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梓

《診家正眼》~ 卷二 (5)

回本書目錄

卷二 (5)

1. 緩脈(陰)

體象,緩脈四至,來往和勻;微風輕颭,初春楊柳。

兼脈主病,緩為胃氣,不主於病。取其兼見,方可斷症。浮緩風傷,沉緩寒濕。緩大風虛,緩細濕痹。緩澀脾薄,緩弱氣虛。左寸澀緩,少陰血虛。右寸浮緩,風邪所居。左關浮緩,肝風內鼓。右關沉緩,土弱濕侵。左尺緩澀,精宮不及。右尺緩細,真陽衰極。

【按】緩脈以寬舒和緩為義,與緊脈正相反也。在卦為坤,在五行為土,在時令為四季之末,在人身為足太陰脾。若陽寸陰尺,上下同等,浮大而軟,無有偏勝者,和平之脈也。故曰,緩而和勻,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疾不徐,意氣欣欣,悠悠揚揚,難以名狀者,此真胃氣脈也。又云,土為萬物之母,中氣調和,則百疾不生。

又一切脈中皆須挾緩,謂之胃氣;但得本臟之脈,無胃氣以和之,則真臟脈見,與之短期。又曰,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緩之於脈大矣哉!是故緩脈不主疾病,惟考其兼見之脈,乃可斷其為病耳。岐伯曰:「脾者土也,孤臟以灌四旁者也。善者不可見,惡者可見。其來如水之流者,此為太過,病在外;如烏之喙,此謂不及,病在中。

太過則令人四肢沉重;不及則令人九竅壅塞不通。」王叔和《脈經》云:「脾旺之時,其脈大,阿阿而緩,名曰平脈。反得弦細而長者,是肝之乘脾,木之剋土,為賊邪,死不治。反得浮澀而短,是肺之乘脾,子之扶母,為實邪,雖病自愈。反得洪大而散者,是心之乘脾,母之歸子,為虛邪,雖病易治。

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腎之乘脾,水之凌土,為微邪,雖病即瘥。」高陽生偽訣以緩脈主脾熱、口臭、反胃、齒痛、夢鬼諸症,出自杜撰,與緩脈無涉也。

白話文:

緩脈(陰)

脈象緩慢,每分鐘四次,脈來脈去平和勻稱,如同微風輕拂,初春楊柳般輕柔。

緩脈本身並非疾病的徵兆,而是反映胃氣的強弱。 要判斷病情,必須參考其他脈象的表現。例如,脈象浮而緩慢則為風寒侵襲,沉而緩慢則為寒濕之症;脈大而緩慢則為風虛,脈細而緩慢則為濕痺;脈緩而澀滯則為脾虛,脈緩而弱則為氣虛;左寸脈緩而澀則為少陰經血虛;右寸脈浮而緩則為風邪侵犯;左關脈浮而緩則為肝風內動;右關脈沉而緩則為脾胃虛弱,濕邪入侵;左尺脈緩而澀則為腎精不足;右尺脈緩而細則為陽氣衰竭。

緩脈的特徵是寬舒平和,與緊脈正好相反。在八卦中屬坤卦,五行屬土,在時間上代表四季末尾,在人體則與脾經相關。如果寸口脈和尺脈的脈象相同,脈象浮大而柔軟,沒有偏盛的情況,便是平和的脈象。這種脈象緩和勻稱,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快不慢,神氣舒暢,難以用言語形容,這是真正的胃氣脈象。 中氣調和,則百病不生。

所有脈象都應該包含緩脈的成分,這代表著胃氣。如果臟腑脈象出現,而沒有胃氣來調節,則臟腑的病症就會明顯,且病程較短。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緩脈在脈象中的地位至關重要。因此,緩脈本身並不代表疾病,必須結合其他脈象才能判斷病情。 脾臟如同土地,滋養周圍各臟腑。好的脾氣看不出來,壞的脾氣則能看出來。脾氣過盛則如流水般,病在體表;脾氣不足則如鳥喙般,病在內臟。脾氣過盛則四肢沉重,脾氣不足則九竅不通。

脾氣旺盛時,脈象洪大而緩慢,稱為平脈。如果脈象弦細而長,則是肝氣勝過脾氣,木剋土,為病邪所侵,難以治愈;如果脈象浮澀而短,則是肺氣勝過脾氣,子扶母,為實邪,雖然有病,但能自愈;如果脈象洪大而散漫,則是心氣勝過脾氣,母氣歸子,為虛邪,雖然有病,但容易治癒;如果脈象沉濡而滑利,則是腎氣勝過脾氣,水剋土,為輕微的病邪,雖然有病,但很快就能痊癒。

有些說法認為緩脈代表脾熱、口臭、反胃、齒痛、夢魘等症狀,這是杜撰的,與緩脈的真正含義無關。

2. 弦脈(陽中之陰)

體象,弦如琴絃,輕虛而滑;端直以長,指下挺然。

主病,弦為肝風,主痛主瘧,主痰主飲。弦在左寸,心中必痛。弦在右寸,胸及頭疼。左關弦見,痰瘧癥瘕。右關弦見,胃寒膈痛。左尺逢弦,飲在下焦。右尺逢弦,足攣疝痛。

兼脈,浮弦支飲,沉弦懸飲。弦數多熱,弦遲多寒。弦大主虛,弦細拘急。陽弦頭痛,陰弦腹痛。單絃飲癖,雙弦寒痼。

【按】弦之為義,如琴絃之挺直而略帶長也。在八卦為震,在五行為木,在四時為春,在五臟為肝。經曰:「少陽之氣溫和軟弱,故脈為弦。」岐伯曰:「春脈肝也,東方木也,萬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氣來濡弱,輕虛而滑,端直以長,故曰弦。反此者病。其氣來實而強,此為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實而微,此為不及,病在中。

太過則令人善怒,忽忽眩冒而巔疾;不及則令人胸脅痛引背,兩脅脹滿。」又曰:「肝脈來濡弱迢迢,如揭長竿末梢,曰肝平。」又曰:「肝脈來盈實而滑,如循長竿,曰肝病。肝脈來急而益勁,如張弓弦,曰肝死。

」弦脈與長脈,皆主春令,但弦為初春之象,陽中之陰,天氣猶寒,故如琴絃之端直而挺然,稍帶一分之緊急也;長為暮春之象,純屬於陽,絕無寒意,故如木干之迢直以長,純是發生之氣象也。戴同父云:「弦而軟,其病輕;弦而硬,其病重。」深契《內經》之旨。兩關俱弦,謂之雙弦;若不能食,為木來剋土,土已負也,必不可治。

《素問》云:「端直以長。」叔和云:「如張弓弦。」巢氏云:「按之不移,察察如按琴瑟弦。」戴同父云:「從中直過,挺然指下。」諸家之論弦脈,可謂深切著明矣。高陽生乃言「時時帶數」,又言「脈緊狀繩牽」,則是緊脈之象,安在其弦脈之義哉!

白話文:

弦脈(陽中之陰)

脈象如同琴弦,輕盈虛浮且滑利;端直而長,按壓指下感覺挺拔有力。

主要病症:弦脈屬於肝風,主要表現為疼痛、瘧疾、痰飲等症狀。左寸脈弦,則心中必痛;右寸脈弦,則胸部及頭部疼痛。左關脈弦,則見痰飲、瘧疾、癥瘕;右關脈弦,則胃寒膈痛。左尺脈弦,則飲邪在下焦;右尺脈弦,則足部攣縮、疝氣疼痛。

伴隨脈象:浮脈兼見弦脈則為水飲在表,沉脈兼見弦脈則為水飲在裡。弦脈而數,多為熱證;弦脈而遲,多為寒證。弦脈有力則主虛證,弦脈細小而拘急則主實證。陽氣盛的弦脈多見頭痛,陰氣盛的弦脈多見腹痛。單獨出現弦脈則為飲邪癖好,雙側關脈皆見弦脈則為寒邪久病。

【按語】弦脈的含義,如同琴弦般挺直且略帶長度。在八卦中屬震卦,五行屬木,四時屬春,五臟屬肝。《內經》記載:「少陽之氣溫和軟弱,故脈為弦。」岐伯說:「春季的脈象是肝脈,東方屬木,萬物由此開始生長。所以肝氣來時濡弱、輕盈虛浮且滑利,端直而長,故稱為弦脈。與此相反則為病。肝氣過盛則有力而強,此為過度,病在體表;肝氣不足則微弱,此為不足,病在內臟。

肝氣過盛則易怒、頭暈目眩、頭痛;肝氣不足則胸脅疼痛牽引至背部,兩脅脹滿。」又說:「肝脈來時濡弱而綿長,像提起長竿的末梢,稱為肝氣平和。肝脈來時充盈而滑利,像沿著長竿滑動,稱為肝病。肝脈來時急促而有力,像拉緊弓弦,稱為肝死。」

弦脈與長脈都主於春季,但弦脈代表初春的景象,屬陽中之陰,天氣尚寒,所以像琴弦般端直挺拔,略帶一分緊急;長脈代表暮春的景象,純屬陽氣,沒有寒意,所以像樹幹般直長,完全是生髮之氣象。戴同父說:「弦脈而軟,其病輕;弦脈而硬,其病重。」這句話深合《內經》之意。兩關脈都見弦脈,稱為雙弦脈;如果不能進食,則為木克土,脾胃已負擔過重,則難以治療。

《素問》說:「端直而長。」叔和說:「像拉緊的弓弦。」巢氏說:「按壓時不移動,清晰可辨,如同按壓琴瑟的弦。」戴同父說:「從中間直線通過,在指下挺拔有力。」諸家對弦脈的論述,都相當深刻透徹。高陽生說「時時帶數」,又說「脈緊狀繩牽」,這其實是緊脈的表現,怎麼能說是弦脈呢?

3. 動脈(陽)

體象,動無頭尾,其動如豆;厥厥動搖,必兼滑數。

主病,動脈主痛,亦主於驚。左寸得動,驚悸可斷。右寸得動,自汗無疑。左關若動,驚及拘攣。右關若動,心脾疼痛。左尺見之,亡精為病。右尺見之,龍火奮迅。

【按】動之為義,以厥厥動搖,急數有力得名也。兩頭俯下,中間突起,極與短脈相類;但短脈為陰,不數不硬不滑也。關前為陽,關後為陰。故仲景云:「陽動則汗出」,分明指左寸屬心,汗為心之液,右寸屬肺,主皮毛而司腠理,故汗出也。又曰:「陰動則發熱」,分明指左尺見動,為腎水之不足,右尺見動,謂相火虛炎,故發熱也。因是而知舊說言動脈只見於關上者,非也。

且《素問》曰:「婦人手少陰心脈動甚者,為妊子也」,然則手少陰明隸於左寸矣,而謂獨見於關可乎!成無己曰:「陰陽相搏,則虛者動,故陽虛則陽動,陰虛則陰動」,以關前為陽,主汗出,關後為陰,主發熱,豈不精妥!而龐安常強為之說云:「關前三分為陽,關後三分為陰,正當關位,半陰半陽,故動隨虛見」,是亦泥動脈只見於關之說也。高陽生偽訣云:「尋之似有,舉之還無」,是弱脈而非動脈矣。

又曰:「不離其處,不往不來,三關沉沉」,含糊謬妄,無一字與動脈合義矣。詹氏曰:「如鉤如毛」,則混於浮大之脈,尤堪捧腹。

白話文:

動脈(陽)

脈象表現為動而不停,沒有頭尾之分,跳動如同跳動的豆子;脈搏跳動且搖晃不定,必然伴隨滑數的脈象。

主治疾病方面,動脈主要反映疼痛,也反映驚恐。左寸脈出現動脈,驚悸可以確定;右寸脈出現動脈,自汗毫無疑問。左關脈若出現動脈,則表示驚恐和拘攣;右關脈若出現動脈,則表示心脾疼痛。左尺脈出現動脈,則表示亡精;右尺脈出現動脈,則表示相火亢盛。

【分析】「動脈」的含義,是因為脈搏跳動搖晃,急促有力而得名。脈象兩端下陷,中間隆起,與短脈極為相似;但短脈屬陰,不數、不硬、不滑。關脈之前為陽,關脈之後為陰。因此張仲景說:「陽動則汗出」,明確指出左寸屬心,汗液為心之津液;右寸屬肺,主司皮毛和腠理,所以汗出。他又說:「陰動則發熱」,明確指出左尺脈出現動脈,為腎水不足;右尺脈出現動脈,為相火虛而亢盛,所以發熱。由此可知,舊說認為動脈只出現在關脈上方的說法是錯誤的。

而且《素問》記載:「婦女手少陰心脈跳動厲害的,是懷孕了。」然而手少陰脈明顯屬於左寸,怎麼能說只出現在關脈呢!成無己說:「陰陽相互搏動,則虛弱的一方會跳動,所以陽虛則陽動,陰虛則陰動。」以關脈之前為陽,主汗出;關脈之後為陰,主發熱,豈不精確!而龐安常強行解釋說:「關脈之前三分屬陽,關脈之後三分屬陰,正當關脈位置,半陰半陽,所以動脈隨虛弱的情況而出現。」這也是拘泥於動脈只出現在關脈上的說法。高陽生偽訣說:「尋找時似乎存在,但觸診時又消失」,這是弱脈而不是動脈。

又說:「脈搏不離開原位,不往不來,三關脈沉沉的。」這含糊不清,謬誤百出,沒有一個字與動脈的意義相符。詹氏說:「像鉤子一樣,像毛髮一樣」,則混淆於浮大之脈,更是荒謬可笑。

4. 促脈(陽)

體象,促為急促,數時一止;如趨而蹶,進則必死。

主病,促因火亢,亦因物停。左寸見促,心火炎炎。右寸見促,肺鳴咯咯。促見左關,血滯為殃。促居右關,脾宮食滯。左尺逢之,遺滑堪憂。右尺逢之,灼熱為定。

【按】促之為義,於急促之中時見一歇止,為陽盛之象也。黎氏曰:「如蹶之趣,徐疾不常」,深得其義。王叔和云:「促脈來去數,時一止,復來」,亦頗明快。夫人身之氣血,貫注於經脈之間者,刻刻流行,綿綿不息,凡一晝夜當五十營,不應數者,名曰狂生。其應於脈之至數者,如鼓應桴,罔或有忒也。

臟氣乖違,則稽留凝泣,阻其運行之機,因而歇止者,其症為輕。若真元衰憊,則陽弛陰涸,失其揆度之常,因而歇止者,其症為重。然促脈之故,得於臟氣乖違者,十之六七;得於真元衰憊者,十之二三。或因氣滯,或因血凝,或因痰停,或因食壅,或外因六氣,或內因七情,皆能阻遏其運行之機,故雖當往來急數之時,忽見一止耳。如止數漸稀,則為病瘥;止數漸增,則為病劇。

偽訣但言「並居寸口」,已非促脈之義;且不言時止,尤為瞶瞶矣。

燕都王湛六,以脾泄求治,神疲色瘁。診得促脈,或十四五至得一止,或十七八至得一止,余謂其原醫者曰:「法在不治。」而醫者爭之曰:「此非代脈,不過促耳,何先生之輕命耶?」余曰,「是真元敗壞,陰陽交窮,而促脈呈形,與稽留凝泣而見促者,不相侔也。」醫者唯唯。居一月,果歿。

白話文:

促脈(陽)

脈象急促,但時而會暫停一下;像奔跑的人突然跌倒,前進就必死。

主要病因,促脈是由於心火亢盛,也可能是因為臟腑有阻塞停滯。左寸脈促,表示心火旺盛;右寸脈促,表示肺部有痰鳴;左關脈促,表示血脈瘀滯;右關脈促,表示脾胃積食;左尺脈促,表示腎氣虛弱,精滑遺精;右尺脈促,表示熱邪熾盛。

【按語】促脈的意思,是在急促的脈象中,時而出現暫停,這是陽氣盛的表現。黎氏說:「像跌倒一樣的匆忙,快慢不規律」,這句話很精確地描述了促脈的特性。王叔和說:「促脈的脈搏來去很快,有時會暫停一下,然後又繼續」,也說明得很清楚。人體的氣血,在經絡中運行,時刻不停地流動,綿綿不絕,一天一夜應有五十次循環,如果脈搏次數不規律,就稱為狂生。正常的脈搏次數,應如擊鼓與桴的配合一樣,沒有絲毫差錯。

臟腑功能失調,氣血運行受阻,就會出現暫停的現象,這種情況病情較輕。如果真元(腎精)衰弱,則陽氣虛衰,陰液枯竭,失去正常的運行規律,出現暫停的現象,這種情況病情較重。促脈的原因,大多數(十之六七)是由於臟腑功能失調;少數(十之二三)是由於真元衰憊。也可能是氣滯、血凝、痰停、食積、外感六邪或內傷七情,這些因素都會阻礙氣血運行,因此在脈象急促時,就會出現間歇性停頓。如果停頓的次數逐漸減少,表示病情好轉;如果停頓的次數逐漸增加,表示病情加重。

某些偽劣的醫書只說「脈象同時出現在寸口」,這根本就不是促脈的真正含義;而且不說脈象的間歇停頓,更是含糊不清。

燕京王湛六,因脾胃虛弱來求治,面色萎黃,精神疲倦。診脈發現是促脈,有時十四五次脈搏才停頓一次,有時十七八次脈搏才停頓一次。我對他的原醫生說:「這種情況不宜治療。」但那位醫生反駁說:「這不是代脈,只是促脈而已,先生為何如此輕言放棄治療呢?」我說:「這是真元衰敗,陰陽交敗,促脈只是外在的表現,與臟腑功能失調而導致的促脈完全不同。」那位醫生只得無話可說。一個月後,病人果然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