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家正眼》~ 卷二 (2)
卷二 (2)
1. 滑脈(陽中之陰)
體象,滑脈替替,往來流利;盤珠之形,荷露之義。
主病,滑脈為陽,多主痰液。寸滑咳嗽,胸滿吐逆。關滑胃熱,壅氣傷食。尺滑病淋,或為痢積;男子溺血,婦人經郁。
兼脈,浮滑風痰,沉滑痰食。滑數痰火,滑短氣塞。滑而浮大,尿則陰痛。滑而浮散,中風癱緩。滑而沖和,娠孕可決。
【按】滑之為義,往來流利而不澀滯也。陰氣有餘,故脈來流利如水。夫脈者,血之府也。血盛則脈滑,故腎脈宜之。張仲景以翕奄沉為滑,而人莫能解。蓋翕者,浮也。奄者,忽也。謂忽焉而沉,摩寫往來流利之狀,極為曲至也。偽訣云:「按之即伏,三關如珠,不進不退」,與滑之名義,殊屬支離。
曰伏,曰不進不退,尤為怪誕。王叔和以關滑為胃家有熱,偽訣以關滑為胃家有寒,叔和以尺滑為下焦蓄血,偽訣以尺滑為臍下如冰,何相反悖謬一至此乎!又考叔和云:「與數相似」,則滑必兼數;而李時珍以滑為陰氣有餘,是何其不相合耶!或當以浮沉尺寸為辨耳。滑脈為陽中之陰,以其形兼數也,故為陽;以其形如水也,故為陽中之陰。
大抵兼浮者毗於陽,兼沉者毗於陰,是以或熱或寒,古無定稱也。衡之以浮沉,辨之以尺寸,庶無誤耳。
白話文:
滑脈(陽中之陰)
滑脈摸起來感覺像珠子滾動,又像荷葉上的露珠一樣流暢。
滑脈屬陽,主要反映體內痰液過多。寸關尺三部脈位出現滑脈,分別代表不同的病症:寸脈滑,可能咳嗽、胸悶、嘔吐;關脈滑,可能是胃熱、氣機阻滯、飲食積滯;尺脈滑,可能是泌尿系統疾病、痢疾或積聚;男性可能出現血尿,女性則可能月經不調。
滑脈還可能與其他脈象同時出現,例如:浮滑表示風痰;沉滑表示痰食;滑數表示痰火;滑短表示氣機阻滯;滑脈且脈象浮大,可能尿道疼痛;滑脈且脈象浮散,可能中風癱瘓;滑脈且脈象和緩,可能懷孕。
滑脈的特性是流暢而不滯澀。因為陰氣充足,所以脈搏流動如同流水般。脈象是反映血液的,血液充盈則脈象滑利,因此腎經脈象常表現為滑脈。張仲景將「翕奄沉」解釋為滑脈,但後人難以理解。「翕」指浮,「奄」指突然,也就是說脈象忽而浮起忽而沉下去,形容脈搏流暢的樣子,非常精確。某些偽劣醫書則說:「按壓即伏,三關脈象如珠,不進不退」,這與滑脈的定義完全不同。
說脈象按壓即伏,不進不退,實在荒謬。王叔和認為關脈滑表示胃中有熱,而偽劣醫書卻認為是胃中有寒;王叔和認為尺脈滑表示下焦蓄血,偽劣醫書卻認為是臍下冰冷,這些說法互相矛盾。王叔和又說:「滑脈與數脈相似」,表示滑脈常伴隨數脈;但李時珍卻認為滑脈是陰氣充足的表現,這些說法也互相矛盾。或許應該根據脈象的浮沉和寸關尺的位置來判斷。滑脈屬於陽中之陰,因為它兼具數脈的特性,所以屬陽;但它又像流水般流利,所以又屬陽中之陰。
總之,滑脈兼有浮脈則偏向陽性,兼有沉脈則偏向陰性,所以它可能反映寒症也可能反映熱症,古代醫書對此並無統一說法。應當根據脈象的浮沉和寸關尺的位置來綜合判斷,才能避免錯誤。
2. 澀脈(陰)
體象,澀脈蹇滯,如刀刮竹;遲細而短,三象俱足。
主病,澀為血少,亦主精傷。寸澀心痛,或為怔忡。關澀陰虛,因而中熱。右關土虛;左關脅脹。尺澀遺淋,血痢可決;孕為胎病,無孕血竭。
兼脈,澀而堅大,為有實熱。澀而虛軟,虛火炎灼。
【按】澀者,不流利、不爽快之義也。《內經》曰:「參伍不調」,謂之凝滯而至數不和勻也。《脈訣》以輕刀刮竹為喻者,刀刮竹則阻滯而不滑也。通真子以如雨沾沙為喻者,謂雨沾金石,則滑而流利;雨沾沙土,則澀而不流也。李時珍以病蠶食葉為喻者,謂其遲慢而艱難也。
偽訣云:「指下尋之似有,舉之全無」,則是微脈而非澀脈也。王叔和謂其一止復來,亦有疵病。蓋澀脈往來遲難,有類乎止,而實非止也。又曰:「細而遲,往來難。」且澀者,乃浮分多而沉分少,有類乎散而實非散也。須知極軟似有若無為微脈,浮而且細且軟為濡脈,沉而且細且軟為弱脈,三者之脈,皆指下模糊而不清爽,有似乎澀而確有分別也。肺之為臟,氣多血少,故右寸見之,為合度之診。
腎之為臟,專司精血,故左尺見之,為虛殘之候。不問男婦,凡尺中沉澀者,必艱於嗣,正血少精傷之症也。如懷子而得澀脈,則血不足以養胎。如無孕而得澀脈,將有陰衰髓竭之憂。
大抵一切世間之物,濡潤則必滑,枯槁則必澀;故滑為痰飲,澀主陰衰,理有固然,無足疑者。
白話文:
澀脈(陰)
脈象呈現澀滯感,猶如刀刮竹子般不順暢;脈象遲緩、細小而短促,三種特徵同時出現。
主要病症:澀脈代表血虛,也代表精氣受損。寸關尺三部脈位中,寸脈澀滯則可能心痛或心悸;關脈澀滯則為陰虛內熱;右關脈澀滯代表脾土虛弱;左關脈澀滯則可能脅肋脹痛;尺脈澀滯則可能遺尿、血痢;懷孕者出現澀脈則可能胎兒有問題;未懷孕者出現澀脈則可能陰虛血竭。
伴隨脈象:脈象澀滯且有力度,表示有實熱;脈象澀滯且虛弱,表示虛火灼傷。
按語:澀脈是指脈搏不流暢、不爽利的意思。《內經》稱之為「參伍不調」,指脈象凝滯,導致脈搏頻率不均勻。《脈訣》將澀脈比喻為輕刀刮竹,因為刀刮竹子會阻滯不滑。《通真子》則比喻為雨沾沙土,雨沾金石則滑利,雨沾沙土則澀滯。《李時珍》則比喻為病蠶食葉,形容其遲緩艱難。
某些錯誤的脈診方法認為:「手指探尋時好像有脈搏,但抬起手指就沒有了」,這是微弱的脈象,而非澀脈。王叔和認為脈象一停一續也是病態。澀脈的來去遲緩,看似停頓,但實際上並非真正停頓。又說:「細而遲,往來困難。」澀脈是浮脈的部分多,沉脈的部分少,看似散亂,但實際上並非散亂。需注意,極其柔軟,似有若無的脈象是微脈;浮而細而軟的脈象是濡脈;沉而細而軟的脈象是弱脈;這三種脈象都指下模糊不清爽,看似與澀脈相似,但實際上有區別。肺臟氣多血少,所以右寸脈出現澀脈是正常的;腎臟主司精血,所以左尺脈出現澀脈,是精血虧虛的徵兆。不論男女,尺脈沉澀,都難以生育,這是血虛精傷的表現。懷孕者出現澀脈,表示血氣不足以養胎;未懷孕者出現澀脈,則有陰虛髓竭的風險。
總而言之,世間萬物,滋潤則滑利,乾燥則澀滯;所以滑脈代表痰飲,澀脈代表陰虛,這是自然規律,毋庸置疑。
3. 虛脈(陰)
體象,虛合四形,浮大遲軟;及乎尋按,幾不可見。
主病,虛主血虛,又主傷暑。左寸心虧,驚悸怔忡。右寸肺虧,自汗氣怯。左關肝傷,血不營筋。右關脾寒,食不消化。左尺水衰,腰膝痿痹。右尺火衰,寒症蜂起。
【按】虛之為義,中空不足之象也,專以軟而無力得名也。叔和云:「虛脈遲大而軟,按之豁豁然空」,此言最為合義。雖不言浮字,而曰按之豁豁然空,則浮字之義已包含具足矣。崔紫虛以為形大力薄,其虛可知,但欠遲字之義耳。偽訣云:「尋之不足,舉之有餘」,是浮脈而非虛脈矣。
浮以有力得名,虛以無力取象。有餘二字,安可施之虛脈乎!楊仁齋曰:「狀為柳絮,散漫而遲。」滑氏曰:「散大而軟。」二家之言,俱是散脈而非虛脈矣。夫虛脈按之雖軟,猶可見也。散脈按之絕無,不可見也。虛之異於濡者,虛則遲大而無力,濡則細小而無力也。虛之異於芤者,虛則愈按而愈軟,芤則重按而仍見也。
王叔和曰:「血虛脈虛」,而獨不言氣虛者,何也?氣為陽,主浮分,血為陰,主沉分;今浮分大而沉分空,故獨主血虛耳。
夫虛脈兼遲,遲為寒象,大凡症之虛極者必挾寒,理勢然也。故虛脈行指下,則益火之原,以消陰翳,可劃然決矣。更有浮取之而且大且軟,重按之而豁然似無,此名內真寒、外假熱,古人以附子理中湯冰冷與服,治以內真熱而外假寒之劑也。
白話文:
虛脈(陰)
脈象虛弱,脈搏浮大遲緩柔軟,幾乎感覺不到。
主要病症:虛脈主要反映血虛,也主傷暑。左寸脈虛弱表示心氣不足,出現心悸、怔忡。右寸脈虛弱表示肺氣不足,自汗、氣短。左關脈虛弱表示肝臟受損,血氣不能滋養筋脈。右關脈虛弱表示脾陽虛寒,飲食消化不良。左尺脈虛弱表示腎氣衰弱,腰膝酸軟無力。右尺脈虛弱表示命門火衰,寒症增多。
【按語】虛脈是指脈象空虛不足,其特徵是柔軟無力。王叔和說:「虛脈遲大而軟,按之豁豁然空」,這句話最符合虛脈的定義。雖然沒有明確提到浮脈,但「按之豁豁然空」已經包含了浮脈的含義。崔紫虛認為脈象有力但薄弱,也能看出虛象,只是缺少遲脈的描述。古籍中記載「尋之不足,舉之有餘」,指的是浮脈,而非虛脈。
浮脈因有力而得名,虛脈因無力而得名。「有餘」二字不能用於虛脈。楊仁齋形容虛脈像柳絮般鬆散遲緩;滑氏則形容其散大而軟。這兩種說法都是散脈而非虛脈。虛脈雖然按之柔軟,但仍可觸摸到;而散脈則完全摸不到。虛脈與濡脈的不同之處在於:虛脈遲大而無力,濡脈細小而無力。虛脈與芤脈的不同之處在於:虛脈越按越軟,芤脈重按仍可觸摸到。
王叔和說「血虛脈虛」,卻沒有提到氣虛,這是因為氣屬陽,主浮;血屬陰,主沉。浮脈大而沉脈空虛,所以只主血虛。
虛脈兼見遲脈,遲脈是寒象,大多數虛症嚴重者都會伴隨寒象,這是符合道理的。因此,如果遇到虛脈,應從益氣補火入手,以消除陰寒。如果脈象浮大而軟,重按時感覺幾乎沒有,則屬於內寒外熱的症狀,古人常用附子理中湯等溫陽散寒的方劑治療,而對於內熱外寒則用相反的治療方法。
4. 實脈(陽)
體象,實脈有力,長大而堅;應指愊愊,三候皆然。
主病,血實脈實,火熱壅結。左寸心勞,舌強氣湧。右寸肺病,嘔逆咽疼。左關見實,肝火脅痛。右關見實,中滿氣疼。左尺見實,便閉腹疼。右尺見實,相火亢逆。
兼脈,實而且緊,寒積稽留。實而且滑,痰凝為祟。
【按】實之為義,邪氣盛滿,堅勁有餘之象也。既大矣而且兼長,既長大矣而且有力,既長大有力矣,而且浮中沉三候皆然,則諸陽之象,莫不畢備焉。見此脈者,必有大邪大熱,大積大聚,故王叔和《脈經》云:「實脈浮沉皆得,脈大而長微弦,應指愊愊然。」又曰:「血實脈實。
」又曰:「脈實者,水穀為病。」又曰:「氣來實強,是謂太過。」由是測之,則但主實熱,不主虛寒,較若列眉矣。故叔和有尺實則小便難之說。乃偽訣謬以尺實為小便不禁,奈何與叔和適相反耶!又妄謂如繩應指來,則是緊脈之形,而非實脈之象矣。夫緊脈之與實脈,雖相類而實相懸;蓋緊脈弦急如切繩,而左右彈人手,實脈則且大且長,三候皆有力也。
緊脈者熱為寒束,故其象繃急而不寬舒,實脈者邪為火迫,故其象堅滿而不和柔;以症合之,以理察之,便昭然於心目之間,而不可混淆矣。
又按:張潔古惑於偽訣實主虛寒之說,而遂以薑、附施治,此甚不可為訓也。或實脈而兼緊者,庶乎相當;苟非緊象,而大溫之劑施於大熱之人,其不立斃者幾希矣。以潔古之智,當必是兼緊之治無疑耳。
白話文:
實脈(陽)
脈象強勁有力,脈搏長而堅實,按壓時感覺充實飽滿,三部(寸、關、尺)皆如此。
主要病症包括血瘀、脈絡充盈、火熱鬱結等。左寸脈實則心力衰竭,舌頭強硬,氣喘吁吁;右寸脈實則肺部疾病,嘔吐、噁心、咽喉疼痛;左關脈實則肝火旺盛,脅肋疼痛;右關脈實則腹部脹滿、疼痛;左尺脈實則便秘、腹痛;右尺脈實則相火(命門之火)亢盛逆亂。
伴隨脈象:若脈象又緊,則可能是寒邪積聚;若脈象又滑,則可能是痰濕凝聚。
【按語】「實脈」指的是邪氣盛滿,脈象強勁有力,如同充盈飽滿的狀態。脈搏既大又長,又有力,三部皆如此,是陽氣充盛的表現。見到這種脈象,必然是邪氣、熱邪、積聚等病邪相當嚴重。王叔和《脈經》記載:「實脈浮沉皆得,脈大而長微弦,應指愊愊然。」又說:「血實脈實。」以及「脈實者,水穀為病。」「氣來實強,是謂太過。」由此推測,實脈主要反映的是實熱證,而非虛寒證。王叔和也提到尺脈實則小便不利。但某些偽訣卻說尺脈實則小便不禁,這與王叔和的觀點恰好相反!也有人誤認為脈象如繩索般緊繃就是實脈,其實這是緊脈,而非實脈。緊脈與實脈雖然相似,但實則大相徑庭;緊脈弦急如同繃緊的繩子,左右彈動按壓的手指;而實脈則脈搏強勁有力,且長而大,三部皆如此。緊脈是寒邪束縛熱邪所致,所以感覺繃緊而缺乏舒暢感;實脈是邪熱迫使脈絡充盈,所以感覺堅實而缺乏柔和感。只要結合症狀和道理分析,就能清楚分辨,避免混淆。
另按:張潔古誤信偽訣中實脈主虛寒的說法,而使用溫熱藥物(如生薑、附子)治療,這是不正確的。如果實脈同時伴有緊脈,那麼使用溫熱藥物或許適當;但如果只是實脈,沒有緊脈,卻使用大溫藥物治療實熱患者,極易導致患者死亡。以張潔古的智慧,他應該明白只有實脈兼緊脈才能使用溫熱藥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