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家正眼

《診家正眼》是明末清初著名醫家李中梓(字士材)撰寫的一部極具影響力的中醫脈學專著。此書完成於崇禎十五年(1642年),儘管原刻本已散佚,但其重要性促使李氏門人尤乘於康熙六年(1667年)將其與《病機沙篆》、《本草通玄》合刊為《士材三書》,流傳後世,亦有單行本刊印,其內容可能經過尤乘的增補,但核心思想仍清晰可見,尤其李中梓本人的「註按」部分,展現了其獨到的見解與深刻的體悟。

本書分為上下兩卷,結構嚴謹,論述精闢,旨在為醫者提供一個正確認識和運用脈診的方法。在當時脈學理論眾說紛紜、良莠不齊的背景下,李中梓力圖溯本清源,回歸經典,並結合歷代醫家之長及自身臨床經驗,為脈診樹立「正眼」。書名「正眼」二字,便體現了作者對脈學去偽存真、追求真理的態度。

卷一:脈學的根基與臨床應用

卷一主要奠定《診家正眼》的脈學理論基礎,並將這些理論與臨床實踐相結合。它從最根本的問題入手,層層深入,引導讀者正確認識脈搏的本質及其在診斷中的意義。

首先,「脈之名義」一章,李中梓引述《內經》「營行脈中,衛行脈外」的論述,闡明了脈道與氣血的關係,強調胃氣是生成氣血、滋養臟腑的根本。更為關鍵和獨特的是,李中梓在此章的「按」中,提出了他對脈搏本質的深刻體悟。他慨嘆世醫對脈搏認識不清,認為脈搏既非單純的氣,也非單純的血,更非僅僅是經隧。經過深思,他提出脈搏「即神之別名也」。此論發前人所未發,極具創意。他認為「神超乎氣血之先,為氣血之根蒂」,脈搏作為氣血活動的徵兆,實質上反映的是主宰生命活動的「神」。雖然神依託於氣,氣依託於血,血來源於谷,谷根本於胃,因此脈象變化最終仍與胃氣盛衰緊密相關,所謂「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脈貴有神,正指胃氣言也」,但將脈搏直接提升到「神」的高度來認識,不僅強調了脈診對病人整體生命狀態的判斷,也突顯了神在生命活動中的主導作用,為後世理解脈診的深層意義提供了新的視角。

接著是「氣口獨以為五臟主」的論述。李中梓引用《內經》和《難經》的問答,解釋了為何在全身眾多動脈中,獨取手太陰肺經的寸口作為診察五臟六腑病變的關鍵部位。他闡明胃為「水穀之海」,脾胃化生的精微之氣血由肺朝百脈而布散全身,寸口作為手太陰肺經的動脈,是氣血朝會之處,故能總攬臟腑氣機的盛衰變化。他的「按」進一步釐清「氣口」即是「寸口」,並引用吳草廬之說,指出氣口非專指右寸,而是兩手寸部合稱,更能全面反映全身氣血狀況。這部分內容確立了寸口脈診在中醫診法中的核心地位及其理論依據。

「脈辨至數」一章詳細討論了脈搏的頻率及其所反映的生理和病理狀態。李中梓引述《內經》關於「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定息脈五動,閏以太息,命曰平人」的標準,對正常脈搏的至數進行了精確的定義和解釋。他闡述了「呼」、「吸」、「息」、「動」、「至」等概念,並結合五十營的理論,推算了正常人一日一夜脈搏運行的總數和距離,將脈象的至數與人體氣機在經脈中的循行聯繫起來,體現了古代醫家對生命節律的深入觀察。在此基礎上,他詳述了各種異常至數所主的病證,如脈慢主少氣、陰寒;脈數(躁)主熱、風、痺等,並結合《難經》的論述,指出脈搏過快或過慢到一定程度預示著氣血衰竭、元氣將絕,甚至死亡,如「一呼四動以上曰死」,「脈絕不至曰死」,「乍疏乍數曰死」。這部分內容為醫者通過脈搏頻率判斷疾病的性質和預後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隨後的「日夜五十營」一章,李中梓更深入地闡述了《內經》關於經脈一日一夜運行五十周(營)的理論。他解釋了「營」即運行的含義,說明經脈氣血運行於全身,一日五十周以滋養五臟精氣。他詳細計算了經脈的總長度和氣血在一息間運行的距離,驗證了五十營的生理常數。更重要的是,他將脈搏出現「代」(止而復來)的現象與臟氣的虛損程度相聯繫,指出「五十動而不一代者,五臟皆受氣」為常態,而隨著代脈出現的頻率增高(四十動一代、三十動一代等),則表明臟氣虛損的程度加深(一臟無氣、二臟無氣等),且虛損的順序依照臟器氣脈由遠及近、由下而上,從腎開始,依次及肝、脾、心、肺。這部分內容將脈搏的節律性變化與臟腑功能的聯繫起來,為通過脈象判斷臟腑病變的輕重緩急及預測預後提供了理論框架,特別是對病入膏肓、元氣垂絕之際氣機由長變短的描述,發人深省,警示醫者切勿誤判。

「診貴平旦」一章則強調了診察脈搏的最佳時機。《內經》認為,應在平旦之時進行脈診,此時「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脈未盛,絡脈調勻,氣血未亂」,人體生理狀態相對平穩,氣血運行能真實反映臟腑本來的狀況,因此可以準確診斷病脈。這體現了古代醫家對環境和生理狀態對診脈影響的細緻考慮。

卷一末尾的「寸關尺之義」(標註「增補」)部分,儘管可能非李中梓原文全部,但也遵循《內經》的定義,明確了手腕部寸、關、尺三個診察部位的解剖定位,這是進行寸口脈診的基礎。

總體而言,卷一的核心在於回歸《內經》、《難經》等經典,闡述脈學的根本理論,如脈的本質(與神、胃氣的聯繫)、寸口診法的依據、脈搏的至數與節律及其所反映的生理病理狀態。同時,李中梓的「註按」不僅是條文的解釋,更是其個人深入思考和體悟的展現,他對「脈即神之別名」的見解尤其引人注目,提升了脈診的理論高度。此外,卷一也涵蓋了望、聞、問三診的要點敘述,儘管非本書重點,但也表明了李中梓將脈診置於四診合參的整體框架中來認識。

卷二:脈象的辨識與各家學說的考核

卷二則將重點放在具體的脈象辨識和對歷代脈學理論的比較與評述上,具有更強的實踐性和學術批評性。

首先是「各家脈學理論考核」部分。這一章節體現了李中梓廣泛涉獵、批判繼承的學術態度。他徵引並分析了王叔和、李東垣、朱震亨、滑壽、戴共父、李時珍等明代以前及同時代諸位著名醫家關於脈學的學說。王叔和的《脈經》是脈學集大成之作,對後世影響深遠;李東垣強調脾胃、元氣;朱震亨主張養陰;滑壽精研《難經》脈學;李時珍的《瀕湖脈學》是當時流行的脈學著作。李中梓對這些不同流派、不同側重的脈學觀點進行了比較、分析和論述,闡明其異同、優劣,並在此基礎上融入自己的理解與判斷。這種「考核」的過程,不僅幫助讀者了解不同醫家的脈學特色,也引導讀者以批判性思維看待和學習脈學知識,避免泥古不化或盲從一家。

「28種脈象歌訣」是卷二最具實用價值的部分之一。李中梓採用四言歌訣的形式,分述了中醫傳統上認為的28種基本和常見脈象。歌訣形式押韻上口,易於記憶和傳誦,是中醫教學和臨床實踐中常用的方法。通過精煉的歌訣,作者描述了每種脈象的特點、形態,以及其所主的大致病機或病證。例如浮脈、沉脈、遲脈、數脈、滑脈、澀脈等。這部分內容為醫者在臨床上辨識具體脈象提供了清晰、簡明的指南。結合卷一的理論基礎,醫者可以更好地理解這些脈象產生的原因及其背後的生理病理意義。

「高陽生《脈訣》辨誤與評述」是卷二的另一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體現「正眼」精神的突出例子。《脈訣》是南朝高陽生所作,因其文字簡練、易於背誦而在民間廣為流傳,影響甚廣。然而,歷代對《脈訣》的批評也頗多,認為其內容存在不少錯誤、矛盾或過於簡略之處,容易誤導初學者。李中梓在此專門闢章,對《脈訣》進行辨析和糾正,指出其失誤所在,並提出自己的正確見解。這種對流行著作進行批判性分析和「正誤」的行為,體現了李中梓嚴謹的治學態度和對醫學傳承的責任感,旨在撥亂反正,避免謬誤流傳,確保脈診理論的準確性。

卷二的最後是「脈法總論」。這部分內容是對全書脈學理論和實踐的總結和概括。它可能再次強調脈診在診斷中的重要地位、四診合參的必要性,以及如何綜合運用書中所述的理論和方法來進行全面的脈診。總論通常會提綱挈領,幫助讀者鞏固前文所學,並將其系統化。

總結與影響

《診家正眼》作為李中梓的代表作之一,對中醫脈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其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溯源經典,返本開新: 李中梓強調回歸《內經》、《難經》等經典,打牢脈學理論基礎,同時又能結合歷代醫家學說,融會貫通,形成自己的體系。他提出的「脈即神之別名」等觀點,更是對傳統脈學理論的創新與昇華。
  2. 理論與實踐並重: 書中既有對脈搏本質、生理規律等高深理論的闡述,也有對具體脈象的描述和辨析(28脈歌訣),以及對診脈時機、部位的規定,將理論與臨床應用緊密結合。
  3. 批判繼承,嚴謹治學: 李中梓對歷代醫家學說進行考核,特別是對流行廣泛但存在問題的《脈訣》進行辨誤,體現了其批判性思維和嚴謹求實的學術精神,有助於廓清脈學認識上的迷霧。
  4. 體例清晰,便於學習: 書籍結構分明,卷一重理論,卷二重實踐和評述。李中梓的「註按」形式,使讀者既能看到原文,也能理解作者的思路和見解。28脈歌訣更是典型的教學工具。
  5. 影響深遠: 《診家正眼》與李中梓的其他著作一起合刊為《士材三書》,在醫學界廣泛流傳,其脈學思想和方法對後世醫家影響深遠,是學習和研究中醫脈學的重要參考書。雖然經歷代刊刻,內容或有增補刪改,但其核心價值和李中梓的脈學精髓得以保留。

總而言之,《診家正眼》不僅是一部關於脈診的技術手冊,更是一部蘊含深刻醫學哲理的著作。李中梓通過此書,引導醫者以「正眼」看待脈搏,從脈象的變化中洞察氣血的盛衰、臟腑的虛實、乃至「神」的存亡,為臨床診斷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寶貴的實踐經驗。至今,《診家正眼》仍是中醫學習者和研究者深入理解脈學不可繞過的重要經典。


卷一 (1)

卷一 (2)

卷一 (3)

卷一 (4)

卷一 (5)

卷一 (6)

卷一 (7)

卷一 (8)

卷一 (9)

卷一 (10)

卷一 (11)

卷一 (12)

卷一 (13)

卷一 (14)

卷一 (15)

卷一 (16)

卷一 (17)

卷一 (18)

卷一 (19)

卷一 (20)

卷一 (21)

卷一 (22)

卷一 (23)

卷一 (24)

卷一 (25)

卷一 (26)

卷一 (27)

卷一 (28)

卷二 (1)

卷二 (2)

卷二 (3)

卷二 (4)

卷二 (5)

卷二 (6)

卷二 (7)

卷二 (8)

卷二 (9)

卷二 (10)

卷二 (11)

卷二 (12)

卷二 (13)

卷二 (14)

卷二 (15)

卷二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