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家正眼》~ 卷二 (14)
卷二 (14)
1. 芤脈(陽中之陰)
體象,芤乃草名,絕類慈蔥;浮沉俱有,中候獨空。
主病,芤脈中空,故主失血。左寸呈芤,心主喪血。右寸呈芤,相傅陰傷。芤入左關,肝血不藏。芤現右關,脾血不攝。左尺如芤,便紅為咎。右尺如芤,火炎精漏。
【按】芤之為義,兩邊俱有,中央獨空之象也。芤乃草名,其狀與蔥無以異也。假令以指候蔥,浮候之著上面之蔥皮,中候之正當蔥之空處,沉候之又著下面之蔥皮,以是審察,則芤脈之名象,昭然於心目之間,確乎無可疑矣。劉三點云:「芤脈何似,絕類慈蔥。指下成窟,有邊無中。
」叔和云:「芤脈浮大而軟,按之中央空,兩邊實。」二家之言,其於芤脈已無遺蘊矣。戴同父云:「營行脈中,脈以血為形。芤脈中空,脫血之象也。」偽訣云:「兩頭有,中間無。」以頭字易《脈經》之邊字,未明中候獨空之旨,則是上下之脈劃然中斷,而成陰絕陽絕之診矣。又云:「寸芤積血在胸中,關裡逢芤腸胃癰。
」是以芤為蓄血積聚之實脈,非失血虛家之空脈矣。以李時珍之博洽明通,亦祖述其言為主病之歌,豈非千慮之一失乎?偽訣又云:「芤主淋瀝,氣入小腸。」與失血之候,有何干涉!種種邪訛,誤人不小,不得不詳為之辨也。即叔和《脈經》云:「三部脈芤,長病得之生,卒病得之死。
」然暴失血者脈多芤,而謂卒病得之死可乎?其言亦不能無疵也。至劉肖齋所引諸家論芤脈者,多出附會,不可盡信。
白話文:
芤脈(陽中之陰)
芤脈的形狀如同空心的蔥,按壓時,脈搏浮於表面和沉於深處都能感覺到,但中間卻是空虛的。
芤脈因其中間空虛,主要反映失血的病症。左寸脈芤,表示心臟喪失血液;右寸脈芤,說明心包經陰氣受損;左關脈芤,表示肝臟不能貯藏血液;右關脈芤,表示脾臟不能攝取血液;左尺脈芤,則可能會有便血;右尺脈芤,則可能會有精液流失。
芤脈指的是兩側充實,中間空虛的脈象,如同蔥的形狀,按壓蔥時,上面和下面都能感受到蔥皮,但中間卻是空心的,以此來理解芤脈的形狀。許多醫家對芤脈的描述都一致認為其兩側飽滿,中間空虛。戴同父認為芤脈中空是血液脫失的表現。但有些醫書則認為芤脈是血液瘀積的實證,而非失血的虛證,這種說法是錯誤的。還有一些醫書將芤脈與淋瀝等症狀聯繫起來,這也是錯誤的。 同樣,將三部脈都呈現芤脈與病情輕重直接聯繫起來的說法也缺乏嚴謹性。 許多關於芤脈的論述都存在附會之處,不可盡信。
2. 伏脈(陰)
體象,伏為隱伏,更下於沉;推筋著骨,始得其形。
主病,伏脈為陰,受病入深。伏犯左寸,血鬱之症。伏居右寸,氣鬱之疴。左關值伏,肝血在腹。右關值伏,寒凝水穀。左尺伏見,疝瘕可驗。右尺伏藏,少火消亡。
【按】伏之為義,隱伏而不見之謂也。浮中二候,絕無影晌,雖至沉候,亦不可見,必推筋至骨,方始得見耳。故其主病,多在沉陰之分,隱深之處,非輕淺之劑所能破其藩垣也。在《傷寒論》中,以一手脈伏為單伏,兩手脈伏曰雙伏,不可以陽症見陰脈為例也。火邪內郁,不得發越,乃陽極似陰,故脈伏者必有大汗而解,正如久旱將雨,必先六合陰晦,一回雨後,庶物咸蘇也。
又有陰症傷寒,先有伏陰在內,而外復感寒邪,陰氣壯盛,陽氣衰微,四肢厥逆,六脈沉伏,須投姜附及灸關元,陽乃復回,脈乃復出也。若太谿、衝陽皆無脈者,則必死無疑。劉玄賓云:「伏脈不可發汗,為其非表脈也,亦為其將自有汗也。」乃偽訣云:「徐徐發汗」,而潔古欲以附子細辛麻黃湯發之,皆非伏脈所宜也。
偽訣論形象則妄曰:「尋之似有,定息全無」,是於中候見形矣,在伏之名義何居乎!
白話文:
伏脈(陰)
脈象隱伏於沉脈之下,必須用力按壓到骨頭才能感覺到。
主要病症:伏脈屬陰,表示病情深入臟腑。左寸脈伏,為血瘀;右寸脈伏,為氣鬱。左關脈伏,表示肝血瘀滯於腹部;右關脈伏,表示寒邪凝滯於水谷。左尺脈伏,疝氣和腹部腫塊可由此驗證;右尺脈伏,表示腎陽不足。
說明:伏脈是指隱伏而不易察覺的脈象。在浮脈和中脈的部位都感覺不到,即使在沉脈的部位,也難以觸摸到,必須用力按壓到骨頭才能感覺到。因此,伏脈所反映的病症多在臟腑深處,需用較強的藥力才能治療。傷寒論中,單手脈伏稱為單伏,雙手脈伏稱為雙伏。陽性症狀伴隨陰脈的情況,不能以此為例。火邪鬱積於內,無法宣洩,表現為陽盛似陰,所以伏脈患者往往會大汗淋漓後症狀減輕,如同久旱逢雨,雨前陰雲密佈,雨後萬物復甦。
另外,陰性症狀的傷寒,往往內有伏陰,再次感受寒邪,陰氣盛而陽氣衰,四肢厥冷,六脈沉伏,需要服用附子、乾薑,並灸關元穴,才能恢復陽氣,脈象才會重新出現。如果太谿穴和衝陽穴都摸不到脈,則必死無疑。劉玄賓說:「伏脈不宜發汗,因為它不是表證,而且患者將會自汗。」所謂「徐徐發汗」的說法是錯誤的,用附子、細辛、麻黃湯發汗也不適用於伏脈。
某些錯誤的論述將伏脈形容為「摸起來好像有,仔細一感覺卻沒有」,這是在中脈部位感覺到的脈象,與伏脈的定義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