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家正眼》~ 卷一 (2)
卷一 (2)
1. 脈辨至數
《內經》曰:「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定息脈五動,閏以太息,命曰平人。(出氣曰呼,入氣曰吸。一呼一吸,謂之一息。動,至也。再動,再至也。常人之脈,一呼兩至,一吸亦兩至。呼吸定息,謂一息將盡,而換息未起之際,脈又一至,故曰五動。閏,余也,猶閏月之義。
言平和之脈,若得五動,即太過矣;惟當太息之際,亦為平脈,何也?凡人之呼吸,三息後必閏以一息之長,五息再閏,謂之太息。故曰『閏以太息』,乃應歷家三歲一閏、五歲再閏之數也。此即平人不病之常度。然則總計定息太息之間,大約一息脈當六至,故《五十營篇》曰,『呼吸定息,脈行六寸』,乃合一至一寸也。呼吸脈行丈尺,凡晝夜五十度,合一萬三千五百息,五十營氣脈之數,以應周天二十八宿。
人之經脈十二,左右相同,則為二十四脈。加以蹺脈二,任、督脈二,共二十八脈,周身十六丈二尺,以分晝夜也。是為常度。使五十營之數,常周備無失,則壽亦無窮,故得盡天地之壽矣。周行八百一十丈,晝夜五十營之總數也。)一呼脈一動,一吸脈一動,曰少氣。(一呼一吸,脈各一動,則一息二至,減於常人之半,脈之遲者也。
遲主陰寒,陽氣衰微也,故曰少氣。《十四難》謂之離經脈。)一呼脈三動,一吸脈三動而躁,尺熱,曰病溫;尺不熱,脈滑曰病風,脈澀曰痹。(若不因定息太息,而呼吸各三動,是一息六至矣。《難經》亦曰『離經』。躁者;急疾之謂,陽盛陰衰,熱之象也。尺熱,言尺後近臂有熱,則必通身皆熱。
脈來數躁,而身有熱,故知其病溫。數滑而尺不熱,陽邪內盛,當病內風。若使外感於風,寧有尺不熱之理乎!滑,不澀也。澀,不滑也。滑為血實氣壅,澀為氣滯血少,故當病痹。)一呼脈四動以上曰死。脈絕不至曰死。乍疏乍數曰死。」(一呼四動,則一息八至矣,而況以上乎。
《難經》謂之奪精。四至曰脫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盡。是皆一呼四至以上也,故死。脈絕不至,則元氣已竭。乍疏乍數,則陰陽敗亂無主。三脈若見,不死安待。)
白話文:
脈辨至數
《內經》記載:「人一次呼氣脈搏跳動兩次,一次吸氣脈搏也跳動兩次,呼氣吸氣都停止後脈搏跳動一次,加上太息,這就叫做正常人的脈象。」(呼氣稱為呼,吸氣稱為吸。一次呼氣一次吸氣,稱為一息。動,指脈搏跳動。兩次跳動,指脈搏跳動兩次。正常人的脈搏,一次呼氣跳動兩次,一次吸氣也跳動兩次。呼氣吸氣停止,是指一息將盡,而換氣尚未開始之際,脈搏又跳動一次,所以說五動。閏,是多餘的意思,如同閏月一樣。)
它說明平和的脈象,如果達到五次跳動,就已經超過了;只有在太息的時候,才算是平脈,這是為什麼呢?凡人的呼吸,三次呼吸後必定會多出一段較長的呼吸時間,五次呼吸後又會多出這樣一段時間,這就是所謂的太息。所以說「閏以太息」,這是根據歷法三年一閏、五年再閏的規律。這就是正常人無病的常態。那麼總計在呼吸停止和太息之間,大約一息脈搏跳動六次,所以《五十營篇》說:「呼吸停止,脈搏跳動六寸」,也就是每次跳動一寸。呼吸脈搏跳動一丈一尺,晝夜共五十度,合一萬三千五百息,這是五十營氣脈的數目,與二十八宿相應。
人體的經脈十二條,左右相同,共二十四脈。加上蹺脈兩條,任脈、督脈各一條,共二十八脈,周身長度十六丈二尺,用來區分晝夜。這是常態。如果五十營的數目,經常完整無缺,那麼壽命就無窮盡,所以才能享盡天地壽命。周行八百一十丈,是晝夜五十營的總數。一次呼氣脈搏跳動一次,一次吸氣脈搏跳動一次,稱為少氣。(一次呼氣一次吸氣,脈搏各跳動一次,則一息兩次跳動,比正常人的一半還少,這是脈搏遲緩。)
遲緩的脈象主陰寒,陽氣衰弱,所以稱為少氣。《十四難》稱之為離經脈。一次呼氣脈搏跳動三次,一次吸氣脈搏跳動三次而脈象急促,尺脈熱,稱為病溫;尺脈不熱,脈象滑利則為病風,脈象澀滯則為痹症。(如果不考慮呼吸停止和太息,而每次呼吸都跳動三次,那就是一息六次跳動。《難經》也稱之為離經。急促,指脈象急疾,陽盛陰衰,是熱證的表現。尺脈熱,指尺脈部位(靠近手腕)有熱感,則必然全身都發熱。
脈象來勢急促,而身體發熱,所以知道是病溫。脈象急促滑利而尺脈不熱,是陽邪內盛,應是內風病。如果外感於風,怎麼會有尺脈不熱的道理呢!滑利,是不澀滯的。澀滯,是不滑利的。滑利是血實氣壅,澀滯是氣滯血少,所以應是痹症。)一次呼氣脈搏跳動四次以上稱為死。脈搏停止跳動稱為死。脈象忽疏忽數稱為死。(一次呼氣四次跳動,則一息八次跳動,更何況更多呢!
《難經》稱之為奪精。四次跳動稱為脫精,五次跳動稱為死,六次跳動稱為命盡。這些都是一次呼氣四次跳動以上,所以死亡。脈搏停止跳動,則是元氣已竭。脈象忽疏忽數,則是陰陽紊亂失去主宰。)
2. 日夜五十營
《內經》曰:「一日一夜五十營,以營五臟之精,不應數者,命曰狂生。(營,運也。經脈運行於身,一日一夜凡五十周,以營五臟之精氣。夫周身上下前後左右,凡二十八脈,其長十六丈二尺。人之宗氣,積於胸中,主呼吸而行經隧。一呼氣行三寸,一吸氣行三寸,呼吸定息,氣行六寸。
以一息六寸推之,則一日一夜凡一萬三千五百息,通計五十周於身,則脈行八百一十丈。其有太過不及而不應此數者,名曰狂生。狂者,妄也,言幸而生也。)所謂五十營者,五臟皆受氣,持其寸口,數其至也,(五十營者,五臟所受之氣也。持,診也。但診寸口而數其至,則臟腑之衰旺可知也。
)五十動而不一代者,五臟皆受氣。(代者,止而復來也。蓋臟有所損,則氣有所虧,故不能運行也。若五十動而無止者,則終無止矣。五臟之氣皆足,和平之脈也。)四十動而一代者,一臟無氣。(《難經》曰:『吸者隨陰入,呼者因陽出。今吸不能至腎,至肝而還,故知一臟無氣者,腎氣先盡也。
』然則五臟和者氣脈長,五臟病者氣脈短。觀此一臟無氣,必先乎腎,如下文所謂二臟、三臟、四臟、五臟者,皆當自遠而近,以次而短,則由腎及肝,由肝及脾,由脾及心,由心及肺。凡病將危者,必氣促似喘,僅呼吸於胸中數寸之間,蓋其真陰絕於下,孤陽浮於上,此氣短之極也。庸工於此而尚欲平之散之,未有不隨撲而滅者,良可悲也。
夫人之生死由乎氣,氣之聚散由乎陰,而殘喘得以尚延者,賴一線之氣未絕耳。此臟氣之不可不察也如此。)三十動而一代者,二臟無氣;二十動一代者,三臟無氣;十動一代者,四臟無氣;不滿十動一代者,五臟無氣。予之短期,要在終始。(予,猶與也。短期,死期也。
言死期已近也。終始者,十二經各有絕氣先見,是名為始也。詳見《靈樞·經脈篇》。)所謂五十動而不一代者,以為常也,以知五臟之期。予之短期者,乍數乍疏也。」(以為常者,無病之常脈也。因此可以知五臟之氣。若欲決其死期,則在乍數乍疏也。不滿十至而代,則乍數乍疏矣。
非代脈之外。別有乍數乍疏也。)
白話文:
日夜五十營
《內經》說:「一日一夜之中,經脈運行五十個週期,以此來滋養五臟的精氣。如果運行次數不符合這個標準,就叫做『狂生』。」(「營」指的是運行;經脈在體內運行,一日一夜共運行五十週,以滋養五臟的精氣。全身共有二十八條經脈,總長十六丈二尺。人體的宗氣積聚在胸中,主導呼吸和經脈運行。呼氣運行三寸,吸氣運行三寸,一次呼吸共運行六寸。
以此推算,一日一夜大約呼吸一萬三千五百次,共運行八百一十丈。如果超過或不足這個數值,則稱為「狂生」。「狂」指妄,言幸而活也。)所謂的「五十營」,指的是五臟都受到氣的滋養,診脈時把脈於寸口,數其脈搏的次數。(「五十營」指的是五臟所受之氣。持,診脈也。只要診寸口脈搏次數,就能知道臟腑的盛衰。)
脈搏每分鐘五十次,且運行暢通不間斷,則表示五臟都得到氣的滋養。(「代」指停止後又重新開始。如果臟器受損,則氣血虧損,不能正常運行。如果脈搏五十次不停歇,則永無停息之日。五臟之氣皆足,為和平之脈。)脈搏每分鐘四十次,中間會出現停頓,則表示一個臟器氣虛。(《難經》說:「吸氣順著陰經進入,呼氣隨著陽經出來。現在吸氣不能到達腎經,只到肝經就返回了,所以知道有一個臟器氣虛,腎氣最先耗盡。」
所以五臟健康的人,氣脈運行較長;五臟有病的人,氣脈運行較短。觀察到一個臟器氣虛,必定是腎先虛,接下來是二臟、三臟、四臟、五臟依次氣虛,虛的順序是由遠及近,脈搏次數也逐漸減少,從腎到肝,從肝到脾,從脾到心,從心到肺。臨終將危的人,呼吸必定急促,像喘氣一樣,呼吸僅限於胸中幾寸之間,這是因為真陰之氣絕於下,孤陽之氣浮於上,這是氣短的極致。庸醫見到這種情況還想平息散之,結果往往弄巧成拙,隨之而亡,實在可悲。
人的生死取決於氣,氣的聚散取決於陰,而垂死之人還能苟延殘喘,是因為尚有一線之氣未絕。所以臟腑之氣不可不察啊!)脈搏每分鐘三十次,中間停頓,則表示兩個臟器氣虛;脈搏每分鐘二十次,中間停頓,則表示三個臟器氣虛;脈搏每分鐘十次,中間停頓,則表示四個臟器氣虛;脈搏每分鐘不足十次,中間停頓,則表示五臟都氣虛。臨終前的短時間,重要的是觀察脈象的始終。(「予」同「與」。「短期」指死期。說死期將近。「終始」指十二經脈各有氣絕先兆,這稱為始。詳見《靈樞·經脈篇》。)
脈搏每分鐘五十次,且運行暢通不間斷,是正常的現象,以此可以推知五臟的盛衰情況。判斷死期將近,要觀察脈象時而數時而疏。(「以為常」指無病時的正常脈象。由此可以知道五臟之氣。如果要判斷死期,則在脈象時而數時而疏。脈搏每分鐘不足十次而停頓,則脈象時而數時而疏。這不是代脈,而是另外一種時數時疏的脈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