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梓

《診家正眼》~ 卷一 (4)

回本書目錄

卷一 (4)

1. 六氣分合六部時日診候之圖

此六氣分合六部時日診候之圖,乃余所自悟而自制,實六氣至理,而古今所未發者。以平治之紀為例,若太過之紀,其氣未至而至,從節前十三日為度;不及之紀,其氣至而未至,從節後十三日為度。太過之歲,從左尺浮分起立春;不及之歲,從左關中分起立春。依次而推之,必於平旦,陰氣未散,陽氣未動,飲食未進,衣服未著,言語未吐之時,清心調息,逐部細究,則時令之病,可以前知。

診得六部俱平則已,若有獨大、獨小、獨浮、獨沉、獨長、獨短,與各部不同,依圖斷之,無不驗者。假如左關中候脈獨弦大,已知雨水後、驚蟄邊有風熱之病。蓋弦主風,而大主熱也;且左關又為風木之令故也。如右尺沉候,脈獨緩滯而實大,已知芒種後、夏至邊有濕熱之病。

蓋緩滯主濕,而實大主熱也。若緩滯而虛大,乃濕熱相火為患。蓋緩滯為濕,而虛大為相火也;且在沉分,沉亦主濕,又在相火之位故也。久病之人,六脈俱見獨滯,惟右寸中候脈來從容和緩,清淨無滯,已知霜降後、立冬邊必愈。蓋中候而從容和緩,為胃氣之佳脈;且右寸為肺金之位,土來生金故也。

其餘各部,俱仿此而細推之,百不失一也。然亦須三四候之確然不渝,無不驗者,下文重言以申明之。

白話文:

這張「六氣分合六部時日診候之圖」,是我自己領悟並製作的,它闡述了六氣的至理,是古今醫家尚未闡明的。以平年為例,如果某年氣候太過,則該氣候的影響會提前到達,以節氣前十三天為準;如果氣候不及,則該氣候的影響會延後到達,以節氣後十三天為準。太過的年份,從左手尺脈的浮部分開始計算立春;不及的年份,從左手關脈的中部分開始計算立春。以此類推,必須在清晨,陰氣未散、陽氣未動、未進食、未著衣、未說話的時候,靜心調息,逐一仔細探究各部脈象,就能預知時令之病。

如果診斷出六部脈象都平和則無恙,如果發現某一部位的脈象獨大、獨小、獨浮、獨沉、獨長、獨短,與其他部位不同,就根據圖表來判斷,無一不準確。例如,左手關脈的中部脈象獨弦而有力,就知道雨水節氣後、驚蟄節氣前後會有風熱病。因為弦脈主風,大脈主熱;而且左手關脈又主風木之氣。如果右手尺脈的沉部分脈象獨緩滯而有力,就知道芒種節氣後、夏至節氣前後會有濕熱病。

因為緩滯主濕,而有力主熱。如果脈象緩滯而虛弱有力,則是濕熱相火導致的疾病。因為緩滯主濕,虛弱有力主相火;而且在沉部分,沉也主濕,又在相火的位置。久病的人,六脈都呈現滯澀狀態,唯獨右手寸脈的中部脈象從容和緩,清淨無滯,就知道霜降節氣後、立冬節氣前後病情一定會好轉。因為中部脈象從容和緩,是胃氣良好的脈象;而且右手寸脈屬於肺金的部位,土生金的緣故。

其他各部位的脈象,都可以用同樣的方法仔細推斷,絕無差錯。但是,也必須經過三四次的觀察,確認脈象確實如此,才能驗證無誤,下文將再次強調說明。

2. 政運有不應之脈

不應者,沉細之脈也。甚至極沉極細,幾於不可見矣;第覆病者之手而診之則見。凡值此不應之脈,乃歲運合宜,命曰天和之脈,不必求治。若誤治之,反伐天和矣。

土運為南政。蓋土位居中,面南行令故也。金木水火四運,皆以臣事之,北面受令,故為北政。

甲己二年,為土運南政。(南政之年,南面行令,故其氣在南,所以南為上而北為下,故寸為上而尺為下,司天在上,在泉在下,人氣應之,左右皆同。脈有不應者,謂陰之所在,脈乃沉細不應本脈也。陰者,言六氣有三陰三陽,而三陰之位,則少陰居中,太陰居左,厥陰居右。

脈之不應,乃以三陰之中而以少陰所居之處言之,又分南北二政,定其上下也。如遇少陰司天,則兩寸不應。厥陰司天,則右寸不應。太陰司天,則左寸不應。如少陰在泉,則兩尺不應。厥陰在泉,則右尺不應。太陰在泉,則左尺不應。)

乙丙丁戊庚辛壬癸八年,皆為北政。(北政之年,北面受令,其氣在北,所以北為上而南為下,在泉應上,司天應下,人氣亦應之,故尺應下而寸應上。如遇少陰司天,則兩尺不應。厥陰司天,則右尺不應。太陰司天,則左尺不應。如少陰在泉,則兩寸不應。厥陰在泉,則右寸不應。

太陰在泉,則左寸不應。如尺當不應而反浮大,寸當浮大而反沉細,寸當不應而反浮大,尺當浮大而反沉細,是為尺寸反。經曰:「尺寸反者死。」如右當不應而反浮大,左當浮大而反沉細,左當不應而反浮大,右當浮大而反沉細,是謂左右交。經曰「左右交者死。」)

白話文:

政運有不應之脈

不應的脈象,是指脈搏沉細微弱,甚至極其沉細,幾乎看不見,只有用手仔細覆蓋在病人手腕上才能感覺到。凡是遇到這種不應的脈象,代表當年的時運與人體相合,稱為「天和之脈」,不必治療。如果錯誤治療,反而會破壞這種天人合一的狀態。

南方政運屬土。因為土居於中央,面向南方而行使政令。金、木、水、火四種運勢都服從於土,面向北方而接受政令,所以稱為北方政運。

甲己兩年是南方土運的年份。(南方政運的年份,政令來自南方,所以氣在南方,因此南方在上,北方在下,寸關尺脈位中,寸脈在上,尺脈在下,司天在寸,在泉在尺,人體的氣也相應。脈有不應的現象,是指陰氣所在之處,脈搏沉細不應和正常脈搏,所謂陰氣,是指六氣中的三陰三陽,三陰中少陰居中,太陰居左,厥陰居右。

脈象不應的判斷,是以三陰的部位,特別是少陰所在的位置來判斷,並根據南北政運區分上下。例如,如果少陰司天,則兩寸脈不應;厥陰司天,則右寸脈不應;太陰司天,則左寸脈不應。如果少陰在泉,則兩尺脈不應;厥陰在泉,則右尺脈不應;太陰在泉,則左尺脈不應。)

乙丙丁戊庚辛壬癸八年,都是北方政運的年份。(北方政運的年份,政令來自北方,所以氣在北方,因此北方在上,南方在下,在泉在上,司天在下,人體的氣也相應,所以尺脈在下,寸脈在上。例如,如果少陰司天,則兩尺脈不應;厥陰司天,則右尺脈不應;太陰司天,則左尺脈不應。如果少陰在泉,則兩寸脈不應;厥陰在泉,則右寸脈不應;太陰在泉,則左寸脈不應。如果尺脈應該不應而卻浮大,寸脈應該浮大而卻沉細,寸脈應該不應而卻浮大,尺脈應該浮大而卻沉細,這是寸尺脈相反。經書說:「寸尺脈相反者死。」如果右脈應該不應而卻浮大,左脈應該浮大而卻沉細,左脈應該不應而卻浮大,右脈應該浮大而卻沉細,這是左右脈相反。經書說:「左右脈相反者死。」)

3. 人迎氣口

(增補)

黃帝曰:「寸口主中,人迎主外,兩者相應,俱往俱來,若引繩大小齊等。」又曰:「三陽在頭,三陰在手。」《靈樞》曰:「氣口候陰,人迎候陽。(寸口者,即氣口也,手太陰肺脈也,故主在中之病。人迎脈在結喉兩旁一寸五分,陽明胃脈也,故主在外之病。蓋太陰行氣於三陰,陽明行氣於三陽;診三陽之氣於人迎,診三陰之氣於氣口。

所謂相應者,往來大小,若引繩之不爽也。故龐安常謂人迎氣口,有喉手引繩之義。以《脈經》以左為人迎,右為氣口,竟置陽明胃脈於烏有,大非經旨。況三陽在頭,三陰在手,其義亦謬。人迎謂足陽明之脈,不可以言於手明矣。然上古診法有三:一取三部九候以診通身之脈,一取太陰陽明以診陰陽之脈,一取左右氣口以診臟腑之氣。張介賓曰『初見《脈經》左為人迎,右為氣口,不無搖惑,未敢遽辨。

及見《綱目》之釋人迎氣口,亦云人迎在結喉兩旁,足陽明之脈也。又見龐安常論脈曰,何謂人迎,喉旁取之。近又見徐東皋曰,《脈經》以左手關前一分為人迎,誤也。若此者,皆覺吾之先覺矣。茲特引而正之,嗚呼!一言之舛,遺誤千載。以此授受,何時復正哉。立言者可不知詳慎考訂乎?不若吳草廬之兩手俱名為氣口者無弊也。

所以《內經》云,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於胃,變見於氣口。氣口即寸口也。臟腑陰陽之盛衰,莫不由此而徵見也明矣。』)春夏人迎微大,秋冬氣口微大,如是者命曰平人。」(春夏主陽故人迎之陽脈微大;秋冬主陰,故氣口之陰脈微大。微大者,猶言略大也。)雷公曰:「病之益甚與其方衰,如何?」黃帝曰:「內外皆在焉。

(言表裡俱當審察也。)切其脈口滑小緊以沉者,病益甚在中;人迎脈大緊以浮者,病益甚在外。(益甚,言病進也。脈口,即太陰氣口也,故曰在中主臟。人迎,陽明腑脈也,故曰在外主腑。脈口滑小緊沉者,陰分之邪也。人迎大緊以浮者,陽分之邪也。故皆益進日甚。)脈口浮滑者病日進;人迎沉滑者病日損(脈口為陰,浮滑者,以陽加陰,故病日進。

人迎為陽,沉滑者,陽邪漸退,故病日損,漸自減也。)脈口滑以沉者,病日進在內;人迎滑盛以浮者,其病日進在外。(脈口人迎,經分表裡,故其滑沉滑浮而病日進者,有在內在外之別也。)脈之浮沉及人迎與寸口脈小大等者,病難已。人迎氣口之脈,其浮沉大小相等者,非偏於陽,則偏於陰,故病難已。

【按】《禁服篇》曰:『春夏人迎脈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命曰平人。』其義則可知。病之在臟,沉而大者易已,小為逆。病在腑,浮而大者易已。(病在臟者為陰,陰本當沉,而大為陽氣充也,故易已;若見小脈,則真陰衰而為逆矣。病在腑者為陽,陽病得陽脈為順,故浮而大者病易已。

故曰:『陰症見陽脈者生,陽症見陰脈者死。』)人迎盛堅者傷於寒,氣口盛堅者傷於食。」(人迎主表,盛堅為外感傷寒。氣口主裡,盛堅為內傷飲食。此古法也。今則止用寸口診法,不為不妙,然本無以左右分內外之理。自叔和始以左為人迎,右為氣口,其失表裡之義久矣。

白話文:

人迎氣口

黃帝認為寸口脈診斷內臟,人迎脈診斷外感,兩者互相呼應,脈象變化同步,如同拉繩般大小一致。他又說,三陽脈在頭部,三陰脈在手上。《靈樞》記載,氣口脈診斷陰證,人迎脈診斷陽證。寸口脈也就是氣口脈,是手太陰肺經的脈象,所以主要診斷內臟疾病。人迎脈位於喉結兩旁一寸五分處,是足陽明胃經的脈象,所以主要診斷外感疾病。太陰經運行於三陰經,陽明經運行於三陽經;從人迎脈診斷三陽之氣,從氣口脈診斷三陰之氣。

所謂互相呼應,是指脈象的往來、大小如同拉直的繩子一樣一致無誤。龐安常認為人迎脈和氣口脈,有如同喉嚨和手部拉繩的意義。但《脈經》將左邊稱為人迎,右邊稱為氣口,卻把足陽明胃經的脈象放在了錯誤的位置,這與經書的本意相違背。況且三陽在頭,三陰在手,這個說法也是錯誤的。人迎脈指的是足陽明經的脈象,怎麼可能出現在手上呢?古代診脈方法有三種:一種是診察三部九候來診斷全身脈象,一種是診察太陰和陽明脈來診斷陰陽脈象,一種是診察左右氣口脈來診斷臟腑之氣。

張介賓說,最初看到《脈經》中將左手為人迎,右手為氣口,感到有些迷惑,不敢輕易辨別。後來看到《綱目》對人迎氣口的解釋,也說人迎脈位於喉結兩旁,是足陽明經的脈象。又看到龐安常論脈的書中說,人迎脈在喉嚨旁邊取脈。最近又看到徐東皋說,《脈經》中將左手關前一分處作為人迎脈是錯誤的。這些說法都讓我感到先賢們也曾有過疑惑。因此,我特別引述這些觀點來加以糾正,唉!一句話的錯誤,就能遺誤千年。這樣互相傳授,何時才能改正呢?立論的人怎能不仔細考證呢?不如吳草廬所說,兩手都稱為氣口這樣比較沒有弊端。

所以《內經》說,五臟六腑之氣味都來自於胃,變化都表現在氣口脈上。氣口脈就是寸口脈。臟腑陰陽的盛衰,都可以從這裡觀察到。春夏人迎脈略大,秋冬氣口脈略大,這樣的人稱為健康之人。這是因為春夏主陽,所以人迎(陽脈)略大;秋冬主陰,所以氣口(陰脈)略大。雷公問:疾病加重和減輕的情況如何判斷?黃帝回答:內外都要觀察。應該仔細觀察表裡兩方面的脈象。脈象滑小緊而沉的,疾病加重在內;人迎脈大緊而浮的,疾病加重在外。脈象滑而浮的,疾病日益加重;人迎脈沉而滑的,疾病日漸減輕。脈象滑而沉的,疾病加重在內;人迎脈滑盛而浮的,疾病加重在外。脈象的浮沉和人迎脈、寸口脈的大小相等,疾病難以痊癒。人迎脈和氣口脈的浮沉大小相等,則偏於陽或偏於陰,所以疾病難以痊癒。

《禁服篇》記載:春夏人迎脈略大,秋冬寸口脈略大,這樣的人稱為健康之人。其道理是可以理解的。臟腑有病,脈沉而大的容易痊癒,脈小則為逆。腑有病,脈浮而大的容易痊癒。臟病屬於陰,陰脈應當沉,而脈大則陽氣充盛,所以容易痊癒;如果脈小,則真陰衰弱而為逆。腑病屬於陽,陽病得陽脈為順,所以脈浮而大則容易痊癒。所以說:「陰證見陽脈者生,陽證見陰脈者死。」人迎脈盛而堅者是受寒,氣口脈盛而堅者是飲食不當。這是古代的診斷方法。現在只用寸口診脈法,雖然不錯,但缺乏區分內外的方法。自從叔和開始將左邊定為人迎,右邊定為氣口,就失去了表裡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