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梓

《診家正眼》~ 卷二 (15)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5)

1. 疾脈(陽)

體象,疾為急疾,數之至極;七至八至,脈流薄疾。

主病,疾為陽極,陰氣欲竭。脈號離經,虛魂將絕。漸進漸疾,旦夕殞滅。左寸居疾,弗戢自焚。右寸居疾,金被火乘。左關疾也,肝陰已絕。右關疾也,脾陰消竭。左尺疾兮,涸轍難濡。右尺疾兮,赫曦過極。

【按】六至以上,脈有兩稱,或名曰疾,或名曰極,總是急速之形,數之甚者也。是惟傷寒熱極,方見此脈,非他疾所恆有也。若勞瘵虛憊之人,亦或見之,則陰髓下竭,陽光上亢,有日無月,可與之決短期矣。陰陽易病者,脈常七八至,號為離經,是已登死籍者也。至夫孕婦將產,亦得離經之脈,此又非以七八至得名,如昨浮今沉,昨大今小,昨遲今數,昨滑今澀,但離於平素經常之脈,即名為離經矣。

大都一息四至,則一晝一夜約一萬三千五百息,通計之當五十周於身,而脈行八百一十丈,此人身經脈流行之常度也。若一呼四至,則一日一夜周於身者當一百營,而脈遂行一千六百餘丈矣。必至喘促聲嘶,僅呼吸於胸中數寸之間,而不能達於根蒂,真陰極於下,孤陽亢於上,而氣之短已極矣。夫人之生死由於氣,氣之聚散由乎血,凡殘喘之尚延者,只憑此一線之氣未絕耳。

一息八至之候,則氣已欲脫,而猶冀以草木生之,何怪乎不相及也!

白話文:

疾脈(陽)

脈搏急促,頻率極高,每分鐘七至八次,脈象微弱而急速。

此種脈象代表陽氣極盛,陰氣將盡。脈象紊亂,如同脫離經絡,虛弱的魂魄將要離體。病情逐漸加重,脈搏越來越快,很快就會死亡。左寸脈急促,不加以控制就會自行焚燒殆盡;右寸脈急促,金氣被火氣所乘克。左關脈急促,肝陰已耗竭;右關脈急促,脾陰已消亡。左尺脈急促,如同乾涸的車轍,難以得到滋潤;右尺脈急促,如同烈日過度曝曬。

六次以上,脈象有兩種名稱,或稱疾脈,或稱極脈,都是指脈象急速,頻率極高的意思。只有傷寒熱病極度嚴重時才會出現這種脈象,其他疾病很少見。如果勞累過度、虛弱的人也出現這種脈象,則說明陰精耗竭,陽氣亢盛,如同有白天而無黑夜,壽命不長。陰陽失調的人,脈搏常在每分鐘七到八次左右,稱為離經之脈,這已經是等同於死亡了。至於孕婦臨產,也可能出現離經之脈,這並非指脈搏頻率一定是七到八次,而是指脈象與平時相比發生了變化,例如脈象時浮時沉,時大時小,時遲時數,時滑時澀,只要脫離了平時的正常脈象,就稱為離經之脈。

一般來說,一呼一吸四次脈搏,則一天一夜約有一萬三千五百次呼吸,脈搏在全身循環約五十周,行程八百一十丈,這是人體經脈運行的一般規律。如果一呼一吸四次脈搏,則一天一夜脈搏在全身循環約一百周,行程一千六百多丈。這時患者會出現呼吸急促、聲音嘶啞,呼吸僅限於胸腔內幾寸之間,無法到達臟腑根部,真陰之氣極度虛衰,陽氣則過於亢盛,呼吸極度短促。人的生死取決於氣,氣的聚散取決於血,那些還能勉強喘息的人,只是因為那一絲氣息尚未斷絕。

一呼一吸八次脈搏,氣息已經將要脫離,即使想用草木之氣來救治,也無濟於事了!

2. 脈法總論

脈狀頗多,未可以二十八字盡之也。然於表裡陰陽、氣血虛實之義,已能括其綱要矣。如《內經》之所曰鼓者,且浮且大也。曰搏者,且大且強也。曰堅者,實之別名也。曰橫者,洪之別名也。曰急者,緊之別名也。曰喘者,且浮且數也。曰躁者,且浮且疾也。曰疏者,且遲且軟也。

曰格者,人迎倍大也。曰關者,氣口倍大也。此二脈者,後世不能深維《內經》之旨,而誤作病名,不知病因脈而得名也。曰溢者,自寸口上越魚際,氣有餘也。曰覆者,自尺部下達臂間,血有餘也。如仲景論脈,曰縱者,水乘火,金乘木也。曰橫者,火乘水,木乘金也。曰逆者,水乘金,火乘木也。

曰順者,金乘水,木乘火也。曰反者,來微去大,病在裡也。曰覆者,頭小本大,病在表也。曰高者,衛氣盛也,陽脈強也。曰章者,營氣盛也,陰脈強也。曰綱者,高章相搏也。曰惵者,衛氣弱也,陽脈衰也。曰卑者,營氣弱也,陰脈衰也。曰損者,惵卑相搏也。《內經》十二,仲景十二,凡得二十四脈,未嘗非辨證之旨訣,而世皆置若罔聞,則有慙於司命之職矣。

雖二十八脈亦已含藏諸義,然不詳於二十四字之義,又安能入二十八字之奧哉!而猶不止此也。陰陽不可不分而剖,色脈不可不合而稽,尺膚不可不詳而考,主病不可不諳而識,四者得,而持脈之道思過半矣。《脈要精微論》云:「微妙在脈,不可不察。察之有紀,從陰陽始。

始之有經,從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時為宜。彼春之暖,為夏之暑。彼秋之忿,為冬之怒。四變之動,脈與之上下。是以聖人持脈之道,先後陰陽而持之。若陽動陰靜,陽剛陰柔,陽升陰降,陽前陰後,陽上陰下,陽左陰右;數者為陽,遲者為陰,表者為陽,里者為陰,至者為陽,去者為陰,進者為陽,退者為陰,其恆經也。

或陰盛之極,反得陽象,或陽亢之極,反得陰徵,或陽窮而陰乘之,或陰窮而陽乘之,隨症更遷,與時變易,此陰陽之不可不分而剖也。」岐伯曰:「察脈動靜,以視精明,察五色,觀五臟有餘不足,六腑強弱,形之盛衰,以此參伍,決死生之分。」又曰:「形氣相得,謂之可治。

色澤以浮,謂之易已。脈從四時,謂之可治。脈弱以滑,是有胃氣。」《靈樞》曰:「色脈與尺如鼓桴相應,青者脈弦,赤者脈鉤,黃者脈代,白者脈毛,黑者脈石。見其色而不得其脈,反得相勝之脈,則死矣;得相生之脈,則病已矣。」又曰:「精明五色者,氣之華也。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

白欲如鵝羽,不欲如鹽。青欲如蒼璧,不欲如藍。黃欲如羅裹雄黃,不欲如黃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蒼。」此色脈之不可不合而稽也。《靈樞》曰:「審尺之緩急大小滑澀,肉之堅脆,而病形定矣。目窠微腫,頸脈動,時咳,按之手足窅而不起,風水膚脹也。尺膚滑而淖澤者,風也。

白話文:

脈法總論

脈象種類繁多,二十八字脈訣無法完全涵蓋。但它已概括了表裡陰陽、氣血虛實的綱要。《內經》所說的「鼓」,是指脈象浮大;「搏」,是指脈象大而有力;「堅」,是實脈的別稱;「橫」,是洪脈的別稱;「急」,是緊脈的別稱;「喘」,是指脈象浮而數;「躁」,是指脈象浮而快;「疏」,是指脈象遲而軟。

「格」,是指人迎脈比寸口脈大;「關」,是指氣口脈比寸口脈大。這兩種脈象,後世未能深入理解《內經》的本意,誤作病名,不知是因病而導致脈象改變。「溢」,是指脈象從寸口向上超過魚際,表示氣盛;「覆」,是指脈象從尺部向下到達手臂之間,表示血盛。張仲景論述脈象時說:「縱」,是指水克火,金克木;「橫」,是指火克水,木克金;「逆」,是指水克金,火克木;「順」,是指金克水,木克火;「反」,是指脈來細弱,脈去強大,病在裡;「覆」,是指脈頭小而脈根大,病在表;「高」,是指衛氣盛,陽脈強;「章」,是指營氣盛,陰脈強;「綱」,是指高脈和章脈同時出現;「惵」,是指衛氣弱,陽脈衰;「卑」,是指營氣弱,陰脈衰;「損」,是指惵脈和卑脈同時出現。《內經》十二脈,仲景十二脈,共二十四脈,都是辨證論治的精髓,但世人卻多不重視,實在令人汗顏。

雖然二十八脈已包含許多義理,但若不了解二十四脈的含義,又怎能深入理解二十八脈的奧妙呢?然而,這還不是全部。陰陽必須區分開來,脈色必須綜合考慮,尺膚的狀況必須仔細觀察,主病必須精確辨識,這四點掌握了,診脈之道就已掌握大半。《脈要精微論》說:「脈象微妙,不可不察。觀察脈象要有規律,從陰陽入手,從五行生克入手,從四時變化入手。春季的溫暖,會導致夏季的炎熱;秋季的肅殺之氣,會導致冬季的寒冷。四季變化的動態,都會影響脈象的變化。所以,聖人診脈,要先後陰陽來診斷。如陽動陰靜,陽剛陰柔,陽升陰降,陽前陰後,陽上陰下,陽左陰右;脈數為陽,脈遲為陰;脈表為陽,脈裡為陰;脈至為陽,脈去為陰;脈進為陽,脈退為陰,這些都是恆定的規律。

有時陰盛到極點,反而出現陽的徵象;有時陽亢到極點,反而出現陰的徵象;有時陽氣衰竭,陰氣乘之而起;有時陰氣衰竭,陽氣乘之而起。病症會隨之變化,與時推移,這就是陰陽必須區分開來的道理。」岐伯說:「觀察脈象的動靜,以觀察精氣的盛衰;觀察五色,觀察五臟的虛實,六腑的強弱,形體的盛衰,以此綜合分析,判斷死生的可能性。」又說:「形氣相合,表示可以治療;面色紅潤,脈象浮,表示容易痊癒;脈象隨著四時變化,表示可以治療;脈象弱而滑,表示有胃氣。」《靈樞》說:「脈色和尺膚的變化,就像鼓槌和鼓面相呼應一樣。青色的脈象,是弦脈;赤色的脈象,是鉤脈;黃色的脈象,是代脈;白色的脈象,是毛脈;黑色的脈象,是石脈。看到脈色而診不到相應的脈象,反而診到相剋的脈象,就會死亡;診到相生的脈象,則病情就會好轉。」又說:「精氣充盈的外在表現是五色,赤色要像白色的絲綢包裹著紅色,不要像赭石一樣;白色要像鵝毛一樣,不要像鹽一樣;青色要像青玉一樣,不要像靛藍一樣;黃色要像絲綢包裹著雄黃一樣,不要像黃土一樣;黑色要像深漆一樣,不要像泥土一樣。」這就是脈色必須綜合考慮的道理。《靈樞》說:「仔細觀察尺脈的緩急、大小、滑澀,以及肌肉的堅脆,就能確定病症。眼睛窩略微浮腫,頸脈搏動,偶爾咳嗽,按壓手足時凹陷下去而不能恢復,是風水浮腫;尺膚滑潤而濕澤,是風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