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梓

《診家正眼》~ 卷一 (10)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0)

1. 脈決死期

(《素問·大奇論》)

脈至浮合,浮合如數,一息十至以上,是經氣予不足也;微見,九十日死,(浮合者,如浮萍之合,有表而無里也。如數者,似數而非數熱之陽脈也。是經氣衰極耳。微見者,初見也。初見此脈,便可決於九十日而死。時季改易,天道更而人氣從之也。十至當作七至。若果十至,則為絕脈,死在旦夕,豈待九十日哉!故知錯誤無疑矣。)

脈至如火薪然,是心精之予奪也;草乾而死。(脈如火熱,是洪大之極也。但見本臟之脈,無胃氣以和之,則知心精之已奪矣。夏乃火令,猶未遽絕;至秋深而草乾陽消之候,其死期必矣。)

白話文:

如果脈象浮而合,浮合如數,一息十次以上,表示經氣不足;如果脈象微弱,則九十日內必死。脈象如火薪般炙熱,表示心精被奪,不久便會像乾草一樣枯萎而死。

脈至如散葉,是肝氣予虛也;木葉落而死。(如散葉者,浮漂無根也。肝木大虛,違其沉弦之常矣。秋風動而木葉黃落,金旺則木絕,故死。)

脈至如省客,省客者,脈塞而鼓,是腎氣之不足也;懸去棗華而死。(省者,禁也,故天子以禁中為省中。塞者,沉而不利也。鼓者,搏而有力也。伏藏於內而鼓搏,正如禁賓客而不見,獨知於內而恣肆也。故曰如省客也。是腎氣陰寒不安之狀也。棗花去,則當長夏也。土旺水涸,腎虛者不能支也。)

脈至如丸泥,是胃精予不足也;榆莢落而死。(丸泥者,彈丸也。滑動有力,沖和之氣蕩然矣。春深而榆莢始落,木令方張,弱土必絕。)

白話文:

脈搏摸起來像散落的樹葉,代表肝氣虛弱,就像樹葉掉落而死亡一樣。

脈搏摸起來像接待賓客,代表腎氣不足,就像棗花掉落而死亡一樣。

脈搏摸起來像泥丸,代表胃氣不足,就像榆莢掉落而死亡一樣。

脈至如橫格,是膽氣予不足也;禾熟而死。(橫格者,如橫木之格也。且長且堅,東方之真臟脈見矣。禾熟於秋,金令乘權,木安得不敗。)

脈至如弦縷,是胞精予不足也。病善言,下霜而死;不言可治。(弦縷者,如弦之急,如縷之細也。胞者,心也,心包絡也。言者,心聲也。火過極而神明無以自持,則多言不寐也。夫脈細則反其洪大之常,善言則喪其神明之守,方霜下而水帝司權,火當絕矣。)

脈至如交漆,交漆者,左右旁至也;微見,三十日死。(交漆者,瀉漆也。左右旁至者,或左或右,不由正道也。微見此脈,以一月為期,必不祿矣。)

白話文:

脈搏摸起來像橫木一樣,表示膽氣不足,就像禾苗成熟後就枯死一樣。

脈搏摸起來像弦線一樣,表示心氣不足,病人容易說話,像霜降時節就會死亡,如果病人不說話,則可以治療。

脈搏摸起來像交漆一樣,左右兩邊跳動,微弱難以察覺,預示患者将在三十天內死亡。

脈至如湧泉,浮鼓肌中,太陽氣予不足也;少氣,味韭英而死。(湧泉者,如泉之湧,浮鼓於肌肉之上,而乖違乎就下之常,膀胱衰弱,陰精不能上奉,故少氣耳。韭英新發,木帝司命,則水官謝事矣。)

脈至如頹土之狀,按之不得,是肌氣之不足也;五色先見黑,白壘發而死。(虛大無根,按之即不可得見,頹土之狀也。肌氣,即脾氣,脾主肌肉也。黑為水色,土虛而無所畏,反來乘之矣。壘即蘽也。蓬蘽有多類,而白者發於春,當木旺之時,土安得而不敗。)

脈至如懸雍,懸雍者,浮揣切之益大,是十二俞之予不足也;水凝而死。(懸雍者,喉間下垂之肉也。浮揣之益大,即知重按之而必空矣。浮短者,孤陽亢極之象也。十二俞,即十二經之系也。水凝冰結,陰盛之時,而孤陽有不絕者乎!)

白話文:

脈搏摸起來像湧泉一樣,浮在肌肉表面,跳動不規律,這是陽氣不足的表現;患者氣息微弱,喜歡吃韭菜,最後去世了。這是因為膀胱虛弱,精氣不能上達,導致氣虛。韭菜剛長出來,屬於木氣,木氣旺盛,就代表水氣衰退了。

脈搏摸起來像鬆軟的泥土一樣,按下去沒有感覺,這是肌肉氣不足的表現;患者身體五種顏色先出現黑色,白茅草開花時去世了。這是因為脾虛,脾臟負責肌肉,黑色代表水氣,土虛無力抵抗,水氣便反過來侵襲了脾臟。白茅草開花時屬於春天,正是木氣旺盛的時候,土氣怎麼能不衰敗呢?

脈搏摸起來像懸雍垂一樣,懸雍垂是指喉嚨下方下垂的肉,浮著按的時候感覺很大,按下去就空了,這是十二經氣不足的表現;患者身體水氣凝結,最後去世了。懸雍垂象徵著陽氣上浮,按下去就空代表陽氣虛弱,十二經氣不足。水氣凝結是陰氣盛的表現,陽氣虛弱又怎麼能抵抗呢?

脈至如偃刀,偃刀者,浮之小急,按之堅大急,五臟菀熱,寒熱獨並於腎也;其人不得坐,立春而死。(浮之小急,如刀口也。按之堅大急,即刀背也。菀者,積結也。五臟結熱,故發寒熱也。陽旺則陰消,故獨並於腎也。腰者,腎之府。腎虛則不能起坐。迨立春而陽氣用事,陰日以衰,安得不死也。)

脈至如丸滑不直手,不直手者,按之不可得也,是大腸氣予不足也;棗葉生而死。(如丸者,短而滑也。短而無根,按之不得也,大腸之金氣傷也。棗葉初生,新夏火旺,衰金從此逝矣。)

脈至如華者,令人善恐,不欲坐臥,行立常聽,是小腸氣予不足也;季秋而死。(華者,草木之花也,在枝葉而不在根株,乃輕浮而虛也。小腸氣通於心,善恐,不欲坐臥者,心神怯而不寧也。行立常聽者,恐懼多而生疑也。丙火墓於戌,故當九月季秋死。)

白話文:

脈象像偃刀一樣,浮取時略急,按下去則堅硬急促。這是因為五臟積熱,寒熱交雜,主要集中在腎臟。病人無法久坐,到了立春時節就會死亡。

解析

  • 偃刀:形容脈象浮取時像刀口,按下去像刀背,脈象有力但急促。
  • 五臟菀熱:五臟積聚了熱氣,導致寒熱交雜,身體虛弱。
  • 獨並於腎:熱氣主要集中在腎臟,導致腎臟虛弱。
  • 腎虛:腎臟虛弱,無法支持腰部,導致無法久坐。
  • 立春而死:立春時節陽氣旺盛,陰氣衰弱,原本就虛弱的病人無法抵擋陽氣的衝擊,最終會死亡。

第二則

脈至如丸滑不直手,不直手者,按之不可得也,是大腸氣予不足也;棗葉生而死。(如丸者,短而滑也。短而無根,按之不得也,大腸之金氣傷也。棗葉初生,新夏火旺,衰金從此逝矣。)

脈象像丸子一樣,短促滑動,按之難以觸及。這是因為大腸氣虛,無法正常運作。病人會在棗葉生長時節死亡。

解析

  • 如丸:形容脈象短促滑動,像丸子一樣,難以觸及。
  • 大腸氣予不足:大腸氣虛,無法正常運作,導致身體虛弱。
  • 棗葉生而死:棗葉生長在初夏,此時陽氣旺盛,火氣最旺,而金氣 (大腸) 虛弱,無法抵擋火氣,最終會死亡。

第三則

脈至如華者,令人善恐,不欲坐臥,行立常聽,是小腸氣予不足也;季秋而死。(華者,草木之花也,在枝葉而不在根株,乃輕浮而虛也。小腸氣通於心,善恐,不欲坐臥者,心神怯而不寧也。行立常聽者,恐懼多而生疑也。丙火墓於戌,故當九月季秋死。)

脈象像花朵一樣,病人容易驚恐,不想坐臥,走路時也總是豎起耳朵聽,這是因為小腸氣虛。病人會在季秋時節死亡。

解析

  • 如華:形容脈象輕浮,像花朵一樣,沒有根基。
  • 小腸氣通於心:小腸氣虛,會影響到心臟,導致心神不寧,容易驚恐。
  • 季秋而死:季秋時節,丙火 (心火) 在戌 (戌月) 墓,心氣虛弱,無法抵擋外邪侵襲,最終會死亡。

總體而言,這三則脈象解讀都說明瞭,通過脈象可以瞭解人體五臟六腑的氣血運行狀況,以及疾病的預兆和死亡時間。

2. 奇經八脈

督脈,尺寸中央俱浮,直上直下。

【按】潔古云:「督者,都也,為陽脈之都綱。」其脈起於下極之俞,並於脊裡,上至巔,極於上齒縫中齦交穴。其為病也,主外感風寒之邪。《內經》以為實則脊強,虛則頭重。王叔和以為腰背強痛,不得俯仰,大人癲病,小兒風癇。尺寸中央三部皆浮,且直上直下,為弦長之象,故主外邪。

任脈,寸口脈緊細實長至關。又曰,寸口脈如丸。

【按】任脈起於中極之下,循腹上喉,至於齦交,極於目下承泣穴,為陰脈之統會。其為病也,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王叔和亦以為少腹繞臍引陰中痛。又曰:寸口脈丸,主腹中有氣如指上搶心,俯仰拘急。緊細實長者,中寒而氣結也。寸口脈丸,即動脈也。狀如豆粒,厥厥搖動,故主氣上衝心。

白話文:

督脈

督脈位於身體正中,尺寸中央皆浮於表面,直上直下。

註解

潔古說:「督,就是統率的意思,是陽脈的主幹。」督脈起源於會陰穴,沿脊柱向上,到達頭頂,最後止於上齒縫中齦交穴。督脈生病時,主要表現為外感風寒。

《內經》認為,督脈實則脊柱僵硬,虛則頭重。王叔和則認為督脈生病時,會導致腰背疼痛,難以彎腰,成人會出現癲癇,小孩則會出現風癇。

督脈的尺寸中央三部皆浮,並且直上直下,呈現弦長狀態,所以主要表現為外邪入侵。

任脈

任脈的寸口脈緊細實長,一直延伸至關脈。又有人說,任脈的寸口脈像丸狀。

註解

任脈起源於中極穴下方,沿腹部向上,經過喉嚨,到達齦交穴,最後止於眼下的承泣穴,是陰脈的統率。任脈生病時,男子會出現七疝,女子會出現帶下、瘕聚等症狀。

王叔和也認為任脈生病時,會導致少腹繞臍、陰中疼痛。

又有人說,寸口脈像丸狀,表示腹中有氣向上衝擊心臟,導致俯仰拘急。脈象緊細實長,則表示體內寒氣凝結。寸口脈像丸狀,即動脈跳動的狀態,像豆粒般跳動,表示氣上衝心。

衝脈,尺寸中央俱牢,直上直下。

【按】衝脈起於氣街(在少腹毛中兩旁各二寸),挾臍左右上行,至胸中而散,為十二經之根本,故稱經脈之海,亦稱血海。《靈樞》曰:「衝脈血盛,則滲灌皮膚,生毫毛。女子數脫血,不營其口唇,故髯須不生。宦者去其宗筋,傷其衝脈,故須亦不生。」越人曰:「衝脈為病,逆氣而裡急」,或作躁熱,皆衝脈逆也,宜補中益氣湯加知、柏。

王叔和曰:「沖督用事,則十二經不復朝於寸口,其人苦恍惚狂癡。」又曰:「衝脈與督脈無異,但督脈浮而衝脈沉耳。」

陽蹺脈,寸部左右彈。

白話文:

衝脈

衝脈,位於身體的正中央,堅固而直,向上直達頭頂,向下直達足底。

註解:

  • 衝脈起始於氣街(位於小腹毛髮中兩側各兩寸處),沿著肚臍兩側向上行進,到達胸腔而散開。
  • 衝脈是十二經脈的根本,因此被稱為「經脈之海」,也稱為「血海」。
  • 《靈樞》中記載:「衝脈血氣充盈,則能滋潤皮膚,使毛髮生長。女性經常失血,無法滋養口脣,因此鬍鬚不會生長。宦官去除生殖器官,損傷衝脈,所以鬍鬚也不會生長。」
  • 越人說:「衝脈病變,會出現逆氣和腹痛」,或者出現躁熱,都是衝脈逆流所致,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加上知母和柏子仁治療。

王叔和說:「衝脈和督脈主管全身氣血運行,如果它們發生病變,十二經脈就不會再匯聚到寸口,患者會出現神志恍惚、狂躁癡呆等症狀。」他還說:「衝脈和督脈的功能相似,只是督脈偏於表層,而衝脈則偏於深層。」

陽蹺脈

陽蹺脈,位於寸口處兩側,可以摸到脈搏跳動。

【按】陽蹺脈起於跟中,上外踝,循脅上肩,夾口吻,至目,極於耳後風池穴。越人曰:「陽蹺為病,陰緩而陽急。」王叔和注云:「當從外踝以上急,內踝以上緩。」又曰:「寸口前部左右彈者,陽蹺也,苦腰背痛,癲癇僵仆,惡風偏枯,𤸷痹體強。」左右彈,即緊脈之象。(𤸷音頑,麻木也。)

陰蹺脈,尺部左右彈。

【按】陰蹺脈起於跟,上內踝,循陰,自胸至咽,極於目內眥睛明穴。越人曰:「陰蹺為病,陽緩而陰急。」王叔和注曰:「當從內踝以上急,外踝以上緩。」又曰:「寸口脈後部左右彈者,陰蹺也,苦癲癇寒熱,皮膚淫痹,少腹痛,裡急,腰及髖窌下連陰痛,男子陰疝,女人漏下。」張潔古曰:「蹺者,蹺疾也。

白話文:

陽蹺脈起於腳跟,向上延伸到外踝,再沿著側腹部到肩部,然後經過口角,直到眼睛,最終達到耳後的風池穴。當出現陽蹺的疾病時,會有陰部放鬆而陽部緊張的情況。王叔和指出,陽蹺脈在外踝以上是緊張的,而在內踝以上則是放鬆的。此外,他還提到,如果在寸口脈前部左右側有彈跳的感覺,那就是陽蹺脈,表現為腰背疼痛、癲癇僵硬、怕風且身體較虛弱的情形。這裡的彈跳即是緊脈的表現。

陰蹺脈則在尺部的左右側有彈跳感。

陰蹺脈起於腳跟,向上延伸到內踝,循著陰部的路徑,從胸部延伸到喉嚨,最終達到眼內的睛明穴。當出現陰蹺的疾病時,會有陽部放鬆而陰部緊張的情況。王叔和指出,陰蹺脈在內踝以上是緊張的,而在外踝以上則是放鬆的。他還提到,如果在寸口脈後部左右側有彈跳的感覺,那就是陰蹺脈,表現出癲癇、寒熱症狀、皮膚癢痛、少腹疼痛、肚子急促以及腰部和髖部連接陰部的疼痛,男子可能有陰疝,女子則可能有陰道分泌異常。張潔古表示,蹺即是指有疾病的狀況。

二蹺之脈起於足,使人蹺捷也。陽蹺在肌肉之上,陽脈所行,通貫六腑,主持諸表。陰蹺在肌肉之下,陰脈所行,通貫五臟,主持諸里。」(髖音寬,窌音料。)

帶脈,關部左右彈。

【按】帶脈起於季脅,圍身一周,如束帶然。越人曰:「帶之為病,腹滿,腰溶溶如坐水中。」(溶溶,緩縱之貌。)《明堂》曰:「女人少腹痛,裡急瘛瘲,月事不調,赤白帶下。」楊氏曰:「帶脈總束諸脈,使不妄行,如人束帶而前垂。此脈若固,則無帶下漏經之症矣。」(瘛音熾,瘲音縱。)

陰維脈,尺外斜上至寸。

【按】陰維脈起於諸陰之交,發於內踝上五寸,循股,入小腹,循脅上胸,至頂前而終。叔和云:「苦癲癇僵仆失音,肌肉痹癢,汗出惡風,身洗洗然也。」又曰:「陰維脈沉大而實,主胸中痛,脅下滿,心痛。脈如貫珠者,男子脅下實,腰中痛,女子陰中痛,如有瘡。」(內踝上五寸築賓穴也。)

白話文:

陰維脈從陰經交匯處開始,從內踝上五寸處起,沿著大腿內側,進入小腹,再沿著脅肋上行,到達胸部,最後到達頭頂前部結束。叔和說:「如果陰維脈有病,會導致癲癇、僵直、跌倒、失聲,肌肉麻木發癢,出汗怕風,全身發冷。」叔和還說:「如果陰維脈沉而大,並且堅實,會導致胸痛,脅肋下脹滿,心痛。如果脈搏像一串串珠子一樣,男性會出現脅肋下脹滿,腰痛;女性會出現陰部疼痛,好像患有瘡瘍一樣。」(內踝上五寸處是築賓穴。)

陽維脈,尺內斜上至寸。

【按】陽維脈起於諸陽之會,發於足外踝下一寸五分,循膝,上髀厭,抵少腹,循頭入耳,至本神而止。叔和曰:「苦肌肉痹癢,皮膚痛,下部不仁,汗出而寒,顛仆羊鳴,手足相引,甚者不能言。」潔古曰:「衛為陽,主表。陽維受邪,為病在表,故作寒熱。營為陰,主裡。

陰維受邪,為病在裡,故苦心痛。陰陽相維,則營衛和諧;營衛不諧,則悵然失志,不能自收持矣。」(髀音皮。外踝下一寸五分申脈穴。)

李時珍曰:「人身有經脈絡脈,直行曰經,旁行曰絡。經凡十二,手之三陰三陽,足之三陰三陽是也。絡凡十五,乃十二經各有一別絡,而脾又有一大絡,並任督二絡,為十五也。共二十七氣,相隨上下,如泉之流,不得休息。陰脈營於五臟,陽脈營於六腑,陰陽相貫,如環無端,其流溢之氣,入於奇經,轉相灌溉。

白話文:

陽維脈從腳內側斜向上,到達寸口脈的位置。

奇經之八脈,不拘制於十二正經,無表裡配合,故謂之奇。蓋正經猶溝渠,奇經猶河澤,正經之脈隆盛,則溢於奇經,故秦越人比之天雨溝渠溢滿,滂沛河澤,此《靈》《素》未發之旨也。」(凡經十二,每經各有一別絡,而脾又有一大絡,並任督二絡,共二十七氣。)又曰:「陽維起於諸陽之會,由外踝而上行於衛分;陰維起於諸陰之交,由內踝而上行於營分,所以為一身之綱維也。

陽蹺起於跟中,循外踝上行於身之左右;陰蹺起於跟中,循內踝上行於身之左右,所以使機關之蹺捷也。督脈起於會陰,循背而行於身之後,為陽脈之總督,故曰陽脈之海。任脈起於會陰,循腹而行於身之前,為陰脈之承任,故曰陰脈之海。衝脈起於會陰,夾臍而行,直衝於上,為諸脈之衝要,故曰十二經脈之海。

白話文:

八條奇經不受十二正經的約束,沒有表裡配合,所以稱為奇經。正經就像溝渠,奇經就像河流和湖泊,正經的氣血充盈就會溢出到奇經,就像大雨讓溝渠滿溢,水流入河澤一樣,這正是《靈樞》、《素問》沒有明說的道理。

除了十二正經之外,每條經脈都有一條別絡,脾經還有一條大絡,再加上任脈、督脈,一共二十七條氣脈。

陽維脈起源於諸陽經交匯之處,從外踝向上行於衛分;陰維脈起源於諸陰經交匯之處,從內踝向上行於營分,兩者都是維持人體整體的綱要。

陽蹺脈起源於腳跟,沿著外踝向上行於身體左右;陰蹺脈起源於腳跟,沿著內踝向上行於身體左右,兩者使人體的活動靈活敏捷。

督脈起源於會陰,沿著背部向上行於身體之後,是所有陽經的總督,所以稱為陽脈之海。任脈起源於會陰,沿著腹部向上行於身體之前,是所有陰經的承任,所以稱為陰脈之海。衝脈起源於會陰,沿著臍部向上行,直衝到頭部,是所有經脈的衝要,所以稱為十二經脈之海。

帶脈則橫圍於腰,狀如束帶,所以總約諸脈者也。是故陽維主一身之表,陰維主一身之裡,以乾坤言也。陽蹺主一身左右之陽,陰蹺主一身左右之陰,以東西言也。督脈主身後之陽,任沖主身前之陰,以南北言也。帶脈橫束諸脈,以六合言也。故醫而知此八脈,則十二經十五絡之大旨得矣。

白話文:

帶脈位於腰部,環繞腰身,形狀如同束帶,因此能總括控制全身的經脈。所以,陽維脈主宰人體的表層,陰維脈主宰人體的內裡,以天地而言。陽蹺脈主宰人體左右兩側的陽經,陰蹺脈主宰人體左右兩側的陰經,以東西而言。督脈主宰人體背部的陽經,任脈和衝脈主宰人體腹部的陰經,以南北而言。帶脈橫向束縛著所有經脈,以六合而言。所以,醫生如果瞭解這八條經脈,就能掌握十二經脈和十五絡脈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