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家正眼》~ 卷二 (10)
卷二 (10)
1. 動脈(陽)
體象,動無頭尾,其動如豆;厥厥動搖,必兼滑數。
主病,動脈主痛,亦主於驚。左寸得動,驚悸可斷。右寸得動,自汗無疑。左關若動,驚及拘攣。右關若動,心脾疼痛。左尺見之,亡精為病。右尺見之,龍火奮迅。
【按】動之為義,以厥厥動搖,急數有力得名也。兩頭俯下,中間突起,極與短脈相類;但短脈為陰,不數不硬不滑也。關前為陽,關後為陰。故仲景云:「陽動則汗出」,分明指左寸屬心,汗為心之液,右寸屬肺,主皮毛而司腠理,故汗出也。又曰:「陰動則發熱」,分明指左尺見動,為腎水之不足,右尺見動,謂相火虛炎,故發熱也。因是而知舊說言動脈只見於關上者,非也。
且《素問》曰:「婦人手少陰心脈動甚者,為妊子也」,然則手少陰明隸於左寸矣,而謂獨見於關可乎!成無己曰:「陰陽相搏,則虛者動,故陽虛則陽動,陰虛則陰動」,以關前為陽,主汗出,關後為陰,主發熱,豈不精妥!而龐安常強為之說云:「關前三分為陽,關後三分為陰,正當關位,半陰半陽,故動隨虛見」,是亦泥動脈只見於關之說也。高陽生偽訣云:「尋之似有,舉之還無」,是弱脈而非動脈矣。
又曰:「不離其處,不往不來,三關沉沉」,含糊謬妄,無一字與動脈合義矣。詹氏曰:「如鉤如毛」,則混於浮大之脈,尤堪捧腹。
白話文:
動脈(陽)
脈象表現為動而不停,沒有頭尾之分,跳動如同跳動的豆子;脈搏跳動且搖晃不定,必然伴隨滑數的脈象。
主治疾病方面,動脈主要反映疼痛,也反映驚恐。左寸脈出現動脈,驚悸可以確定;右寸脈出現動脈,自汗毫無疑問。左關脈若出現動脈,則表示驚恐和拘攣;右關脈若出現動脈,則表示心脾疼痛。左尺脈出現動脈,則表示亡精;右尺脈出現動脈,則表示相火亢盛。
【分析】「動脈」的含義,是因為脈搏跳動搖晃,急促有力而得名。脈象兩端下陷,中間隆起,與短脈極為相似;但短脈屬陰,不數、不硬、不滑。關脈之前為陽,關脈之後為陰。因此張仲景說:「陽動則汗出」,明確指出左寸屬心,汗液為心之津液;右寸屬肺,主司皮毛和腠理,所以汗出。他又說:「陰動則發熱」,明確指出左尺脈出現動脈,為腎水不足;右尺脈出現動脈,為相火虛而亢盛,所以發熱。由此可知,舊說認為動脈只出現在關脈上方的說法是錯誤的。
而且《素問》記載:「婦女手少陰心脈跳動厲害的,是懷孕了。」然而手少陰脈明顯屬於左寸,怎麼能說只出現在關脈呢!成無己說:「陰陽相互搏動,則虛弱的一方會跳動,所以陽虛則陽動,陰虛則陰動。」以關脈之前為陽,主汗出;關脈之後為陰,主發熱,豈不精確!而龐安常強行解釋說:「關脈之前三分屬陽,關脈之後三分屬陰,正當關脈位置,半陰半陽,所以動脈隨虛弱的情況而出現。」這也是拘泥於動脈只出現在關脈上的說法。高陽生偽訣說:「尋找時似乎存在,但觸診時又消失」,這是弱脈而不是動脈。
又說:「脈搏不離開原位,不往不來,三關脈沉沉的。」這含糊不清,謬誤百出,沒有一個字與動脈的意義相符。詹氏說:「像鉤子一樣,像毛髮一樣」,則混淆於浮大之脈,更是荒謬可笑。
2. 促脈(陽)
體象,促為急促,數時一止;如趨而蹶,進則必死。
主病,促因火亢,亦因物停。左寸見促,心火炎炎。右寸見促,肺鳴咯咯。促見左關,血滯為殃。促居右關,脾宮食滯。左尺逢之,遺滑堪憂。右尺逢之,灼熱為定。
【按】促之為義,於急促之中時見一歇止,為陽盛之象也。黎氏曰:「如蹶之趣,徐疾不常」,深得其義。王叔和云:「促脈來去數,時一止,復來」,亦頗明快。夫人身之氣血,貫注於經脈之間者,刻刻流行,綿綿不息,凡一晝夜當五十營,不應數者,名曰狂生。其應於脈之至數者,如鼓應桴,罔或有忒也。
臟氣乖違,則稽留凝泣,阻其運行之機,因而歇止者,其症為輕。若真元衰憊,則陽弛陰涸,失其揆度之常,因而歇止者,其症為重。然促脈之故,得於臟氣乖違者,十之六七;得於真元衰憊者,十之二三。或因氣滯,或因血凝,或因痰停,或因食壅,或外因六氣,或內因七情,皆能阻遏其運行之機,故雖當往來急數之時,忽見一止耳。如止數漸稀,則為病瘥;止數漸增,則為病劇。
偽訣但言「並居寸口」,已非促脈之義;且不言時止,尤為瞶瞶矣。
燕都王湛六,以脾泄求治,神疲色瘁。診得促脈,或十四五至得一止,或十七八至得一止,余謂其原醫者曰:「法在不治。」而醫者爭之曰:「此非代脈,不過促耳,何先生之輕命耶?」余曰,「是真元敗壞,陰陽交窮,而促脈呈形,與稽留凝泣而見促者,不相侔也。」醫者唯唯。居一月,果歿。
白話文:
促脈(陽)
脈象急促,但時而會暫停一下;像奔跑的人突然跌倒,前進就必死。
主要病因,促脈是由於心火亢盛,也可能是因為臟腑有阻塞停滯。左寸脈促,表示心火旺盛;右寸脈促,表示肺部有痰鳴;左關脈促,表示血脈瘀滯;右關脈促,表示脾胃積食;左尺脈促,表示腎氣虛弱,精滑遺精;右尺脈促,表示熱邪熾盛。
【按語】促脈的意思,是在急促的脈象中,時而出現暫停,這是陽氣盛的表現。黎氏說:「像跌倒一樣的匆忙,快慢不規律」,這句話很精確地描述了促脈的特性。王叔和說:「促脈的脈搏來去很快,有時會暫停一下,然後又繼續」,也說明得很清楚。人體的氣血,在經絡中運行,時刻不停地流動,綿綿不絕,一天一夜應有五十次循環,如果脈搏次數不規律,就稱為狂生。正常的脈搏次數,應如擊鼓與桴的配合一樣,沒有絲毫差錯。
臟腑功能失調,氣血運行受阻,就會出現暫停的現象,這種情況病情較輕。如果真元(腎精)衰弱,則陽氣虛衰,陰液枯竭,失去正常的運行規律,出現暫停的現象,這種情況病情較重。促脈的原因,大多數(十之六七)是由於臟腑功能失調;少數(十之二三)是由於真元衰憊。也可能是氣滯、血凝、痰停、食積、外感六邪或內傷七情,這些因素都會阻礙氣血運行,因此在脈象急促時,就會出現間歇性停頓。如果停頓的次數逐漸減少,表示病情好轉;如果停頓的次數逐漸增加,表示病情加重。
某些偽劣的醫書只說「脈象同時出現在寸口」,這根本就不是促脈的真正含義;而且不說脈象的間歇停頓,更是含糊不清。
燕京王湛六,因脾胃虛弱來求治,面色萎黃,精神疲倦。診脈發現是促脈,有時十四五次脈搏才停頓一次,有時十七八次脈搏才停頓一次。我對他的原醫生說:「這種情況不宜治療。」但那位醫生反駁說:「這不是代脈,只是促脈而已,先生為何如此輕言放棄治療呢?」我說:「這是真元衰敗,陰陽交敗,促脈只是外在的表現,與臟腑功能失調而導致的促脈完全不同。」那位醫生只得無話可說。一個月後,病人果然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