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家正眼》~ 卷一 (24)
卷一 (24)
1. 死候
(增補)
屍臭。(肉絕。)舌卷及囊縮。(肝絕。)口不合。(脾絕)肌腫唇反。(胃絕。)髮直齒枯。(骨絕。)遺尿。(腎絕)毛焦。(肺絕。)
面黑直視。目瞑不見。(陰絕。)目眶陷,目系傾。汗出如珠。(陽絕。)手撒戴眼。(太陽絕。)病後喘瀉。(脾肺將絕。)目正圓,痙。(不治。)
吐沫面赤。面青黑。唇青,人中滿。發與眉衝起。爪甲下肉黑。手掌無紋。臍突。足趺腫。聲如鼾睡。脈浮無根。面青伏眠,目盲。汗出如油。(以上肝絕,八日死。)眉傾。(膽絕。)手足爪甲青,或脫落,呼罵不休。(筋絕,八日死。)肩息回視(心絕,立死。)髮直如麻,不得屈伸,自汗不止。
(小腸絕,六日死。)口冷足腫,腹熱臚脹,泄利無時。(脾絕,五日死。)脊骨疼腫,身重不可轉側。(胃絕,五日死。)耳干舌腫,溺血,大便赤泄。(肉絕,九日死。)口張,氣出不反(肺絕,三日死。)泄利無度。(大腸絕。)齒乾枯,面黑目黃,腰欲折,自汗。(腎絕。
)
白話文:
死候:
屍體發出臭味,肌肉腐爛。舌頭捲曲,陰囊收縮。嘴巴閉不上。肌肉腫脹,嘴唇翻起。頭髮直立,牙齒乾枯。尿失禁。毛髮焦枯。
臉色發黑,眼睛直視,或眼睛閉合看不見。眼窩凹陷,眼球下垂,汗如珠狀湧出。手腳冰冷,眼睛半睜。病後呼吸急促,腹瀉。眼睛圓睜,抽搐。
吐口水,臉色發紅或青黑,嘴唇發青,人中飽滿,頭髮和眉毛豎立,指甲下皮膚發黑,手掌無紋路,肚臍突出,腳背腫脹,呼吸聲如鼾睡,脈搏浮弱無力,臉色青白昏睡,眼睛失明,汗如油脂般湧出。以上症狀表示肝臟功能衰竭,八日內死亡。眉毛傾斜。手腳指甲發青或脫落,不斷呼喊謾罵。肩膀聳起,眼睛回視。頭髮直硬如麻,無法彎曲伸展,不停地出汗。
口冷腳腫,腹部發熱脹滿,腹瀉不止。脊椎疼痛腫脹,身體沉重無法翻身。耳朵乾燥,舌頭腫脹,尿血,大便帶血腹瀉。嘴巴張開,氣息排出不返。腹瀉不止。牙齒乾枯,臉色發黑眼黃,腰部疼痛欲折,不停出汗。
2. 臟腑分配於面部
(增補)
《靈樞》曰:五臟六腑,各有部分;能別部分,萬舉萬當。庭者,首面也。(庭,天庭也,謂之首面。)闕上者,(眉間上分。)咽喉也。闕中者,(眉之中。)肺也。下極者,(印堂。)心也。直下者,(山根。)肝也。肝左者,(山根之左。)膽也。下者,(胃之下。)脾也。
方上者,(方始上於脾。)胃也。中央者,(脾之下,壽之上。)大腸也。挾大腸者,腎也。(腎有兩,故挾大腸也。)當腎者,臍也。(腎與大腸、臍,俱在壽上。)面王以上者,(面王,準頭也。鼻為面之王。)小腸也。(準頭上色黃,小便難。)面王以下者,膀胱子處也。
(準頭之部,又分上下,男小腹痛,卵痛;女子主膀胱子處病。)顴者,肩也。顴後者,臂也。臂下者,手也。目內眥上者,膺乳也。挾繩而上者,背也。(耳旁為繩,臂背為外,膺乳為內,故在目內眥。)循牙車以下者,股也。中央者,膝也。(膝居股脛之中。)膝以下者,脛也。
脛以下者,足也。巨分者,股里也。(巨,大也。上下牙床大分處以候股。牙床司開合,亦如股里之任屈伸也。)巨屈者,膝臏也。(上下唇交接處是地倉穴,以唇口大為屈轉,以候膝臏。又唇為言語飲食之門戶,亦如膝臏為屈伸奔走之關節,俱動而不休,故應候焉。)此五臟六腑肢節之部分也。
【按】《靈樞》此文,雷公問,黃帝答者。細繹經旨,自首面而至膀胱子處十四部,配於明堂者也。自顴至膝臏十一部,配顴之左右及顴之下也。由此觀之,明堂為內,兩顴為外,一部之分,而有內外。黃帝曰:「明堂者,鼻也。闕者,眉間也。庭者,顏也。」此三者立內部。
「蕃者,頰側也。蔽者,耳門也。」此二者別外部。又按五官之辨曰:「明堂骨高以起,平以直,五臟次於中央,六腑挾於兩側,首面上於闕庭,王宮在於下極。」前後互觀,臟腑配於明堂,肢體列於兩顴,上下左右,不更彰彰乎!
白話文:
臟腑分配於面部
《靈樞經》記載:五臟六腑,各自對應著身體的特定部位;能分辨這些部位的對應關係,就能夠準確診斷疾病。額頭(天庭)是頭面部。眉間上方對應咽喉。眉間中央對應肺。印堂穴對應心臟。山根對應肝臟。山根左側對應膽囊。胃部下方對應脾臟。
脾臟上方對應胃部。脾臟下方,人中穴上方對應大腸。靠近大腸的部位對應腎臟(腎臟左右各一,所以靠近大腸)。腎臟、大腸和肚臍都位於人中穴上方。鼻樑(準頭)上方對應小腸。(準頭部位發黃,則小便排泄困難。)鼻樑下方對應膀胱。
(鼻樑部位又可分上、下,男性此處反應小腹、睾丸疼痛;女性則反應膀胱疾病。)顴骨對應肩膀。顴骨後方對應手臂。手臂下方對應手掌。眼睛內眥(眼角)上方對應胸部。耳旁往上延伸的部位對應背部。(耳旁為界線,手臂和背部在外側,胸部在內側,所以對應眼睛內眥。)牙齒咬合處往下對應大腿。大腿中間對應膝蓋。(膝蓋位於大腿和小腿中間。)膝蓋下方對應小腿。上下牙床分開較大的部位對應大腿內側。(上下牙床如同大腿內側一樣,負責開合與屈伸。)上下嘴唇交接處(地倉穴)對應膝蓋骨。(嘴唇是言語飲食的門戶,如同膝蓋骨是屈伸運動的關節,都持續活動,所以互相對應。)這些是五臟六腑與肢體部位的對應關係。
【註釋】《靈樞經》這段文字,是雷公向黃帝請教的內容。仔細推敲經文的意思,從頭面到膀胱部位的十四個部位,都對應著面部的特定區域。從顴骨到膝蓋骨的十一部分,則對應顴骨及其周圍部位。由此可見,面部中央區域(明堂)為內,兩顴骨為外,各部位的劃分,都各有內外之分。黃帝說:「明堂是鼻子。闕是眉間。庭是臉。」這三者構成面部的內部區域。
「蕃是臉頰兩側。蔽是耳門。」這兩個部位則屬於面部的外部區域。此外,根據五官的解剖特點:「明堂(鼻子)的骨骼高聳挺拔,平直端正,五臟位於中央,六腑位於兩側,頭面部位於眉間和額頭之間,鼻樑位於印堂穴下方。」前後相互參照,五臟對應面部中央區域,四肢對應顴骨兩側,上下左右,其對應關係一目了然!