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家正眼》~ 卷二 (3)
卷二 (3)
1. 長脈(陽)
體象,長脈迢迢,首尾俱端;直上直下,如循長竿。
主病,長主有餘,氣逆火盛。左寸見長,君火為病。右寸見長,滿逆為定。左關見長,木實之殃。右關見長,土鬱脹悶。左尺見長,奔豚沖兢。右尺見長,相火專令。
【按】長之為義,首尾相稱,往來端直也。在時為春,在卦為震,在人為肝。肝主春生之令,天地之氣至此而發舒,脈象應之,故得長也。《內經》曰:「長則氣治。」李月池曰:「心脈長者,神強氣壯;腎脈長者,蒂固根深,皆言平脈也。如上文主病云云,皆言病脈也。」《內經》曰:「肝脈來軟弱招招,如揭長竿末梢,曰肝平。
肝脈來盈實而滑,如循長竿,曰肝病。」故知長而和緩,即合春生之氣,而為健旺之徵;長而硬滿,即屬火亢之形,而為疾病之應也。舊說過於本位,名為長脈,久久審度,而知其必不然也。寸而上過,則為溢脈,寸而下過,則為關脈;關而上過,即屬寸脈,關而下過,即屬尺脈;尺而上過,即屬關脈,尺而下過,即屬覆脈。由是察之,然則過於本位,理之所必無,而義之所不合也。
惟其狀如長竿,則直上直下,首尾相應,非若他脈之上下參差,首尾不勻者也。凡實牢弦緊,皆兼長脈,故古人稱長主有餘之疾,非無本之說也。
白話文:
長脈(陽)指的是脈象細長,脈搏從頭到尾都勻稱有力,像沿着長竿一樣直上直下。
這種脈象主要反映身體氣血有餘、氣逆火盛的狀態。如果左寸脈長,表示心火過盛;右寸脈長,則表示氣機逆亂;左關脈長,表示肝氣鬱結;右關脈長,表示脾胃鬱滯;左尺脈長,表示腎精虧虛,出現奔豚(氣衝胸脅)等症狀;右尺脈長,表示命門火旺。
長脈的定義是指脈象勻稱,來去端直。在一年四季中對應春季,在八卦中對應震卦,在臟腑中對應肝臟。肝主生長,春天天地之氣舒發,脈象也隨之呈現出長脈的狀態。古籍記載:「長則氣治」,意思是脈象長而有力表示氣血調和。脈象長而有力,如果心脈長則代表精神飽滿、氣血充沛;腎脈長則代表腎氣充足。但如果脈象長而兼有其他異常,則代表疾病,如上文所述。古籍也提到,肝脈如果來勢輕柔,如輕輕挑動長竿末端,則屬肝氣平和;如果肝脈來勢飽滿有力,如沿着長竿滑動,則表示肝臟有病。因此,長而柔和的脈象代表身體健康,而長而硬滿的脈象則代表火盛而生病。以往的說法過於拘泥於脈位,認為只要脈象長就是長脈,其實不然。寸、關、尺三部脈象如果過長,會影響到相鄰的脈位,例如寸脈過長會影響到關脈,以此類推,所以脈象長度需要結合脈位整體判斷。
長脈的特征是像長竿一樣直上直下,首尾相應,不像其他脈象那樣參差不齊。凡是脈象實、牢、弦、緊的,都可能伴隨著長脈,所以古人認為長脈主有餘之症,是有道理的。
2. 短脈(陰)
體象,短脈澀小,首尾俱俯;中間突起,不能滿部。
主病,短主不及,為氣虛症。短居左寸,心神不定。短見右寸,肺虛頭痛。短在左關,肝氣有傷。短在右關,膈間為殃。左尺見短,少腹必疼。右尺見短,真火不隆。
【按】短之為象,兩頭沉下,而中間獨浮也。在時為秋,在人為肺。肺應秋金,天地之氣,至是而收斂,人身一小天地,故畜縮之象相應,而短脈見也。《內經》曰:「短則氣病。」蓋以氣屬陽,主乎充沛,若短脈獨見,氣衰之確兆也。然肺為主氣之臟,偏與短脈相應,則又何以說也。
《素問》曰:「肺之平脈,厭厭聶聶,如落榆莢。」則短中自有和緩之象,氣仍治也。若短而沉且澀,而謂氣不病可乎!高陽生以短脈為中間有,兩頭無,為不及本位。嘗衷之以至理,而知其說不能無弊也。蓋脈以貫通為義,一息不運,則機緘窮,一毫不續,則穹壤判,豈有斷絕不通之理哉!假使上不貫通,則為陽絕,下不貫通,則為陰絕,俱為必死之脈矣。
戴同父亦悟及此,而云短脈只宜見於尺寸,若關中見短,是上不通寸,下不通尺,為陰陽絕脈而必死。據同父之說,極為有見。然尺與寸可短,依然落於陰絕陽絕矣,非兩頭斷絕也。特兩頭俯而沉下,中間突而浮起,仍自貫通者也。叔和云:「應指而回,不能滿部」,亦非短脈之合論也。
李時珍曰:「長脈屬肝,宜於春;短脈屬肺,宜於秋。但診肺肝,則長短自見。」故知非其時、非其部,即為病脈也。
白話文:
短脈(陰)
脈象短小而澀,兩端下陷,中間卻略微隆起,不能充滿整個脈搏。
這類短脈表示氣虛。如果短脈出現在左寸關,說明心神不安;出現在右寸關,則表示肺氣虛弱而頭痛;出現在左關,表示肝氣受損;出現在右關,則膈肌受損;出現在左尺,則小腹疼痛;出現在右尺,則腎陽不足。
古人認為,短脈就像秋天收斂的景象,兩頭下沉,中間略微浮起。秋天屬金,肺主氣,與秋金相對應,所以短脈多與肺相關。 《內經》說短脈是氣虛的徵兆,因為陽氣充沛才能使脈搏有力。但肺是主氣之臟,卻也與短脈相關,這似乎矛盾。
《素問》中描述健康的肺脈是柔和的,如同落下的榆莢,可見短脈中也存在著平和的狀態,氣並不一定虛弱。只有短而沉澀的脈象才能說明氣虛。古人高陽生認為短脈是中間有而兩頭無,但這種說法並不完善。脈象必須貫通,如果一息不運,則氣機受阻,脈象就會中斷,這就屬於危急之兆。如果上部不通,則為陽絕;下部不通,則為陰絕,都是必死的徵兆。
戴同父認為,短脈只應出現在寸關尺三部中的寸和尺,如果在關中出現短脈,則表示上不通寸,下不通尺,屬於陰陽俱絕,是必死的徵象。此說法有一定道理,但即使寸尺部出現短脈,也只是兩端下陷,中間略微浮起,脈象依然貫通,並非完全斷絕。叔和所說的「應指而回,不能滿部」也不是短脈的完整描述。
李時珍認為,長脈屬於肝,應在春天出現;短脈屬於肺,應在秋天出現。如果在非特定季節或部位出現長短脈,則為病理現象。
3. 洪脈(陽)
體象,洪脈極大,狀如洪水;來盛去衰,滔滔滿指。
主病,洪為盛滿,氣壅火亢。左寸洪大,心煩舌破。右寸洪大,胸滿氣逆。左關見洪,肝木太過。右關見洪,脾土脹熱。左尺洪大,水枯便難。右尺洪大,龍火燔灼。
【按】洪脈,即大脈也。如堯時洪水之洪,喻其盛滿之象。在卦為離,在時為夏,在人為心。時當朱夏,天地之氣,酣滿暢遂;脈者,氣之先聲,故應之以洪。洪者,大也,以水喻也。又曰鉤者,以木喻也。夏木繁滋,枝葉敷布,重而下垂,故如鉤也。鉤即是洪,名異實同。
《素問》以洪脈為來盛去衰,頗有微旨。大抵洪脈,只是根腳闊大,卻非堅硬;若使大而堅硬,則為實脈而非洪脈矣。《內經》謂大則病進,亦以其氣方張也。黃帝問曰:「夏脈如鉤,何如而鉤?」岐伯曰:「夏脈心也,南方火也,萬物所以盛長也。其氣來盛去衰,故曰鉤。
反此者病。」黃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氣來盛去亦盛,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盛去反盛,此謂不及,病在中。太過則令人身熱而膚痛,為浸淫。不及則令人煩心,上見咳唾,下為氣泄。」王叔和云:「夏脈洪大而散,名曰平脈。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腎之乘心,水之剋火,為賊邪,死不治。
反得大而緩者,是脾之乘心,子之扶母,為實邪,雖病自愈。反得弦細而長者,是肝之乘心,母之歸子,為虛邪,雖病易治。反得浮澀而短者,是肺之乘心,金之凌火,為微邪,雖病即瘥。凡失血、下利、久嗽,久病之人,俱忌洪脈。」《脈經》曰:「形瘦脈大而多氣者死」,可見形症不與脈相合者,均非吉兆。
白話文:
洪脈(陽)
脈象洪大,如同洪水般洶湧澎湃,脈來有力,脈去衰弱,充盈整個手指。
此種脈象表示氣盛血滿,氣機壅滯,陽氣亢盛。若左寸脈洪大,則表示心煩、舌頭髮破;右寸脈洪大,則表示胸悶氣逆;左關脈洪大,則表示肝氣太盛;右關脈洪大,則表示脾胃脹熱;左尺脈洪大,則表示體內津液虧損,大便秘結;右尺脈洪大,則表示腎陽亢盛,如同烈火焚燒。
洪脈也就是脈象很大的脈,如同堯帝時期的洪水般,形容脈象的充盛飽滿。在八卦中屬離卦,在四季中屬夏季,在臟腑中屬心臟。夏季是天地之氣最為充盈的季節,而脈象是氣的先兆,所以夏季的脈象往往洪大。洪脈以水來比喻其盛大的狀態,也可用樹枝繁茂下垂的樣子來比喻,稱為“鉤脈”,雖然名稱不同,但實際上指的是同一种脉象。
《素問》中將洪脈描述為脈來盛而脈去衰,其中蘊含著深刻的道理。洪脈的根本特徵是脈搏寬大,而非堅硬有力;如果脈搏又大又堅硬,則屬於實脈而非洪脈。《內經》中說脈象很大則病情加重,是因為氣機正處於充盈擴張的狀態。黃帝曾詢問岐伯:“夏季的脈象像鉤子一樣,這是怎麼回事呢?”岐伯回答說:“夏季的脈象與心臟相關,屬南方火,萬物都因此而生長茂盛,它的氣機來時充盛,去時衰弱,所以稱為‘鉤脈’。反之則為病。”黃帝又問:“怎樣才算反之呢?”岐伯回答說:“氣機來時充盛,去時也充盛,這是過度,病在體表;氣機來時不充盛,去時卻充盛,這是不足,病在內臟。過度則會導致身體發熱、皮膚疼痛,如同浸淫之感;不足則會導致心煩,咳嗽咳痰,以及氣泄。”王叔和說:“夏季的脈象洪大而散漫,稱為平脈。如果反而沉弱而滑利,這是腎氣勝過心氣,水克火,屬於賊邪侵犯,預後不佳。如果反而洪大而緩慢,這是脾氣勝過心氣,屬於實邪,雖然有病,但也能自行痊癒。如果反而弦細而長,這是肝氣勝過心氣,屬於虛邪,雖然有病,但容易治癒。如果反而浮澀而短,這是肺氣勝過心氣,屬於微邪,雖然有病,但很快就能痊癒。凡是失血、腹瀉、久咳、久病的人,都忌諱出現洪脈。”《脈經》中記載:“形體消瘦,脈象卻洪大而氣多的人會死亡”,這說明形體症狀與脈象不相符的情況,都不是吉利的徵兆。
4. 微脈(陰)
體象,微脈極細,而又極軟;似有若無,欲絕非絕。
主病,微脈模糊,氣血大衰。左寸驚怯,右寸氣促。左關寒攣,右關胃冷。左尺得微,髓絕精枯。右尺得微,陽衰命絕。
【按】微之為言,若有若無也。其象極細極軟,古人以塵與微並稱,便可想見其細軟之極矣。張仲景曰:「瞥瞥如羹上肥」,狀其軟而無力也。「縈縈如蛛絲」,狀其細而難見也。所以古人有言曰:「似有若無,欲絕非絕。」惟斯八字,可為微脈傳神。若診者心神浮越,未能虛靜,而卒然持之,竟不得而見也。
世俗未察微脈之義,每見脈之細者,輒以微細並稱,是何其言之不審耶!輕按之而如無,故曰陽氣衰;重按之而欲絕,故曰陰氣竭。長病得之,多不可救者,謂正氣將次滅絕也。卒病得之,猶或可生者,謂邪氣不至深重也。李時珍曰:「微主久虛血弱之病,陽微則惡寒,陰微則發熱,自非峻補,難可回春。
」高陽生曰:「虛中日久為崩帶,漏下多時骨亦枯」,尚未足以概微之主病也。
算數者以十微為一忽,十忽為一絲,十絲為一毫,十毫為一釐。由是推之,則一釐之少,分而為萬,方始名微,則微之渺小難見,蓋可知矣。
白話文:
微脈(陰)
身體狀況呈現微脈,脈象極其細小,而且極其柔軟;好像存在,又好像不存在,快要消失卻沒有完全消失。
主要病症,微脈模糊不清,氣血嚴重衰竭。左寸脈反映患者驚恐怯弱,右寸脈反映氣喘吁吁。左關脈顯示寒邪凝滯,右關脈顯示胃寒。左尺脈微弱,骨髓精氣枯竭。右尺脈微弱,陽氣衰竭,生命垂危。
【說明】「微」的意思,就是好像存在又好像不存在。脈象極細極軟,古人用「塵」和「微」並列來形容,就可以想像它有多細軟了。張仲景說:「像羹湯表面的浮油一樣」,形容它柔軟無力。「像蜘蛛絲一樣」,形容它細小難以看見。所以古人說:「好像存在,又好像不存在,快要消失卻沒有完全消失。」這八個字,精確地描述了微脈的特性。如果醫生心神不寧,不能保持心境平靜,匆忙診脈,就根本無法發現它。
世俗之人不明白微脈的意義,每當遇到細小的脈象,就都稱為「微細」,這是多么不嚴謹的說法啊!輕輕按壓好像沒有脈搏,所以說是陽氣衰弱;用力按壓好像快要消失,所以說是陰氣耗竭。久病出現這種脈象,大多不可救治,因為正氣快要完全消失了。突然發病出現這種脈象,還有可能活下來,因為邪氣還沒有深入骨髓。李時珍說:「微脈主治久病虛弱、血虛的疾病,陽氣微弱則怕冷,陰氣微弱則發熱,如果不是用峻猛的補益方法,很難挽回生命。」高陽生說:「長期虛弱會導致崩漏帶下,長期漏下還會導致骨骼枯萎」,這還不足以概括微脈所主治的全部病症。
計算脈象的人,以十個微脈為一忽,十個忽為一絲,十個絲為一毫,十個毫為一釐。由此推算,一釐的少,再細分為萬分之一,才稱為微脈,可見微脈是多么細小難以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