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梓

《診家正眼》~ 卷一 (27)

回本書目錄

卷一 (27)

1. 脈決死期

脈至如偃刀,偃刀者,浮之小急,按之堅大急,五臟菀熱,寒熱獨並於腎也;其人不得坐,立春而死。(浮之小急,如刀口也。按之堅大急,即刀背也。菀者,積結也。五臟結熱,故發寒熱也。陽旺則陰消,故獨並於腎也。腰者,腎之府。腎虛則不能起坐。迨立春而陽氣用事,陰日以衰,安得不死也。)

脈至如丸滑不直手,不直手者,按之不可得也,是大腸氣予不足也;棗葉生而死。(如丸者,短而滑也。短而無根,按之不得也,大腸之金氣傷也。棗葉初生,新夏火旺,衰金從此逝矣。)

脈至如華者,令人善恐,不欲坐臥,行立常聽,是小腸氣予不足也;季秋而死。(華者,草木之花也,在枝葉而不在根株,乃輕浮而虛也。小腸氣通於心,善恐,不欲坐臥者,心神怯而不寧也。行立常聽者,恐懼多而生疑也。丙火墓於戌,故當九月季秋死。)

白話文:

脈決死期

脈搏像偃月刀一樣,浮在表面略微急促,按下去則堅實且非常急促,這是五臟積聚熱邪,寒熱之症獨獨集中在腎臟。這樣的人無法坐立,到了立春就會死亡。(浮在表面的感覺像刀口,按下去的感覺像刀背。菀,就是積聚的意思。五臟積聚熱邪,所以會發寒熱。陽氣旺盛則陰氣消退,所以寒熱之症只集中在腎臟。腰是腎臟的府邸,腎虛則無法坐立。等到立春陽氣主事,陰氣日漸衰弱,怎麼能不死呢?)

脈搏像彈丸一樣光滑不直,按也按不到,這是大腸的氣血不足;到了棗樹葉子生長的時候就會死亡。(像彈丸一樣,脈象短而滑。短促而無根基,按不到,是大腸的金氣受損。棗葉開始生長時,正是盛夏火旺的季節,虛弱的金氣從此消逝。)

脈搏像花朵一樣,讓人容易恐懼,不想坐臥,總是走動並豎著耳朵聽,這是小腸的氣血不足;到了秋末就會死亡。(花朵指草木之花,長在枝葉上而非根莖,所以輕浮虛弱。小腸之氣與心相通,容易恐懼,不想坐臥,是因為心神怯弱不安。總是走動並豎著耳朵聽,是因為恐懼多而疑心重。丙火在戌月(戌為秋季的最後一個月)墓絕,所以會在九月秋末死亡。)

2. 奇經八脈

督脈,尺寸中央俱浮,直上直下。

【按】潔古云:「督者,都也,為陽脈之都綱。」其脈起於下極之俞,並於脊裡,上至巔,極於上齒縫中齦交穴。其為病也,主外感風寒之邪。《內經》以為實則脊強,虛則頭重。王叔和以為腰背強痛,不得俯仰,大人癲病,小兒風癇。尺寸中央三部皆浮,且直上直下,為弦長之象,故主外邪。

任脈,寸口脈緊細實長至關。又曰,寸口脈如丸。

【按】任脈起於中極之下,循腹上喉,至於齦交,極於目下承泣穴,為陰脈之統會。其為病也,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王叔和亦以為少腹繞臍引陰中痛。又曰:寸口脈丸,主腹中有氣如指上搶心,俯仰拘急。緊細實長者,中寒而氣結也。寸口脈丸,即動脈也。狀如豆粒,厥厥搖動,故主氣上衝心。

衝脈,尺寸中央俱牢,直上直下。

【按】衝脈起於氣街(在少腹毛中兩旁各二寸),挾臍左右上行,至胸中而散,為十二經之根本,故稱經脈之海,亦稱血海。《靈樞》曰:「衝脈血盛,則滲灌皮膚,生毫毛。女子數脫血,不營其口唇,故髯須不生。宦者去其宗筋,傷其衝脈,故須亦不生。」越人曰:「衝脈為病,逆氣而裡急」,或作躁熱,皆衝脈逆也,宜補中益氣湯加知、柏。

王叔和曰:「沖督用事,則十二經不復朝於寸口,其人苦恍惚狂癡。」又曰:「衝脈與督脈無異,但督脈浮而衝脈沉耳。」

陽蹺脈,寸部左右彈。

【按】陽蹺脈起於跟中,上外踝,循脅上肩,夾口吻,至目,極於耳後風池穴。越人曰:「陽蹺為病,陰緩而陽急。」王叔和注云:「當從外踝以上急,內踝以上緩。」又曰:「寸口前部左右彈者,陽蹺也,苦腰背痛,癲癇僵仆,惡風偏枯,𤸷痹體強。」左右彈,即緊脈之象。(𤸷音頑,麻木也。)

陰蹺脈,尺部左右彈。

【按】陰蹺脈起於跟,上內踝,循陰,自胸至咽,極於目內眥睛明穴。越人曰:「陰蹺為病,陽緩而陰急。」王叔和注曰:「當從內踝以上急,外踝以上緩。」又曰:「寸口脈後部左右彈者,陰蹺也,苦癲癇寒熱,皮膚淫痹,少腹痛,裡急,腰及髖窌下連陰痛,男子陰疝,女人漏下。」張潔古曰:「蹺者,蹺疾也。

二蹺之脈起於足,使人蹺捷也。陽蹺在肌肉之上,陽脈所行,通貫六腑,主持諸表。陰蹺在肌肉之下,陰脈所行,通貫五臟,主持諸里。」(髖音寬,窌音料。)

帶脈,關部左右彈。

【按】帶脈起於季脅,圍身一周,如束帶然。越人曰:「帶之為病,腹滿,腰溶溶如坐水中。」(溶溶,緩縱之貌。)《明堂》曰:「女人少腹痛,裡急瘛瘲,月事不調,赤白帶下。」楊氏曰:「帶脈總束諸脈,使不妄行,如人束帶而前垂。此脈若固,則無帶下漏經之症矣。」(瘛音熾,瘲音縱。)

白話文:

奇經八脈

督脈沿著脊椎正中運行,從尾骨一直向上到上齒齦。生病時,主要表現為外感風寒。古籍記載,督脈實證會導致脊背僵硬,虛證則會頭重。其他症狀還包括腰背疼痛、無法彎腰、成人癲癇和兒童風癇。脈象表現為寸口脈三部皆浮,而且直上直下,像弦線一樣,也說明是外邪入侵。

任脈從腹部中央開始,向上經過喉嚨,到達上齒齦,最後止於眼睛下方。生病時,男性可能出現七疝等內科疾病,女性則可能出現帶下、腹部腫塊等婦科疾病。其他症狀還包括少腹繞臍、陰部疼痛。脈象表現為寸口脈像小丸子一樣,表示腹部有氣體上衝,導致胸悶,身體活動受限。緊細實長則表示體內寒邪凝滯。寸口脈像小丸子,脈象跳動像豆粒一樣,表示氣體上衝心臟。

衝脈從腹部兩側開始,沿著腹部兩側向上,到達胸部,是十二經脈的根本,稱為經脈之海、血海。衝脈血氣旺盛,能滋養皮膚和毛髮。衝脈生病,會出現逆氣、腹痛、躁熱等症狀,適合服用補中益氣湯加知母、柏子仁。若衝脈和督脈功能失調,則會出現神志恍惚、精神錯亂等症狀。衝脈與督脈的區別在於,督脈脈象浮,衝脈脈象沉。

陽蹺脈從腳跟開始,沿著小腿外側、大腿外側、胸側向上,經過面部,到達耳後。生病時,小腿外側脈象急促,小腿內側脈象緩慢。脈象表現為寸口脈左右跳動,症狀包括腰背痛、癲癇、肢體麻木、偏癱等。

陰蹺脈從腳跟開始,沿著小腿內側、大腿內側、胸側向上,經過面部,到達眼睛內角。生病時,小腿內側脈象急促,小腿外側脈象緩慢。脈象表現為寸口脈左右跳動,症狀包括癲癇、寒熱、皮膚病、少腹痛、腹痛、腰髖疼痛、男性陰疝、女性帶下等。

帶脈環繞腰部一周,像一條腰帶。生病時,腹部脹滿,腰部酸軟無力。女性可能出現少腹痛、腹痛、月經不調、赤白帶下等症狀。帶脈具有束縛其他經脈的作用,如果帶脈功能正常,則能預防帶下及月經失調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