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梓

《診家正眼》~ 卷一 (7)

回本書目錄

卷一 (7)

1. 小兒脈法

小兒五歲以下,未可診寸關尺,惟看男左女右虎口。

食指第一節寅位,為風關,脈見易治;第二節卯位,為氣關,脈見為病深;第三節辰位,為命關,脈見為命危。

紫脈為熱。紅脈傷寒。青脈驚風。白脈疳疾。黃脈隱隱,為常候也。黑脈者多危。脈紋入掌為內鉤,紋彎里為風寒,紋彎外為食積。

五歲以上,以一指取寸關尺三部,六至為和平,七八至為熱,四五至為寒。

半歲以下,於額前眉端髮際之間,以名中食三指候之。兒頭在左,舉右手候;兒頭在右,舉左手候。食指近發為上,名指近眉為下,中指為中。三指俱熱,外感於風,鼻塞咳嗽。三指俱冷,外感於寒,內傷飲食,發熱吐瀉。食中二指熱,主上熱下冷。名中二指熱,主夾驚。食指熱,主食滯。

白話文:

五歲以下的小孩,還不能用寸關尺來診脈,只能觀察男孩子左手虎口,女孩子右手虎口。食指的第一節是寅位,稱風關,脈象在此處出現,病症易治;第二節是卯位,稱氣關,脈象在此處出現,病症較深;第三節是辰位,稱命關,脈象在此處出現,性命堪憂。紫色的脈象代表發熱,紅色的脈象代表傷寒,青色的脈象代表驚風,白色的脈象代表疳疾,黃色的脈象隱隱約約,屬於正常情況,黑色的脈象則多半凶險。脈紋深入手掌,稱為內鉤,紋路向內彎曲,代表風寒,紋路向外彎曲,代表食積。五歲以上的孩子,可以用一根手指分別觸摸寸、關、尺三個部位,六至脈象平和,七八至脈象發熱,四五至脈象發寒。半歲以下的孩子,則在額頭前髮際與眉頭之間,用食指、中指、名指三個手指來觸摸,孩子的頭在左側,就用右手觸摸,孩子的頭在右側,就用左手觸摸。食指靠近髮際處是上,名指靠近眉頭處是下,中指是中間。三個手指都發熱,代表外感風寒,鼻塞咳嗽。三個手指都發冷,代表外感寒邪,內傷飲食,發熱吐瀉。食指和中指發熱,代表上熱下冷。名指和中指發熱,代表夾驚。食指發熱,代表食滯。

2. 諸病宜忌之脈

傷寒,未汗宜陽脈,忌陰脈。已汗宜陰脈,忌陽脈。

頭痛,宜浮滑,忌短澀。

心痛,宜浮滑,忌短澀。

中風,宜浮遲,忌急數。

咳嗽,宜浮濡,忌沉伏。

喘急,宜浮滑,忌短澀。

水腫,宜浮大,忌沉細。

虛勞,宜微弱,忌洪數。

吐血,宜沉小,忌實大。

衄血,宜沉細,忌浮大。

脫血,宜陰脈,忌陽脈。

癆瘵,宜軟緩,忌細數。

消渴,宜數大,忌虛小。

腹脹,宜浮大,忌沉小。

腸澼,宜沉小,忌數大,(即痢疾)

下利,宜沉細,忌浮大。(同泄瀉。)

霍亂,宜浮大,忌微遲。

癥瘕,宜沉實,忌虛弱。

白話文:

傷寒初期還沒出汗時,脈象應該偏陽,避免陰脈;出汗後,脈象應該偏陰,避免陽脈。

頭痛時,脈象應該浮滑,避免短澀。

心痛時,脈象應該浮滑,避免短澀。

中風時,脈象應該浮遲,避免急數。

咳嗽時,脈象應該浮濡,避免沉伏。

喘急時,脈象應該浮滑,避免短澀。

水腫時,脈象應該浮大,避免沉細。

虛勞時,脈象應該微弱,避免洪數。

吐血時,脈象應該沉小,避免實大。

鼻出血時,脈象應該沉細,避免浮大。

失血時,脈象應該偏陰,避免陽脈。

肺癆時,脈象應該軟緩,避免細數。

消渴症時,脈象應該數大,避免虛小。

腹脹時,脈象應該浮大,避免沉小。

痢疾時,脈象應該沉小,避免數大。

腹瀉時,脈象應該沉細,避免浮大。

霍亂時,脈象應該浮大,避免微遲。

癥瘕時,脈象應該沉實,避免虛弱。

痞滿,宜浮大,忌沉小。

痿痹,宜虛濡,忌緊急。

顛癇狂,宜實大,忌沉細。

墮傷,宜緊急,忌弱小。

金瘡,宜微細,忌緊數。

中惡,宜緊細,忌浮大。

癰疽,宜微緩,忌滑數。

中毒,宜洪大,忌微細。

新產,宜沉滑,忌弦緊。

帶下,宜虛遲而滑,忌疾急。

崩漏,宜微弱,忌實大。

䘌蝕,宜虛小,忌緊急。

腹痛,宜沉細,忌弦長。

白話文:

痞滿,應該用浮大的針灸手法,避免沉小的針灸手法。

痿痹,應該用虛濡的針灸手法,避免緊急的針灸手法。

顛癇狂,應該用實大的針灸手法,避免沉細的針灸手法。

墮傷,應該用緊急的針灸手法,避免弱小的針灸手法。

金瘡,應該用微細的針灸手法,避免緊數的針灸手法。

中惡,應該用緊細的針灸手法,避免浮大的針灸手法。

癰疽,應該用微緩的針灸手法,避免滑數的針灸手法。

中毒,應該用洪大的針灸手法,避免微細的針灸手法。

新產,應該用沉滑的針灸手法,避免弦緊的針灸手法。

帶下,應該用虛遲而滑的針灸手法,避免疾急的針灸手法。

崩漏,應該用微弱的針灸手法,避免實大的針灸手法。

䘌蝕,應該用虛小的針灸手法,避免緊急的針灸手法。

腹痛,應該用沉細的針灸手法,避免弦長的針灸手法。

3. 怪脈

雀啄,連三五至而歇,歇而再至,如雀啄食,脾絕也。

屋漏,良久一至,屋漏滴水之狀,胃絕也。

彈石,從骨間劈劈而至,如指彈石,腎絕也。

解索,散亂如解繩索,精血竭絕也。

蝦游,沉時忽一浮,如蝦游然,靜中一動,神魂絕也。

魚翔,浮時忽一沉,譬魚翔之似有似無,命絕也。

釜沸,如釜中水,火燃而沸,有出無入,陰陽氣絕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了六種不同的脈象,以及它們所代表的病理狀況。這些脈象都是非常罕見的,代表著身體嚴重虛弱,甚至生命垂危的狀態。在古代醫學中,脈診是一種重要的診斷方法,醫生會通過觸摸病人的脈搏來判斷病情的輕重。

4. 七診

岐伯曰:「察九候七診,(九候注見前。)獨小者病,獨大者病,獨疾者病,獨遲者病,獨熱者病,獨寒者病,獨陷下者病。(此言九候之中,有獨見之脈,而與他部不同,即按其部而知其病之所在也。七者之中,既言獨疾則主熱矣,既言獨遲則主寒矣,而又言獨寒獨熱者,何也?必於陰部得沉微遲澀之脈,故又言獨寒也;必於陽部得洪實滑數之脈,故又言獨熱也。獨陷下者,沉伏而不起者也。

)形肉已脫,九候雖調猶死。(形肉脫去者,大肉盡去也。脾主肌肉,為五臟之本,未有脾氣脫而能生者。雖九候之中無獨見之七診,然終不免於死亡矣。)七診雖見,九候皆從者不死。」(從,順也。謂脈順四時之令,合五臟之常,及與病症為順也。既得順候,雖有獨大、獨小等,不至於死也。

白話文:

岐伯說:「觀察九候七診(九候的註解見前文),只有脈象獨小、獨大、獨疾、獨遲、獨熱、獨寒、獨陷下者,都是患病的徵兆。(這句話的意思是,在九候的脈象中,如果某一部位出現了與其他部位不同的獨特脈象,就可以根據該部位的脈象判斷病症所在。七診中,獨疾就代表熱症,獨遲就代表寒症。但是為什麼還要特別強調獨寒獨熱呢?因為在陰部摸到沉微遲澀的脈象,纔算是獨寒;而在陽部摸到洪實滑數的脈象,纔算是獨熱。至於獨陷下,指的是沉伏不顯的脈象。)

如果形體已經消瘦,即使九候脈象調整了,也仍然會死亡。(形體消瘦指的是身體的肌肉全部消失。脾主肌肉,是五臟之本,脾氣衰敗,生命就無法維持。即使九候中沒有出現七診中的獨特脈象,最終還是難逃死亡。)

即使七診中出現了獨特脈象,但九候的脈象都正常順暢,就不會死亡。」(從,順應的意思。指的是脈象順應四季的變化,符合五臟的常態,並且與病症相協調。如果九候的脈象都正常順暢,即使出現了獨大、獨小等異常脈象,也不至於死亡。)

5. 必先問明然後診脈

《素問·徵四失篇》曰:「診病不問其始,憂患飲食之失節,起居之過度,或傷於毒,不先言此,卒持氣口,妄言作名,為粗所窮,何病能中?」(此言不問其症之所由起,先與切脈,未免模糊揣度,必不能切中病情者矣。)

《素問·疏五過篇》云:「凡未診病者,必問嘗貴後賤,雖不中邪,病從內生,名曰脫營;嘗富後貧,名曰失精。」(脫營、失精,皆陰氣虧損也。貴者忽賤,富者忽貧,未免抑鬱而下舒,氣滯則血滯,久則新者不生,滯者成疾,故言脫、言失者矣。)

【按】古之神聖未嘗不以望聞問切四者互相參考,審察病情,然必先望其氣色,次則聞其音聲,次則問其病源,次則診其脈狀,此先後之次第也。近世醫者既自附於知脈,而病家亦欲試其本領,遂絕口不言,惟伸手就診,而醫者即強為揣摩;若揣摩偶合,則信為神手,而揣摩不合,則薄為愚昧。

白話文:

診斷疾病時,不先詢問病情的起因,例如憂慮、飲食失調、生活作息不規律,或是中毒等因素,就直接把脈,然後隨意說出病名,這種粗略的診斷方法,怎能準確地找出病因呢?

在診斷疾病之前,一定要詢問患者是否曾經富貴後貧窮,即使沒有受到外邪入侵,也會因為內在因素而生病,這種病症叫做「脫營」。同樣地,也需詢問患者是否曾經富裕後貧困,這種病症叫做「失精」。

古代的醫學聖賢,在診斷疾病時,都一定會綜合觀察望聞問切四個方面,仔細地分析病人的情況。他們的診斷順序是:首先觀察病人的氣色,其次聽病人說話的聲音,然後詢問病症的起因,最後才把脈。近些年來的醫生,卻過於迷信把脈,病家也想要考驗醫生的能力,所以都不願意講述自己的病情,只是伸出手來讓醫生把脈。而醫生為了顯示自己的醫術,就強行推測病因,如果推測結果正好吻合,就被認為是神醫,如果推測結果不符,就會被認為是庸醫。

噫嘻!此《內經》所謂「妄言作名,為粗所窮」,如是而欲拯危起殆,何異欲其入室而反閉門耶!王海藏云:「病人拱默,惟令切脈,試其知否。夫熱則脈數,寒則脈遲,實則有力,虛則無力,可以脈知也。若得病之由,及所傷之物,豈能以脈知哉!故醫者不可不問其由,病者不可不說其故。

」蘇東坡云:「我有病狀,必盡告醫者,使其胸中瞭然,然後診脈,則疑似不能惑也。我求愈疾而已,豈以困醫為事哉!」若二公之言,可以發愚蒙之聾瞶矣。

白話文:

唉呀!這就是《黃帝內経》裡所說的“胡亂說話做事情,會被簡單的事情搞混”,像這樣想要拯救危險的情況和疾病,跟想進入房間卻反而把門關上又有什麼不同呢?王海藏曾說:“當患者保持沈默時,只讓醫生摸脈搏來測試他是否知道病情。如果身體發燒,脈搏就會跳動快;寒冷的話,脈搏就慢;如果是實際病症,脈搏就有力量;如果是虛弱的症狀,脈搏就沒有力量。這些都可以從脈搏得知。但如果要瞭解疾病的緣由以及受損的事物,又怎麼能夠單靠脈搏就能夠得知呢?因此,醫生不可以不去詢問患者的病因,患者也不能不說明自己的原因。” 蘇東坡也曾說: “當我生病時, 一定會告訴醫生我的症狀, 讓他們心中清楚明白之後再進行脈診, 這樣就不會受到疑惑了。我只是希望治好病罷了, 怎麼會用難題來困擾醫生呢?” 如果按照這兩位先生的話去做,就可以啓發那些愚蠢的人們了。

6. 望色

(增補)

《內經》曰:「望而知之者,望見其五色,以知其病。」肝青象木,肺白象金,心赤腎黑,脾土色黃,一或有病,色必變見於面庭矣。然肺主氣,氣虛則色白。腎屬水,水涸則面黎。青為怒氣傷肝。赤為心火炎上。痿黃者內傷脾胃。紫濁者外感風邪。憔悴黝黑,必鬱悒而神傷。

消瘦淡黃,乃久病而體憊。山根明亮,須知欲愈之疴。環口黎黑,休醫已絕之腎。蓋有諸內必形諸外,見其表以知其里。眉目一占,肺肝斯見。

《內經》曰:「能合色脈,可以萬全。五色者,氣之華也。赤欲如帛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鵝羽,不欲如鹽。青欲如蒼璧之澤,不欲如藍。黃欲如羅裹雄黃,不欲如黃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蒼。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雞冠者生。黃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烏羽者生。」

白話文:

《內經》說:「只要觀察就能知道病情,觀察五色就能知道病症。」肝屬木,其色青;肺屬金,其色白;心屬火,其色赤;腎屬水,其色黑;脾屬土,其色黃。一旦有病,顏色就會在臉上顯現出來。

然而,肺主氣,氣虛則面色蒼白。腎屬水,水涸則面容暗沉。青色代表怒氣傷肝。赤色代表心火熾盛。面色萎黃代表內傷脾胃。面色紫濁代表外感風邪。面色憔悴黝黑,代表鬱鬱寡歡,精神受損。

消瘦淡黃,代表久病體虛。山根明亮,代表病情將要痊癒。環口黎黑,代表腎臟機能衰竭,無藥可救。因為內在的病症必然會表現在外在,觀察外表就能知道內在。眉目可以看出肺肝的狀況。

《內經》又說:「能綜合色脈,便可以萬無一失。五色是氣的表徵。紅色應該像帛裹朱砂一樣,不應該像赭石一樣。白色應該像鵝毛一樣,不應該像鹽一樣。青色應該像青碧玉的光澤一樣,不應該像藍色一樣。黃色應該像羅裹雄黃一樣,不應該像黃土一樣。黑色應該像重漆一樣,不應該像泥土一樣。青色像翠羽一樣的人健康。紅色像雞冠一樣的人健康。黃色像蟹腹一樣的人健康。白色像豬油一樣的人健康。黑色像烏鴉羽毛一樣的人健康。」

且夫五臟六腑之精華,上彰於明堂,而臟腑各有偏勝盈虛,若色若脈,亦必隨而應之,但當求其有神,雖困無害。然所謂神者,色中有光澤明亮是也。即脈有胃氣,同一理也。良工精而候之,可以先知,經所謂「望而知之謂之神」者是也。

《難經》曰:「五臟有五色,皆見於面,亦當於寸口尺內相應。假令色青,其脈當弦而急。色赤,其脈浮大而散。色黃,其脈中緩而大。色白,其脈浮澀而短。色黑,其脈沉濡而滑。脈數,尺之皮膚亦數。脈急,尺之皮膚亦急。脈緩,尺之皮膚亦緩。脈澀,尺之皮膚亦澀。脈滑,尺之皮膚亦滑。

假令色青,其脈浮澀而短,若大而緩,為相勝;(色青,脈澀而短,乃金剋木;脈大而緩,乃木剋土,皆為相勝之脈。)浮大而散,若小而滑,為相生也。」(浮大而散,心脈也,乃木生火;小而滑,腎脈也,乃水生木,皆為相生之脈。)

白話文:

人體五臟六腑的精華,會顯現在臉上,稱為「明堂」。不同的臟腑會有不同的盛衰虛實,就會在面色和脈象上有所反映。只要觀察到面色和脈象有神采,即使身體虛弱也不必擔心。所謂的神采,是指面色有光澤明亮。脈象有胃氣,也是同一個道理。精通醫術的人,可以通過觀察面色和脈象,提前預測疾病,這就是經書中所說的「望而知之謂之神」。

《難經》說:「五臟各有顏色,都可以在臉上看到,也能在手腕脈象上找到對應。例如面色青,脈象應該弦而急;面色赤,脈象應該浮大而散;面色黃,脈象應該中緩而大;面色白,脈象應該浮澀而短;面色黑,脈象應該沉濡而滑。脈搏跳動快,手腕尺部的皮膚也會跳動快;脈搏跳動急,手腕尺部的皮膚也會跳動急;脈搏跳動緩,手腕尺部的皮膚也會跳動緩;脈搏跳動澀,手腕尺部的皮膚也會跳動澀;脈搏跳動滑,手腕尺部的皮膚也會跳動滑。

例如面色青,脈象浮澀而短,或者大而緩,這是相剋的關係。(面色青,脈澀而短,是金克木;脈大而緩,是木克土,都是相剋的脈象。)浮大而散,或者小而滑,這是相生的關係。」(浮大而散,是心脈,是木生火;小而滑,是腎脈,是水生木,都是相生的脈象。)

《內經》曰:「凡治病,察其形氣色澤,脈之盛衰,病之新久,乃治之,無後其時。形氣相得,謂之可治。色澤以浮,謂之易已。脈從四時,謂之可治。脈弱以滑,是有胃氣,命曰易治,取之以時。形氣相失,謂之難治。色夭不澤,謂之難已。脈實以堅,謂之益甚。脈逆四時,為不可治。必察此四者,而明告之。」

又曰:「色味當五臟,白當肺辛,赤當心苦,青當肝酸,黃當脾甘,黑當腎咸。故白當皮,赤當脈,青當筋,黃當肉,黑當骨。」

《靈樞》曰:「五色各見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淺深。察其澤夭,以觀成敗。察其散摶,(音團。)以知遠近。視色上下,以知病處。積神於心,以知往今。不明不澤,其病不甚。其色散,駒駒然未有聚。(駒駒然,如馬之奔散。)其病散而氣痛,則聚未成也。」浮沉淺深,皆內外陰陽之義。

白話文:

《內經》說:「治療疾病,要觀察病人的形體、氣息、色澤,以及脈象的盛衰、病情的輕重和發病時間長短,才能進行治療,不能拖延時機。形體和氣息相互協調,就可以治療。色澤明亮,病就好治。脈象隨季節變化,就可以治療。脈象虛弱而滑利,代表有胃氣,叫做容易治好,抓住時機就可以。形體和氣息相互失調,就難以治療。色澤暗淡無光,就難以治好。脈象沉實而堅硬,就病情加重。脈象逆行於季節,就不可治療。一定要觀察這四個方面,然後清楚地告訴病人。」

又說:「色味對應五臟:白色對應肺臟,辛味;紅色對應心臟,苦味;青色對應肝臟,酸味;黃色對應脾臟,甘味;黑色對應腎臟,鹹味。所以,白色對應皮毛,紅色對應脈絡,青色對應筋腱,黃色對應肌肉,黑色對應骨骼。」

《靈樞》說:「五色各自分佈在身體的不同部位。觀察顏色深淺,就能了解病情的淺深。觀察色澤明亮或暗淡,就能預測治療結果。觀察顏色散開或聚集,就能了解病灶的遠近。觀察顏色上下位置,就能了解病變部位。專心思考,就能了解過去和現在。顏色不明顯也不光澤,病情就不嚴重。顏色散開,像馬匹奔跑散開一樣,還沒有聚攏,病情散發,伴隨氣痛,代表病氣尚未凝聚。」顏色深淺、浮沉,都代表著內外陰陽的道理。

然細繹之,浮沉雖有內外之殊,而吉凶必以夭澤為辨。如浮而澤者,浮則其病淺,澤則神有餘,雖病即愈,吉之吉者也。若浮而夭者,其病雖淺,神氣將衰,主病氣漸重之兆,安得謂之吉乎?如沉而夭者,沉則其病深,夭則其神不澤,其病必死,凶之凶者也。若沉而澤者,其病雖深,神將復振,主病氣漸退之兆,安得謂之凶乎?此只就一浮一沉之中而分順逆,若更以順色濃淡察之,則順又有輕重之別矣。至於察其散摶,以知遠近,未嘗不嘆色之聚散不定也。

散者,如雲撤散而不聚,其色漸漸而散,先濃後淡,先定後行也,主病色漸退之兆,即經所謂「其色散,駒駒然未有聚,其病散而氣痛,聚未成也」,可見以色之聚散以為驗。摶者,如物摶聚而不散,其色漸漸而聚,先淡後濃,先行後定也,主病氣方來之機,即經所謂「散為痛,摶為聚,左右內外各如其形色耳」。氣色散者,為痛而不至成聚。

白話文:

仔细分析,浮沉虽然有内外之分,但吉凶必须以夭泽来判断。例如浮而泽,浮则病浅,泽则神气充盈,即使生病也能很快痊愈,是最好的吉兆。如果浮而夭,虽然病浅,但神气将衰,预示着病气逐渐加重,怎么可以说吉呢?如果沉而夭,沉则病深,夭则神气不充盈,必然会死,是极凶的兆头。如果沉而泽,虽然病深,但神气即将恢复,预示着病气逐渐退去,怎么可以说凶呢?这只是从浮沉中判断顺逆,如果再根据色泽的浓淡来观察,则顺也有轻重之分。至于察其散抟,以知远近,总是感叹颜色聚散无常。

散,就像云朵消散而不聚,颜色渐渐散去,先浓后淡,先定后行,预示着病色逐渐退去,正如经文所说“其色散,驹驹然未有聚,其病散而气痛,聚未成也”,可见用颜色聚散来判断。抟,就像物体聚拢而不散,颜色渐渐聚拢,先淡后浓,先行后定,预示着病气将至,正如经文所说“散为痛,摶为聚,左右内外各如其形色耳”。气色散,则为痛而不至成聚。

若摶聚不散,則成聚而不止於痛。由此觀之,病氣方來,霍然之期尚遠;病氣漸退,痊愈之日已近。夫如是,重病色逆,若兼撤散之形,未可即決其凶;輕病而色順,如兼摶聚之形,未可即言其吉。然不明不澤之色,雖非吉兆,乃不致沉夭,亦非必死,故曰其病不甚也。

此皆軒岐言外之義,若不體認會悟其微,而決吉凶,一有不驗,言望色難憑,咎將誰歸?所云「各色各見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淺深」,又將各部而察之,其條分縷析,如江海之通眾流,豈能以紙上之言盡者哉!

黃帝曰:「黃赤為風,青黑為痛,白為寒。黃而膏潤為膿,赤甚為血,痛甚為攣,寒甚為皮膚不仁。」又曰:「黃赤為熱。色貴明潤,不欲沉夭。夭然色不澤,其脈空虛,為奪血。」

白話文:

如果病氣凝聚不散,就會形成積聚,疼痛不止。從這個觀點來看,病氣剛開始入侵時,痊癒的日期還很遙遠;病氣逐漸消退時,康復的日子已經不遠了。因此,重病患者面容逆反,即使出現散發病氣的跡象,也不能立刻斷定病情兇險;輕病患者面容順暢,即使出現病氣凝聚的跡象,也不能輕易說病情吉利。不過,不明不澤的面容雖然不是吉兆,但也不至於很快死亡,也不一定會死,所以說病情不嚴重。

這些都是軒轅黃帝和岐伯言論中的深層含義,如果不仔細體會理解其中的微妙,就憑藉這些來判斷吉凶,一旦不準,就會說望診不準,到時候又該怪誰呢?所謂「各色各見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淺深」,還要根據不同的部位進行觀察,其條理分明,如同江海匯聚各條河流,怎麼可能用紙上的文字完全說清楚呢?

黃帝說:「黃色和赤色代表風,青色和黑色代表痛,白色代表寒。黃色而油潤代表膿,赤色過於鮮豔代表血,疼痛嚴重代表攣縮,寒氣過重代表皮膚失去知覺。」他又說:「黃色和赤色代表熱。顏色以明亮潤澤為好,不要暗淡無光。暗淡無光,脈象空虛,說明氣血被奪走了。」

鼻位中央,屬土,主脾;通呼吸,兼主肺,為肺之官也。鼻色黃者,小便難。獨鼻尖青黃者,其人必為淋也。青者腹中痛。微黑者有水氣。白者亡血。黃白無澤,氣虛有痰。紫濁時病。赤為熱。鮮紅有留飲。鼻孔乾燥,必衄血。鼻燥如煙煤,屬陽毒熱極;及鼻孔冷滑而黑,屬陰毒冷極。

皆危。鼻塞濁涕是風熱。鼻流清涕是肺寒。鼻孔痔脹,屬肺熱有風。顴色赤者,心病。顴與顏黃黑者,腎病。赤色出兩顴,大如拇指,病雖小愈,必卒死。傷寒汗不出,大顴發赤,噦者死;顴見青氣者死。面白顴赤,火剋金也,為賊邪,其病不治。肝熱病者,左頰先赤。肺熱病者,右頰先赤。

白話文:

鼻子位於面部中央,屬土,主脾臟;負責呼吸,也與肺臟相關,是肺臟的官竅。鼻子顏色發黃的人,小便不順暢。只有鼻尖青黃色的人,一定會得淋病。鼻子呈青色的人,腹部疼痛。鼻子顏色微黑的人,有水氣。鼻子顏色發白的人,會失血。鼻子顏色黃白且沒有光澤的人,氣虛有痰。鼻子顏色紫濁的人,疾病嚴重。鼻子顏色發紅的人,是熱症。鼻子顏色鮮紅的人,有留飲。鼻子孔乾燥的人,一定會流鼻血。鼻子乾燥如同煙煤一樣,屬於陽毒熱極;鼻子孔冰冷濕滑且發黑,屬於陰毒冷極。

這些都是危症。鼻子堵塞有濁涕的人,是風熱症。鼻子流清涕的人,是肺寒症。鼻子孔長痔瘡且腫脹的人,屬於肺熱有風。顴骨顏色發紅的人,心臟有病。顴骨和臉色發黃發黑的人,腎臟有病。紅色發現在兩顴骨,大小像拇指一樣,即使病症輕微治癒,也會突然死亡。傷寒症發病後不出汗,顴骨發紅,並且有噦聲的人,會死亡;顴骨出現青色的人,會死亡。臉色發白,顴骨發紅,火剋金,屬於賊邪,這種病症無法治療。肝臟熱症患者,左側臉頰會先發紅。肺臟熱症患者,右側臉頰會先發紅。

耳間青脈起掣病。耳痛,耳腫,耳聾,及耳前紅腫,皆系少陽之熱。人中平滿主有水,土敗唇反,甲篤乙死。唇舌者,肌肉之本也。脾病者唇黃。唇見五色者,病在脾。唇色如紅蓮光澤者,無病。舌乾唇燥為脾熱,燥而紅者吉,燥而黑者凶。腫赤者熱極,青黑者寒極。黃者血虛,白者失血。

口苦膽熱,甜者脾熱,淡亦脾熱。口燥咽乾者,腎熱。舌乾口燥者,心熱。口噤咬牙者,痙病。唇口生瘡聲啞者,狐惑。齒燥無津,陽明熱極。齒燥脈虛是中暑。唇舌苔上有斷紋者,難治。唇青舌卷,環口黧黑,口張氣直,唇口顫搖者,死。舌短顴赤者,心病。少陰氣上逆,厥則齧舌。

白話文:

耳朵周圍出現青色的血管跳動,是疾病的徵兆。耳朵疼痛、腫脹、聽不見,以及耳朵前面紅腫,都是少陽經熱氣上炎造成的。人中部位飽滿,表示有水腫。嘴唇外翻,指甲發黑,都預示著病情嚴重。嘴唇和舌頭是肌肉的根本,脾臟有病的人,嘴唇會發黃。嘴唇出現五種顏色,表示疾病在脾臟。嘴唇顏色如同紅蓮花般光澤,表示沒有病。舌頭乾燥、嘴唇乾燥,是脾臟有熱氣,乾燥且紅色是吉兆,乾燥且黑色是凶兆。腫脹且發紅表示熱氣極盛,發青發黑表示寒氣極盛。發黃表示氣血不足,發白表示失血。

嘴巴發苦是膽熱,發甜是脾熱,發淡也是脾熱。嘴巴乾燥、喉嚨乾澀,是腎臟有熱氣。舌頭乾燥、嘴巴乾燥,是心臟有熱氣。嘴巴緊閉、牙齒咬緊,是痙攣病。嘴唇和嘴巴長瘡、聲音嘶啞,是狐惑病。牙齒乾燥沒有津液,是陽明經熱氣極盛。牙齒乾燥、脈搏虛弱,是中暑。嘴唇和舌頭以及舌苔上有斷裂的紋路,難以治療。嘴唇發青、舌頭捲曲,嘴唇周圍發黑,嘴巴張開、呼吸急促,嘴唇和嘴巴顫抖,是死兆。舌頭短小、顴骨發紅,是心臟疾病。少陰經氣逆上,昏厥時會咬舌頭。

舌色鮮紅潤澤者吉,黑者凶。濕滑者吉,燥澀者凶。白苔者,胸中有寒,丹田有熱。苔白而滑,邪未入府,在半表半裡,宜和解,苔黃者,邪入胃,宜下。苔燥黑生芒刺者,難治,法宜急下。身不熱,口不渴,苔黑而滑者,屬陰寒,法宜急溫。舌卷焦黑而燥者,陽毒熱極,宜急下。

舌青苔滑,無熱不渴者,陰毒寒極,宜急溫。舌紫黑者陰寒,赤紫者陽熱。舌硬,舌腫,舌卷,舌短,舌強囊縮者,難治。若語言不清,神昏脈脫者,死。陰陽易,舌出數寸死。夏令熱病,苔黑燥渴者,可治,不在必死之例。若黑苔刮不去,及去易生刺裂者,必死。冬月黑苔者,必死。

白話文:

舌頭顏色鮮紅潤澤是好的徵兆,黑色則凶險。舌頭表面濕潤光滑是好的徵兆,乾燥粗糙則凶險。舌頭上有白色苔蘚,表示胸部有寒氣,丹田有熱氣。如果苔蘚白色且滑潤,表示邪氣尚未深入臟腑,停留在半表半裡,應該採用和解的方法治療。如果苔蘚呈黃色,表示邪氣已入侵胃部,應該採用下瀉的方法治療。如果苔蘚乾燥發黑,並生出芒刺,則難以治療,需要緊急下瀉。如果身體不發熱,口不渴,苔蘚黑色且滑潤,屬於陰寒,需要緊急溫補。如果舌頭捲曲焦黑且乾燥,表示陽毒熱極,需要緊急下瀉。

舌頭青色且苔蘚滑潤,沒有發熱和口渴,屬於陰毒寒極,需要緊急溫補。舌頭紫黑色表示陰寒,赤紫色表示陽熱。舌頭僵硬、腫脹、捲曲、短小、強直緊縮,則難以治療。如果說話不清,神志昏迷,脈搏微弱,就會死亡。如果陰陽失調,舌頭伸出數寸,也會死亡。夏季熱病,如果苔蘚黑色乾燥且口渴,可以治療,不屬於必死之症。如果黑苔刮不掉,或者刮掉後容易出現刺裂,則必死無疑。冬季出現黑苔,也必死無疑。

婦人難產,唇舌俱青者,母子俱死;面赤舌青,子死母活;面青舌赤,子活母死。面黃而淡,脾胃有傷,四肢痿弱,腹脹,面黃而濁如熏,濕盛黃疸。黃如橘色多熱。黃兼青紫,脈芤者,瘀血在胃,或脅必有塊。面上白點,是蟲積。面色青黃白不常,及有如蟹爪路,一黃一白者,主食積。

目黑頰赤,主痰熱。目胞黑者,痰也。眼黑行走呻吟者,骨節痠痛,痰入骨也。眼黑麵黃,四肢痿痹,屈伸不便者,風痰也。傷寒眼下青色,主挾陰。面黃目青,為傷酒。目睛黃,酒疸。面黃白,及腫連眼胞者,谷疸,其人必心下痞。目色赤者,病在心;白在肺;青在肝;黑在腎;黃在脾;黃色不可名者,病在胸中。

白話文:

婦人難產及面色的診斷

婦女生產困難,嘴脣和舌頭都呈青色,表示母子俱亡;臉色發紅,舌頭青色,則孩子會死,母親能活;臉色青白,舌頭紅色,則孩子能活,母親會死。

臉色發黃而淡,表示脾胃受傷,四肢無力,腹部脹滿;臉色發黃而暗沉,像被煙燻過一樣,表示體內濕氣過盛,出現黃疸。

如果黃色像橘子一樣,表示熱症較多;黃色中夾雜青紫色,脈象虛弱,表示瘀血停留在胃部,或肋骨附近會有腫塊。

臉色出現白色斑點,表示體內有蟲積;臉色青黃白不穩定,或像蟹爪一樣,一黃一白交替出現,表示食積。

眼睛發黑,臉頰發紅,表示痰熱症;眼瞼發黑,表示有痰;眼睛發黑,走路時呻吟,表示骨節痠痛,痰進入骨骼;眼睛發黑,臉色發黃,四肢無力,屈伸困難,表示風痰。

傷寒病患者,眼下方出現青色,表示寒邪夾雜陰氣;臉色發黃,眼睛發青,表示傷酒;眼球發黃,表示酒疸;臉色發黃發白,且腫脹蔓延至眼瞼,表示谷疸,患者一定會有心下痞悶。

眼睛顏色發紅,表示心臟有病;發白,表示肺部有病;發青,表示肝臟有病;發黑,表示腎臟有病;發黃,表示脾臟有病;黃色無法描述,表示病在胸腔。

面黃目青,及面黃目赤,面黃目白,面黃目黑者,皆不死。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者,皆死。面目有黃色,是有胃氣,為吉。病人鼻準明,山根亮,目眥黃光,為有起色。目黃心煩,脈和者,病將愈。平人忽見黑氣,起於口鼻耳目邊者,凶。明堂眼下青色,多欲勞傷精神;不爾,即夜未睡。

黑而瘦,陰虛火旺。臂多青脈,是脫血。心病傳肺,肝病傳脾,脾病傳腎,腎病傳心,肺病傳肝,俱死。五臟已奪,神明不守。五臟氣絕,大小便不禁,手足不仁。三陰氣絕,則目眩轉,目矇;目矇為失志,失志則目矇者,死。三陽氣絕,則陰與陽相離;陰陽相離,則腠理泄,絕汗乃出,大如貫珠,轉出不流,旦占夕死,夕占旦死。

白話文:

臉色發黃,眼睛發青、發紅、發白、發黑,這些都不會死。臉色發紅,眼睛發白;臉色發青,眼睛發黑;臉色發黑,眼睛發白;臉色發紅,眼睛發青,這些都會死。臉上出現黃色,表示還有胃氣,是吉兆。病人鼻樑尖端明亮,山根部位發亮,眼角有黃光,代表病情會有起色。眼睛發黃,心煩意亂,脈搏平穩,代表病情將要痊癒。健康的人突然看到黑色的氣體,從口鼻耳目邊緣冒出來,這是凶兆。眉心下方出現青色,大多是因為勞累傷神;如果不是這樣,就是晚上沒有睡好。

身體黑瘦,屬於陰虛火旺。手臂上出現很多青色的血管,表示身體失血。心臟病會傳到肺,肝病會傳到脾,脾病會傳到腎,腎病會傳到心,肺病會傳到肝,這些都會導致死亡。五臟器官已經被損傷,神志不清。五臟氣息衰竭,大小便失禁,手腳麻木。三陰氣息衰竭,就會出現頭暈眼花,視力模糊;視力模糊代表心志喪失,心志喪失就會導致視力模糊,最終死亡。三陽氣息衰竭,陰陽就會分離;陰陽分離,就會導致毛孔開泄,大量汗水流出,像珍珠一樣,滴落卻不流動,早晨占卜晚上就會死亡,晚上占卜早晨就會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