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梓

《診家正眼》~ 卷二 (8)

回本書目錄

卷二 (8)

1. 疾脈(陽)

體象,疾為急疾,數之至極;七至八至,脈流薄疾。

主病,疾為陽極,陰氣欲竭。脈號離經,虛魂將絕。漸進漸疾,旦夕殞滅。左寸居疾,弗戢自焚。右寸居疾,金被火乘。左關疾也,肝陰已絕。右關疾也,脾陰消竭。左尺疾兮,涸轍難濡。右尺疾兮,赫曦過極。

【按】六至以上,脈有兩稱,或名曰疾,或名曰極,總是急速之形,數之甚者也。是惟傷寒熱極,方見此脈,非他疾所恆有也。若勞瘵虛憊之人,亦或見之,則陰髓下竭,陽光上亢,有日無月,可與之決短期矣。陰陽易病者,脈常七八至,號為離經,是已登死籍者也。至夫孕婦將產,亦得離經之脈,此又非以七八至得名,如昨浮今沉,昨大今小,昨遲今數,昨滑今澀,但離於平素經常之脈,即名為離經矣。

白話文:

體象

疾為急疾,數之至極;七至八至,脈流薄疾。

脈象快速且急促,頻率達到極限;每分鐘七至八次,脈搏流動薄弱而快速。

主病

疾為陽極,陰氣欲竭。脈號離經,虛魂將絕。漸進漸疾,旦夕殞滅。左寸居疾,弗戢自焚。右寸居疾,金被火乘。左關疾也,肝陰已絕。右關疾也,脾陰消竭。左尺疾兮,涸轍難濡。右尺疾兮,赫曦過極。

此脈象代表陽氣達到極點,陰氣即將耗盡。脈搏紊亂,虛弱的魂魄將要離去。脈象逐漸加快,性命危在旦夕。

  • 左寸脈快速,就像火焰無法控制而自燃。
  • 右寸脈快速,就像金屬被火焰焚燒。
  • 左關脈快速,代表肝臟陰氣已盡。
  • 右關脈快速,代表脾臟陰氣已消。
  • 左尺脈快速,就像乾涸的車轍,難以得到滋潤。
  • 右尺脈快速,就像太陽的光芒過於強烈。

按語

六至以上,脈有兩稱,或名曰疾,或名曰極,總是急速之形,數之甚者也。是惟傷寒熱極,方見此脈,非他疾所恆有也。若勞瘵虛憊之人,亦或見之,則陰髓下竭,陽光上亢,有日無月,可與之決短期矣。陰陽易病者,脈常七八至,號為離經,是已登死籍者也。至夫孕婦將產,亦得離經之脈,此又非以七八至得名,如昨浮今沉,昨大今小,昨遲今數,昨滑今澀,但離於平素經常之脈,即名為離經矣。

當脈象達到每分鐘六次以上時,有兩個稱呼,一是“疾”,一是“極”,都是指脈象非常快速,頻率極高的現象。這種脈象通常只出現在傷寒熱症達到極度嚴重時,其他疾病很少出現。

如果體力虛弱的人也出現這種脈象,代表陰氣已經耗盡,陽氣過度亢奮,生命垂危,可以預測其壽命不長。

陰陽失衡容易生病的人,脈象經常維持在每分鐘七至八次,稱為“離經”,這表示他們已經處於死亡邊緣。

至於孕婦即將生產時,也會出現“離經”脈象,但並非因為頻率達到七至八次而得名,而是因為脈象與平時不同,例如之前浮而現在沉,之前大而現在小,之前慢而現在快,之前滑而現在澀,只要與平時常態的脈象有所差異,就稱為“離經”。

大都一息四至,則一晝一夜約一萬三千五百息,通計之當五十周於身,而脈行八百一十丈,此人身經脈流行之常度也。若一呼四至,則一日一夜周於身者當一百營,而脈遂行一千六百餘丈矣。必至喘促聲嘶,僅呼吸於胸中數寸之間,而不能達於根蒂,真陰極於下,孤陽亢於上,而氣之短已極矣。夫人之生死由於氣,氣之聚散由乎血,凡殘喘之尚延者,只憑此一線之氣未絕耳。

一息八至之候,則氣已欲脫,而猶冀以草木生之,何怪乎不相及也!

白話文:

一般人正常呼吸,每息脈搏跳動四次,一天一夜約一萬三千五百息,換算下來約等於五十週遍全身,脈絡運行八百一十丈,這是人體經脈正常運行的距離。

如果每息呼吸四次,那麼一天一夜血液周遍全身的次數就會達到一百周,脈絡運行則會達到一千六百餘丈。當人喘不過氣,聲音嘶啞,呼吸只停留在胸中幾寸之間,無法到達根部時,就說明真陰已經極度下降,孤陽已經亢奮在上,氣短已經到了極點。人活著靠的是氣,氣的聚散又取決於血。那些患有嚴重喘息病症的人,之所以還能勉強延續生命,只是因為還有一線氣息未斷而已。

當每息呼吸達到八次時,氣已經快要脫離身體了,還希望藉助草木生發的力量來救治,這又怎麼可能呢?

2. 脈法總論

脈狀頗多,未可以二十八字盡之也。然於表裡陰陽、氣血虛實之義,已能括其綱要矣。如《內經》之所曰鼓者,且浮且大也。曰搏者,且大且強也。曰堅者,實之別名也。曰橫者,洪之別名也。曰急者,緊之別名也。曰喘者,且浮且數也。曰躁者,且浮且疾也。曰疏者,且遲且軟也。

曰格者,人迎倍大也。曰關者,氣口倍大也。此二脈者,後世不能深維《內經》之旨,而誤作病名,不知病因脈而得名也。曰溢者,自寸口上越魚際,氣有餘也。曰覆者,自尺部下達臂間,血有餘也。如仲景論脈,曰縱者,水乘火,金乘木也。曰橫者,火乘水,木乘金也。曰逆者,水乘金,火乘木也。

白話文:

脈狀頗多,未可以二十八字盡之也。然於表裡陰陽、氣血虛實之義,已能括其綱要矣。

脈象種類繁多,無法用二十八個字概括完全。但已經可以概括說明表裡陰陽、氣血虛實的要義了。

如《內經》之所曰鼓者,且浮且大也。曰搏者,且大且強也。曰堅者,實之別名也。曰橫者,洪之別名也。曰急者,緊之別名也。曰喘者,且浮且數也。曰躁者,且浮且疾也。曰疏者,且遲且軟也。

就像《內經》中所說,脈象「鼓」是指浮而大的脈;「搏」是指大而強的脈;「堅」是實脈的別稱;「橫」是洪脈的別稱;「急」是緊脈的別稱;「喘」是指浮而數的脈;「躁」是指浮而快的脈;「疏」是指遲而軟的脈。

曰格者,人迎倍大也。曰關者,氣口倍大也。此二脈者,後世不能深維《內經》之旨,而誤作病名,不知病因脈而得名也。

「格」指的是人迎脈比寸脈大;「關」指的是氣口脈比寸脈大。後世的人不能深入理解《內經》的本意,誤將這兩種脈象當作病名,其實它們只是根據脈象而命名的,並非病因。

曰溢者,自寸口上越魚際,氣有餘也。曰覆者,自尺部下達臂間,血有餘也。如仲景論脈,曰縱者,水乘火,金乘木也。曰橫者,火乘水,木乘金也。曰逆者,水乘金,火乘木也。

「溢」指的是脈從寸口向上延伸到魚際,代表氣有餘;「覆」指的是脈從尺部向下延伸到臂間,代表血有餘。就像仲景所說,脈象「縱」代表水勝火,金勝木;「橫」代表火勝水,木勝金;「逆」代表水勝金,火勝木。

曰順者,金乘水,木乘火也。曰反者,來微去大,病在裡也。曰覆者,頭小本大,病在表也。曰高者,衛氣盛也,陽脈強也。曰章者,營氣盛也,陰脈強也。曰綱者,高章相搏也。曰惵者,衛氣弱也,陽脈衰也。曰卑者,營氣弱也,陰脈衰也。曰損者,惵卑相搏也。《內經》十二,仲景十二,凡得二十四脈,未嘗非辨證之旨訣,而世皆置若罔聞,則有慙於司命之職矣。

雖二十八脈亦已含藏諸義,然不詳於二十四字之義,又安能入二十八字之奧哉!而猶不止此也。陰陽不可不分而剖,色脈不可不合而稽,尺膚不可不詳而考,主病不可不諳而識,四者得,而持脈之道思過半矣。《脈要精微論》云:「微妙在脈,不可不察。察之有紀,從陰陽始。

白話文:

所謂順,就是金克水,木克火。所謂反,就是脈來時微弱,去時強大,說明病在內。所謂覆,就是脈頭小,脈尾大,說明病在表。所謂高,就是衛氣旺盛,陽脈強健。所謂章,就是營氣旺盛,陰脈強健。所謂綱,就是高脈和章脈相互搏擊。所謂惵,就是衛氣虛弱,陽脈衰敗。所謂卑,就是營氣虛弱,陰脈衰敗。所謂損,就是惵脈和卑脈相互搏擊。《內經》和《傷寒雜病論》各記載了十二種脈象,合計二十四種脈象,每一種脈象都是辨證的精華所在,然而世人卻漠不關心,實在是愧對醫生的職責。

雖然二十八種脈象也包含着很多道理,但若不瞭解二十四種脈象的含義,又怎麼能深入瞭解二十八種脈象的奧妙呢?而且這還不是全部,陰陽必須分開理解,色脈必須結合起來觀察,尺膚必須詳細考究,主病必須熟悉掌握,這四點都掌握了,那麼掌握脈象的技巧就已經超過一半了。《脈要精微論》說:“微妙之處在於脈象,不可不仔細觀察。觀察脈象有規律,要從陰陽開始。”

始之有經,從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時為宜。彼春之暖,為夏之暑。彼秋之忿,為冬之怒。四變之動,脈與之上下。是以聖人持脈之道,先後陰陽而持之。若陽動陰靜,陽剛陰柔,陽升陰降,陽前陰後,陽上陰下,陽左陰右;數者為陽,遲者為陰,表者為陽,里者為陰,至者為陽,去者為陰,進者為陽,退者為陰,其恆經也。

或陰盛之極,反得陽象,或陽亢之極,反得陰徵,或陽窮而陰乘之,或陰窮而陽乘之,隨症更遷,與時變易,此陰陽之不可不分而剖也。」岐伯曰:「察脈動靜,以視精明,察五色,觀五臟有餘不足,六腑強弱,形之盛衰,以此參伍,決死生之分。」又曰:「形氣相得,謂之可治。

白話文:

脈象的形成與變化

一開始有脈象,是由五行生剋而來。生命有其運行規律,順應四季變化纔是適宜的。春天溫暖,為夏天炎熱的基礎;秋天肅殺,為冬天寒冷的先兆。四季變化的運行,脈象也隨之上下浮沉。因此,聖人掌握脈象之道,要先了解陰陽的變化規律,然後才能準確診斷。

陽氣活躍,陰氣靜止;陽氣剛強,陰氣柔弱;陽氣上升,陰氣下降;陽氣在前,陰氣在後;陽氣在上,陰氣在下;陽氣在左,陰氣在右。脈象的數快者為陽,遲緩者為陰;表面的脈象為陽,裡面的脈象為陰;脈象到達四肢末端為陽,遠離肢體末端為陽;脈象進展順暢為陽,退縮不前為陰。這些都是脈象的恆常規律。

陰陽互根與病理變化

有時陰氣過盛,反而會出現陽氣的現象;有時陽氣過亢,反而會出現陰氣的徵兆。也有可能是陽氣極度衰竭,陰氣乘虛而入;或者陰氣衰竭,陽氣乘虛而入。疾病的變化無常,會隨著症狀的轉移而改變,隨著時節的變化而變化。這就是陰陽變化不可分割的原因。

岐伯說

觀察脈象的動靜,就能判斷精氣的盛衰;觀察面色,就能瞭解五臟的虛實,六腑的強弱,形體的盛衰。透過這些參照,就能決定生死存亡。

又說

形體和氣血相互協調,才能稱為可治之症。

色澤以浮,謂之易已。脈從四時,謂之可治。脈弱以滑,是有胃氣。」《靈樞》曰:「色脈與尺如鼓桴相應,青者脈弦,赤者脈鉤,黃者脈代,白者脈毛,黑者脈石。見其色而不得其脈,反得相勝之脈,則死矣;得相生之脈,則病已矣。」又曰:「精明五色者,氣之華也。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

白欲如鵝羽,不欲如鹽。青欲如蒼璧,不欲如藍。黃欲如羅裹雄黃,不欲如黃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蒼。」此色脈之不可不合而稽也。《靈樞》曰:「審尺之緩急大小滑澀,肉之堅脆,而病形定矣。目窠微腫,頸脈動,時咳,按之手足窅而不起,風水膚脹也。尺膚滑而淖澤者,風也。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主要講述了中醫診斷中觀察面色和脈象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根據顏色和脈象判斷病症的輕重和治癒可能性。

首先,文章指出面色的浮現代表病症容易治癒,而脈象的變化則代表病症的變化和治癒的可能性。脈象微弱但滑利則表示胃氣尚存,預後較好。

接着,文章引述《靈樞》中的觀點,指出面色和脈象的相互關係,並用五種顏色和相應的脈象來描述不同的病症。 同時強調,如果觀察到的顏色和脈象不一致,則需要進一步判斷,以避免誤診。

最後,文章進一步解釋瞭如何觀察尺脈和肌肉,以確定病症的具體情況,並以風水引起的皮肉腫脹和風邪爲例,說明了如何根據不同的症狀判斷病因。

總而言之,這篇文章強調了面色和脈象在中醫診斷中的重要作用,並提供了觀察和判斷疾病的方法,以幫助醫生做出準確的診斷和治療方案。

尺肉弱者,解㑊安臥;脫肉者,寒熱不治。尺膚澀者,風痹也。尺膚粗如枯魚之鱗者,傷飲也。尺膚熱甚,脈盛躁者,病溫也。脈盛而滑者,病且出也。尺膚寒,脈小者,泄而少氣。尺膚炬然,寒熱也。肘所獨熱者,腰以上熱;手所獨熱者,腰以下熱。肘後粗以下三四寸熱者,腸中有蟲。

掌中熱者,腹熱;掌中寒者,腹寒。魚上有青脈者,胃中寒。尺炬然熱,人迎大,當奪血。尺堅大,脈小,少氣,悗有加,立死。」又曰:「脈急者尺膚亦急,脈緩者尺膚亦緩,脈小者尺膚亦減而少氣,脈大者尺膚亦賁而起,脈滑者尺膚亦滑,脈澀者尺膚亦澀,此尺膚之不可不詳而考也。」《脈要精微論》曰:「長則氣治,短則氣病。

白話文:

手腕部位肉質鬆軟的人,容易感到疲倦想躺著休息;瘦弱的人,容易反覆發燒,難以治癒。手腕皮膚粗糙的人,是患了風濕痺痛。手腕皮膚粗糙像乾魚鱗一樣的人,是傷了寒氣。手腕皮膚非常熱,脈搏強勁而跳動很快的人,是得了溫病。脈搏強勁而滑利的人,病情即將惡化。手腕皮膚冰冷,脈搏微弱的人,身體虛弱,氣息不足。手腕皮膚灼熱的人,是寒熱交替。肘關節附近單獨發熱的人,腰部以上會發熱;手掌單獨發熱的人,腰部以下會發熱。肘關節後方向下三、四寸的地方發熱的人,腸道有蟲。

手掌發熱的人,腹部也發熱;手掌冰冷的人,腹部也冰冷。手掌虎口部位出現青筋的人,胃部冰冷。手腕灼熱,頸部脈搏跳動有力,需要放血治療。手腕堅硬肥大,脈搏微弱,氣息不足,病情加重,將會立即死亡。還有,脈搏跳動快的人,手腕皮膚也緊繃;脈搏跳動慢的人,手腕皮膚也鬆弛;脈搏微弱的人,手腕皮膚也薄弱,氣息不足;脈搏強勁的人,手腕皮膚也厚實隆起;脈搏滑利的人,手腕皮膚也滑潤;脈搏粗澀的人,手腕皮膚也粗糙。這些都是手腕皮膚的變化,不可不仔細觀察和研究。《脈要精微論》中說:「脈搏長則氣血調和,脈搏短則氣血有病。」

數則煩心,大則病進。上盛則氣高,下盛則氣脹。代則氣衰,細則氣少,澀則心痛。渾渾革至如湧泉,病進而色弊。綿綿其去如弦絕者死。」《平人氣象論》曰:「脈短者頭疼,脈長者足脛痛,脈促上擊者肩背痛。脈沉而堅者病在中,脈浮而盛者病在外。脈沉而弱,寒熱及疝瘕,少腹痛。

脈沉而橫,脅下有積,腹中有橫積痛。脈沉而喘曰寒熱。脈盛滑堅者病在外,脈小實而堅者病在內。小弱以澀,謂之久病;浮滑而疾,謂之新病。脈急者,疝瘕少腹痛。脈滑曰風,脈澀曰痹。緩而滑曰熱中,盛而緊曰脹。臂多青脈曰脫血。尺脈緩澀,謂之解㑊安臥。脈盛謂之脫血,尺澀脈滑,謂之多汗。

白話文:

心煩意亂,程度嚴重就會生病。上焦氣盛則氣往上衝,下焦氣盛則氣往下降。脈象虛弱則氣衰,脈象細弱則氣少,脈象澀滯則心痛。脈象沉重綿軟,如同湧泉般,病情加重,面色也會變差。脈象細弱綿長,如同琴弦斷裂般,則會死亡。《平人氣象論》中提到,脈象短促的人會頭痛,脈象長的人會腳踝疼痛,脈象急促上衝的人會肩背疼痛。脈象沉而堅實的人,病症在內臟;脈象浮而有力的人,病症在外表。脈象沉而虛弱,伴有寒熱、疝氣、腹痛等症狀。脈象沉而橫走,脅肋下方有積聚,腹部有橫向積聚疼痛。脈象沉而喘息,稱為寒熱。脈象盛而滑利堅實,病症在外表;脈象細小實而堅實,病症在內臟。脈象細小虛弱且澀滯,稱為久病;脈象浮滑而疾速,稱為新病。脈象急促的人,會出現疝氣、腹痛。脈象滑利稱為風,脈象澀滯稱為痹。脈象緩慢而滑利,稱為熱在內;脈象有力而緊緊,稱為脹滿。手臂上青筋暴露,稱為脫血。尺脈緩慢澀滯,稱為解㑊安臥。脈象有力稱為脫血,尺脈澀滯而滑利,稱為多汗。

尺寒脈細,謂之後泄。尺脈粗常熱者,謂之熱中。此主病之不可不諳而識也。」如上所述,不過大略耳。若欲達變探微,非精研《靈》《素》,博綜百家不可也。許胤宗曰「脈之候幽而難明,吾意所解,口莫能宣也。口且莫能宣,而筆又烏能寫乎?博極而心靈自啟,思深而神明自通,則三指有隔垣之照,二豎無膏肓之遯矣。」

白話文:

如果尺脈(手腕內側尺骨邊的脈搏)摸起來冰冷且細小,就叫做「後泄」,表示體內陽氣不足,容易出現泄瀉、小便清長等症狀。如果尺脈粗大且經常發熱,就叫做「熱中」,表示體內有熱邪,容易出現口渴、發熱等症狀。

這兩種症狀都是重要的病症,一定要辨別清楚。上述只是概括性的描述,想要深入瞭解病症的變化和細微之處,就必須精研《黃帝內經·靈樞》、《黃帝內經·素問》,並且廣泛學習各家醫學理論。

許胤宗說:「脈象變化深奧難以理解,我的理解也無法完全用語言表達。既然言語都無法表達,又怎麼能用文字寫出來呢?只有廣泛學習、思維深入,才能洞察脈象的奧祕,就像隔著牆壁也能看到一樣,不再有病症隱藏而難以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