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梓

《診家正眼》~ 卷二 (4)

回本書目錄

卷二 (4)

1. 細脈(陰)

體象,細直而軟,累累縈縈;狀如絲線,較顯於微。

主病,細主氣衰,諸虛勞損。細居左寸,怔忡不寐。細在右寸,嘔吐氣怯。細入左關,肝陰枯竭。細入右關,胃虛脹滿。左尺若細,泄痢遺精。右尺若細,下元冷憊。

【按】細之為義,小也,細也,狀如絲也。微脈則模糊而難見,細脈則顯明而易見,故細比於微稍稍較大也。偽訣乃云「極細」,則是微脈而非細脈矣。王啟玄曰:「狀如莠蓬」,善摩其柔細之態也。王叔和《脈經》云:「細為血少氣衰,有此症則順,無此症則逆。」故吐利失血,得沉細者生。

憂勞過度之人,脈亦多細,為自戕其氣血也。春夏之令,少壯之人,俱忌細脈,謂其不與時合,不與形合也。秋冬之際,老弱之人,不在禁忌之例。

大抵細脈、微脈,俱為陽氣衰殘之候。《內經》曰:「氣主煦之」,非行溫補,何以復其散失之元乎!嘗見虛損之人,脈已細而身常熱,醫者不究其元,而以涼劑投之,何異於惡醉而強酒?遂使真陽散敗,飲食不進,上嘔下泄,是速之使斃耳。《素問》曰:「壯火食氣,少火生氣。

」人非少火,無以運行三焦,熟腐水穀。未徹乎此者,安足以操司命之權哉!然虛勞之脈,細數不可並見,並見者必死。細則氣衰,數則血敗,氣血交窮,短期將至,雖和緩投治,亦無回生之日矣。

白話文:

細脈(陰)

脈象細直而柔軟,像絲線般綿延不斷,清晰可見。

主要症狀:細脈主氣虛,各種虛勞損傷。左寸脈細,則心神不安,失眠多夢;右寸脈細,則嘔吐氣短;左關脈細,則肝陰枯竭;右關脈細,則胃虛脹滿;左尺脈細,則泄瀉、遺精;右尺脈細,則下元虛寒。

細脈是指脈象細小,如同絲線,與微脈不同,微脈模糊難見,而細脈清晰易見,只是比微脈略粗一些。《脈訣》中所說的「極細」,則屬於微脈而非細脈。王啟玄形容細脈「狀如莠蓬」,生動地描寫了其柔軟細小的狀態。王叔和《脈經》中指出:細脈代表氣血不足,如果病情與細脈相符,則預後良好;反之,則預後不良。因此,吐瀉失血的病人,如果脈象沉細,則能痊癒。

憂思勞累過度的人,脈象也常常細小,這是因為他們損傷了自己的氣血。春夏季節,年輕力壯的人,忌諱出現細脈,因為這表示脈象與季節、體質不相符。而秋冬季節,年老體弱的人,則不在此列。

總而言之,細脈和微脈都是陽氣衰敗的徵兆。《內經》說:「氣主溫煦」,如果不採取溫補的方法,怎麼能恢復散失的元氣呢?我曾經見到一些虛損的人,脈象已經細弱,身體卻經常發熱,醫生卻不明白其根本原因,反而用寒涼的藥物治療,這就好比喝醉了酒還強迫喝酒一樣,結果導致真陽之氣散失,飲食不進,嘔吐腹瀉,加速死亡。《素問》說:「壯火食氣,少火生氣。」人體如果沒有少火(陰火),就不能運化水穀精微。不理解這個道理,就無法掌握生死的大權!然而,虛勞的脈象,細弱與脈數加快不能同時出現,如果同時出現,則必死無疑。細脈代表氣虛,脈數加快代表血虛,氣血俱虛,生命危在旦夕,即使採取緩和的治療方法,也無法挽回生命。

2. 濡脈(陰中之陽)

體象,濡脈細軟,見於浮分;舉之乃見,按之即空。

主病,濡主陰虛,髓絕精傷。左寸見濡,健忘驚悸。右寸見濡,腠虛自汗。左關逢之,血不營筋。右關逢之,脾虛濕侵。左尺得濡,精血枯損。右尺得之,火敗命乖。

【按】濡之為名,即軟之義也。必在浮候見其細軟;若中候沉候,不可得而見也。王叔和比之帛浮水面,李時珍比之水上浮漚,皆曲狀其隨手而沒之象也。《脈經》言「輕手相得,按之無有」,偽訣反言「按之似有舉還無」,悖戾一至此耶!且按之則似有,舉之則全無,是弱脈而非濡脈矣。濡脈之浮軟,與虛脈相類;但虛脈形大,而濡脈形小也。

濡脈之細小,與弱脈相類;但弱在沉分,而濡在浮分也。濡脈之無根,與散脈相類;但散脈從浮大而漸至於沉絕,濡脈從浮小而漸至於不見也。從大而至無者,為全凶之象;從小而之無者,為吉凶相半也。

浮主氣分,浮舉之而可得,氣猶未敗。沉主血分,沉按之而全無,血已傷殘。在久病老年之人見之,尚未至於命絕,為其脈與症合也。若平人及少壯及暴病見之,名為無根之脈,去死不遠矣。

白話文:

濡脈(陰中之陽)

濡脈的脈象細軟,在浮部(脈象的淺層)才能見到;輕輕觸碰就能感覺到,用力按壓就消失了。

濡脈主要反映陰虛、髓液耗損、精氣受傷。左寸脈出現濡脈,則表現為健忘、心悸;右寸脈出現濡脈,則表示肌膚疏鬆、自汗。左關脈出現濡脈,則代表血液不能滋養筋脈;右關脈出現濡脈,則說明脾虛濕邪入侵。左尺脈出現濡脈,則表示精血虧損;右尺脈出現濡脈,則代表命火衰敗,命不久矣。

【註釋】濡脈名稱的由來,就是因為脈象柔軟。必須在浮部才能感覺到它的細軟;如果在中部或沉部(脈象的深層),就無法察覺。王叔和將其比作漂浮在水面的絲帛,李時珍則比作水上浮起的泡沫,都是形象地描述它輕浮易散的樣子。《脈經》記載「輕輕觸摸就能感覺到,用力按壓則消失」,而一些偽造的脈訣卻說「按壓時感覺好像有,提起時又完全沒有」,這種說法與《脈經》大相逕庭!而且,按壓時好像有,提起時卻完全沒有,這是弱脈而非濡脈。濡脈的浮軟,與虛脈相似;但虛脈脈象較大,而濡脈脈象較小。

濡脈的細小,與弱脈相似;但弱脈在沉部,而濡脈在浮部。濡脈的無根,與散脈相似;但散脈從浮部較大逐漸到沉部消失,濡脈則從浮部較小逐漸消失不見。脈象從大到無,是凶險的徵兆;脈象從小到無,則吉凶各半。

浮脈主氣分,輕輕觸碰就能感覺到,說明氣機尚未衰敗。沉脈主血分,用力按壓也完全感覺不到,說明血液已經受損。在久病老年人身上見到這種脈象,尚且不至於立即死亡,因為脈象與病情相符。如果在健康人、年輕人或急性病患者身上見到這種脈象,則稱為無根之脈,距離死亡就不遠了。

3. 弱脈(陰)

體象,弱脈細小,見於沉分;舉之則無,按之乃得。

主病,弱為陽陷,真氣衰弱。左寸心虛,驚悸健忘。右寸肺虛,自汗短氣。左關木枯,必苦攣急。右關土寒,水穀之疴。左尺弱形,涸流可徵,右尺若見,陽陷可驗。

【按】弱之為義,沉而細小之候也。叔和《脈經》云:「弱脈極軟而沉細,按之乃得,舉手無有」,何其彰明詳盡也。偽訣乃借叔和之名以欺世者,而反以弱脈為輕手乃得,是明與叔和相戾;且是濡脈之形,而非弱脈之象矣。因知高陽生誤以濡脈為弱,弱脈為濡,不意欲立言之人,而不加考據乃爾耶!即黎氏浮漚之喻,亦誤以濡脈為弱脈矣。夫浮以候陽,陽主氣分;浮取之而如無,則陽氣衰微,確然可據。

夫陽氣者,所以衛外而為固者也,亦所以運行三焦,熟腐五穀者也。弱脈呈形,而陰霾已極,自非見睍,而陽何以復耶!《素問》曰:「脈弱以滑,是有胃氣。脈弱以澀,是為久病。」愚謂弱堪重按,陰猶未絕,若兼澀象,則氣血交敗,生理滅絕矣。仲景云:「陽陷入陰,當惡寒發熱。

久病及衰年見之,猶可維援。新病及少壯得之,必死安待。」柳氏曰:「氣虛則脈弱。寸弱陽虛,尺弱陰虛,關弱胃虛。」

白話文:

弱脈(陰)

脈象細小,按壓才能感覺到,輕輕觸摸則感覺不到。

主要病症為陽氣衰敗,真氣不足。左寸脈弱表示心氣虛弱,出現心悸、健忘等症狀。右寸脈弱表示肺氣虛弱,出現自汗、氣短等症狀。左關脈弱表示肝氣不足,可能伴隨肌肉痙攣、疼痛。右關脈弱表示脾胃虛寒,導致消化不良等問題。左尺脈弱表示腎精虧虛,出現身體虛弱等症狀。右尺脈弱,則更能驗證陽氣衰敗的程度。

弱脈指的是脈象沉而細小。古代醫書《脈經》對弱脈的描述非常精確,與現代某些錯誤的說法相悖。有些偽造的醫書,錯誤地將弱脈描述為輕觸就能感覺到,這與《脈經》的記載相違背,實際上那是濡脈,而非弱脈。一些醫家也將濡脈誤認為弱脈,這是錯誤的。浮脈反映陽氣,如果浮脈微弱,則表示陽氣衰敗。

陽氣是保護身體抵禦外邪、運化水谷精微的重要力量。弱脈出現,表示陰寒之邪已經侵襲到極點,如果不及時治療,陽氣將難以恢復。《素問》記載,脈弱而滑利,表示胃氣尚存;脈弱而澀滯,則表示久病。如果弱脈能夠承受較強的按壓,說明陰氣尚未完全耗竭;但如果同時伴有澀滯的脈象,則表示氣血嚴重虧損,生命垂危。張仲景指出,陽氣衰敗陷入陰寒,會出現惡寒發熱的症狀。老年人或久病者出現此症狀,尚可治療;但年輕人或新發病者出現此症狀,則預後不良。另有醫家指出,氣虛則脈弱,寸脈弱表示陽虛,尺脈弱表示陰虛,關脈弱表示胃虛。

4. 緊脈(陰中之陽)

體象,緊脈有力,左右彈人;如絞轉索,如切緊繩。

主病,緊主寒邪,亦主諸痛。左寸逢緊,心滿急痛。右寸逢緊,傷寒喘嗽。左關、人迎,浮緊傷寒。右關、氣口,沉緊傷食。左尺見之,臍下痛極。右尺見之,奔豚疝疾。

兼脈,浮緊傷寒,沉緊傷食。急而緊者,是為遁屍。數而緊者,當主鬼祟。

【按】緊者,繃急而兼絞轉之形也。古稱熱則筋縱,寒則筋急;此惟熱鬱於內,而寒束於外,故緊急絞轉之象,徵見於脈耳。《素問》曰:「往來有力,左右彈人手」,則剛勁之概可鞠。夫寒者,北方剛勁肅殺之氣,故緊急中復兼左右彈手之象耳。仲景曰:「如轉索無常。」叔和曰:「數如切繩。

」丹溪曰:「如紉簟線。譬如以二股三股糾合為繩,必旋轉而絞,乃緊而成繩耳。」可見緊之為義,不獨縱有挺急,抑且橫有轉側也。苟非橫有轉側,則《內經》之左右彈人,仲景之轉索,丹溪之紉線,叔和之切繩,將何所取義乎!高陽生偽訣未察諸家之說,而妄云「寥寥入尺來」,不知於緊之義何居乎!蓋緊之挺急而勁,與弦相類;但比之於弦,更有加於挺勁之異,及轉如繩線之狀也。

中惡、祟乘之脈而得浮緊,謂邪方熾而脈無根也。咳嗽、虛損之脈而得沉緊,謂正已虛而邪已痼也。咸在不治之例。

白話文:

緊脈,是一種有力且繃緊的脈象,摸起來像絞索般旋轉,或像拉緊的繩子一樣。

這種脈象主要反映體內有寒邪,也可能是各種疼痛的徵兆。左寸脈緊,表示心胸滿悶、劇烈疼痛;右寸脈緊,則可能是傷寒引起的咳嗽氣喘;左關脈和人迎脈浮緊,說明是傷寒;右關脈和氣口脈沉緊,則可能是傷食。左尺脈緊,則臍下疼痛劇烈;右尺脈緊,則可能是奔豚、疝氣等疾病。

此外,浮緊的脈象也見於傷寒,沉緊的脈象則見於傷食。脈象又急又緊,可能是「遁屍」症狀;脈象又數又緊,則可能是鬼祟作祟。

總之,緊脈的特點是繃緊且伴有絞轉旋繞的感覺。古籍記載,熱證時筋脈舒展,寒證時筋脈收緊;緊脈是寒邪束縛於外,熱邪鬱滯於內的表現。寒邪屬北方之氣,剛勁肅殺,所以緊脈常伴有左右彈動的感覺。不同的醫家對緊脈的描述略有不同,但都強調其繃緊、旋轉的特點。 簡單來說,緊脈像繃緊的弦,但比弦更緊,更有旋轉感。

如果中惡或邪祟入侵,出現浮緊脈,說明邪氣盛而正氣不足;如果咳嗽、虛損的人出現沉緊脈,說明正氣已虛,邪氣已深,這兩種情況都難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