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梓

《診家正眼》~ 卷一 (2)

回本書目錄

卷一 (2)

1. 診貴平旦

《內經》曰:「診法常以平旦,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脈未盛,絡脈調勻,氣血未亂,乃可診有過之脈。」(平旦者,陰陽之交也。營衛之氣,一晝夜五十周於身,晝則行陽,夜則行陰,迨至平旦,復會於寸口。斯時也,平旦初寤之時,陰氣將退而未退,陽氣將盛而未散,飲食未進,穀氣未行,故經脈未盛,而絡脈調勻,氣血未至於擾亂,乃可診有過之脈。有過,猶言有病也。

若飲食入胃,則穀氣流行,直行之經,往往強盛,而橫行之絡,氣先至者強,氣未至者弱,經絡之脈不能調勻,則氣血之盛衰,未可盡憑矣。)

白話文:

診貴平旦

《內經》說:「診病最好的時間是清晨平旦時分,因為此時陰氣尚未活動,陽氣尚未散佈,沒有進食,經脈尚未充盈,絡脈運行平順,氣血沒有紊亂,才能準確診斷出異常的脈象。」(平旦是陰陽交替的時刻。營氣和衛氣一天一夜在體內運行五十周,白天走陽經,晚上走陰經,到平旦時分,又會合在寸口脈上。這個時候,清晨剛醒之際,陰氣將要退去但還沒完全退去,陽氣將要旺盛但還沒完全散開,沒有進食,穀氣尚未運行,所以經脈尚未充盈,而絡脈運行平順,氣血還沒有紊亂,才能診斷出異常的脈象。「有過」就是指有病的意思。)

如果進食後,穀氣就會運行,直行的經脈往往會比較強盛,而橫行的絡脈,氣血先到達的部位會比較強,氣血還沒到達的部位就比較弱,經絡脈象不能保持平順,那麼氣血的盛衰就難以準確判斷了。

2. 寸關尺之義

(增補)

《內經》曰:「從魚際至高骨,卻行一寸,名曰寸口。從寸至尺,名曰尺澤。故曰尺寸。寸後尺前,名曰關。」(大指從魚際穴至高骨,得一寸,故名為寸也。肘腕內廉尺澤穴至高骨得一尺,故名為尺也。正當高骨之上,乃尺與寸交界之際,故名為關也。其義豈苟哉!)扁鵲曰:「尺寸者,脈之大要會也。

從關至尺是尺,內陰之所治也。從關至魚際是寸口,內陽之所治也。」(要者,扼要也。會者,朝會也。尺寸皆肺之經脈,百脈皆來朝會,豈非扼要之所乎!腎肝為陰,處乎尺內。心肺為陽,處乎寸內。治,猶屬也。言所屬之位也。)岐伯曰:「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決死生,以處百病,以調虛實,而除邪疾。

」(三部,上中下也。三候,天地人也。上古診脈,不獨寸口,於諸經之動脈皆診之。此云三部九候也。可見扁鵲之三部九候,大非經旨明矣。)帝曰:「何謂三部?」岐伯曰:「有上部,有中部,有下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上部天,兩額之動脈;上部地,兩頰之動脈;上部人,耳前之動脈。

中部天,手太陰也;中部地,手陽明也;中部人,手少陰也。下部天,足厥陰也;下部地,足少陰也;下部人,足太陰也。故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腎,人以候脾胃之氣。」帝曰:「中部三候奈何?」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氣,人以候心。

」帝曰:「上部以何候之?」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頭角之氣,地以候口齒之氣,人以候耳目之氣。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則為九。」(以此推之,經文明指人身上中下動脈各有所候,以診諸臟之氣,非獨以寸口為言也。

如仲景脈法,上取寸口,下取趺陽,正是此意。《難經》所云:「三部者寸關尺,九候者浮中沉」,乃只以寸口而分三部九候之診,後世言脈者皆宗之,雖為捷法,不無背謬經旨乎!【按】扁鵲曰:「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頭之有疾。中部法人,主膈以下至臍之有疾。下部法地,主臍以下至足之有疾,仍宗經旨「上竟上、下竟下」之義。

但九候之說,以寸關尺之三部而分浮中與沉之三候,得無又謬乎!若以扁鵲之說為是,則軒岐之說為非;軒岐之說為是,則扁鵲之說為非矣!故不得不置一喙於其間也。浮之與沉,固無庸議矣。中則止有浮之中耳,奚能有沉之中乎!浮而無中,固曰無根。沉則必無中矣,何僅以為沉脈主裡,而全無必死之症乎!蓋人但知有中正之中,而不知有中和之中。經云:「真臟脈見者死」,脈無胃氣者,謂為真臟脈也。

是除諸怪脈之外,皆得謂之有中脈耳。何棄其彰明較著之經文,而反以浮中與沉,索摸於不可知之陋習乎!此事之不可解者也。況診脈之法,或以手測,或以目視,而非僅從事於指按也。史稱扁鵲以診脈為名,而倉公、仲景以下,有不競趨於名者哉!沿襲至今,而訛以傳訛,為其所紛更者愈多矣。余嘗尋繹經文,得其旨趣。

人迎止隸於喉旁,三部須兼乎手足。臟則候之於左手,腑則候之於右手。寸以候上,尺以候下,臟腑皆然,庶不使有纖毫之疑,而熒惑於其間也。彼七表、八里、九道之紛紜,智又出扁鵲下矣。世多識之,故不贅焉。)

【按】《內經》以三部各有天地人,三而三之,為九候。上中下不定乎寸部之位,與扁鵲之寸上關中尺下不同。上部俱定於頭面兩額之動脈,即下文天以候頭角之氣,動應於指(此脈在額兩旁瞳子窌骨空處);人以候兩頰之動脈(即聽會穴等分);地以候口齒之氣,動應於指(此脈在鼻孔下旁,近巨窌穴之分)。是則面部不獨色診,且脈診矣。

脈診則仍用七診,可以知頭面之詳矣(獨大、獨小、獨疾、獨遲、獨熱、獨寒、獨陷下也)。中部之三候,俱以寸診。其地候胸中之氣,則氣口也。本經《經脈篇》所謂行氣於府,即膻中氣海穴也。下部之天,候於關之肝,地候於尺之腎,人候於脾胃之氣。三部之候,天位乎上,人位乎中,地位乎下。

獨下部人候反在天之上者,天氣下降,接乎地之陰氣,此地中之天,人高於地,即高乎地中之天矣。三部以頭候頭之屬,以手候臟腑之屬,不及臍以下至足者,以足之四經,腎主骨,肝主筋,脾主四肢,胃主宗筋,與腎相連,並筋骨主之矣。是則手候臟腑之屬,並及臍以下至足,以諸脈皆繫於手足,諸經足之脈亦連於手(上廉、下廉、前廉、後廉之類是也),不可泥頭候頭之屬,遂泥當以手候手之屬,足候足之屬也。

乃本篇之後復申言之云:「以左手足上去踝五寸按之,庶右手足當踝而彈之,其應過五寸以上,蠕蠕然者不病;其應疾,中手渾渾然者病,中手徐徐然者病;(蠕蠕,微動貌。渾渾,不清貌。徐徐,緩而遲也。)其應不能至五寸,彈之不應者死。」(此經文彈按,乃是刺法,與診脈互相發明其理。

)手踝之上,手太陰肺經脈也,應於中部。(去踝五寸,手踝骨在下,從內廉至太淵,計有五寸。)足踝之上,足太陰脾經脈也,應於下部。(去內踝骨之上五寸,乃三陰交之上,漏谷之下也。蓋漏谷去踝六寸乃是。)則中部之三候,舉一手太陰,而可概其餘。(手太陰者,百脈之所會,大中之中,故應中部。

)下部之三候,舉一足太陰,而可概其餘。(足太陰,陰土也。陰之與土,其氣俱下,故應下部。)按而彈手足踝者,所以盡兩太陰脈之量,周悉無遺也。故可取之察吉凶也。(諸脈獨於兩太陰脈加意者,太陰屬坤,坤為胃。手太陰之中部天而即統乎中部之地與人,貴天之中也。

是太陰之下部人而即統乎下部之天與地,貴人之中也。天人之際得中,而地道自寧,不必揭地之中,且以知天人之中,即胃之中,即地之中也。)《內經》之旨,精奧淵微,非神聖不能窮其理,故扁鵲以寸關尺配上中下,猶未盡然也。

滑伯仁曰:「診脈之道,先調自己氣息。男左女右,先以中指取定關位,卻下前後二指。初輕候消息之,次中候消息之,次重候消息之。自寸關至尺,逐部尋究。一呼一吸之間,脈行四至為率,閏以太息,五至為平脈也。其有太過不及,則為病脈,各以其部斷之。」(自己之氣息調勻,則他脈之至數明辨,故凡診必先調息也。

男子屬陽,故先診左手;女子屬陰,故先診右手也。先以中指取定關部,然後下前後二指,則尺寸方准也。輕候消息,其名曰舉;中候消息,其名曰尋;重候消息,其名曰按。一息四至,為和平之脈;若當太息,必以五至為和平也。太過者,洪大有力;不及者,遲細無力也。

各以五臟六腑察其微甚,審其從違,斷其吉凶生死之法如此也。)

又曰:「臂長則疏下指,臂短則密下指。三部之內,大小、浮沉、遲數同等,尺寸、陰陽、高下相符,男女、左右、強弱相應,四時之脈不相戾,命曰平人。其或一部之內,獨大、獨小,獨疾、獨遲,左右、強弱之相反,四時、男女之相背,皆病脈也。左手不和,為病在表,為陽,主四肢;右手不和,為病在裡,為陰,主腹臟。

」(臂長脈亦長,故下指宜疏;臂短脈亦短,故下指宜密。同等者,不大不小、不浮不沉、不遲不數也。相符者,寸為陽、為高,宜浮大;尺為陰、為下,宜沉小也。相應者,左大順男,右大順女;男子寸盛而尺弱,女子尺盛而寸弱也。不相戾者,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也。

此四脈者,平人無病之脈也。其或大小獨見,遲數偏呈,左右相反,時令相戾,男女相違,皆知其為病脈也。左屬陽,陽在表,與四肢相應;右屬陰,陰在裡,與腹臟相應也。余可類推。)

又曰:「察脈須識上下、來去、至止六字。不明此,則陰陽虛實不別也。上者為陽,下者為陰;來者為陽,去者為陰;至者為陽,止者為陰也。上者,自尺部上於寸口,陽生於陰也;下者,自寸口下於尺部,陰生於陽也。來者,自骨肉之分,而出於皮膚之際,氣之升也;去者,自皮膚之際,而還於骨肉之分,氣之降也。應曰至,息曰止也。

」(上下者,以尺與寸相比度也。陽生於陰者,左尺水,生左關木;左關木,生左寸心火也。右尺火,生右關土;右關土,生右寸肺金也。陰生於陽者,右寸肺金,生左尺腎水;左寸君火,分權於右尺相火也。來者,為氣之升,主乎陽也;去者,為氣之降,主乎陰也。《內經》以來盛去衰為鉤脈,陽氣盛滿之象。

若去來皆盛,鉤之太過也;來不盛,去反盛,鉤之不及也。應者,尋常應手之脈也。止者,歇至不勻之脈也,如促結澀代之類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