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梓

《診家正眼》~ 卷一 (3)

回本書目錄

卷一 (3)

1. 三焦分配三部

岐伯曰:「寸以候上焦,關以候中焦,尺以候下焦。」扁鵲曰:「三焦者,元氣之別使也,主通行於三氣,經歷於五臟六腑。」華元化曰:「三焦者,人身三元之氣也,總領五臟六腑、營衛經絡、內外左右上下之氣也。」

【按】三說而細繹之,乃知脈本身中之元神,和會後天穀氣,以周流於一身者也。蓋元神附於腎間之動氣,出於下焦,合水穀之精氣,謂之營氣;升於中焦,合水穀之悍氣,謂之衛氣;升於上焦,營行脈中,衛行脈外,其宗氣積於胸中,名曰氣海。故三焦者,統領周身之氣,而分隸於胸膈腹,即分配於寸關尺,灼然無可疑者。

乃伯仁亦承訛襲舛,而謂右尺云「手心主、三焦脈所出」,何其不稽於古,不衷於理耶!

白話文:

岐伯說:「寸脈可以觀察上焦,關脈可以觀察中焦,尺脈可以觀察下焦。」扁鵲說:「三焦是元氣分佈的通道,主管著三氣的流通,並且經過五臟六腑。」華元化說:「三焦是人體的三元之氣,統管著五臟六腑、營衛經絡、內外左右上下之氣。」

從這三種說法可以仔細分析,就能知道脈本身中的元神,和後天穀氣相結合,周流於全身。因為元神依附在腎間的動氣,從下焦出發,結合水穀的精氣,稱為營氣;上升到中焦,結合水穀的悍氣,稱為衛氣;上升到上焦,營氣行於脈中,衛氣行於脈外,其宗氣積聚在胸中,稱為氣海。所以三焦統管著周身之氣,並且分佈於胸膈腹,也就是分配於寸關尺,這是明確無誤的。

然而,伯仁卻承襲錯誤的說法,說右尺是「手心主、三焦脈所出」,這實在是與古代記載不符,也不合乎道理。

2. 重輕審察

扁鵲曰:「初持脈,如三菽之重,與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如六菽之重,與血脈相得者,心部也;如九菽之重,與肌肉相得者,脾部也;如十二菽之重,與筋平者,肝部也;按之至骨,舉指來疾者,腎部也。」(由是推之,不獨以左右六部分候臟腑,即指下輕重之間,便可測何經受病矣。粗工不察於此,而專分六部,則脈中之微妙,豈在是可盡其蘊耶!)

白話文:

扁鵲說:「剛開始把脈時,如果脈象如同三顆豆子般沉重,且與皮毛相應,這就是肺部;如果脈象如同六顆豆子般沉重,且與血脈相應,這就是心部;如果脈象如同九顆豆子般沉重,且與肌肉相應,這就是脾部;如果脈象如同十二顆豆子般沉重,且與筋脈相平,這就是肝部;如果按下去能摸到骨頭,而抬起手指時脈搏跳動迅速,這就是腎部。」

(從這些可以推測,不僅僅可以通過左右六個部位來判斷臟腑,甚至只要通過手指下感受到脈搏輕重之間的變化,就能測出哪條經絡患病。粗心的人不瞭解這些,只專注於分六個部位,那麼脈象中的微妙變化,怎麼可能被完全掌握呢!)

3. 陰陽辨別

岐伯曰:「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言人身臟腑中陰陽,則臟為陰,腑為陽;肝、心、脾、肺、腎五臟為陰,膽、胃、大小腸、三焦、膀胱六腑為陽。故背為陽,陽中之陽,心也;陽中之陰,肺也。腹為陰,陰中之陰,腎也;陰中之陽,肝也;陰中之至陰,脾也。

此言陰陽表裡、內外雌雄相輸應也。」(心肺皆居上而屬陽,但心位乎南,故為陽中之陽;肺位乎西,故為陽中之陰也。腎肝皆處乎下而屬陰,但腎位乎北,故為陰中之陰;肝位乎東,故為陰中之陽也。脾土位卑為陰,且為孤臟而居乎內,又不主時令,而寄旺於四季之末,故為陰中之至陰也。

白話文:

岐伯說:「談論人體的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談論人身的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談論人身臟腑中的陰陽,則臟為陰,腑為陽;肝、心、脾、肺、腎五臟為陰,膽、胃、大小腸、三焦、膀胱六腑為陽。所以背為陽,陽中之陽,是心;陽中之陰,是肺。腹為陰,陰中之陰,是腎;陰中之陽,是肝;陰中之至陰,是脾。

這些說明瞭陰陽表裡、內外雌雄相互應和的道理。」(心肺皆位於上而屬陽,但心居於南方,所以為陽中之陽;肺居於西方,所以為陽中之陰。腎肝皆處於下而屬陰,但腎居於北方,所以為陰中之陰;肝居於東方,所以為陰中之陽。脾屬土性,位置低處為陰,而且是孤臟,居於內部,不主時令,依附於四季的末尾,所以為陰中之至陰。)

扁鵲曰:「呼出心與肺,吸入腎與肝,呼吸之間,脾受穀氣也,其脈在中。浮者陽也,沉者陰也。心肺俱浮,何以別之?然,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澀者,肺也。腎肝俱沉,何以別之?然,牢而長者,肝也;舉之濡,按之來實者,腎也。脾主中州,故其脈在中,是陰陽之法也。

」(呼出者,陽也,故心肺之脈皆浮也。心為陽中之陽,故浮而且大且散也;肺為陽中之陰,故浮而兼短澀也。吸入者,陰也,故腎肝之脈皆沉也。腎為陰中之陰,故沉而且實也;肝為陰中之陽,故沉而兼長也。脾為中州,故不浮不沉,而脈在中也。)

白話文:

扁鵲說:「呼氣時,心肺之氣外泄,吸氣時,腎肝之氣內收,呼吸之間,脾臟接收食物的精氣,它的脈象位於身體的中部。脈象浮於表面的是陽氣,沉於深處的是陰氣。心肺的脈象都浮於表面,如何區分它們呢?如果脈象浮而散開,則為心脈;如果脈象浮而短促澀滯,則為肺脈。腎肝的脈象都沉於深處,如何區分它們呢?如果脈象牢固而長,則為肝脈;如果脈象舉之濡弱,按之則實,則為腎脈。脾臟主宰中焦,所以它的脈象位於身體的中部,這就是陰陽之道的法則。」

(呼氣屬陽,所以心肺的脈象都浮於表面。心為陽中之陽,所以脈象浮而散開;肺為陽中之陰,所以脈象浮而短促澀滯。吸氣屬陰,所以腎肝的脈象都沉於深處。腎為陰中之陰,所以脈象沉而實;肝為陰中之陽,所以脈象沉而長。脾臟為中焦,所以不浮不沉,而脈象位於身體的中部。)

4. 內經分配臟腑定位

《素問·脈要精微論》曰:「尺內兩旁,則季脅也。(季脅,小肋也。在脅下兩旁,為腎所近之處也。)尺外以候腎,尺裡以候腹。(尺外者,尺脈前半部也。前以候陽,後以候陰。背為陽,腎附背,故外以候腎。腹為陰,故里以候腹。所謂腹者,凡大小腸、膀胱、命門,皆在其中矣。

以下諸部,俱言左右,而此獨不分者,以兩尺皆主乎腎也。)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內以候膈。(中附上者,言附尺之上而居乎中,即關脈也。左外者,言左關之前半部也;內者,言左關之後半部也。肝為陰中之陽,而亦附近於背,故外以候肝;內以候膈,舉一膈則中焦之膈膜、膽腑皆在其中矣。)右外以候胃,內以候脾。

白話文:

手腕內側兩旁是季脅,也就是小肋骨,位於脅下兩旁,靠近腎臟。手腕外側用來診斷腎臟,手腕內側用來診斷腹部。手腕外側指尺脈前半部,前半部用來診斷陽氣,後半部用來診斷陰氣。背部屬陽,腎臟附著於背部,所以手腕外側用來診斷腎臟。腹部屬陰,所以手腕內側用來診斷腹部。所謂腹部,包括大小腸、膀胱、命門都在其中。

以下各部位都分左右,唯獨這裡不分左右,是因為兩個手腕都主掌腎臟。

手腕中間偏上,左邊外側用來診斷肝臟,內側用來診斷膈膜。中間偏上指的是附著在尺脈之上,位於中間的部位,也就是關脈。左邊外側指的是左關脈前半部,內側指的是左關脈後半部。肝臟屬陰中之陽,也靠近背部,所以左邊外側用來診斷肝臟。內側用來診斷膈膜,膈膜包括中焦的膈膜、膽囊等器官。

右邊外側用來診斷胃部,內側用來診斷脾臟。

(右關之前,所以候胃;右關之後,所以候脾。脾胃皆中州之官,而以表裡言之,則胃為陽,脾為陰,故外以候胃,內以候脾也。按寸口者,手太陰也。太陰行氣於三陰,故曰,『三陰在手而主五臟』,所以本篇止言五臟,而不及六腑。然胃亦腑也,而此獨言之,何也?經所謂:『五臟皆稟氣於胃,胃者,五臟之本也。

臟氣者,不能自致於手太陰,必因於胃氣,乃至於手太陰也。』故胃氣當於此察之。又《五臟別論》云:『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臟氣。氣口,亦太陰也。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於胃,變見於氣口。』然則此篇雖止言胃,而臟腑之氣亦無不見乎此矣。)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內以候胸中。

白話文:

手腕右邊關脈之前,可以觀察胃部的狀況;關脈之後,則可觀察脾臟的狀況。脾胃同屬中焦,負責消化吸收,但從陰陽角度來看,胃屬陽,脾屬陰,所以從外側觀察胃,從內側觀察脾。我們用手指按寸口脈,就是按手太陰脈。太陰脈運行於三陰經,所以說「三陰在手而主五臟」,因此這篇經文只提到五臟,沒有提到六腑。然而,胃是六腑之一,為何單獨提出來呢?因為經書上說:「五臟都依靠胃氣,胃是五臟的根本。臟氣無法直接到達手太陰經,必須依靠胃氣才能到達。」所以,我們要從這裡觀察胃氣。另外,《五臟別論》也說:「五味進入口中,存於胃中,用來滋養五臟之氣。氣口,也是太陰經。所以五臟六腑的氣味,都從胃中出來,並在氣口處顯現。」因此,雖然這篇經文只談胃,但五臟六腑的氣,也都可以在這裡觀察。

另外,右手外側可以觀察肺,內側可以觀察胸中。

(上附上者,言上而又上,則寸脈也。五臟之位,惟肺最高,故右寸之前以候肺,右寸之後以候胸中。胸中者,膈膜之上皆是也。)左外以候心,內以候膻中。心肺皆居膈上,故左寸之前以候心,左寸之後以候膻中。膻中者,心包絡之別名也。

【按】五臟所居之位,皆五行一定之理。火旺於南,故心居左寸;木旺於東,故肝居左關;金旺於西,故肺居右寸;土旺於中,而寄位西南,故脾胃居右關。此即河圖五行之次序也。前以候前,後以候後。(此重申上下內外之義也。統而言之,寸為前,尺為後;分而言之,上半部為前,下半部為後。

蓋言上以候上,下以候下也。)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脛足中事也。竟,盡也。言上而盡於上,在脈則盡於魚際,在體則應乎胸喉也。下而盡於下,在脈則盡於尺部,在體則應乎少腹腰膝足也。

白話文:

脈象的位置與臟腑的關係,是由上而下、由外而內,按照五行方位和經絡循行規律來判斷。比如,右寸脈位於手腕內側寸關尺三部位的寸部,由於肺臟居於五臟最高位置,因此右寸之前用來診察肺,右寸之後則診察胸腔。左寸脈位於手腕內側寸關尺三部位的寸部,由於心臟與肺臟皆位於膈膜之上,所以左寸之前診察心臟,左寸之後診察膻中,也就是心包絡所在的位置。

五臟所處位置與五行方位息息相關,火主心,心位於南方,所以左寸脈候心;木主肝,肝位於東方,所以左關脈候肝;金主肺,肺位於西方,所以右寸脈候肺;土主脾胃,脾胃位於中央,偏向西南,所以右關脈候脾胃。這就是根據河圖五行次序來定位的。

脈象的診察,上則診察上半身,下則診察下半身,內則診察臟腑,外則診察四肢。寸脈代表上半身,尺脈代表下半身,上半部為前,下半部為後。上半身的脈象反映了胸喉部位的狀況,下半身的脈象反映了少腹、腰、股、膝、脛、足等部位的狀況。上半身的脈象,在脈上則診察魚際部位,在身體上則對應胸喉;下半身的脈象,在脈上則診察尺部,在身體上則對應少腹、腰、膝、足等部位。

【按】此章首言尺,次言中附上而為關,又次言上附上而為寸,皆自內以及外者,蓋以太陰之脈從胸走手,以尺為根本,寸為枝葉也。故曰,凡人之脈,寧可有根而無葉,不可有葉而無根。又按:內外二字,諸家之注皆云內側外側。若以側為言,必脈形扁闊矣,或有兩條亦可耳;不然,則於義不通矣。

如前以候前,後以候後,上竟上,下竟下者,皆內外之義也。觀易卦六爻,自下而上,以上三爻為外卦,下三爻為內卦,則上下內外之義昭然矣。或曰,浮取乎外,沉取乎內,於義亦通。然如外以候肺,內以候胸中,外以候心,內以候膻中,是臟從外取,而腑從內候,則無是事矣。故不如從上下看為穩當也。

白話文:

本章首先提到尺,接著說明中附上而為關,再說明上附上而為寸,都是從內往外描述脈象。這是因為太陰經脈從胸部走到手部,以尺為根本,寸為枝葉。所以說,人的脈象寧可有根而無葉,不可有葉而無根。另外,內外二字,古人解釋為內側外側。但如果以側來解釋,脈象就應該是扁平寬闊的,或者有兩條脈才合理,否則就說不通了。

實際上,如前以候前,後以候後,上竟上,下竟下,都是指內外。觀察易經卦象的六爻,從下往上,上面三爻為外卦,下面三爻為內卦,上下內外的意思就非常清楚了。有人說,浮取為外,沉取為內,這樣解釋也合理。但是如果外取候肺,內取候胸中,外取候心,內取候膻中,那就變成臟器從外取,腑從內候了,這是不對的。所以,不如從上下來看比較穩妥。

推而外之,內而不外,有心腹積也。(推者,察也,求也。凡診脈必先推求於外。若但見沉脈而無浮脈,是有內而無外矣,故知其病心腹之有積也。)推而內之,外而不內,身有熱也。(推求於內,浮而不沉,則病在外而非內矣,惟表有邪,故身有熱也。)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清也。

(清者,冷也。推求於上部則脈強盛,下部則脈虛弱,此上盛下虛,故腰足清冷也。上下有二義,以寸關尺言之,寸為上,尺為下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頭項痛也。(推求於下部,下部有力,上部無力,此清陽不能上升,故頭項痛;或陽虛而陰湊之,亦頭項痛也。)按之至骨,脈氣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

白話文:

如果脈象表現為浮而不沉,代表病症在外而不在內,也就是說,病症在身體表面,是外邪入侵造成的,因此會發熱。

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清也。

(清者,冷也。推求於上部則脈強盛,下部則脈虛弱,此上盛下虛,故腰足清冷也。上下有二義,以寸關尺言之,寸為上,尺為下也。)

如果脈象表現為上部強盛而下部虛弱,也就是說,上部脈象有力而下部脈象虛弱,代表腰部和腳部會感覺冰冷。

推而下之,下而不上,頭項痛也。

(推求於下部,下部有力,上部無力,此清陽不能上升,故頭項痛;或陽虛而陰湊之,亦頭項痛也。)

如果脈象表現為下部有力而上部無力,代表清陽之氣不能上升,因此會出現頭項疼痛的症狀。

如果按脈時感覺脈氣微弱,幾乎貼到骨頭,代表腰脊疼痛,並且身體會有痹症。

總結

這段文字主要闡述了通過觀察脈象來判斷病症的定位和性質。 透過脈象的浮沉、強弱、位置等變化,可以推測出病症是屬於內在還是外在,是屬於上部還是下部,以及病症的性質。

」(按之至骨,腎肝之分也。脈氣少者,言無力也。腎水虛,故腰脊痛;肝血虧,故身有痹痛也。)

【按】五臟六腑以暨心包絡,共成十二經,分配於脈之六部,自有定理,莫可變亂,第詳玩《內經》,便昭然於心目矣。《內經》出胸、膈、腹三字,以分上中下而配寸關尺也。然腑不及膽者,寄於肝部也;不及大小腸,膀胱者,統於腹中也,高陽生以大小腸列於寸上,不知大小腸皆在下焦腹中,乃欲越中焦而候之寸上,誤矣。彼不過因小腸脈絡於心,大腸脈絡於肺耳。

然則腎之脈亦絡於心,而遂以左寸候腎可乎!膻中為手厥陰經,即心包絡也。故經曰:「左外以候心,內以候膻中。」(外,上也。內,下也。義見上文注中。)又曰:「膻中者,心主之宮城也。」又曰:「心包絡之脈,起於胸中,出屬心。

白話文:

(按之至骨,腎肝之分也。脈氣少者,言無力也。腎水虛,故腰脊痛;肝血虧,故身有痹痛也。)

(按壓到骨頭的地方,就能分辨出腎臟和肝臟的位置。脈象氣虛者,說話無力。腎臟水液虛損,因此腰部脊椎疼痛;肝臟血氣虧損,因此身體會有麻木疼痛。)

【按】五臟六腑以暨心包絡,共成十二經,分配於脈之六部,自有定理,莫可變亂,第詳玩《內經》,便昭然於心目矣。《內經》出胸、膈、腹三字,以分上中下而配寸關尺也。然腑不及膽者,寄於肝部也;不及大小腸,膀胱者,統於腹中也,高陽生以大小腸列於寸上,不知大小腸皆在下焦腹中,乃欲越中焦而候之寸上,誤矣。彼不過因小腸脈絡於心,大腸脈絡於肺耳。

【說明】五臟六腑加上心包絡,共同組成了十二經脈,分配到脈象的六個部位,都有固定的法則,不可混淆。只要仔細研讀《內經》,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內經》以「胸、膈、腹」三個字來區分上中下三焦,並對應寸關尺三部脈象。然而,膽囊沒有獨立的經脈,屬於肝臟的一部分;小腸、大腸和膀胱也沒有獨立的經脈,統歸屬於腹部。高陽生將小腸、大腸歸屬於寸部脈象,卻不知道小腸、大腸都在下焦腹部,想要越過中焦去探測寸部脈象,這是錯誤的。他只是因為小腸經脈絡於心臟,大腸經脈絡於肺臟而已。

然則腎之脈亦絡於心,而遂以左寸候腎可乎!膻中為手厥陰經,即心包絡也。故經曰「左外以候心,內以候膻中。」(外,上也。內,下也。義見上文注中。)又曰「膻中者,心主之宮城也。」又曰「心包絡之脈,起於胸中,出屬心。

那麼,腎臟的經脈也絡於心臟,就可以用左手寸部脈象來診斷腎臟嗎?膻中穴是手厥陰經的穴位,也就是心包絡的部位。所以經書上說:「左手外側診察心臟,內側診察膻中。」(外側指的是上部,內側指的是下部,意思在上文註解中已經解釋。)又說:「膻中是心臟的宮城。」又說:「心包絡的經脈,起於胸部,出來歸屬於心臟。」

」即此三段經文而細繹之,則膻中即是心包,心包實為心府,昭確可據,而高陽生候於右尺,不亦妄乎!以丹溪之敏,亦以包絡、膻中分為二候,況其他哉!《內經》明稱左右皆腎,而命門居兩腎之中。

考《明堂》、《銅人》等經,命門一穴在督脈第十四椎下陷中,兩腎之間,且脈之應於指下,為有經絡,循經絡朝會於寸口,而《內經》並無命門之經絡,妄以穴名為臟,配列右尺,真是矇昧千秋矣。三焦者,中清之府,通行人身三元之氣。三焦通,則周身之氣皆通。故經曰:「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

」王叔和分配於寸關尺,乃至當也。而高陽生分隸於右尺,尤為謬妄,下文重言以申明之。

白話文:

這段文字主要是在批評古代醫家高陽生,他把命門穴歸於右尺脈,這是錯誤的。因為《內經》說命門在兩腎之間,而《明堂》、《銅人》等經書也明確指出命門穴位於督脈第十四椎下陷中,兩腎之間,有經絡循行。而高陽生卻將命門歸於右尺脈,這顯然是錯誤的。

此外,這段文字還解釋了三焦的功能,三焦是中清之府,運行人體的三元之氣,三焦通暢,則全身之氣都能通暢。最後,作者再次強調高陽生將命門歸於右尺脈的錯誤,並解釋了王叔和將三焦分佈於寸關尺的正確性。

經曰:「尺內兩旁,則季脅也。尺外以候腎,尺裡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內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內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內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內以候膻中。」此《內經》三部之候法也。腑不及膽者,寄於肝也。不及大小腸、膀胱者,統於腹中也。

至高陽生偽訣,以大小腸列於寸上,以三焦配於左尺,以命門列於右尺,及厥陰膻中,竟置而不言,又男女易位,故不可不為之辨。夫寸主上焦,以候胸中;關主中焦,以候膈中;尺主下焦,以候腹中。此一身之定位,古今之通論也。大小腸皆在下焦腹中,偽訣越中焦而候之寸部,有是理乎?伯仁見及於此,以左尺主小腸、膀胱、前陰之病,右尺主大腸、後陰之病,可稱千古隻眼。

白話文:

經書上說:「手寸脈兩旁,是季脅部位。尺脈外側用來診斷腎臟,內側用來診斷腹部。手寸脈中段向上延伸,左側外側用來診斷肝臟,內側用來診斷膈膜;右側外側用來診斷胃,內側用來診斷脾臟。手寸脈上段向上延伸,右側外側用來診斷肺臟,內側用來診斷胸腔;左側外側用來診斷心臟,內側用來診斷膻中。」這就是《內經》中三部脈診的診斷方法。膽囊不在六腑之中,所以歸屬於肝臟。大小腸、膀胱不在六腑之中,所以歸屬於腹部。

至於高陽生偽訣,將大小腸列在手寸脈上,將三焦配在左尺脈上,將命門列在右尺脈上,而將厥陰膻中完全不提,而且男女脈象的位置顛倒,所以不可不加以辨析。手寸脈主上焦,用來診斷胸腔;手關脈主中焦,用來診斷膈膜;手尺脈主下焦,用來診斷腹部。這是人體脈象位置的定位,古今一致的論述。大小腸都在下焦腹部,偽訣卻越過中焦,在手寸脈部位診斷它們,有道理嗎?伯仁洞悉此理,認為左尺脈主小腸、膀胱、前陰的疾病,右尺脈主大腸、後陰的疾病,可謂千古奇才。

偽訣之誤,特因心與小腸為表裡,肺與大腸為表裡,不知經絡相為表裡,診候自有定位,何可混耶!叛經者一也。《靈樞》曰:「上焦出於胃上口,並咽以上貫膈而布胸中。中焦亦並胃中,出上焦之後,泌糟粕,蒸津液,化精微而為血。下焦者,別迴腸,注於膀胱而滲入焉。

水穀者,居於胃中,成糟粕,下大腸而為下焦。」又曰:「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由是則明以上中下分三焦矣。偽訣列於左尺,不亦妄乎?又曰,「密理厚皮者,三焦厚;粗理薄皮者,三焦薄。」又曰:「勇士者,三焦理橫;怯士者,三焦理縱。」由是則有形象矣。

偽訣以為無形,不亦妄乎?叛經者二也。《素問》曰:「肝、心、脾、肺、腎五臟為陰,膽、胃、大小腸、三焦、膀胱六腑為陽。」此止十一經耳,則手厥陰一經竟何在乎?又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

白話文:

《靈樞》說:「上焦從胃的上口開始,經過咽喉,向上穿過橫膈膜,分佈在胸腔裡。中焦也和胃相連,在上焦之後,將食物殘渣排出,蒸發津液,將精華物質轉化為血液。下焦則從迴腸分出,匯入膀胱,然後排出體外。」

「水谷(食物)在胃中消化,形成糟粕,然後進入大腸,成為下焦。」

又說:「上焦像霧一樣,中焦像漚(發酵)一樣,下焦像溝渠一樣。」由此可見,三焦是分為上中下三部分的。偽訣將三焦歸屬於左尺,這不是胡說八道嗎?

又說:「皮膚組織緻密而厚實的人,三焦就比較強壯;皮膚組織粗糙而薄弱的人,三焦就比較虛弱。」又說:「勇敢的人,三焦的氣機橫向運行;膽小的人,三焦的氣機縱向運行。」由此可見,三焦是有形狀的。

偽訣認為三焦無形,這不是胡說八道嗎?這是違反經脈理論的第二個錯誤。

《素問》說:「肝、心、脾、肺、腎五臟屬陰,膽、胃、大小腸、三焦、膀胱六腑屬陽。」這些只不過是十一條經脈而已,那手厥陰經到底在哪裡呢?

又說:「心是君主之官,主宰神明活動。肺是相傅之官,主宰呼吸和氣機運行。肝是將軍之官,主宰謀慮和決斷。膽是中正之官,主宰決斷和勇氣。」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蓋以膻中足十二經之數,則配手厥陰經者,實膻中也。

及《靈樞》敘經脈,又有包絡而無膻中。然曰「動則喜笑不休」,正與「喜樂出焉」之句相合。夫喜笑者,心火所司,則知膻中與心應,即包絡之別名也。《靈樞·邪客篇》曰:「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其臟堅固,邪弗能容;容之則心傷,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故諸邪之在心者,皆在心之包絡。

白話文:

膻中是心臟的所在,掌管著喜怒哀樂的情緒。脾胃是人體的倉庫,負責消化吸收食物中的五味。大腸負責傳輸食物殘渣,並將其轉化為糞便。小腸負責吸收營養,將食物轉化為精華。腎臟負責儲存精氣,並產生力量和技巧。三焦負責調節水液的運行,將多餘的水分排出體外。膀胱負責儲存尿液,當膀胱充盈時,尿液就會排出。膻中是十二經脈的匯聚點,與手厥陰經相通。

《靈樞》中提到包絡,但沒有提及膻中,然而它提到「動則喜笑不休」,這正好與「喜樂出焉」的說法相符。喜笑是心臟的火氣所主導,因此可以推斷膻中與心臟相通,是包絡的另一個名稱。《靈樞·邪客篇》中說:「心臟是五臟六腑的主宰,堅固有力,邪氣無法侵犯。一旦邪氣侵犯心臟,心臟就會受損,神氣就會散失,最終導致死亡。所以,邪氣侵犯心臟時,都會藏在心臟的包絡之中。」

」獨膻中稱臣使者,君主之親臣也。由是察之,包絡即為膻中,斷無可疑。膻中以配心臟,自有確據。乃偽訣竟不之及,則手厥陰為虛懸之位矣。叛經者三也。心、肝、脾、肺俱各一候,惟腎臟而分兩尺之候者,為腎有兩枚,形如豇豆,分列於腰脊之左右也。《刊誤》以兩尺候腎,深合經旨。

《難經》、《脈訣》俱以左尺候腎水,右尺候命門相火,誤矣。考《明堂》等經,命門一穴在督脈第十四椎下陷中兩腎間。雖兩腎水臟,而相火寓焉,蓋一陽居二陰之間,所以成乎坎也。獨不思脈之應於指下者,為有經絡,循經朝於寸口。詳考《內經》並無命門之經絡也。既無經絡,何以應診而可列之右尺乎?雖然,左陽右陰,天之常也。

白話文:

膻中穴是君主的心臟的親臣,這點毋庸置疑。包絡就是膻中,沒有任何疑問。膻中與心臟相配,這是明確的事實。然而,一些偽訣卻沒有提及這一點,因此手厥陰經就成了虛懸的位置,這是叛經的第一種情況。

心、肝、脾、肺都各有一個候診部位,只有腎臟有兩個候診部位,這是因為腎臟有兩個,形狀像豇豆,分別位於腰脊的左右兩側。《刊誤》將兩個候診部位都歸於腎臟,符合經文的意思。

《難經》、《脈訣》都認為左尺診脈可以得知腎水,右尺診脈可以得知命門相火,這是錯誤的。根據《明堂》等經文,命門穴位於督脈第十四椎下陷中,兩個腎臟之間。雖然腎臟是水臟,但相火也存在於其中,這是因為一陽居於二陰之間,所以形成坎卦。

有些人沒有思考脈象應於手指下,是因為有經絡,循經脈而朝向寸口。仔細研究《內經》,並沒有命門的經絡。既然沒有經絡,怎麼能通過診脈將它列於右尺呢?雖然左陽右陰是天地的常理,但也不能因此就將命門歸於右尺。

左水右火,地之理也。兩尺之脈,左尺主腎中之真陰,右尺主腎中之真陽,不可以左為腎、右為命門也。要知命門總主乎兩腎者也。(右尺診相火,亦通。)

白話文:

古文中提到的是有關中醫學理論中的「左右手寸關尺」的概念。「左手尺部」代表心臟、「右手尺部」代表腎臟。

在這裡,作者指出:「左水右火,地之理也。」意思是說,在自然界中,水和火是相互對立又互相依存的存在;而這種關係也在人體內有所反映——即左側(指左手)與右側(指右手)之間存在著一種平衡狀態。 接著,他進一步說明瞭「兩尺之脈」所代表的意思:「左尺主腎中之真陰,右尺主腎中之真陽。」這是指左手尺部位主要反映了身體內部陰氣旺盛的情況,而右手尺部位則主要反映了身體內部陽氣充足的情況。 最後,他又強調了一次關於「命門」的重要性:「要知命門總主乎兩腎者也。」意思就是說,“命門”這個概念涵蓋了整個腎臟系統,並且對身體其他器官也有著重要影響。因此,在診斷疾病時應該充分考慮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