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梓

《診家正眼》~ 卷二 (5)

回本書目錄

卷二 (5)

1. 緩脈(陰)

體象,緩脈四至,來往和勻;微風輕颭,初春楊柳。

兼脈主病,緩為胃氣,不主於病。取其兼見,方可斷症。浮緩風傷,沉緩寒濕。緩大風虛,緩細濕痹。緩澀脾薄,緩弱氣虛。左寸澀緩,少陰血虛。右寸浮緩,風邪所居。左關浮緩,肝風內鼓。右關沉緩,土弱濕侵。左尺緩澀,精宮不及。右尺緩細,真陽衰極。

【按】緩脈以寬舒和緩為義,與緊脈正相反也。在卦為坤,在五行為土,在時令為四季之末,在人身為足太陰脾。若陽寸陰尺,上下同等,浮大而軟,無有偏勝者,和平之脈也。故曰,緩而和勻,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疾不徐,意氣欣欣,悠悠揚揚,難以名狀者,此真胃氣脈也。又云,土為萬物之母,中氣調和,則百疾不生。

白話文:

「體象」指脈象緩慢,每分鐘跳動四次,脈搏流暢平穩,猶如微風輕拂,初春楊柳輕柔搖曳。

「兼脈主病」是指脈象緩慢並伴隨其他症狀,才能推斷疾病。例如,脈象浮緩可能是風寒侵襲,沉緩可能是寒濕困脾,緩大可能是風虛,緩細可能是濕痺,緩澀可能是脾胃虛弱,緩弱可能是氣虛。左寸脈澀緩可能是少陰血虛,右寸脈浮緩可能是風邪入侵,左關脈浮緩可能是肝風內動,右關脈沉緩可能是脾土虛弱濕氣侵襲,左尺脈緩澀可能是腎精不足,右尺脈緩細可能是陽氣衰竭。

「按」是指脈象緩慢以寬舒和緩為特徵,與緊脈正好相反。在八卦中屬坤卦,五行屬土,在時間上對應四季之末,在人體對應足太陰脾經。如果陽寸脈和陰尺脈上下相同,浮大而柔軟,沒有偏勝,就是平和的脈象。因此,緩而和勻,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疾不徐,意氣舒暢,悠揚飄逸,難以形容,才是真正的胃氣脈象。還有說法認為,土是萬物之母,中氣調和,則百病不生。

又一切脈中皆須挾緩,謂之胃氣;但得本臟之脈,無胃氣以和之,則真臟脈見,與之短期。又曰,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緩之於脈大矣哉!是故緩脈不主疾病,惟考其兼見之脈,乃可斷其為病耳。岐伯曰:「脾者土也,孤臟以灌四旁者也。善者不可見,惡者可見。其來如水之流者,此為太過,病在外;如烏之喙,此謂不及,病在中。

太過則令人四肢沉重;不及則令人九竅壅塞不通。」王叔和《脈經》云:「脾旺之時,其脈大,阿阿而緩,名曰平脈。反得弦細而長者,是肝之乘脾,木之剋土,為賊邪,死不治。反得浮澀而短,是肺之乘脾,子之扶母,為實邪,雖病自愈。反得洪大而散者,是心之乘脾,母之歸子,為虛邪,雖病易治。

白話文:

所有的脈象都需要帶有一點緩和,這叫做「胃氣」。如果只摸到臟腑本身的脈象,沒有胃氣來調和它,那麼真正的臟腑脈象就會顯現出來,而且存活的時間很短。另外說,有胃氣就能生存,沒有胃氣就會死亡,緩慢的脈象在脈象中十分重要!所以,單憑緩慢的脈象不能判斷疾病,只有觀察其他同時出現的脈象,才能確定是否患病。

岐伯說:「脾臟就像土一樣,是一個孤獨的臟腑,負責滋養四肢百骸。健康的時候看不出來,有問題的時候才會顯現。如果脈象像流水一樣,這是脾氣過盛,病症在體表;如果脈象像鳥嘴一樣,這是脾氣不足,病症在內部。

脾氣過盛會讓人四肢沉重;脾氣不足會讓人九竅不通。」王叔和在《脈經》中說:「脾臟旺盛的時候,脈象大而緩慢,像波浪一樣,叫做平脈。如果脈象相反,變成弦細而長,那是肝臟剋制脾臟,木克土,是賊邪入侵,病入膏肓,無藥可救。如果脈象變成浮澀而短,那是肺臟扶持脾臟,子扶母,是實邪入侵,雖然有病但會自行痊癒。如果脈象變成洪大而散,那是心臟滋養脾臟,母歸子,是虛邪入侵,雖然有病但也容易治療。」

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腎之乘脾,水之凌土,為微邪,雖病即瘥。」高陽生偽訣以緩脈主脾熱、口臭、反胃、齒痛、夢鬼諸症,出自杜撰,與緩脈無涉也。

白話文:

當脈象變得深重且濕潤有光澤時,這是腎氣侵襲了脾胃,水氣侵犯了土氣(指脾胃),表示病情輕微,即使生病也能很快康復。高陽生在《偽決》一書中認為緩脈代表脾臟發炎、口腔異味、食慾不振、牙齦疼痛和做惡夢等病症,這些都是他自己的虛構,跟真正的緩脈沒有關係。

2. 弦脈(陽中之陰)

體象,弦如琴絃,輕虛而滑;端直以長,指下挺然。

主病,弦為肝風,主痛主瘧,主痰主飲。弦在左寸,心中必痛。弦在右寸,胸及頭疼。左關弦見,痰瘧癥瘕。右關弦見,胃寒膈痛。左尺逢弦,飲在下焦。右尺逢弦,足攣疝痛。

兼脈,浮弦支飲,沉弦懸飲。弦數多熱,弦遲多寒。弦大主虛,弦細拘急。陽弦頭痛,陰弦腹痛。單絃飲癖,雙弦寒痼。

【按】弦之為義,如琴絃之挺直而略帶長也。在八卦為震,在五行為木,在四時為春,在五臟為肝。經曰:「少陽之氣溫和軟弱,故脈為弦。」岐伯曰:「春脈肝也,東方木也,萬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氣來濡弱,輕虛而滑,端直以長,故曰弦。反此者病。其氣來實而強,此為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實而微,此為不及,病在中。

白話文:

脈象「弦」解說

脈象特徵:

如同琴絃般,輕柔虛浮且滑利;脈搏直而長,手指按下去有挺拔感。

主治疾病:

弦脈是肝風所致,主要表現為:

  • 疼痛: 心痛、胸痛、頭痛
  • 瘧疾: 瘧疾發作
  • 痰飲: 痰多、水腫
  • 左寸脈弦: 心中必痛
  • 右寸脈弦: 胸及頭疼
  • 左關脈弦: 痰飲、瘧疾、癥瘕
  • 右關脈弦: 胃寒、膈肌疼痛
  • 左尺脈弦: 腹部積水
  • 右尺脈弦: 足部痙攣、疝氣疼痛

兼脈:

  • 浮弦: 表面有水腫
  • 沉弦: 深部有水腫
  • 弦數: 多屬熱證
  • 弦遲: 多屬寒證
  • 弦大: 主虛證
  • 弦細: 拘急疼痛
  • 陽弦: 頭痛
  • 陰弦: 腹痛
  • 單弦: 飲癖(嗜飲)
  • 雙弦: 寒痼(長期寒邪)

按語:

弦脈的特性,如同琴絃般挺直且略帶長度。在八卦中屬震卦,五行屬木,四季屬春,五臟屬肝。

經書記載:「少陽之氣溫和軟弱,故脈為弦。」岐伯說:「春脈屬肝,東方屬木,萬物始於此。所以春氣輕柔濕潤,輕虛而滑,直而長,故稱為弦脈。若非如此則屬病態。若春氣強盛有力,則屬過盛,病在體表;若春氣虛弱無力,則屬不足,病在內臟。」

太過則令人善怒,忽忽眩冒而巔疾;不及則令人胸脅痛引背,兩脅脹滿。」又曰:「肝脈來濡弱迢迢,如揭長竿末梢,曰肝平。」又曰:「肝脈來盈實而滑,如循長竿,曰肝病。肝脈來急而益勁,如張弓弦,曰肝死。

」弦脈與長脈,皆主春令,但弦為初春之象,陽中之陰,天氣猶寒,故如琴絃之端直而挺然,稍帶一分之緊急也;長為暮春之象,純屬於陽,絕無寒意,故如木干之迢直以長,純是發生之氣象也。戴同父云:「弦而軟,其病輕;弦而硬,其病重。」深契《內經》之旨。兩關俱弦,謂之雙弦;若不能食,為木來剋土,土已負也,必不可治。

《素問》云:「端直以長。」叔和云:「如張弓弦。」巢氏云:「按之不移,察察如按琴瑟弦。」戴同父云:「從中直過,挺然指下。」諸家之論弦脈,可謂深切著明矣。高陽生乃言「時時帶數」,又言「脈緊狀繩牽」,則是緊脈之象,安在其弦脈之義哉!

白話文:

過度則容易讓人發怒,頭昏眼花,頭疼;不足則會讓人胸脅疼痛、牽連到背部,兩側肋骨脹滿。另外,當肝脈跳動微弱、綿長,像是觸摸長竿頂端,稱為肝平。當肝脈跳動充盈有力、滑利,像是沿著長竿滑動,稱為肝病。如果肝脈跳動急促有力,像拉緊弓弦,則稱為肝死。

弦脈和長脈都屬於春季的脈象,但弦脈代表初春,陽氣中帶陰氣,天氣還很寒冷,所以像琴弦一樣筆直堅挺,帶有一絲緊迫感;長脈則代表暮春,純粹屬於陽氣,沒有絲毫寒意,所以像樹幹一樣筆直高聳,充滿著生長氣息。戴同父說:「弦脈如果軟,病就輕;弦脈如果硬,病就重。」這句話深刻地體現了《內經》的精髓。如果兩關脈都呈弦脈,稱為雙弦;如果病人不能吃東西,就說明木氣克制土氣,脾胃已經受損,這就無法治療了。

《素問》說:「筆直而長。」叔和說:「像拉緊弓弦。」巢氏說:「按壓時不會移動,像按琴瑟的弦。」戴同父說:「從中間直直地過去,筆直地停留在手指下。」這些醫家對弦脈的論述,可謂深入淺出、清晰明瞭。高陽生說「經常帶數」,又說「脈緊像繩子拉著」,這都是緊脈的表現,哪裡是弦脈的意義呢?

3. 動脈(陽)

體象,動無頭尾,其動如豆;厥厥動搖,必兼滑數。

主病,動脈主痛,亦主於驚。左寸得動,驚悸可斷。右寸得動,自汗無疑。左關若動,驚及拘攣。右關若動,心脾疼痛。左尺見之,亡精為病。右尺見之,龍火奮迅。

【按】動之為義,以厥厥動搖,急數有力得名也。兩頭俯下,中間突起,極與短脈相類;但短脈為陰,不數不硬不滑也。關前為陽,關後為陰。故仲景云:「陽動則汗出」,分明指左寸屬心,汗為心之液,右寸屬肺,主皮毛而司腠理,故汗出也。又曰:「陰動則發熱」,分明指左尺見動,為腎水之不足,右尺見動,謂相火虛炎,故發熱也。因是而知舊說言動脈只見於關上者,非也。

白話文:

脈象動時,看起來像是沒有頭尾,動作像豆子一樣跳動,並且急速而無規律。

主要症狀是動脈部位疼痛,也可能伴隨驚恐。左寸脈搏跳動,代表驚恐不安。右寸脈搏跳動,則代表自汗。左關脈跳動,代表驚恐和肢體拘攣。右關脈跳動,代表心脾疼痛。左尺脈跳動,代表遺精。右尺脈跳動,代表心火旺盛。

且《素問》曰:「婦人手少陰心脈動甚者,為妊子也」,然則手少陰明隸於左寸矣,而謂獨見於關可乎!成無己曰:「陰陽相搏,則虛者動,故陽虛則陽動,陰虛則陰動」,以關前為陽,主汗出,關後為陰,主發熱,豈不精妥!而龐安常強為之說云:「關前三分為陽,關後三分為陰,正當關位,半陰半陽,故動隨虛見」,是亦泥動脈只見於關之說也。高陽生偽訣云:「尋之似有,舉之還無」,是弱脈而非動脈矣。

又曰:「不離其處,不往不來,三關沉沉」,含糊謬妄,無一字與動脈合義矣。詹氏曰:「如鉤如毛」,則混於浮大之脈,尤堪捧腹。

白話文:

且《素問》說:「婦人之手少陰心脈跳動劇烈者,為懷孕也」,然而手少陰脈明屬左寸,怎麼能說只在關脈處才能見到呢!成無己說:「陰陽相互搏擊,則虛者就動,所以陽虛則陽動,陰虛則陰動」,以關脈前方為陽,主汗出,關脈後方為陰,主發熱,這豈不精準!然而龐安常硬要說:「關脈前方三分為陽,關脈後方三分為陰,正位於關脈部位,半陰半陽,所以脈動隨虛處而現」,這也是執著於脈動只見於關脈的說法。高陽生偽訣說:「摸起來似有,舉起來卻無」,這是弱脈而不是動脈。

又說:「不離開其位置,不往不來,三關沉沉」,這說法含糊謬妄,沒有一字與動脈的意義相符。詹氏說:「如鉤如毛」,這就混淆了浮大之脈,真是令人捧腹大笑。

4. 促脈(陽)

體象,促為急促,數時一止;如趨而蹶,進則必死。

主病,促因火亢,亦因物停。左寸見促,心火炎炎。右寸見促,肺鳴咯咯。促見左關,血滯為殃。促居右關,脾宮食滯。左尺逢之,遺滑堪憂。右尺逢之,灼熱為定。

【按】促之為義,於急促之中時見一歇止,為陽盛之象也。黎氏曰:「如蹶之趣,徐疾不常」,深得其義。王叔和云:「促脈來去數,時一止,復來」,亦頗明快。夫人身之氣血,貫注於經脈之間者,刻刻流行,綿綿不息,凡一晝夜當五十營,不應數者,名曰狂生。其應於脈之至數者,如鼓應桴,罔或有忒也。

臟氣乖違,則稽留凝泣,阻其運行之機,因而歇止者,其症為輕。若真元衰憊,則陽弛陰涸,失其揆度之常,因而歇止者,其症為重。然促脈之故,得於臟氣乖違者,十之六七;得於真元衰憊者,十之二三。或因氣滯,或因血凝,或因痰停,或因食壅,或外因六氣,或內因七情,皆能阻遏其運行之機,故雖當往來急數之時,忽見一止耳。如止數漸稀,則為病瘥;止數漸增,則為病劇。

白話文:

脈象急促,時而停止,如人奔跑突然跌倒,病情危急,必死無疑。

此病症多因火氣旺盛或食物停滯引起。左寸脈急促,心火旺盛;右寸脈急促,肺部有痰鳴聲。左關脈急促,血瘀阻滯;右關脈急促,脾胃積食。左尺脈急促,可能滑精;右尺脈急促,必定伴隨發熱。

脈搏急促,時而停止,代表陽氣過盛。如人奔跑,速度忽快忽慢,形容得十分貼切。脈象應當像鼓與槌一樣,規律而穩定,絕無間斷。

若臟腑氣機失調,導致氣血運行受阻,脈象出現暫停,病情較輕。若元氣衰敗,陽氣不足,陰液耗竭,脈象停止,病情就較為嚴重。

脈搏急促而停,大多因臟腑氣機失調引起,只有少部分是因為元氣衰敗所致。氣滯、血凝、痰積、食積,甚至外感六氣或七情內傷,都會影響氣血運行,導致脈象急促而停。

如果脈象停止的次數逐漸減少,病情就會好轉;如果脈象停止的次數逐漸增多,病情就會加重。

偽訣但言「並居寸口」,已非促脈之義;且不言時止,尤為瞶瞶矣。

燕都王湛六,以脾泄求治,神疲色瘁。診得促脈,或十四五至得一止,或十七八至得一止,余謂其原醫者曰:「法在不治。」而醫者爭之曰:「此非代脈,不過促耳,何先生之輕命耶?」余曰,「是真元敗壞,陰陽交窮,而促脈呈形,與稽留凝泣而見促者,不相侔也。」醫者唯唯。居一月,果歿。

白話文:

古代醫書上說“脈象並居寸口”,其實並不是指促脈,而且也沒說到脈象的停止時間,實在是含糊不清。

燕京王湛六患脾泄,身體虛弱,面色蒼白。我診斷出他的脈象是促脈,有時一分鐘跳十四五次,有時一分鐘跳十七八次,才停一次,我就對他的主治醫生說:“這種病症無藥可治。”醫生卻反駁說:“這不是代脈,只是脈象稍微快了一些,您怎麼能輕視病人的性命呢?”我回答:“這是病人元氣衰竭,陰陽失衡,所以才出現促脈,跟因脈象停留凝滯而顯現出的促脈完全不同。”醫生只能點點頭。一個月後,王湛六果然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