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家正眼》~ 卷一 (5)
卷一 (5)
1. 脈分四時六氣
十二月大寒至二月春分,為初之氣,厥陰風木主令。經曰:「厥陰之至其脈弦。」
春分至小滿,為二之氣,少陰君火主令。經曰:「少陰之至其脈鉤。」小滿至六月大暑,為三之氣,少陽相火主令。經曰:「少陽之至大而浮。」大暑至八月秋分,為四之氣,太陰濕土主令。經曰:「太陰之至其脈沉。」秋分至十月小雪,為五之氣,陽明燥金主令。經曰:「陽明之至短而澀。
」小雪至十二月大寒,為六之氣,太陽寒水主令。經曰:「太陽之至大而長。」
白話文:
從小雪到十二月大寒,是第六個氣候階段,由太陽寒水主導。經書上說:「太陽到達極盛時,脈象呈現大而長的狀態。」
說明
- 這段文字描述的是中國古代中醫學中的“六氣”理論,將一年分成六個氣候階段,每個階段由不同的五行元素主導,並對應不同的脈象特徵。
- 厥陰風木、少陰君火、少陽相火、太陰濕土、陽明燥金、太陽寒水是中醫“六氣”理論中的六個重要概念,它們分別對應着一年中六個不同的氣候階段。
- “經曰”指的是古代醫學經典著作,此處指《黃帝內經》。
2. 脈分四方
東極之地,四時皆春,其氣暄和,民脈多緩。
南極之地,四時皆夏,其氣蒸炎,民脈多軟。
西極之地,四時皆秋,其氣清肅,民脈多勁。
北極之地,四時皆冬,其氣凜冽,民脈多石。
東南卑濕,其脈軟緩,居於高巔,亦西北也;西北高燥,其脈剛勁,居於汙澤,亦東南也。南人北脈,取氣必剛;北人南脈,取氣必柔。東西不齊,可以類剖。
白話文:
東極之地,四時皆春,其氣暄和,民脈多緩。
東方極處,一年四季都是春天,氣候溫和,當地居民的脈象大多偏緩。
南極之地,四時皆夏,其氣蒸炎,民脈多軟。
南方極處,一年四季都是夏天,氣候炎熱蒸悶,當地居民的脈象大多偏軟。
西極之地,四時皆秋,其氣清肅,民脈多勁。
西方極處,一年四季都是秋天,氣候清爽肅殺,當地居民的脈象大多偏勁。
北極之地,四時皆冬,其氣凜冽,民脈多石。
北方極處,一年四季都是冬天,氣候嚴寒凜冽,當地居民的脈象大多偏硬。
東南卑濕,其脈軟緩,居於高巔,亦西北也;西北高燥,其脈剛勁,居於汙澤,亦東南也。
東南地勢低窪潮濕,當地居民的脈象偏軟緩;居住在高聳山巔的人,也如同生活在西北乾燥環境中,脈象會偏剛勁。西北地勢高聳乾燥,當地居民的脈象偏剛勁;居住在低窪沼澤的人,也如同生活在東南潮濕環境中,脈象會偏軟緩。
南人北脈,取氣必剛;北人南脈,取氣必柔。東西不齊,可以類剖。
南方人即使脈象偏硬,但其取氣方式還是偏於剛勁;北方人即使脈象偏軟,但其取氣方式還是偏於柔弱。東西方地區氣候不同,導致居民的脈象也不一致,可以根據這些特徵來類推判斷。
3. 脈分五臟
肝脈弦。心脈鉤。脾脈代。肺脈毛。腎脈石。
4. 五臟平脈
肝脈來軟弱招招,如揭長竿末梢,曰肝平。(招招,猶迢迢也。揭,高舉也。高揭長竿,梢必和緩,乃弦長而兼和緩柔軟之象也。)
心脈來累累如連珠,如循琅玕,曰心平(連珠琅玕,皆狀其盛滿流行,而無太過不及之弊也。)
脾脈來和柔相離,如雞踐地,曰脾平。(和柔者,悠悠揚揚也。相離者,不模糊也。如雞踐地,喻其緩而不迫,胃氣之妙也。)
肺脈來厭厭聶聶,如落榆莢,曰肺平。(厭厭聶聶,澀之象也。如落榆莢,毛之象也。輕浮和緩,為和平之象。)
腎脈來喘喘累累如鉤,按之而堅,曰腎平。(喘喘、累累、如鉤,此三者,皆心脈之陽也;而濟之以沉石,則陰陽和平也。)
白話文:
肝脈摸起來柔軟無力,像舉起長竿的末梢一樣,這表示肝氣平和。
心脈摸起來像一顆顆連珠,又像是沿着珠子串成的飾物,這表示心氣平和。
脾脈摸起來溫和柔順,彼此分離,像雞在地上走一樣,這表示脾氣平和。
肺脈摸起來澀澀的,像落下的榆莢一樣,這表示肺氣平和。
腎脈摸起來跳動沉重,像鈎子一樣,按下去又堅實,這表示腎氣平和。
5. 五臟病脈
肝脈來盈實而滑,如循長竿,曰肝病。(盈實而滑,弦之太過也。長竿無梢,則失其和緩之意,此弦多胃少,故肝病。)
心脈來喘喘連屬,其中微曲,曰心病。(喘喘連屬,急數之象。其中微曲,則尚未至於全曲,鉤多胃少之象也。)
脾脈來實而盈數,如雞舉足,曰脾病。(實而盈數,如雞之舉足,雖不能如踐地之和,亦不至如鳥距之疾,弱多胃少之象也。)
肺脈來不上不下,如循雞羽,曰肺病。(不上不下,澀之象也。如循雞羽,浮之象也。毛多胃少,肺金之病將見也。)
腎脈來如引葛,按之益堅,曰腎病。(引葛者,牽連引蔓之象也。按之益堅,則石多胃少,腎病將見也。)
白話文:
肝脈摸起來飽滿滑利,像沿着長竿一樣,表示肝臟有病。心脈摸起來跳動急促,脈象微微彎曲,表示心臟有病。脾脈摸起來飽滿而跳動頻率快,像雞抬起腳一樣,表示脾臟有病。肺脈摸起來摸不到明顯的跳動,像沿着雞毛一樣,表示肺臟有病。腎脈摸起來像牽引着藤蔓,按壓後更堅硬,表示腎臟有病。
6. 五臟死脈
肝脈來急益勁,如新張弓弦,曰肝死。(曰勁曰急,強急不和,比之新張弓弦,絕無胃氣矣,安得不死。)
心脈來前曲後居,如操帶鉤,曰心死。(前曲者,輕舉而堅大也。後居者,重按而牢實也。操帶鉤者,狀其彈指之象也。但鉤無胃者,其死必矣。)
脾脈來銳堅如鳥之喙,如鳥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流,曰脾死。(鳥喙者,狀其硬也。鳥距者,狀其急也。屋漏者,亂也。水流者,散也。沖和之氣全無,中州之官已絕矣。)
肺脈來如物之浮,如風吹毛,曰肺死。(如物之浮,則無根矣。如風吹毛,則散亂矣。但毛無胃,則肺氣絕矣。)
腎脈來發如奪索,辟辟如彈石,曰腎死。索而曰奪,則互引而疾急矣。石而曰彈,則堅勁而無倫矣。但石無胃,故曰腎死。
白話文:
肝脈
肝脈來時,脈象急促有力,如同新張的弓弦般緊繃,這就叫做肝死。(脈象勁急,強勁和急促不協調,比喻成新張的弓弦,完全沒有胃氣,怎麼可能不死呢?)
心脈
心脈來時,脈象前端彎曲,後端則沉陷,如同操縱帶鉤一般,這就叫做心死。(前端彎曲,指的是脈象輕浮而堅實;後端沉陷,指的是脈象重按而牢固。操縱帶鉤,形容的是彈指的動作。但帶鉤沒有胃氣,所以必定會死。)
脾脈
脾脈來時,脈象尖銳堅硬,如同鳥的喙,如同鳥的距,如同屋頂的漏水,如同水流般散亂,這就叫做脾死。(鳥喙,形容脈象的硬度;鳥距,形容脈象的急促;屋漏,形容脈象的紊亂;水流,形容脈象的散漫。沖和之氣完全消失,中州之官已經停止運作了。)
肺脈
肺脈來時,脈象如同漂浮的物體,如同風吹毛髮般散亂,這就叫做肺死。(如同漂浮的物體,說明脈象沒有根基;如同風吹毛髮,說明脈象散亂無序。但毛髮沒有胃氣,所以肺氣已經消失了。)
腎脈
腎脈來時,脈象如同奪取繩索般急促,如同彈射石子般堅硬,這就叫做腎死。(如同奪取繩索,形容脈象相互牽引,急促有力;如同彈射石子,形容脈象堅硬而無規則。但石子沒有胃氣,所以叫做腎死。)
【按】《難經·十五難》與《內經》不同,或《內經》有而《難經》缺,或《難經》有而《內經》無。然《難經》本以《內經》為宗,不知何以異同乃爾。學者惟當以《內經》為主,無多岐之惑也。
白話文:
以上的古文中提到,《難經》和《內經》在某些地方有所不同,可能是《內經》有的部分《難經》缺少了,或者是《難經》有的部分《內經》沒有。然而,《難經》原本是以《內經》作為主要依據,不知道為什麼會出現如此不同的情況。因此,學習的人應該把《內經》視為主要參考資料,不要被太多歧義所迷惑。
7. 五臟真脈
(真脈,真臟脈也,即死脈也。文有異同,義無差別,總之不見胃氣之脈,乃名真臟脈。)
真肝脈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責責然,如按琴瑟弦。
真心脈至,堅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
真脾脈至,弱而乍數乍疏。
真肺脈至,大而虛,如毛羽中人膚。
真腎脈至,搏而絕,如彈石狀辟辟然。
【按】凡持真臟脈者,肝至懸絕,十八日死。心至懸絕,九日死。肺至懸絕,十二日死。腎至懸絕,七日死。脾至懸絕,四日死。
白話文:
真脈就是真臟脈,也就是死脈。雖然古籍記載有差異,但意義都一樣,指的是看不到胃氣的脈象。真肝脈摸起來又急又緊,就像刀刃劃過,或者琴弦被按壓的感覺。真心脈摸起來堅實有力,像一串薏苡子。真脾脈摸起來虛弱,時而快時而慢。真肺脈摸起來大而虛,像羽毛拂過皮膚。真腎脈摸起來搏動而斷斷續續,像彈石發出的聲音。如果脈象出現真臟脈,肝脈懸絕,十八天就會死亡;心脈懸絕,九天就會死亡;肺脈懸絕,十二天就會死亡;腎脈懸絕,七天就會死亡;脾脈懸絕,四天就會死亡。
8. 脈以胃氣為本
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無胃曰死。
夏胃微鉤曰平,鉤多胃少曰心病,但鉤無胃曰死。
長夏胃微軟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弱無胃曰死。
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無胃曰死。
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腎病,但石無胃曰死。
蔡氏曰:「不大不小,不長不短,不滑不澀,不浮不沉,不疾不遲,應手中和,意思欣欣,難以名狀者,胃氣脈也。」
白話文:
春天,胃部輕微的弦動,表示正常;如果弦動過多,胃氣不足,則表示肝臟有病;如果完全沒有弦動,就代表死亡。
夏天,胃部輕微的鉤動,表示正常;如果鉤動過多,胃氣不足,則表示心臟有病;如果完全沒有鉤動,就代表死亡。
長夏,胃部輕微的軟弱無力,表示正常;如果軟弱無力過多,胃氣不足,則表示脾臟有病;如果完全沒有力氣,就代表死亡。
秋天,胃部輕微的毛糙,表示正常;如果毛糙過多,胃氣不足,則表示肺臟有病;如果完全沒有毛糙感,就代表死亡。
冬天,胃部輕微的石硬,表示正常;如果石硬過多,胃氣不足,則表示腎臟有病;如果完全沒有石硬感,就代表死亡。
蔡氏說:「不偏大也不偏小,不偏長也不偏短,不滑也不澀,不浮也不沉,不快也不慢,在手中感覺和諧,意思欣欣向榮,難以用言語形容,這就是胃氣脈。」
9. 脈貴有神
東垣曰:「有病之脈,當求其神。如六數七極,熱也。脈中有力,即有神矣。為泄其熱。三遲二敗,寒也。脈中有力,即有神矣。為去其寒。若數極遲敗,脈中不復有力,為無神也。而遽泄之去之,神將何依耶!故經曰,脈者,氣血之先;氣血者,人之神也。」(按王宗正曰:「診脈之法,當從心肺俱浮,腎肝俱沉,脾在中州。
」即王氏之言,而知東垣所謂「脈中有力」之中,蓋指中央戊己土,正在中候也。胃氣未散,雖數不至於極,遲不至於敗,尚可圖也。故東垣之所謂有神,即《內經》之所謂有胃氣也。)
白話文:
東垣說:「診斷疾病,應當觀察脈象的虛實變化,也就是探究它所反映的氣血狀態。例如,脈象快速而有力,呈現六數七極的狀態,這是熱症的表現。脈象有力,代表氣血充足,也就是有神氣,應當採取瀉熱的方式治療。如果脈象遲緩無力,呈現三遲二敗的狀態,這是寒症的表現。脈象有力,代表氣血充足,也就是有神氣,應當採取祛寒的方式治療。
然而,如果脈象極度快速或遲緩,且脈象無力,這就代表氣血虛衰,也就是無神氣。此時如果貿然採用瀉熱或祛寒的治療方法,患者的神氣將無所依託,病情反而會加重。所以《內經》說:『脈象,是氣血的先兆;氣血,是人體神氣的根本。』」
(按:王宗正說:「診脈的方法,應該根據臟腑的虛實變化來判斷。心肺屬陽,脈象較浮;腎肝屬陰,脈象較沉;脾臟位於中州,脈象平穩。」
也就是說,根據王宗正的說法,東垣所說的「脈中有力」指的是脾胃的氣血充足,也就是脾胃功能正常。即使脈象沒有達到六數七極或三遲二敗的程度,只要胃氣未散,依然可以期待治療的效果。所以東垣所說的「有神」,就是《內經》所說的「有胃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