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梓

《診家正眼》~ 卷一 (7)

回本書目錄

卷一 (7)

1. 三焦分配三部

岐伯曰:「寸以候上焦,關以候中焦,尺以候下焦。」扁鵲曰:「三焦者,元氣之別使也,主通行於三氣,經歷於五臟六腑。」華元化曰:「三焦者,人身三元之氣也,總領五臟六腑、營衛經絡、內外左右上下之氣也。」

【按】三說而細繹之,乃知脈本身中之元神,和會後天穀氣,以周流於一身者也。蓋元神附於腎間之動氣,出於下焦,合水穀之精氣,謂之營氣;升於中焦,合水穀之悍氣,謂之衛氣;升於上焦,營行脈中,衛行脈外,其宗氣積於胸中,名曰氣海。故三焦者,統領周身之氣,而分隸於胸膈腹,即分配於寸關尺,灼然無可疑者。

乃伯仁亦承訛襲舛,而謂右尺云「手心主、三焦脈所出」,何其不稽於古,不衷於理耶!

白話文:

三焦分配三部

岐伯說:「寸脈診察上焦,關脈診察中焦,尺脈診察下焦。」扁鵲說:「三焦是元氣的分佈和運作,主要掌管三種氣的通行,並貫穿於五臟六腑。」華元化說:「三焦是人體三種元氣,統率著五臟六腑、營衛經絡,以及內外、左右、上下所有的氣。」

仔細分析以上三種說法,就能明白脈象本身蘊含的元神,與後天飲食精華之氣相結合,周流全身。原來元神依附在腎臟間的動氣,從下焦出發,與水穀精華之氣結合,稱為營氣;上升到中焦,與水穀的較為強盛之氣結合,稱為衛氣;上升到上焦,營氣運行於脈絡之中,衛氣運行於脈絡之外,而宗氣則積聚在胸中,稱為氣海。所以,三焦統攝全身之氣,並分佈於胸膈腹部,也就是分配在寸、關、尺三部脈象上,這是顯而易見,毫無疑問的。

然而,伯仁卻承襲錯誤的說法,認為右尺脈「手心為主,三焦脈由此而出」,這與古代的說法和道理都嚴重相悖!

2. 重輕審察

扁鵲曰:「初持脈,如三菽之重,與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如六菽之重,與血脈相得者,心部也;如九菽之重,與肌肉相得者,脾部也;如十二菽之重,與筋平者,肝部也;按之至骨,舉指來疾者,腎部也。」(由是推之,不獨以左右六部分候臟腑,即指下輕重之間,便可測何經受病矣。粗工不察於此,而專分六部,則脈中之微妙,豈在是可盡其蘊耶!)

白話文:

扁鵲說:「剛開始診脈時,如果脈象像三顆豆子那麼重,而且與皮膚毛髮相通的,是肺部疾病;像六顆豆子那麼重,而且與血液脈絡相通的,是心部疾病;像九顆豆子那麼重,而且與肌肉相通的,是脾部疾病;像十二顆豆子那麼重,而且與筋絡平順的,是肝部疾病;按壓到骨頭,手指抬起時感覺很快的,是腎部疾病。」(由此推論,不只是根據左右六個部位來判斷臟腑的病症,就連手指下感覺到的輕重,就能測知哪條經絡生病了。粗心的醫生察覺不到這一點,只專注區分六個部位,那麼脈象中的微妙變化,怎麼可能完全掌握呢!)

3. 陰陽辨別

岐伯曰:「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言人身臟腑中陰陽,則臟為陰,腑為陽;肝、心、脾、肺、腎五臟為陰,膽、胃、大小腸、三焦、膀胱六腑為陽。故背為陽,陽中之陽,心也;陽中之陰,肺也。腹為陰,陰中之陰,腎也;陰中之陽,肝也;陰中之至陰,脾也。

此言陰陽表裡、內外雌雄相輸應也。」(心肺皆居上而屬陽,但心位乎南,故為陽中之陽;肺位乎西,故為陽中之陰也。腎肝皆處乎下而屬陰,但腎位乎北,故為陰中之陰;肝位乎東,故為陰中之陽也。脾土位卑為陰,且為孤臟而居乎內,又不主時令,而寄旺於四季之末,故為陰中之至陰也。

扁鵲曰:「呼出心與肺,吸入腎與肝,呼吸之間,脾受穀氣也,其脈在中。浮者陽也,沉者陰也。心肺俱浮,何以別之?然,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澀者,肺也。腎肝俱沉,何以別之?然,牢而長者,肝也;舉之濡,按之來實者,腎也。脾主中州,故其脈在中,是陰陽之法也。

」(呼出者,陽也,故心肺之脈皆浮也。心為陽中之陽,故浮而且大且散也;肺為陽中之陰,故浮而兼短澀也。吸入者,陰也,故腎肝之脈皆沉也。腎為陰中之陰,故沉而且實也;肝為陰中之陽,故沉而兼長也。脾為中州,故不浮不沉,而脈在中也。)

白話文:

陰陽辨別

岐伯說:「談論人的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談論人體的陰陽,則背部為陽,腹部為陰;談論人體臟腑的陰陽,則臟器為陰,腑為陽;肝、心、脾、肺、腎五臟屬陰,膽、胃、大小腸、三焦、膀胱六腑屬陽。所以背部為陽,陽中之陽是心;陽中之陰是肺。腹部為陰,陰中之陰是腎;陰中之陽是肝;陰中之至陰是脾。

這說明了陰陽表裡、內外、雌雄相互應的關係。」(心肺都位於上部而屬陽,但心臟位於南方,所以是陽中之陽;肺臟位於西方,所以是陽中之陰。腎臟和肝臟都位於下部而屬陰,但腎臟位於北方,所以是陰中之陰;肝臟位於東方,所以是陰中之陽。脾土位置低屬於陰,而且是孤獨的臟器位於內部,又不主宰季節,而旺盛於四季末尾,所以是陰中之至陰。)

扁鵲說:「呼氣時,心與肺的氣息外放;吸氣時,腎與肝的氣息內收,呼吸之間,脾臟接受穀氣,其脈象位於中間。脈象浮現者為陽,脈象沉伏者為陰。心肺的脈象都浮現,如何區分呢?浮大而散漫的是心;浮而短促澀滯的是肺。腎肝的脈象都沉伏,如何區分呢?牢固而長的脈象是肝;觸之柔軟,按壓則堅實的是腎。脾臟主宰中焦,所以其脈象位於中間,這就是陰陽的規律。」(呼氣屬陽,所以心肺的脈象都浮現。心為陽中之陽,所以脈象浮現且大而散漫;肺為陽中之陰,所以脈象浮現且短促澀滯。吸氣屬陰,所以腎肝的脈象都沉伏。腎為陰中之陰,所以脈象沉伏且堅實;肝為陰中之陽,所以脈象沉伏且較長。脾居中焦,所以脈象不浮不沉,而位於中間。)

4. 內經分配臟腑定位

《素問·脈要精微論》曰:「尺內兩旁,則季脅也。(季脅,小肋也。在脅下兩旁,為腎所近之處也。)尺外以候腎,尺裡以候腹。(尺外者,尺脈前半部也。前以候陽,後以候陰。背為陽,腎附背,故外以候腎。腹為陰,故里以候腹。所謂腹者,凡大小腸、膀胱、命門,皆在其中矣。

以下諸部,俱言左右,而此獨不分者,以兩尺皆主乎腎也。)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內以候膈。(中附上者,言附尺之上而居乎中,即關脈也。左外者,言左關之前半部也;內者,言左關之後半部也。肝為陰中之陽,而亦附近於背,故外以候肝;內以候膈,舉一膈則中焦之膈膜、膽腑皆在其中矣。)右外以候胃,內以候脾。

(右關之前,所以候胃;右關之後,所以候脾。脾胃皆中州之官,而以表裡言之,則胃為陽,脾為陰,故外以候胃,內以候脾也。按寸口者,手太陰也。太陰行氣於三陰,故曰,『三陰在手而主五臟』,所以本篇止言五臟,而不及六腑。然胃亦腑也,而此獨言之,何也?經所謂:『五臟皆稟氣於胃,胃者,五臟之本也。

臟氣者,不能自致於手太陰,必因於胃氣,乃至於手太陰也。』故胃氣當於此察之。又《五臟別論》云:『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臟氣。氣口,亦太陰也。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於胃,變見於氣口。』然則此篇雖止言胃,而臟腑之氣亦無不見乎此矣。)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內以候胸中。

(上附上者,言上而又上,則寸脈也。五臟之位,惟肺最高,故右寸之前以候肺,右寸之後以候胸中。胸中者,膈膜之上皆是也。)左外以候心,內以候膻中。心肺皆居膈上,故左寸之前以候心,左寸之後以候膻中。膻中者,心包絡之別名也。

【按】五臟所居之位,皆五行一定之理。火旺於南,故心居左寸;木旺於東,故肝居左關;金旺於西,故肺居右寸;土旺於中,而寄位西南,故脾胃居右關。此即河圖五行之次序也。前以候前,後以候後。(此重申上下內外之義也。統而言之,寸為前,尺為後;分而言之,上半部為前,下半部為後。

蓋言上以候上,下以候下也。)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脛足中事也。竟,盡也。言上而盡於上,在脈則盡於魚際,在體則應乎胸喉也。下而盡於下,在脈則盡於尺部,在體則應乎少腹腰膝足也。

【按】此章首言尺,次言中附上而為關,又次言上附上而為寸,皆自內以及外者,蓋以太陰之脈從胸走手,以尺為根本,寸為枝葉也。故曰,凡人之脈,寧可有根而無葉,不可有葉而無根。又按:內外二字,諸家之注皆云內側外側。若以側為言,必脈形扁闊矣,或有兩條亦可耳;不然,則於義不通矣。

白話文:

內經分配臟腑定位

《素問·脈要精微論》記載,手腕尺脈內側兩旁,對應的是季脅(肋骨下緣)。尺脈外側用來診斷腎臟,尺脈內側用來診斷腹部。尺脈外側指的是尺脈前半部,前半部診斷陽氣,後半部診斷陰氣。背部屬陽,腎臟位於背部,所以尺脈外側用來診斷腎臟;腹部屬陰,所以尺脈內側用來診斷腹部。所謂腹部,包含大小腸、膀胱、命門等器官都在其中。上述各部位論述都分左右,唯獨此處不分左右,是因為左右尺脈都主腎。

寸脈上方中間偏左的外側用來診斷肝臟,內側用來診斷膈肌。寸脈上方中間指的是關脈。左關脈前半部診斷肝臟,後半部診斷膈肌。肝臟屬陰中之陽,且靠近背部,所以外側診斷肝臟;內側診斷膈肌,診斷膈肌也就包含了中焦的膈膜和膽囊。

右關脈外側用來診斷胃,內側用來診斷脾臟。右關脈外側診斷胃,內側診斷脾。脾胃都是中焦的臟器,從表裡關係來說,胃屬陽,脾屬陰,所以外側診斷胃,內側診斷脾。寸口脈是手太陰肺經,太陰肺經運行氣血於三陰經,所以說「三陰在手而主五臟」,因此本篇只提到五臟,而沒有提到六腑。但胃屬於六腑,為何獨獨提到它呢?經文中說:「五臟都依靠胃氣來供給氣血,胃是五臟的根本。臟腑的氣血無法自行到達手太陰肺經,必須依靠胃氣才能到達手太陰肺經。」所以必須從寸口脈診斷胃氣。又《五臟別論》說:「五種味道的食物進入口中,貯藏在胃中,用來滋養五臟之氣。氣口也是太陰肺經。所以五臟六腑的氣味都來自於胃,在氣口處可以觀察到。」所以雖然本篇只提到胃,但五臟六腑的氣都可以在此觀察到。

寸脈上方中間偏右的外側用來診斷肺臟,內側用來診斷胸腔。寸脈上方指的是寸脈。五臟中,肺臟位置最高,所以右寸脈前半部診斷肺臟,後半部診斷胸腔。胸腔指的是膈膜以上部位。

左寸脈外側用來診斷心臟,內側用來診斷膻中。心肺都在膈膜之上,所以左寸脈前半部診斷心臟,後半部診斷膻中。膻中是心包絡的別名。

【按】五臟的位置,都符合五行一定的規律。火旺於南,所以心臟位於左寸;木旺於東,所以肝臟位於左關;金旺於西,所以肺臟位於右寸;土旺於中,而寄位西南,所以脾胃位於右關。這就是河圖五行次序。前半部診斷前半部,後半部診斷後半部。這是再次強調上下內外的意思。總而言之,寸脈診斷前面,尺脈診斷後面;細分來說,脈象上半部診斷前面,下半部診斷後面。是說上面診斷上面,下面診斷下面。寸脈最上方診斷胸喉,尺脈最下方診斷下腹部、腰部、股部、膝部、脛部、足部。竟,就是盡的意思。上面診斷到最上面,在脈象上就是魚際,在身體上就是胸喉;下面診斷到最下面,在脈象上就是尺脈,在身體上就是下腹部、腰部、膝部、足部。

【按】本章首先提到尺脈,其次提到寸脈上方的關脈,再次提到寸脈,都是從內到外,因為太陰經脈從胸部走到手部,尺脈是根本,寸脈是枝葉。所以說,人的脈象寧可有根而無葉,不可有葉而無根。又按:內外二字,各家注解都說是內側外側。如果以側來說,那麼脈象必然是扁平寬闊的,或者可能有兩條脈象,否則意思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