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梓

《診家正眼》~ 卷二 (2)

回本書目錄

卷二 (2)

1. 滑脈(陽中之陰)

體象,滑脈替替,往來流利;盤珠之形,荷露之義。

主病,滑脈為陽,多主痰液。寸滑咳嗽,胸滿吐逆。關滑胃熱,壅氣傷食。尺滑病淋,或為痢積;男子溺血,婦人經郁。

兼脈,浮滑風痰,沉滑痰食。滑數痰火,滑短氣塞。滑而浮大,尿則陰痛。滑而浮散,中風癱緩。滑而沖和,娠孕可決。

【按】滑之為義,往來流利而不澀滯也。陰氣有餘,故脈來流利如水。夫脈者,血之府也。血盛則脈滑,故腎脈宜之。張仲景以翕奄沉為滑,而人莫能解。蓋翕者,浮也。奄者,忽也。謂忽焉而沉,摩寫往來流利之狀,極為曲至也。偽訣云:「按之即伏,三關如珠,不進不退」,與滑之名義,殊屬支離。

曰伏,曰不進不退,尤為怪誕。王叔和以關滑為胃家有熱,偽訣以關滑為胃家有寒,叔和以尺滑為下焦蓄血,偽訣以尺滑為臍下如冰,何相反悖謬一至此乎!又考叔和云:「與數相似」,則滑必兼數;而李時珍以滑為陰氣有餘,是何其不相合耶!或當以浮沉尺寸為辨耳。滑脈為陽中之陰,以其形兼數也,故為陽;以其形如水也,故為陽中之陰。

大抵兼浮者毗於陽,兼沉者毗於陰,是以或熱或寒,古無定稱也。衡之以浮沉,辨之以尺寸,庶無誤耳。

2. 澀脈(陰)

體象,澀脈蹇滯,如刀刮竹;遲細而短,三象俱足。

主病,澀為血少,亦主精傷。寸澀心痛,或為怔忡。關澀陰虛,因而中熱。右關土虛;左關脅脹。尺澀遺淋,血痢可決;孕為胎病,無孕血竭

兼脈,澀而堅大,為有實熱。澀而虛軟,虛火炎灼。

【按】澀者,不流利、不爽快之義也。《內經》曰:「參伍不調」,謂之凝滯而至數不和勻也。《脈訣》以輕刀刮竹為喻者,刀刮竹則阻滯而不滑也。通真子以如雨沾沙為喻者,謂雨沾金石,則滑而流利;雨沾沙土,則澀而不流也。李時珍以病蠶食葉為喻者,謂其遲慢而艱難也。

偽訣云:「指下尋之似有,舉之全無」,則是微脈而非澀脈也。王叔和謂其一止復來,亦有疵病。蓋澀脈往來遲難,有類乎止,而實非止也。又曰:「細而遲,往來難。」且澀者,乃浮分多而沉分少,有類乎散而實非散也。須知極軟似有若無為微脈,浮而且細且軟為濡脈,沉而且細且軟為弱脈,三者之脈,皆指下模糊而不清爽,有似乎澀而確有分別也。肺之為臟,氣多血少,故右寸見之,為合度之診。

腎之為臟,專司精血,故左尺見之,為虛殘之候。不問男婦,凡尺中沉澀者,必艱於嗣,正血少精傷之症也。如懷子而得澀脈,則血不足以養胎。如無孕而得澀脈,將有陰衰髓竭之憂。

大抵一切世間之物,濡潤則必滑,枯槁則必澀;故滑為痰飲,澀主陰衰,理有固然,無足疑者。

3. 虛脈(陰)

體象,虛合四形,浮大遲軟;及乎尋按,幾不可見。

主病,虛主血虛,又主傷暑。左寸心虧,驚悸怔忡。右寸肺虧,自汗氣怯。左關肝傷,血不營筋。右關脾寒,食不消化。左尺水衰,腰膝痿痹。右尺火衰,寒症蜂起。

【按】虛之為義,中空不足之象也,專以軟而無力得名也。叔和云:「虛脈遲大而軟,按之豁豁然空」,此言最為合義。雖不言浮字,而曰按之豁豁然空,則浮字之義已包含具足矣。崔紫虛以為形大力薄,其虛可知,但欠遲字之義耳。偽訣云:「尋之不足,舉之有餘」,是浮脈而非虛脈矣。

浮以有力得名,虛以無力取象。有餘二字,安可施之虛脈乎!楊仁齋曰:「狀為柳絮,散漫而遲。」滑氏曰:「散大而軟。」二家之言,俱是散脈而非虛脈矣。夫虛脈按之雖軟,猶可見也。散脈按之絕無,不可見也。虛之異於濡者,虛則遲大而無力,濡則細小而無力也。虛之異於芤者,虛則愈按而愈軟,芤則重按而仍見也。

王叔和曰:「血虛脈虛」,而獨不言氣虛者,何也?氣為陽,主浮分,血為陰,主沉分;今浮分大而沉分空,故獨主血虛耳。

夫虛脈兼遲,遲為寒象,大凡症之虛極者必挾寒,理勢然也。故虛脈行指下,則益火之原,以消陰翳,可劃然決矣。更有浮取之而且大且軟,重按之而豁然似無,此名內真寒、外假熱,古人以附子理中湯冰冷與服,治以內真熱而外假寒之劑也。

4. 實脈(陽)

體象,實脈有力,長大而堅;應指愊愊,三候皆然。

主病,血實脈實,火熱壅結。左寸心勞,舌強氣湧。右寸肺病,嘔逆咽疼。左關見實,肝火脅痛。右關見實,中滿氣疼。左尺見實,便閉腹疼。右尺見實,相火亢逆。

兼脈,實而且緊,寒積稽留。實而且滑,痰凝為祟。

【按】實之為義,邪氣盛滿,堅勁有餘之象也。既大矣而且兼長,既長大矣而且有力,既長大有力矣,而且浮中沉三候皆然,則諸陽之象,莫不畢備焉。見此脈者,必有大邪大熱,大積大聚,故王叔和《脈經》云:「實脈浮沉皆得,脈大而長微弦,應指愊愊然。」又曰:「血實脈實。

」又曰:「脈實者,水穀為病。」又曰:「氣來實強,是謂太過。」由是測之,則但主實熱,不主虛寒,較若列眉矣。故叔和有尺實則小便難之說。乃偽訣謬以尺實為小便不禁,奈何與叔和適相反耶!又妄謂如繩應指來,則是緊脈之形,而非實脈之象矣。夫緊脈之與實脈,雖相類而實相懸;蓋緊脈弦急如切繩,而左右彈人手,實脈則且大且長,三候皆有力也。

緊脈者熱為寒束,故其象繃急而不寬舒,實脈者邪為火迫,故其象堅滿而不和柔;以症合之,以理察之,便昭然於心目之間,而不可混淆矣。

又按:張潔古惑於偽訣實主虛寒之說,而遂以薑、附施治,此甚不可為訓也。或實脈而兼緊者,庶乎相當;苟非緊象,而大溫之劑施於大熱之人,其不立斃者幾希矣。以潔古之智,當必是兼緊之治無疑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