉有肺花瘡。突然失音,可能是風痰、火氣或情緒波動導致。說話困難,代表風痰。診療時自言自語,不知所云,代表思慮過度傷神。傷寒病情惡化,聲音嘶啞,嘴脣有瘡,代表狐惑病。正常人無寒熱,呼吸短促,代表痰火旺盛。

聲音面色的診斷非常複雜,不必一一細述,以免混淆視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