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梓

《診家正眼》~ 卷二 (13)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3)

1. 牢脈(陰中之陽)

體象,牢在沉分,大而弦實;浮中二候,了不可得。

主病,牢主堅積,病在乎內。左寸之牢,伏梁為病。右寸之牢,息賁可定。左關見牢,肝家血積。右關見牢,陰寒痞癖。左尺牢形,奔豚為患。右尺牢形,疝瘕痛甚。

【按】牢有二義,堅牢固實之義,又深居在內之義。故樹木以根深為牢,蓋深入於下者也。監獄以禁囚為牢,深藏於內者也。仲景曰:「寒則牢固」,又有堅固之義也。沈氏曰:「似沉似伏,牢之位也。實大弦長,牢之體也。牢脈所主之症,以其在沉分也,故悉屬陰寒;以其形弦實也,故咸為堅積。

若夫失血亡精之人,則內虛,而當得革脈,乃為正象;若反得牢脈,是脈與症相反,可以卜死期矣。」偽訣云:「尋之則無,按之則有」,但依稀彷彿,卻不言實大弦長之形象,是沉脈而非牢脈矣。又曰:「脈入皮膚辨息難」,更以牢為死亡之脈矣,其謬可勝言哉!叔和《脈經》云:「牢脈似沉似伏,實大而長,微弦」,可謂明盡其狀。

至伏脈雖重按之亦不可見,必推筋至骨,乃見其形,而牢脈既實大弦長,才重按之,便滿指有力矣,又何以謂之似伏乎?脈之義幽而難明,非字字推敲,展轉審辨,能無遺後學之疑惑哉!

白話文:

牢脈(陰中之陽)

牢脈位於沉取的部位,脈象大而弦實;在浮取的部位,則摸不到。

牢脈主要反映堅實的積聚,疾病在內臟。左寸出現牢脈,表示膈肌病變;右寸出現牢脈,則可判斷為胃氣虛弱。左關出現牢脈,代表肝臟有血瘀積聚;右關出現牢脈,則為陰寒導致的痞塊。左尺出現牢脈,預示著奔豚病(一種腹部脹痛的病症);右尺出現牢脈,則表示疝氣疼痛加劇。

牢脈有兩種含義:一是堅固牢實,二是深藏於內。如同樹木的根扎得深才穩固,監獄深藏於內才能禁錮囚犯。張仲景說:「寒則牢固」,也說明牢脈有堅固的含義。沈氏認為:「似沉似伏,為牢脈的位置;實大弦長,為牢脈的形態。」牢脈所主之症,由於位於沉取的部位,所以都屬於陰寒性質;由於其脈象弦實,所以都屬於堅實的積聚。

如果失血或精氣虧損的人,由於身體虛弱,應該出現革脈,這才是正常的脈象;如果反而出現牢脈,則脈象與病情相反,預示著不久於人世。一些偽造的脈訣說:「尋之則無,按之則有」,只是隱約感覺,並沒有說明實大弦長的脈象,這屬於沉脈而非牢脈。還有一些說法認為:「脈入皮膚辨息難」,更將牢脈視為死亡的徵兆,這些說法都是錯誤的。王叔和的《脈經》說:「牢脈似沉似伏,脈體大而長,略微弦」,這才完整地描述了牢脈的形態。

伏脈即使重按也摸不到,必須用力推動筋骨才能看到脈象。而牢脈由於脈象實大弦長,輕輕重按就能感覺到滿指有力,怎麼還能說它像伏脈呢?脈象的含義深奧難懂,如果不仔細推敲,反覆辨別,就難免會讓後學產生疑惑。

2. 散脈

體象,散脈浮亂,有表無里;中候漸空,按則絕矣。

主病,散為本傷,見則危殆。左寸見散,怔忡不寐。右寸見散,自汗淋漓。左關之散,當有溢飲。右關之散,脹滿蠱疾。左尺見散,北方水竭。右尺得之,陽消命絕。

【按】散有二義,自有漸無之象,亦散亂不整之象也。當浮候之,儼然大而成其為脈也;及中候之,頓覺無力而減其十之七八矣;至沉候之,杳然不可得而見矣。漸重漸無,漸輕漸有。明乎此八字,而散字之義得,散脈之形確著矣。故叔和云:「散脈大而散,有表無里」,字字斟酌,毫不苟且者也。

崔氏云:「渙漫不收」,蓋渙漫即浮大之義,而不收即無根之義;雖得其大意,而未能言之鑿鑿也。柳氏云:「無統紀,無拘束,至數不齊,或來多去少,或去多來少,渙散不收,如楊花散漫之象。」夫楊花散漫,即輕飄而無根之說也。其言至數不齊,多少不一,則散亂而不整齊嚴肅之象也。

此又補叔和未備之旨,深得散脈之神者也。戴同父云:「心脈浮大而散,肺脈短澀而散,皆平脈也。心脈軟散而怔忡,肺脈軟散為汗出,肝脈軟散為溢飲,脾脈軟散為胻腫,皆病脈也。腎脈軟散,諸病脈見散,皆死脈也。」古人以代散為必死者,蓋散為腎敗之徵,代為脾絕之候也。

腎脈本沉,而散脈按之不可得見,是先天資始之根本絕也。脾脈主信,而代脈歇至不愆其期,是後天資生之根本絕也。故二脈獨見,均為危殆之候;而二脈交見,尤為必死之符。

白話文:

散脈

脈象散亂浮動,有表證而無裡證;中間部位的脈象逐漸虛弱,按壓則完全消失。

主要病症,散脈是根本受損的徵兆,出現此脈象則病情危急。左寸脈散亂,則會心悸失眠;右寸脈散亂,則會自汗淋漓;左關脈散亂,則可能有溢飲(水液代謝異常);右關脈散亂,則可能有腹脹滿及蠱疾(消化系統疾病);左尺脈散亂,則如同北方乾旱缺水;右尺脈散亂,則陽氣衰竭,性命危殆。

【按語】散脈有兩種含義:一種是指脈象逐漸消失;另一種是指脈象散亂不規律。浮脈時,脈象看似很大;但到中間部位,則感覺力量減弱,只剩下二三成;再深按時,則完全摸不到。脈象漸重漸無,漸輕漸有。明白了這八個字,就能理解散脈的含義,掌握散脈的形態特徵。因此,叔和說:「散脈大而散,有表無里」,每個字都經過仔細推敲,沒有絲毫馬虎。

崔氏說:「渙漫不收」,「渙漫」就是浮大之意,「不收」就是無根之意;雖然理解了大意,但未能精確地描述。柳氏說:「沒有規律,沒有約束,脈搏次數不齊,有時來得多去得少,有時去得多來得少,渙散不收,像蒲公英種子隨風飄散的樣子。」蒲公英種子隨風飄散,就是輕浮無根的意思。他說脈搏次數不齊,多少不一,指的是散亂不規律的樣子。

這補充了叔和未盡之意,深刻地把握了散脈的精髓。戴同父說:「心脈浮大而散,肺脈短澀而散,都是平脈;心脈柔軟散亂則心悸,肺脈柔軟散亂則汗出,肝脈柔軟散亂則溢飲,脾脈柔軟散亂則水腫,都是病脈;腎脈柔軟散亂,各種病脈出現散脈,都是死脈。」古人認為脈象散亂必定死亡,因為散脈是腎臟衰竭的徵兆,代脈消失是脾臟衰竭的徵兆。

腎脈本就沉,而散脈按之不可得見,是先天禀賦根本衰竭;脾脈主運化,而代脈消失,是後天之氣根本衰竭。因此,單獨出現這兩種脈象都預示病情危急;兩種脈象同時出現,則更是必死的徵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