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梓

《診家正眼》~ 卷一 (4)

回本書目錄

卷一 (4)

1. 六氣分合六部時日診候之圖

此六氣分合六部時日診候之圖,乃余所自悟而自制,實六氣至理,而古今所未發者。以平治之紀為例,若太過之紀,其氣未至而至,從節前十三日為度;不及之紀,其氣至而未至,從節後十三日為度。太過之歲,從左尺浮分起立春;不及之歲,從左關中分起立春。依次而推之,必於平旦,陰氣未散,陽氣未動,飲食未進,衣服未著,言語未吐之時,清心調息,逐部細究,則時令之病,可以前知。

診得六部俱平則已,若有獨大、獨小、獨浮、獨沉、獨長、獨短,與各部不同,依圖斷之,無不驗者。假如左關中候脈獨弦大,已知雨水後、驚蟄邊有風熱之病。蓋弦主風,而大主熱也;且左關又為風木之令故也。如右尺沉候,脈獨緩滯而實大,已知芒種後、夏至邊有濕熱之病。

白話文:

這張六氣分合六部時日診候圖,是我自己悟出來並製作的,它包含了六氣運行的真實道理,是古今醫家都未曾發掘的。以平治之紀為例,如果屬於氣候太過的情況,氣候變化會提前到來,從節氣前十三天開始算起;如果屬於氣候不及的情況,氣候變化會延後到來,從節氣後十三天開始算起。在太過之歲,從左尺浮分脈開始起立春;在不及之歲,從左關中分脈開始起立春。依此類推,必須在平旦(凌晨)時分,陰氣未散、陽氣未動、飲食未進、衣服未穿、言語未吐時,靜心調息,逐個部位仔細探查,這樣就可以預知時令病症。

診得六部俱平則已,若有獨大、獨小、獨浮、獨沉、獨長、獨短,與各部不同,依圖斷之,無不驗者。假如左關中候脈獨弦大,已知雨水後、驚蟄邊有風熱之病。蓋弦主風,而大主熱也;且左關又為風木之令故也。如右尺沉候,脈獨緩滯而實大,已知芒種後、夏至邊有濕熱之病。

如果診脈發現六部脈象都平穩,就沒什麼問題。如果出現其中一部份脈象獨大、獨小、獨浮、獨沉、獨長、獨短,與其他部位脈象不同,就要根據圖示來判斷,絕無不準確的。比如說,如果左關中分脈獨弦而大,就表明雨水節氣後、驚蟄節氣前後會出現風熱之病。因為弦脈主風,大脈主熱,而且左關中分脈又屬於風木之令。又比如說,如果右尺沉候脈獨緩滯而實大,就表明芒種節氣後、夏至節氣前後會出現濕熱之病。

蓋緩滯主濕,而實大主熱也。若緩滯而虛大,乃濕熱相火為患。蓋緩滯為濕,而虛大為相火也;且在沉分,沉亦主濕,又在相火之位故也。久病之人,六脈俱見獨滯,惟右寸中候脈來從容和緩,清淨無滯,已知霜降後、立冬邊必愈。蓋中候而從容和緩,為胃氣之佳脈;且右寸為肺金之位,土來生金故也。

其餘各部,俱仿此而細推之,百不失一也。然亦須三四候之確然不渝,無不驗者,下文重言以申明之。

白話文:

緩慢遲滯主要由濕氣引起,而堅實肥大則主要由熱氣引起。如果既緩慢遲滯又虛大,那就說明是濕熱和相火交織造成的。因為緩慢遲滯屬濕,虛大屬相火,而且位於沉分,沉分也主濕,又在相火的位置,所以是這樣。久病之人,六脉都显现滞涩,唯独右寸中候脉来势从容平和,清净无滞,就说明霜降后、立冬前一定会痊愈。因为中候脉从容平和,是胃气的良好脉象;而且右寸是肺金的位置,土生金,所以这样。

其他各个部位,都依照此方法仔细推敲,百发百中。不过也需要连续观察三到四次,确定无误,才能完全验证。下文将再次说明,以加深理解。

2. 政運有不應之脈

不應者,沉細之脈也。甚至極沉極細,幾於不可見矣;第覆病者之手而診之則見。凡值此不應之脈,乃歲運合宜,命曰天和之脈,不必求治。若誤治之,反伐天和矣。

土運為南政。蓋土位居中,面南行令故也。金木水火四運,皆以臣事之,北面受令,故為北政。

甲己二年,為土運南政。(南政之年,南面行令,故其氣在南,所以南為上而北為下,故寸為上而尺為下,司天在上,在泉在下,人氣應之,左右皆同。脈有不應者,謂陰之所在,脈乃沉細不應本脈也。陰者,言六氣有三陰三陽,而三陰之位,則少陰居中,太陰居左,厥陰居右。

脈之不應,乃以三陰之中而以少陰所居之處言之,又分南北二政,定其上下也。如遇少陰司天,則兩寸不應。厥陰司天,則右寸不應。太陰司天,則左寸不應。如少陰在泉,則兩尺不應。厥陰在泉,則右尺不應。太陰在泉,則左尺不應。)

白話文:

如果脈搏沉細微弱,幾乎看不見,只有覆蓋在病人手上才能感受到,這就是不應脈。遇到這種脈象,代表當年的氣運合宜,稱為天和之脈,不需要治療。如果誤治,反而會破壞天和之氣。

土運代表南政。因為土位居中,面向南方行令。金木水火四運,都以臣子的身份服從它,面向北方受令,因此稱為北政。

甲己年,即甲子年和己酉年,為土運南政之年。南政之年,南面行令,所以南為上而北為下,因此寸口脈的上部為上,下部為下;司天之氣在上,在泉之氣在下,人體的氣運也應之,左右皆同。脈搏不應,指的是陰氣所在之處,脈象沉細微弱,不應合正常脈象。陰氣指的是六氣中的三陰三陽,三陰之位分別是少陰居中,太陰居左,厥陰居右。

不應脈指的是三陰之中,少陰所在的位置,再分為南北二政,確定其上下位置。如果遇到少陰司天,則兩寸脈不應;厥陰司天,則右寸脈不應;太陰司天,則左寸脈不應。如果少陰在泉,則兩尺脈不應;厥陰在泉,則右尺脈不應;太陰在泉,則左尺脈不應。

乙丙丁戊庚辛壬癸八年,皆為北政。(北政之年,北面受令,其氣在北,所以北為上而南為下,在泉應上,司天應下,人氣亦應之,故尺應下而寸應上。如遇少陰司天,則兩尺不應。厥陰司天,則右尺不應。太陰司天,則左尺不應。如少陰在泉,則兩寸不應。厥陰在泉,則右寸不應。

太陰在泉,則左寸不應。如尺當不應而反浮大,寸當浮大而反沉細,寸當不應而反浮大,尺當浮大而反沉細,是為尺寸反。經曰:「尺寸反者死。」如右當不應而反浮大,左當浮大而反沉細,左當不應而反浮大,右當浮大而反沉細,是謂左右交。經曰「左右交者死。」)

白話文:

乙丙丁戊庚辛壬癸這八年,都是北政之年。北政之年,北方接受天命,其氣運在北方,因此北方為上,南方為下。在泉脈應上,司天脈應下,人體的氣運也隨之,所以尺脈應下,寸脈應上。如果遇到少陰司天,則兩尺脈不應;厥陰司天,則右尺脈不應;太陰司天,則左尺脈不應。如果少陰在泉,則兩寸脈不應;厥陰在泉,則右寸脈不應;太陰在泉,則左寸脈不應。如果尺脈應該不應而反倒浮大,寸脈應該浮大而反倒沉細,或是寸脈應該不應而反倒浮大,尺脈應該浮大而反倒沉細,這就是所謂的「尺寸反」。經書上說:「尺寸反者死。」如果右脈應該不應而反倒浮大,左脈應該浮大而反倒沉細,或是左脈應該不應而反倒浮大,右脈應該浮大而反倒沉細,這就是所謂的「左右交」。經書上說:「左右交者死。」

3. 人迎氣口

(增補)

黃帝曰:「寸口主中,人迎主外,兩者相應,俱往俱來,若引繩大小齊等。」又曰:「三陽在頭,三陰在手。」《靈樞》曰:「氣口候陰,人迎候陽。(寸口者,即氣口也,手太陰肺脈也,故主在中之病。人迎脈在結喉兩旁一寸五分,陽明胃脈也,故主在外之病。蓋太陰行氣於三陰,陽明行氣於三陽;診三陽之氣於人迎,診三陰之氣於氣口。

所謂相應者,往來大小,若引繩之不爽也。故龐安常謂人迎氣口,有喉手引繩之義。以《脈經》以左為人迎,右為氣口,竟置陽明胃脈於烏有,大非經旨。況三陽在頭,三陰在手,其義亦謬。人迎謂足陽明之脈,不可以言於手明矣。然上古診法有三:一取三部九候以診通身之脈,一取太陰陽明以診陰陽之脈,一取左右氣口以診臟腑之氣。張介賓曰『初見《脈經》左為人迎,右為氣口,不無搖惑,未敢遽辨。

白話文:

黃帝說:「寸口脈主內臟,人迎脈主外感,兩者相互呼應,一起出現,一起消失,就像一根繩子兩端一樣,大小一致。」他又說:「三陽經在頭部,三陰經在手部。」《靈樞經》說:「氣口脈反映陰氣,人迎脈反映陽氣。(寸口脈即氣口脈,是手太陰肺經的脈象,所以主內臟疾病。人迎脈在喉結兩旁一寸五分處,是陽明胃經的脈象,所以主外感疾病。因為太陰經行氣於三陰經,陽明經行氣於三陽經;診斷三陽經的氣則看人迎脈,診斷三陰經的氣則看氣口脈。

所謂相應,是指脈象的往來、大小,就像拉緊的繩子一樣,絲毫不差。所以龐安常說人迎脈和氣口脈,如同喉嚨和手之間拉緊的繩子。但《脈經》卻把左側稱為人迎脈,右側稱為氣口脈,完全忽略了陽明胃經,完全違背經義。何況三陽經在頭部,三陰經在手部,這說法也是錯誤的。人迎脈是指足陽明經的脈象,不可能在手部。

然而,上古的診法有三種:一是取三部九候診斷全身的脈象,二是取太陰陽明經診斷陰陽之脈,三是取左右氣口脈診斷臟腑之氣。張介賓說:「我一開始看到《脈經》把左側稱為人迎脈,右側稱為氣口脈,感到很疑惑,不敢輕易斷言。」

及見《綱目》之釋人迎氣口,亦云人迎在結喉兩旁,足陽明之脈也。又見龐安常論脈曰,何謂人迎,喉旁取之。近又見徐東皋曰,《脈經》以左手關前一分為人迎,誤也。若此者,皆覺吾之先覺矣。茲特引而正之,嗚呼!一言之舛,遺誤千載。以此授受,何時復正哉。立言者可不知詳慎考訂乎?不若吳草廬之兩手俱名為氣口者無弊也。

所以《內經》云,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於胃,變見於氣口。氣口即寸口也。臟腑陰陽之盛衰,莫不由此而徵見也明矣。』)春夏人迎微大,秋冬氣口微大,如是者命曰平人。」(春夏主陽故人迎之陽脈微大;秋冬主陰,故氣口之陰脈微大。微大者,猶言略大也。)雷公曰:「病之益甚與其方衰,如何?」黃帝曰:「內外皆在焉。

白話文:

我看到《本草綱目》中解釋人迎和氣口,也說人迎位於喉結兩旁,是足陽明經的脈絡。我又看到龐安常討論脈象,他說人迎指的是喉旁取脈的地方。最近我又看到徐東皋說,《脈經》將左手關前一寸定為人迎,是錯誤的。這些說法都讓我意識到,我的見解比他們早一步。我特地引用這些例子來糾正錯誤,唉!一個詞語的偏差,就會造成千年的錯誤。如果一直這樣傳授下去,何時才能糾正過來呢?立論者怎麼可以不細心考證呢?不如吳草廬將兩手都稱為氣口,這樣就沒有弊端了。

因此,《黃帝內經》說,五臟六腑的氣味都從胃裡出來,在氣口處表現出來。氣口就是寸口。臟腑陰陽的盛衰,都是從這裡觀察出來的,這是很明顯的。春夏人迎脈略微大一些,秋冬氣口脈略微大一些,像這樣的人叫做普通人。(春夏屬陽,所以人迎的陽脈略微大一些;秋冬屬陰,所以氣口的陰脈略微大一些。微大指的是略微大。)雷公問:「病症加重與藥效減弱,如何判斷?」黃帝說:「內外都包含在其中。」

(言表裡俱當審察也。)切其脈口滑小緊以沉者,病益甚在中;人迎脈大緊以浮者,病益甚在外。(益甚,言病進也。脈口,即太陰氣口也,故曰在中主臟。人迎,陽明腑脈也,故曰在外主腑。脈口滑小緊沉者,陰分之邪也。人迎大緊以浮者,陽分之邪也。故皆益進日甚。)脈口浮滑者病日進;人迎沉滑者病日損(脈口為陰,浮滑者,以陽加陰,故病日進。

人迎為陽,沉滑者,陽邪漸退,故病日損,漸自減也。)脈口滑以沉者,病日進在內;人迎滑盛以浮者,其病日進在外。(脈口人迎,經分表裡,故其滑沉滑浮而病日進者,有在內在外之別也。)脈之浮沉及人迎與寸口脈小大等者,病難已。人迎氣口之脈,其浮沉大小相等者,非偏於陽,則偏於陰,故病難已。

白話文:

要診斷疾病,必須仔細觀察表裡症狀。如果脈搏滑小緊沉,而且沉下去,病症就會加重,問題在內臟;如果人迎脈搏大緊浮起來,病症就會加重,問題在腑臟。

所謂「益甚」,就是說病症加重。脈口就是太陰氣口,所以說「在中主臟」。人迎是陽明腑脈,所以說「在外主腑」。脈口滑小緊沉,是陰分受邪;人迎大緊浮,是陽分受邪。因此,這兩種情況都代表病症加重,逐漸惡化。

脈口浮滑,代表病症加重;人迎沉滑,代表病症減輕。因為脈口屬陰,浮滑表示陽氣加重陰氣,所以病症加重。人迎屬陽,沉滑表示陽邪逐漸退去,所以病症減輕,逐漸好轉。

脈口滑沉,代表病症加重,問題在內臟;人迎滑盛浮,代表病症加重,問題在腑臟。脈口和人迎是經脈表裡分佈,所以脈搏滑沉浮盛,導致病症加重,就分內外兩種情況。

脈搏浮沉、人迎脈搏和寸口脈搏大小一致,病症很難治癒。人迎氣口脈搏,浮沉大小一致,表示病情不偏於陽,也不偏於陰,所以病症很難治癒。

【按】《禁服篇》曰:『春夏人迎脈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命曰平人。』其義則可知。病之在臟,沉而大者易已,小為逆。病在腑,浮而大者易已。(病在臟者為陰,陰本當沉,而大為陽氣充也,故易已;若見小脈,則真陰衰而為逆矣。病在腑者為陽,陽病得陽脈為順,故浮而大者病易已。

故曰:『陰症見陽脈者生,陽症見陰脈者死。』)人迎盛堅者傷於寒,氣口盛堅者傷於食。」(人迎主表,盛堅為外感傷寒。氣口主裡,盛堅為內傷飲食。此古法也。今則止用寸口診法,不為不妙,然本無以左右分內外之理。自叔和始以左為人迎,右為氣口,其失表裡之義久矣。

白話文:

《禁服篇》中提到:「春天和夏天,人迎脈搏微弱而大,秋天和冬天,寸口脈搏微弱而大,這種脈象叫做平人。」這句話的意思很明顯。

如果病症在臟腑,脈象沉而大的,容易治好,脈象小的則為逆。如果病症在腑,脈象浮而大的,容易治好。(病症在臟腑屬於陰,陰原本應該沉,而脈象大則代表陽氣充盈,所以容易治好;如果看到脈象小,則代表真陰衰竭而為逆。病症在腑屬於陽,陽病得陽脈為順,所以脈象浮而大的病症容易治好。)

因此,古人說:「陰症出現陽脈者生,陽症出現陰脈者死。」

人迎脈象盛而堅者,是因為受寒所致,氣口脈象盛而堅者,是因為飲食不當所致。(人迎脈象主表,盛而堅為外感傷寒。氣口脈象主裡,盛而堅為內傷飲食。這是古法。現在只用寸口診法,也不算不好,但是原本沒有以左右區分內外的原因。從叔和開始,以左手為人迎,右手為氣口,已經失去了表裡之義很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