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梓

《診家正眼》~ 卷一 (5)

回本書目錄

卷一 (5)

1. 脈分四時六氣

十二月大寒至二月春分,為初之氣,厥陰風木主令。經曰:「厥陰之至其脈弦。」

春分至小滿,為二之氣,少陰君火主令。經曰:「少陰之至其脈鉤。」小滿至六月大暑,為三之氣,少陽相火主令。經曰:「少陽之至大而浮。」大暑至八月秋分,為四之氣,太陰濕土主令。經曰:「太陰之至其脈沉。」秋分至十月小雪,為五之氣,陽明燥金主令。經曰:「陽明之至短而澀。

」小雪至十二月大寒,為六之氣,太陽寒水主令。經曰:「太陽之至大而長。」

白話文:

脈分四時六氣:

一年之中,從大寒到春分(十二月到二月)是第一個時期,由厥陰風木主導。經書上說:「厥陰旺盛時,脈象是弦的。」

春分到小滿是第二個時期,由少陰君火主導。經書上說:「少陰旺盛時,脈象是鉤的。」

小滿到大暑(五月到六月)是第三個時期,由少陽相火主導。經書上說:「少陽旺盛時,脈象是大而浮的。」

大暑到秋分(七月到八月)是第四個時期,由太陰濕土主導。經書上說:「太陰旺盛時,脈象是沉的。」

秋分到小雪(九月到十月)是第五個時期,由陽明燥金主導。經書上說:「陽明旺盛時,脈象是短而澀的。」

小雪到大寒(十一月到十二月)是第六個時期,由太陽寒水主導。經書上說:「太陽旺盛時,脈象是大而長的。」

2. 脈分四方

東極之地,四時皆春,其氣暄和,民脈多緩。

南極之地,四時皆夏,其氣蒸炎,民脈多軟。

西極之地,四時皆秋,其氣清肅,民脈多勁。

北極之地,四時皆冬,其氣凜冽,民脈多石。

東南卑濕,其脈軟緩,居於高巔,亦西北也;西北高燥,其脈剛勁,居於汙澤,亦東南也。南人北脈,取氣必剛;北人南脈,取氣必柔。東西不齊,可以類剖。

白話文:

脈分四方

東方極遠之地,四季如同春天般溫暖和煦,人民的脈象多半平和緩慢。

南方極遠之地,四季如同夏天般炎熱蒸騰,人民的脈象多半柔軟。

西方極遠之地,四季如同秋天般清爽肅殺,人民的脈象多半強勁有力。

北方極遠之地,四季如同冬天般寒冷凜冽,人民的脈象多半堅硬如石。

東南地區低窪潮濕,脈象呈現柔軟緩慢;即使住在高聳的山巔,也與西北地區類似。西北地區高燥乾燥,脈象呈現剛勁有力;即使住在低窪的沼澤,也與東南地區類似。南方人到了北方,脈象會變得強勁有力;北方人到了南方,脈象會變得柔軟。東西方地區脈象差異較大,可以依此類推分析其他地區。

3. 脈分五臟

肝脈弦。心脈鉤。脾脈代。肺脈毛。腎脈石。

白話文:

肝的脈象是弦脈。心的脈象是鉤脈。脾的脈象是代脈。肺的脈象是毛脈。腎的脈象是石脈。

4. 五臟平脈

肝脈來軟弱招招,如揭長竿末梢,曰肝平。(招招,猶迢迢也。揭,高舉也。高揭長竿,梢必和緩,乃弦長而兼和緩柔軟之象也。)

心脈來累累如連珠,如循琅玕,曰心平(連珠琅玕,皆狀其盛滿流行,而無太過不及之弊也。)

脾脈來和柔相離,如雞踐地,曰脾平。(和柔者,悠悠揚揚也。相離者,不模糊也。如雞踐地,喻其緩而不迫,胃氣之妙也。)

肺脈來厭厭聶聶,如落榆莢,曰肺平。(厭厭聶聶,澀之象也。如落榆莢,毛之象也。輕浮和緩,為和平之象。)

腎脈來喘喘累累如鉤,按之而堅,曰腎平。(喘喘、累累、如鉤,此三者,皆心脈之陽也;而濟之以沉石,則陰陽和平也。)

白話文:

五臟平脈

肝脈摸起來柔軟細弱,像拉長竹竿的竿梢一樣,這就叫做肝脈平和。(「招招」就是細長綿延的樣子;「揭」,是高舉的意思。高舉長竹竿,竿梢必定柔緩,這是指脈象細長而柔軟和緩。)

心脈摸起來脈象有力,像串連的珠子一樣,像在撫摸美玉一樣,這就叫做心脈平和。(「連珠」、「琅玕」都形容脈象充盈流暢,沒有過盛或不足的現象。)

脾脈摸起來平和柔順,脈象分明,像雞爪踩地一樣,這就叫做脾脈平和。(「和柔」是指脈象流暢舒緩;「相離」是指脈象清晰不模糊。像雞爪踩地一樣,比喻脈象緩慢而不急迫,這是胃氣充足的表現。)

肺脈摸起來輕微細弱,像落下的榆樹果實一樣,這就叫做肺脈平和。(「厭厭聶聶」形容脈象輕微細弱;像落下的榆樹果實一樣,形容脈象輕柔。輕浮和緩,是平和的脈象。)

腎脈摸起來沉實有力,像鉤子一樣,按下去堅實有力,這就叫做腎脈平和。(「喘喘」、「累累」、「如鉤」,這三者都形容脈象有力;而同時又沉實有力,則陰陽平和。)

5. 五臟病脈

肝脈來盈實而滑,如循長竿,曰肝病。(盈實而滑,弦之太過也。長竿無梢,則失其和緩之意,此弦多胃少,故肝病。)

心脈來喘喘連屬,其中微曲,曰心病。(喘喘連屬,急數之象。其中微曲,則尚未至於全曲,鉤多胃少之象也。)

脾脈來實而盈數,如雞舉足,曰脾病。(實而盈數,如雞之舉足,雖不能如踐地之和,亦不至如鳥距之疾,弱多胃少之象也。)

肺脈來不上不下,如循雞羽,曰肺病。(不上不下,澀之象也。如循雞羽,浮之象也。毛多胃少,肺金之病將見也。)

腎脈來如引葛,按之益堅,曰腎病。(引葛者,牽連引蔓之象也。按之益堅,則石多胃少,腎病將見也。)

白話文:

五臟病脈

肝脈摸起來飽滿而滑利,像沿著長竿滑動,這是肝臟有病的徵兆。(飽滿而滑利,是弦脈過度的表現。長竿沒有梢頭,就失去了和緩的意味,這是弦脈過多而弱脈過少的現象,所以是肝病。)

心脈摸起來跳動急促連綿,脈象略微彎曲,這是心臟有病的徵兆。(急促連綿,是脈象急數的表現。略微彎曲,表示還沒有完全彎曲,是鉤脈多而弱脈少的現象。)

脾脈摸起來實而脈搏有力且頻數,像雞抬腳的樣子,這是脾臟有病的徵兆。(實而脈搏有力且頻數,像雞抬腳的樣子,雖然沒有像腳踏實地的平穩,但也沒有像鳥爪那樣快速,是弱脈多而強脈少的現象。)

肺脈摸起來既不上浮也不下陷,像沿著雞毛滑動,這是肺臟有病的徵兆。(既不上浮也不下陷,是澀脈的表現。像沿著雞毛滑動,是浮脈的表現。毛脈多而弱脈少,肺臟的病症將要出現。)

腎脈摸起來像牽引著葛藤一樣,按壓時更加堅實,這是腎臟有病的徵兆。(像牽引著葛藤,是脈象牽連延伸的表現。按壓時更加堅實,是石脈多而弱脈少,腎臟的病症將要出現。)

6. 五臟死脈

肝脈來急益勁,如新張弓弦,曰肝死。(曰勁曰急,強急不和,比之新張弓弦,絕無胃氣矣,安得不死。)

心脈來前曲後居,如操帶鉤,曰心死。(前曲者,輕舉而堅大也。後居者,重按而牢實也。操帶鉤者,狀其彈指之象也。但鉤無胃者,其死必矣。)

脾脈來銳堅如鳥之喙,如鳥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流,曰脾死。(鳥喙者,狀其硬也。鳥距者,狀其急也。屋漏者,亂也。水流者,散也。沖和之氣全無,中州之官已絕矣。)

肺脈來如物之浮,如風吹毛,曰肺死。(如物之浮,則無根矣。如風吹毛,則散亂矣。但毛無胃,則肺氣絕矣。)

腎脈來發如奪索,辟辟如彈石,曰腎死。索而曰奪,則互引而疾急矣。石而曰彈,則堅勁而無倫矣。但石無胃,故曰腎死。

【按】《難經·十五難》與《內經》不同,或《內經》有而《難經》缺,或《難經》有而《內經》無。然《難經》本以《內經》為宗,不知何以異同乃爾。學者惟當以《內經》為主,無多岐之惑也。

白話文:

肝脈摸起來又急又強勁,像剛拉滿的弓弦一樣,這就是肝臟死亡的徵兆。(強勁而急促,強弱不調和,就像剛拉滿的弓弦一樣,完全沒有胃氣了,怎麼可能不死呢?)

心脈摸起來前面彎曲後面下陷,像握著帶鉤一樣,這就是心臟死亡的徵兆。(前面彎曲,是指脈搏輕微浮起卻堅實有力;後面下陷,是指脈搏重而下按,感覺牢固實在。像握著帶鉤,是形容它彈動的樣子。但是,如果這個脈象沒有胃氣,那麼一定會死亡。)

脾脈摸起來銳利堅硬,像鳥的喙,像鳥的爪,像屋頂的漏水,像流水一樣,這就是脾臟死亡的徵兆。(像鳥喙,形容它的堅硬;像鳥爪,形容它的急促;像屋頂漏水,形容它的紊亂;像流水,形容它的散漫。沖和之氣完全沒有了,中焦的臟腑功能已經停止了。)

肺脈摸起來像漂浮的物體,像風吹動的毛髮一樣,這就是肺臟死亡的徵兆。(像漂浮的物體,說明它沒有根基;像風吹動的毛髮,說明它散亂無序。但是,如果脈象沒有胃氣,那麼肺氣也就絕了。)

腎脈摸起來像拉扯的繩索,又像彈射的石頭一樣,這就是腎臟死亡的徵兆。(像繩索又像拉扯,說明脈搏互相牽引,又急又快;像石頭又像彈射,說明脈搏堅硬強勁,沒有規律。但是,如果這個脈象沒有胃氣,所以說這是腎臟死亡。)

【按語】《難經·十五難》和《內經》的記載有所不同,有些內容《內經》有而《難經》沒有,有些內容《難經》有而《內經》沒有。然而,《難經》原本是尊奉《內經》為根本的,不知道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異。學習者應該以《內經》為準,避免產生過多的疑惑。

7. 五臟真脈

(真脈,真臟脈也,即死脈也。文有異同,義無差別,總之不見胃氣之脈,乃名真臟脈。)

真肝脈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責責然,如按琴瑟弦。

真心脈至,堅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

真脾脈至,弱而乍數乍疏。

真肺脈至,大而虛,如毛羽中人膚。

真腎脈至,搏而絕,如彈石狀辟辟然。

【按】凡持真臟脈者,肝至懸絕,十八日死。心至懸絕,九日死。肺至懸絕,十二日死。腎至懸絕,七日死。脾至懸絕,四日死。

白話文:

五臟真脈

真臟脈就是指危及生命的脈象。雖然古籍記載略有差異,但意思都一樣,總之,如果摸不到胃氣的脈象,就稱為真臟脈。

真肝脈出現時,脈象急促有力,如同刀刃劃過般,也像撥動琴弦一樣。

真心脈出現時,脈象強勁有力,像一串薏苡子般。

真脾脈出現時,脈象虛弱,忽快忽慢。

真肺脈出現時,脈象洪大而虛弱,像羽毛輕觸皮膚般。

真腎脈出現時,脈象強勁而斷續,像彈石頭般。

【按語】凡是摸到真臟脈的人,肝脈危急將絕,十八天內死亡;心脈危急將絕,九天內死亡;肺脈危急將絕,十二天內死亡;腎脈危急將絕,七天內死亡;脾脈危急將絕,四天內死亡。

8. 脈以胃氣為本

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無胃曰死。

夏胃微鉤曰平,鉤多胃少曰心病,但鉤無胃曰死。

長夏胃微軟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弱無胃曰死。

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無胃曰死。

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腎病,但石無胃曰死。

蔡氏曰:「不大不小,不長不短,不滑不澀,不浮不沉,不疾不遲,應手中和,意思欣欣,難以名狀者,胃氣脈也。」

白話文:

春天,脈象微微弦細為正常,弦脈過多而胃氣不足則為肝病,但如果只有弦脈而完全沒有胃氣則會死亡。

夏天,脈象微微鉤狀為正常,鉤狀脈過多而胃氣不足則為心病,但如果只有鉤狀脈而完全沒有胃氣則會死亡。

長夏(夏末秋初),脈象微微軟弱為正常,軟弱脈過多而胃氣不足則為脾病,但如果只有軟弱脈而完全沒有胃氣則會死亡。

秋天,脈象微微毛細為正常,毛細脈過多而胃氣不足則為肺病,但如果只有毛細脈而完全沒有胃氣則會死亡。

冬天,脈象微微沉實如石為正常,沉實脈過多而胃氣不足則為腎病,但如果只有沉實脈而完全沒有胃氣則會死亡。

蔡氏說:「脈象不大也不小,不長也不短,不滑也不澀,不浮也不沉,不快也不慢,在手中感覺平和協調,氣息舒暢,難以用言語形容,這就是胃氣充盈的脈象。」

9. 脈貴有神

東垣曰:「有病之脈,當求其神。如六數七極,熱也。脈中有力,即有神矣。為泄其熱。三遲二敗,寒也。脈中有力,即有神矣。為去其寒。若數極遲敗,脈中不復有力,為無神也。而遽泄之去之,神將何依耶!故經曰,脈者,氣血之先;氣血者,人之神也。」(按王宗正曰:「診脈之法,當從心肺俱浮,腎肝俱沉,脾在中州。

」即王氏之言,而知東垣所謂「脈中有力」之中,蓋指中央戊己土,正在中候也。胃氣未散,雖數不至於極,遲不至於敗,尚可圖也。故東垣之所謂有神,即《內經》之所謂有胃氣也。)

白話文:

脈象貴在有神。李東垣說:「診斷疾病的脈象,要觀察它的神氣。例如脈搏頻數達到六次或七次(每息),是熱證;脈搏有力,就表示有神氣,應當瀉熱。脈搏遲緩達到三遲或兩敗(脈象遲緩的程度),是寒證;脈搏有力,就表示有神氣,應當去除寒邪。但如果脈搏頻數極端或遲緩到極點,脈中卻沒有力量,就表示沒有神氣。這時如果急著瀉熱或溫散寒邪,神氣將無所依附!所以《內經》說:脈象是氣血的先兆,而氣血是人體神氣的根本。」(王宗正注:「診脈的方法,應當根據心肺之脈浮,腎肝之脈沉,脾脈居於中焦來判斷。」由此可知,李東垣所說的「脈中有力」,指的是脾胃的運化功能正常,在中焦(脾胃)的狀態良好。只要胃氣未虛散,即使脈搏頻數和遲緩程度不至於極端,仍是可以治療的。所以李東垣所說的「有神」,就是《內經》所說的「有胃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