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梓

《診家正眼》~ 卷一 (19)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9)

1. 必先問明然後診脈

《素問·徵四失篇》曰:「診病不問其始,憂患飲食之失節,起居之過度,或傷於毒,不先言此,卒持氣口,妄言作名,為粗所窮,何病能中?」(此言不問其症之所由起,先與切脈,未免模糊揣度,必不能切中病情者矣。)

《素問·疏五過篇》云:「凡未診病者,必問嘗貴後賤,雖不中邪,病從內生,名曰脫營;嘗富後貧,名曰失精。」(脫營、失精,皆陰氣虧損也。貴者忽賤,富者忽貧,未免抑鬱而下舒,氣滯則血滯,久則新者不生,滯者成疾,故言脫、言失者矣。)

【按】古之神聖未嘗不以望聞問切四者互相參考,審察病情,然必先望其氣色,次則聞其音聲,次則問其病源,次則診其脈狀,此先後之次第也。近世醫者既自附於知脈,而病家亦欲試其本領,遂絕口不言,惟伸手就診,而醫者即強為揣摩;若揣摩偶合,則信為神手,而揣摩不合,則薄為愚昧。

噫嘻!此《內經》所謂「妄言作名,為粗所窮」,如是而欲拯危起殆,何異欲其入室而反閉門耶!王海藏云:「病人拱默,惟令切脈,試其知否。夫熱則脈數,寒則脈遲,實則有力,虛則無力,可以脈知也。若得病之由,及所傷之物,豈能以脈知哉!故醫者不可不問其由,病者不可不說其故。

」蘇東坡云:「我有病狀,必盡告醫者,使其胸中瞭然,然後診脈,則疑似不能惑也。我求愈疾而已,豈以困醫為事哉!」若二公之言,可以發愚蒙之聾瞶矣。

白話文:

必先問明然後診脈

《素問》記載,診斷疾病不先詢問病情的起因,例如憂慮、飲食失節、起居過度或中毒等,就直接把脈診斷,胡亂下結論,這樣粗心大意,怎麼可能診斷準確呢?不了解病情起因就先把脈,只能是模糊的推測,不可能診斷準確。

《素問》還說,在診斷疾病前,一定要詢問病人過去是否經歷過由富裕到貧窮或由尊貴到卑賤的巨大生活變遷。即使沒有外邪入侵,也會因這些生活變故而導致「脫營」(陰氣虧損)或「失精」(陰氣虧損)等內生疾病。由富裕變貧窮,或由尊貴變卑賤,容易導致情緒抑鬱,氣血運行不暢,久而久之就會形成疾病。

古時候的醫學大家,診斷病情時,一定會綜合運用望、聞、問、切四種方法,仔細觀察病人的情況。診斷的順序是:首先觀察氣色,其次聽其聲音,然後詢問病因,最後再診脈。這是診病的正確順序。但現代有些醫生過於依賴把脈,病人也只想試探醫生的水平,結果醫生不問病情就診脈,強行推測病情。如果推測準確,就認為醫生是神醫;如果推測錯誤,就認為醫生是庸醫。

唉!這正是《內經》中所說的「胡亂下結論,粗心大意」啊!這樣想救治病人,卻像想進入房間卻反鎖了門一樣,豈能成功?王海藏說:病人默默不語,只讓醫生把脈來試探醫生的水平,雖然脈象可以反映出疾病的寒熱虛實,但病因和致病因素卻無法從脈象中得知。因此,醫生必須詢問病因,病人也必須詳細說明病情。

蘇軾說:我有病,一定把病情詳細告訴醫生,讓醫生心中明白,然後再診脈,這樣就不會產生誤診。我求的是治好病,怎麼能故意刁難醫生呢?這兩位前輩的話,可以讓那些愚昧無知的人明白道理。

2. 望色

(增補)

《內經》曰:「望而知之者,望見其五色,以知其病。」肝青象木,肺白象金,心赤腎黑,脾土色黃,一或有病,色必變見於面庭矣。然肺主氣,氣虛則色白。腎屬水,水涸則面黎。青為怒氣傷肝。赤為心火炎上。痿黃者內傷脾胃。紫濁者外感風邪。憔悴黝黑,必鬱悒而神傷。

消瘦淡黃,乃久病而體憊。山根明亮,須知欲愈之疴。環口黎黑,休醫已絕之腎。蓋有諸內必形諸外,見其表以知其里。眉目一占,肺肝斯見。

《內經》曰:「能合色脈,可以萬全。五色者,氣之華也。赤欲如帛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鵝羽,不欲如鹽。青欲如蒼璧之澤,不欲如藍。黃欲如羅裹雄黃,不欲如黃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蒼。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雞冠者生。黃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烏羽者生。」

且夫五臟六腑之精華,上彰於明堂,而臟腑各有偏勝盈虛,若色若脈,亦必隨而應之,但當求其有神,雖困無害。然所謂神者,色中有光澤明亮是也。即脈有胃氣,同一理也。良工精而候之,可以先知,經所謂「望而知之謂之神」者是也。

《難經》曰:「五臟有五色,皆見於面,亦當於寸口尺內相應。假令色青,其脈當弦而急。色赤,其脈浮大而散。色黃,其脈中緩而大。色白,其脈浮澀而短。色黑,其脈沉濡而滑。脈數,尺之皮膚亦數。脈急,尺之皮膚亦急。脈緩,尺之皮膚亦緩。脈澀,尺之皮膚亦澀。脈滑,尺之皮膚亦滑。

假令色青,其脈浮澀而短,若大而緩,為相勝;(色青,脈澀而短,乃金剋木;脈大而緩,乃木剋土,皆為相勝之脈。)浮大而散,若小而滑,為相生也。」(浮大而散,心脈也,乃木生火;小而滑,腎脈也,乃水生木,皆為相生之脈。)

《內經》曰:「凡治病,察其形氣色澤,脈之盛衰,病之新久,乃治之,無後其時。形氣相得,謂之可治。色澤以浮,謂之易已。脈從四時,謂之可治。脈弱以滑,是有胃氣,命曰易治,取之以時。形氣相失,謂之難治。色夭不澤,謂之難已。脈實以堅,謂之益甚。脈逆四時,為不可治。必察此四者,而明告之。」

又曰:「色味當五臟,白當肺辛,赤當心苦,青當肝酸,黃當脾甘,黑當腎咸。故白當皮,赤當脈,青當筋,黃當肉,黑當骨。」

《靈樞》曰:「五色各見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淺深。察其澤夭,以觀成敗。察其散摶,(音團。)以知遠近。視色上下,以知病處。積神於心,以知往今。不明不澤,其病不甚。其色散,駒駒然未有聚。(駒駒然,如馬之奔散。)其病散而氣痛,則聚未成也。」浮沉淺深,皆內外陰陽之義。

然細繹之,浮沉雖有內外之殊,而吉凶必以夭澤為辨。如浮而澤者,浮則其病淺,澤則神有餘,雖病即愈,吉之吉者也。若浮而夭者,其病雖淺,神氣將衰,主病氣漸重之兆,安得謂之吉乎?如沉而夭者,沉則其病深,夭則其神不澤,其病必死,凶之凶者也。若沉而澤者,其病雖深,神將復振,主病氣漸退之兆,安得謂之凶乎?此只就一浮一沉之中而分順逆,若更以順色濃淡察之,則順又有輕重之別矣。至於察其散摶,以知遠近,未嘗不嘆色之聚散不定也。

白話文:

望色

《內經》說:「觀察面色就能知道病情,觀察五種顏色就能了解疾病。」肝屬木,其色青;肺屬金,其色白;心屬火,其色赤;腎屬水,其色黑;脾屬土,其色黃。任何臟腑有病,顏色都會在臉上顯現出來。肺主氣,氣虛則面色蒼白;腎屬水,水液不足則面容枯槁。青色表示怒氣傷肝;赤色表示心火旺盛;萎黃表示脾胃內傷;紫黑表示外感風邪;面色憔悴黝黑,則必是鬱鬱寡歡,精神受損;消瘦面色淡黃,則是久病體虛。山根(鼻樑)明亮,表示疾病將癒;嘴唇周圍發黑,則表示腎臟功能衰竭,難以治療。總之,內在的病症必然外顯於體表,觀察外在表現就能知道內在病因。從眉目就能看出肺肝的狀況。

《內經》又說:「能結合面色和脈象診斷,就能做到萬無一失。五種顏色是氣的顯現。紅色要像用帛包裹朱砂一樣,不要像赭石那樣;白色要像鵝毛一樣,不要像鹽一樣;青色要像碧玉的光澤一樣,不要像藍靛一樣;黃色要像用羅絹包裹雄黃一樣,不要像黃土一樣;黑色要像濃漆的顏色一樣,不要像泥土一樣。青色像翠鳥羽毛一樣的人有活力,紅色像雞冠一樣的人有活力,黃色像螃蟹腹部一樣的人有活力,白色像豬油一樣的人有活力,黑色像烏鴉羽毛一樣的人有活力。」

五臟六腑的精華都顯現在面部,而臟腑各有盛衰盈虛,面色和脈象也會隨之變化。只要面色有光澤,即使體弱也不會有大礙。所謂「神」,就是指面色有光澤明亮;脈象有胃氣,也是同樣的道理。經驗豐富的醫生,通過觀察就能預知病情,這也就是《內經》所說的「望而知之謂之神」。

《難經》說:「五臟各有顏色,都顯現在面部,也應該與寸口尺脈相應。比如面色青,脈象就應當弦急;面色赤,脈象就應當浮大散;面色黃,脈象就應當中緩大;面色白,脈象就應當浮澀短;面色黑,脈象就應當沉濡滑。脈象數,尺脈皮膚也數;脈象急,尺脈皮膚也急;脈象緩,尺脈皮膚也緩;脈象澀,尺脈皮膚也澀;脈象滑,尺脈皮膚也滑。

比如面色青,脈象浮澀短,如果脈象又大又緩,則是相勝的關係(面色青,脈澀短,是金剋木;脈大緩,是木剋土,都是相勝的脈象);脈象浮大散,如果脈象又小又滑,則是相生的關係(浮大散是心脈,是木生火;小而滑是腎脈,是水生木,都是相生的脈象)。」

《內經》說:「凡是治療疾病,都要觀察病人的形體、氣息、面色、脈象、疾病的新舊程度,然後再進行治療,不要錯過時機。形氣相合,表示可以治愈;面色紅潤光澤,表示容易治癒;脈象順應四時,表示可以治愈;脈象虛弱而滑利,表示有胃氣,稱為容易治癒,應及時治療。形氣不相合,表示難以治愈;面色枯萎晦暗,表示難以治癒;脈象實而堅硬,表示病情加重;脈象逆反四時,表示不可治愈。必須觀察這四點,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

又說:「顏色和味道對應五臟:白色對應肺和辛味;紅色對應心和苦味;青色對應肝和酸味;黃色對應脾和甘味;黑色對應腎和鹹味。所以白色對應皮膚,紅色對應脈絡,青色對應筋腱,黃色對應肌肉,黑色對應骨骼。」

《靈樞》說:「五種顏色各在其相應的部位顯現。觀察其浮沉,就能知道病情的深淺;觀察其光澤枯萎,就能觀察病情的好壞;觀察其散聚,就能知道病情的遠近;觀察顏色的上下位置,就能知道病灶所在;集中精神觀察,就能知道疾病的過去和現在。面色不明亮不光澤,病情不嚴重;面色散亂,像馬奔散一樣,病情散在,氣血疼痛,則病情尚未集中。浮沉深淺,都是內外陰陽的表現。

總而言之,雖然浮沉有內外之分,但吉凶必須以光澤枯萎來判斷。面色浮而光澤,浮則病情淺,澤則精神充沛,即使生病也能很快痊癒,這是大吉之兆。如果面色浮而枯萎,雖然病情淺,但精神衰弱,預示病情將會加重,怎麼能說是吉兆呢?如果面色沉而枯萎,沉則病情深,萎則精神不濟,病情必死,這是大凶之兆。如果面色沉而光澤,雖然病情深,但精神將會恢復,預示病情將會減輕,怎麼能說是凶兆呢?這只是就浮沉而言,如果再觀察顏色的濃淡,則吉凶又會有輕重之分。至於觀察其散聚來判斷病情遠近,不得不感嘆面色的聚散不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