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家正眼》~ 卷一 (1)
卷一 (1)
1. 脈之名義
《內經》曰:「人受氣於谷。谷入於胃,以傳於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行脈中,衛行脈外。」(此明胃氣為脈道之根,臟腑之本,氣血之所由出也。凡人之生,皆受氣於谷,萬物資生之本也。凡谷之入,必先至於胃,萬物歸土之義也。坤土不敢自專,精微上輸於肺,蓋地道卑而上行也。
肺為乾金,所受精微,下溉臟腑,蓋天道下濟而光明也。金土互輸,地天交泰,清而上升者為營血,陰生於陽也;濁而下降者為衛氣,陽根於陰也。營血為陰,故行脈中;衛氣為陽,故行脈外也。)
【按】審病察脈,以決死生,非指下了然,將安所憑藉乎!深慨世醫不知脈為何物。若以為氣乎,而氣為衛,衛行脈外,則知非氣矣。若以為血乎,而血為營,營行脈中,則知非血矣。若以為經隧乎,而經隧實繁,則知非經隧矣。然則脈果何物耶?余嘗於此深思,久而始悟其微。
白話文:
《內經》裡說:「人體從食物中吸收氣,食物進入胃裡,再傳送到肺;五臟六腑都靠著吸收氣才能運作。清氣化為營氣,濁氣化為衛氣;營氣在血管內運行,衛氣在血管外運行。」(這段話說明胃氣是脈絡的根本,是臟腑的本源,氣血的來源。人生下來就靠從食物中吸收氣才能存活,萬物的生存本源都在於此。食物進入體內,首先到達胃,就像萬物歸根於大地一樣。大地之土不會獨佔,精華物質向上輸送到肺,因為地勢低,而氣血要向上運行。
肺屬金,具有乾金之性,接收精華物質後向下滋潤五臟六腑,就像天上的金光普照大地一樣。金土相互輸送,天地交融,清氣上升成為營血,陰氣生於陽氣;濁氣下降成為衛氣,陽氣根源於陰氣。營血屬陰,所以運行在血管內;衛氣屬陽,所以運行在血管外。)
【按語】細心觀察病情,察看脈象,來判斷生死,不能只靠簡單的知識,否則依靠什麼來做判斷呢?我深深感慨當今醫者不知道脈象是什麼。如果認為是氣,那麼氣指的是衛氣,而衛氣運行在血管外,就知道不是氣。如果認為是血,那麼血指的是營血,而營血運行在血管內,就知道不是血。如果認為是經脈,而經脈眾多,就知道不是經脈。那麼脈象究竟是什麼呢?我曾經深思這個問題,經過長久的思考才明白其中的奧妙。
古之脈字,從血從𠂢,謂氣血流行,各有分派而尋經絡也。今之脈字,從肉從永,謂胃主肌肉,氣血資生而永其天年也。夫人之生,惟是精與神而已。精氣即血氣,而神則難見也。人非是神,無以主宰血氣,保合太和,流行三焦,灌溉百骸,故脈非他,即神之別名也。
神超乎氣血之先,為氣血之根蒂,善乎華元化曰:「脈者,氣血之先也」,氣血之先,非神而何!然神依於氣,氣依於血,血資於谷,谷本於胃,所以古之論脈者云:「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東垣亦曰:「脈貴有神,正指胃氣言也。」是知穀氣充則血旺,血旺則氣強,氣強則神昌,神之昌與否,皆以脈為徵兆。
白話文:
古時候的「脈」字,是由「血」和「𠂢」組成,意思是氣血在身體中循環流動,各自沿著經絡運行。現在的「脈」字,是由「肉」和「永」組成,意思是胃主宰肌肉,氣血滋養身體,使人能夠長壽。
人之所以能夠生存,僅僅依靠精和神。精氣就是血氣,而神則難以看見。人若沒有神,就無法主宰血氣,維持身體的平衡,讓氣血在三焦中運行,滋養全身各個部位。所以脈象其實就是神的另一種表現形式。
神超越於氣血之上,是氣血的根本。正如華元化所說:「脈象是氣血的先兆」,氣血的先兆,除了神之外還能是誰呢!但是神依賴於氣,氣依賴於血,血依靠食物,食物源於胃。因此古人論述脈象時說:「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東垣也說:「脈象貴在有神,指的是胃氣。」由此可知,食物充足則血氣旺盛,血氣旺盛則氣力強健,氣力強健則精神飽滿。精神是否飽滿,全都可以通過脈象來觀察。
故脈也者,實氣血之先也。先也者,主宰乎氣血之神也。脈即神之別名,此千古未剖之疑義也,特表而出之。
白話文:
所以脈搏是血液和氣息之前兆。前兆就是指控制著血液和氣息的精神所在。脈搏就是精神的不同稱呼,這是千百年來沒有被分清的疑惑,我只是把它列出來並加以說明。
2. 氣口獨以為五臟主
黃帝問曰:「氣口何以獨為五臟主?」岐伯曰:「胃者,水穀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臟氣。氣口,太陰也。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於胃,變見於氣口。」(氣口者,六部之總稱,非專指右關之前也。
【按】《素問·經脈別論》云:「食氣入胃,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氣歸於權衡。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由是知氣口即寸口也。曰變見者,飲食所變之精微,皆顯見於手太陰之氣口,而陰陽盛衰之象,莫不從此見矣。吳草廬曰:「兩手寸部俱名為氣口,不僅言右寸肺脈為氣口者也。」)
《難經》曰:「『十二經皆有動脈,獨取寸口何謂也?』扁鵲曰:『寸口者,脈之大會,手太陰之動脈也。』」(肺為五臟六腑之華蓋,位處至高,受百脈之朝會,布一身之陰陽,故經曰,「臟真高於肺,以行營衛陰陽」者是也。是以十二經皆有動脈,獨取肺家一經之動脈,可以見五臟六腑強弱吉凶之徵兆也。)
白話文:
黃帝問道:「為什麼氣口獨自成為五臟的主人?」岐伯回答:「胃是水谷的海洋,六腑的根本。五味入口,儲藏在胃裡,用來滋養五臟的氣。氣口是太陰,所以五臟六腑的氣味,都從胃裡出來,在氣口顯現出來。」(氣口指的是六部之總稱,不是專指右關之前。)
《素問·經脈別論》記載:「飲食的氣進入胃,經氣歸於肺。肺統管百脈,氣歸於權衡。權衡平衡,氣口就成寸,以此決定生死。」由此可知,氣口就是寸口。所謂變見,是指飲食變化後的精微物質,都顯現在手太陰的氣口,而陰陽盛衰的徵兆,也都從這裡顯現出來。吳草廬說:「兩手寸部都叫做氣口,不只是說右寸肺脈是氣口。」
《難經》說:「『十二經脈都有動脈,為什麼獨取寸口呢?』扁鵲回答:『寸口是脈的交匯處,是手太陰的動脈。』」(肺是五臟六腑的華蓋,位於最高處,接受百脈的匯聚,佈散全身的陰陽,所以經書上說,「臟真高於肺,以行營衛陰陽」。因此,十二經脈都有動脈,但獨取肺家一經的動脈,就可以看到五臟六腑強弱吉凶的徵兆。)
3. 脈辨至數
《內經》曰:「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定息脈五動,閏以太息,命曰平人。(出氣曰呼,入氣曰吸。一呼一吸,謂之一息。動,至也。再動,再至也。常人之脈,一呼兩至,一吸亦兩至。呼吸定息,謂一息將盡,而換息未起之際,脈又一至,故曰五動。閏,余也,猶閏月之義。
言平和之脈,若得五動,即太過矣;惟當太息之際,亦為平脈,何也?凡人之呼吸,三息後必閏以一息之長,五息再閏,謂之太息。故曰『閏以太息』,乃應歷家三歲一閏、五歲再閏之數也。此即平人不病之常度。然則總計定息太息之間,大約一息脈當六至,故《五十營篇》曰,『呼吸定息,脈行六寸』,乃合一至一寸也。呼吸脈行丈尺,凡晝夜五十度,合一萬三千五百息,五十營氣脈之數,以應周天二十八宿。
白話文:
《內經》記載:「人呼氣時脈搏動兩次,吸氣時脈搏動也兩次,呼吸停止時脈搏動五次,並以太息為補充,這就是正常人的脈象。(呼氣稱為呼,吸氣稱為吸。一次呼氣一次吸氣,稱為一息。動,指的是脈搏跳動。再動,指的是脈搏跳動兩次。正常人的脈象,呼氣時脈跳動兩次,吸氣時也跳動兩次。呼吸停止,指的是一息將盡,而下一息尚未開始的瞬間,脈搏又跳動一次,所以稱為五動。閏,指的是多餘,如同閏月的意思。
意思是,平和的脈象,如果出現五動,就過於頻繁了;只有在太息時,五動才屬於正常脈象,為什麼呢?因為人的呼吸,每三次呼吸後必定會有一次較長的呼吸,五次呼吸後則會有兩次較長的呼吸,這就是太息。所以說「閏以太息」,是符合曆法中三年一閏、五年兩閏的規律。這就是平時不生病的正常狀態。
因此,總計呼吸停止和太息之間,大約一息脈搏跳動六次,所以《五十營篇》說,「呼吸定息,脈行六寸」,指的是一跳動一寸。呼吸時脈搏跳動丈尺,一天一夜約五十度,總共一萬三千五百息,五十營氣脈的數量,與周天二十八宿相呼應。」
人之經脈十二,左右相同,則為二十四脈。加以蹺脈二,任、督脈二,共二十八脈,周身十六丈二尺,以分晝夜也。是為常度。使五十營之數,常周備無失,則壽亦無窮,故得盡天地之壽矣。周行八百一十丈,晝夜五十營之總數也。)一呼脈一動,一吸脈一動,曰少氣。(一呼一吸,脈各一動,則一息二至,減於常人之半,脈之遲者也。
遲主陰寒,陽氣衰微也,故曰少氣。《十四難》謂之離經脈。)一呼脈三動,一吸脈三動而躁,尺熱,曰病溫;尺不熱,脈滑曰病風,脈澀曰痹。(若不因定息太息,而呼吸各三動,是一息六至矣。《難經》亦曰『離經』。躁者;急疾之謂,陽盛陰衰,熱之象也。尺熱,言尺後近臂有熱,則必通身皆熱。
白話文:
人體有十二條經脈,左右對稱,共計二十四條。再加上兩條蹺脈,以及任脈和督脈,總共二十八條脈絡。這些經脈遍佈全身,總長十六丈二尺,用來劃分晝夜時辰。這是正常的脈象規律。如果五十個營氣(指人體的能量)能夠正常運行,無有虧損,那麼壽命也將無窮盡,可以盡享天地之壽。全身經脈的總長度為八百一十丈,相當於晝夜五十個營氣的總數。
當人呼吸一次,脈搏跳動一次,稱為“少氣”。(一呼一吸,脈搏各跳動一次,也就是一息兩次,比正常人的脈搏跳動次數少一半,屬於脈搏遲緩的表現。)
脈搏遲緩,主要表現為陰寒體質,陽氣衰微,因此稱為“少氣”。《十四難》中將這種情況稱為“離經脈”。
當人呼吸一次,脈搏跳動三次,而且脈象跳動急促,尺脈部位(手腕尺側)有熱感,稱為“病溫”;尺脈部位沒有熱感,脈象滑利,稱為“病風”;脈象澀滯,稱為“病痹”。(如果不是因為刻意屏息或嘆氣,而是自然呼吸時脈搏各跳動三次,也就是一息六次,則稱為“離經”。“躁”是指脈象急促,表示陽盛陰衰,熱證的表現。尺熱,指的是手腕尺側近臂膀處有熱感,表示全身都發熱。)
脈來數躁,而身有熱,故知其病溫。數滑而尺不熱,陽邪內盛,當病內風。若使外感於風,寧有尺不熱之理乎!滑,不澀也。澀,不滑也。滑為血實氣壅,澀為氣滯血少,故當病痹。)一呼脈四動以上曰死。脈絕不至曰死。乍疏乍數曰死。」(一呼四動,則一息八至矣,而況以上乎。
《難經》謂之奪精。四至曰脫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盡。是皆一呼四至以上也,故死。脈絕不至,則元氣已竭。乍疏乍數,則陰陽敗亂無主。三脈若見,不死安待。)
白話文:
如果脈搏跳動頻率快且躁動,身體又發熱,就表示患者患了溫病。如果脈搏滑利但尺脈不熱,則代表陽邪內盛,患者應該患了內風。假如是外感風邪,怎麼可能尺脈不熱呢?滑指的是脈象不澀,澀指的是脈象不滑。滑脈代表血氣充盈,氣血壅塞,澀脈則代表氣血瘀滯,血氣不足,因此患者應該患了痹症。
如果呼吸一次脈搏跳動四次以上,就代表生命垂危。脈搏消失不見,也代表生命垂危。脈搏時而疏緩時而急促,也代表生命垂危。
《難經》中提到,這種情況是精氣耗竭。脈搏一息跳動四次稱為脫精,五次稱為死亡,六次稱為氣絕。這些情況都是一呼四動以上,所以才會死亡。脈搏消失不見,表示元氣已經耗竭。脈搏時而疏緩時而急促,表示陰陽失衡,身體無法自主運作。三脈都出現這種情況,如果不死亡,那還能期待什麼呢?
4. 日夜五十營
《內經》曰:「一日一夜五十營,以營五臟之精,不應數者,命曰狂生。(營,運也。經脈運行於身,一日一夜凡五十周,以營五臟之精氣。夫周身上下前後左右,凡二十八脈,其長十六丈二尺。人之宗氣,積於胸中,主呼吸而行經隧。一呼氣行三寸,一吸氣行三寸,呼吸定息,氣行六寸。
以一息六寸推之,則一日一夜凡一萬三千五百息,通計五十周於身,則脈行八百一十丈。其有太過不及而不應此數者,名曰狂生。狂者,妄也,言幸而生也。)所謂五十營者,五臟皆受氣,持其寸口,數其至也,(五十營者,五臟所受之氣也。持,診也。但診寸口而數其至,則臟腑之衰旺可知也。
白話文:
《內經》說:「一天一夜,經脈運行五十個週期,以運送五臟的精氣,若運行次數不符合正常規律,就稱為狂生。」(「營」,運行的意思。經脈在身體中運行,一天一夜共運行五十個週期,以運送五臟的精氣。人體上下前後左右,共有二十八條經脈,總長十六丈二尺。人體的宗氣,聚集在胸腔,負責呼吸,並在經脈中運行。一次呼氣運行三寸,一次吸氣運行三寸,呼吸停止,氣運行六寸。
根據一息運行六寸推算,一天一夜共有一萬三千五百次呼吸,也就是五十個週期,經脈共運行八百一十丈。若運行次數過多或不足,不符合這個規律,就稱為狂生。狂,妄也,表示命運好才得以存活。)所謂五十營,就是五臟所受之氣,醫生把脈時,診斷寸口脈搏,就能得知五臟的虛實狀況。(五十營指的是五臟所受之氣。持,診脈的意思。只要診斷寸口脈搏,就可以知道臟腑的衰敗或強盛。)
)五十動而不一代者,五臟皆受氣。(代者,止而復來也。蓋臟有所損,則氣有所虧,故不能運行也。若五十動而無止者,則終無止矣。五臟之氣皆足,和平之脈也。)四十動而一代者,一臟無氣。(《難經》曰:『吸者隨陰入,呼者因陽出。今吸不能至腎,至肝而還,故知一臟無氣者,腎氣先盡也。
』然則五臟和者氣脈長,五臟病者氣脈短。觀此一臟無氣,必先乎腎,如下文所謂二臟、三臟、四臟、五臟者,皆當自遠而近,以次而短,則由腎及肝,由肝及脾,由脾及心,由心及肺。凡病將危者,必氣促似喘,僅呼吸於胸中數寸之間,蓋其真陰絕於下,孤陽浮於上,此氣短之極也。庸工於此而尚欲平之散之,未有不隨撲而滅者,良可悲也。
白話文:
如果一個人五十歲了,每次呼吸都無法停頓,持續不斷地吸氣,代表五臟的氣都受到影響,無法順暢運行。因為器官受損,氣就會不足,導致氣無法正常運作。如果五十歲時呼吸沒有停頓,就代表永遠不會停頓,五臟的氣都充足,脉搏才會平穩。
四十歲時每次呼吸都只能吸一口氣就停頓,代表一個臟器已經沒有氣了。《難經》中說:「吸氣時順著陰氣進入體內,呼氣時順著陽氣排出體外。」如果吸氣時無法到達腎臟,只能到達肝臟就返回,就表示腎氣先耗盡,代表有一個臟器已經沒有氣了。
因此,五臟和諧時,氣脈會長,五臟有病時,氣脈會短。觀察到有一個臟器沒有氣,必定是腎氣先耗盡,就像下文所說兩個臟器、三個臟器、四個臟器、五個臟器一樣,都是從遠處逐漸靠近,氣脈也逐漸變短。所以,從腎氣開始衰竭,到肝氣、脾氣、心氣、肺氣,依序逐漸衰弱。
當病症危重時,患者會呼吸急促,感覺像喘不過氣,呼吸只能在胸腔中起伏幾寸,這是因為真陰已經耗盡,只剩下陽氣浮在表面,這就是氣脈最短的狀態。如果庸醫遇到這種情況,還想用平息或散發的方法來治療,結果只会加速患者死亡,實在令人痛心。
夫人之生死由乎氣,氣之聚散由乎陰,而殘喘得以尚延者,賴一線之氣未絕耳。此臟氣之不可不察也如此。)三十動而一代者,二臟無氣;二十動一代者,三臟無氣;十動一代者,四臟無氣;不滿十動一代者,五臟無氣。予之短期,要在終始。(予,猶與也。短期,死期也。
言死期已近也。終始者,十二經各有絕氣先見,是名為始也。詳見《靈樞·經脈篇》。)所謂五十動而不一代者,以為常也,以知五臟之期。予之短期者,乍數乍疏也。」(以為常者,無病之常脈也。因此可以知五臟之氣。若欲決其死期,則在乍數乍疏也。不滿十至而代,則乍數乍疏矣。
非代脈之外。別有乍數乍疏也。)
白話文:
一個人能否活著,取決於他的氣,而氣的聚集和散失又取決於陰氣。那些還能勉強喘息的人,是因為他們還有一線氣息尚未斷絕。由此可見,觀察臟氣是多麼重要!
如果脈搏跳動三十次才呼吸一次,就表示兩個臟器已無氣息;二十次才呼吸一次,就表示三個臟器已無氣息;十次才呼吸一次,就表示四個臟器已無氣息;不到十次就呼吸一次,則表示五個臟器都已無氣息。若要推斷一個人死亡的時間,則需要觀察脈搏的始終。
所謂始,指的是十二條經脈各自出現的氣息衰竭的徵兆。這在《靈樞·經脈篇》中都有詳細記載。正常情況下,脈搏跳動五十次才呼吸一次,這表示五臟氣息正常。若要判斷一個人死亡的具體時間,就要觀察脈搏跳動的頻率,是否時快時慢。當脈搏跳動不到十次就呼吸一次時,就會出現時快時慢的現象。
現代解釋
這段文字主要論述了中醫診斷生命垂危的病人,如何根據脈搏的跳動頻率來判斷其死亡時間。
- 氣和陰的關係: 古代中醫認爲,人體生命活動由氣和陰主宰,氣聚則生,氣散則死。
- 觀察臟氣: 通過觀察脈搏跳動的頻率,可以推斷出人體各臟器的氣息強弱。
- 脈象變化: 當人體生命垂危時,脈搏會變得異常,比如頻率變慢,甚至出現時快時慢的現象。
- 判斷死期: 通過觀察脈搏的變化,可以推斷出病人的死亡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