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梓

《診家正眼》~ 卷一 (9)

回本書目錄

卷一 (9)

1. 內經分配臟腑定位

至高陽生偽訣,以大小腸列於寸上,以三焦配於左尺,以命門列於右尺,及厥陰膻中,竟置而不言,又男女易位,故不可不為之辨。夫寸主上焦,以候胸中;關主中焦,以候膈中;尺主下焦,以候腹中。此一身之定位,古今之通論也。大小腸皆在下焦腹中,偽訣越中焦而候之寸部,有是理乎?伯仁見及於此,以左尺主小腸、膀胱、前陰之病,右尺主大腸、後陰之病,可稱千古隻眼。

偽訣之誤,特因心與小腸為表裡,肺與大腸為表裡,不知經絡相為表裡,診候自有定位,何可混耶!叛經者一也。《靈樞》曰:「上焦出於胃上口,並咽以上貫膈而布胸中。中焦亦並胃中,出上焦之後,泌糟粕,蒸津液,化精微而為血。下焦者,別迴腸,注於膀胱而滲入焉。

水穀者,居於胃中,成糟粕,下大腸而為下焦。」又曰:「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由是則明以上中下分三焦矣。偽訣列於左尺,不亦妄乎?又曰,「密理厚皮者,三焦厚;粗理薄皮者,三焦薄。」又曰:「勇士者,三焦理橫;怯士者,三焦理縱。」由是則有形象矣。

偽訣以為無形,不亦妄乎?叛經者二也。《素問》曰:「肝、心、脾、肺、腎五臟為陰,膽、胃、大小腸、三焦、膀胱六腑為陽。」此止十一經耳,則手厥陰一經竟何在乎?又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蓋以膻中足十二經之數,則配手厥陰經者,實膻中也。

及《靈樞》敘經脈,又有包絡而無膻中。然曰「動則喜笑不休」,正與「喜樂出焉」之句相合。夫喜笑者,心火所司,則知膻中與心應,即包絡之別名也。《靈樞·邪客篇》曰:「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其臟堅固,邪弗能容;容之則心傷,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故諸邪之在心者,皆在心之包絡。

」獨膻中稱臣使者,君主之親臣也。由是察之,包絡即為膻中,斷無可疑。膻中以配心臟,自有確據。乃偽訣竟不之及,則手厥陰為虛懸之位矣。叛經者三也。心、肝、脾、肺俱各一候,惟腎臟而分兩尺之候者,為腎有兩枚,形如豇豆,分列於腰脊之左右也。《刊誤》以兩尺候腎,深合經旨。

《難經》、《脈訣》俱以左尺候腎水,右尺候命門相火,誤矣。考《明堂》等經,命門一穴在督脈第十四椎下陷中兩腎間。雖兩腎水臟,而相火寓焉,蓋一陽居二陰之間,所以成乎坎也。獨不思脈之應於指下者,為有經絡,循經朝於寸口。詳考《內經》並無命門之經絡也。既無經絡,何以應診而可列之右尺乎?雖然,左陽右陰,天之常也。

白話文:

內經分配臟腑定位

古代某些醫家在臟腑定位上存在錯誤,與經絡學說相悖。例如,他們將大小腸的位置描述在寸口脈象(手腕寸關尺三部中的寸部)上,將三焦配在左尺脈,命門配在右尺脈,以及將膻中位置含糊其辭,甚至男女位置描述相反,這些都與經絡的實際位置和臟腑的表裡關係不符。

正確的臟腑定位是:寸口脈診斷上焦(胸部),關脈診斷中焦(膈肌部位),尺脈診斷下焦(腹部)。大小腸都在下焦(腹部),而古代錯誤的說法卻將其診斷部位放在上焦(寸口),這是不合理的。伯仁醫生正確地指出,左尺脈診斷小腸、膀胱和前陰的疾病,右尺脈診斷大腸和後陰的疾病,這才是符合經絡實際情況的。

古代錯誤的說法之所以出錯,是因為他們只注意到心和小腸、肺和大腸的表裡關係,卻忽略了經絡的整體聯繫,導致診斷位置混亂。 《靈樞》中明確記載了上中下三焦的部位和功能:上焦在胃上口,經咽喉到達胸部;中焦在胃部,負責消化吸收;下焦包括迴腸,與膀胱相連。 水穀在胃中消化,形成糟粕,進入大腸成為下焦的一部分。《靈樞》還用霧、漚、瀆來比喻上中下三焦的形態,證明了三焦是有形體的。而古代錯誤的說法卻認為三焦無形,這也是錯誤的。 另外,古代錯誤的說法還忽略了手厥陰經的存在。《素問》中記載了五臟六腑,卻遺漏了手厥陰經所屬臟腑。

《素問》中描述了五臟(肝、心、脾、肺、腎)為陰,六腑(膽、胃、大小腸、三焦、膀胱)為陽,並說明了各臟腑的功能。膻中在古代被認為是「臣使之官」,負責喜樂之情,而《靈樞》中則提到包絡,並未提及膻中。但「動則喜笑不休」的描述與「喜樂出焉」相符,說明膻中與心臟的關係密切,包絡可能是膻中另一個名稱。 《靈樞·邪客篇》也提到心臟是五臟六腑之主,邪氣侵犯心臟時,會累及心包絡。因此,膻中(或包絡)與心臟關係密切,古代錯誤的說法忽略了這一點。 此外,古代錯誤的說法只對心、肝、脾、肺各有一個診斷部位,卻將腎臟的診斷分在左右尺脈,這是因為腎臟左右各一,形狀像豇豆,位於腰脊左右兩側。

而認為左右尺脈分別診斷腎水和命門相火是錯誤的。《明堂》等經書記載,命門穴位於督脈,在兩腎之間。雖然兩腎屬水,但命門屬火,位於兩腎之間,代表一陰夾一陽。但脈象反映在寸口脈上的,是有經絡循行的,而《內經》中並沒有命門的經絡記載,因此無法通過脈象診斷命門。 雖然左陽右陰是自然規律,但必須符合經絡循行規律才能作為診斷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