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家正眼》~ 卷二 (11)
卷二 (11)
1. 結脈
體象,結為凝結,緩時一止;徐行而怠,頗得其旨。
主病,結屬陰寒,亦因凝積。左寸心寒,疼痛可決。右寸肺虛,氣寒凝結。左關結見,疝瘕必現。右關結形,痰滯食停。左尺結見,痿躄之疴。右尺見結,陰寒為楚。
【按】結之為義,結而不散,遲滯中時見一止也。古人譬之徐行而怠,偶羈一步,可為結脈傳神。大凡熱則流行,寒則停滯,理勢然也。夫陰寒之中,且挾凝結,喻如隆冬天氣嚴肅,流水冰堅也。少火衰弱,中氣虛寒,失其干健之運,則氣血痰食,互相糾纏,運行之機緘不利,故脈應之而成結也。越人云:「結甚則積甚,結微則氣微。
浮結者外有痛積,伏結者內有積聚。」故知結而有力者,方為積聚;結而無力者,是真氣衰弱,違其運化之常,惟一味溫補為正治也。仲景云:「累累如循長竿,曰陰結。藹藹如車蓋,曰陽結。」王叔和云:「如麻子動搖,旋引旋收,聚散不常,曰結,主死。」夫是三者,雖同名為結,而義實有別。
浮分得之為陽結;沉分得之為陰結;止數頻多,參伍不調,為不治之症。由斯測之,則結之主症,未可以一端盡也。偽訣云,「或來或去,聚而卻還。」律以緩時一止之義,幾同寐語矣。
白話文:
結脈
身體狀況表現為脈象凝滯,緩慢時則停頓一下;行脈緩慢而疲軟,頗能體現脈象的特性。
主要病症,脈象凝滯與陰寒有關,也可能是因為氣血凝積所致。左寸脈凝滯代表心寒,疼痛可自行緩解。右寸脈凝滯代表肺虛,氣寒凝結。左關脈凝滯出現,則疝氣、瘕積必發。右關脈凝滯出現,則痰飲滯留,食積停滯。左尺脈凝滯出現,則痿證、躄證(下肢痿弱不能行走)的疾病。右尺脈凝滯出現,則陰寒作祟。
【按語】「結」的意思是凝滯不散,脈象遲緩,偶爾停頓一下。古人將其比喻為緩慢行走而疲倦,偶爾停滯一步,這個比喻很貼切地說明了結脈的特性。凡是熱證,脈象則流利;凡是寒證,脈象則停滯,這是符合道理的。陰寒之中,又夾雜凝滯,就像隆冬季節天氣嚴寒,流水結成冰一樣。陽氣不足衰弱,中氣虛寒,失去其正常運行的功能,則氣血、痰飲、食積相互糾纏,運行受阻,因此脈象呈現凝滯狀態。越人(指古代醫生)說:「脈象凝滯嚴重則積聚嚴重,脈象凝滯輕微則氣虛輕微。
浮於表面而凝滯的脈象,體表有疼痛和積聚;隱於深層而凝滯的脈象,內部有積聚。所以,脈象凝滯而有力度的,才是真正的積聚;脈象凝滯而無力度的,是真氣衰弱,違背了氣血運行的常規,只能溫補為主要的治療方法。張仲景說:「脈象一個個像順著長竿一樣,叫做陰結;脈象像車蓋一樣,叫做陽結。」王叔和說:「脈象像麻子一樣,時而動搖,時而收縮,聚散無常,叫做結,主死。」這三種說法,雖然都稱為「結」,但實際含義卻有所不同。
浮在表面的脈象凝滯為陽結;沉在裏面的脈象凝滯為陰結;脈象停頓的次數頻繁,而且錯雜不調,則屬於不治之症。由此推測,結脈的主症,並不能用單一的方面來概括。古方秘訣說:「脈象時而出現,時而消失,聚在一起又散開。」用緩慢時停頓一下來解釋,幾乎就如同睡夢中說話一樣含糊不清了。
2. 代脈(陰)
體象,代為禪代,止有常數;不能自還,良久復動。
主病,代主臟衰,危惡之候。脾土敗壞,吐利為咎。中寒不食,腹疼難救。兩動一止,三四日死。四動一止,六七日死。次第推求,不失經旨。
【按】代者,禪代之義也。如四時之禪代,不愆其期也。結促之止,止無常數;代脈之止,止有常數。結促之止,一止即來;代脈之止,良久方還。《內經》以代脈一見,為臟氣衰微,脾氣脫絕之診也。惟傷寒心悸,懷胎三月,或七情太過,或跌打重傷,及風家痛症,俱不忌代脈,未可斷其必死耳。滑伯仁曰:「無病而羸瘦脈代者,危候也。
有病而氣血乍損,只為病脈。」此伯仁為暴病者言也。若久病得代脈而冀其回春者,萬不得一也。《內經》曰:「代則氣衰。」又曰:「代散者死。」夫代脈見而脾土衰,散脈見而腎水絕,二脈交見,雖在神聖,亦且望而卻走矣。大抵脈來一息五至,則肺心脾肝腎五臟之氣皆足也。
故五十動而不一止者,合大衍之數,謂之平脈。反此,則止乃見焉。腎氣不能至,則四十動一止;肝氣不能至,則三十動一止;脾氣不能至,則二十動一止;心氣不能至,則十動一止;肺氣不能至,則四五動一止。戴同父云:「三部九候,每候必滿五十動,出自《難經》,而偽訣五臟歌中,皆以四十五動為準,乖於經旨。」偽訣又云:「四十一止一臟絕,卻後四年多歿命。
」荒疵越理,莫此為甚。夫人豈有一臟既絕,尚活四年之理哉!
歷考《內經》,而知代脈之義,別自有說。如《宣明五氣篇》曰:「脾脈代。」《邪氣臟腑病形篇》云:「黃者其脈代。」皆言藏氣之常候,非謂代為止也。《平人氣象論》曰:「長夏胃微軟弱曰平,但代無胃曰死」者,蓋言無胃氣而死,亦非以代為止也。如雲「五十動而不一代」者,是乃至數之代也。
若脈平勻而忽強忽弱者,乃形體之代,即《平人氣象論》所言者是也。若脾旺四季,而隨時更代者,乃氣候之代,即《宣明五氣》等篇所云者是也。脈無定候,更變不常,則均謂之代,各因其變而察其情,庶足以窮其妙耳。善化縣黃桂岩,心疼奪食,脈三動一止,良久不能自還。
施笠澤云:「五臟之氣不至,法當旦夕死。」余曰:「古人謂痛甚者脈多代。周梅屋云:『少得代脈者死,老得代脈者生。』今桂岩春秋高矣,而胸腹負痛,雖有代脈,不足慮也。」果越兩旬而桂岩起矣。故醫非博覽,未易窮脈之變耳。
白話文:
代脈(陰)
脈象呈現代脈,停頓的時間有一定規律,不會馬上恢復跳動,需過一段時間才會再次跳動。
主要病症是臟腑衰竭,是危急的徵兆。脾臟功能衰敗,常伴隨嘔吐腹瀉。體內寒邪導致進食困難、腹痛難治。脈搏兩跳一停,三四天內死亡;四跳一停,六七天內死亡。依此推算,不會錯判病情。
【按語】代脈中的「代」是指替代的意思,如同四季的交替更迭,都有固定的時間。脈搏跳動的間歇停頓,時間長短不一;而代脈的停頓,時間卻有一定規律。一般的脈搏停頓,停止後立刻又會跳動;但代脈停頓後,則需很長時間才會恢復跳動。《內經》認為,出現代脈,表示臟腑氣血衰弱,脾氣衰竭的徵兆。但是,傷寒引起的心悸,懷孕三月內,或情緒過激,或跌打重傷,以及風濕性疼痛,這些情況下出現代脈,也不能斷定一定會死亡。滑伯仁說:「沒有疾病而脈象呈現代脈且消瘦者,是危險的徵兆;有疾病而氣血突然受損,則只是因為疾病的脈象。」這是伯仁針對急性病患者的說法。如果久病出現代脈而希望病情好轉,成功的機會幾乎沒有。《內經》說:「脈象代則氣衰。」又說:「代脈散亂者將死。」如果同時出現代脈和散脈,即使是經驗豐富的醫生,也會束手無策。總之,脈搏一息五至,則肺、心、脾、肝、腎五臟之氣都充足。
因此,脈搏跳動五十次而無停頓者,符合大衍之數,稱為平和脈象。反之,就會出現停頓。腎氣不足,則四十跳停一次;肝氣不足,則三十跳停一次;脾氣不足,則二十跳停一次;心氣不足,則十跳停一次;肺氣不足,則四五跳停一次。戴同父說:「三部九候,每候脈搏跳動都必須滿五十次。」這是出自《難經》,而偽訣五臟歌中,則都以四十五次為標準,這與經書旨意相違背。偽訣又說:「四十一跳停一次,表示某一臟腑已衰竭,之後四年左右會死亡。」這完全是荒謬無稽之談。人哪有一臟腑衰竭還能活四年的道理呢!
仔細研讀《內經》,才能理解代脈的真正含義。例如,《宣明五氣篇》說:「脾脈代。」《邪氣臟腑病形篇》說:「黃疸患者的脈象是代脈。」這些都指的是臟腑氣血正常的表現,並不是指脈搏停頓。 《平人氣象論》說:「長夏季節,胃氣略微虛弱是正常的,但如果沒有胃氣則會死亡。」這是說沒有胃氣而死,也不是指脈搏停頓。所謂「五十跳而不停頓」是指符合正常脈搏次數的意思。
如果脈象平穩,但忽強忽弱,則這是體質的變化,即《平人氣象論》中所描述的。如果脾氣旺盛,四季脈象隨季節而變化,這是氣候的影響,即《宣明五氣》等篇章中所說的。脈象沒有固定的規律,變化無常,都稱為代脈,要根據其變化的情況來判斷病情,才能徹底了解其中的奧妙。善化縣的黃桂岩,胸口疼痛影響進食,脈搏三跳一停,停頓很久不能恢復跳動。施笠澤說:「五臟之氣不足,應該很快就會死亡。」我說:「古人認為疼痛劇烈者,脈象多呈現代脈。周梅屋說:『年輕人出現代脈會死,老年人出現代脈卻能活。』現在黃桂岩年事已高,雖然胸腹疼痛伴隨代脈,但並不足慮。」果然二十多天後,黃桂岩就康復了。所以,醫生如果不廣泛閱讀醫書,就難以理解脈象變化的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