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梓

《診家正眼》~ 卷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

1. 脈之名義

《內經》曰:「人受氣於谷。谷入於胃,以傳於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行脈中,衛行脈外。」(此明胃氣為脈道之根,臟腑之本,氣血之所由出也。凡人之生,皆受氣於谷,萬物資生之本也。凡谷之入,必先至於胃,萬物歸土之義也。坤土不敢自專,精微上輸於肺,蓋地道卑而上行也。

肺為乾金,所受精微,下溉臟腑,蓋天道下濟而光明也。金土互輸,地天交泰,清而上升者為營血,陰生於陽也;濁而下降者為衛氣,陽根於陰也。營血為陰,故行脈中;衛氣為陽,故行脈外也。)

【按】審病察脈,以決死生,非指下了然,將安所憑藉乎!深慨世醫不知脈為何物。若以為氣乎,而氣為衛,衛行脈外,則知非氣矣。若以為血乎,而血為營,營行脈中,則知非血矣。若以為經隧乎,而經隧實繁,則知非經隧矣。然則脈果何物耶?余嘗於此深思,久而始悟其微。

古之脈字,從血從𠂢,謂氣血流行,各有分派而尋經絡也。今之脈字,從肉從永,謂胃主肌肉,氣血資生而永其天年也。夫人之生,惟是精與神而已。精氣即血氣,而神則難見也。人非是神,無以主宰血氣,保合太和,流行三焦,灌溉百骸,故脈非他,即神之別名也。

神超乎氣血之先,為氣血之根蒂,善乎華元化曰:「脈者,氣血之先也」,氣血之先,非神而何!然神依於氣,氣依於血,血資於谷,谷本於胃,所以古之論脈者云:「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東垣亦曰:「脈貴有神,正指胃氣言也。」是知穀氣充則血旺,血旺則氣強,氣強則神昌,神之昌與否,皆以脈為徵兆。

故脈也者,實氣血之先也。先也者,主宰乎氣血之神也。脈即神之別名,此千古未剖之疑義也,特表而出之。

2. 氣口獨以為五臟主

黃帝問曰:「氣口何以獨為五臟主?」岐伯曰:「胃者,水穀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臟氣。氣口,太陰也。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於胃,變見於氣口。」(氣口者,六部之總稱,非專指右關之前也。

【按】《素問·經脈別論》云:「食氣入胃,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氣歸於權衡。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由是知氣口即寸口也。曰變見者,飲食所變之精微,皆顯見於手太陰之氣口,而陰陽盛衰之象,莫不從此見矣。吳草廬曰:「兩手寸部俱名為氣口,不僅言右寸肺脈為氣口者也。」)

《難經》曰:「『十二經皆有動脈,獨取寸口何謂也?』扁鵲曰:『寸口者,脈之大會,手太陰之動脈也。』」(肺為五臟六腑之華蓋,位處至高,受百脈之朝會,布一身之陰陽,故經曰,「臟真高於肺,以行營衛陰陽」者是也。是以十二經皆有動脈,獨取肺家一經之動脈,可以見五臟六腑強弱吉凶之徵兆也。)

3. 脈辨至數

《內經》曰:「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定息脈五動,閏以太息,命曰平人。(出氣曰呼,入氣曰吸。一呼一吸,謂之一息。動,至也。再動,再至也。常人之脈,一呼兩至,一吸亦兩至。呼吸定息,謂一息將盡,而換息未起之際,脈又一至,故曰五動。閏,余也,猶閏月之義。

言平和之脈,若得五動,即太過矣;惟當太息之際,亦為平脈,何也?凡人之呼吸,三息後必閏以一息之長,五息再閏,謂之太息。故曰『閏以太息』,乃應歷家三歲一閏、五歲再閏之數也。此即平人不病之常度。然則總計定息太息之間,大約一息脈當六至,故《五十營篇》曰,『呼吸定息,脈行六寸』,乃合一至一寸也。呼吸脈行丈尺,凡晝夜五十度,合一萬三千五百息,五十營氣脈之數,以應周天二十八宿。

人之經脈十二,左右相同,則為二十四脈。加以蹺脈二,任、督脈二,共二十八脈,周身十六丈二尺,以分晝夜也。是為常度。使五十營之數,常周備無失,則壽亦無窮,故得盡天地之壽矣。周行八百一十丈,晝夜五十營之總數也。)一呼脈一動,一吸脈一動,曰少氣。(一呼一吸,脈各一動,則一息二至,減於常人之半,脈之遲者也。

遲主陰寒,陽氣衰微也,故曰少氣。《十四難》謂之離經脈。)一呼脈三動,一吸脈三動而躁,尺熱,曰病溫;尺不熱,脈滑曰病風,脈澀曰痹。(若不因定息太息,而呼吸各三動,是一息六至矣。《難經》亦曰『離經』。躁者;急疾之謂,陽盛陰衰,熱之象也。尺熱,言尺後近臂有熱,則必通身皆熱。

脈來數躁,而身有熱,故知其病溫。數滑而尺不熱,陽邪內盛,當病內風。若使外感於風,寧有尺不熱之理乎!滑,不澀也。澀,不滑也。滑為血實氣壅,澀為氣滯血少,故當病痹。)一呼脈四動以上曰死。脈絕不至曰死。乍疏乍數曰死。」(一呼四動,則一息八至矣,而況以上乎。

《難經》謂之奪精。四至曰脫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盡。是皆一呼四至以上也,故死。脈絕不至,則元氣已竭。乍疏乍數,則陰陽敗亂無主。三脈若見,不死安待。)

4. 日夜五十營

《內經》曰:「一日一夜五十營,以營五臟之精,不應數者,命曰狂生。(營,運也。經脈運行於身,一日一夜凡五十周,以營五臟之精氣。夫周身上下前後左右,凡二十八脈,其長十六丈二尺。人之宗氣,積於胸中,主呼吸而行經隧。一呼氣行三寸,一吸氣行三寸,呼吸定息,氣行六寸。

以一息六寸推之,則一日一夜凡一萬三千五百息,通計五十周於身,則脈行八百一十丈。其有太過不及而不應此數者,名曰狂生。狂者,妄也,言幸而生也。)所謂五十營者,五臟皆受氣,持其寸口,數其至也,(五十營者,五臟所受之氣也。持,診也。但診寸口而數其至,則臟腑之衰旺可知也。

)五十動而不一代者,五臟皆受氣。(代者,止而復來也。蓋臟有所損,則氣有所虧,故不能運行也。若五十動而無止者,則終無止矣。五臟之氣皆足,和平之脈也。)四十動而一代者,一臟無氣。(《難經》曰:『吸者隨陰入,呼者因陽出。今吸不能至腎,至肝而還,故知一臟無氣者,腎氣先盡也。

』然則五臟和者氣脈長,五臟病者氣脈短。觀此一臟無氣,必先乎腎,如下文所謂二臟、三臟、四臟、五臟者,皆當自遠而近,以次而短,則由腎及肝,由肝及脾,由脾及心,由心及肺。凡病將危者,必氣促似喘,僅呼吸於胸中數寸之間,蓋其真陰絕於下,孤陽浮於上,此氣短之極也。庸工於此而尚欲平之散之,未有不隨撲而滅者,良可悲也。

夫人之生死由乎氣,氣之聚散由乎陰,而殘喘得以尚延者,賴一線之氣未絕耳。此臟氣之不可不察也如此。)三十動而一代者,二臟無氣;二十動一代者,三臟無氣;十動一代者,四臟無氣;不滿十動一代者,五臟無氣。予之短期,要在終始。(予,猶與也。短期,死期也。

言死期已近也。終始者,十二經各有絕氣先見,是名為始也。詳見《靈樞·經脈篇》。)所謂五十動而不一代者,以為常也,以知五臟之期。予之短期者,乍數乍疏也。」(以為常者,無病之常脈也。因此可以知五臟之氣。若欲決其死期,則在乍數乍疏也。不滿十至而代,則乍數乍疏矣。

非代脈之外。別有乍數乍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