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梓

《診家正眼》~ 卷一 (8)

回本書目錄

卷一 (8)

1. 內經分配臟腑定位

如前以候前,後以候後,上竟上,下竟下者,皆內外之義也。觀易卦六爻,自下而上,以上三爻為外卦,下三爻為內卦,則上下內外之義昭然矣。或曰,浮取乎外,沉取乎內,於義亦通。然如外以候肺,內以候胸中,外以候心,內以候膻中,是臟從外取,而腑從內候,則無是事矣。故不如從上下看為穩當也。

推而外之,內而不外,有心腹積也。(推者,察也,求也。凡診脈必先推求於外。若但見沉脈而無浮脈,是有內而無外矣,故知其病心腹之有積也。)推而內之,外而不內,身有熱也。(推求於內,浮而不沉,則病在外而非內矣,惟表有邪,故身有熱也。)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清也。

(清者,冷也。推求於上部則脈強盛,下部則脈虛弱,此上盛下虛,故腰足清冷也。上下有二義,以寸關尺言之,寸為上,尺為下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頭項痛也。(推求於下部,下部有力,上部無力,此清陽不能上升,故頭項痛;或陽虛而陰湊之,亦頭項痛也。)按之至骨,脈氣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

」(按之至骨,腎肝之分也。脈氣少者,言無力也。腎水虛,故腰脊痛;肝血虧,故身有痹痛也。)

【按】五臟六腑以暨心包絡,共成十二經,分配於脈之六部,自有定理,莫可變亂,第詳玩《內經》,便昭然於心目矣。《內經》出胸、膈、腹三字,以分上中下而配寸關尺也。然腑不及膽者,寄於肝部也;不及大小腸,膀胱者,統於腹中也,高陽生以大小腸列於寸上,不知大小腸皆在下焦腹中,乃欲越中焦而候之寸上,誤矣。彼不過因小腸脈絡於心,大腸脈絡於肺耳。

然則腎之脈亦絡於心,而遂以左寸候腎可乎!膻中為手厥陰經,即心包絡也。故經曰:「左外以候心,內以候膻中。」(外,上也。內,下也。義見上文注中。)又曰:「膻中者,心主之宮城也。」又曰:「心包絡之脈,起於胸中,出屬心。

」即此三段經文而細繹之,則膻中即是心包,心包實為心府,昭確可據,而高陽生候於右尺,不亦妄乎!以丹溪之敏,亦以包絡、膻中分為二候,況其他哉!《內經》明稱左右皆腎,而命門居兩腎之中。

考《明堂》、《銅人》等經,命門一穴在督脈第十四椎下陷中,兩腎之間,且脈之應於指下,為有經絡,循經絡朝會於寸口,而《內經》並無命門之經絡,妄以穴名為臟,配列右尺,真是矇昧千秋矣。三焦者,中清之府,通行人身三元之氣。三焦通,則周身之氣皆通。故經曰:「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

」王叔和分配於寸關尺,乃至當也。而高陽生分隸於右尺,尤為謬妄,下文重言以申明之。

經曰:「尺內兩旁,則季脅也。尺外以候腎,尺裡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內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內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內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內以候膻中。」此《內經》三部之候法也。腑不及膽者,寄於肝也。不及大小腸、膀胱者,統於腹中也。

白話文:

內經臟腑定位

古人診脈,觀察脈象的順序,從前推後,從上推下,都是內外相對的意思。就像《易經》的卦象,上面三爻為外卦,下面三爻為內卦,上下內外的道理很清楚。有人說,浮脈診外,沉脈診內,這樣理解也通。但是,如果說外脈診肺,內脈診胸中;外脈診心,內脈診膻中,那就是臟腑的診察方法互相矛盾了。所以,還是按照上下來判斷比較穩妥。

如果脈象向外推求,而內部沒有相應的反應,說明心腹有積聚。診脈必須先從外推求,如果只有沉脈而沒有浮脈,就是內有問題而外無反應,可知心腹有積聚。如果脈象向內推求,而外邊沒有相應的反應,說明身體有熱證。如果從內推求,浮脈明顯而沉脈不明顯,則是病在體表而非內臟,屬於外感邪氣,所以身體發熱。如果脈象向上推求,上部脈象強盛,下部脈象虛弱,這是上盛下虛的表現,所以腰足會感覺冷。如果脈象向下推求,下部脈象有力,上部脈象無力,這是陽氣不能上升的表現,所以頭項會疼痛;或者陽氣虛弱,陰寒之氣上侵,也會導致頭項疼痛。按壓到骨頭,脈氣微弱,說明腰脊疼痛且身體麻痹。按壓到骨頭,是腎肝的分界處。脈氣微弱,表示脈象無力。腎水不足,所以腰脊疼痛;肝血虧虛,所以身體麻木疼痛。

五臟六腑以及心包絡,組成十二經脈,分配在六部脈象中,都有固定的規律,不能混亂。仔細研讀《內經》,就能清楚明白。 《內經》用胸、膈、腹三個部位來區分上中下,並對應寸關尺三部脈象。但膽囊不在這三部分的描述中,歸屬肝部;大小腸和膀胱也不在其中,統歸於腹部。高陽生將大小腸列在寸脈上,這是錯誤的,因為大小腸都在下焦腹部,他不應該越過中焦去寸脈上診察,這只是因為小腸脈絡於心,大腸脈絡於肺。

那麼,腎脈也絡於心,可以用左寸脈診察腎臟嗎?膻中是手厥陰經,也就是心包絡。經書說:「左外以候心,內以候膻中。」(外,指上;內,指下。意思在上文註釋中已經說明。)又說:「膻中是心臟的主管宮殿。」又說:「心包絡的經脈,起於胸中,外屬於心。」仔細推敲這三段經文,就可以知道膻中就是心包,心包是心臟的府庫,這是確切可靠的。而高陽生將心包絡的脈象歸於右尺,豈不是錯誤的嗎?即使是精明的張元素(丹溪),也把心包和膻中分開診察,更何況其他人呢?《內經》明確指出左右都有腎,而命門位於兩腎之間。

考究《明堂經》、《銅人腧穴針灸圖經》等書,命門穴位於督脈第十四椎下陷中,兩腎之間,脈象在指下可感知,是因為有經絡,經絡循行彙聚於寸口脈,但《內經》中並沒有命門的經絡記載,妄以穴位名稱代替臟器,把它歸於右尺,真是迷惑後世千年了。三焦是中清之府,通行人體三元之氣。三焦通暢,則全身之氣都通暢。所以經書說:「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王叔和將三焦分配在寸關尺三部脈象,是恰當的。而高陽生將三焦分隸於右尺,就太過謬誤了,下文將再次說明。

經書說:「尺脈內側兩旁,是季脅;尺脈外側以診察腎臟,尺脈內側以診察腹部;中指寸脈上部,左外側以診察肝臟,內側以診察膈;右外側以診察胃,內側以診察脾;上指寸脈上部,右外側以診察肺,內側以診察胸中;左外側以診察心臟,內側以診察膻中。」這是《內經》的三部診脈方法。膽囊不在這三部分的描述中,歸屬肝部;大小腸和膀胱不在其中,統歸於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