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家正眼》~ 卷二 (3)
卷二 (3)
1. 長脈(陽)
體象,長脈迢迢,首尾俱端;直上直下,如循長竿。
主病,長主有餘,氣逆火盛。左寸見長,君火為病。右寸見長,滿逆為定。左關見長,木實之殃。右關見長,土鬱脹悶。左尺見長,奔豚沖兢。右尺見長,相火專令。
【按】長之為義,首尾相稱,往來端直也。在時為春,在卦為震,在人為肝。肝主春生之令,天地之氣至此而發舒,脈象應之,故得長也。《內經》曰:「長則氣治。」李月池曰:「心脈長者,神強氣壯;腎脈長者,蒂固根深,皆言平脈也。如上文主病云云,皆言病脈也。」《內經》曰:「肝脈來軟弱招招,如揭長竿末梢,曰肝平。
白話文:
脈象解讀:長脈
體象: 長脈的形狀像一根長長的竿子,從頭到尾都很直,首尾分明,一上一下,如同順著長竿上下移動。
主病: 長脈代表著身體氣血充盈,但也有可能出現氣逆火盛的病症。
- 左寸脈長: 代表君火過盛,可能出現心火旺盛、心煩意亂、失眠多夢等症狀。
- 右寸脈長: 代表氣機上逆,可能出現胸悶氣短、頭暈目眩、呼吸急促等症狀。
- 左關脈長: 代表肝氣過盛,可能出現肝氣鬱結、情緒暴躁、脅肋疼痛等症狀。
- 右關脈長: 代表脾胃氣滯,可能出現食慾不振、腹脹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狀。
- 左尺脈長: 代表腎氣虛弱,可能出現腰膝酸軟、頭暈耳鳴、遺精早洩等症狀。
- 右尺脈長: 代表心火亢盛,可能出現心悸不安、失眠多夢、口舌生瘡等症狀。
按語: 長脈是指脈象首尾相稱,往來端直,如同長竿般平滑流暢。在五行中,長脈對應著春天,對應著震卦,對應著肝臟。肝臟主宰著春天的生機,天地之氣在春天開始舒展,脈象也因此呈現出長脈的形態。
《內經》中說:“長則氣治。”意思是長脈代表氣血運行通暢,身體健康。
李月池說:“心脈長者,神強氣壯;腎脈長者,蒂固根深,皆言平脈也。如上文主病云云,皆言病脈也。”意思是心脈和腎脈長,代表著心氣和腎氣充足,是正常的脈象。而上文提到的病症,是指病態的長脈,需要根據不同的脈象位置來判斷病因。
《內經》又說:“肝脈來軟弱招招,如揭長竿末梢,曰肝平。”意思是肝脈應該柔弱而緩慢,如同輕輕地揭起長竿的末梢,這纔是正常的肝脈。
總之,長脈是一種常見的脈象,既可以是健康的表現,也可以是病態的表現。需要根據不同的脈象位置和病人的症狀來判斷,才能準確地診斷疾病。
肝脈來盈實而滑,如循長竿,曰肝病。」故知長而和緩,即合春生之氣,而為健旺之徵;長而硬滿,即屬火亢之形,而為疾病之應也。舊說過於本位,名為長脈,久久審度,而知其必不然也。寸而上過,則為溢脈,寸而下過,則為關脈;關而上過,即屬寸脈,關而下過,即屬尺脈;尺而上過,即屬關脈,尺而下過,即屬覆脈。由是察之,然則過於本位,理之所必無,而義之所不合也。
惟其狀如長竿,則直上直下,首尾相應,非若他脈之上下參差,首尾不勻者也。凡實牢弦緊,皆兼長脈,故古人稱長主有餘之疾,非無本之說也。
白話文:
肝脈如果摸起來豐滿滑利,像沿着長竿一樣,就稱為肝病。
因此我們知道,脈搏長而和緩,符合春天生長的氣息,是健康旺盛的徵兆; 長而堅硬滿實,則屬於肝火亢盛的表現,是疾病的徵兆。古人過於拘泥於脈搏位置,將這種脈搏稱為「長脈」,經過長期的觀察和分析,我們知道這種說法並不完全正確。
如果寸關尺三部脈搏的位置,超過了正常的範圍,就分別稱為溢脈、關脈、尺脈;
反之,如果位置低於正常範圍,則分別稱為關脈、尺脈、覆脈。由此觀察可知,脈搏超出正常位置的說法,是不符合道理和邏輯的。
之所以將這種脈搏比喻為長竿,是因為它直上直下,首尾相連,不像其他脈搏上下不齊,首尾不勻。
凡是脈搏實牢、弦緊的,都兼有長脈的特性。因此,古人說「長脈主有餘之疾」,並非沒有依據。
2. 短脈(陰)
體象,短脈澀小,首尾俱俯;中間突起,不能滿部。
主病,短主不及,為氣虛症。短居左寸,心神不定。短見右寸,肺虛頭痛。短在左關,肝氣有傷。短在右關,膈間為殃。左尺見短,少腹必疼。右尺見短,真火不隆。
【按】短之為象,兩頭沉下,而中間獨浮也。在時為秋,在人為肺。肺應秋金,天地之氣,至是而收斂,人身一小天地,故畜縮之象相應,而短脈見也。《內經》曰:「短則氣病。」蓋以氣屬陽,主乎充沛,若短脈獨見,氣衰之確兆也。然肺為主氣之臟,偏與短脈相應,則又何以說也。
《素問》曰:「肺之平脈,厭厭聶聶,如落榆莢。」則短中自有和緩之象,氣仍治也。若短而沉且澀,而謂氣不病可乎!高陽生以短脈為中間有,兩頭無,為不及本位。嘗衷之以至理,而知其說不能無弊也。蓋脈以貫通為義,一息不運,則機緘窮,一毫不續,則穹壤判,豈有斷絕不通之理哉!假使上不貫通,則為陽絕,下不貫通,則為陰絕,俱為必死之脈矣。
白話文:
脈象短小,兩端下沉,中間凸起,無法填滿整個脈搏部位。
這代表身體氣虛,氣不足。如果短脈位於左寸,表示心神不寧;位於右寸,表示肺虛頭痛;位於左關,表示肝氣受損;位於右關,表示膈肌受損;位於左尺,表示少腹疼痛;位於右尺,表示真火不足。
短脈象徵著兩端下沉,中間浮起,就像秋天收斂的景象。秋天對應著肺,肺是人體的氣之臟,因此短脈與肺氣有關。
《內經》說:「短則氣病」,這是因為氣屬於陽,陽氣充足則脈象豐滿,短脈則代表氣衰。雖然肺氣與短脈有關,但《素問》中也提到,肺氣平穩時,脈象應該是緩慢而輕微的,就像落榆莢一樣。所以,短脈中仍然可以包含著和緩的氣息。
若短脈沉澀,則氣虛無疑。高陽生認為短脈是指中間有,兩頭無,表示氣虛無法達到正常位置。但這種說法並不完全正確。脈象應該要貫通,一息之間脈搏應該要暢通無阻,不可能出現斷絕不通的情況。如果上部不貫通,代表陽氣絕,下部不貫通,代表陰氣絕,這都是必死的徵兆。
戴同父亦悟及此,而云短脈只宜見於尺寸,若關中見短,是上不通寸,下不通尺,為陰陽絕脈而必死。據同父之說,極為有見。然尺與寸可短,依然落於陰絕陽絕矣,非兩頭斷絕也。特兩頭俯而沉下,中間突而浮起,仍自貫通者也。叔和云:「應指而回,不能滿部」,亦非短脈之合論也。
李時珍曰:「長脈屬肝,宜於春;短脈屬肺,宜於秋。但診肺肝,則長短自見。」故知非其時、非其部,即為病脈也。
白話文:
戴同父也領悟到這個道理,說:「短脈只應該出現在寸關尺三部中的寸部,如果在關部出現短脈,就表示上面寸部不通,下面尺部也不通,這是陰陽絕脈,病人一定會死。」戴同父的說法很有道理。
但是,尺部和寸部可以短,仍然屬於陰絕或陽絕,並非兩頭完全斷絕。只是兩頭向下沉,中間突起浮上,脈絡仍然是連通的。叔和說:「應指而回,不能滿部」,這也不是短脈的全部論斷。
李時珍說:「長脈屬於肝,適合在春天診斷;短脈屬於肺,適合在秋天診斷。但是診斷肺肝,長短就會自然顯現。」因此可知,如果不是在合適的時間和部位診脈,就會出現病脈。
3. 洪脈(陽)
體象,洪脈極大,狀如洪水;來盛去衰,滔滔滿指。
主病,洪為盛滿,氣壅火亢。左寸洪大,心煩舌破。右寸洪大,胸滿氣逆。左關見洪,肝木太過。右關見洪,脾土脹熱。左尺洪大,水枯便難。右尺洪大,龍火燔灼。
【按】洪脈,即大脈也。如堯時洪水之洪,喻其盛滿之象。在卦為離,在時為夏,在人為心。時當朱夏,天地之氣,酣滿暢遂;脈者,氣之先聲,故應之以洪。洪者,大也,以水喻也。又曰鉤者,以木喻也。夏木繁滋,枝葉敷布,重而下垂,故如鉤也。鉤即是洪,名異實同。
《素問》以洪脈為來盛去衰,頗有微旨。大抵洪脈,只是根腳闊大,卻非堅硬;若使大而堅硬,則為實脈而非洪脈矣。《內經》謂大則病進,亦以其氣方張也。黃帝問曰:「夏脈如鉤,何如而鉤?」岐伯曰:「夏脈心也,南方火也,萬物所以盛長也。其氣來盛去衰,故曰鉤。
白話文:
《素問》認為洪脈來時盛大,去時衰弱,這其中蘊含著深意。總體來說,洪脈只是根部寬大,但並非堅硬;如果既大又堅硬,就是實脈,而不是洪脈。《內經》說脈象大則病情加重,也是因為氣血充盈膨脹的緣故。黃帝問道:「夏季的脈象像鉤子一樣,這是什麼原因呢?」岐伯回答說:「夏季的脈象代表心臟,南方屬火,是萬物生長繁榮的季節。它的氣血來時盛大,去時衰弱,所以稱為鉤脈。」
反此者病。」黃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氣來盛去亦盛,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盛去反盛,此謂不及,病在中。太過則令人身熱而膚痛,為浸淫。不及則令人煩心,上見咳唾,下為氣泄。」王叔和云:「夏脈洪大而散,名曰平脈。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腎之乘心,水之剋火,為賊邪,死不治。
反得大而緩者,是脾之乘心,子之扶母,為實邪,雖病自愈。反得弦細而長者,是肝之乘心,母之歸子,為虛邪,雖病易治。反得浮澀而短者,是肺之乘心,金之凌火,為微邪,雖病即瘥。凡失血、下利、久嗽,久病之人,俱忌洪脈。」《脈經》曰:「形瘦脈大而多氣者死」,可見形症不與脈相合者,均非吉兆。
白話文:
如果脈象與正常情況相反,就會生病。黃帝問:「什麼樣的脈象才算相反?」岐伯回答:「氣血旺盛時來得快,退去也快,稱為太過,病症表現在外。氣血不足時來得慢,退去卻很快,稱為不及,病症表現在內。太過會讓人身體發熱,皮膚疼痛,導致浸淫之症。不及會讓人煩躁不安,上咳下瀉。」王叔和說:「夏天脈象洪大而散,稱為平脈。如果脈象相反,沉濡而滑,說明腎氣過盛,克制心火,屬於賊邪,難以醫治。
如果脈象相反,大而緩,說明脾氣過盛,滋養心臟,屬於實邪,雖然生病,但能自愈。如果脈象相反,弦細而長,說明肝氣過盛,回歸心臟,屬於虛邪,雖然生病,但容易治癒。如果脈象相反,浮澀而短,說明肺氣過盛,凌駕於心火之上,屬於微邪,雖然生病,但很快就會痊癒。凡是失血、腹瀉、久咳,以及久病的人,都忌諱洪脈。」《脈經》說:「形體消瘦,脈象洪大,氣血旺盛的人會死」,可見身體症狀與脈象不符的情況,都不是好兆頭。
4. 微脈(陰)
體象,微脈極細,而又極軟;似有若無,欲絕非絕。
主病,微脈模糊,氣血大衰。左寸驚怯,右寸氣促。左關寒攣,右關胃冷。左尺得微,髓絕精枯。右尺得微,陽衰命絕。
【按】微之為言,若有若無也。其象極細極軟,古人以塵與微並稱,便可想見其細軟之極矣。張仲景曰:「瞥瞥如羹上肥」,狀其軟而無力也。「縈縈如蛛絲」,狀其細而難見也。所以古人有言曰:「似有若無,欲絕非絕。」惟斯八字,可為微脈傳神。若診者心神浮越,未能虛靜,而卒然持之,竟不得而見也。
世俗未察微脈之義,每見脈之細者,輒以微細並稱,是何其言之不審耶!輕按之而如無,故曰陽氣衰;重按之而欲絕,故曰陰氣竭。長病得之,多不可救者,謂正氣將次滅絕也。卒病得之,猶或可生者,謂邪氣不至深重也。李時珍曰:「微主久虛血弱之病,陽微則惡寒,陰微則發熱,自非峻補,難可回春。
白話文:
體表呈現微脈,脈象極細且極軟,像是若有若無,快要消失卻又沒有完全消失。
這代表著身體病症嚴重,微脈模糊,氣血嚴重衰竭。左手寸關脈跳動驚怯,右手寸關脈呼吸急促。左手關脈寒涼攣縮,右手關脈胃部冰冷。左手尺脈微弱,骨髓枯竭精氣耗損。右手尺脈微弱,陽氣衰竭生命垂危。
古人認為微脈是指幾乎看不見的脈象,像是若有若無。因為極細極軟,古人用塵埃來比喻微脈,可以想像它的細軟程度。張仲景形容微脈像「羹上肥」,表示脈象軟弱無力;又像「蛛絲」,形容脈象細小難以看見。所以古人說「似有若無,欲絕非絕」,這八個字精準地描述了微脈。如果醫生心神不靜,不能專心觀察,就無法看見微脈。
世人往往不了解微脈的意義,只要看到細小的脈象就稱之為微脈,這是非常不精確的。輕輕按脈時若感受不到脈搏,稱為陽氣衰弱;用力按壓時脈象幾乎消失,稱為陰氣耗竭。如果久病患者出現微脈,多半無藥可救,因為正氣即將消失殆盡。如果是突發疾病出現微脈,還有可能生還,因為邪氣還未深入體內。李時珍說:「微脈代表長期虛弱、血氣不足的疾病,陽氣微弱則怕冷,陰氣微弱則發熱,必須強力滋補才能恢復健康。」
」高陽生曰:「虛中日久為崩帶,漏下多時骨亦枯」,尚未足以概微之主病也。
算數者以十微為一忽,十忽為一絲,十絲為一毫,十毫為一釐。由是推之,則一釐之少,分而為萬,方始名微,則微之渺小難見,蓋可知矣。
白話文:
高陽生說:「虛弱內傷日久就會導致崩漏帶下,長期漏下也會導致骨骼枯竭」,這還不足以完全概括疾病的主要症狀。
計算的人用十個微為一個忽,十個忽為一個絲,十個絲為一個毫,十個毫為一個釐。由此推算,一釐的十分之一才叫微,微的渺小難以看見,可見它的微小程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