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梓

《診家正眼》~ 卷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

1. 卷一

2. 脈之名義

《內經》曰:「人受氣於谷。谷入於胃,以傳於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行脈中,衛行脈外。」(此明胃氣為脈道之根,臟腑之本,氣血之所由出也。凡人之生,皆受氣於谷,萬物資生之本也。凡谷之入,必先至於胃,萬物歸土之義也。坤土不敢自專,精微上輸於肺,蓋地道卑而上行也。

肺為乾金,所受精微,下溉臟腑,蓋天道下濟而光明也。金土互輸,地天交泰,清而上升者為營血,陰生於陽也;濁而下降者為衛氣,陽根於陰也。營血為陰,故行脈中;衛氣為陽,故行脈外也。)

【按】審病察脈,以決死生,非指下了然,將安所憑藉乎!深慨世醫不知脈為何物。若以為氣乎,而氣為衛,衛行脈外,則知非氣矣。若以為血乎,而血為營,營行脈中,則知非血矣。若以為經隧乎,而經隧實繁,則知非經隧矣。然則脈果何物耶?余嘗於此深思,久而始悟其微。

古之脈字,從血從𠂢,謂氣血流行,各有分派而尋經絡也。今之脈字,從肉從永,謂胃主肌肉,氣血資生而永其天年也。夫人之生,惟是精與神而已。精氣即血氣,而神則難見也。人非是神,無以主宰血氣,保合太和,流行三焦,灌溉百骸,故脈非他,即神之別名也。

神超乎氣血之先,為氣血之根蒂,善乎華元化曰:「脈者,氣血之先也」,氣血之先,非神而何!然神依於氣,氣依於血,血資於谷,谷本於胃,所以古之論脈者云:「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東垣亦曰:「脈貴有神,正指胃氣言也。」是知穀氣充則血旺,血旺則氣強,氣強則神昌,神之昌與否,皆以脈為徵兆。

故脈也者,實氣血之先也。先也者,主宰乎氣血之神也。脈即神之別名,此千古未剖之疑義也,特表而出之。

白話文:

脈之名義

《內經》說:「人體從食物中吸收氣,食物進入胃,再傳輸到肺;五臟六腑都從這裡獲得氣;清氣稱為營氣,濁氣稱為衛氣;營氣在血管內運行,衛氣在血管外運行。」(這說明胃氣是脈道之根、臟腑之本,氣血的來源。人體的生存,都依靠食物中吸收的氣,這是萬物生長的根本。所有食物的吸收,都必須先經過胃,這是萬物歸於土的道理。但土氣不會獨佔,精華物質會上輸到肺,這是地氣卑下而向上運行的道理。

肺屬金,它接收精華物質後,再向下滋養臟腑,這是天道的下濟而光明。金土互相輸養,天地交合,清氣上升的為營血,陰生於陽;濁氣下降的為衛氣,陽根於陰。營血屬陰,所以運行在血管內;衛氣屬陽,所以運行在血管外。)

【按】診斷疾病觀察脈象,以此判斷生死,如果不徹底了解脈象的本質,憑什麼診斷呢!我深深感慨世上的醫生不知道脈象是什麼。如果認為脈象是氣,但氣是衛氣,衛氣運行在血管外,就知道脈象不是氣了。如果認為脈象是血,但血是營血,營血運行在血管內,就知道脈象不是血了。如果認為脈象是經絡,但經絡非常多,就知道脈象不是經絡了。那麼,脈象究竟是什麼呢?我曾經深入思考這個問題,很久以後才明白它的奧妙。

古代的「脈」字,由「血」和「𠂢」(音同「莫」,指氣的運行)組成,意思是氣血運行,各有分佈,循行經絡。現代的「脈」字,由「肉」和「永」組成,意思是胃主宰肌肉,氣血滋養生命,使人長壽。人的生存,只依靠精氣和神而已。精氣就是氣血,而神則難以看見。人如果沒有神,就無法主宰氣血,保持平衡和諧,運行三焦,滋養全身,所以脈象不是其他東西,而是神的別名。

神超越於氣血之上,是氣血的根本,華元化說得好:「脈是氣血的先導」,氣血的先導,不是神是什麼!然而神依賴於氣,氣依賴於血,血依靠食物,食物來源於胃,所以古代論述脈象的人說:「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李東垣也說:「脈象貴在有神」,正是指胃氣而言。所以知道食物之氣充足則血旺,血旺則氣強,氣強則神旺盛,神的盛衰,都以脈象為徵兆。

所以,脈象實際上是氣血的先導。先導,就是主宰氣血的神。脈象就是神的別名,這是千古以來未解開的疑義,特此說明。

3. 氣口獨以為五臟主

黃帝問曰:「氣口何以獨為五臟主?」岐伯曰:「胃者,水穀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臟氣。氣口,太陰也。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於胃,變見於氣口。」(氣口者,六部之總稱,非專指右關之前也。

【按】《素問·經脈別論》云:「食氣入胃,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氣歸於權衡。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由是知氣口即寸口也。曰變見者,飲食所變之精微,皆顯見於手太陰之氣口,而陰陽盛衰之象,莫不從此見矣。吳草廬曰:「兩手寸部俱名為氣口,不僅言右寸肺脈為氣口者也。」)

《難經》曰:「『十二經皆有動脈,獨取寸口何謂也?』扁鵲曰:『寸口者,脈之大會,手太陰之動脈也。』」(肺為五臟六腑之華蓋,位處至高,受百脈之朝會,布一身之陰陽,故經曰,「臟真高於肺,以行營衛陰陽」者是也。是以十二經皆有動脈,獨取肺家一經之動脈,可以見五臟六腑強弱吉凶之徵兆也。)

白話文:

黃帝問:「為什麼氣口獨能代表五臟的狀況?」岐伯回答:「胃是水穀的倉庫,也是六腑的根本來源。五種味道的食物入口,都儲存在胃裡,用來滋養五臟之氣。氣口是太陰經的部位。所以五臟六腑的氣息和味道,都來自胃,並在氣口表現出來。」(氣口是六經脈的總稱,並不是單指右關脈前的位置。

《素問·經脈別論》說:「食物的精氣進入胃,然後經氣歸於肺。肺統管全身的經脈,氣都歸於肺,如同衡量輕重的秤一樣。這秤的平衡狀態,就決定了氣口脈搏的寸數,並以此判斷生死。」由此可知,氣口就是寸口脈。所謂「變見」,是指飲食變化後的精微物質,都明顯地反映在手太陰經的氣口部位,陰陽盛衰的現象,也都能從這裡觀察出來。吳草廬說:「雙手的寸口部位都稱為氣口,並不是只說右寸(肺脈)為氣口。」)

《難經》說:「『十二經脈都有動脈,為什麼只取寸口脈呢?』扁鵲回答:『寸口脈是脈搏彙集的地方,是手太陰經的動脈。』」(肺是五臟六腑的華蓋,位置最高,接受所有經脈的匯集,調節全身的陰陽,所以經書上說:「臟腑之氣都高於肺,肺氣才能運作營衛陰陽」就是這個意思。所以雖然十二經脈都有動脈,但單獨取肺經的動脈(寸口脈),就能觀察到五臟六腑強弱以及吉凶的徵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